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灰犀牛读后感优秀4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页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灰犀牛读后感优秀4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灰犀牛是什么意思 灰犀牛读后感 篇一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灰犀牛是什么意思 《灰犀牛》读后感1500

导读:读书笔记灰犀牛是什么意思 《灰犀牛》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灰犀牛是什么意思——《灰犀牛》读后感1500字:

灰犀牛事件,灰犀牛是什么意思?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文:左彧。《灰犀牛》的作者是米歇尔。沃克,一位当代杰出的女性思想家、古根海姆学者奖的获得者。不少的书评说这本书偏重说教、文风教条,感觉作者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顶层设计者。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作者将我这本书的主题形容为灰犀牛,就十分的形象生动。仅仅这个命名,就让许多读者非常容易的接受了书中所说的观点。

书中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咱们设想这么一个场景:当你在非洲大草原上,远远的看见了一只稀有、强壮而又呆萌的灰犀牛向自己跑来。可你认为它距离你还很远,甚至根本就没冲着你来,不存在危险。反而是强烈的好奇心让你呆在原地,希望能把它看得更清楚一些。当灰犀牛由远及近时,你还盘算着还是先看看清楚吧,它可能一会就回停下来;很快灰犀牛离你近在咫尺,它的庞大和暴躁完全镇住了你,你惊慌失措、呆若木鸡、原地石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你已经被灰犀牛无情撞翻、碾压!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在我看来“灰犀牛事件”就是对我们生活中的影响至关重要的危机或彻底改变生活的趋势。它的发生是必然的,但发生的前奏现象也是显著的。

然而,大多数的人们面临“灰犀牛事件”时的表现却正如我们上面描述的场景一样:否认事实、得过且过、犹豫不决、惊慌不已、茫然失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面临过“灰犀牛事件”,不是吗?

记得自己念书的时候吗?平时跳课、走神,大考之前焦急的“临时抱佛脚”、成绩下来后的追悔莫及。这就是典型的面对“灰犀牛事件”的普遍表现(当然,当年是“学霸”的同学就不要对号入座了)。可能,这个例子太肤浅、过于教条了,我们来说说当下工作中的现实例子吧。

我们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的提升是举世瞩目的,但我们面临的变革和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各行各业由于科技、需求和政策的发展,在越来越快的发生变化。那种一成不变、单纯稳定的上班直至退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非但如此,而且我们面对的挑战将愈加巨大,甚至一不小心就会失业、破产,穷困潦倒。

就说说时下万众瞩目的房产行业吧。用区区几千万、凭借金融杠杆拿地、利用他方垫资修建开发以获得数以亿计利润的时代结束了。土地稀缺、杠杆消退、资本介入、竞争惨烈、政策改变等等行业变化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的趋势,正如一头噗呲噗呲喘着粗气、飞快向我们冲来的灰犀牛!现在的房产行业要么听凭资本市场()的驱使,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进行几近非人的高周转、大规模开发;要么向下一级或者更细分的市场推进做到小而专,谋求生存;要么实现转型,开拓满足居住需求的综合运营;要么得过且过,继续进行套利式的开发,直至现金断流、将沉淀的物业变现。当别人都用羡慕的语气讨论时下房价疯涨的时候,业内的精英们却是空前紧张、如履薄冰!

可还有不少的从业者还浑浑噩噩地不以为然:专业不精、办事拖沓,还沉醉于自己有一张资质、尚且从业于这个暴利行业,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们还在相信:“公主和王子结为夫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那是童话呀!你可是生活在现实的成人世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然而,挑战和变化也是机遇,恰当应对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发展。如何恰当应对?本书作者也给出了攻略:首先,扩大眼界、保持警惕及早的发现危机或变化,这是应对的前提条件;其次,承认危机或趋势的危险性,不要掉以轻心;然后要准确的定义事件的性质、分清楚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不要静立观望、只要有条件就立刻行动;不要浪费挑战或变化,那更是向好发展的良机!

正如作者用灰犀牛来生动形容这些危机和变化一样,只要恰当的应对,你就能享受到欣赏灰犀牛——这个稀有而呆萌的庞然大物——而带来的无比快乐。,希望能帮助您!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灰犀牛》读书分享会演讲稿 篇二

同读《灰犀牛》

看不见灰犀牛,但能看得见人性

这本书不属于那种可以捧着咖啡坐着看一下午的书,倒是适合在你遇到挫折后,想不通道理的时候可以翻,也许能让你找到一个解释。它更适合那些商务人士,经常和组织和商业打交道的人阅读。

作者描述的严格意义上的“灰犀牛”,是不会出现在普通人的眼前的。如果你手下没有一个企业,你的可投资资产没达到千万级别,你遇到的顶多是灰天鵝事件。

在我们在学会应对灰犀牛之前,更应该是努力达到能够见到灰犀牛。我说的是字面上的意思,有朝一日你有条件去非洲某个自然公园带着全副装备开着越野车看犀牛,那时候你才是这本书面向的读者。

所以,在现阶段,我和大家交流一下人性在危机面前会如何反应的话题。

一、我怎么理解什么是灰犀牛?

