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心理学案例小故事 (通用7篇)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高考家长网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心理学案例小故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心理学案例 篇一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学;教学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学课上积极表现自己。教师在心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后,学生的观点改变了,他们会投入案例分析当中,同时开展热烈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心理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还会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则必须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为了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则必须要掌握这门知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由于存在以上这些因素,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心理课。第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是一种极好的复习方法。如在学习“思维”一章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王老师教数学多年,认为学生只有多做习题才能掌握知识要点,因此安排了大量的习题让学生们练习,学校为了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出了很多变型试题给几个班的学生,但得到的结果是,王老师所教班的学生考试成绩还不如练习较少班的学生。依据本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讨论指出为什么王老师的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差?学生在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时,进一步复习了“思维定势”。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对于师范生而言,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而不是只学习心理学知识。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当中,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实践应用。如学习“注意”一节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为了上好一节课,余老师设计了很多直观教具,主要有实物、图片、模型等。在开始讲课后,余老师把带来的这些东西摆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认为这一节课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却事与愿违。学生分析这一案例,得出了在实际教学中无意注意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一结论。因此,学生意识到心理学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会加强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第一,可以充分研究教材当中的案例。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实用性案例对教材当中的案例形成有力的补充,鼓励学生平时注意收集遇到的各种案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人们普遍关心、具有代表性意义、难易适度的案例。第二,鼓励学生自己查找案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利用调查和参观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掌握大量的真实案例。在应用案例时要考虑到所学内容,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电教措施引入,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讲解,也可以让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帮助引入,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引入措施。在引入案例以后,还需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等。第三,可以利用小组展开讨论,小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担任领导者。在引入案例后,可以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们自行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对于学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判断,让学生自己去进一步研究和创造,但注意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最后总结分析各个小组的结论。在进行讨论时,学生可以就他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团队意识。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详细讲解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明确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对本节课的学习作总结,则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再次思考。

作者:姜兆祥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阮松丽。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剑南文学(月刊),2011,(8):256.

心理学案例小故事 篇二

嘀嘀和快的干的火热,但当打车软件火热的时候,有人却用这个软件卖药,卖的是痔疮药哦。

出租车司机因为长坐,而容易生痔疮。

而在一个交通繁华地段,如果用打车软件,用语音或者文字推送一个卖痔疮药的信息,绝对是最精准的营销。

据说,一条消息会有5个人回复。

这个主意简直是太绝了! 当你看不明白的时候,别人已经在行动了!

启示:透过本质,看到的士师傅身上的痛苦,比如痔疮、腰樵等问题,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从而轻松成交客户。

心理学案例 篇三

一、让学生迷途知返

针对我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迷恋网络这一现象,我阅读了书中《走出虚拟的世界》这一案例,才发现导致网络痴迷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我反省了自己过去对那些沉迷上网学生的简单粗暴的教训,意识到要对这些学生做到积极倾听他们的烦恼,真诚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并表示理解,运用理性情绪方法帮助他们认清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改变认知,使他们有一个积极的环境和氛围,从而走出迷离的自我,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二、让学生感受爱

针对学生中单亲家庭或父母闹矛盾的家庭较多的情况,我阅读了《我想有个温馨的家》这一案例,认识到学生厌学、逃学和撒谎等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是与父母的交往障碍造成的,他们失去了沟通的愿望,生活中缺少关爱、缺少关注。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要对他们倾注爱心,唤起他们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还要积极与其父母沟通,形成新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注、被欣赏的愉悦,得到鼓舞,重新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之中。

三、让学生正确面对成败

心理学案例小故事 篇四

一家卖高档男士商务装的服装店,推出的会员服务是:每个月免费为你干洗本店购买的衣服。

普通会员1次,银卡2次,金卡3次。

那么这家店卖出去的。衣服,他们的会员再把衣服拿回来干洗,每次来在等着取衣服时,都要看看这家店的新款服装,看久了,买得也就多了。

这家高档男士商务装店通过免费的干洗服务,锁定了足够多的客户在那里消费。

你瞧,赠品就是这么厉害!

