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创业励志小故事最新3篇

没有不努力就成功的幸运儿,只有经受坎坷挫折和时间打磨才能成功的人,他们的励志奔跑激励着人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编辑为大伙儿整编的创业励志小故事最新3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成功创业小故事5 篇一

罗军

罗军,途家及斯维登集团联合创始人。

从2011年正式上线,到2017年完成E轮融资,总估值超过15亿美金,途家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共享住宿平台。作为途家的创始人,罗军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一、创办途家

2011年,美国短租网站Airbnb获得1。12亿美元融资,短租迅速火爆,成为新的风口。这一年,43岁的罗军辞职创业,成立“途家网”。

在此之前,罗军已经是一位创业老兵。他曾创办新浪乐居,之后成立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并且成功赴美上市。

抛弃过去的光环,罗军在民宿行业从头做起。为了开拓房源,他带着几个员工到海南三亚,顶着烈日挨家挨户登门拜访。

当时,国内大部分短租平台都是直接照搬Airbnb的C2C短租模式,获客成本高、利润低。罗军另辟蹊径,与个人房东签订房屋托管协议,途家的线下管理团队会提供房屋装饰、打扫、接送等服务,然后双方五五分成。

此外,由于旅游地淡旺季明显,罗军实行调岗的方法,例如,夏季将海南的员工调到青岛,冬季则反过来,解决了人员浪费或不足的问题。

到了2013年2月,途家网完成A、B两轮融资,合计金额为4亿元。

二、抢占流量

对于线上短租平台,抢占流量是制胜关键之一。从2015年开始,罗军在品牌、会员、流量入口三方面齐发力,让途家获得快速发展。

第一,大量投放广告,打造品牌。他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地铁、影院、电台等渠道投放广告,并且冠名海南航空的飞机,在机身彩绘“途家”号,大大提升名牌知名度。

第二,建立会员制度,推出钻石卡,购买钻石卡的用户可以享受入住返积分、预订折扣、专享红包等权益,增强用户粘性。

第三,大举并购,抢占流量入口。他先后将蚂蚁短租、携程、去哪儿的民宿业务收入麾下,获得更多精准流量入口。

并购之后,罗军对各个平台的房源信息进行整合,让用户在这些平台上搜索房源的结果几乎相同,既优化了用户体验,又打通了房源库存。

除了常规的流量争夺战,罗军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共享农庄”的概念,为短租行业做出突破。

三、共享农庄

崇明岛因为交通闭塞而发展受阻,海南岛仍然有人住在潮湿发霉的屋子里,罗军看到这些现象,不禁设想:能否用共享经济的模式改造农村?斯维登集团的“共享村庄”由此诞生。

斯维登集团原本是途家自营,后与途家网拆分,独立运营。随着斯维登召开战略发布会,“共享村庄”揭开了神秘面纱。

罗军先是号召拥有农庄的人群投资建设乡村别墅,一栋别墅配一亩农田。房子闲置的时候,庄园主可以让斯维登“欢墅”运营,获得分成收益。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赁收益,还可以在电商平台“途礼”上面售卖农特产品,“钱袋子”慢慢鼓起来。

搭乘“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斯维登的“共享村庄”获得高速发展。目前,100多个共享农庄项目已经落地。

“让所有人有一个温暖的家,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让农村可以起步,那我想我的价值可能会更大。”

创业励志小故事 篇二

我和小甄是大学同学。上学时,他经常抱着箱子在各个宿舍间乱串,推销方便面、内裤、电话卡之类,很勤奋。毕业后,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他进了一家小公司做推销员,一如既往地努力,很快脱颖而出,成了拿最高提成的业务员。就在他摩拳擦掌准备再上层楼的时候,老板突然把他辞退了。

用小甄自己的话说,老板这叫“先下手为强”,原来,小甄在跑市场的过程中和客户相处非常好,摸出了行业的门道,打算单干,被老板看出了端倪。

于是,小甄用多年积攒的3万元注册了一家小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扳。其实全公司也就他一人,住的地方就是办公室,楼下的网吧也算临时办公地点,还有一台传真机是花400元从二手市场抱回来的。

公司开张那天,他打电话约我们几个朋友过去一起吃顿饭。没钱下馆子,就在他屋里炒了几个菜,买了一大盘猪头肉,4瓶二锅头。当时正是晚秋,冷风嗖嗖地吹进来,我们喝得东倒西歪。我嘴上祝他发财,心里却希望他早点“撞南墙”,之后再找个公司按部就班才好——一没关系,二没资金,自己创业,我感觉像个闹剧。

那年冬天,我宿舍里有同事辞职搬走,丢下一套铺盖,小甄拿走了。他说没交暖气费,夜里老冻醒。我问他生意如何,他说刚卖出两件产品,挣了303元,还要请中间人吃饭。

3年后,我去看小甄。他依然住在那个租来的房子里。屋内很乱,几台电脑和一地散落的产品,他正趴在床上给客户填报价单。看来业务进展并不大。他说没想到单干这么难。我说你把这些破烂卖了,找个像样的公司上班吧,凭你的经验过得肯定比现在好。他笑笑,回答道:“再坚持一下吧”。