《三国演义》应该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赤壁之战,我相信是无人不知的。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割据,曹操打败了袁绍几乎一统北方,然后在208年挥鞭直指南部荆州想要一举渡过长江席卷江南。初期曹操发展顺利,刚出兵荆州的老大刘表就病死了。刘表的部属借他的两个儿子争权,还把刘备差点卖了给曹操。刘备发现的早,立即就跑了,但是在长坂坡还曹操的轻骑兵打了个落花流水。对于刘备等南方的军阀来说,曹操就是一头大犀牛,碰不得只能避开。当曹操来到荆州,刘表的儿子就投降了,曹操白得了荆州大部分土地和大量的资源。这时候江东孙权的使者来到了刘备的面前,他叫鲁肃,这是一个重要的人。东吴集团认为曹操下一步就是要下江东,这是一个极大的危机,集团内部慌作一团,只有鲁肃认为必须找联盟抗衡,于是找到了刘备。

于是就有了诸葛亮到江东,先是舌战群儒,然后见到了孙权。诸葛亮说:曹操肯定是来揍你的,你想打咱们就一起打他,要是不想打那就早点投降吧,你犹犹豫豫只会给别人机会。接着又分析了曹操的劣势,认为曹军已经很累了,而且北方人打水战不行。另外,荆州地区的民众归附曹操,并不是心悦诚服,他没有群众基础呢。如果孙刘两家合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

孙权听了就觉得有戏了。没过多久,曹操下战书,果然要来挑战东吴,刚白拿了大半个荆州,曹操高兴得又写诗了,还挑逗说带了八十万大军来开PARTY。开会时东吴的官员大多认为不要打,八十万人啊,打不过,投降吧。

孙权听了不高兴,去上厕所,鲁肃追上去说:外面那些人不靠谱啊,我们可以降曹操,但你不可以。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们投降他,曹操照样让我做官。可是你呢,肯定完蛋的。孙权叹息说:就是啊,这些人只考虑自己,太让我失望了。接着周瑜又去见孙权,说:别听到曹操说有八十万人就怕了,不分析一下虚实,就提出投降,太不靠谱。现在咱们据实计算一下,曹操所率领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连续打完吕布、袁绍、乌丸早就疲累了;刚接收的刘表的部队,顶多八万,仍然心怀猜疑。这伙人虽然比我们多,但是不够精锐,不用怕的。于是孙刘联军就向曹操开战了,双方对持在赤壁。由于曹军士兵水土不服,引发了病疫,死得人多就变成瘟疫了。曹操还听庞统的主意,将战船首尾相连做成连环船,方便训练。有人说这样连着很危险,遇到火攻就全烧没了。曹操说:这个季节没有东南风,对面的火攻是烧不到我们滴。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曹操就被一把火烧得大败。好了,这个故事里面谁遇到了灰犀牛?

应该说,曹操、孙权、刘备都遇到了犀牛,但是他们处理的结果来看,是曹操遇到了灰犀牛。从前面诸葛亮、鲁肃、周瑜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曹操的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只是曹操有好几次都听取了错误的意见做了错误的决定,使得情况越演越遭糕。而孙权和刘备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作出了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成功地送了曹操一个反杀。

二、为什么“看不见”灰犀牛?

为什么说灰犀牛是“看不见”的呢?

主要是两个原因,都是因为人性的特点导致的。一是乐观偏见,二是集体思维。

先讲乐观偏见,当有人提出危机的预言时,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否定意见。你可以看到,孙权和曹操一样,刚开始都是否定别人的意见的。孙权否定了投降论,曹操否定了先巩固荆州的建议。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本书的作者说这是人类的天性,因为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别是想象能力,所谓人生、前程、事业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我们的积极性往往是由于这些乐观的预期而产生的,当有人破坏你的预期,人先天上是会有被否定的感觉,会感觉很难受。所以又会反过来,否定对你否定者。所以经常在历史中,我们会看到敢于向上提意见的人,经常会掉脑袋。在公司里面,直言领导不是的,往往都不得志。

人类盲目乐观的天性在集体思维中特别明显,去年我们看过《乌合之众》,民众经常会被意见领袖带偏,然后又反过来推着领袖走。就像我们的房市,非理性的,股票市场也是,永远在割韭菜。这都是因为乐观偏见和集体思维作用,没人能劝得住的。

集体思维和乐观偏见,往往让我们无视危机的可能性。《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陆逊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夷陵惨败等等,都是决策者自大不听人劝,情况越变越糟。

那么为什么有人能避开,有些人就没避开呢?

当有足够多受人尊敬的人预言了同一危机时,人们就会逐渐重视起来。因为天性,被否定的人会感到不受尊重,所以会反过来不尊重对方,否定对方。但是如果预言者的的尊重程度高,加上其他人的反应强烈,那么被否定的人就会重新思考。

孙权就是因为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这些有地位的人的话,才下了决心。而曹操在当时身边没有重量级的人,所以无视了危机,事后曹操说了一句话,如果郭嘉还在,他是不会让我有这样的失败的。

而且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因为和动物不同,我们拥有避险机制。当危险真的逼近时,还是能察觉的,虽然有可能已经晚了。那些盲目和得过且过者的基因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会逐渐被淘汰的。基因能传下来的人,都是同时具有保守和积极进取性格基因的人。

三、看见灰犀牛的人会怎样做?

在灰犀牛面前,人们会怎样做呢?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他们会否认、恐慌、趁火打劫、逃避、挺身而出、投机,等等。

如果你多看西方大片就会发现,只有主角一帮人在采取有效措施,在灾难片中往往只有主角一家能逃生。就像泰坦尼克号沉落时的一样。我看到的种种迹象都在说明一件事,面对危机,有两种情况,一种的关键在于决策者,这些是能直接避免的;另一种关键在于群体,这种最可怕,因为多数不能避免。

如果你不是决策者,在群体中看到大概率危机来了,然后呢?

