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再见了亲人作文(通用5篇)

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朝鲜人民为了我们中国志愿军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人民支援朝鲜,帮助他们保家卫国。两族人民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再见了亲人作文,如果能帮助到您,高考家长网将不胜荣幸。

《再见了,亲人》小练笔作文200字 篇一

我也是五年级的,我也在学 再见了,亲人。我写小练笔是写:有一天,一位志愿军叔叔在敌占区发现了一个洞,里面有个朝鲜小女孩就要掉下去了,因为小女孩抓着的那根树枝就要断了,而且洞底都是荆棘藤。周围没有任何人,也没任何工具,眼看着小女孩就要死了。志愿军叔叔便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拉住一条荆棘藤,虽然手流血了,但最后救了朝鲜小女孩,可志愿军叔叔自己牺牲了。你还可以写在战争中,大娘送来打糕,可敌人的炮弹正对准大娘,一为志愿军叔叔奋不顾身的替大娘挡了一炮,结果自己牺牲了。我只是简略的写,剩下的你得自己编,这样就应该可以有300字左右。

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二

关键词:背影;流泪;嘱

朱自清《背影》一文中,总共提到四次“背影”,四次“流泪”,三次“嘱”。几个“次数”让人看到了一种清香满溢的慈父的爱,同时也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了作者写此文时淡淡的忧伤。

一、四次“背影”

第一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提到“背影”,点明主题,同时也为下文叙述做了感情铺垫。

第二次,“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详细地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以至于这“背影”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中,也印在了千万读者的心中。特别是几个动作“探下”“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把“背影”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一描写真实地表现了一位父亲对自己儿子的深厚感情。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离别时刻,作者对父亲产生了怀念之情。

第四次,“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的头脑中再次浮现出了在车站送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身影,又一次点明主题,首尾呼应,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文止而情未尽。

大家太熟悉的是烈日下的父亲,灯下的慈母。但是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二、四次“流泪”

第一次,“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一次“我”流泪是悲伤的泪。“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其实是父亲丢了差事,没有了工作,祖母去世,“我”看见了“满院的狼藉”,于是留下了悲伤的泪水。

第二次,“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次是感动的泪水。当时我已经“二十岁”了,而且有了自己的工作,已经是一个成人了。但是父亲还是把“我”当成了少不更事的孩子,通过父亲的“送”就能表现出这一层意思来。父亲又亲自去为我买橘子,而且颇费力气。看着父亲“蹒跚”“努力”的背影,“我”感动得留下了泪水。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次落泪是“伤心”的泪水。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东奔西走”了一辈子,但是“老境却如此颓唐”。而此时的我并没有能帮助家里,还要父亲为劳。因此“我”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第四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次流的是“心酸”的泪。看到父亲的来信,又想起父亲送自己“北上”时的情形。父亲说“身体平安”,但是又写到“膀子疼痛得厉害”,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身体状况并不十分康健。也说明家庭的状况并没有明显的好转。特别是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更是引起“我”心酸的往事,不仅潸然泪下,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无限的思念之情。

四次流泪,除了第一次是和父亲见面,在父亲的面前“簌簌地流下眼泪”,其余三次都是伴随着父亲的“背影”。没有经过太多离别的学生不能感知到亲人离别时的那种伤感,特别是在亲人送别时,只有在亲人转身的一瞬间才有一种深深的伤感。当再次看见亲人的“一纸”“一字”时,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不觉又“泪湿襟衫”。作者四次流泪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一次一次地叩击着读者的心,引起无数相似经历的人的同感。

三、三次“嘱”

“嘱”,有对茶房的“嘱托”,有对“我”的“嘱咐”。

第一次,“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因为不去送我,父亲为“我”做了详细的安排,一句“甚是仔细”写尽了父亲的精细。

第二次,“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由开始的不送,又到“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样有了更多和“我”面对面的机会。于是又增加了嘱咐。父亲对“我”的爱跃然纸上。

第三次,“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尽管在前面父亲已经“甚是仔细”地嘱咐了茶房,但是在离开之前“又”嘱托了一次。又一次体现了父亲的爱之情。

三次“嘱”,把父亲的形象描述得越加丰满,同时也是作者感情的充分流露。

四次“背影”,四次“流泪”,三次“嘱”,作者写的是“真情(境)、真景、真情实感”。“次数”从头至尾,贯穿全文,既写出了浓浓的父爱,也展现了“我”深深的自省之情。

参考文献:

刘新群。背影中的三个“四次”.中学课程辅导,2002(8).

余映潮。《背影》说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5).

