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以后》,村上春树用最擅长的平行线结构,以即将去北京留学的女孩玛丽救助一名被日本白川恶客凌辱的中国北京女孩冬莉这一情节展开故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天黑以后读后感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天黑以后读后感 篇一
从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写所谓的读后感之类的东西了,一向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学还是如此。
记得高中时看的第一本村上的作品是《挪威的森林》,当时只对里面阴郁沉重的人物心理情节描述留有深刻的印象,感觉到了作者笔下人物的那种对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迷失,进而发展成心理上的对外界的抗拒。这种感受对我来说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之后每每读完一本他的书都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每个故事发展的脉络都把握不了,却又在意料之中,简单的叙述、复杂的人物心理,村上用他惯用手法向我们说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感慨之余又有些遗憾难以把握。
此刻要说的是村上春树的的另一作品《天黑以后》,书很薄,很快就读完了。据说这是最能引起中国人兴趣一本书,里面提到了所谓的“中国的”指向。故事发生在冬天的东京,时刻跨度很短,从深夜23:56到次日6:52。没有很完整的情节,看起来更像是在一个任意选取的日本城市里,任意选取几个地方和几个人物,事无巨细地记录下他们从子夜到清晨的一段生活。采用的是村上惯用的叙述手法——两条平行线结构,故事的一端叙述的是会一口流利汉语的日本女孩玛丽和一个沉睡了两个月之久的姐姐爱丽,另一端是在一个名叫“阿尔法城”的情爱旅馆里发生的事,在这个旅馆里有日本人,有中国人,有嫖客,有妓女······
天黑以后,他们的故事被来回穿插叙写。
有书评将《天黑以后》定义为一本“直面恶、发掘恶”的小说。而一些媒体在说这本书时,更是以“村上春树鞭挞日本”为题,将“日本人的恶”、“书中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日本没有对二战进行清算”这些要素放在一齐,置于显眼的位置——这样做的暗示好处不言而喻。不可否认,仔细深入阅读的话,或多或少会发现作者的这番意图,只是我觉得不能太果断的决定所谓的“恶”,正因文章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所处的困境。在咖啡厅的看书的女孩玛丽的困境是她沉睡了两个月的姐姐,姐姐爱丽那么优秀柔美,却一向在沉睡沉睡,想必她的困境是逃避,逃避不想应对的一切现实。坏人白川的困境来自自身的生活压力,需要释放,于是他把嫖妓作为释放的出口,将暴力作为宣泄得不到满足的一种。高桥是这本书中我最喜爱人物,也感觉他是人物中最真实实在的,一个人过活,沉默。他的困境我无法做出决定。旅馆员工的困境是生存。而旅馆内中国妓女的困境就更显而易见了。所有的一切都沿着村上的这条线发生,然后又收尾。
很多看过村上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它们都有一种很真实的现实性,真实却又有点难懂。需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解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换句话说,我们可能生来就是处于困境的,为了拜托困境,我们会用很多能用的方法。会无奈,会渴望摆脱。
但是我们不必过多的拼命想逃脱,逃脱困境。想就像小说里说的:“下一次天黑,没有那么快到来。”
《天黑以后》读后感700字 篇二
《天黑以后》,村上春树用最擅长的平行线结构,以即将去北京留学的女孩玛丽救助一名被日本白川恶客凌辱的中国北京女孩冬莉这一情节展开故事。深夜11时52分开始发生在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里的恶——因受害一方不敢报警而可能永远消失在异国夜幕下的恶,掩盖在衣冠楚楚下的普通人的恶。
文中“再快跑快逃,也不可能彻底甩脱,因为自己的影子是甩不掉的。”白川作为“庸常的日本人普遍的恶”之代表,对中国女孩的性侵犯、伤害与抢掠,这里显然隐喻了昔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白川在犯下了“最差劲的恶行”之后居然可以转眼间就忘记这件事,即使证据就放在眼前,他只也视为“无正当含义的”、“不远过去的寒伧的遗迹”,“本来不该入侵他生活的劳什子”。但他却又费尽心思要把那些证据当作“垃圾”远远地给销毁处理掉。从这样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式历史,承认错误的日本作家!
