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俄罗斯励志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高考家长网给您的好友哦。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篇一
前几天我看了《绝杀慕尼黑》这本电影,感触非常的深。
这本电影讲述的是苏联国家篮球队历尽艰辛、努力拼搏打败了美国篮球队的故事。他们队的十号谢尔盖有着精湛的个人技术,常常能在场上一冲到底。不传球就能把球打进。可教练却批评他,非要叫他传球,不能一直一个人打,因为篮球是项团队运动。一开始他不能理解,但是在后来的比赛中他也领会到了团队合作的精髓,对教练非常的钦佩。我们平时打比赛也要合作,不能只想着自己投篮得分,一定要学会团队合作才有更大的获胜的机会。
当时,苏联经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教练为了争取和美国大学生切磋的机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终于争取到了出国比赛的机会,可在比赛的前两局中,他们输得很惨,教练在比赛中不教他们方法,也不进行指导,一言不发却在低头写着什么,大家一头雾水。可第三局的时候,教练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在场上奋力指挥,不停地叫着暂停,指导他们变换打法。原来,教练在前两局,是在专心研究美国人的打法。所以在第三局可以如此娴熟地指导球员,获得了大比分领先的胜利。这真是太机智了,原来打篮球不仅要靠技术还要靠脑子,我以后在比赛中也要多用脑子来想,抓住每个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赢球。
电影中,还有特别感人的一段。在苏联队中有一个人得了罕见的心脏病,只能活一年了,可是他看好了病又开始融入球队,不停地练习,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给了篮球。在看病时,教练把给自己儿子治病的钱为他垫付了医药费,这让球员很感动,努力地打好比赛。在德国的世界杯决赛,苏联在还有三秒的时候叫了暂停。那时他们落后一分,在最后的三秒钟,正是这个得了心脏病的人,打中了绝杀,获得了胜利。队员们把比赛获胜的奖金都送给了教练,好让他可以给儿子看病,这让教练也十分的感动。这种坚持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他们说的。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
这部影片太好看了。讲述了许多的道理,值得人们思考。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篇二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
在影片中,苏联队先是换了一个新的教练加兰任,然后在第一次训练时在原队员中留下了让他认可的队员,组成了一个新的球队开始了他的训练方式。 一开始队员们都看不惯这个新教练,但是在逐渐的接触中,教练对他们十分关心照顾,对球队也非常注重,队员们被感动了,开始接受遵守教练的训练方式。 在一次和大学的篮球队比赛中,队员萨沙骤发了心脏病,因为当时是在美国比赛,医疗费十分昂贵,且苏联国家体育部并不看好他们能战胜美国,所以不打算给他们经费,从而没有足够的钱来给萨沙治病。这时,教练为了救下萨沙把自己本来将准备给自己儿子治腿的钱去给萨沙治疗,暂时保住了萨沙的生命。
就是在这样几乎没有人看好苏联队的情况下,因为队员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斗志以及教练的辛勤付出和临场的战术规划,他们走进了决赛。 当比赛进行到最后三秒的时候,美国队以一分的优势领先苏联队,此时美国队已经开始欢呼了,但就在这最后三秒,苏联队一个超远距离的传球到篮下,随后扣篮得分,就是这关键的三秒让苏联队的比分从49:50板回到了51:50,成功拿下了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的冠军。 其次,还有一点令我回味,无论对手如何,最重要的守住本心。在决赛时,美国队频频使出下三滥的手段,利用了规则的漏洞,况且裁判对此也持着包容之心,可以说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苏联对面对这样的手段,并没有选择使用,而是让众人所能接受的手段,这源于他们对篮球这项绅士运动的尊重。 最后,教练加兰任的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是啊,只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就能战胜王者,获得成功。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篇三
自从1936年篮球项目进入奥运会,它的冠军就一直被美国人所垄断。1936年至1968年,美国篮球队包揽了全部的七届奥运会的金牌,并且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开始以前保持了63场比赛全胜的战绩,其统治力丝毫不亚于后来的“梦之队”。
