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论语》读后感【8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论语》读后感【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论语》读后感 篇一

《论语》为政篇第一句话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就是治理,为政,就是制定规范,执行规范,对国家而言,就是法律、政策,对企业而言,就是规章制度。规范以道德为宗旨,那么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不动,星辰则围绕着北极星,大家都围绕着规范,执行规范,落实规范。

为政以德并非是孔子的理想,而是他发现的规律。

道德,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其实有很多的不同,因为道德的本质是规范行为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大家都好,或是对大多数人好,礼义廉耻,都是道德,一个人有礼义廉耻,对别人而言就是好事,就有好处。境遇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道德观念自然也会有不同。在一部小说中看到,西伯利亚极寒地带,严冬时候你走在街上,敲任何一家人家的门,人家都会开门迎接你,进门烤火吃东西,然后再走。这个道德的由来,是因为太寒冷了,人走在外面很快就会冻僵,因此家家都接纳赶路的人,那可是救命啊,这个观念就不太可能在北京、纽约形成。不过,无论道德的内容有多少或多大的不同,对别人有好处,对大家有好处,这一点是共同的,以往是如此,今后也还会如此。

为政以德,这里的德,就是那种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德,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给大家带来的是好处,大家自然会围绕着这些规范做人做事,那不就是很好的管理局面吗?可事实往往并不是如此,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为政以德的德,并非都能让人理解,一个对大家都好的事,未必对某一个个体的人是好事,任何规范都会对不良行为进行制约,不良行为危害了别人,危害了大家,制约它就是为政以德,然而不良行为却往往会给个人带来好处,比如任性而为,率性而为,不是很爽吗?

其次,也是更为关键的,为政以德的德,要很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规范的内容,还在于实施管理的人,必须是道德修养足够的人。我听说有管理者要求部下要五加二,白加黑,这话不仅可笑,也是道德修养不够的典型表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有工作有休息,这方面的法规和规章都体现了为政以德,五加二,白加黑,就完全违反了这个德。常说的,经很好,被念歪了,念歪了的现象其实很普遍。有位研究《论语》的先生把“为政”与“执政”分开来,为政,就是制定规范,执政,就是执行落实规范,为政以德需要有足够道德修养的人来实施才能落地。把为政与执政分开的看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论语》为政篇的大量内容,说得都是管理者的修养问题,谈理解人民需求,谈孝,谈提升道德修养的道路,这大概就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

《论语》读后感 篇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论语》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经典语录,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句话看上去十分平常,我却认为它就是一条真理,因为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呢!

有一天夜晚,我在家里做奥数班的预习作业,我的人在书桌旁,可心早已飞到电脑桌旁去了;嘴里虽然念着:“5X+3y=34,X+y=10……”脑子里其实是想着等一会儿怎么把游戏打通关。都怪妈妈,游戏玩到一半就不让我玩了,非逼着我预习奥数班的作业。我不停地抖动着手中的笔。书桌摸起来十分不舒服,凉凉的、滑滑的。我的心不在焉地盯着窗户,窗外黑黑的,平时皎洁明亮的月亮在今天也显得特别无趣。

我已经没有心思再做题目了,便与爸爸说:“爸!我做好预习作业了,去玩会儿电脑!OK?”

“都懂了吗?”卧房里传来老爸粗重的声音,“一定要认真预习,有些题目老师可能一带而过,不会仔细讲的。你只有理解了考试才能考好。

“哦,知道了。”我不耐烦地回答道,心里却嘀咕着:怎么那么烦的,真是。

“2x+3y=50,3y+3z=54,那么x、y各是几?”老师枯燥地讲着方程式,我却一点不懂。窗外吹来一阵清风,感觉很凉快。耳边想起一阵嗡嗡嗡的声音,像蜜蜂一样。我迷迷糊糊的上完了课。