转眼又过了两年,我忙着结婚、买房,没怎么跟小甄联系.上周,他突然打电话告诉我,又注册了一家新公司,他弟弟大学毕业也来帮忙了,“租了新办公室,有时间来玩”。

我很惊喜,马上去了他的新公司。在一家商场的顶楼,两间屋子,4个桌子6台电脑,变频器和各种产品摆放规整。他见到我格外亲热,可握手的一瞬间我心里一动,他原本胖乎乎的手变得干巴巴的,头发也少了很多

吃饭时小甄说,这两年太累了!前年冬天,他骑摩托车去给一家工厂安装压力表,摔断了腿,躺了3个月;去年大年三十,有个客户要他去调试设备,过年都没回家;晚上填报价熬通宵更是家常便饭;今年春天,头发突然大把地往下掉。去医院检查,医生看后说是累的。还没结婚的他害怕变成秃子,赶紧休息了半个月。

小甄还告诉我一个喜讯:他恋爱了。对方是小甄的同乡,他给一家公司安装压力表时认识的`。姑娘比他小3岁,大学学的是会计,小甄的公司正缺会计,于是她辞职过来帮忙。小甄说,他打算把客户欠的货款收一下,大概有近百万元,先买个车,再贷款买房,今年争取把“大后方”稳定下来。眼前的小甄意气风发。

几年时光就这么悄悄地溜走,我一帆风顺地走过,回首自己的经历,却很苍白;而创业者小甄经历了严冬,开始迎来人生的春天。

成功创业小故事5 篇三

南孚电池陈来茂

陈来茂,南孚电池创始人。

出身闽南农家的陈来茂有着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他的经营下,南孚电池从一个7人小厂成长为中国电池行业龙头企业,连续20多年稳居国内销量第一。

在夹缝中生存

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陈来茂经历了十年的蹉跎岁月。1976年,他调入南平电池厂,凭借努力从技术股长一路做到厂长。

南平电池厂于1954年由7人创立,是一个位于偏僻山沟里的落后小电池厂。面对企业发展困境,陈来茂迎难而上,通过一系列策略让南平电池厂“走出去”。

他先是制定了“少批量、多品种、低价格”的方针,然后与北京、上海等电池厂联营,用他们的牌子生产电池,在上海、北京等地区销售,同时多次进行技改,提升技术水平。

尽管改革卓有成效,但是企业只能跟在知名大电池厂的背后,加上国有企业的“桎梏”,让陈来茂觉得“自己空有一股力量,就像缚在茧里的蚕,任凭自己怎么左冲右突,就是使不上劲。”

1986年,北京、上海两个联营厂不再与南平电池厂联营,企业濒临倒闭。陈来茂想把南平电池厂“嫁”出去,成为某大厂的一个车间,可是对方根本不屑一顾。

陈来茂深受刺激,他决心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将南平电池厂做强做大。

研发碱锰电池

陈来茂考察了国外先进企业,发现美国的碱锰电池已占干电池总量的70%,而国内碱锰电池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他踌躇满志,“要干就干大的,上世界一流的产品,一步到位”,“以开发LR6碱锰电池为突破口,打一场企业的翻身仗。”

但是陈来茂深知,要想施展拳脚,就必须跳出原有体制的束缚,创建一个新的平台。于是他四处奔走、多方周旋,于1988年成立中外合资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有了这个创业平台,资金问题迎刃而解,陈来茂顺利引进LR6碱锰电池生产设备和技术。

“当时我们提出了‘抓住机遇求生存’的口号,横下一条心,背水一战,解决了南孚生死存亡的关建问题。”

之后,随着BP机风靡全国,七号、五号碱锰电池的需求大幅增长,他再次果断出击,大胆实施“负债经营”,引进全国第一条七号碱锰电池生产线关键设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除了对优质产品的迅速布局,南孚的成功还得益于陈来茂“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战略。

抓两头带中间

当时,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结构都是“两头小中间大”,即研发和营销环节薄弱,中间的生产环节相对很大,陈来茂审时度势,提出“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战略。

1999年,引进外资热潮兴起,经南平市政府撮合,股东以南孚69%的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等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

南孚进入了新的阶段,陈来茂开始重点实施“抓两头”战略,全面强化研发和营销系统。

在研发方面,他建立南孚技术中心,投入巨额费用研发新产品,研发队伍涵盖教授、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等,先后开发出20多项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

在营销方面,他在全国建立了立体营销网络。截至2015年6月,南孚电池在国内有数千个经销商、200万个零售商。

2015年,在鼎晖的运作下,南孚借壳亚锦科技成功上市新三板,一跃成为市值超过100亿的巨无霸。根据AC尼尔森数据,南孚电池连续20多年国内销量第一。

如今,南孚已是家喻户晓的电池品牌,陈来茂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一段闽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