是盲目乐观,错误估计,还是抱着人定胜天,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去面对。是碰运气还是说随大流呢?

其实个人的力量在大势面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过去的成功而认为未来只会更好,这是傲慢。别看中国的形势还很好,金融风暴已经在门口了,看看当年的日本、阿根廷。

我们要认识客观规律,经济有规律,没有永远涨的,涨了必然有跌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力量能支撑得住。你要相信,一辈子总会碰上牛市,也会碰到暴跌的时候。作者建议我们要自己建立起决策和避险的机制,就是说,要找人对你提意见,也要有团队指导决策。

作者建议,建立起一个顾问团,里面要有男有女,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我们读书组建立起锋云荟私董会的价值了,就是战胜群体思维和乐观偏见。

精英之所以是精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逻辑方式。

知道吗,绝大多数的人在大时间尺度上的决策都是错的。中国14亿人口,只不过是古代19000人的后代,绝大部分的人的基因没传下来的。自信也好,随大流也好,都是很危险的。

刚刚讲的是面对灰犀牛的机制,那怎样维持这个机制呢?作者说,要有奖励机制,只有平衡了利益的冲突,大家才不会继续否定问题,直面解决问题。

另外是作为决策者,要有责任感。或者你要在群体中找到那个有责任感的人,因为有责任感才会克己、听取意见,进行决断,解决问题。

那么如果你是决策者,就要学习孙权,要么让别人做,要么下手做。得过且过是不行的,作者说拖是一种办法,但那是等待时机,而不是不作为。

我讲一个案例,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都知道房产在中国只有70年使用权吧,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实际上更大的问题是遗产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都不习惯立遗嘱或财产转移,以为始终都是给你的。但实际上这是埋下了危机,可能有人知道,独生子女的父母的财产不是天然归子女继承的。有人在父母过世后想将房子转到自己名下,转不了,惊呆了,因为他父母没遗嘱,他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姑姑都有继承权,这房子必须要这些亲戚公证放弃继承后才能转给他。

明白为什么那些电视剧里面豪门老争财产了吧,知道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对皇储的继承权那么头痛吧。有些事情是不好开口,或是不好直接确定的,拖延会人为制造灰犀牛式危机。

面对危机,人天性就是躲,这是正常的。

但最好的策略往往不是靠躲或靠拼,作者认为改变自己或者退场也是选择。越是明智和有筹码的人越会使用弃权的权利。

比如劝孙权投降的那些人,比如荆州的投降派,审时度势,衡量自己的利益再作决定本身没错的。

但你要判断危险的程度,如果是代价太大,像孙权这样的是没法投降的。就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斗争已经到了最后一步,他要么是老实交权等死,要么就是犯下忤逆大罪政变了。李渊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想将两个儿子的斗争拖到自己死后让他们自己解决,反正看不见,就无所谓了。这是犯傻。越是致命的危机,越是要立即处理,请记住这一点。

四、灰犀牛来了,怎么避险?

首先,如果你不去非洲看野兽,是不会碰见灰犀牛的。如果你在家里看电视都会遇到危机,你比黑天鵝还黑!

表面上看,人面对灰犀牛很危险,但实际上犀牛才是涉危物种啊。

你要知道,你的上司,你的客户,你的公司,还有行业,虽然给你危机感,但往往他们的处理更危险。

你作为个人的弹性空间更大,作者建议我们尝试:

1、确认危机存在,找原因找信息;

就像孙权派鲁肃去荆州调研,确定荆州降了,刘备没降。

2、分析事件的性质,做最坏的打算;

这就是鲁肃对孙权的分析,我能降,你不能降啊。

3、行动,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这就是周瑜的分析,对面那有80万,真正能打的就10万,我们加起来有5万,能打,烧他妹的!

4、不浪费危机,拿属于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刘备牛的地方,赤壁打完了,荆州倒是他占得最多。

5、看长远一点,适当调整自己的利益;

孙权为什么忍着刘备,就是想用他来顶住曹操,他去取南郡然后去打成都啊,于是荆州分给刘备,还把妹妹嫁了给他。

6、学会发现危机,最终掌控危机。

作者在书中建议我们要“化危为机”,书里面用了一个葡萄牙的葡萄酒软木塞行业的案例,应该是书中最接地气的一个营销和面对危机的案例了,待会你们可以拿书去看。

如果我不是决策者,我怎么掌控危机呢? 作者没讲,我认为可以这样,先分析危机的类型,书里面有个矩阵介绍了好几种危机和特点。分析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能做什么。

不要恐慌,先确定谁才是能左右局势的人,他需要什么,他想要做什么? 而他的对手是谁?谁能够牵制他们?