“开始考试了,请大家准备好。”这下惨了!不会考这种枯燥的x、y吧!我还没弄懂呢!试卷发下来了,白纸上黑色的字显得极不协调,我能看懂每一个字,却不懂怎样解。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可怎么办?我手里捏着笔,黏黏的,全是汗了。绿色的铅笔闪着诡异的光,好像在嘲笑我:“谁叫你不懂装懂,这就是后果,哈哈,知道错了吧!晚了!”可想而之,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差

爸爸知道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因为想做别的事而违心说:‘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在学习上如此以后在工作上也如此。”“哦。”我似懂非懂地说。爸爸笑着说:“这次考试对你来说,就是这个道理的最好验证。”

随着年龄的增长,《论语》中许多的精髓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当中,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校的校本课程里编辑了《论语》的经典语句,让我们诵读。二零零八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也出自《论语》。

《论语》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我时刻提醒着自己做一个人格修养完备的人。让我们共同把这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思想精华继续发扬光大吧!

《论语》读后感 篇三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颜回,但是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论语》后,我对颜回有了自己的看法。

“孔子说:我不违背整天的词语,如蠢,以为他们撤退省,足以发回也不傻。”这是老孔子颜回的评价,可以概括为“颜回大智若愚。”颜回看起来笨,其实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渴望学习,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作为老师可以不分贫富,只要是通过虚心求学生活的人,他都收下。当颜回进学堂时,只要磕三下头便成了孔门弟子。一开始孔子教育并没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颜回,只是我们发现他上课进行学习最认真,但从不发表意见。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颜回发现后,中午放学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下午和早期学校。孔子觉得很奇怪:颜回,吃就吃这么快?于是,他派了几个人回家,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焉。

原来,颜回家发展非常穷,所以我们住在城市贫民区,父母可以每天都要到自己田里去种地,只给颜回就是留下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后,就把菜汤倒到一个用竹子能够做的每个碗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他们赶紧重新回到教育学堂。

孔子非常欣赏颜回,所以他说:“贤,惠也!一筐菜,一瓢饮,在小巷里,人们不能担心,回来也不改变它的快乐。贤者归也!“

不仅如此,颜回恭恭敬敬地说。他对孔子太不仁慈,以至于他的美德闻名于世,孔子说他“在三月的时候良心发现”,但是颜回没有照顾他的健康,英年早逝,孔子悲痛欲绝,他说:“唉!天空被哀悼!天空被哀悼!”

公爵曾问孔子:“有什么好学的弟子?”孔子说:可见日元多么重要回来孔子“有那些谁学颜回,不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的人现在也将死,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是个肯吃苦耐劳的人。他没有在现状中抱怨,而是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努力工作学习,修身养性,成为了得到大家相互尊重不同的人。我们在生活中也要通过这样。例如,这次考试考差了,不要灰心,不要抱怨,因为那都是需要我们可以自己的问题。我们国家应该根据分析错题,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成绩。这难道不是企业一样的道理吗?

我们也可以学习颜回的另一个优点:尊敬师长。老师面对这么大的班级,毫无怨言的把教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尊敬老师。但我们不应该面对老师的恐慌,如果是这样,就不能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颜回礼貌地指出孔子错了。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吸收老师的知识,才能无愧于老师的辛勤付出。

因此,我觉得学生颜回是个尊师重道,好学,大智若愚的人。他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

《论语》读后感 篇四

十几年前,在一次外出学习活动中听到一位讲课专家教授说想要用两年的时间研读《论语》,内心就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感慨。疑惑她要用两年这么长的时间研读这么短的《论语》,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因为好奇,带着疑惑,从那时起我也开始真正意义上去接触《论语》,走近《论语》。各种版本的和《论语》相关的著作我见到就买。这些年下来,也读了一些,如《孔子传》、《论语全书》、《孔子的智慧》、《亲爱的孔子老师》、《孔子如来》、《孔子家语》、《孔子传》等。越读就越觉得用两年读《论语》太短了,根本就不够。因为,《论语》值得所有的人读一辈子。

