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莫扎特传》的观后感优秀6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编的《莫扎特传》的观后感优秀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一

天才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心智澄澈,世事洞明。他们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常常展现出愚钝、糊涂、内敛等不会给人造成威胁的形象,因为他们明白,自身的天分会凸显旁人的平庸,由此遭到嫉恨和无来由的打击。另外,他们明白,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欲望,幸福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有必要给心灵留一个安静的空间,让自己栖息于其中,诗意地生存。

另一种天才是在某一方面拥有惊人的才华,但在为人处世方面却天真幼稚,由此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虽然他们命运多劫,但不幸的遭遇又成为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丰富素材。由此,创造带来的狂喜抚慰了生活中的痛苦和悲伤。

毫无疑问,莫扎特是第二种天才。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钢琴曲实在是太优美了,“有耳朵可以听的,都听吧!”

《莫扎特传》是1984年奥斯卡最佳电影。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是通过莫扎特的死敌——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来重现这位音乐天才辉煌而坎坷的一生。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61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然而,后世的赞誉,无法排遣莫扎特在世时的寂寞。他的岳母认为他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他的妻子指责他的工作“无法换回钱来”,维也纳皇帝批评他的作品“音符太多”……

在莫扎特生活的年代,惟一真正理解、欣赏这位天才的却是他的敌人萨列里,他说:“透过音符构成的栅栏,我看到了一种纯粹的美。”

萨列里通过阴谋诡计,不断地伤害莫扎特,他让莫扎特被皇帝冷落,被贵族厌弃,被同行仇恨打压。与此同时,父亲的去世、岳母的嘲弄、妻子的抱怨、生活的贫困也让他备受煎熬。不过,天才与凡人的区别,就是他们能够在不幸的生活中提炼出流芳百世的艺术结晶,当岳母喋喋不休地数落他时,他却屏蔽了一切杂音,只是专注地欣赏那些音符之间的旋律。也许,命运的作弄,在天才看来不过是上帝华美乐章的一个片断,但这些片断也只有天才才能够捕捉到,并让它们走向人间。

影片最后,莫扎特的尸体被租来的棺材丢入简陋的坟坑,天才与凡人同归一穴,这样的结尾委实令人震骇。不过,几十年后,当萨列里演奏自己创作的曲目时,无人知晓并欣赏,唯独他演奏莫扎特的乐曲,才得到了掌声。这是命运对他最大的惩罚。

“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导演米洛斯61福尔曼借疯癫的萨列里之口给影片划上了一个凝重的句号。

天才从来都不属于庸才,但是天才又和庸才是那么的不可分离。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二

人们总是向上帝祈祷得到一些恩赐,比如天才,比如优雅,但总是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所祈祷的居然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便只能够埋怨上帝的不公了。电影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为线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莫扎特的一生。这个角度无疑是高明的,嫉妒的眼光总是带有别样的感情色彩,有仇恨,也有羡慕。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不同寻常的,与未婚妻在公共场合打闹表现了他的不羁,而故意倒着讲话则表现出了他的聪慧。对于这一切,萨列里的态度都是不屑的,而当莫扎特一触碰到音乐,萨列里的态度又截然不同了,是佩服,甚至是仰慕了。然而他对莫扎特的仇恨又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仅是抢走了自己的风光,更是抢走了自己的爱情的仇恨。而他对他的仰慕,也是无穷的,甚至于发出了这世上只有我懂莫扎特的音乐的感慨。莫扎特不是谦虚的,因为谦虚这个词并不适用于天才,谦虚只会埋没他们的才华,而不谦虚的人,尤其是天才,又是不幸的,这会引起许多不够有才华的人的嫉妒。

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疯了,莫扎特是属于前者的,这或许就是天才带给他最大的不幸吧!莫扎特的死,或许对于萨列里来说是无罪的,没有萨列里,就不会有《安魂曲》的诞生,这或许也就是萨列里为莫扎特唯一的帮助了吧!在德国一家歌剧院的门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巴赫带给我们神明的絮叨莫扎特带给我们天堂的欢笑贝多芬带给我们生命的火焰但上帝赐予人类音乐让我们不用言语也能向他祈祷完美的人不会存在,萨列里是,莫扎特也是。完美不会永恒,就像莫扎特的音乐,只会带给人瞬间的享受,创作它的人,总是早早的长眠于地下。