文中,中国男子不依不饶又阴鸷地对白川做复仇警告:“也许你以为干得巧妙,可你逃不掉,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掉。”这个黑帮老大的角色似乎就代表了中国的愤青们。
爱丽的姐姐终于在睡梦中摆脱了地底的拉力,回到自己现实的房间中,这样的情节也透漏出村上春树反对日政府对普通百姓的精神控制。男主角高桥接黑帮老大的电话时不断强调的“弄错了”,反映出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对历史的无知和想要置身事外的态度。但是,从爱丽即将去到北京留学,而高桥也和爱丽一样在接近中国,愿意去了解中国。这样的情节描写处处都凸显出了春树的正义感。
读这本书,我首先是非常欣赏作为一个日本人,村上春树不护短,用以含蓄之中带有犀利的文字揭露当年日本侵华的丑行。其次,我想到的是如果当今社会多一些像村上春树一样的作家,敢于面对现实,站在正义的角度说话,和平还会远吗?
《天黑以后》读后感1100字 篇三
村上春树的书,我已经看了《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再袭面包店》《斯普特尼克恋人》《夜半蜘蛛猴》《去中国的小船》《神的孩子全跳舞》等等。有段时刻极其迷恋便一度沉迷,但是原谅我没有说《挪威的森林》,正因我真的没有看。
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天黑以后》?我觉得就像“看电影一样的”,这是我的感觉。这本书是作者55岁时的作品,2004年出版。这时的村上春树已经更加成熟而富有内涵了。
每每谈论一部资料丰富的作品,我便喜爱总结归纳,虽然破坏了文学的价值,但似乎这样更让人安心——将繁杂的东西细细梳理一遍,弄得整整齐齐妥妥帖帖的心理便高兴了。总结归纳一下,该部书讲述的是玛丽一夜的的经历。虽然很短,但平凡,但却是引人入胜,在书中缓缓流淌的爱意,总在不经意间暖人心怀。
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玛丽与高桥和惠等人的经历,一条是玛丽的姐姐爱丽睡觉。从始至终,姐姐都是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一向未醒来。玛丽与高桥先前有所接触但大抵忘记,之后在一酒吧相遇。这夜,一个情爱酒店的一个客人打伤了一个中国妓女,在高桥的说下,惠找到了会说中文的玛丽做翻译,解决了这个纠纷。厌倦了自己以前世界的玛丽在之后,对“阿尔法旅馆”有着莫名的亲切感。同时,与高桥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后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玛丽突然明白对姐姐爱丽的爱,认识到姐妹俩也许从来彼此相亲相爱但莫名的有了隔阂后,回到家,玛丽期望自己能够保护姐姐。最后姐妹俩相拥而卧,一齐期盼黎明的到来……
很温馨的故事。尽管外面是黑暗的,我们常常迷茫于未知的未来,在茫茫世界寻觅自己的心灵停靠点,我们会受伤,会为无法阻止的即将或已经到来的黑暗而感到束手无策,我们也许没有朋友,我们也许连亲人都疏远了,但我们仍满怀期盼,期盼下一个黎明的到来。
说像看电影一样的,自然是村上春树那样的叙事手法,在写到爱丽睡姿的时候,更是直接将读者的思维想象成了一个摄像机,引导这读者的视角,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缓慢移动的镜头感,叫人仿佛就是在看一部电影。作者不紧不慢的道着,我们便也不慌不忙的看着,一切细节一切细腻的情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露,思绪便沉沉的滑进故事里的世界去了……
心永远憧憬着,便不会那么的心伤。书中无论是爽朗充满正义心的惠,还是充满亲和力为无可奈何的未来发奋的高桥,甚至是幽默可爱的小主角小麦和蟋蟀以及没说几句话的中国妓女……都无不让我们在黑暗中窥见一缕阳光,暖人心怀——
虽然天总会黒,但黎明也终会到来。等下一黎明,我们依然能够昂首向前。
这便是我读完《天黑以后》的所想所感了。
《天黑以后》读后感 篇四
天黑以后,在夜色中相遇,在黑暗中揭露,在朦胧中相识,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夜晚,似乎经历了很长的时刻,有挣扎,有迷茫,有血腥,有重逢,更重要的是,在黑暗中找到了姐妹情意的再生。
天黑以后,向我们揭露了人性的善与恶。一个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竟将一个女孩痛打一顿,还剥夺其所有。事后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貌。可见,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是日常中的自己受到伦理道德的束缚,压制着内心中的某个黑暗的一面。就像上了一把锁似的,紧紧的锁上。一旦被打开,犹如一个无底洞将你深深的卷入其中,所有的恶一触即发。
人人于千万中是普普通通的,但内心的恶是不一样的,疯狂的程度也是超出想象的。在人的身体中,内心里,恶是隐性的,善是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惊异于一个看似老实稳重普通的人会做出那么惊人的事。夜色朦胧,目光难以触摸到真实。天黑以后,恶念苏醒,静静的都市中有潜伏,有逃避,悄悄地发生着血腥而残暴的不为人知的行为。
本是亲姐妹,由于某些原因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再浓的感情也会正因交往的空白,冲淡本来应有的含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生活方式,生活在彼此互相羡慕的生活中而不为所知。艾丽天生丽质,有着玛丽不能及的容貌,生活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在内心的历程中却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发出无言的呻吟,留着看不见的血,踽踽独行。而玛丽却我行我素,生活在自己的独立的生活中,似乎在茫然中寻找着什么。时尚个性签名
