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关于打雪仗的作文精选4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关于打雪仗的作文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关于打雪仗的作文 篇一

是历史。历史的脚步让我们刚刚说的话、做的事,成为过去。我们多么想让历史重新来过,打量一下青年、中年、老年,甚至带我们穿越到历史的现场。凌力老师的这部《暮鼓晨钟》似乎透过时间的回环和空间的新旧,直接拉回到了康熙八岁到十七岁之间的经历。康熙的历史显然比我们要艰深得多。顺治皇帝二十三岁去世,康熙八岁即位。他的即位来得极其突然,因为年幼朝廷所有的事务由鳌拜等四位辅臣把持,皇权旁落。四位辅臣是满族,马背上夺天下的大臣们一心想为自己的宗族获利,不断欺压文官,压榨百姓,排斥西洋科学。这些弊政让有识之士接连上书请求革新,比如不断上书的吕之悦、陆健等老书生,可是越是上书,越要打压,甚至引来杀生之祸。极为夸张的是西洋的历法明明准确测出日全食而主事汤若望依旧成为被人嫌弃、耻笑的孤独者。年轻的皇帝和年迈的太皇太后如何处理窘境?此外,小皇帝还有一个红颜知己叫冰月,冰月是安庆王的女儿。血缘又束缚他们不能结为连理。当真相逐渐知道,冰月并非是安庆王的女儿,若公布于众又将是欺君之罪。可以说,小皇帝面临各个层面的挑战。在这里,我不禁停下笔思考,如果当代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八岁孩子,他要照顾一个家,他该如何作出选择?不难看出这个问题即使放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显然对于处在十七世纪的康熙,他的家即是天下家国,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竟然把这些问题处理得妥妥帖帖。

我们看到胜利者气吞万象的豪情,但更不能忘却背后的艰辛。莫问重重苦难后悲泪几行,且看屡屡纷争中豪情万丈。十岁的康熙开始偷偷学习西洋科学,十二岁的康熙已经会驰骋狩猎,十三岁的康熙决定话别自己朦胧的爱情,十五岁的康熙隐忍地对待劲敌。当鳌拜开始蓄意谋反,明晃晃的宝刀并没有让年轻的君王发怵,只说一句:“朕可是爱刀如命的,卿傅真的肯献,朕可就真的带走了。”平淡的语言化解了一场腥风血雨。康熙皇帝的沉着、冷静令人佩服。

凌力老师笔下的康熙,不是一个圣人,也不是一个完人。他也有情感,偶尔也会露出孩童的本性。少年康熙的出色之处在于不论前方如何凶险,他都保持孩童般善良的天性。孟子说,仁者无敌。我想康熙盛世的建立与善良有关。

《暮鼓晨钟》属于长篇历史小说,有一定虚构性。但历史的况味就在于不断探索,不断想象,纵横古今,为当下的我们提供一种现实的选择。让昨天勾连今天,让今天拥抱明天。历史,并不在纸页。

《暮鼓晨钟》选文赏析

康熙二年。

春到得早,正月就河开雪化柳吐芽。京师的路面像翻了粥锅,处处泥泞。不料暖过几天,又下雪了,扯棉飘絮也似的,漫天飞舞,密密麻麻,把天地间的一切都包笼进那张巨大的白幔之中。拱卫着紫禁金阙的八旗内城,一时人踪稀疏,九衢寂然。

从黎明到正午,蓬松的积雪将近半尺厚。大雪天不得不出门的行人可就遭了殃。

鼓楼东街,一辆五马高车和一辆二马轿车,相撞后一起陷入泥潭!这一撞很凶猛,不但双双不能动弹,连车身都撞得变了形,车门车窗打不开,车中人成了笼中囚徒! 车中人竟都是女子!二马轿车内哭声高一阵低一阵,一直没有停止;五马高车内却传出骄横的脆生生的斥骂: “该死的奴才!你们倒使劲儿给我推呀!……再推不出来,拿你们一个个都杖死!……” 这南来北往的通衢要道堵塞一个时辰了,前前后后被阻的车马排成长龙,都在叫骂催促。管事模样的大汉,头上腾腾地冒着热气,一边使皮帽子抹汗,一边声嘶力竭地吼叫着十几名跟班: “再推再推!这可是大路,不能闹着玩儿!快!赶马!都上手推!一,二,三!” 十几个人拼命呼喝着号子,鞭梢甩得“噼啪”响,二十只马蹄一气乱蹬,那车只是不动。管事急得跳脚乱骂,众人累得倚着大车喘气。