《莫扎特传》的观后感 篇三

影片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自杀为起点,以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的方式回顾了30多年前,他是如何心狠手毒地用种种阴谋把莫扎特置于死地的过程。

故事由一个在世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在疯人院里自杀未遂引出,一位年轻的神父倾听着他第一次在人前,在事件发生了32年后,说出的藏在他心里的秘密。

萨列里是维也纳当时有名的宫廷御用音乐师,他在当时备受奥地利皇帝的宠爱。当时已在欧洲非常出名的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他从莫扎特那里听到了真正的音乐,并深受振动,但同时也感到很受威胁。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大音乐家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很快被皇帝赏识,皇帝让他在宫廷演奏,为乐队指挥。萨列里非常忌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生活上放荡不羁,极为轻浮后,他更觉得这是上帝的不公,上帝把最精髓的音乐天份给了一个他认为极为不配的人身上。于是,计谋开始实行。

他一方面在莫扎特面前表示友好,显示他是对莫扎特的音乐极为欣赏;一方面又在皇帝大臣面前挑拨。大臣们古板僵化,他们本身对莫扎特已经颇感厌恶,所以很快所有宫廷大臣都对莫扎特尤其苛刻,莫扎特在宫廷的日子变得拘束无理,他的歌剧被大量删改,只因其中涉及皇室所订的“禁令”,而这些“禁令”实在是荒谬可笑。萨列里

又在经济上给了莫扎特难题,因他的“作用”,莫扎特的歌剧只能上演很少的几场,这些歌剧精彩绝伦,却很少人可以看到。且他与宫廷的关系越来越僵(萨里埃利花的力量可不小)。萨列里还派人时刻监视莫扎特的行动,并使莫扎特渐渐陷入了贫困艰难的境地。并收买女佣,叫她从莫扎特家里偷走正在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部分乐谱。想在里面找到对付莫扎特的内容。宫廷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音乐的地方,他们的斗争令莫扎特厌倦。宫廷大臣总会挑出他的`毛病,皇帝总有他认为都对的事情。莫扎特除了能据理力争外,一点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莫扎特对他的父亲其实非常敬爱。在他父亲死后,他极度沉痛。萨列里抓到了机会,他派了一个蒙面黑衣人去莫扎特家,这个蒙面人像极了莫扎特父亲常有的样子,一样的面具。他在心里上给莫扎特极大煎熬。蒙面人出高价请他写一首安魂曲,并威逼莫扎特在短期内完成《安魂曲》。

莫扎特不停地赶写,不但要在小剧院写那些只为了取悦观众的歌剧,还要面对着生活上的窘迫,莫扎特带着对父亲的感情写《安魂曲》,而这一切几乎在逐渐耗尽他的心力,在他累倒后,萨列里“好心”送他回家,迫使莫扎特完成那曲子,他来记录,在这里,他再一次感受到了莫扎特绝无仅有的才华,但这并没有在他心里产生怜惜,他甚至没有让他休息一分钟,一首非凡的安魂曲创作出来。莫扎特也耗尽了他的体力,喘完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口气。电影里的莫扎特的人生是没

有起落的,从音乐神童到天才作曲家。年轻的无礼的乐观孩子,笑起来神经质,是为了掩饰不安还是想传达他的意志?

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四

的确是不能只看一遍的电影,我看完了三个小时的导演剪辑版,想长吁一口气,可看着莫扎特裹布丢坑的下场多少有些堵的慌

略显粗鄙、艳俗,甚至有些市侩、狂妄,但对于音乐狂热的无以复加,才华横溢的宣泄自己的青春和能量,仿佛是上帝的乐器,呵,这就是少年天才的莫扎特

因为他从小被训练开发的音乐技艺,深深的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年少名高的沃夫冈也没理由没时间去考虑什么深沉的理念、哲学、信仰,如同贝多芬,他有的,是宠物般的周游欧洲各王公贵族的门第,从环境决定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和开脱上段里提及的不足了。

喜欢创作轻快、活泼,适合大众口味的音乐,一旦要装个故事框子放上舞台,乐于探讨的还是青春、爱情这些主呵呵,还能要求他什么啊,还是好好欣赏那些天上流淌下来的美妙旋律吧