《论语今读》,这是我第三遍读这本书了。作者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此书逐章翻译《论语》,以原文、译文、注解和评论、札记和解说的形式出现,引证近人著述。注释精简,非常易于理解原文,因为李老是当代人,有了马哲这个利器,将仁、孝等玄之又玄的概念从人类发展和心理角度进行分析,有理有据。但此书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写的,半是儒学半哲学,书又特别厚,读起来觉得有点深奥有点枯燥,这也是我读了几遍的原因之一。

给《论语》作注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各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为了有一个学习《论语》的更高起点,也为了寻找研读《论语》的方便法门,当初我在书店恰好看到了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书《论语今读》,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读,是因为大学读书的时候了解李泽厚先生是国内对美学深有研究的大家。因此推断他应该对《论语》另有领悟。读罢,感觉确实是别有一番见解。觉得李老和孔子都是可爱的老头。,但不知道是自己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地方又感觉李老先生对《论语》的理解有些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不过李老的见地无疑深深地启发了我,他引领我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学习传统的文化,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了解。

长期以来我感受到情感是人生的重要部分,很多人生的问题和困惑皆源自于感情。我曾试图在这部《论语今读》中找到孔子对情感、对爱情、对婚姻的看法。遗憾的是阅读过那么多和《论语》有关的作品,孔子与学生的交流尽管涉及的范围很广,《论语》的思想涵盖了做人、处世、读书、学习、为政、实践等方方面面,唯独不见孔子在这些方面留下那怕是片言只语。想必关于爱情的教育也是孔子的一个难题?或是当时教育不敢深入的一个问题?但是,阅读本书的过程,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作为老师的孔子,是那么的活灵活现,他重情重义、知书达理、和蔼可亲,甚至也有牢骚、愤懑,还有些孩子气。他的学生也是个性鲜明,各怀才艺。真的感动于这种师生的'关系,感动于先人传给我们的儒家精髓。未曾读《论语》时,不知道古代文化对我们今人生活的影响。原来我们的骨子里、血肉里早已渗入了先人的精神,先人的神韵。

我认为研读《论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寻根,在找寻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再读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的感受。我准备用一辈子而不是两年来研读《论语》,并能运用一二,我要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我坚信:读《论语》,贵亲从人生事实上体会,不贵多与其他书籍上牵说。

【本书中我感兴趣的观点或内容】

1.当情为和,过情为密。

2.读《论语》,贵亲从人生事实上体会,不贵多与其他书籍上牵说。

3.只要有好的制度,何愁不出人才。

4.盖德与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终不如有德。

5.家庭价值:非止于爱,而且有恩,彼此长年帮助提携,宽容谅解,尊老扶幼,亦大难矣。

【孔子的经典话语】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转队;虽多,亦奚以为?

13.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6.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7.当仁,不让于师。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读后感 篇五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一件事都要请教别人。有人嘲笑他:“谁说孔子懂礼?到太庙去,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感叹说:“这才是知礼啊。”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性格。除此之外,若不仅仅局限于“知礼”这一方面,还可以从中看出知者的谦逊和不知者的狂妄。实则对于礼乐一道的了解,当时已经很少有人能超过孔子了。可他依然谨慎而谦虚,“每事问”一个“每”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对于“礼”严谨的态度。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那些发出嘲笑声音的人。孔子敦厚,对于他们的态度仍然是君子的,温和的,而我则想对那些人说:“尔其知礼乎?亦见笑于大方之家耳!”

知者谦,不知者狂,这一简单的道理曾不止一次体现。与孔子生活时代相近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不仅是幽默与自谦的一句话,更蕴含着苏格拉底真正的智慧。将姿态放低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老子也曾说过:“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圣人与普通人的差别,盖在此矣。

《论语》读后感 篇六

《论语》是一部经典国学著作,众所周知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的,内容为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思想为“仁”,他所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公益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公益的社会。

对于《论语》的内容,我们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了,至今过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语句我们依然随时都可脱口而出,这说明经典就是容易深入人心,但当时尚且年少,对其内容页大都一知半解,现在重新再细细品读,便对其内涵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论语》全书有很多章节,但我最喜欢“学而第一”章里的内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则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主要是要同学们适应新环境,好好学习,培养君子风度,搞好团结,正体现了其“礼”的思想。这一则也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论语》十则里,第一次学时,我并没有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还以为是“朋友”的`意思。这样又证明了《论语》的又一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如果我没有重新认真的去复习,又怎会知道这里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呢?