想清楚这些关系,确定自己有入局的筹码。如果没有,早点洗洗睡吧。记住,旧的格局被改写的时候,就是新格局建立的时候,有所准备的人必然有回报。再差的市场里还是有人赚钱的,当你有先见之明时更有加倍回报,比如洛克菲勒家族,他们的故事可以找书看。

我相信一句话,只有在考验面前,你才能了解人的本性是怎样的。在危机面前的你是最真实的。

很多危机都是由于人的恶行引起的,包括破坏环境,像雾霾、水污染;还有是人的恶念,傲慢、嫉妒、懒惰、贪婪,这就是危机的原因,也是看不见危机的原因。只要人还有这些恶念,危机永远潜在身边。

我们都是普通人,差别就在于面对命运的考验的态度。

我觉得看书,不是看大咖们在风云变幻的政商舞台上表演,人性才是我们要研读的东西。

看书不是为了炫耀你知道金融危机或欧债危机中的细节,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强化我们的思维认知,逐渐地规范而深邃,变得明智和有洞察力。

读《灰犀牛》有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篇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读《灰犀牛》有感

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全球思想领袖,2007年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她身兼数职,担任总部在纽约的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芝加哥议会全球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金融评论》拉美办公室主任。曾多次给《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政策》等媒体撰写文章。

内容摘要

本书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例如: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以及在此之前的诸多泡沫破裂;飓风卡特里娜和桑迪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后的毁灭性余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现实数码技术;大桥坍塌和摇摇欲坠的城市基础设施;苏联的迅速衰败和中东地区的混乱,在事前均出现过明显的迹象。本书以科技、经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那些迫在眉睫的、概率高、影响大的危机的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以便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过程提供决策参考。

推荐理由

1普利策奖得主、《金融之王》作者利雅卡特·艾哈迈德:政治家、企业家以及其他的领导者在面对迫在眉睫而且是可以预见的危机时经常视而不见。在这部极具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著作里,米歇尔·渥克深入分析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且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书中大量引用了来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真实案例,是管理者的必读书籍。

2新加披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大融合》作者马凯硕:米歇尔·渥克没有说错。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危机正向我们走来: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经济危机。但是我们什么都没做。这部宝贵的著作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这部作品是政府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领导者的必读之作,因为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3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公共领导中心副主任、《意识的力量》作者马克思·巴泽曼:米歇尔·渥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当下的社会危机。这些危机本就迫在眉睫、间不容缓,但不幸的是,我们竟然对其视而不见。作为一个政治家,如果拱默尸禄,或者只是静待下一次“尽如所期”的事件,而不能积极解决这些早就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危机,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政治家。

4《印度星球》作者米拉·坎达:正如米歇尔·渥克警告过的那样:问题的关键不是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多大,而是发生危机的时间节点离我们有多近。这部作品非常契合当下的时代特性。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明显的生存危机。这本书提醒我们,否认问题的存在是一种讳疾忌医的行为,百害而无一利。同时,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消除危机的具体方法:危机与机遇要么互为因果,要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危机中潜藏的机遇,充分利用,才可能做到“绝地反击”。5《连接力地图》和《如何运营世界》作者帕拉格·科哈纳:米歇尔·渥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们刻意无视的一切,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教会我们如何从危机事件中寻找机遇。这本书的最大好处是:从个人生活领域到全球经济领域,重新审视思考我们的生活。

6英泰克咨询公司CEO、《团队》作者威廉·斋藤:《灰犀牛》这本书为我们指出了组织机构、公司和国家民族的致命弱点,并且教会我们克服这些弱点的方法:企业领导和国家政策的决策者常常会因为画地为牢、抱残守缺而犯下错误,所以只有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才能避免一错再错。书中的见解拔新领异、字字珠玑,必将成为全球决策者和思想领袖的必读之作。

7《大开眼界》作者诺瑞娜·赫兹:如果说黑天鹅理论会让人感到绝望的话,那么灰犀牛理论能让我们明白:我们有能力解决危机。在这部原创性著作中,米歇尔·渥克让我们认识到:在危机到来时,保持头脑清醒,做正确的应对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感受最深刻的观点

1在新闻行业里,“无流血,不头条”。那些不作为或是滥作为导致危机升级为灾难的事件,我们都能看到详尽的报道。被成功消除的危险是不会成为新闻头条的。但是,正是这些消除危险的成功经验,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有助于消除未来灾难的有益经验。

2当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会感觉手头紧迫,无暇顾及,所以致使防范措施搁浅;当危险真正来临,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此时此刻,我们虽然有应对灾难的财力物力了,但无论我们是想减少损失,还是想事后收拾残局,其费用都会是天文数字。

3一分的预防远胜于十分的治疗,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

4当我们常规认知外的新观点出现时,我们的情绪会变得非常复杂。我的反应是典型的面对与我们的常识不相匹配的预言和信息时的反应。不论这些常规思想结果是对还是错,我们都会本能地拒绝。这种反应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不被打败。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预先安排那些能够证明巩固我们原有想法和假设的各种信息。过度拒绝考虑更广泛的可能性,会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必须有“局外人”来挑战我们在预测方面的盲从盲信。

5一个人,如果无知,而且不知道自己无知,那么他就是一个蠢货;一定要远离他。一个人,如果无知,但是知道自己无知,那么其人可教;一定要教化指导他。一个人,如果有识,但是不知道自己有识,那么他是在沉睡;一定要唤醒他。一个人,如果有识,而且知道自己有识,那么他就是先知;一定要跟随他。

6聚拢分散独立的预测信息,能帮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准确的现实图景。

7有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自我蒙蔽;有时候,人们会有意识地为了个人利益去蒙蔽他人。要弄清楚这两者的区别。

8无论是行动太早,还是行动太晚,都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虽然我们太早行动的可能性很小,太晚行动的可能性很大)。在分析是该行动,还是该等待的时候,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