与长期称霸的美国篮球相比,苏联篮球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参与到世界大赛当中,但是他们一亮相便一鸣惊人,夺得了1947年和1951年两届欧锦赛的冠军,从而成为欧洲第一强队。1952年的奥运会男篮决赛美国队以36比25战胜苏联队。其中,还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由于当时24秒进攻的规则尚未引进,美国人在取得领先以后控着球迟迟不出手,慢悠悠地让时间消耗殆尽,苏联队对此毫无办法。
接下来的五届奥运会,苏联队始终无法战胜美国队,从1952年至1968年,苏联男篮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三银一铜,6次输给美国队。
时间来到1972年奥运会,康德拉辛钦点了12位苏联男篮的精英打造了当时“史上最强”的苏联国家队,一路过关斩将,和美国会师决赛。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范文 篇四
之前我觉得观看NBA球赛的拥趸激动万分、大呼小叫,有点夸张,但看了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之后,终于明白粉丝狂热的感受了。是的,笔者要说的是,如果你渴望看到篮球场上球员们挥洒汗水的模样,如果你渴望看到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进球,那么这部影片,你绝对不能错过。
《绝杀慕尼黑》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电影。于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于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电影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
《绝杀慕尼黑》,根据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真实事件改编,再现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传奇,片中的原苏联队教练加兰任相信“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带领队员们经过艰苦训练,打败当时从未有败绩的美国队,震惊世界。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惊心动魄。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出奇制胜,最终比赛结果却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其实,该电影告诉我们:需要顽强拼搏的,不仅是赛场上,人生亦如此。即便到了最后一秒,也绝对不要放弃。
生命是脆弱的。加兰任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他对国家有大爱,对球队很呵护,对家庭很有责任感,但他内心也很压抑,儿子不能站立,需要一大笔费用出国做手术,他为此临危受命,当上了篮球队的主教练;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捉襟见肘以及体育训练观念的落后,他带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压力山大;球队成员对他的抵触和不理解,队员患危重病、伤病和竞技缺陷等等致命点,无一不在揪着他的心。
尽管顶着多重压力,加兰任内心纠结,他有很多无可奈何和“不得不”,但他对祖国的爱对篮球事业的爱一直驱使着他不放弃,顽强刚毅地排解困难,睿智冷静地、从战术提高从心理素质对队员进行科学训练,直到最后在慕尼黑奥运会上“绝杀”美国篮球队,夺得冠军。让儿子好好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敢于挑战常胜将军美国队,他的好父亲形象直击人心,他是强者,但又不是万能的强者,他的人格魅力正来源于此,有血有肉,戳中人心,感人至深。
生命很脆弱。中锋队员萨沙违反队规偷偷谈恋爱,但爱情的甜蜜却让他分外煎熬。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他心态崩溃。医生一句“也就活一年”的结论,直接将萨沙未来的无限憧憬变成泡沫。住院、分手、吃药、训练,仿佛噩梦一样主宰着萨沙的生命,驱之不散。但,为什么他还咬牙训练,坚持上赛场?
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战胜美国队是“天方夜谭”的情况下,当生命已经经不起浪费、再无可失,萨沙的坚持当然是因为他意识到人生面临无可妥协。在余生不长的日子里,不想自己留下遗憾,这除了热爱篮球和教练的信任,恐怕再没有别的原因了。一句“教练我想打篮球”,就意味着一切都有转机。他在坚持什么?活着就有希望,他要为教练而战,为自己而战,为热爱的篮球而战。
在最艰难的抉择时刻,队员们终于知道,萨沙的心脏病、保罗斯卡斯的叛逃政治问题、伊万的高度近视和偷偷塞给他的违禁品隐形眼镜,都让主教练加兰任独自扛了下来,教练甚至为了抢救命悬一线的萨沙的性命,还把为自己瘫痪儿子做手术的手术费拿了出来给萨沙治病,同时将此事保密起来。所以最后这场球赛,承载了太多东西,情义无价,触动内心,正如队员们不断重复的那句话:我们一直是兄弟,只不过我现在才意识到!
