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高考家长网为您整理了6篇我的小镇初二作文,如果能帮助到您,高考家长网将不胜荣幸。
我的小镇范文 篇一
对于一个北方的孩子来说,她眼中所见之景却并非如此。因为前面所想是南方春之景,而北方的春却有别于南方的春,甚至可以说北方的春与南方的春有着天壤之别。可虽如此,我却很爱北方的春,很爱我们这个小镇的春。
在我们这个小镇上,当春悄然来临之时,好像一切都没什么变化。刺骨的寒风呼啸着,晶莹的雪花飘洒着,整个世界都是银白色的。给人一种舒畅之感,又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大年三十那天,雪花飘飘,给新春的喜气又添了一份别样的情趣。不时有人在自言自语着:“瑞雪兆丰年啊!”听了这话,好像果真如此。人人都盼着接下来的一年是一个丰收年。而且人人都没有因雪时的寒冷而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人人脸上都有微微的笑意!
我的小镇范文 篇二
关键词:农村经济;小城镇建设;措施
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农民观念转变不够、经济效益低下、政府财政扶持不够等原因,在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缺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尤为缓慢,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我们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正确扶持引导,不断地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小城镇现状
虽然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小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较起来更为明显。如果按照按国民收入基数计算,1952 至1978 年,我国农村小城镇化比率只提高了5.4 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化率上升了26.7 个百分点,非农化率上升了22.4 个百分点,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村小城镇化比率上升力度是非常低下的。虽然1978 年至1998 年的20 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 个百分点,但是仍然落后于工业化与非农业化的水平。
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城镇化率非常滞后也是表现的非常清晰。以1999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例;197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17.4%,1980 年为19.9%,1997 年为29.9%,分别落后于当时世界上的平均水平,即35%、40%、46%,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70%以上相比,更是望尘莫及。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有所提升,进一步缩小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目前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
2.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2.1 农村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2.1.1 居民经济生活意识
居民经济生活意识是指居民对自己经济生活的规划,以及对待生活中经济活动的态度,主要包括其消费价值观、理财意识、对农村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意识相对保守:在消费上,往往表现得较为不喜消费,除基本生活消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消费,也有部分居民仍没有能力进行过多的其他消费;在理财方面,农村居民较多的是重视财产的保存即存款,害怕投资害怕蚀本,造成大量的农村经济滞留,资金流动性小;在对市场的认知上,往往由于自身知识能力较低,导致其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到位,农民眼中的市场犹如一潭深水。
2.1.2 区域性经济结构
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地域广阔人数分散、地势偏远等原因,造成其区域性经济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①农村市场畸形,农村市场上出现的商品普遍质量较低,农民能够出售的商品也多是廉价的初级原料,农村市场管理漏洞较大,农民消费得不到保障;②农村产业结构失衡、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深加工力量不足;③农村信息网络不完善,特别是信息网络方面,由于其地域广阔,人员分布不均衡等原因,以目前的经济实力不能做到“家家通”。上述问题直接将农村变成一个封闭、滞后、独立的空间,农村经济脱离与外界市场的联系,活力较低,因此发展缓慢。
2.2 农村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2.2.1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城市支持农村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村镇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使广大农村面貌有了农民人均可支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增加值、配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呈现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加大农民非农收入的方式。
2.2.1.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广大农村有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还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向外流动,向城市和城镇集中,对发展现代农业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可使在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减轻耕地和草原上人口的承载压力,并促使农村土地的流转集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2.2.1.2促进养殖业发展
广大农村有广阔空旷的养殖场所,农民可以进行养 猪、养羊、养兔、养鸡、养鸭等,投资少见效快利于管理,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老孺都可以进行管理。发展水产养殖业,农村有丰富的水资源,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只需少许资金和技术便可进行养殖。
2.2.1.3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发展农村旅游大有可为。应当充分利用农村自然风光及农业观光资源、乡土民风习俗、乡村饮食文化、开办农家饭店、农家旅馆开发农村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农村生态、人文旅游休闲项目,提高住宿、餐饮、接待氛围,展现特色的服务活动。吸引城里人到乡下看看,去休闲、去享受、放松心情、呼吸大自然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参观农村的山水、果园、鱼塘、大棚等,感受农村生活、品尝农家菜。
2.2.1.4加快运输产业的发展
我国70%以上都是农民,住在农村,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都相对比较麻烦,首先需要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出去,是否都能买回自己所需物品呢?然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丰富的劳动力能把自己农产品顺利的卖出去,随着联合集体经营的深入,拥有一个庞大的运输队是大势所趋。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民把自己的农产品和蔬菜瓜果更快更好的高价买到城里,而且还可以买到城里相对便宜的商品。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2.3.1农村经济发展的劣势分析
2.3.1.1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1.2 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2.3.1.3 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3.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小城镇地处城市之尾, 农村之首, 是城乡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 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从我国各地的实践看, 这种带动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3.1 依托小城镇建设,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需要进行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又需要进行住宅、学校、医院、娱乐等生活设施建设。这将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km2 需要投资1亿~2 亿元, 以全国每年新建600 个小城镇( 每个小城镇以3km2 计算) ,投资规模达1800 亿~3600 亿元, 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2~3个百分点。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行业的发展, 而且可以给农村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并通过建设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 从而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3.2 依托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传统的思路是提价减赋, 但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达到国际市场的水平, 而且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 国家有限的财力根本无力对农业进行过多的保护, 这意味着通过农产品提价来使农民增收致富办法已达到极限。因此, 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有步骤地将一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促使一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土地, 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农业经营单位只有达到一定单体规模时, 才能发挥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种植方式的作用, 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也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必将大幅度上升, 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产品的需求不旺, 农副产品“卖出难”、“买价低”等问题, 这对扩大产品市场容量, 稳定农产品价格, 增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延长农村产业链, 增加农民收入等可起到重要作用。
