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高考家长网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追风筝的人书评 篇一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穿插在阿富汗战争的大背景下,在这样动荡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批像哈桑这样渴望救赎,渴望有人性的社会的人。在我的心目中,哈桑是一个情商很高、勇敢并且隐忍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哈桑不像阿米尔,自小养尊处优,处事摇摆不定。哈桑遭受了太多这个年纪不应遭受的苦难。现在,我们还能在和平的蓝天下安心学习,还能站在这里分享读书心得。而哈桑,就像是男版的“灰姑娘”,只是他没有逆袭的机会。也许在某些同学看来,他就是阿米尔的“炮灰”一样的角色,初识哈桑,我也对他一味的忍让没有任何好感。但是到了后来,哈桑一次次出手保护阿米尔,在风筝比赛前安慰阿米尔“没有鬼怪”……我发现,哈桑很懂阿米尔的心事。而且他很勇敢,从不怯弱。人生在世,多少杂念早已逼迫得人性没有立足之地。我最佩服的是哈桑有一种隐忍的宽容,有一颗从一而终的心,如若换做是我,当然无法做到如此无欲无求地付出。虽然哈桑没有受到教育,但是在这些道理上,他显然要比我成熟得多。毕竟哈桑的世界很简单,阿米尔就是他全部的动力源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许哈桑在命运面前略显单薄渺小,但在我看来他至少坚持过,努力过,他的追求从一而终,他也代表了反抗社会和种族压迫的人们。如今这样为了追求没有理由地坚持下去,不被杂念干扰的人已经太少太少,对于哈桑的坚定和耐心,说来惭愧,那确实是我做不到的,何况是在当时出现信任危机的阿富汗。那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所以生在当今社会何其幸运的我们反而更需要一些动力,向着目标努力。哈桑是个理想化的人物,他身上有宽容与勇气,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人大多都有两面性的复杂。我们做不到如此单纯,但是面对无关紧要的刻薄还是应当学会淡然,面对艰难的抉择也应学会果断。

没有人是真正完美的,自私也不可怕,在故事的最后,“为你,千千万万遍”早已不再代表千万次追风筝,风筝早已变成一个象征,它是希望,是救赎。它改变了我对哈桑的看法,那个看似单纯的男孩,其实需要在乎需要考虑的比我多得多。他也让我思考,我心底的那只风筝是什么?作为云大附中的学子,我们的追求能从一而终吗?没有人甘心做炮灰,所以,就要让我们的优秀配得上自己的自尊。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带给了我太多的人生启示,而读书其实就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自小接触书,家里虽然不完全是书香门第,但也时常有书香弥漫。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我喜欢触碰文字的温度,不因故事有多么离奇,不因辞藻有多么华丽,只因为在读书时,我常常产生一些共鸣,也许书中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但是我多多少少都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接触书,带给我诸多启示,很多事情即使没有经历过,却也历历在目。须臾万象的世界,借作者之笔去探索。

让我们读书,遇见未来,遇见自己,遇见更好的你。

追风筝的人书评 篇二

《追风筝的人》中两个主人公哈桑和阿米尔是童年一起吃同一奶长大的,两人在一起玩,哈桑认为阿米尔是他永远的朋友,但阿米尔从没有把哈桑当成朋友。因为他们有着等级。阿米尔是少爷,哈桑是他们家仆人阿里的孩子。但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哈桑却受到了阿米尔父亲的真心对待,给阿米尔买什么哈桑也一起会有什么,哈桑什么都不缺。这让阿米尔内心十分难过。所以他才有了撵走哈桑的心理。他把自己的手表藏在哈桑的褥席底下,来污蔑哈桑。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哈桑竟然承认是他偷得。而且从那一天起,阿里准备带哈桑离开。虽然阿米尔的父亲再三挽留,但他们主意已定。

读到那里,我流下了眼泪,为哈桑的善良,为哈桑的永远为阿米尔着想,以前哈桑为阿米尔来保驾护航,让阿瑟夫痛恨在心,他觉得值,以前他为阿米尔追风筝追到一处角落,痛挨阿瑟夫的毒打,他觉得值,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但是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却从没有把哈桑当朋友,有人和他玩的时候,他不叫哈桑参加,没人玩的时候,才去和他在一起,阿米尔受气的时候,哈桑为他独当一面,但是当哈桑面临危险的时候,他却选取了逃离。他此刻又设计出这样的陷阱来让哈桑跳,哈桑从容地跳,他有时用石榴使劲痛打哈桑,但是哈桑从没有还手。就这样,默默地,哈桑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