激情燃点希望,在恐怖袭击弥漫的异国他乡,彼时的苏联国家队,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没有击退他们,全武行的美国队队员没有打垮他们。“继续比赛,无论如何也要继续。运动比任何类型的战争都更加纯洁和美丽。”彼时一刻,体育精神,就是“绝杀慕尼黑”的精神原动力,队员们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接受变故、误会消除、友情生成、团结一致,集体凝聚力牢不可破,再加上教练的正确有效的指导,队员的刻苦训练,终于换来了胜利的逆袭。
现场看电影的时候,确是十分震撼人心。励志、热血、温情、催泪,这不仅仅是一场篮球赛的再现,更是传奇中引起了观众们的民族自豪感的强烈共鸣,当影片最后,最后三秒逆风反杀进了惊人一球的,就是那命途坎坷的萨沙,那一刻萨沙目空一物,感觉时间静止,只有信念支撑着他,他虚晃一枪假装跳跃避开守护的对方球员,一拨篮球,闪现了绝杀慕尼黑之举……球进的那一刻,影片中影片外,所有人都为之疯狂呐喊。
该电影的历史背景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处于明争暗斗的冷战时期,影片将这场极具争议的比赛搬上大银幕,重现了一段燃情热血、关乎个人信仰与国家荣耀的历史性时刻。据说,这场比赛是意义非凡的,美国人视为耻辱,一直不肯拿那块银牌。据说,这是连俄罗斯总统普京都亲口承认偷偷看过的佳作。还有,当中还包括着令人感同身受的友情、爱情、亲情,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苦难。
对待人生道路上的艰阻,我们该怎样做?我们能够学习和继承的是体育精神,怀揣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大义,不畏坎坷,为梦拼搏,永不言败,永不言弃!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还没观影的篮球粉丝们,你们还等什么,快进影院一睹为快吧。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范文 篇五
带着期待我走进了放映厅,这是一部体育励志片,作为伪球迷的我,篮球知识全是陪乐乐看NBA火箭队比赛得来的,通过看NBA,我慢慢知道了休斯顿火箭队的姚明、霍华德,知道了湖人队的灌篮高手科比,知道了飞人乔丹和詹姆斯、皮蓬,他们在球场上英姿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影片《绝杀慕尼黑》是以俄罗斯传奇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的回忆录为基础改编的,真实地还原了1972年美苏冷战期间,苏联篮球教练加兰任临危受命,力排众议向世界宣布要战胜劲敌美国队,并带领前苏联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站在决赛场上迎战美国队的故事。影片将整个视野放到了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而对于这时期最为困难的苏联来说,为国征战的苏联男篮团队,显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于是这场比赛就不再是单纯的比赛,更像是一场政治对决,困境之中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将这样的压力转化为比赛的动力,强忍着病痛、顶着裁判的不公和对手的小动作,最后3秒逆袭,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影片的确挺好看,他告诉我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要放弃!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绝杀慕尼黑》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奋力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也应是我们体育健儿备战东京奥运会最好的教科书。看了影片我也联想到,在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只要我们不畏强权,坚持我们应该坚持的,就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篇六
前几天我看了《绝杀慕尼黑》这本电影,感触非常的深。
这本电影讲述的是苏联国家篮球队历尽艰辛、努力拼搏打败了美国篮球队的故事。他们队的十号谢尔盖有着精湛的`个人技术,常常能在场上一冲到底。不传球就能把球打进。可教练却批评他,非要叫他传球,不能一直一个人打,因为篮球是项团队运动。一开始他不能理解,但是在后来的比赛中他也领会到了团队合作的精髓,对教练非常的钦佩。我们平时打比赛也要合作,不能只想着自己投篮得分,一定要学会团队合作才有更大的获胜的机会。
当时,苏联经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教练为了争取和美国大学生切磋的机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终于争取到了出国比赛的机会,可在比赛的前两局中,他们输得很惨,教练在比赛中不教他们方法,也不进行指导,一言不发却在低头写着什么,大家一头雾水。可第三局的时候,教练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在场上奋力指挥,不停地叫着暂停,指导他们变换打法。原来,教练在前两局,是在专心研究美国人的打法。所以在第三局可以如此娴熟地指导球员,获得了大比分领先的胜利。这真是太机智了,原来打篮球不仅要靠技术还要靠脑子,我以后在比赛中也要多用脑子来想,抓住每个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赢球。
电影中,还有特别感人的一段。在苏联队中有一个人得了罕见的心脏病,只能活一年了,可是他看好了病又开始融入球队,不停地练习,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给了篮球。在看病时,教练把给自己儿子治病的钱为他垫付了医药费,这让球员很感动,努力地打好比赛。在德国的世界杯决赛,苏联在还有三秒的时候叫了暂停。那时他们落后一分,在最后的三秒钟,正是这个得了心脏病的人,打中了绝杀,获得了胜利。队员们把比赛获胜的奖金都送给了教练,好让他可以给儿子看病,这让教练也十分的感动。这种坚持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他们说的。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
这部影片太好看了。讲述了许多的道理,值得人们思考。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范文 篇七
最近,有关篮球题材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在各大影院公映,可谓备受好评。《绝杀慕尼黑》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截至目前为止,该电影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相信在中国也会有好成绩,因为它不仅能吸引篮球迷、体育迷,更能引发社会大众的思考……
在观影后,笔者也是感慨良多——首先,如今体育题材的电影不仅能表达激情、奇迹、热爱等元素,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体育表现人性的魅力。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跳出体育看体育,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绝杀慕尼黑》虽然是说的是过去的尘封旧事,但确实展现出了这种属于体育的魅力,这是其最大亮点所在!