3.3 依托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 农村工业化是必由之路。农村工业化的主要手段是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 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目前, 我国乡镇企业“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的情况大量存在, 布局过于分散。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 乡镇企业办在村里的仍占92%, 办在镇上的只占7%, 办在县城里仅占1%, 这样, 不仅增加了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降低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 而且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 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影响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 使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 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 还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 只有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才能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反过来, 小城镇的发展又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如采购原材料、推销工业品、筹集资金、雇佣劳动力等, 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小城镇的发展将日益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 成为农村城镇化的推动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较为滞后,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带来一定的挑战。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然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到底该怎样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研究和实践。有国家的重视和那么多农村经济学者们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农村经济问题是能较快解决的。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参考文献: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世界银行。1994,222 - 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10-111 .
孟德明,李慧。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及有关问题. 农民致富之友 ,2013,16:31-32.
陶红英。 谈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中国外资, 2013,20:85-86.
我的小镇 篇三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状况研究
Abstract: China's process of road in the town of choice, has always been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three different key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g city,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But all these views are completely ignored the Chinese is a pluralistic country a large population, vast territory,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the area between the city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So, our country can no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n the road to make it rigidly uniform, but should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develop to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and small city two,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scientific planning, reasonable layout, we should see a small town in the city has a special process.
Keywords: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加快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我国最初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实际上是我国1979 年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被迫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看到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小城镇在综合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上不能和大中城市比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我国资本积累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使我国的小城镇不能不转移富裕的劳动力,而唯一实践途径就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 年,农村人均收入为2253.42 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280 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79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到2000 年,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布局不合理等等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认识偏差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农村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同时,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由村容村貌建设,片面理解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设行为。而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可使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治理,农村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并且使得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农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得以提高。
我的小镇范文 篇四
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李枝秀(1976―),女,湖北黄冈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讲师;彭云(1978―),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助教。(江西南昌330047)
人居环境又叫人类住区。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这样定义:“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城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对于小城镇而言,“人居环境”就是指小城镇管辖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总和。我国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急需投入更多目光来关注的问题。
一、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遵循了不同的人居环境发展政策,导致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上的巨大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特别是作为城乡结点的小城镇,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由于独有的空间区位关系,社会历史背景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走上了一条既不同于一般城市,也不同于乡村的发展道路。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的建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生态结构日趋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呈无序蔓延状态,土地利用分散,效益低下;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间隔不合理,住宅外部环境恶劣;城镇用地比例结构失衡,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分布和发展不均衡,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偏低,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社会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保护不利等。