“镗镗镗镗!……”飞雪织成的幔幕那边,传来沉重的喝道锣。众人细细一数,竟是十三棒锣,来了一位柄政辅国极品老大人!管事变色,众人惊慌,忙不迭地退到路边回避。

喝道锣越来越响,两匹高头大马载着击锣的骑尉从茫茫雪帘中钻出来。后面,一对对手执旗枪、金黄棍的仪仗骑尉络绎不绝。横在路中的这两辆马车把仪仗卫队挤缩道侧,使后队的中心――一柄杏黄伞,停住了。

伞下,大人骑着黑马,铁塔一般威严,貂帽低低地压着浓眉,一领风雪大氅更衬出他英姿挺拔。他抬手拿马鞭一指马车,鹰眼略略闪动,问道: “嗯?” 只这一声,护卫们如老鹰抓小鸡,把管事拎到大人马前。管事一头跪在雪水泥泞中,禀告时倒不失几分大家气派:实在不是有意挡路,惊老大人的驾。

“哪一旗的?”听管事一口地道的满洲话,大人开口问。

“回老大人,孔公主府下。” “哦?……那边一辆呢?” 二马轿车的车夫赶紧跪下:“回老大人,正白旗八答牛录下……”哆哆嗦嗦,后半截已说不真切了。

大人催马向前,对马车打量一眼,竟翻身下马,随从们只得跟着离鞍。

大人皱着浓眉,点手招来仪仗旗卫,从他们手中取来八根金黄棍,每四根合在一起,试了试软硬,头也不回地问: “车上有人?” “回老大人,公主现在车中!” “回老大人,车里是家主爷的小格格玛尔赛……” “呼”的一阵劲风,大人脱去大氅,紧紧袖口,浑身一舒展,骨骼关节“喀啦喀啦”山响,使他惬意地眯了眯眼睛。众人被这气势镇住,大气也不敢出了。

看准车底两后轮间的车轴,他把金黄棍分两组深深两车轴下的泥水中,不容反对地喝道: “听我号令,车夫赶马,其余人走开!” 车夫诚惶诚恐,赶忙勒紧缰绳,举鞭静候。

众人远远站在大雪中,怀着说不清的敬畏,仿佛望着一尊天神。

关于打雪仗的作文 篇二

抽汉奸

汉奸是一只木质的陀螺。先在一块平地上拈转,再用一个小鞭子向它不断地抽打,汉奸就不断地旋转,越转越快。汉奸这俩字没必要冠以引号,不带引号的汉奸抽上去才解气,才彰显出这个游戏的爱国意义。

抽汉奸的主要来自抽。那个年代的幼小心灵中,还不懂得鞭笞是一种野蛮的肉刑,只知道鞭子要对准坏蛋。当时世界上的坏蛋是美帝苏修,国内的坏蛋是地富反坏右,汉奸不在其列,干吗天天抽它?随着年龄增长觉悟提高,才明白汉奸原来也可以划入反的行列,类分为坏蛋纲――黑五类目――反革命科――历史反革命属――汉奸种。隐藏得这么深,揪出来绝对该抽!

抽汉奸得先有汉奸。先找一段圆柱形的木棍,用小刀慢慢将一端削成锥形,在锥形上方约一厘米处锯断,这样就做成了一只保留一小圆柱体的圆锥体。汉奸身上圆锥与圆柱的比例非常重要,通常两者以2∶1的比例为恰当;汉奸的身高与腰围的比例更为关键,太瘦高了容易倒,太矮胖了又不容易玩转,保持一个接近圆球的体形最好。抽汉奸还得有鞭子。鞭杆大小随意,鞭梢比较简易的可以撕一段长布条,布条抽上去力度适中,不会抽得太狠而把汉奸一下子掀翻在地,不小心抽到旁边人的脸上也不会惹出太大的祸来,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孩子。选一块平地,将鞭梢一圈圈地盘在汉奸的腰上,锥尖朝地面,猛地一拉鞭杆,汉奸就被兜得旋转起来,然后对着他的腰部快马加鞭就行了。

为了转起来好看,可以在汉奸的脸上画几个小彩点,转起来就变成几个彩色的同心圆。为了减小旋转时的阻力和磨损,锥尖上最好嵌上一粒轴承里的钢珠。钢珠易得,修自行车的摊位通常有散落的,随便捡。只是往锥尖上嵌时有点技术含量:先在锥尖上钻一个小孔,再把钢珠砸进去。一锤下去,通常不是钢珠蹦得没影儿了,就是把汉奸撑得裂开一条口子;所以通常要找家长帮忙。记得有一位家长是工厂开车床的旋工,他用枣木旋出了几个极漂亮的汉奸送给儿子和儿子的好友,锥尖的钢珠也嵌得极正极结实,真是望尘莫及。

