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清明节的故事优秀9篇

清明节:为一年阳明之时,寒去春来,万物始生,正适合踏青维护墓体,多在此日祭祀先人。高考家长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清明节的故事,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清明节的故事 篇一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悲伤的,与轻松快活的春游岂不矛盾?其实这种想法是出于简单教条地看问题,也是不了解民众的精神与生活的表现。初唐统治者就曾基于类似的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扫墓共郊游,但是后来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清明时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有这样几条原因: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冲动,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这一时光,人的这种冲动或要求是难以抑制的。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何况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的节日。上巳节在郊野纵情游乐的传统必然在清明节俗中得到体现。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这样,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伤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郑重仪式。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跟清明节有关的故事 篇二

临近清明,雨水特别多,罗老太太的泪水也特别多。

因为她那大有出息的儿子终于开着豪华小车回来了,带着大把大把的钱回来承包村里高速公路路基修建,同时给她买了一堆好东西说要好好孝敬她,还要将祖坟修葺得富丽堂皇。

大家都说罗老太太好福气,生了个能干儿子,连国家工程都包得下。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曾看见她老罗家祖坟冒过青烟,每次听到这种话,罗老太太暗淡的眼睛就会充满闪闪泪光。

罗家祖坟果然趁着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迅速冒出了青烟,不过是挖掘机和推土机的青烟。机器轰鸣声中罗老太太的天塌了,人倒了。

“娘啊!”

罗老板有点慌了,原来老娘天天念叨推坟山就是要她的命是真的,他开始后悔没有依着老娘把坟山头那片乱葬岗也挖出来一起迁葬。不过他问心无愧,自家祖坟已迁葬好了,而且其他坟头不管迁葬还是推平,他都进行了合理赔偿,他已为此花过了不少钱。

罗老板觉得作为胜利村的一员他已做了该做的,漫无尽头的春雨已经严重耽误了工期,不能按期完工的后果是他最不能承受的。

钱字当道的年代,谁还有精力去做无谓的沟通?一个人心里装满了钱,本就没有什么空间去装其他东西了。

接下来的日子罗老板仍旧抓紧每一个停雨甚至小雨的日子站在遍地零散骨头上监工,罗老太太仍旧躺在医院的重症室输氧。

虽然细雨绵绵,罗老太太毕竟还是醒了。

罗老板百忙中亲自开着豪华小车把老娘接回村里时得到了绝大多数乡亲的认同和赞赏,在一片恭维声中罗老太太浑浊的双眼中再次浮现闪闪泪光。

三天后,罗老太太死了。她只给儿子留了一句话,给世界流了一颗最深沉的泪。

罗老板花大钱请了方圆最好的地仙,地仙果然有两下子,下葬的吉日居然春光明媚,罗老太太风风光光地葬进了新坟山。下葬时罗老板再次中气十足地哭了出来:“娘啊!”那一声哭喊,他手下人都准确地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也不知是新坟山的风水有问题,还是罗老太太心有怨念,接下来的日子里罗老板诸事不利:自己染上了伤寒不说,工地上也时不时有人出事。罗老板的霉运最终被一个大雨倾盆的深夜终结,那夜的泥石流掩埋了罗老板的材料库。罗老板又成了一无所有的罗记恩,一无所有的罗记恩在床上躺了三天。

三天后,罗记恩拖着孤单的脚步看了旧坟山、看了亲自下令砍伐光的变形山坡、看了山坡下那片被泥石冲毁掩埋的房子田地,他的脚步最后停在了罗老太太的坟前,缓缓跪在泥泞的坟前,他慢慢地磕下了头,嘴里嚼着眼泪念着:“娘啊……娘……我错了……”

没人知道罗记恩是什么时候离开村子的,只是都知道在他离开后咒骂他:动了村里的龙脉,气死了自己娘。总之他倒什么霉都活该!

罗记恩离开没多久县里就派人来处理泥石流灾情了,遍地的零散遗骨也被捡起来厚葬。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故事——原来村里那片乱葬岗秘葬着当年战死在胜利村的几名解放军,掩埋时为了不被发现就没留坟堆,其中就有罗老太太的胞兄、男人和亲生儿子。罗记恩的亲生父亲正是当年的烈士之一,罗老太太临死前才将这守了半辈子的秘密告诉罗记恩……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篇三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风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风俗了。

跟清明节有关的故事 篇四

许多年来,我一直以为清明总是湿漉漉的。这一点,连我那不识字的父亲都能背出一首诗来佐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而,就在23年前的那个清明节,父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那时,杨柳吐绿,油菜飘香,浓浓的水汽在天空中酝酿。