二、切实改善与提高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策略
1.注重城镇空间环境的整治,重塑有序的城镇空间形态
城镇不仅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同时也是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是空间秩序的核心。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果,是人类活动在特征环境条件下的地域投影,是城镇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突显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空间环境缺乏系统的规划,造成了建筑杂乱无章,道路设置混乱的现状。在小城镇规划当中,应当整合“建筑―地景―城镇规划”三位一体的规划设计模式。
“建筑―地景―城镇规划”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具体表现为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的“三位一体”,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将大地、郊野、城镇、园林等不同层次的景观,以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小城镇的空间规划用地应集中,节约布置,城镇之间在形成连续的景观,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城镇发展趋势进行农业发展区域规划、河湖水系整治规划、风景园林、绿地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敞空间,形成系统。
2.全面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小城镇地区来说,实现居民高质量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个最大困难来源于这里明显表现出的文化落后。据统计,我国农村中文盲、半文盲比率将近40%,远远高于城市,文化生活需求的支出在农村居民的总支出中比重极小,文化生活服务的落后是农村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小城镇文化设施的建设将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条重要途径。比较完备的文化艺术设施是改变居民文化落后,提高居民人口素质;丰富居民闲暇生活必不可少的设施。同时,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生活方式城市化的一项重要保证。
此外,我国小城镇的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进展缓慢,原有的基础设施又缺乏必要的维护,造成城镇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局面。据抽样检查,2002年全国小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为80.4%,但是上下水不配套;生活用燃气普及率只有5.1%;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极低。这样的现状,不仅影响着小城镇的人居环境,也制约着小城镇的经济建设。
我们在国家小城镇重点研究课题《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提出,小城镇基础设施区域统筹规划及其优化配置与联建共享是城镇规划建设重要原则。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表明,这是克服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不配套、规模小,运行成本高、效益低、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弊病,有利经营管理、资源共享、降低运行成本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规划原则。
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遏制水土资源、能源严重浪费
在小城镇的建设当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遏制硬质地面、人工建筑不断增加,绿化植被面积锐减,水体和空气严重污染,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生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前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应当建立在有助于维持小城镇及其集聚区生态平衡的原则之上。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实质是人―自然的和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可持续小城镇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采取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来看,可持续小城镇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绿色可持续小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景观成为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从地理空间角度看,绿色可持续小城镇是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
印度学者RashmiMayur博士对绿色城镇的设想较为突出,包括:②绿色城镇是生物材料与文化资源的最和谐关系的体现及两者相互联系的凝聚体;②在自然界中具有独自的生存能力,能量输出平衡,甚至产生剩余价值;③保护自然资源,以最小需求原则消减或减少废物,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废弃循环再利用;④拥有广阔的开敞空间,和与人类共存的其它物种;⑤强调人类健康,鼓励绿色食品;⑥城镇各组成要素按美学关系加以规划安排,基于想象力、创造力及与自然的关系;⑦提供全面的文化发展;⑧是城镇与人类社区科学规划的最终成果。
近来年,在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下,我国兴起了关于开发小城镇“绿色住宅”的研究。“绿色住宅”是从节能、健康舒适,与环境协调等全方位的角度提高人们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小城镇“绿色住宅”提倡节能,提出了小城镇居住环境应当在保证舒适的条件下,选择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设计,有效利用能源,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尤其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利用住宅区内空隙余地分散处理粪便等污水,设置地下沼气池,获取的再生资源沼气,可用来照明、供热、余下的水液渣肥可用于农业生产,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应当特别注意对城市生态形态与生态景观物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保留、恢复其中对城乡生态系统起关键作用的部分,维持城镇生态格局,让自然可见,而不为人工环境所淹没。
浙江安吉是“中国竹乡”。10年前,刚确定走“工业强县”路子的安吉,饥不择食地引进了多家资源依赖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远离了贫困,迈入了小康,但代价是水土严重流失,甚至居民的饮用水告急。痛定思痛,安吉人开始保护环境。去年安吉招商引资,因环保一票否决的外资达1.2亿美元,内资3亿多元。为了改善农村、村镇居住环境,安吉通过以“改水、改路、改厕、改线、改房和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先后建成了一批“卫生村”、“无蚊村”、“园林村”、“能源生态村”,成为华东地区有名的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人们可以想象,在江南农村,“无蚊村”是一个什么概念。安吉县为我国农村和小城镇,树立了人居环境建设的样板。
4.保护小城镇所特有的人文风貌和特色
在小城镇的建设当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其特色的营造与保护。城镇特色是指一个小城镇,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小城镇特色的构成因素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是指小城镇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这是小城镇特定形成的基础。例如周庄地处江南水乡,水乡就是其城镇特色的基础。二是人工因素:是指人为建筑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小城镇特色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使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有魅力和特点。具体的来说,构成小城镇特色的要素主要有:
②规则布局与结构
小城镇规划布局与结构形态是小城镇特色在空间上的投影与表现。规划布局与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小城镇的用地功能分区、道路系统、河湖绿化等的综合布局形态。小城镇规划布局与结构形态是形成小城镇特色的总体框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特色的其它因素,如建筑群体形象,绿化布局等。
②建筑群与单体
建筑物是城镇的细胞;是城镇特色形成的基调,而且是城镇特色与形象最直接的反映。建筑物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整体的建筑基调,例如皖南小城镇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风格,是其典型的地方特色;二是标志性建筑,例如周庄的三桥等。
③自然、人文与历史景观
在小城镇中,自然、人文与历史景观表现为名胜、古迹等,这些都是小城镇独有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存,这是小城镇最具排它性的特色,因此是极需要保护和重视的一个方面。
三、结语
吴良镛生活的人居环境理论指出:“人居环境分为居住系统,支持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等五个大系统,这五个大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每个大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系统。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宜善于分析,寻找各相关系统间的联系与结合”。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重点应是指在居住、支持系统方面实现现代化,并与自然充分的融合。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严峻挑战人居环境,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迅速推进,小城镇及广大农村人居环境堪忧。我们只有清醒认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极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创建优良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才能保证小城镇的永续发展。
方俊.绿色住宅如何在小城镇奠基.小城镇建设,2004,(11).