另,这里的背景音乐繁花似锦,层出不穷,恰到好处,毋庸说是沃夫冈的作品+导演值得炫耀的地方了,因为是莫盲,不敢多嘴,相信有所了解、浸润后就更加能领会本片的妙境了。

《莫扎特传》的观后感 篇五

莫扎特传讲述了平庸的萨利埃里,因对上帝的使者——莫扎特的嫉妒而进行的报复。优良的家庭背景令莫扎特的天赋很小就被发掘了出来,在萨利埃里还在玩躲猫猫的时候他便有荣幸为陛下演奏。萨利埃里热爱音乐与名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当上了宫廷乐师,他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够用心就能比下莫扎特,然而最终他绝望的体会到莫扎特犹如上帝的使者,传达上帝声音的使者。他恨为什么要选一个风流荒诞的人而不选择一直努力着的自己。最终他便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对莫扎特进行了报复,凭借着自己的权力,他让才华横溢却不谙世事的莫扎特的戏剧无人赏识,他断掉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他使莫扎特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之后萨利埃里因此而精神失常,进入了疯人院。若干年后,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被广为流传,人人皆知;而萨利埃里的作品却渐渐被人淡忘。萨利埃里是众多的平庸者中的一员,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是无法超越一个天才的,他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代表着平庸者对天才的排斥。这是人性的邪恶的一面,嫉妒之心。平庸者在天才的光辉下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平庸者不甘,因此天才在那个社会中注定是要被扼杀的。然后平庸者就像几十年后萨利埃里,他的作品无人知晓,而天才却依然站得高高的,他依然被人们称颂。这,是平庸者的悲哀,庸人始终是庸人。

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阿玛迪亚斯,意思为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的使者,他拥有无人能及的音乐才华。在音乐上拥有无限才华的他却不谙世事,年少轻狂,因此也断送了自己的仕途,为陛下所不喜,因此他的坎坷也有他自己的一部分原因。

莫扎特的坎坷遭遇反应了人性的光辉——莫扎特的妻子,她与她的母亲便是一个对比,原本她的母亲看好莫扎特的才华,最后一看到莫扎特,父亲逝世,穷困潦倒便将女儿从莫扎特身边带走。而他的妻子,康斯坦斯,却又再次回到了莫扎特的身边,在莫扎特死去的时候继续回到了他的身边。从中可以看出康斯坦斯是真的爱莫扎特的,超越了物质的阻碍。

但是这个悲剧更多的是反应社会的阴暗的一面:

他的歌剧毋庸置疑是完美的,这从萨利埃里可以反应出来,虽然他一心报复莫扎特,却听了每一场莫扎特创作的歌剧,他被它们深深的震撼,他感动于每一个美妙的音符。然后却没有几个人来欣赏,这样的歌剧竟然演出了几场就告终。这貌似是一个人人都热衷于音乐,人人都喜欢欣赏音乐的社会,但是有几个能懂得?一场歌剧的好坏取决于陛下的的反应,一个呵欠就代表这场歌剧不怎么样。从陛下到平民,没有几个懂得什么是好音乐,究竟是莫扎特还是萨利埃里才能当的起“最接触的音乐家”这个殊荣。

从他幼小他便已经开始蒙难,追求名利富贵的父亲用他的音乐天赋为皇室演奏来获取陛下的宠爱,同时却也扼杀了莫扎特的童年。但是等莫扎特长大了,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就表现出来了,不要做什么贵族,不要为皇室演奏,不要什么名利!他只想创作自己的音乐,于是他背井离乡,来到维也纳,做一个平民。但是命运弄人,他在维也纳收萨利埃里的嫉妒却到死都未曾发觉。在维也纳皇室他的自由放纵的性格亦是让他无法生根,再加上萨利埃里的排挤,更是让莫扎特生活窘困。他父亲曾一度来接他回去,却被拒绝,因为即使在维也纳连个女佣都雇不起,至少在这里他有自由。莫扎特的不幸在他父亲死后更是降到了谷底,莫扎特用酗酒的方式不断挖掘着自己的生命,汲取着自己的`灵感,强迫着自己写出一部又一部作品。而向莫扎特要《安魂曲》的蒙面人更是给莫扎特带来了巨大的恐惧与压力,最后他支撑着最后的一点生命力,完成了这部宗教中难得的杰出作品。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这样在萨利埃里的折磨下逝世了,死后他被埋在了郊外的公墓。