事实上,竞技体育不止有输赢,电影中告诉我们,之前的告负、不顺利、失败、挫折,都是暂时的,不应为此自暴自弃,亦有可能换来最后的胜利!苏联队做到了,竞技体育中很多球队都能做到!这样的积累,非常重要……这也让笔者不禁想到了正在处于更新换代的广州恒大淘宝队,即便之前曾经遇到诸多不顺,困境中的球队也一度让人看衰,但只要最终的这个目标是正确的,前方的路是正确的,大家就不要害怕失败!只要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它就一定能够彻底爆发!积累失败换胜利,恒大的更新换代亦如此。
当最后苏联队所有成员都愿意把赢球奖金给予主教练帮他儿子看病时,眼泪再也无法忍住,这样的团结与爱,是更高层面的表达,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而这部电影也从侧面告诉了大家,在一支球队中,主教练的作用是多么巨大!他尽管不出场,却是球队的掌舵人,影响着球队所有的一切。不同项目或许会有不一样,大家不能简单把眼下恒大主帅卡纳瓦罗的处境,与电影主人公相提并论。但笔者可以肯定,在同样遭遇困难考验时,双方作为主帅必有感同身受之处,大家亦应该多多谅解卡帅的不容易。毕竟那不是演戏,那是真正的迎难而上!
最后,希望更多体育项目团队可以观看这部电影,了解体育的真谛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范文 篇八
6月19日下午,实验学校党委组织学校全体党员在万达影城观看影片《绝杀慕尼黑》,让党员教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及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党员教师都感到此次活动意义非凡,党员们收获颇丰。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着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这部影片的拍摄跌宕起伏,情节引人入胜,张驰有度。它把观众仿佛带到了当年的那场比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观众的心理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而起伏。十年以后没人会记得这场比赛,但百年以后仍会有人记得这一次击球。美国自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以来,几乎包揽了所有冠军,美国队成为冠军不是新闻,只有当美国队输掉的时刻,才会被历史铭记。
《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官僚关心乌纱,球员只想改善生活,心怀二志的分离主义球员和孩子残疾待医的教练,一个从球员到领队都要走私的球队,一个男篮国手要学织毛衣的国家,这些当年确实发生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前半段的拍摄中规中矩,但后半段把一整场比赛全景式的呈现给观众,不可不说是一个创新,40分钟的比赛全是燃点,看着比分一点点迫近,观众难免紧张,美国队的贴身紧逼,苏联队员的受伤倒地,一次次冲击观众的神经,直到最后三次发球,终于改写了奥运会的历史,美国队第一次被击倒在地,影片也恰然而止,留给观众只有震撼。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它间接展现了参与国的国力。比赛的胜负,表现了参与国的体育运动发展水平。胜了,确实能够提振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输了,回去努力一把,下次再来。然而,体育比赛承载的东西太多了。
影片中苏联篮球队主教练加兰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把篮球运动当成毕生的事业,以球队为家,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严格训练球队,高强度训练。他把辛苦积攒下来为儿子治病的钱全部拿出来为球员看病,给近视的球员买隐形眼镜,他尊重所有球员,体谅他们的心情。为此他赢得了球员们的信任。这一切都为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对手奠定坚实的基础。