正是夜晚的偶然邂逅,正是在黑色的背景下,人们的感情防御不再像白天那么强烈,放下掩藏,试着去向陌生的人抒发,彼此间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认识,又揭开了一向掩藏在黑暗中的事情和情感。艾丽一向在黑暗中挣扎,苦苦地寻索,而玛丽也步步走进自己的姐姐,感情间弥漫的黑云也在渐渐地弥散开。
每个人的人生每一天都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白天的自己是阳光闪闪,意气风发的。黑夜中的自己也是不为人知的,遭受着不为人知的失落,孤独和迷茫。当我们在黑夜之中仰望阳光中的他人时,殊不知,那人也在时不时地仰望着自己。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想法,梦想和追求,但是我的或缺或许就是你的剩余。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普照,新的一天一如往常地继续着。白天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天黑以后》读后感 篇五
天黑以后,在夜色中相遇,在黑暗中揭露,在朦胧中相识,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夜晚,似乎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有挣扎,有迷茫,有血腥,有重逢,更重要的是,在黑暗中找到了姐妹情意的再生。
天黑以后,向我们揭露了人性的善与恶。一个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竟将一个女孩痛打一顿,还剥夺其所有。事后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可见,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是日常中的自己受到伦理道德的束缚,压制着内心中的某个黑暗的一面。就像上了一把锁似的,紧紧的锁上。一旦被打开,犹如一个无底洞将你深深的卷入其中,所有的恶一触即发。
人人于千万中是普普通通的,但内心的恶是不同的,疯狂的程度也是超出想象的。在人的身体中,内心里,恶是隐性的,善是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惊异于一个看似老实稳重普通的人会做出那么惊人的事。夜色朦胧,目光难以触摸到真实。天黑以后,恶念苏醒,静静的都市中有潜伏,有逃避,悄悄地发生着血腥而残暴的不为人知的行为。
本是亲姐妹,由于某些原因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再浓的感情也会因为交往的空白,冲淡本来应有的含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生活方式,生活在彼此互相羡慕的生活中而不为所知。艾丽天生丽质,有着玛丽不能及的容貌,生活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在内心的历程中却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发出无言的呻吟,留着看不见的血,踽踽独行。而玛丽却我行我素,生活在自己的独立的生活中,似乎在茫然中寻找着什么。
正是夜晚的偶然邂逅,正是在黑色的背景下,人们的感情防御不再像白天那么强烈,放下掩藏,试着去向陌生的人抒发,彼此间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认识,又揭开了一直掩藏在黑暗中的事情和情感。艾丽一直在黑暗中挣扎,苦苦地寻索,而玛丽也步步走进自己的姐姐,感情间弥漫的黑云也在渐渐地弥散开。
每个人的人生每天都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白天的自己是阳光闪闪,意气风发的。黑夜中的自己也是不为人知的,遭受着不为人知的失落,孤独和迷茫。当我们在黑夜之中仰望阳光中的他人时,殊不知,那人也在时不时地仰望着自己。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想法,梦想和追求,但是我的或缺或许就是你的多余。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普照,新的一天一如往常地继续着。白天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天黑以后》读后感 篇六
深夜11时52分开始发生在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里的恶——因受害一方不敢报警而可能永远消失在异国夜幕下的恶,掩盖在衣冠楚楚下的普通人的恶。
文中“再快跑快逃,也不可能彻底甩脱,正因自己的影子是甩不掉的。”白川作为“庸常的日本人普遍的恶”之代表,对中国女孩的性侵犯、伤害与抢掠,那里显然隐喻了昔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白川在犯下了“最差劲的恶行”之后居然能够转眼间就忘记这件事,即使证据就放在眼前,他只也视为“无正当含义的”、“不远过去的寒伧的遗迹”,“本来不该入侵他生活的劳什子”。但他却又费尽心思要把那些证据当作“垃圾”远远地给销毁处理掉。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式历史,承认错误的日本作家!