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三

以下是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 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 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噱咙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1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 )(3分)A.慈祥 B.慈善 C.慈爱 D.慈悲17、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2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它们同是写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 。体现了父恩难忘。(6分)

答案1.D 2.D 3.C 4.A 5.A 6.D 7.D9.司机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当今社会诬陷好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司机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依然心存善念,救助老人,是值得肯定的。或:司机的行为不正确,因为人要常存善念,司机在救助他人之前,不应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以救人为先,急人之所急。10.范爱农(1分)《范爱农》追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 活片段(1分),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1分),表现了作者对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1分)1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阿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样写的作用是:既表达了父爱的深沉,又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关注。13.三次对话都很简短,但都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切和爱。 14.第一次看见父亲爬月台那老态龙钟的样子,“我'无限激动,流泪了。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看不见了,“我’’深感父爱的深沉,又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眼泪又来了。 15.略16.C 17.抱我串门,背我看病,搂我入睡。 18.对父亲的牵挂和思念。19.连夜给父亲买抢救药,写信求药方,为父亲按摩,“我”在奔丧中的表现。 20.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种内疚、遗憾的感情。 21.回忆父亲的往事 “我”孝行不孝的表现。

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四

教这篇文章时,当然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选材新颖、结构巧妙、语言朴实,但是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写作的真实背景,从而学习写作文时如何立意和选材。

这次,在和学生赏析完《背影》后,我问:“《背影》中的父亲好不好?”学生自然回答:“好!”又问:“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父亲也像朱自清先生的父亲那样?”学生自然回答:“是!”

这时,我告诉他们,如果弄清作者写作的真实背景和父亲的真实面貌,也许就会有新的想法了。学生们都是一脸的困惑。

于是,我用多媒体呈现下面两段文字: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杂谈》中谈到关于《背影》的写作,曾有这样的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

学生产生疑问:既然前面说“这篇文只是写实”,后面为什么又说“但也不尽然”?于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看《朱自清年谱》的局部,并适当作补充说明。

1917年

考入北大哲学系。

冬天:父亲受姨太太牵累,亏空公款500元,祖母因此辞世,享年71岁。

补充: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也是个读书人。在儿子的记忆中,他既是一个严父,又有慈爱的一面。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曾回忆起父亲为儿子煮白水豆腐的幸福时光。1917年,他任徐州榷运局(民国初官方所设掌管盐专卖专运的机构)局长,又娶了妾,致使江西任上所娶的妾大怒,前往徐州大闹,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他的差。而赔偿徐州之妾的金额不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公款五百元。不得已他求朱自清的祖母变卖首饰,还借了高利贷来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在郁郁中辞世。祖母的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朱小坡也要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

明白了上面的种种状况,《背影》中的许多文字就容易理解了。父亲对儿子的种种看来似乎有些过分的呵护,诸如“做的紫毛大衣”“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不放心”“怕”“踌躇”“忙着照看”等等,固然是父亲对儿子爱的天性使然,其中似乎也包含着对自己曾经的荒唐行径对儿子造成的感情伤害略作弥补之意。而儿子的种种“聪明过分”的不理解,诸如“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其实也是父子之间隔膜未解的表现。

而当父亲艰难地去给儿子买橘子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儿子为什么要哭?看了上面的故事,读者当然可以理解为朱自清对着父亲的背影百感交集:姨太太的闹腾,家庭状况的急转直下,母亲的痛苦,祖母的去世,榷运局局长被撤职,亏空公款,借高利贷……这些或许都会在朱自清当时的头脑中闪动。

等父亲回来后,“我”“赶紧”“去搀他”,而“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说明父子之间曾经有过的隔膜,终于被真挚的父子之爱消解、融化。

朱小坡和儿子分手之后,并没有谋到差事,并且病倒外乡,后被人送回扬州。从此贫病交加,家道日衰,因此心情郁愤,脾气暴躁。

1920年

在北大校长蒋梦麟推荐下,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这是他一生服务于教育界的开始。

补充:初登讲台的朱自清,月薪七十元,虽然寄一半薪金回家,但还是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当然主要是父亲和庶母的要求),父母当然不满意,结果朱自清和家人失和。

1921年

转至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扬州中学的前身)任教务主任。

补充:为了减少家庭矛盾,节约生活开支,1921年暑假后,经好友介绍,朱自清回到家乡扬州的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父亲因为听了庶母的话,借着和校长的私交,让学校把朱自清的薪水直接送到家里。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不久他找借口辞职出走,到外地执教,从此父子失和。

1922年

年初:到台州浙江第六师范教书。

补充:1922年初,朱自清将妻子和两个孩子从扬州接到杭州,在杭州建立小家庭。从此,除了每月寄钱回家外,与父亲之间连书信也很少了。因为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的负担实在太重,没有多久,为生计所迫,他又应允了浙江第六师范校长的聘请,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