影片最扣人心弦的是最后的三秒钟。在这三秒钟里,参赛还是放弃?这是三个人:随队的官员、领队格里沙和主教练别兰津面临的问题。随队的官员想到放弃,领队格里沙产生了“不玩”的想法,加兰任却对自己自信,对球队同样有强烈的自信。他有强烈的求胜欲望。面对强敌,他只是想去拼,去战斗。在他身上复苏的是俄罗斯民族的战斗精神。最终在他的指挥下,苏联队胜利了。从这场比赛中我感到:输赢其实真的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比赛体现真正的体育精神,面对强手仍然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决心。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必须有的一种精神财富。
总之,这部影片拍摄极为成功,剪裁得当,张驰有度,高潮迭起,充满着正能量。我深受触动,它必将带给我工作上的更大动力和精神支持。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靠着自己的那份执着,那份顽强,建立了新中国,建设者新中国,把很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建党98周年之际,祝愿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无往不胜,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范文 篇九
首先感谢观影活动,感谢泽位先森的热心组织。《绝杀慕尼黑》是2017年俄罗斯票房冠军,看之前心里期待是的能拍到《最后一球》的水平就谢天谢地了,没曾想就如同1972年的男篮决赛一样,让人心潮起伏,在体育竞技列影片中也算上等。
《百万金臂》里有一句台词:十年以后没人会记得这场比赛,但百年以后仍会有人记得这一次击球。美国自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以来,几乎包揽了所有冠军,美国队成为冠军不是新闻,只有当美国队输掉的时刻,才会被历史铭记。
1972年,在冷战中苏联刚刚输掉了登月竞赛,那时候,苏联抢先把人送进了太空,美国就送两个人,苏联再塞进去三个人,知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上了美国国旗。两个国家的竞争让人类的科技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飞跃,也压榨出了当时人类科技的所有潜力,要知道,那个时候NASA登月计划所有计算机的主频加起来都没有你现在用的智能手机高。
战争不论是冷的还是热的都能让人拼尽全力。
苏联解体了,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消失的不见踪迹,现在的九零后几乎不知道有这个国家,儿子一次在老地球仪上发现苏联时,还以为是地球仪印刷错误。留下来的是数不清的影视题材和打不完的内战。俄罗斯在普京统治下二十余载,从准超级大国一路混到了二流国家,甚至在石油危机、乌克兰争端中要当年的小弟中国拉一把。真是想起来不失眠都难。
俄罗斯的电影从《理发师》开始才走上复兴之路,中间《星星》、《第九连》、《决战要塞》、《斯大林格勒》等电影都在力图恢复当年苏联的辉煌,可惜一直不得其法,如同当年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拍的有点用力过猛。直到二十一世纪,电影的镜头聚焦到普通人身上,影片的质量开始飞速上升,除非今年陈可辛贺岁的《女排》或者《李娜》正常发挥,否则只能尴尬地承认俄罗斯体育电影的水平已经甩了中国哥们几条街。
《绝杀慕尼黑》的影片从一开始就不演示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尴尬的处境,官僚关心乌纱,球员只想改善生活,更不要说心怀二志的分离主义球员和孩子残疾待医教练。甚至影片中还用海关检查开启了社会主义的玩笑,一个从球员到领队都要走私的球队,一个男篮国手要学织毛衣的国家,一个压抑人性的社会,这些现在看起来都是笑点,当年确实发生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从拍摄技巧上来看,《绝杀慕尼黑》前半段中规中矩,后半段过多的闪回插入甚至影响影片的节奏,但是把一整场比赛全景式的呈现给观众,不可不说是一个创新,商业片最怕拍成流水账。篮球比赛再激烈也避免不了垃圾时间,但是在导演的操控下,基本上40分钟的比赛全是燃点,看着比分一点点迫近,观众难免紧张,美国队的贴身紧逼,苏联队员的受伤倒地,一次次冲击观众的神经,直到最后三次发球,终于改写了奥运会的历史,美国队第一次被击倒在地,影片也恰然而止,留给观众只有震撼。
《绝杀慕尼黑》值得观看,更值得中国电影人和体育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