蔡红.小城镇人居环境.小城镇建设,2004,(12).
张峰.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亟待全面提升.建设科技,2004,(11).
我的小镇 篇五
【关键词】 PPP融资模式 基础设施 小城镇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内容。作为小城镇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而传统单纯依靠政府的投资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当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需要。面对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大量资金缺口,PPP融资模式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合作方式,这种公私合营的融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瓶颈制约,推动小城镇的稳定发展。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关于PPP融资模式的概述
1.1关于PPP的介绍
所谓的PPP融资模式,指的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司合伙制。其含义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来提供基础设施产品或服务。在对PPP模式的概念理解上,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PP指的是一个概念范畴;而狭义理解则指“公私合营”模式。PPP融资模式的概念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仅仅是近些年的事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待于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PPP融资模式创新性的应用其中,无疑是一项可行的创新之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城镇发展。
从PPP融资模式的特点分析来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分享,二是合作。在PPP模式的框架中,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要共同分享责任与风险,实现价值共享,共同理解政策目标。另外在PPP融资模式中,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通过相互间的实质联系实现多部门间的共赢局面。
1.2PPP模式的比较优势分析
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PPP融资模式所具有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在项目确认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相关各方就已经就合作上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有利于在PPP模式运营中将私营单位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引入进来,进而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其次,PPP公私合营模式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联盟,相关合作各方取长补短,共同承担风险,能够让风险收益合理分配,改变了以往政府财政压力过大的问题。再次,PPP融资模式由于有了私营部门的加入,项目资金问题得到了一定环节,同时私营部门发挥自身优势,使项目效益得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最后,PPP融资模式集合了各方的力量与优势,通过科学的管理达成了权责利的一致,大大提高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效率。
2.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PPP融资模式的应用
2.1应用模型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一致,但在范围上要相对较小,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了交通基础设施,公用基础设施(如,通讯、电力、自来水等),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将PPP模式应用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中,其最佳效果或目的是要达到多方共赢。在应用PPP融资模式时,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特点来开展,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但其总体思路应该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政府要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环境进行可行性论证。这里所提到的融资环境,指的是外在因素总和,包括经济等宏观环境和市场、金融、技术等微观环境。通过对融资环境可行性的分析,能有针对性的弥补不足,这是将PPP融资模式应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步骤。
其次,政府要结合PPP模式特点,了解合作参与各方的情况,并进行资格评定。一般情况下,PPP融资模式的合作过程包括了项目启动、寻找合作者、成立SPC、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等阶段。在每个阶段过程中,政府要与合作各方都会就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协调谈判,以保证该项模式的顺利进行。
最后,要对PPP融资模式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基础设施项目自身的质量;二是公私部门合作机制的效果。通过对PPP模式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有助于发现合作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PPP应用情况进行针对性改进,以保障其应用效果。
2.2风险分析
在PPP融资模式应用的各个阶段,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或不可控的因素,即风险。对于这些风险问题,所采取的处理原则主要是按照最初的契约及合同设计,将权责对应,把风险合理的分配给相关各方。结合行业的相关经验,PPP融资模式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中涉及到的风险主要包括以识别风险为核心的,技术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规划风险、成本超支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等等。
3.关于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PPP融资模式的思考建议
3.1政府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可以为PPP融资活动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最大程度上发挥各方优势,保护参与各方利益,对各参与合作各方的行为进行有力约束,使PPP融资模式适应当前发展要求,在实践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3.2处理好融资风险问题
首先,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影响方面广等特点,因此在项目投资决策时,必须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其次,政府自身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降低私营部门的不确定性风险,保证PPP融资应用的效果。最后,要对项目风险的分担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使项目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3基础设施的定价机制与补偿机制
基础设施的价格问题是PPP融资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定价,其最终的结果都是要让各方满意认可,即投资商(运营商)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利润,公众能够得到满意的服务,进而形成一个公允的价格。如果有时人为地将价格控制在投资者投入成本水平之下,则政府需要通过补偿机制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补偿。当然政府也要对价格进行监督,避免出现不合理提价问题。
3.4政府应完善专业机构与人才建设
PPP融资模式的运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内容,想要让PPP融资模式更好的为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就必须加强专业机构的建设,加强PPP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复杂的法律、金融和财务等方面知识,提高PPP专业机构与人才的实践能力,为PPP融资模式的应用打好基础。
总 结