文中,中国男子不依不饶又阴鸷地对白川做复仇警告:“也许你以为干得巧妙,可你逃不掉,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掉。”这个黑帮老大的主角似乎就代表了中国的愤青们。
爱丽的姐姐最后在睡梦中摆脱了地底的拉力,回到自己现实的房间中,这样的情节也透漏出村上春树反对日政府对普通百姓的精神控制。男主角高桥接黑帮老大的电话时不断强调的“弄错了”,反映出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对历史的无知和想要置身事外的态度。但是,从爱丽即将去到北京留学,而高桥也和爱丽一样在接近中国,愿意去了解中国。这样的情节描述处处都凸显出了春树的正义感。
读这本书,我首先是十分欣赏作为一个日本人,村上春树不护短,用以含蓄之中带有犀利的文字揭露当年日本侵华的丑行。其次,我想到的是如果当今社会多一些像村上春树一样的作家,敢于应对现实,站在正义的角度说话,和平还会远吗?
天黑以后读后感 篇七
初二寒假在书店搜到这本村上春树的书,只看了将近10页便没了下文……但印象颇深。今年生日,好友送了村上春树的全集,便先挑了这个小说,断续花了三天看完。很有感触,也喜欢上其严谨浪漫的笔锋。
故事以浅井玛丽为主线,铺张开多条线路,主要讲的是在寒冬的一个夜晚,玛丽在餐厅以看书打发时间是遇到的一些或奇怪或有趣的人和事时,内心态度的一种转变,也可说成是一种蜕变。而整部小说讲述的不是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只有这一夜,玛丽蜕变的这一夜。从23点到次日6点。
在开始作者通过玛丽之口,多少表达了些对这个城市,社会的不满,但并不溢于言表,而是通过一种极其冷漠的态度,把主角玛丽转变为旁听者,应付着参与谈话这样一种方式来阐述心情。但这有未尝不是一种推动剧情的好办法,把主动权交给配角们,主配角都会从中得到了一种新生。于是有了高桥,阿熏,蟋蟀的出场,通过和玛丽琐碎无奇却真正交心的谈话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得到提升后,把玛丽也zheyang终于拉向正轨,让她在保有敏感默然的同时重拾起内心的温情与热情。
还有两条辅线——玛丽的姐姐爱丽和白川先生。乍看和玛丽在情节发展上并无半点交集,但他们的出现却使整部小说的意义更丰腴了,也更有深度。有关姐姐爱丽不想多说,她只是以一种昏睡的姿态在内心经历着某种成长解脱,同时她也是见证玛丽变化的关键性人物……
想说说白川先生意义:他的出场似乎以反面人物的姿态呈现——嫖客。在妓女月经后做事不成,一气之下痛打妓女,并扒光其衣服逃跑——想必是不讨好的角色,而村上对他的塑造却出乎意料的由本该更深刻揭露其丑恶嘴脸转至他逃跑后继续回到公司加班至凌晨这一过程的描写,如打字如飞的速度,听着舒缓的古典音乐,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整齐摆放的6支削尖铅笔,时而起位做做运动等等这些描绘,潜移默化中是读者对他的印象由“坏人”转变为“普通人”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很少有“绝对”,也很少有“绝对的坏人”,即使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来多半是有和社会现状相关的理由,白川就是一个例子,通过对他工作的了解,读者知道了白川的社会压力巨大,而内心却又是个很封闭的人,产生痛打妓女的行为也便情理之中,不能简单将之划分为“坏人”了,说白了甚至可以解释为:妓女是他的牺牲品,他是社会的牺牲品。这样的人在纵向与横向都受到挤压后,呈现的怪异的姿态,反而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同情的心情。
小说中每个人的“天黑以后”都有一种自己的心境和历程,也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好比玛丽重新拥有的太阳,光明,姐姐,家庭。高桥得到了玛丽的同意等待玛丽留学回国。白川依然有能力和资格维持家庭与工作,无论意愿与否。爱丽结束了噩梦隐射为努力找回自己。蟋蟀坦白的面对了自己曾经不堪的命运。阿熏安适于在情爱旅馆的管理工作……
尽管小说在最后两章之前营造的空间都比较狭隘拥挤,但这与最后章节豁然开朗的提升式结局产生鲜明对比,如对太阳,空气,色彩,景色的描写等,使读者眼前一亮。甚至同主人公们一起闻见浮晓希望的味道,其实这也是我们应有的心态。