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当他们都成为成年人。阿米尔明白了父亲的罪过。也为自己的罪过而产生救赎的心理。原先哈桑与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父亲之所以一再地间恤孤院,行善事,就是在救赎自己。而成年的阿米尔也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阿富汗发生战争,人们民不聊生,有许多让人痛彻心扉的事,有的人为了吃饭,竟然出卖自己的腿,施政者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石头砸死人,阿富汗的孩子缺少父亲,是战争夺取了一切幸福。当然哈桑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孩子索拉博。阿米尔选取去救索拉博,在那一天,他被打得体无完肤,最后救出了索拉博。他把索拉博带回美国过幸福的生活。但是索拉博却变得抑郁,没有言语。最终故事的结尾,已是成年人的阿米尔为索拉博——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哪怕只是为了看到他的不易发觉的一丝微笑,结尾的文字很美,春天总要先融化冬天的第一片雪花。阿米尔的坚持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完美。想到他当孩子的时候犯下的错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他还是个孩子!

谁也会犯错,可贵的是有的人能够反省,并从此多做好事。每一个人都不完美。但每个人在成年之后要学会应对自己的人生。

读《追风筝的人》我感到了一种极为可贵的忠诚善良,那是哈桑带给我的,自始至终哈桑都以最完美的品质出现,虽然他并不完美,但他总是带给别人完美的生活。

读《追风筝的人》我感到了一种极为可贵的勇敢,那是阿米尔的父亲带给我的,在发生战争出逃之时,()守门之人提出非分的占有别人妻子的想法,他父亲挺身而出,保住了那位妻子。他说:哪怕挨一千颗子弹我也要站出来,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这样的丑事发生。世间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为正义站出来的人,坏人将无处生根。

读《追风筝的人》我读到了等待的美丽。那是小说的结尾告诉我的。索拉博说,有些事情就像酸苹果,是需要等待才能带来幸福的,多么美丽的比喻。而最后阿米尔的改变,也让我感动。为索拉博他付出了很多,其实最终也是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他要付出全心的努力来融化第一片雪花。

小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它让我们了解了阿富汗发生战争的那段残酷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那里的观念,那里的习惯传统,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矛盾,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深刻地体会自我救赎的必需。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1000字 篇三

小说《追风筝的人》故事的起源是一个阿富汗富家少年因无法面对自己懦弱的一面,而选择了谎言和卑劣,终为自己织就了一生的。罗网。小说里最重要的意象———风筝,既象征了兄弟情谊,也暗示着勇气。在风筝放飞的过程中,可能血迹淋漓,但只有最终追到风筝的人,才能获得平静和安宁。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兔唇仆人哈桑纯洁善良的写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见证,更是哈桑忠坚不渝的承诺。然而正是这短短的一句话,七个字,让阿米尔在多少年后,对自己的懦弱一直充满自责和痛苦。爱,似乎就是甘愿做他人的炮灰,这只是哈桑一个卑微的心愿,换作你我,会这么想、这么做吗?

《追风筝的人》里,哈桑就是甘愿做阿米尔的炮灰,他永远不会拒绝阿米尔的任何事情,“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要是我(阿米尔)拿这个打你,你会怎么做?”哈桑的笑容枯萎了,他脸无血色,阿米尔朝他扔了个石榴,打中他的胸膛,爆裂出红色的果肉,“还手啊,起来!打我!”阿米尔朝哈桑咆哮着,又扔出一个石榴,这次打在他的肩膀上,果汁染上了他的脸,但哈桑纹丝不动,任由他一次又一次打击,哈桑浑身血红……喀布尔的风筝大赛,哈桑会为了阿米尔的荣誉而奋力捡回那只蓝色风筝,因为坚决不把它让给坏小子阿塞夫而付出了鲜血创伤的代价。为了挽得自己与爸爸的亲近,孱弱的阿米尔亲眼目睹了阿塞夫对哈桑的一切暴行,却没有跳出来为哈桑解围。或许直到那个时候,阿米尔也并未把哈桑当作自己的朋友,他只是一个低贱的哈扎拉仆人,那么每次为阿米尔挡在前头怕也是成了理所当然吧。也就是小时候的种种经历,以至于在赶走哈桑后,阿米尔陷入了无尽的痛苦自责。直至后来,当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带着自己和父亲的罪行,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努力赎罪,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风筝,一种用棉线、胶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却始终交织着亲情、友情和爱情。阿米尔曾经是那么懦弱无能,而最后他也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在满目疮痍和塔利班残酷的统治现实中,找寻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因此,风筝似乎是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向父亲证明自己的一个小小工具,使他能成为期许的自己。而对哈桑而言,风筝更是他对阿米尔少爷作为仆人的忠诚,作为朋友的深深爱意,套用小说里的话:哈桑就是这样,他真是纯洁得该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