9每一次错误都是通往正确答案的必要过程。有时候,那个当时看起来是个错误的举动,可能其实正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恐慌情绪会放大最初的小问题,并且把它升级成灾难。这种情绪会让我们退回抵触阶段,把抵触彻底变成仇视和攻击,妨碍我们解决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读《灰犀牛》有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我们身边,危机始终如影随形,只是由于我们缺乏对它的认识或者是我们思维的局限性,许多事物都被贴上了“未知”、“不可能”、“不确定”的标签而被我们所忽视。从灰犀牛到黑天鹅,许多风险事件其实都是从大概率事件中演变而来,只是对于这类事件,我们变得过分自信,或者说是一种另类的无知。泰坦尼克号船长在1907年说,“根据我的所有的经验,我没有遇到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故。我在整个海上生涯中只见过一次遇险的船只。我从未见过失事船只,从未处于失事的危险之中,也从未陷入任何有可能演化为灾难的险境。”而他的话,从现来看,更像是一种讽刺。就像一个天使投资人,他以前的投资案例无论多么成功,他也不敢说他从未失败过。只能说截止目前,是成功的。

《灰犀牛》作者米歇尔·渥克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上许多危机事件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就是这些事件发生之前往往已经有明显的风险隐患或者是预警信号,无论从08年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暴、亦或是艾琳飓风和桑迪飓风,又或者是安然公司的倒闭、世界通讯公司的丑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桥梁和楼房的坍塌以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灾难,从地缘政治领域到慈善事业机构,甚至是个人生活领域、凡此种种,都是错误的思想动因不断作祟的结果。正如书中形象地提到,“当你忘记向导的警告,走到犀牛附近拍照遭到犀牛群的冲击时,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不是你应该做的。”本书作者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深刻总结了大概率风险事件发生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否认,第二阶段是混日子,想办法把问题推给将来。第三个阶段是判断性阶段,对于到底该做什么争吵不休。第四个阶段是惊恐阶段。第五个阶段是行动阶段或崩溃阶段。首先,我们会否认存在的危险或是弱化其危险性;一旦我们承认了危险的存在,我们就会采取拖延战术,而不是果断采取行动;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会互相指责,推诿责任。当灰犀牛类危机真的发动攻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恐慌不安、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应对;最后,我们会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偶尔会是在灰犀牛类危机真的发动攻击之前,但是绝大多数的行动是在其发动攻击之后。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递的通畅透明以及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各行各业的投诉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刚公布的上海市上半年出租车行业信访、热线投诉情况来看,诸如大众交通车均投诉只有0.48件,但也有茸城出租车均投诉达到了2.34件,两者车均投诉相差了近5倍。而从投诉内容来看,主要为“绕道、拒载、多收费和服务态度”等问题,但就是这些广为人知的投诉焦点,也会因为视而不见产生更大的声誉风险事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有13辆车由于这些问题被反复投诉达20次以上,这些被客户投诉的大概率事件,最终由于未被司机或者公司重视,导致了客户投诉不断发生,最终上了“黑名单”。同样的,作为银行业,在不断倡导和践行“提升客户服务,创造客户价值”的过程中,如何提升服务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关键就在当客户投诉发生时,如何及时和准确应对每一件客户投诉,将不利因素转化为自身发展提高的有利条件。从银监会近年来公布的客户投诉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账户费用、服务态度、等候时间、理财收益”等热点问题,同时也有许多客户投诉由于银行不作为,拖延处理导致客户的反复投诉,最终使无责投诉变成了有责投诉。其实这些客户投诉事件,虽然有部分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但多数还是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大概率客户投诉问题由于很多时候未能产生重大的后果,故而始终没有受到重视,导致这类简单的问题始终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热点和集中矛盾点。

对此,我们该如何处理或者规避这些灰犀牛式的袭击,首先必须承认危机的存在。如果能够尽快地承认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能尽快地发现妨碍我们认识其存在的因素。而一旦我们看到了灰犀牛式危机事件,它很可能已经来到我们面前。立刻处理所有的危机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时,我们就必须去定义每个危机的性质,确定各个事件的轻重缓急,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表述危机,这样才能吸引那些有能力和权利处理它的人对此采取行动。第二,不要静立不动。如果没有能力做出必要的重大变革,那么就应该想想还有哪些可行的小一点的举措,同时这些小的举措怎样才能配合他人的行动。如果不得不拖延行动时间,那么也要很有策略地拖延,并在拖延期间为最后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第三,不要浪费危机。有的时候,被灾难袭击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我们认为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有时候,阻止未来危机到来的最佳时机恰恰是在灾难发生之后,因为此时我们都对未来危机的后果心怀恐惧。如果不幸被灾难袭击,就要立刻振作起来,看看未来的灰犀牛式危机会从哪个方向发动攻击。灾难也可能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机遇。第四,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地盯着远方,准确预测那个看似遥远的危险是如何一点点地靠近的。最后,解决妨碍我们正确决策和及时行动的体制性问题,如保守的体制、低效的资源分配方式等。让自己成为发现灰犀牛式危机和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人。

正如《黑天鹅》一书中说的:对世界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会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

建行浦东分行办公室,一级业务员 储夏冰

读灰犀牛有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_读后感_ 篇四

读《灰犀牛》有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_读后感_模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读《灰犀牛》有感