启示:用一个小小的增值服务,让客户心甘情愿地重复地到店里来,从而轻松锁定客户。

心理学案例 篇五

关键词:厌学心理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不喜欢学习,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行为中有所表现。具体来说,会表现为认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活动等。轻者,厌学的学生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重者,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一、相关案例

案例一:小李同学在升高一时,成绩适中,在军训期间,因为兜中装烟,被老师怀疑有抽烟现象,老师请来家长。家长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父亲,当场将儿子带回了家。开学后,这个学生就对老师、家长都有了抵触情绪,学习一落千丈。到高二时,学习成绩在全班的排名不是倒一,就是倒二。在家里,和父母特别是和他父亲很少说话;但在学校,除了不学习外,他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乐于帮助别人,也看不出有啥问题,但成绩越来越差。

案例二:本学期,学生小王在开学不久感冒了,结果连续两周没到校上课。上课后,正好又赶上甲流在金昌出现,学校每天测体温。医疗部门到学校抽查,正好抽查到我班,该生被测出体温偏高,又被责令回家治疗、观察一周;回来一查体温仍高,又回家一周。开学不到两个月,该生没上几天课。病好回来,怎么也跟不上课。于是就不想上学了,中期考试也没参加,后来就借故不来上课,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家长说去上学了,原来他在逃课。找到该生后,老师和家长达成协议,共同帮助他学习。可是,坚持了不到一周,他又不来上课了,给家长打电话,家长也没办法,家长说的多了,到后来直接既不到校也不回家,最后就不上学了。

案例三:学生小川,从开学以后就常不交作业,和家长沟通,效果不明显。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就采取每天督促其做作业的办法。但是,该生仍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任课老师感觉,带这样的学生很难,管这样的学生让人很费劲。再加上老师和家长交流后,家长配合不是很好,不能积极督促学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一时改不过来。

二、背景原因分析

第一,单一学科厌学。此类厌学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关系,有的甚至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学科性厌学只对某特定学科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往往是由于某些偶然刺激导致消极情绪反射形成的。如:师生感情冲突、课堂情绪挫折、考试严重失利等刺激都可能导致其对该学科的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等厌烦反应,严重者连听到这个学科的名称都心情烦躁。案例一中的学生小李,由于班主任向其父母反映过情况,便对班主任所任科目反感,上课不听、不做作业,慢慢的其他科都不爱学了。

第二,家庭关系不和,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给子女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生小王和小川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两位同学,父母都离婚又重新建立了家庭。孩子今天在爸爸家,明天在妈妈家,孩子不论到谁家,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家。有时孩子回家时,看到父亲和母亲吵架,内心感到十分痛苦,都觉得自己多余。这些父母,他们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把这些学生视为“包袱”,甩到学校里,懒得去管。这些学生对学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比如小川同学,当班主任多次给家长反映孩子不做作业的情况后,家长居然说“老师,你把他开除了吧”。班主任只好每天早读督促学生做作业。家长不负责,不配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关心,孩子对自己没信心,对学习缺乏兴趣。

第三,文化课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厌学的同学,他们本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的理想,稍有挫折,就产生厌学,这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内因。这些学生当中,可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普通班的择校生,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择校生很多不是自愿来读书的,是父母自费择校硬逼着来的。第二种是在文化学习方面能力不太高。第三种是家庭溺爱环境中长大的的子女,承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批评;第四种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对生活、学习都很茫然。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于是借故迟到、旷课,在课堂上打闹,搞恶作剧。犯了错误,他们往往不思悔改,与家长关系紧张,顶撞教师,更有甚者弃学出走。学生小王由于长期生病拉下课太多,跟不上。上课听不懂,于是就逃学,造成和家里矛盾重重,最后自己不愿上学,家长没办法只好顺其自然了。