抽汉奸通常是在洋灰地或马路上,在冰面上更好。冬天结冰的湖面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孩子一边滑着冰一边抽着汉奸,像是打冰球时带球滑行。鞭子功夫好的,可以边滑行边用鞭子控制高速转动的汉奸紧随自己平移,还可以狠抽一鞭让汉奸腾空跃起,跨越障碍后再“钉”在冰上旋转。

洋灰地或柏油路都是近代才有的事物,所以抽汉奸很可能与中国人过年吃饺子的古老风俗一样,最初也是过年才玩的一项冰上游戏。过年不比平时,做什么都要有个说道,捏饺子叫捏小人,抽陀螺就成了抽汉奸。汉奸虽也古老,但自有汉以来就没绝种,所以还是要抽下去,这个游戏也就没被定性为转移斗争大方向的四旧游戏,或被改个更合乎革命潮流的称呼什么的。抽汉奸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叫得响响当当,即使寒冬腊月抽得头上冒火棉衣里冒汗,也从没想过是抽的别的什么。

三五成群的小灯笼照着眼前一小片莹莹的白雪,周围是飞舞的小虫一样迎上来飘转的雪花,很美,心中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打灯笼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如诗如画的民间谚语,传递着一条古老的也许不那么灵验的经验,不知撩拨过多少代孩子好奇的童心。还没到中秋,就开始盼着月亮快圆,圆圆的月亮里,会有老爷爷老奶奶说的长着大耳朵的兔儿爷,会有诗词里描述的吴刚、嫦娥和桂花树。中秋节晚上月亮没出来,什么都没看到,就又盼着元宵节,因为那天晚上一定会下雪,可以在雪花飘舞的元夜里打灯笼。

灯笼,是用水果罐头的玻璃瓶做的。

盼着生病。生病了,躺在被窝里发烧,大人摸摸烫烫的小脑袋,一脸的惊惶,孩子却偷偷得意:不用上学了,还能享受几天被大人们围着团团转的优待,就像八路军优待俘虏。邻居孩子背起书包,拿着要转交老师的病假条走了;不一会儿,像犯了错、闯了祸一样的家长垂头丧气又无比和蔼地回到家,从提包里拿出药、藕粉,还有水果罐头。中药丸很苦,但吃完了就会苦尽甘来:水果罐头有时是糖水橘子、鸭梨、蜜桃,有时是糖水菠萝、樱桃甚至桂圆等等,平时难得吃到。直到连里面的糖水都喝干净,留下空瓶,当宝贝一样收起来。

玻璃罐头瓶矮墩墩的,用处却多。夏天,用它养小鱼,可以当鱼缸;秋天,空瓶里放上一层土,铁皮盖用钉子打几个孔,可以养蛐蛐;到冬天,蛐蛐死了,把空瓶刷干净,瓶口拴上线绳,吊在一根棍子上,就是灯笼。

元宵节玩打灯笼,名正言顺。没见过花灯会、猜灯谜,这些都被当“四旧”破了;但小孩打灯笼,古来不犯王法,当时也不反革命,可以放心玩。玻璃罐头瓶里放上一截蜡烛头,点着了,提着在大街小巷里乱串。除了零星的爆竹声和家家院门口的五星红旗,小孩子们提灯笼窜街几乎成了元宵节唯一的风景。

蜡烛家家都有,以备停电之用。但蜡烛烧得快,大人们有点心疼,毕竟都是凭工业券买来的,限量供给,哪经得起这么糟蹋?办法有:找一个盛雪花膏或鞋油的空铁盒,里面放点煤油,菜油或猪油也行。盒盖用钉子砸个眼,穿出根线绳或鞋带头当灯芯,一盏简易的小油灯就做成了。点着放进玻璃灯笼里,照样提着走。玻璃瓶的灯笼最大好处是不怕风,特别适合在风雪交加的元宵夜晚提着出门。朦胧中,已记不起数月前的八月十五是不是“云遮月”了,三五成群的小灯笼照着眼前一小片莹莹的白雪,周围是飞舞的小虫一样迎上来飘转的雪花,很美,心中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相比,没有风雪的元宵夜,玩打灯笼就有些平淡。但也有玩法:不知谁想起,在瓶子口放一个纸糊的小风车,里面燃烧的热气向上涌,会推动风车叶片呼呼地转动,这就变成了“走马灯”。回到屋里,置于桌上,关掉电灯看走马灯转,能吸引一群小孩围观。随着风叶转动,一闪一闪的红光,照亮几张好奇又兴奋的小脸。