1923年

由北大同学周予同介绍,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的前身)任国文教员。后又在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兼教公民和科学概论。

1924年

因夏D尊之邀来到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国文教员,时值朱自清在宁波第四中学任教。

暑假,到温州度假。

补充:1924年2月下旬,离开温州到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为了节省开支,他一个人去宁波,把家眷留在温州。这时,因为姨娘的飞扬跋扈,母亲在家里也住不下去了。于是,朱自清又把母亲和妹妹接出来和妻子一起帮忙照顾自己的四个儿女。这以后,除了仍旧给父亲寄钱外,和扬州老家几乎就断绝了关系。

1925年

8月:因俞平伯推荐到清华大学任教授,这是先生一生服务清华的开始,也是学习、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始。先生住清华园古月堂。眷属仍留在白R湖。

10月:作散文《背影》。

补充:暑期过后,他把眷属留在春晖中学,一个人赶往北京。从此,朱自清结束了五年辗转不定的生活。

10月的一天,他接到父亲寄来的一封信,信中父亲说很不放心自己的长孙,希望能把长孙接到扬州接受教育。父亲在信中还向朱自清提起:“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还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他是1945年逝世的,终年76岁。膀子疼痛,也许是肩周炎之类的小毛小病,父亲竟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可能是父亲因“老境却如此颓唐”而消极悲观,也可能是父亲主动示弱,向儿子伸出要求修好的橄榄枝。

尽管由于姨娘的作祟,父亲的做法过分了些。但是,朱自清的禀性毕竟是忠厚而且善良的。这个时候,他开始理解父亲:或许他也在反思由于家道中落,造成彼此心境不佳,父子之间才发生了那么多冲突,以致形成了很深的隔膜;或许他会想到,自己这5年中为了生计不断换学校教书,和父亲当年一样“东奔西走”,尤其是有四个儿女需要抚养,也没有什么好的心境……

这个时候,他或许开始原谅了父亲。于是,他开始想到父亲待自己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八年前料理祖母丧事完毕,父子同车北上,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他似乎看到了父亲为给自己买橘子,蹒跚地走过铁道,两手上攀,两脚上缩,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样子的背影。

他又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东奔西走,可家中光景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老境如此颓唐。又想到,他近来情郁于中,常常动怒,但始终惦念着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哀伤和想念之情如滔滔潮水,铺天盖地而来,在晶莹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父亲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所以写出了《背影》这篇文章。朱父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后,即挪坐到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眼中好像猛然间放射出明亮的光彩。

看了年谱和相关的补充,学生明白,作者写本文时,其实有许多话并没有写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且结合写作的真实背景和父亲的真实面貌以及自己的理解,看看哪些地方作者有意做了遮蔽,为了让读者能客观地了解真实的“背景”和“父亲”的真实面貌,让你补充相关信息,应该怎样补充。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明白了文中多处做了遮蔽,有些地方隐去的内容很多。

下面来具体看《背影》中省略了哪些材料。

背 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此处省略从江苏省立第八中W辞职,到浙江几所中学任教的介绍,尤其是省略掉了辞职原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此处省略祖母因父亲的不争气,郁闷而终的介绍),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此处省略因“小妾事件”被上司怪罪并撤职的介绍),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当然,还有对父亲的荒唐行为的敢怒不敢言)。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然,有对儿子的安慰,还有对自己行为的愧疚。)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当然,有对儿子的愧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此处省略对家庭经济窘迫的介绍)。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当然,还有对父亲过去荒唐行为的不满);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一是为了取悦儿子,二是为了自我安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取悦了儿子,安慰了自己)。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此处省略父亲因为家庭经济情况不佳,加上姨娘的挑拨,和作者的各种冲突)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膀子疼痛,估计是肩周炎之类的小毛小病,分明是向儿子示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一次问:“《背影》中的父亲好不好?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父亲也像朱自清先生的父亲那样?”这次的回答截然相反了。

接着又问,作者写作时有意说谎欺骗读者了吗?学生回答:“没有。”

我又问:“那为什么文中的父亲是那样的完美?”

学生回答,作者只是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此处省略N字”的处理。

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五

然而今天,你们就要回国,和我们离别了。在这离别的时刻,我们怎能不伤心,不流泪呢?

我们记得,在1952年,同志接了一个任务,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高地。进攻开始了,到处都是大炮轰隆隆的响声,战士们都向前冲,眼看就要到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用枪向战士们攻击,他们被火力点压了回来。

指导员看了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摧毁这个火力点,夺不到主峰,那些被攻下的山头就全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