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庖丁解牛读后感(优秀10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内容是高考家长网为您带来的10篇庖丁解牛读后感,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庖丁解牛读后感 篇一

记不清是第几次读到《庖丁解牛》了,只知道每翻阅一次,记忆里凝固完好的某些东西就会被那些古朴简约的文字轻轻击碎,抖落出许许多多零碎细密的沉思,或惨烈,或疑虑,或轻俏。

这是记载于《庄子养生主》里的一个故事,一个名唤丁的厨师为梁惠王现场解剖了一头牛。教科书有针对性地想向读者兜售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可劲夸赞庖丁的解牛技术出神入化;二是曝光了他技艺高超的秘诀乃掌握了牛体生理结构和运刀规律。

说实话,虽也遇到过几次杀猪宰牛的事件,但皆因胆小,从未敢亲眼目睹过一次。每当读到《庖丁解牛》,童年的一段记忆便会硬生生地被连根拔起,裸弃在现实的土壤里。

那时差不多就七八岁,家乡人在过大年时,往往会几家合伙杀头猪,分剩下的就拿去卖钱。那个冬日的午后,坐在热炕上的我,透过窗户看见几个体格健壮的男子拿着绳子和棍子,关上院门屋门,围逮一头肥猪。一向被贴上愚笨标签的猪,关键时候却聪明起来了,它大概是从众人狰狞的眼神里预感到情势不妙,就撒开腿左奔右突,试图躲开人们的追捕。但几分钟后,它还是被那伙人死死地按住,五花大绑,之后我就听见了它声嘶力竭地嚎叫,可能还伴随着不甘被俘的垂死挣扎,惨不忍闻。正是这声声激烈的'惨叫,和那围捕的暴力场面,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我吓得躲在被窝里,用被子捂住头,浑身发抖,隐约感觉到有种陌生的死亡在慢慢逼近。

不知过了多久,猪的嚎叫声停止了,儿童的好奇心驱使我钻出被窝,想去一探究竟。等我走到院子时,冷不丁地正撞上迎面而来的一副惨景:几盆鲜红鲜红的血,地上还有混着泥土的污血,濡湿了一大片;另几个盆子里堆着内脏、肠子什么的,也都血淋淋的;旁边一个热气渐消的大木桶,腥臊恶臭;案板上放着几把血渍未干的刀,明晃晃的,很锋利;猪已经被分作两扇挂在钩子上了,猪头被卸在一边。

面对突如其来的鲜血,还有那些疙疙瘩瘩的内脏肝肠,我来不及做任何心理准备,突然就一阵恶心。那应该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多的血,那种刺眼的腥红,让年幼的我双腿发软,喉间反涌,吓得转身就跑,又一次躲到炕上去了。直至许多年后,我都不能直视鲜血,尤其稍微多点的血,就条件反射性地恶心,眩晕,胸闷气短,有种想逃离的感觉。包括我在体检抽血时,都没勇气看医生到底抽了我多少血,以及我的血抽到针管里是什么颜色的。

这算是我童年比较惨烈的记忆。它像一道丑陋的伤疤,凹凸不平地附着在我心灵的拐角处,让我一直强烈地抵触着任何形式的屠宰活动。

因着这段恐怖的经历,当我在上学时,正好教材里有《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我便打心眼里不喜欢。老师神采飞扬地模仿着庖丁的每一个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又生情并茂地讲授着“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尽管他讲的很卖力,边讲边对庖丁的解牛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赞不绝口,但我趴在桌上,脑子里超链接的始终是若干年前那个众人杀猪的混乱场面,没有合乎音乐的节奏感,没有舞蹈一样的韵律美,有的就只是血腥、暴力、野蛮和残忍,还有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惨叫。

不得不承认,对《庖丁解牛》是有几分忌惮的。总也没搞明白,明明是一个残酷血腥的宰牛场面,为什么要假借那么多美好的修辞把它秀成一种美到极致的行为艺术,这是要向世人宣称,屠宰也是一种值得炫耀的技法吗?或许还真是,只是我又想起前朝那些身穿红衣的刽子手,他们依法取人性命该也讲究手起刀落滴血不沾的精妙绝伦吧。

没有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便不会轻易接纳文字传递的正面信息,也便少了一些学习的虔诚之意。就像我曾一度质疑,一个厨师,不是该安居厨房,专心研究食品菜肴吗?为什么又要去宰牛,抢了屠夫的生意?屠夫和厨师,原为两个职业,怎么就暗通款曲,合二为一了呢?莫不是厨师对肉的品质要求太高,非要深入一线,亲自宰杀妥当才放心搬到厨房烹饪加工,以求菜品一鸣惊人。()如果这样,倒不如做的更绝些,干脆从牛的祖上三代开始考察,物色上好佳的牛犊子,打小精心喂养,耐心等待它膘肥体壮了,再亲自动手做完美解剖,然后放心地请入厨房,做后期的剪辑处理。如此推论,一个好厨师,是不是首先应该是一个好屠夫,而一个好屠夫,是不是也应该力争拓宽专业渠道,向好厨师奋进。为此,我一直有个不大恭敬的念头,想为课文重新注册,更名为《屠丁解牛》。