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全球思想领袖,2007年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她身兼数职,担任总部在纽约的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芝加哥议会全球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金融评论》拉美办公室主任。曾多次给《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政策》等媒体撰写文章。

内容摘要

本书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例如: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以及在此之前的诸多泡沫破裂;飓风卡特里娜和桑迪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后的毁灭性余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现实数码技术;大桥坍塌和摇摇欲坠的城市基础设施;苏联的迅速衰败和中东地区的混乱,在事前均出现过明显的迹象。本书以科技、经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那些迫在眉睫的、概率高、影响大的危机的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以便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过程提供决策参考。

推荐理由

普利策奖得主、《金融之王》作者利雅卡特·艾哈迈德:政治家、企业家以及其他的领导者在面对迫在眉睫而且是可以预见的危机时经常视而不见。在这部极具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著作里,米歇尔·渥克深入分析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且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书中大量引用了来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真实案例,是管理者的必读书籍。

新加披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大融合》作者马凯硕:米歇尔·渥克没有说错。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危机正向我们走来: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经济危机。但是我们什么都没做。这部宝贵的著作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这部作品是政府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领导者的必读之作,因为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公共领导中心副主任、《意识的力量》作者马克思·巴泽曼:米歇尔·渥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当下的社会危机。这些危机本就迫在眉睫、间不容缓,但不幸的是,我们竟然对其视而不见。作为一个政治家,如果拱默尸禄,或者只是静待下一次”尽如所期”的事件,而不能积极解决这些早就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危机,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政治家。

《印度星球》作者米拉·坎达:正如米歇尔·渥克警告过的那样:问题的关键不是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多大,而是发生危机的时间节点离我们有多近。这部作品非常契合当下的时代特性。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明显的生存危机。这本书提醒我们,否认问题的存在是一种讳疾忌医的行为,百害而无一利。同时,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消除危机的具体方法:危机与机遇要么互为因果,要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危机中潜藏的机遇,充分利用,才可能做到”绝地反击”。5

《连接力地图》和《如何运营世界》作者帕拉格·科哈纳:米歇尔·渥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们刻意无视的一切,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教会我们如何从危机事件中寻找机遇。这本书的最大好处是:从个人生活领域到全球经济领域,重新审视思考我们的生活。

英泰克咨询公司CEO、《团队》作者威廉·斋藤:《灰犀牛》这本书为我们指出了组织机构、公司和国家民族的致命弱点,并且教会我们克服这些弱点的方法:企业领导和国家政策的决策者常常会因为画地为牢、抱残守缺而犯下错误,所以只有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才能避免一错再错。书中的见解拔新领异、字字珠玑,必将成为全球决策者和思想领袖的必读之作。

《大开眼界》作者诺瑞娜·赫兹:如果说黑天鹅理论会让人感到绝望的话,那么灰犀牛理论能让我们明白:我们有能力解决危机。在这部原创性著作中,米歇尔·渥克让我们认识到:在危机到来时,保持头脑清醒,做正确的应对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感受最深刻的观点

在新闻行业里,”无流血,不头条”。那些不作为或是滥作为导致危机升级为灾难的事件,我们都能看到详尽的报道。被成功消除的危险是不会成为新闻头条的。但是,正是这些消除危险的成功经验,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有助于消除未来灾难的有益经验。

当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会感觉手头紧迫,无暇顾及,所以致使防范措施搁浅;当危险真正来临,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此时此刻,我们虽然有应对灾难的财力物力了,但无论我们是想减少损失,还是想事后收拾残局,其费用都会是天文数字。

一分的预防远胜于十分的治疗,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

当我们常规认知外的新观点出现时,我们的情绪会变得非常复杂。我的反应是典型的面对与我们的常识不相匹配的预言和信息时的反应。不论这些常规思想结果是对还是错,我们都会本能地拒绝。这种反应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不被打败。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预先安排那些能够证明巩固我们原有想法和假设的各种信息。过度拒绝考虑更广泛的可能性,会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必须有”局外人”来挑战我们在预测方面的盲从盲信。

一个人,如果无知,而且不知道自己无知,那么他就是一个蠢货;一定要远离他。一个人,如果无知,但是知道自己无知,那么其人可教;一定要教化指导他。一个人,如果有识,但是不知道自己有识,那么他是在沉睡;一定要唤醒他。一个人,如果有识,而且知道自己有识,那么他就是先知;一定要跟随他。

聚拢分散独立的预测信息,能帮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准确的现实图景。

有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自我蒙蔽;有时候,人们会有意识地为了个人利益去蒙蔽他人。要弄清楚这两者的区别。

无论是行动太早,还是行动太晚,都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虽然我们太早行动的可能性很小,太晚行动的可能性很大)。在分析是该行动,还是该等待的时候,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

每一次错误都是通往正确答案的必要过程。有时候,那个当时看起来是个错误的举动,可能其实正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恐慌情绪会放大最初的小问题,并且把它升级成灾难。这种情绪会让我们退回抵触阶段,把抵触彻底变成仇视和攻击,妨碍我们解决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读《灰犀牛》有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我们身边,危机始终如影随形,只是由于我们缺乏对它的认识或者是我们思维的局限性,许多事物都被贴上了”未知”、”不可能”、”不确定”的标签而被我们所忽视。从灰犀牛到黑天鹅,许多风险事件其实都是从大概率事件中演变而来,只是对于这类事件,我们变得过分自信,或者说是一种另类的无知。泰坦尼克号船长在1907年说,”根据我的所有的经验,我没有遇到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故。我在整个海上生涯中只见过一次遇险的船只。我从未见过失事船只,从未处于失事的危险之中,也从未陷入任何有可能演化为灾难的险境。”而他的话,从现来看,更像是一种讽刺。就像一个天使投资人,他以前的投资案例无论多么成功,他也不敢说他从未失败过。只能说截止目前,是成功的。