综上所述,PPP融资模式在解决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并已经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作为当前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与理念,PPP除了能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短缺问题,还能引入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实现PPP参与各方的共赢局面。相关单位需要深入研究PPP融资模式的内容,将其创新性的应用于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陈少阳。PPP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我的小镇 篇六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不同规模的城镇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融合了城乡两方面的特征,兼具城乡两方面的优势,起到连接城乡的桥梁作用。小城镇作为初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平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6.6%,全国建制镇数量由2173个激增到19234个,取得了城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等。因此,通过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解决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城镇建设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大致以1995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5年,是城镇化建设恢复发展期;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今,是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快速、经济繁荣的小城镇。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小城镇之所以发展得好,一方面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是遵循了小城镇发展的规律。
但同时,很多地方小城镇建设偏离了当地实际,也没有遵循其建设规律,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未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再加上政策宣传不到位和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土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的人均占地面积要大得多。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50万人以上大中城市市区面积人均73平方米,50万人以下小城市人均94平方米,小县城人均121平方米,建制镇人均183平方米,建制镇的人均占地面积是大中型城市的2.5倍。
(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一方面,由于当前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普遍相对薄弱,为了吸引投资、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政绩,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以环境换发展”的政策,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到当地去投资建厂,任由他们随意排放污染物和毁林开矿等。另一方面,小城镇中普遍缺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物一般直接排放到沟、坑、河中。这些行为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
(三)无视当地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现成模式。从全国的小城镇建设来看,发展较晚的小城镇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确定发展方向时没能很好地结合当地实际,往往是照搬现成的模式,大部分尚未形成主导特色产业。
(四)人口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匮乏。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和到外地求学的学生认为小城镇里没有个人的发展空间而不愿意再回到家乡,外地高素质人才也不愿意到小城镇发展,造成小城镇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力资源匮乏。
(五)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小城镇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关键。我国小城镇自身的财政收入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巨大的财政压力制约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阻碍了小城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吸引资源向小城镇流动。
三、我国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一)确保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规划体制严密,明确规划的框架和体系,细化具体程序和形式要求;要确保规划内容科学,从发展状况、需求变动和产业发展要求出发,通过实证调查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等相关因素;
要确保规划过程公开,认真听取公民的意见,积极鼓励公民参与规划;要确保规划执行严肃,既要依法执行规划,又要引入公民监督。
(二)形成特色产业。一方面,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交流,鼓励科研教育机构帮助他们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利用小城镇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另一方面,拓展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具有特色农林牧畜渔业的小城镇可以进一步发展深加工业,也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三)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提高小城镇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技术交流,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他们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杜绝污水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
(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多建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在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时,不盲目图大图全,避免大办公楼、大广场等建设误区。
(五)加大对历史建筑、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城镇风貌,发展人文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加强保护。利用小城镇具有的较好自然环境的优势,吸引城市退休居民到小城镇养老,增强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人口凝聚力。
(六)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鼓励具有技术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从事生产生活。向回小城镇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优惠的创业贷款,帮助他们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生产活动,创造经济效益。加强小城镇与科研教育机构的联系,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七)保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提高上级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拨付额度,加强道路、通讯、电力和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物流能力,保障小城镇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迅速流通。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应避免平均主义的影响,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已经较成熟的、有较好发展预期的小城镇,待其取得较好经济成果时,再鼓励他们帮扶、带动周边的小城镇,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引入私人资本进入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公私合营模式”资金来源丰富和管理运营效率高的特点。
(八)放宽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结构,加快人口流动。取消大城市公民的特殊福利,统一全国公民的就业、求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使小城镇居民享有同大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同时也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