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飞鸟和鱼的故事【通用4篇】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整编的飞鸟和鱼的故事【通用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飞鸟与鱼的故事 篇一

关键词:风筝 风筝文化 民俗文化

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我国是风筝历史最为古老悠久的国家之一,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近年来,由于放飞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所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己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1 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1.1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1.2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1.3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 风筝文化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2.1 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它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2.2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2.3 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美满婚姻、夫妇和谐的还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2.4 吉祥: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是有着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3.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对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地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之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风筝在艺术家眼中是工艺品,因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天空的好奇与渴望,两千多年前,它承载了古人的梦想乘风而起,从此期望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仅担负起通信的重任,还渐渐将文化、娱乐、健身融于一身。千百年来,尽管风筝的形式不同,但是,它却一直与中国的民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它生自民间,所以具有质朴健康、寓教于乐的特点。在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独特民族审美观与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风筝在审美风格方面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区不同,风筝的风格也各有千秋,唯其如此,风筝的王国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4.结语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柴茂智。风筝。北京出版社,1991.

[2]梁俊雄。试论我国民间节目的体育文化特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

飞鸟与鱼的故事 篇二

蜉蝣并非朝生暮死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以蜉蝣这种小昆虫来比喻生命的短暂,而希腊文“蜉蝣”一词就是仅一日生命的意思。

其实蜉蝣的种类很多,在全世界约有2000种。热带、亚热带的湖泊沼泽附近,在日落时经常能见到有大群蜉蝣成虫在空中飞舞,不断坠地死亡的蜉蝣积尸常达数厘米厚,可以用作肥料或养鱼的饵料。雌雄虫后,雌虫产卵于水中,卵孵化为稚虫,可活1~3年或5~6年,后羽化成虫。成虫的寿命因种类不同而有长有短,有的仅活几个小时,有的是一二日,最长的可达一周。所以,人们常言蜉蝣朝生暮死,这是不太确切的。

候鸟并不全向南飞

候鸟是随季节不同作定时迁徙、变更栖居地区的鸟类。一般认为,候鸟全部往南飞,因为南方温暖,食物丰富,便于鸟类产卵繁殖。近年来,生物学家考察发现,候鸟不全是往南飞,也往东飞,往西飞,甚至还有鸟向更冷的北方飞去。

在波罗的海沿岸有一种名为朱雀的鸟,是往东飞的,每年8月,这种全身朱红的美丽小鸟就成群结队飞过伏尔加河、乌拉尔山脉,再经巴拉巴到西伯利亚草原,然后掉转方向经过阿尔泰山脉和蒙古大草原,一直飞到印度半岛,行程上万千米。由东往西飞的鸟也很多,如针尾野鸭和鸥鸟等,这些鸟每年从前苏联的奥涅加湖起程,飞越列宁格勒、芬兰湾、拉脱维亚,再沿波罗的海北岸,最后飞抵大不列颠岛,在此度过漫长的寒冬季节。候鸟从南向北飞的并不少,主要有绵鸭等,这种鸟从白海的干达拉克沙地区孵出雏鸟之后,就拖儿带女北上远征,到寒冷的北冰洋过冬。

鸳鸯并不白头偕老

人们自古总把鸳鸯看作是忠贞不渝的爱侣,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鸳鸯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成双成对,在孵卵期则多单独活动。雄鸳鸯只是在繁殖初期才对雌鸳鸯情意绵绵,完后,雄鸳鸯不再露面,抱窝、抚育后代的任务全由雌鸳鸯承担。如果雌雄鸳鸯有一方死亡,另一方便寻求新的配偶。

乌鸦并非天下一般黑

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乌鸦并非全是黑的。在坦桑尼亚就有三种“白乌鸦”:一种叫斑驳鸦,身长40多厘米,颈项有白圈,胸有白羽;另一种叫白颈大渡鸦,颈、背部有块形似月牙的白毛;第三种叫斗篷白嘴鸦,嘴呈白色。

相思鸟并不相思

相思鸟亦称“红嘴玉”,它体态玲珑,鸣声悦耳,举止优雅,是我国著名的观赏鸟类。相传相思鸟对爱情忠贞不渝,当雄鸟与雌鸟婚配之后,便终生相伴,形影不离。如果其中有一只鸟不幸死去,另一只就会悲痛欲绝,不饮不食,不鸣不舞,最后因相思而死。

然而,根据动物学家的考察,事实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相反,相思鸟还有一种沾花惹草、夺人所爱的“花花公子”习性。为了揭开相思鸟是否相思之谜,曾有人故意给相思鸟交换配偶,结果,它们经过几天的“恋爱”,就愉快地夫唱妇随,繁殖起后代来。在配偶死去之后,它们照常再娶再嫁,所以相思鸟并不相思。