实在是佩服村上春树,他把一个复杂而富有哲理的故事写得如此生活与通俗,同时又不影响故事的深度
把每个人物的特征刻画的深刻而与众不同。真的很崇敬他,读完小说我也格外珍惜起暗夜。在那时头脑会很清晰,就像我现在在笔记本前敲着读后感一样,不求会有突飞猛进的成长。起码在我睁着眼的凌晨不能让时间白白浪费。
《天黑以后》读后感400字 篇八
我承认,看完村上春树的《黑夜以后》,我还是没有喜欢上他。也许他的书是需要深度思考的,不适合思想肤浅的我。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三毛的着作,看三毛的作品,我可以跟着她一起快乐一起痛恨一起悲伤,当然并不是说三毛的作品肤浅,只是我觉得自己更能与她的作品产生共鸣。
我并不习惯村上春树文章里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所以看文章的时候,我基本上是忽略这些描写的。对于那些大段的场景,我只是偶尔捕捉其中几个关键的字眼,比如“黑夜”,再比如“桌子”,然后任凭自己的想象把那几个字眼勾勒成一幅场景。
刚开始看《黑》,以为它是一本侦探类的小说;随着高侨和玛丽谈话次数在文中增加,并且越来越散发出情感暧昧的味道,我开始觉得它是一部言情小说;等到文章结尾,玛丽终于忍不住去拥抱沉睡的姐姐浅丽,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我又承认它是一部姐妹情深的文章。我是最后看序的,是译者的序,不是村上的序。序中道出了《黑》的主旨,是关于“善”与“恶”的,我细细捉摸,似乎书中的确是有写到这方面的,只是我笨拙的思想是不可能想到这深度上的。或许是我的习惯,总是将界限分得太清。一部贴近真实的小说,可能并不仅仅只有一个主题,就像生活一样。
天黑以后读后感 篇九
个人感觉自己是感性泛滥的人,不适合用理性的眼光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判。所以我的文学评论从来都写不好。
最近用下班后漫长到没办法打发的时间看完了村上先生的《天黑以后》,于是又有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其实这本书是早就想看的了。
小说不长,两个晚上就全部看完了。结束的时候还有点意犹未尽,怀疑自己买的书是不是因为盗版质量太差,没有印完。巴巴的专门跑去新知书店核对了一下开头结尾和中间的几个章节,又在网上看了连载。才确定无误。读村上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往往就是这样,总会在看完的时候还会遗憾地想:要是再写一点就好了。也许这就是他小说的魅力所在。似乎一直在赞,但其实也确实如此,看他的书,任何一本,没有任何一次让我失望过。这就是我钟爱他的原因。
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对社会细部的触及可以直追卡夫卡,“他触及的太多,而且多是潜伏在意识领域又深又秘的地方。读他的东西就是在读自己——隐隐潜伏的另一个自己。” 这一点观感和我的非常相象。
村上的作品一直都很关注平凡人内心细微的创痛。《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子、玲子、木月,以及《且听风吟》里的鼠、直到《天黑以后》里的玛丽、爱丽、蟋蟀、甚至高桥,他们的内心都是不完整的。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的一些伤害致使自己再也无法恢复到一个完整强大的自己。(说穿了,世界上有哪一个人是真正强大而完整的呢?关键是自己怎样看待自己的残缺,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正视。)
玛丽自始至终对高桥的近似冷漠的态度,毋宁说是她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从表面上看,她是即将被派往中国留学的高才生,成绩从小就很出众。但她没法从姐姐华丽完美的光环中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在和姐姐的对比中她隐隐地自卑着。直到在情爱旅馆和蟋蟀推心置腹的一次交谈,她才得以很安心地说出姐姐沉睡的秘密,之前在高桥面前不肯开口细细讲述的事情为什么会突然对蟋蟀和盘托出呢?我想是因为在同样是弱者的蟋蟀面前,有了一种放心卸下防备的安全感吧。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看到那个被客人殴打的中国妓女时会觉得“看第一眼我就想和她成为朋友,非常非常想……我觉得那个女孩现在彻底留在了我身上,好像成了我的一部分”。玛丽内心深处的脆弱无助通过她对妓女没来由的亲切感得以外化。