洁净的童心具有赋予简单事物以丰富想象的天然原创力,世上很多发明都带有其可爱的痕迹――

弹雪板

打雪仗,是冬天雪后阳光下难得的狂欢,人人都能兴奋地记起;弹雪板则是把雪仗推向高潮必要的武器。弹雪板,也许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说它是一项发明,也许有点过,其实就是那么一根普普通通的长条木板,但发挥的作用却非常独特。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一到天降大雪时,大人们总显得有些兴奋,说来年又是个好年。为什么呢?大人们就会解释,说大雪会覆盖住田里越冬的小麦,像一层棉被一样保护绿绿的小苗不被冻坏,雪水还能为土地保墒,使来年的农田不会发生春旱……总之一切都和农业有关。说的时候,还常常显示着一种身居城市却深切惦念农民和土地的高尚情操,饱含着他们时时与贫下中农血肉相联的朴素的阶级感情,尽管不十分理解,倒也颇令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日后倘若在“我的爸爸妈妈”一类的作文里加以描述,通常都会被语文老师大加圈点。

雪花在孩子的眼里要浪漫得多,即便要参加扫雪的劳动,大家也欢天喜地干劲十足。在学校里,老师会拨出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扫雪。整整一节课呆在户外雪地上,同学们像雪后阳光里的麻雀一样欢欣鼓舞。很快雪扫完了,手脚也冻木了,于是就打起了雪仗。

打雪仗,老师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是对参与扫雪劳动的勤劳孩子的奖赏。女孩子打雪仗只是偶尔野几下,头发乱了,衣服里进了雪,也就咯咯笑着进了屋,男孩子打着打着真就形成了一场对抗,几个人一拨,利用雪人和树丛作掩护,展开了阵地战。

雪团上下飞舞,手却被融化的雪水冻得通红,臂肘也甩得生疼,有人就在工具上动起了脑筋。开始是用随手捡到的一根树棍,往雪堆上一拍,树棍的一头沾了一团雪,再侧身抬起一只脚,抡圆了把沾了雪团的枝条中部朝鞋底一磕,被抖出的雪团借助树棍抡起的离心力飞出老远。多打几下,雪弹有了准头,十几步以外瞄准对方的帽子开火,经常是八九不离十。这下打雪仗不用再拿手去抓雪,戴着手套也能玩,加上借助杠杆发力,胳臂甩动幅度变得很小,轻巧省力,引起人人效仿。树棍沾的雪毕竟太少,火力不够充分,有人就找来细长条的木板,打出的雪又多,飞得又远,渐渐地,弹雪板成了打雪仗的经典武器。

那个年代讲备战备荒,放了寒假,每个人在家里也都预备上一根弹雪板,以备大雪纷飞战事再起。那时的寒假作业几天就能突击做完,剩下的时间没得玩就擦枪备战――精心打磨自己的弹雪板:给弹雪板打磨一个便于把握的手柄;与鞋底相击的中部缠上布条或麻绳以减震;在沾雪的前端部位,刻出搓板一样的条纹,以便能挂得上更多的雪,增强火力;还有的将木板的前端接上一段竹板,以增加它的弹性,击发时更加有力……

很多年后,在遥远的嘉错拉山坡草地上,停车眺望珠峰,见到一群孩子正在用“吾尔朵”赶羊。“吾尔朵”是一条对折的带子,里面兜住石子,甩起来呼呼生风,石子抛出很远,能准确地砸中百米之外头羊的屁股。“吾尔朵”与弹雪板,一条带子与一根木板的妙用异曲同工。洁净的童心具有赋予简单事物以丰富想象的天然原创力,世上很多发明都带有其可爱的痕迹。

雪人由最初那个立在阳光下的微笑天使,变成各种被妖化得面目丑陋的政治魔鬼。但雪地,却永远是洁白的,留给一代一代的孩子们――

堆雪人

滚雪球、堆雪人,是心中一段晶莹璀璨的记忆。

已经很多个冬天不穿棉裤棉鞋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生活方式。想想那时飘在北京和华北一带的鹅毛大雪,经常可以埋住脚脖子,甚至深可过膝。晴天后,太阳晒化了表层的雪,在寒风中很快又冻成一层晶亮的硬壳,脚踩上去,会发出“嘎嘎”的响声。