第四,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够健全,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另一个原因。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一般分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承受力越来越差,抗挫折能力很弱,但家长和社会对其期望值却越来越高。孩子情愿躲到家这个蛋壳里,也不愿去学校。二是我们的教育目前都是向成绩看齐,缺少一个全面衡量孩子的标准。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正确、及时地引导教育,对孩子的生活能力、责任感、健全人格等教育都极度缺乏。只有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我们才觉得有问题了。三是还有很多孩子因为迷上网络游戏而厌学。因为孩子的生活相对单调乏味,没有快乐体验,所以才专注于上网,对学习产生厌倦。

第五,班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班风不好的班级,厌学的学生往往更多。相反,班风好,学分正,学生就会从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特别是小李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主任老师不因为他学习差而歧视他,还专门让他负责班级的黑板报资料收集和设计,经常打电话和其父母沟通在校的情况。每次打扫卫生,小李同学都主动选择擦灯管;每次考试,他都会主动留下来布置考场;有时,他会和几个同学找老师来聊天。慢慢的,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特别是语文课,好几次模拟考试,他都考100多分,英语单词也能主动背了,看着他一天天的进步,每一位老师都能感觉到他的变化,最起码,他由一个抑郁的男孩变成了一个阳光男孩。

心理学案例 篇六

案例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以案例带动知识讲授

教师在讲授《消费心理学》内容时,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采取案例带动知识的方式来展开对相关内容的讲授。比如通过案例分析“80后”青年的消费心理和与消费行为特征时,可以让学生理解两层含义:第一,“80后”青年的消费心理分为感性消费—在消费中崇尚属于自我的消费选择;超前消费—典型的就是信贷消费;个性消费—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娱乐消费—各种休闲娱乐的消费;潮流消费—时下最流行的消费理念;体验消费—亲身体验的消费模式。第二,引导学生分析“80后”一代虽然还未完全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导者,但他们是未来的市场中坚力量,只有了解他们独特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的消费结构,才能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观念,引导他们合理的消费行为,促进市场消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结合案例加深理论理解

案例教学可以使用一个非常完整的案例来推动教学内容的讲授,也可以讲授理论后利用举例的方式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说讲授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学说的类型时,以全聚德的服务策略为例,全聚德的服务人员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针对不同消费者气质上的差异(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采取不同的服务对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这种理论与现实案例的讲解,可以使课堂教学丰富、生动、鲜明具体,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

案例教学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第三种形式是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这种方式往往针对《消费心理学》中理论性不是太强或者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而效果不佳。比如在讲授有关于商品价格心理策略时,首先提出房地产商利用楼盘本身的条件,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定价作组合,并根据销售进程的变化巧妙地对价格进行调整的策略,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案例,然后再此基础上对这个案例进行点评。通过这种讲授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商品价格策略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确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把真实鲜活的案例呈现在课堂上,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带入到消费心理学案例当中,使得理论内容灵动丰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消费心理学》教学中所用的教材理论性强,条目框框比较多,学习过程中理解和记忆难度大。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搜集相关的案例,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被动变成主动,聆听变成质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能够根据相关案例进行实际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消费心理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切实可行,不能过高或过低,围绕目标选取最实用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达到所确定的能力水平和标准。教学目标要分层确定,既要清楚通过案例解决消费心理学中知识目标层次上的问题,又要明确展现出学生解决问题时应该达到的技能水平;既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的改变,又要思考学生的知识状况和条件。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讨论

教师在结合案例实行分组讨论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分成4~6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每5~6人。建立小组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接着共同推选小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所有同学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完成。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教师所选案例的分析结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弥补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漏洞,从而在分析、论证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精挑细选案例

首先案例选择要突出本地性。案例取材应该取材于本地熟悉的人和事,学生自然会有认同感和亲切感,积极发言,上课气氛自然会很活跃;其次案例选择要突出品牌性,着重选取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如三一重工的营销策略;广州本田的售后服务等等。学生熟悉这些企业,讨论热烈,案例辅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最后,案例选择要突出实效性和新颖性,选取最近发生的热点、普遍关注的焦点事件,便于学生理解、分析。