《灰犀牛》作者米歇尔·渥克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上许多危机事件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就是这些事件发生之前往往已经有明显的风险隐患或者是预警信号,无论从08年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暴、亦或是艾琳飓风和桑迪飓风,又或者是安然公司的倒闭、世界通讯公司的丑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桥梁和楼房的坍塌以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灾难,从地缘政治领域到慈善事业机构,甚至是个人生活领域、凡此种种,都是错误的思想动因不断作祟的结果。正如书中形象地提到,”当你忘记向导的警告,走到犀牛附近拍照遭到犀牛群的冲击时,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不是你应该做的。”本书作者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深刻总结了大概率风险事件发生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否认,第二阶段是混日子,想办法把问题推给将来。第三个阶段是判断性阶段,对于到底该做什么争吵不休。第四个阶段是惊恐阶段。第五个阶段是行动阶段或崩溃阶段。首先,我们会否认存在的危险或是弱化其危险性;一旦我们承认了危险的存在,我们就会采取拖延战术,而不是果断采取行动;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会互相指责,推诿责任。当灰犀牛类危机真的发动攻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恐慌不安、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应对;最后,我们会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偶尔会是在灰犀牛类危机真的发动攻击之前,但是绝大多数的行动是在其发动攻击之后。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递的通畅透明以及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各行各业的投诉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刚公布的上海市上半年出租车行业信访、热线投诉情况来看,诸如大众交通车均投诉只有0.48件,但也有茸城出租车均投诉达到了2.34件,两者车均投诉相差了近5倍。而从投诉内容来看,主要为”绕道、拒载、多收费和服务态度”等问题,但就是这些广为人知的投诉焦点,也会因为视而不见产生更大的声誉风险事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有13辆车由于这些问题被反复投诉达20次以上,这些被客户投诉的大概率事件,最终由于未被司机或者公司重视,导致了客户投诉不断发生,最终上了”黑名单”。同样的,作为银行业,在不断倡导和践行”提升客户服务,创造客户价值”的过程中,如何提升服务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关键就在当客户投诉发生时,如何及时和准确应对每一件客户投诉,将不利因素转化为自身发展提高的有利条件。从银监会近年来公布的客户投诉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账户费用、服务态度、等候时间、理财收益”等热点问题,同时也有许多客户投诉由于银行不作为,拖延处理导致客户的反复投诉,最终使无责投诉变成了有责投诉。其实这些客户投诉事件,虽然有部分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但多数还是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大概率客户投诉问题由于很多时候未能产生重大的后果,故而始终没有受到重视,导致这类简单的问题始终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热点和集中矛盾点。

对此,我们该如何处理或者规避这些灰犀牛式的袭击,首先必须承认危机的存在。如果能够尽快地承认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能尽快地发现妨碍我们认识其存在的因素。而一旦我们看到了灰犀牛式危机事件,它很可能已经来到我们面前。立刻处理所有的危机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时,我们就必须去定义每个危机的性质,确定各个事件的轻重缓急,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表述危机,这样才能吸引那些有能力和权利处理它的人对此采取行动。第二,不要静立不动。如果没有能力做出必要的重大变革,那么就应该想想还有哪些可行的小一点的举措,同时这些小的举措怎样才能配合他人的行动。如果不得不拖延行动时间,那么也要很有策略地拖延,并在拖延期间为最后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第三,不要浪费危机。有的时候,被灾难袭击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我们认为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有时候,阻止未来危机到来的最佳时机恰恰是在灾难发生之后,因为此时我们都对未来危机的后果心怀恐惧。如果不幸被灾难袭击,就要立刻振作起来,看看未来的灰犀牛式危机会从哪个方向发动攻击。灾难也可能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机遇。第四,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地盯着远方,准确预测那个看似遥远的危险是如何一点点地靠近的。最后,解决妨碍我们正确决策和及时行动的体制性问题,如保守的体制、低效的资源分配方式等。让自己成为发现灰犀牛式危机和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人。

正如《黑天鹅》一书中说的:对世界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会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

建行浦东分行办公室,一级业务员 储夏冰 篇1: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影片《火烧圆明园》。

其中最另我感动的是烧完后拍卖铜牛头和铜猴头的时候:在中国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却让可恶的英法联军抢了去,一几英镑的价格卖掉了!几英镑,就等于几十元人民币――可在中国,现在我们要花几千万元才能买到!可见洋人是多么的可恶!

我怀着一颗愤愤不平的心,写下了这满腔的愤怒。此时的我,百感交集――

我愤怒!圆明园,万园之园,就这样被你们破坏掉了,你们真是一群蒯子手。可恶!可恨!可耻!

我惋惜!一座十全十美的皇家园林,在熊熊大火之中化为灰烬。这一切,都是你们的罪恶!这些虽然被你们毁了罪证,但中华人民的耻辱,你们犯下的滔天罪行,深深地铸进了我们的灵魂,死死地铭刻在历史里!