扫雪仅用笤帚是不顶用的,要用铁锨铲,用竹枝编的大扫帚。这些重型工具通常掌握在班里身强力壮的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手里。这些军中猛将,像关公挥舞大刀横扫千钧,十分卖力,且沉迷于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豪迈和荣耀之中。而没有工具、手无寸铁的同学们也不甘等闲,大家一合计,就滚起了雪球。

滚雪球是一种既省力又好玩的办法,抓起一把雪攒个团,往雪地上一滚,雪团沾上一层新雪立刻变大了一圈,再滚变得更大,一趟趟地来回滚,直到滚得几个人都推不动。再看地上的雪,只剩了薄薄一层,拿小笤帚的同学,这时就像跟在坦克后面的步兵,一拥而上,把残渣余孽清理干净。

偌大一个雪球,放在院子当中,有些怪异,就用它堆雪人。大的雪球当成雪人的身体,再滚一个小一点的雪球,放在上面当脑袋,嵌进两个黑煤球,就有了眼睛。眼睛下面再嵌一个,就成了鼻子。鼻子下面再嵌一个,就成了嘴。有鼻子有眼,有了嘴脸,也就有了人形。眼看一堆雪活了起来,这就是最初的原始雪人。

原始雪人不好看,需要进化――这下轮到班里的宣传委员展现技艺了。宣传委员把原始雪人的嘴嵌成向上的弯月形,雪人就笑了。又组织几个女同学,把办黑板报剩的彩色粉笔拿来研碎,红的、蓝的、黄的,点染在雪人的脸上身上,微笑的雪人有了红扑扑的脸蛋,有了带花点的衣装。又有同学找来两只被摘光了蒜头的蒜辫,点缀在雪人的头上,一个留着金色发辫的洋娃娃诞生了。美丽的洋娃娃在学校操场中,每天微笑着迎送老师同学到校和离校,直到融化在早春的阳光里。

大雪纷飞又一年,同学们又堆起雪人。堆雪人的过程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艺术想象热情。但那个年代艺术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前来指导了:洋娃娃是崇洋,是封资修,要反帝反修。谁是帝?大家给堆好的雪人扣上半个青柚子皮,活像个钢盔;又给它怀里插上根棍,挑上一面膏药旗,周围用煤渣撒上一圈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还有美帝国主义!有人提议。于是又堆了个高一点的雪人,用烧焦的劈柴插上个大鼻子。不会画星条旗,想起抗美援朝电影里,战场的美军都是贪生怕死之徒,干脆给他手里插杆白旗。苏修也是大鼻子,大家又照原样堆一个雪人,想起珍宝岛事件,也给他插了杆白旗。最后,用硬纸片做了两顶高帽,一顶写上“打倒美帝”,一顶写上“打倒苏修”!

关于打雪仗的作文 篇三

(1)知道在下雪天要注意的安全常识。

(2)在成人的鼓励下,愿意尝试解决下雪天遇到的小困难。

2、活动准备

(1)恐龙玩具一个、动画故事《小恐龙的一天》;

(2)收集人们在雪天活动的图片。

(3)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那,你们喜欢冬天吗?为什么?小恐龙也很喜欢冬天,尤其是喜欢下雪的天气,但是,下雪却给它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讲述故事《小恐龙的一天》,使幼儿了解在雪天活动时,可能出现的不安全事项。

提问:

①森林里下雪了,小恐龙感觉非常非常冷,怎样让它暖和起来呢?

②恐龙宝宝在玩打雪仗的游戏,发生了什么事情?

③恐龙又到冰面上玩,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4、出示“人们在雪天活动”的图片,让幼儿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1)打雪仗时,往同伴的头上、脸上扔。

(2)独自到冰面上玩,追逐打闹。

(3)下雪后,在马路上奔跑。

(4)玩雪后,直接将手放进热水里泡。

(5)下暴雪后,在大树下、广告牌下面玩耍。

5、不戴帽子、手套,外出玩耍。

下雪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但是也要注意安全。下雪天出去玩,要注意穿上防寒保暖的衣服,戴上手套、帽子、围巾,以免冻伤。小朋友不能独自到冰面上玩,以免发生危险。打雪仗时,不要往别人的脸上、头上扔,以免打伤。玩玩雪后,一定要搓搓手,不能将手直接放进热水里。

6、教师示范讲解冻伤、摔伤后怎么办。

(1)冬天,手冻伤了怎么办?

