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第一书记》观后感精彩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高考家长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第一书记》观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一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正在热映中,该片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向所有参与脱贫攻坚的“战士”致敬。

有这样一群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0_年_月_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千年梦想,一朝梦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胜战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们的日夜奔赴,他们暂别年幼的儿女、挚爱的伴侣、年迈的父母,怀抱着改变贫困群众命运的满腔豪情,走进祖国各地的深沟巨壑,向贫困发起冲锋。其中,超过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他们是因山洪不幸遇难的广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因病去世的广东镇武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冯永成、因工作触电牺牲的贵州大坪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文伟红、因过度劳累突发心梗去世的湖南薛家村名誉村长王新法、因工殉职的湖南阳坪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龙俊,是因车祸不幸遇难的王秋婷、因排查灾情触电牺牲的曾翙翔、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王新杰、因脑出血倒在扶贫一线的曾红梅……无法一一列举。

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承诺,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们倒在了扶贫的路上,却永远活在人民群众心里。预告片中,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决心,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尽显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今天,我们回望这场可歌可泣的伟大征程,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奉献牺牲。

有这样一种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锻造出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第一书记正是这种精神的缔造者、实践者。

“我一辈子都是一个人在干活”“我希望有盏灯”“恨是恨这个地方,但是无法走出去嘛”……预告中,一张张无助的脸庞,一句句无奈的心声,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贫困就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这些村民的身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第一书记们跨越高峰、穿越山河,来到了这些村民的身边。

“你们放心,咱们一定是管到底干到底”、“我们一定要和贫穷打一场硬仗”。他们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当成村里孩子的父母;为被群山包围的山村修公路、通水饮,为这里的人打开通往大山外的路;用血肉之躯撑起村民的希望,用双手守住丰收的希望;在海报4300米的雪域高原养羊,为这里的牧民寻找到了脱贫之路……他们一步一步走,一句一句问,一条一条记,一件一件做,千方百计、倾尽全力,真正做到了不负人民。

他们却有愧于家人。村里的每一个老乡都认识胡小明书记,但是病床上的母亲不认得他了;将“家”搬进大山里的刘恭利书记,母亲骨折只在门口看了一眼就匆匆离去;30岁人生戛然而止的黄文秀,留给家人永远的思念……预告片中的这些片段,让我们看到了第一书记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经历、崇高品格。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第一书记的奉献和牺牲,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通过大银幕真实再现了这群“为你而来”、为时代而来的共产党员的伟大和不凡,为下一代留下了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这一次,就换我们“为他们而来”。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院,重温那些热血与青春,体会那份真实与感动。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问我们美好生活从何而来,这部电影就是很好的回答。

书记观后感 篇二

《第一书记》是由陈国星执导,杨立新、徐帆、何冰等人主演的一部主旋律影片。于2010年7月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小岗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我听说电影《第一书记》上映时,早早地就赶到影院观后这部触动每一个心灵的片子。《第一书记》的原型就是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迹,但是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所有观影的人们都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与以往的宣传资料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从电影的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第一书记观后感范文 篇三

4月28日,大队党办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朴素的语言,平实的画面,为人们展示了沈浩同志做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平凡的一生。

沈浩同志在六年任期内,为小岗村做的很多实事,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工业、兴商贸、科 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农家乐生态游促进小岗村振兴发展,“大包干”纪念馆每年接待各地游客万余人次,积极探索科学发展道 路,促进了小岗又好又快发展。

三年任职届满,村民集体按下手印要求他留下来;大年夜,村民们用手机给他的家人拜年;结尾处他女儿深情的 告白---对我来说,这是最感人的三组镜头了!这说明,他的辛苦,他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工作和事业,真的是相对圆满 的人生了,如果他没有离开人世!

在认真学习了沈浩书记的事迹之后,我不禁深思,为什么这样一位处级干部会坚定不移的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农 村的事业呢?看到小岗村的现实面貌以及强劲的发展势头,我懂得,这是因为他对党忠诚,对人民群众无限深情,有无限的责任感。这样的一种责任感,使得他能够 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促使他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实事,如果不是出于内心强烈的责任感,如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安排,他可能就 不会对那份工作如此投入,他也不会如此不遗余力,他甚至可以只做到像模像样的程度就可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事业精神了。

沈浩同志除了对党忠诚,有强烈的责任感之外,他还有强烈的事业心,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几年如一日,把这份工作当成一项事业,也正因为如此,在遇到困难的 时候,他不是唉声叹气,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能够迎难而上,积极地想办法,决不妥协,决不放弃!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影片是感人的,在感人之余,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进行深层的思考,将这种感人上升到一种理性的层次,这样我们看这部影片才能真正达到受教育的目的,也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以后的工作乃至人生之路。

我想,我们学习沈浩,主要是学习他的一种精神,而不是仅仅学习他的行为,因为我们国家有千千万万的党员,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要做村支部书记的,劳动无贵 贱,但岗位有区别,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同的岗位上,都体现出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特色,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共产党员的精神在每个岗位上都得到 体现,得到发挥。

勿以事小而不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要干好本职工作,扎实做好每一件事,只要有心,即使在普通的岗位上,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作为基层单位的一名支部书记,一名党员,要认真学习沈浩书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下决心以沈浩书记为榜样,做出更大的成绩。