我后悔!清政府为什么这么软弱无能?中国人口众多,为什么没有强大的力量?为什么没有一颗反抗的心?

我不解!曹植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同是女娲创造的人类,都是诺亚方舟拯救的灵魂,你们为什么……你们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的屠杀自己的同类,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历史不堪回首!中国要强大!

篇2: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法国着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

所以,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3: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我感到十分气愤和惋惜,愤怒的是这些英法联军怎么能毁了圆明园,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惋惜的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已化成灰烬。

当我看到皇上吃着大鱼大肉,外面的将士在战场上拼命,敌人用大炮,我们用剑和矛,被敌人用洋枪大炮给打死的尸体堆成了一座山。我感到无比的气愤,皇上尊贵,是一条命,难道那些将士不是一条命?敌人用的是先进的武器,我们用的是比别人落后的武器,我们怎么能赢呢?

当我看到老百姓一个个被英法联军打死,一个个逃,可也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那些侵略者连孩子都不放过,统统杀死,而这时,皇上却在避暑山庄在那里避暑、玩乐、嬉戏,生活得开心。可他曾想到,这时他的子民正在被英法联军给杀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不如死,()让老百姓成为牺牲品。可他曾想到过,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情景吗?

当我看到英法联军抢夺圆明园里的珍贵瓷器、珠宝玉器、经典书画,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圆明园就这样化成了灰烬。看到这里,我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对这群英法联军咬牙切齿!这群英法联军怎么那么贪婪,那么野蛮,他们不但杀我们中国人,还得寸进尺,烧了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圆明园!

当我看到这些英法联军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这些赃物,成功的卖出一件件抢来的赃物。我觉得他们怎么能那么厚颜无耻,那么卑鄙,光天化日之下抢我买东西卖,这是我们的财产,我们中国人的财产。

现在,虽然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我们更应该为振新中华而努力拼搏、奋斗。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火烧圆明园》观后感500字《火烧圆明园》观后感500字范文《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一)

原文: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

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而且文士们一定也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岂不是“言者心声也”么?“文”和“人”当然是相关的,虽然人间世本来千奇百怪,教授们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说他的小说好”的特别种族。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无须怎样小心。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来罢。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在书塾之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雷公电母站在云中,牛头马面布满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这所报的也并非“睚眦之怨”,因为那地方是鬼神为君,“公理”作宰,请酒下跪,全都无功,简直是无法可想。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在现在的中国,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前车可鉴,听说阿而志跋绥夫曾答一个少女的质问说,“惟有在人生的事实这本身中寻出欢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见,他们其实倒不如死。”于是乎有一个叫作密哈罗夫的,寄信嘲骂他道,“……所以我完全诚实地劝你自杀来祸福你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第一是合于逻辑,第二是你的言语和行为不至于背驰。”

其实这论法就是谋杀,他就这样地在他的人生中寻出欢喜来。阿尔志跋绥夫只发了一大通牢骚,没有自杀。密哈罗夫先生后来不知道怎样,这一个欢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寻到了“什么”了罢。诚然,“这些时候,勇敢,是安稳的;情热,是毫无危险的。”

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无法追改;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总而言之,还是仍然写下去罢:——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上兆下鼓〗也,朱熹曰:“〖上兆下鼓〗,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二)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终于明白:想做孝子,还真是不容易啊!

曾经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说“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说的是为了让母亲吃饱饭,竟要将未满三岁的儿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但不仅仅只是母亲与郭巨是血肉之亲,那三岁的儿子也是人,也是他的亲骨肉啊!如此虚伪,真是令人哀叹!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以前我们认为是至孝的大好事,现在已用不着那么夸大其词的去做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却很少见有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这都是多此一举,若换在先前,你的这种行为回被大肆赞扬;若是现在躺在冰上用身体的温度把冰化开,不被人看作异类才怪。幸好只有少数的人会这样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水孩子读后感

很久以前,老师送了我一本名叫《水孩子》的书我草草的翻了一下,就把它囚禁在了书架上。

上周,我又重新打开了这本书厚厚的封面,细细的读了起来。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查尔斯·金斯利。

《水孩子》讲述的是一个扫烟囱的男孩变成水孩子之后,在仙女的引导下,历尽种种磨难,最后长大成人的故事。汤姆从小受尽了师傅的虐待,同时在污浊的成长环境中也染上了许多的坏毛病。有一天,他和师傅去约翰爵士的庄园打扫烟囱。汤姆一不小心闯进了约翰爵士的小女儿艾丽小姐的房间里,结果被误认为是小偷,遭到了大家的追赶在,仙女的引导下,他最终逃出了庄园,来到小河边,失足掉进了水中,变成了一个水孩子。

汤姆开始在水中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为了找到其他的伙伴,他来到了大海,在那里遇见了许多水孩子。变成水孩子之后,汤姆并没有改掉以前身上的那些坏毛病,他经常欺负水里的各种小动物,还偷吃仙女的糖果。仙女只好为他找来了一位女教师,而这位女教师竟然是艾丽小姐。在艾丽小姐的帮助下,汤姆逐渐改掉了身上的坏毛病,变成了一位好孩子。

仙女让汤姆去寻找天外仙境,到那里帮助他以前的师傅摆脱困境。()汤姆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应该去改正,还要取长补短;你答应的事情,不管多么的艰难,你也要赴汤蹈火!

《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最逗爸爸叫摩尔读后感恋上你的课读后感水孩子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