在寒冷的冬季外出活动,常常冻得手脚发僵。手脚冻僵了,千万不要在炉火上烤或者在热水中浸泡,那样会形成冻疮甚至溃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

①回到温暖的环境中去,使冻僵部位的温度慢慢回升。

②如果在野外,应当设法用大衣等将手脚包裹起来。

③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手搓,通过摩擦增加温度,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正常。

(2)雪天滑倒,怎么办?

不小心滑倒,我们不要用手腕着地,用手掌着地,那样容易会把手腕扭伤。如果摔得严重时,要赶紧拨打急救电话,住院治疗。

(3)师生制作“防滑”标志,在幼儿园的楼梯口、容易滑倒、摔伤的地方张贴。

7、学习儿歌:《雪天安全歌》

下雪天,要慢走,躲让汽车保平安。

湖面结冰要离远,路上打闹有危险。

人生命,大于天,时时刻刻重安全,这样人人才平安!

8、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下雪天的安全常识,希望小朋友们在下雪天,都能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能够安安全全、快快乐乐的度过整个冬天。

关于打雪仗的作文 篇四

【关键词】创设情境 感悟课堂 内化反思 专业成长

几年的艺术课堂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艺术课堂的活跃不应单单是形式上的热闹,更应是思维上的一种活跃,一种触动,一种感悟,一种深思!

一、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倡导“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实践与锻炼,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我们的艺术课堂上也是如此,我们要学生愿意上课,并在课堂中学习到很多不管是新鲜的、还是有趣的感性知识,抑或是枯燥的、乏味的科学知识,都必须善于解放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二、感悟形象,深入课堂

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课堂上,教师会着力营造一种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其结果是课堂通常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变成了一些可有可无的配角。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艺术课程尤其如此,它的人文性、感悟性决定了艺术课堂的学习更注重实践与感悟的综合运用。

以《晶莹的雪花》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雪花的晶莹剔透、纯洁美丽,我设计了讲一讲“雪花的故事”这个环节。首先,请学生说一说冬天里你有什么快乐的事?结果,很多同学都说了玩雪球、打雪仗,而且说的时候都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于是我问道:“听了小朋友们的描述啊,老师也被吸引住了,能告诉我,在玩雪球、打雪仗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吗?”“非常高兴!”一个同学抢先回答。还有的同学说:“虽然下雪时外面的天气很冷,但是我们在打雪仗的时候 一点儿也不觉得,反而觉得很暖和。”“是啊。”我接着说,“在寒冷的冬天,可爱的雪花不仅能和我们一起尽情地玩耍,它更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呢!想听吗?”“想!”

于是,随着音乐伴奏,老师讲起童话故事:“这场雪下得真大。雪花把树枝盖得满满的,压得弯弯的;地面上粉白粉白,积雪已经有几寸厚了;小木屋顶上,像铺了一条厚厚的白绒被。不过,到晌午时候,雪就渐渐地停了。小木屋里住着兔妈妈一家……”小朋友们被故事里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等老师讲完后还意犹未尽,有的小朋友问:“老师,那么雪孩子哪儿去了啊?”“ 雪孩子最怕热,他融化了,变成了水!”另一个小朋友抢着回答。“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雪孩子怎样?”我引导着。“非常的勇敢。”一个孩子说。“非常的高尚,为了帮助别人,宁愿牺牲自己。真伟大!”另一个说。“是啊!雪孩子为了小白兔,舍己为人,他的心灵多么美丽啊!”“我们应该向雪孩子学习,它的心灵是那么的纯洁,高尚!”

三、内化反思,升华课堂

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这一崭新观念的确立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作为联系教师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反思,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已经被我们广泛认可,它有助于我们思考教学环节中的疏漏,有助于我们今后教学的改进与完善。那么我想,在课改倡导下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也应是一种探索-学习-反思的过程。学生在学完一个知识,认识一个事物后,就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知识或事物,并对他今后的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以《晶莹的雪花》为例,通过情景创设,听赏歌曲,制作雪花,最后展示雪花的作品等内容,事实上已完成了所有教学内容,已基本达到教学设定目标了,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学还不够深入,于是我在课堂结束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的雪花制作得很漂亮,但是你们可知道,美丽的雪花正面临绝迹的危险?”请看报道:“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北极冰雪世界消失。看了这则报道后你想到了什么?”于是同学们陷入了深思,终于有同学举起了小手说:“我从报纸杂志上看到,这是环境污染导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