还有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则我经常用来提醒自己,为人处世要常常自我反省,从而自我提升。这一则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做三个方面的反思:替人设想做到忠实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好了吗?说明了作为一个学生每天应该坚持的三省内容。如果这样坚持自省,那为人必定越来越完美,我们不仅现在应该坚持,即使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了也应该继续坚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论语》中最能体现“仁”的一则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礼?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乐?说明了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养高的人,“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如果没有“仁”,又怎会有其他的“义”、“礼”、“智”、“信”呢?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仁”,就难以成为君子。

《论语》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时刻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愿《论语》文化可以继续传播扩散,经久不衰;愿社会充满仁义道德;愿孔子向往的“仁”(公益的社会)能早日实现。

《论语》读后感 篇七

学者朱光潜先生说:“《论语》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这个暑假,我也有幸拜读了这部著作。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全书共有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整体而言,《论语》是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较为完整的文章。它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步猎极为广泛,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文化、发展等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驻足凝望的经典著作。作为中华文化的源泉,《论语》主张的思想早已浸透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和行为方式中。

国学大师我穆说过:“《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既然连国学大师钱穆都这样认为了,于是,在这个暑假我也仔细阅读了《论语》这本书,感受颇深。现在,我已经读到了第十三篇——子路篇。其中为政篇让我感触颇多。

在为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知文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为。”,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呀!通俗易嘴地说,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如果我们明朋不懂,却要装得像很懂一样,没有及时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最后考试的时候依然不懂,遇到和它同类型的题目,最终还是不会。所以,不懂装懂只会害了我们自己。《两小儿辨日》这则故事你一定听说过吧,当两个小孩向孔子请教太阳到底是离我们近还是离我们远时,孔子听了一时也无法决断,但是他没有像些爱面子的人一样不懂装懂,而是如实回答。就连孔子这么著名的人物都有不懂之处,更何况我们呢?所以,我更加坚信,不懂装懂只会害了我们自己。开万不要做这等傻事。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老师的阅读,这让我更加清楚老师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诚心学习,世界上万物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又让我联想到了《论语》中“述而篇”里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人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几年前,我看到过一则故事,名字叫《孔子拜童为师》,尽管孔子博学多才,但他从来没有骄傲、自大,反而非常谦虚。尽管孔子的名声很高,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但是他也不断地在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居然还拜了一个小孩子为老师,向他请教问题。由此可见我们不能逛妄自大,要多学习别人身上的优良品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论语》真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它让我收获颇丰。直到现在,我才能明白我国商业大亨马云说的那句话:“《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是啊《论语》,它走进了我心里。

《论语》读后感 篇八

我听到过一首歌中这样唱到:“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在七年级学过论语以后,我用我简单而幼稚的大脑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体会生活,发现这句歌词很有道理。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好学,不能见利忘义。

曾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没错,的确是。论语的奥妙博大精深。区区几句,就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级,我学会了两句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们就应该这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自身有很多不足,我们却注意不到。看到别人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别人,再来改正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做的不好,再来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还要让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让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谦虚。因为只有谦虚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骄傲了,就只会被别人远远地拉在后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思为: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经受住考验,不随流俗,保持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同于一些见利忘义的小人。

有一些人见利忘义,从来不认为与别人的情谊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谊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朋友利益的事。像墙头草一样,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倒,不但没有主见,而且没有道德。这样的人只会摇尾乞怜,等人施舍,不会自食其力。这种人经不住任何考验,其他人不值得与他交朋友。同时,我们在憎恨这种人的时候,我们不要做这种人,他们只是过街老鼠而已。

有这样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无止境。通过学习这两则论语,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好学,而且不能见利忘义,人字的结构就是:虚心和忠义的相互支撑。让我们一起争取做“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