父亲原是市里工人,后来家乡创办农机厂,动员他回来支持公社的集体企业,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父亲是铸造工,干的活儿既脏又累;人诚实,肯卖力气,上下口碑都好,他也因此积劳成疾,染上了肺结核。这种病过去叫痨病,也称富贵病,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是不治之症。病人一般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还要好菜好饭地调养。可那时我和妹妹还小,不能干活儿,母亲一个人也挣不了多少工分,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什么营养品可言?父亲无法胜任铸造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只好回家务农。农闲时就挑着担子走村串户,用自学的手艺给农民补胶靴、配钥匙、焊脸盆等,挣点小钱贴补家用。父亲在家里有一套专用的碗筷毛巾,从不和我们混用;有别人家请客他也是从来不去的,怕把病传染给别人。好几次,父亲从医院复查回来高兴地告诉我们,医生说他的病全好了。可由于生活贫困和农活儿过重,他的病又一次次复发,以至过早地撒手人寰。有时我痴痴地想:要是父亲能活到今天,该多好啊!现在已经有许多能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了。

父亲不识字,尝尽了睁眼瞎的苦头,因此他总是希望我能好好读书。那年我升入初中,为了给我筹集6元钱的报名费,父亲一连好几天都挑着担子出去,到晚上回来时总掏出一把角票和分票,可直到开学前一天才凑到5。39元。父亲内疚地对我说:“明天我再出去一天就行了。”第二天晚上回来时,父亲高兴地说:“够了够了。”说着把一堆零票放在我的面前,如同完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可就在他转身去倒开水时,我突然发现他的腿一瘸一拐的。父亲轻描淡写地说:“狗咬的,没事的。”当我撩开父亲被狗撕碎的裤脚,看到红红的伤口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不念书了,我替生产队看牛、拾粪挣工分。”父亲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耳光,骂道:“没出息的东西,不好好读书老子打死你!”这是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我。那年清明节的晚上,父亲再次发病,鲜血从口鼻中直往外涌,口不能言,却突然伸出手来将站在他身边惊慌失措的我往后猛一推,推得我踉踉跄跄地跌坐在地上。我知道父亲是怕把病传染给我。因为奶奶说过,生病的人临死前会把病传给离他最近的那个人。我被父亲这临终一推深深地震撼着感动着,这一推也使我一下清醒起来,真正开始了勤奋读书。尽管此后曾吃尽了苦头:饿昏迷过几次,冻得手脚生了冻疮化了脓等,我都咬着牙挺了过来。如今我已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过着小时候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而且我还正用自己的电脑写着纪念父亲的文字,并且用E—mail发送出去。如果父亲九泉有知,一定会含笑的。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偶然看到书上是这样解释“清明”节气含义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清明并不总是湿漉漉的,湿漉漉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心情。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篇五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清明节的故事 篇六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故事 篇七

我来告诉你有关于我和清明的事吧。清明节的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杭州游玩。那里有太子湾公园,西湖……。妈妈爸爸先带我去了太子湾公园看樱花。

那一些樱花是早樱,有粉色的,淡红色的,朱红色的,颜色非常鲜艳。有一种樱花很特别,呈粉色和雪白色渐变,非常好看。远看它们,就像一团团粉色的棉花,它们长得高高的`,摇摆着树枝,笑颜逐开,好欢迎我们的到来。近看,花中间有几根上面是黄色的,下面有一丝丝奶白色的茎,它的花片是粉色的,就像小姑娘穿了一条粉色的裙子一样,花片的外面则是淡粉色的,花片摸起来非常平滑,薄薄的,它的样子非常好。它的树枝弯弯的,就像害羞的小姑娘,越走到里面,樱花就越好看,看得让我心旷神怡。樱花树很高,要好几个我叠在一起才能跟它比,我还摸了几下树枝,非常粗糙就像一块石头。

突然,来了一阵大风,把樱花吹得满天都是,就像下了樱花雪,那樱花雪就像雨点一样飘下来,樱花雪落下来,有一些落到了我的头上,有一些落到我的帽子上,真美啊,让我赞叹不已。

游客们有的大声地说:“真美啊。”有一些人扬起手,追着樱花跑,想抓住那几片花片,把花片抓住了,还有更多的花片落下来,把整片大地变得香气迷人。

多漂亮的花啊!多美的花呀!这就是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篇八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今天,我们来到了周岗烈士墓前,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

站在烈士墓前,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尊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毫不在意;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挺身而出,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竟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势,宣布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最宝贵的生命无私的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用顽强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

面对你们,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辉煌业绩,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

战争的年代造就了烈士们的勇敢和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成栋梁的机会。我们有信心学好,因为我们有榜样!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祖国增光,为祖国添彩!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共创美好的明天!

最后,我们一起祝福:先烈们永垂不朽!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篇九

在我的家乡对清明节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就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可就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就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第二年清明节这天,晋文公率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就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就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就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优习网,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