另有结尾处,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敢情庖丁忙前忙后地表演了半天,本想当众炫技,大秀一把得道之姿,最后却被梁惠王一语歪打出一个养生之道来?由此可见,自古君王的思维方式固不同于常人矣。这意思好像是说,从杀生里能悟出养生来,多么高深的奇谈怪论。虽说杀生有道,养生亦有道,但理与理相仿,道与道却不见得相似也。

不过,念在庄子他老人家的面上,全篇我就只认一句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这种勇于把“道”凌驾于“技”之上的真知灼见,在我看来是英明睿智的。同时,也让我从一个侧面脑补了一下生活常识,比如衡量厨师的良莠,不再是以前鼓吹的“好厨师一把盐”,而是标准更加简单化,一把刀就可以做到。正所谓“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那么,衡量一个老师的好坏,是不是可以通过一副书法作品?衡量一个母亲的好坏,是不是可以直接通过卵子?标准不在多,有一个就成。

又见《庖丁解牛》,往事历历在目,思绪奔腾翻涌。

记忆如果是倔强的,那比记忆更不屈不挠的,或许正是彼时彼刻入心入肺的情感体验吧。也许,记忆终会随时光消逝,但体验却难以抹除。就像一朝被蛇咬,咬你的蛇什么样你可能都忘了,但被咬的感觉绝对清晰如昨,以至于十年之后再见井绳都心有余悸。

《庖丁解牛》的读后感 篇二

读了《庖丁解牛》这个成语故事,我特别佩服庖丁。但是我不明白,他的刀为什么会在牛骨和牛肉之间快速地活动,真是太奇怪了!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从小学习解牛,对牛的结构早已熟记在心,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他才能熟能生巧。

庖丁解牛读后感600字 篇三

《庖丁解牛》是一篇古老的散文,出自《庄子·内篇》。它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庖丁如何通过熟练的技巧和经验,将一头整牛分解成若干块,同时表现出他对牛结构的深刻理解。这篇文章所传达的道理,不仅对解牛有影响,更是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启示。

首先,庖丁解牛的熟练技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得到的。这让我联想到学习任何技能的过程,无论是学习语言、乐器还是其他技艺,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练习和实践。同时,庖丁对牛结构的理解之深,让我认识到深入理解事物的重要性。无论在学习、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有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其次,庖丁解牛的故事中,他的态度和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并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用心去感受解牛的过程,用精神去领悟其中的规律。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功并非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最后,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拥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只有熟练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游刃有余;只有拥有了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不断前行。

总之,《庖丁解牛》这篇文章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真正的技能;只有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拥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不断前行。

庖丁解牛读后感 篇四

人就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成长的,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探求规律,并很好的运用规律,才可以解决困难。 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门学问,学问的关键就在于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人走得路多了,才会明白什么地方平坦什么地方岐岖。

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虽然我们无力改变它,但是可以很好得利用它。你不会找到路除非你敢于迷路。在无数次迷路的经历中,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走出迷途的方法。人活着,不光是机械性的活动,精神上的富有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生活。庄子教给人们要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此,让我们像庖丁一样,紧握宝刀,规律行事。

庄子《庖丁解牛》的读后感 篇五

梁惠王让庖丁为他宰牛。庖丁又快又熟练把牛分成几大块,一刀又把牛分成几小块。梁惠王问:“

你是怎样学会的?”庖丁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过了三年,我坚持下去才了解牛的身体结构。”梁惠王说:“我能够拜你为师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下去。我以前见困难就躲避,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能见困难就躲避了,应当多动脑筋。

庖丁解牛读后感500字 篇六

庖丁解牛,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厨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技艺的核心,就是通过反复实践和观察,掌握牛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纹理,从而准确地切割和烹煮牛肉。

庖丁解牛的过程,就像是一个谜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在阅读《庄子·养生主》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谜题的存在。文章中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所表现出的熟练和精准,以及他对牛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纹理的深刻理解。这些细节,让我对庖丁解牛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然而,庖丁解牛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态度。庖丁在解牛时,所表现出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谦虚和敬畏之心。他不仅仅是掌握了牛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纹理,更是掌握了牛的生命和灵魂,这是一种超越技艺的境界。

在我的理解中,庖丁解牛的过程,就像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庖丁一样,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掌握生活的“天理”,尊重生活的“固然”,保持谦虚和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掌握生活的真谛。

总之,庖丁解牛的过程,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技艺,也是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通过阅读《庄子·养生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技艺和哲学的魅力,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真谛。

庖丁解牛读后感 篇七

读罢《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我对庄子的养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善刀而藏之”,即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认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规律,累垮了身体,并成效甚微。这些人正像是“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那只乌鸦。这只乌鸦想要喝杯子里的水,但当它把嘴伸进杯子里时却发现够不到。它费了半天的劲,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与“族庖”。他们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及道理,只明白蛮干,“岁更刀”、“月更刀”,技艺没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可谓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些规律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只乌鸦,它之后想到了一个主意:把一些小石块衔进杯子里,这样水面就会上升,自然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喝到水了。于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较一下同一只乌鸦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不难发现,前一次乌鸦费的力气要比后一次多很多,而且没有成功;后一次它发现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本质,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获得成功。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样:遇到“节者有间”,则“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每至于族”,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解牛有时会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碍,便要巧妙地避过,且加倍留意谨慎,集中精神去应付。于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这种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就好比人生处世,应对种种困难,仍能持续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损。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绝伦,是因为他掌握了解牛的规律及方法,“得养生焉”。