心理学案例 篇七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以学生的交流辩驳为形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效果。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思维是从具体的经验或具体事物获得印象并对该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应围绕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教学对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对假设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应以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为分析基点。从教学对象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层次的教学,只适用大学及其以后的学生群体。在讲授抽象理性知识的基础上,举例论证所传授理性知识的可接受性,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囿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我们所主张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以具体实例为思维起点,并在思维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命题进行抽象思维。概言之,案例教学法的实现过程是从思维到抽象思维。按照教育心理学所分析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7~12岁为学龄初期,12~15岁为学龄中期,15~18岁为学龄晚期。上述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般情况下,7岁以前为人的感觉运动阶段和思维准备阶段,7岁以后具有思维能力,12岁以后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意即初中以上的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案例教学方法的唯一目标,心因动作目标才是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仅仅是实现心因动作目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才可能自觉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而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经历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初中、高中的学生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条件,自身也面临着实现社会自我认同的紧迫感。然而,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工来看,中学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在大学以上的教育才面临着改造社会、维护现代社会同质性的使命。因而,在中学阶段虽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社会需求。只有在大学及以上的学习阶段,才同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和社会需求。从教学目标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课程,只适用于具有实践驾驭培养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是为社会主体需求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同样不可能适用任何课程。目前,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几乎泛滥成灾,甚至小学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文献考察,我们发现,大多数都是“伪案例教学法”,仍然属于传统教学法的范畴。太多以讹传讹的学术探讨只能混淆视听,使案例教学法误入歧途。不管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哲学本源还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展来看,案例教学法都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是一种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法。哪些课程能够使用案例教学法,既不是由教学主体决定,也不是由教学对象决定,而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学校按照教学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所承载的培养目标不同。只有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分析社会实践素材的课程,才需要适用案例教学法,否则就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背离。从教学案例来看,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只有对研究命题具有组合性争议的案例才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为目标,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而,承载案例教学法培养目标的教学案例应当具有研究命题的多种假设及组合性争议。通过对具体案例相关理性认知争议的思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去伪存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实现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首先,所选的案例要具有典型的知识性。案例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是向学生展示间接经验提高认识能力的载体。很多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选择案例时过于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忽视了知识性,使案例教学沦落为“讲故事”,这种做法偏(www.kaoyantv.com)离了案例教学法的本源。其次,所选案例应具有广泛争议性。案例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只有案例所反映的理性知识具有广泛的争议,才能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组合性的争议进行思辩,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强烈的主观映像,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再次,所选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学习无意义材料的保鲜率呈急剧下降趋势,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学习一天后,仅保持1/3,学习6天后,仅保持1/4左右。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也表明,人们对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信息自发产生学习热情,并且容易记住相关信息,而对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容易忘记。所选案例只有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记住相关的学习信息。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现代教育的教育目标

包括认知情感目标和心因动作目标,案例教学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实现上述目标,而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培养又通过教育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实现。因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应围绕教育活动当事人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展开。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编选并下发适当的教学案例,科学构建案例展示载体。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主要通过案例进行,选择的案例要突出知识性、争议性,贴近学生生活。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分析案例,提炼案例所涉及的争议命题,比较分析相关争议焦点,并将相关教学材料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学生上课时被动听案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争议观点的思想激辩活动。教师辛苦的课前准备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选取案例材料以后,要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科学构建案例的展示载体。虽然案例分析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并不表示案例教学法对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毫无作为。案例展示形式是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既可通过实物、影像,也可通过言语、行动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主持人和平等学习者的角色,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其主动性、积极性不是由改造客观世界的时间过程激发起来的,而是需要教师调动。在展示教学案例以后,教师的任务是提示争议命题,激发学生围绕争议命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感知要素,营造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敏锐观察,善于了解学生的差异化,以便采取差异化激励方式。现代大学生的自尊意识和民主意识都很强,教师作为主持人,对课堂讨论要采取民主化管理方式,不当裁判员,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教师认为需要深入讨论的,可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而不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和竞争学习精神,从而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回顾,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评析每一种观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恢复记忆,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讨论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