在刚开始看这本小说之前,我十分不喜欢描写爱丽沉睡的部分,那个作为“他者”的视角让我感觉摸不着头脑,还有那个神秘的无面人、电视屏幕,等等等等,看得我如坠云雾之中。
直到“我们知晓,可是我们无资格参与。”这句话跳如视线。才终于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是的,我们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的打量和关照都注定只是一个冷冷的旁观者 ,没办法介入。就像村上在他在另一本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里所说的那样“不管怎么说,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这本小说被认为是继《海边的卡夫卡》之后,另一部表现“恶”的作品。小说里对殴打中国妓女的公司职员白川的描述让人读后不由心头为之一凛。对白川的评价译者林少华先生在译序里分析得已经非常地道,我就不说了。
我想说一下小说的结尾。
浅井爱丽和浅井玛丽两姐妹以多年来少有的亲密抱在一起。如此温暖的画面让我几乎要落下泪来。(这是我读小说最动容的时候才会有的表现,也仅止于这个程度。)她们是一对有些隔阂的姐妹,彼此并不了解对方的生活,作为妹妹的玛丽一直渴望能够和姐姐成为很好的朋友,但记忆中最亲密的接触只有童年时两人在电梯发生故障时,黑暗中姐姐紧紧抱住她的画面。从此以后,两人的世界就仿佛隔得越来越远了。爱丽以沉睡的方式逃避现实里的伤害,玛丽很想知道姐姐的心事,却又没办法从姐姐口中了解到她所关心的一切。看着姐姐沉睡,她没法安心睡眠,只好一个人跑去“丹尼滋”看书打发漫长的黑夜。
然而最后,她终于从某种意义上得到了解救,也许是那一晚发生的一切:目睹了妓女的不幸、听了蟋蟀和高桥的经历。让她从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成长。她终于敢正视自己的缺憾,终于明白自己的忧郁和压抑其实只是普通人身上共有的一部分。
我曾经一度认为村上先生的小说是写给弱者看的,因为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和梦魇可以供脆弱的灵魂通过惺惺相惜同病相怜的方式取暖。从而不至于感觉到太孤单。而其实不是,他在《海边的卡夫卡》里已经借叫“乌鸦的少年”之口告诉了我们怎么进行自救:
“这往下你必须成为最顽强的15岁少年,不管怎么样。因为除此之外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的路,为此你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
村上在结尾时说爱丽“觉醒的速度尽管慢得令人焦急,但步伐没有逆转。”
正如有一位网友所说的“其实不只是爱丽,几乎书里的每个人都在觉醒。玛丽也好,高桥也好,蟋蟀也好……大家都在觉醒的路上。离天亮只有一步之遥。”
摘一段小说中我很喜欢的文字,很安静很温暖又略带忧伤的画面,但愿晨光也无法打扰到她们:
“玛丽在床上紧贴姐姐的身体睡着,发出轻微的睡息。依我们所见,那似乎是舒心惬意的睡眠。也许身上热了,脸颊较刚才多了几分红晕。额发挡在眼睛上。大概做梦了,或记忆犹存的关系,嘴角漾出微微的笑意。玛丽钻过漫长而黑暗的时间隧道,同在那里遇见的夜间男女交换了不少话语,现在终于回到自己的场所。威胁她的东西,至少此刻周围并不存在。她十九岁,由屋顶和墙壁守护着,由草坪院落由警报器由刚刚打过蜡的旅行车由在附近走动的聪明的大狗们守护着。窗口射进的晨光温柔地包拢着温暖着她。爱丽的黑发在枕头上舒展开来,玛丽的左手放在上面,手指以自然形状轻柔地分开,略略弯曲。
就爱丽来说,姿势和脸上表情仍没出现看得见的变化。对于妹妹赶来钻进被窝、睡在身边也好像全然没有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