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高考家长网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300字 篇一
全诗以“长恨”为中心,通过当时人们的传说,加上作者的想象,将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强烈的抒情笔调,再现了一个爱情悲剧。诗中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姐妹权重一时的情况都进行了讽刺、揭露。由于“重色”才招致安史之乱。在这个悲剧中,杨贵妃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替罪羊,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其次,他告诉我们,贪图享乐的腐朽生活,必然导致政治的腐败,政治腐败必然是重用奴才而不用人才,奴才掌政必然乱纲误国导致内乱,给人民带来灾难。
诗的结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点明主题,让读者深深感受到无尽的遗恨,不愧为千古绝唱。
长恨歌读后感 篇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玄宗统治王朝,国力鼎盛,万国朝拜。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数目恐怕难以统计,但是,当遇到了杨玉环之后,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钟爱一个嫔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时期明孝宗才打破这个记录。可是当时明朝的成就远远比不上此时的唐王朝。一个盛大王朝的君主,在安逸情况下,钟爱唯一一位嫔妃,除了爱,还有什么力量有如此伟大!
安史之乱发生后,在外逃的过程中,唐玄宗始终与杨贵妃不离不弃,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离,然而事实上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我就不得反问一句,唐玄宗是何许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会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吗?或许又有人反驳: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
我又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判断力有如此容易下降吗?以唐玄宗的智慧何尝不知道江山与美人何者更加重要。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是对杨贵妃的这种责任感,使他在极其危难的时刻始终陪在杨玉环身边。在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如此了解爱的今天,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
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可是,事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独自睹物思人,尝尽相思。在寒冷的偏宫中,儿子想毒害自己,身旁无一亲信,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在这种凄惨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在现代,离婚之事尚且屡见不鲜,那么在男子当家的封建社会,保留这份爱情的唐玄宗难道不是因为深爱着杨贵妃?也只有爱,才能抚慰心中的伤痛!
唐玄宗与杨玉环虽然生活在古代,但是他们的爱情与现代爱情一样轰轰烈烈,一样刻骨铭心!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篇三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诗以“长恨”为中心,通过当时人们的传说,加上作者的想象,将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强烈的抒情笔调,再现了一个悲剧。诗中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姐妹权重一时的情况都进行了讽刺、揭露。由于“重色”才招致安史之乱。在这个悲剧中,杨贵妃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替罪羊,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其次,他告诉我们,贪图享乐的腐朽生活,必然导致政治的腐败,政治腐败必然是重用奴才而不用人才,奴才掌政必然乱纲误国导致内乱,给人民带来灾难。
诗的结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点明主题,让读者深深感受到无尽的遗恨,不愧为千古绝唱。
长恨歌读后感 篇四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虽没有中国四大名著那般名扬中外,却也是享誉古今的不朽之作。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流传,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教训也劝诫后人要引以为戒。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感染和吸引着千百年来的读者,更是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为它讴歌,每个人独特的见解也形成了不同的主题说,因此《长恨歌》的主题便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经常讨论的话题,总结下来有“政治讽喻说”,“赞颂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每种主题都有其独特的见解,但在我再一次细读这篇《长恨歌》后,我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更偏于政治讽喻说,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写作风格,史书记载,国家影响等四个方面来细细品味。
从历史背景来看,《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在写此诗时白居易35岁,据说是他和陈鸿、王质夫三人在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谈论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时有感而作。乐天在公元808年任左拾遗,任职期间,为报皇帝知遇之恩,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在《长恨歌》中说到:“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然而从历史文献上我们得知,杨贵妃于开元二十二年嫁与寿王李瑁,婚后的两人恩爱幸福,甜美异常,并非是“一朝选在君王侧”,作者这样写,表面上看似是在轻描淡写杨玉环成为贵妃,实则是在讽喻唐明皇夺儿媳有违道德,荒淫误国,才有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也有劝谏君王的意味,由此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也是政治讽喻说。
从写作风格来看,白居易的诗总的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而《长恨歌》便是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虽为感伤诗,但并不影响它其中的讽刺意味。白居易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诗歌是为了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一种对时代的关注,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在这样的写作风格上,在这样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诗人心里,再动人的感情也只能是陪衬,描写李杨爱情的悲壮,诗人是要以这个爱情悲剧来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戒,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
从史书记载来看,在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一诗文中,并未谈及杨玉环曾为寿王妃,而在陈鸿写的《长恨歌传》中写到:“召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矣。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诏赐澡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在陈鸿的《长恨歌传》中明白清楚的写了唐明皇的荒淫无道,而作为爱国且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白居易又怎会轻易放过这段历史呢,显然,诗人写李杨爱情的悲壮就是和历史形成鲜明的对比,实质上对于深谙其中荒唐缘由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讽刺。李商隐在《马嵬》诗中所说的“次日六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唐玄宗和杨贵妃今日的处境与曾经的浪漫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唐玄宗的怯弱、自私和虚伪,与《长恨歌》中的悲壮相比,形成了莫大的讽刺。
从国家影响来看,李杨爱情流传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在《长恨歌》中有说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杨贵妃受宠之后,杨家开始显贵,京城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在哪个封建思想盛行的朝代,能够流传出这样的歌谣,足以见因杨玉环受宠,家族得到的恩惠是多么的大,李杨的爱情涉及到家族的利益,这对国家的安宁是存在潜在威胁的。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长恨歌》能够成为千古绝唱,感染千百年来的读者,也许是因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让人们感到同情,也许是对后世有更强更有力的劝诫作用,更深远的文学价值,但是从上面的四个方面来看,《长恨歌》的主题更偏于政治讽喻诗,且乐天在创作《长恨歌》时是带有兼济天下之意,在他诗歌前期的作品是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因此,在我看来,这篇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的主题是“讽喻诗”。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篇五
前一些日子,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对里面的情节也有了些了解。一个养在深闺的美人被君王看中,召入宫封了个贵妃,皇帝对这个贵妃十分宠爱,以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虽然皇帝十分喜爱,但不幸的事仍然发生了,一场叛乱使得自己江山与美人只可取其一。毋庸置疑,结果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被迫自杀。
在局势稳定后,皇帝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千方百计的想使贵妃可以重新回到身边,文中有“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什么办法都是徒劳的。诗歌最后我感觉写的特别的好,“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反映了贵妃与皇帝间的真挚爱情,语言很美。
但我却对他们间的爱情产生疑问,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在那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而贵妃才刚刚“初长成”。一个年轻的女子如何能爱上一个和自己父母大小的男的呢?我想,无非在于权势、地位吧!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篇六
读了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才觉得古典诗词也有另一种美,能让我看着它的时候不再有一种浮燥的心情。也许仅是因为她评论的是爱情诗吧,用清丽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唯美动人的爱情画卷。
最让我有触感的也许只有那个大家都熟悉的《长恨歌》了,安意如说,论杨贵妃,它最合适了。这个女子是我们都熟悉的了,她被历史说成是那个时代的红颜祸水,从一代佳人到结局竟是马嵬坡前“一掊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从此香消玉陨,让后世的人无不为她感到可惜。若是这么个大美人放到现代来,不知又有多少男子为之疯狂了,是不是也会有人宁要美人不要“江山”了。
我们不仅仅是感叹她的美丽,更感慨于“三郎”与“玉环”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不知玉环在马嵬坡的最后一夜,是否恨过“三郎”,曾经的山盟海誓,换来今朝的数丈白绫。也许玉环懂得“三郎”的心,他是她的“三郎”,却是天下人的皇帝,于是她心甘情愿的先走一步,只在奈何桥旁等着这个她爱了一辈子的男人……
还是安意如说的好:若,人生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