虽然莫扎特的生活中充满了挫折与坎坷,但是他有着他的精神依靠,支撑着他。这是他的信仰,这是他的生命,这是他的一切,他犹如是为创作音乐而生一样。首推一指的是他的精彩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表现了人民与封建贵族之间的斗争,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的虚伪和骄奢;《唐璜》充斥着自由主义精神,对封建,宗教进行了批判。《魔笛》是他死前最后一部作品,不朽的作品,他呼吁自由,平等,博爱,坚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这些作品都留着他的深刻的烙印,花费了他的巨大的心血。

面对不堪的生活,巨大的压力,莫扎特的笑声却从未停止,他那夸张,荒诞的笑声,极力的表现出了他的乐观的精神。他的笑声肆无忌惮、狂放不羁。面对皇室对他的作品的刻薄的挑剔,他一笑了之;面对与父亲的分歧,他一笑了之;面对生活窘困却无处可以得到帮助,他一笑了之……他的笑容就好像一团明亮的火焰,在黑暗的社会中不断散发着光芒,即使渐渐地将要被黑暗吞噬,他依然照耀到最后一刻。莫扎特对生活一直充满了希望,对音乐充满着热情。

莫扎特的音乐是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被人永世传唱。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六

观影之后,给我的浅层印象是莫扎特处在的十七世纪欧洲的独特之处。十七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初年,有短暂的康乾盛世。中国历史中,判断盛世的标准是贸易发达,往来自由,人口上升,课税减轻。较于中国,欧洲呈现的更是一派在文化科技方面欣欣向荣的阶段。或许是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之都这样的地方由盛,皇室对于音乐极为重视。国王,教主对于音乐很重视,在自己身边聚集许多音乐家,宫廷乐师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甚至影片中的国王会把让莫扎特留在自己身边创作作为对教皇的挑衅。

欧洲的party文化也让我印象深刻,莫扎特的父亲从沙斯堡来维也纳找他,他选择了带着父亲去参加party,而不是在家里喝茶或者出去吃东西。要为聚会准备各种各样的装扮,除了装扮成小精灵,麋鹿,一些头盔诡异的吓人,就如他父亲和后面的萨列里都有带的死亡面具。在聚会上大家一起跳宫廷舞,无论男女老少,但阶级分化还是存在的。

萨列里作为影片的男二号,一直是一个充满忧郁的角色。他没有天生的音乐天赋,但对音乐却存在嫉妒的渴望,甚至因为父亲的去世而让他得到去维也纳学习音乐的机会在他看来是一件人生中及其可喜的事情。来到维也纳,他倍加珍惜学习音乐的机会,成为了宫廷乐师,并且保持着极好的口碑和人缘,他常常拉拢其他的'没有他地位显著的音乐家。正因为如此,他格外嫉恨上帝眷顾的拥有无人比拟的音乐天赋的莫扎特,玩世不恭,不用处心积虑去讨好外界,却可以拥有萨列里怎么样都无法超越的音乐才华。萨列里也是莫扎特最忠实的听众,他把莫扎特的音乐认为是上帝的声音,是天籁,绝非出自人间。因此他恨上帝,恨那个曾经给与他音乐才华,却又借莫扎特的躯体发出天籁的上帝。萨列里和莫扎特绝对不是周瑜和诸葛亮,因为莫扎特是遥不可及的。这种恨更彻骨,更锥心。嫉妒让人发疯。

莫扎特的父亲在其中的作用不得不提,影片中好几个镜头转向了莫父挂在墙上的画像,莫扎特对其父亲的敬重观众不言而喻。萨列里利用了莫扎特对父亲的敬畏让他创作了安魂曲,这一曲更是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

莫扎特的妻子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妻子了,对丈夫不离不弃,为了家庭的生计一直奔波,怪只怪莫扎特实在不食人间烟火,对过日子之事一窍不通,可怜了(www.kaoyantv.com)康斯坦丝为了莫扎特音乐被皇室赏识宁愿牺牲自己的美色,作为题外话,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我相信萨列里一丁点儿都不想帮助莫扎特,只是以为要妻子以美色为代价可以吓退康斯坦丝,没想到她愿意为了家庭付出,不知这在更大程度上伤害了莫扎特。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最大也是最常见的致命伤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因为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一样世间最宝贵的,其他地方一定会有缺憾。所以,莫扎特不是人世间的奇迹,他只是一个正常人。若不问世事,会招来旁人嫉妒暗算,不遵循规律,整个世界都与你作对。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才华没有被埋没,得益于欧洲当时开放的文化氛围,若在中国,我想人类将少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