书记观后感 篇四

8月5日我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通过对沈浩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生动再现,影片将一个真实的沈浩还原在我们面前。

凤阳县小岗村是在改革开放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落后农村,是一个落后到没有人愿意来的村子,沈浩同志响应省委号召,主动要求到小岗村挂职任党支部书记。当他踏进这方土地时,迎接他的是群众的不信任,工作开展的十分艰难。

沈浩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着村民修公路,历尽重重困难在铁路干线上方架起桥梁;通过司法介入收回公有资产、筹集资金修缮村里房屋、引入外商建厂投资、在村里修建大包干纪念馆等等……,就是这样一件件平凡的事件塑造了沈浩不平凡的人生形象。

“红手印”是贯穿影片的主线。最早的红手印是当年大包干时带头人留下的,是为了解决小岗村的温饱问题;第二次和第三次红手印都是为沈浩而留的,在沈浩第一次任职期满时,他踏实务实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了小岗村的人,而沈浩也为这份信任决定再干一届;第三次则是第二次挂职行将结束时,小岗村更多的人按下了信任的红手印,而这一次沈浩因为突发疾病去世,永远地留在了他为之奋斗了6年的小岗村。

影片最后沈浩女儿在钢琴考级时的深情道白,再次感染了观众,这是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同时引发了我们对沈浩同志深切地缅怀之意。一位深入群众、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好干部,一位值得尊重的好干部,他用自己短暂的人生谱写了一曲辉煌的乐章。人们将永远地怀念他——党的好干部沈浩同志!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广大干部群众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五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是历史的回响。”伟大时代的“主旋律”,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我和我的时代”同频共振的互动,“我和我的祖国”血肉相连的信任,这份在全社会涌动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创造奇迹的基础,也是中国发展的根基。

近日,新闻纪录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开启全国公映。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花哨的包装,没有所谓流量明星参演,但这部全程聚焦“第一书记”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真挚真切的情感,吸引了众多“自来水”,被誉为“年度最催泪电影”。

《我们是第一书记》为什么火,一位观众的留言很有代表性:“这里面的故事令我感同身受,和我平时看到的一样,特别真实。”事实上,正是这份深度亲历感,让脱贫攻坚主题作品频频成为爆款。讲述西海固移民搬迁故事的《山海情》,以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再现“干沙滩”如何变身“金沙滩”;着眼村支书带领碗米溪村摘帽的《江山如此多娇》,以细腻笔触描绘农村产业脱贫的曲折不易;聚焦青年共产党员响应国家号召“走基层”的《最美的乡村》,以心路历程刻画主人公从抵触落后农村到积极投身改变的复杂情感……拍摄风格各具特色,结构情节各有千秋,但求真求实却是它们的共同底色。大家身边的真实故事、鲜活人物、现实问题,让观众们对这些影视作品产生强烈共情。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是历史的回响。”面对贫困这个人类社会的顽疾,几十年间,中国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不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锻造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饶的素材。而那些山川换颜、百姓致富的故事背后,又有太多俯身一线、不计回报的奋斗身影。为让大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刚毕业的大学生坚守村小数十年;为帮靠天吃饭的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技术专家钻菇棚、掏腰包、挨拳头;为促村民加入养殖合作社,驻村书记行万里路、进万户家……舍小家、顾大家,肯奉献、敢担当,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人”,选择了一条叫做“没有退路”的路,才成就了中国式扶贫的壮丽传奇。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见证了无数人的奋起和改变,浸透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也自然成就了一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作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实说明,伟大时代的“主旋律”,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新中国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一座座“干”字丰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是这样干出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实干中呈现出历史性新面貌。“国家需要什么就奉献什么,哪里需要自己就去到哪里”,如果说,一代代共和国的脊梁们以自己对“大我”与“小我”的抉择,引领国家前行的脚步,书写了这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那么他们的奋斗,则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文艺创作最深厚的精神滋养。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奋斗者,有什么样的奋斗者就有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这份内在的价值关联,正是“主旋律”作品纷纷成为爆款的动因所在。

这些年,“主旋律”作品渐成顶流,创造了一系列现象级的文化景观,这固然有作品本身硬核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切身经历让大家对“那年、那事、那人”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说白了,真正的“爆款”建立在人民心里。脱贫路上的“一个都不能少”,灾难当前的使命担当,面向世界的开放包容,桩桩件件清晰可感,也丰富着国人对家国的体认。作为亲历者、见证者,中国人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也对主流价值和家国大事有了更多了解的热忱。“我和我的时代”同频共振的互动,“我和我的祖国”血肉相连的信任,这份在全社会涌动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创造奇迹的基础,也是中国发展的根基。

在观影团现场,有人问之前主要操刀商业影片的制片人,为什么会担任《我们是第一书记》这样一部电影的制片人?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了现场刚刚看完影片的观众一个问题,中国应不应该有像《我们是第一书记》这样的电影?答案毋庸置疑。

中国的事得中国人自己干,中国故事更得中国人自己讲。脚下的热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些都是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富矿,也开启了文艺创作的“黄金时代”。激扬精神、感召奋斗,期待更多优秀作品不负时代,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