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高考家长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牡丹亭读后感字,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牡丹亭读后感 篇一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牡丹亭读后感 篇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为你的这句话,我整整背了一个下午,并坚持每天背一次,它现在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有时候真的觉得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使我去背诵讨厌的古文(当然这是微不足道的),也可以使有情人为它死,更使有情人为它生。
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可谓天下之绝唱。对于一个从未见过面,只因梦里相交的男子,杜丽娘陷入了爱网无法自拔,她日思夜想,茶饭不进,最终因思念过度,致身心憔悴去世,可见杜丽娘是个痴情种了。作者云:如杜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
柳梦梅因偶遇佳人画像,便神魂颠倒,愿拜倒在丽娘的石榴裙下。当然故事总是满足读者的期待,杜丽娘如愿,她死后三年终遇柳生,死而复生。也如柳生所愿吗,与心仪的佳人结合。这又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
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数之甚多,但能为爱情赴死复生的绝无仅有。不仅在古代甚至于当今,爱情的地位也没有达到过如此的高度,它大于生命,又支配着生命,似乎没有了爱情,人就无法活下去,一旦拥有它,人又可以重生。
当然才子佳人的模式,我始终带有看法。世间才子多少?佳人多少?恐怕大部分还是普通相貌的寻常百姓吧。倘若丽娘生得并不漂亮,柳生还会爱她么?又或柳生也并非有才,丽娘还会为他着迷么?所以我始终认为,情人眼里出西施才是真正的才子佳人模式。
观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三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变大了,戏剧更美了。
二十一世纪观众的审美观,毕竟迥异于明清时代,这次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一方面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但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很明显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经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的版本里没有出现的情节都排上去了。你要欣赏文辞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别是张继青的。至于青春版,这些个文辞也都在,只不过演员是年轻版的,论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过老一辈的,但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演员的扮相和道具都很华美,可能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观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四
《牡丹亭》的故事是经典的感人至深的!最喜欢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两个晚上白版《牡丹亭》中本和下本的表演,演出了杜丽娘的为爱而生生死死,演出了柳梦梅为爱而痴醉于一幅画中,演出了汤显祖心目中爱情的超越生死!这是何等的情意!
故事情感的固然细腻感人,但这也是依托于戏曲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的。
首先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综合唱、念、做、打于一身。真真如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所感叹“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唱功、音乐性的念白、表演以及武功在《牡丹亭》的后两本里都有体现。
要说戏曲的特点,最显著的就是他舞台上空空如也,却能够表现出后花园的姹紫嫣红开遍,表现出杨婆持枪打败大军的战争场面,表现出紫禁城皇宫的富丽堂皇!这便是戏曲独一无二的虚拟的表现手法。
但是最多只有一桌一板凳的舞台,怎么来表现出场景的变幻万千,时光的匆匆飞逝呢?这就需要严格的表演程式。杜丽娘着一套白衣,飘然而至,便是到了阴曹地府;船夫打扮的人,持一浆在手,前后的摇摆,左右的颠簸,便表现出了河流上的大风大浪。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不朽之作,它带我们领略到戏曲故事的唯美,感情的细腻,唱念做打的综合演绎,让人不可思议的虚拟表现手法以及严格的表演程式!《牡丹亭》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戏曲的大门。而那惊鸿一瞥让我们爱上中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