我们要学会使用“养生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各门学科的学习要领,不采取“题海战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效率的学习。

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学会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社会上,我们要顺应自然,遵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建设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庄子称赞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诚然,人生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艺术,应当有其自身的节奏与韵律。社会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善刀而藏之”——诗意地享受着人生。

庖丁解牛读后感 篇八

人就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成长的,仅有在反复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并很好的运用规律,才能够解决困难。生活在必须意义上是一门学问,学问的关键就在于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人走得路多了,才会明白什么地方平坦什么地方岐岖。

一切事物都遵循必须的规律,虽然我们无力改变它,可是能够很好得利用它。你不会找到路除非你敢于迷路。在无数次迷路的经历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走出迷途的方法。人活着,不光是机械性的活动,精神上的富有才能够称得上真正的`生活。庄子教给人们要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此,让我们像庖丁一样,紧握宝刀,规律行事。

庖丁解牛读后感 篇九

学了庖丁解牛让我感觉到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在无形中就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去摆脱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

在《庖丁解牛》中我们知道了,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了。

庖丁在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回顾,为之踌躇满志。”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境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呢?我们要学会用“刀”学会了就活的洒脱,不会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会陷入苦恼中不能自拔。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们首先要学会研究生的结构,找准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内在规律。轻松自如的解牛和解决事情。

人世间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有规律可循。就得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去做,遇到难题要学会绕道解决。避免与其规律发生冲突,如果不按规律办事,拼着力气在干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到无法回旋的余地,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解牛的正确方法呢?

我们应该做到,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要找到其中的门和路,要知道从那进入,从那里拐弯。像我们的学习,人际关系,都不是这样的吗?我们要学会用灵活的头脑来应对世间万物的变化。我们有时要学会绕开障碍而行,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解决问题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费力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所以我们学了《庖丁解牛》以后我们要学会能把自己的锋芒磨损,还要顺利解牛。要学会达到一种踌躇满志不败的境界,对于处理人事间的事怀也要善于学会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不要去硬碰硬要按规律这样才能顺利办事情,从而达到心情愉快,这样也就掌握养生之道的规律了。作文

庖丁解牛读后感 篇十

大概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我跟从老师学过这篇课文。那时候,读完文章后总感觉:一个写宰牛人的故事,还收取课本里,又被老师说的好了又好。不过有什么可好的啊?还不如那些写古时候刺客的文章过瘾。

现在,能有空闲时间偶尔翻阅了这篇文章。每每读过,却总能由衷的感叹,文章传千古啊。有时竟然在临睡之时,这篇文章里的句子又一下一下的窜了出来。故意让我再三品味,而后才能昏昏睡去。在昏昏之际又仿佛时而能听那种牛皮被刀子割开时的霍霍的声响,或是体会手持牛刀,视为止,行为迟的超出感官的解剖境界。

或许每个人读后的感受不同。但这个小文章却能如此轻易的就向读者传达了庖丁解牛时的感受,而且感同身受。堪称生动。

自己总结了一下,这个文章比较有力的一点就是整个文章中拟声词的使用。开篇就使整个文章充满了音乐的动感。不仅在暗地用拟声词,更在文章明面上写出了合于桑林之舞。试想,如果真的有听过《桑林》这个曲子,那这篇文章阅读起來能听的声音不是更丰富么。

而且,文章中每次语义的过渡时候,又采用拟近的联想手法,使整个文章浑然一体。也就是说,每次语意转移的时候,都承接上一个描写的现象,转移人们最容易联想的另一个现象。比如,开篇描写动作,从手,肩足,膝,都是从相近的位置间逐渐转化,而后再用触,倚,履,这些动词,把各个部位衔接在一起。好像一个人的具体动作从最开始的一部分一部分的被观察,最后再将这些动作连贯起來给你一个动画般的印象。

而后的说理部分更是这样,从牛的身体结构写刀,再从刀又写回牛的身体结构。这些都是最容易联想的想象过程。也就是说,通过人们最容易联想的事物之间的交叉转换,完成了文章各个部分的过渡。更进一步,如果这些想像中的事物如果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那么,就会出现动画般的连贯想像效果。让人难以忘记。

而更为高的一招,就是把整个文章的说理过程都隐藏起來了。在文章的最后一句,突然來了个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使人从沉醉在具体的感官感受中猛然醒悟,原來这是个说理的文章。于是,又重新从另一个高度,再次的进行阅读,而后挖掘其中深刻的道理。

这样的文章,或者是笔法,或者是道理,都会深深的留在读者的脑海里。所以,《庖丁解牛》无论从描写手法,说理形式,都很值得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