飞鸟与鱼的故事 篇三

一堂好课,往往是师生双边参与教学活动综合智慧的展示,更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其特有教学魅力的体现。但在教学中有时没有实际中设计的这么完美,课堂中有时会有“偶发事件”的出现,这些难以预测的小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课堂中“偶发事件”的出现肯定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这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顺应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回课堂。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又能及时把学生“拉”回课堂,从而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下面我就《环境标识》一课为例,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谈谈个人的想法和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我在执教的初一《环境标识》一课时,当我讲到标识的特点时,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被一幅幅精彩的图片所吸引。忽然,一位同学问:“老师,我们后面的黑板报画的是鱼?还是鸟?”我一看好象许多鲳鱼在水中游。我就说:“是鱼,鲳鱼”“哈哈哈……”全班同学一阵欢笑。一位同学说:“不对,是鸟。”我看同学们情绪高涨便趁势接着说:“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你们看后面一条鱼上有三个小水泡冒出来。所以我认为是鱼。”同学们马上说:“我们本来是画鸟的,后来一位同学上添加了水泡就变成了鱼。”我于是趁势提问:“鱼和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鱼在水中,鸟在天空中。”“对,是它们的环境不同。”“那么,如何使鱼变成鸟呢?”同学们纷纷想像了鸟的环境,最后,一位同学说:“去掉画面上的水泡,加上太阳或树。”“为什么?”“因为鸟在天空中飞,或在树林里。”“很好,所以环境标识也一样,要与它们的环境紧密结合,也体现了环境的重要性。”

案例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引进课堂,确实能给教学带来很多方便,但如果电脑坏了,往往也会给老师带来麻烦。我在执教的初一《环境标识》一课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一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还沉浸中午休息的嬉闹中,丝毫没有上课之意。我就走到讲台准备开电脑上课,有位同学马上提醒:“老师,电脑坏了。”一看,果然摄像头没了,看来准备好的课件用不上了,只能按书本上了。正当我迟疑时,一位女生马上提议:“这节课让我们做游戏吧?”“做啥游戏呢?”“警察抓小偷。”一位同学马上响应,于是我就趁势问到:“教室里的环境有小偷吗?小偷能偷啥东西呢?”“偷钱?”“我们又没钱。”“文具、书等”“大家都有的,有啥可偷呢?”我看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就问“什么环境适合小偷存在呢?”“人挤的地方――商场、车站、公交车、银行等”“那么为了预防小偷,公共场所都有这样的温馨提醒的牌子《谨防小偷》,这样的警示牌就叫环境标识,它跟环境紧密相连,今天我们就来上环境标识设计”,这样我才把学生引入到今天的课题来,这样学生的兴趣不会被压抑,顺水推舟,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状态。

三、教学反思

1、切合实际,应势利导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我们的教育必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空间。案例一中,当学生说自己画的是鸟的时候,我没有用“胡说八道”等语言来斥责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鱼”和“鸟”有什么区别?这样就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环境标识》这一教学内容上来,学生也认识到标识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学目标达成也就十分理想。

2、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累教学机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即专业的知识深度,教育教学的能力,培养冷静理智的自制力及有效的调控能力。案例二中,当电脑硬件出现故障,本是一个意外,面对这样的意外,或许老师会感到很无奈,如何让这些突发干扰事件变成引发学生多元思维的火花?我借助学生聊天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又把学生引入上课的内容上来。可见,在课堂上,教师应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作出调整,形成新的行动方案。

3、把意外当作生成

飞鸟和鱼的故事范文 篇四

——题记 选自《《鱼和飞鸟的故事》》

那,是天空之上与地平线之下的差别。

作为两种不同的生物,唯一的相似点,大概就是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区域性自由。那样的自由对于它们似乎没有多大的价值。

曾经,我以为飞鸟和鱼,是那样的自由与愉快。在那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上,度过自己的生命。

但,如果像泰戈尔书中所讲,那就完全不是那种情况了——

飞鸟,当在空中翱翔时,是孤傲偏执的——你相信吗?当它飞翔时,代表的不是自由与快乐。而是带去劳累的习惯。当它飞翔时,感觉不到俯视大地的美妙,而只是像磁悬浮窗外的街道一闪而过。

鱼,一条一尾鱼,无奈孤独得羡慕着岸边。游在水下世界,悠闲了一点、却又孤独了一点。鱼是不会说话的,但在安静的水中,有没有声音是不重要的。直到它遇见了飞鸟……

它们可以相遇是多大的缘分,飞鸟在广阔空中,路过的正好是那片池塘,而在仰视空中那么久,鱼偏偏看见那只飞鸟。那是一个偶然却又必然的巧合。说那个巧合偶然,是因为鱼和飞鸟两条平行的生命相交了。说是必然,那是由于在两个孤寂又相似的心灵相识后,一定会互相吸引着。

但现实无奈,天空海洋的区别。把两个生命好像被拉开了几个光年的距离。它们无法交往,甚至不能交流,只能在离得最近的时候看一下对方眼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