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纪录片《无穷之路》第一部分观后感【优秀3篇】

无穷之路,一语双关。脱贫之路,无尽之路。从藤梯变钢梯,由天梯变楼梯。可歌可泣的,除了凄美地,还有壮美地。《无穷之路》是TVB做的一部关于中国扶贫的纪录片,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的关注这部纪录片。高考家长帮为大家分享了纪录片《无穷之路》第一部分观后感【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穷之路》第一部分观后感: 篇一

《无穷之路》是TVB做的一部关于中国扶贫的纪录片,主持人和其他四个人为一个团队,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深入探访中国的贫困地区。

老实说,这片我是在nga看到的,当时有人吹这部剧,我就因为是它说的粤语,然后才去看的。

这纪录片第一个记录的是四川凉州市悬崖村,是大凉山区域里面的,一开始主持人他们就看到2600+钢梯就怂了,我也怂了,这钢梯120层楼高,谁爬怕不是骨子都散,主持人还是义无反顾的爬上去了,这就是专业

在苦逼的爬梯途中,看到了爬不上去就在平台休息的旅客,他们说难度太高了,后面还有接近90°的楼梯,途中摄影师往下拍这山的景色,山清水秀却令人害怕,因为这是1200米高度拍的。

钢梯的旁边就是过往悬崖村居民上下山的土梯,老实说,那梯子不算梯了,这是攀岩路线,除了当地居民就只有攀岩人能上去,踩错一步就大概率gg。

由于这地理隔绝,悬崖村越来越贫穷封闭。这接近1000米的高度,再加上一个人爬都很危险的土路,商品运输只能靠人力,自然而然村民就接近零收入,种地就是养活自己,即使有剩余能卖的农产品也是自己留着不卖,之前有村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农作物运下山,狗币奸商就看你是悬崖山的人,欺负你拿着东西爬不上去,就压一半价,人家就看你这么黑,鬼都不卖,除非实在没办法才卖,导致悬崖村不交易商品,收入就接近为0。

再说说教育,小孩子爬这样的土梯去学校要折腾一天,天开始亮的时候爬下山,路上非常危险,还不如帮忙在家种田养活家人,导致很多小孩子1213岁才读一年级,读到毕业就出去工厂享受福报,由于自己小学毕业或还没毕业,收入真的很低,减去自己生活费寄回家中所剩无几。

这种环境能生存都很大费劲了,过去国家大水漫溉式的扶贫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这大凉山的环境。

不过2013年,大凉山一切都改变了。

2013年,国家宣布执行“精确扶贫”政策,数以万计的扶贫人员以及公务员进入贫困区域实地走访,深入调查,花了无数的精力和代价,调查出中国一共有9900万的贫困人口,并把这些贫困人口带出贫困,赶上现代化的生活。

在2013年,扶贫人员走进大凉山,走进悬崖村,跟群众打成一片,早上普查贫困人口+帮忙农活,晚上围绕着一个火堆商量探讨对策。从2013年开始,悬崖村建立了第一个合作社————放羊合作社,有一千左右的羊是合作社所养;在农科所引进了高附加值的品种,加上先进的灌溉方式,种出了高价值农产品;刚好碰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风口,利用网购把商品走出大凉山。

2015年,悬崖村利用了他们赚的第一笔金,与国企,政府合作,在大凉山建立一个2600+阶梯的钢梯,过去危险的土梯已经成为了历史,而这钢梯成为了特色旅游产业的新项目,旅客络绎不绝。钢梯的建立,说明基建材料也能上去,国企在悬崖村建立水力,电力以及网络通讯,让悬崖村的村民第一次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福利。

2015-2018,国企在大凉山附件建立了一大批现代民房,这只是脱贫迁移工程的一小部分,有35万人走出大凉山,来到这些现代小区,通过围绕周边的医疗,交通,教育等设施,保障他们的民生,享受现代化生活。小区周边有一大堆围绕他们的工业与农业基地,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让他们的收入翻了几倍。

从大凉山的角度来说,精准扶贫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初看《无穷之路》的第一部分,TVB做纪录片的确很厉害。主持人很厉害,摄影大哥以及团队更厉害,花了不少力气爬上下山做采访,不仅如此,走进人民群众与当地扶贫书记深入探讨,太接地气,跟他们交流就是像朋友一样,喜气洋洋的。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感 篇二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要立足人本,关怀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放在心上,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相通,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相融。通过调研、视察、帮扶等方式,沉入基层一线,与群众融为一体,聚焦“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高效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统领,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讲故事,多办好事,着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拔穷根,真正摆脱贫困,早日实现脱贫梦。

要做好脱贫攻坚战,需要帮扶干部夯实责任把各项精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全心全意来扶贫。在帮扶工作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牢牢把握。

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加强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典型感化,组织贫困户现场参观学习成功脱贫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推动贫困户转变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积极引导贫困户想方设法脱贫、千方百计致富,形成“思谋脱贫、主动创收、勤劳致富”的社会正能量。

理清脱贫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但政府和干部不应大包大揽,如产业扶贫、农户入户道路等,不能政府全包,要让贫困户参与其中。对于坚持不配合的,建好台账、留足证据。对有好吃懒做,要敢于理清责任,建立结对帮扶干部尽职免责机制,敢于较真劝导、敢于宣教惩戒。要多角度影射扶贫对象存在不良思想带来的反面典型,使那些好逸恶劳、不愿脱贫、一味“等靠要”依赖政府的群众觉得脸上无光。

强化乡村治理,塑造农村文明新风。要充分发挥各级结对帮扶干部的积极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强化乡村自治。对好逸恶劳、不愿脱贫,漫天要价、威逼要挟,依赖政府、得过且过,互相攀比、一味“拼穷”等问题,进行村民自治和道德约束,情节严重的要坚决予以惩戒。要健全完善扶贫对象脱贫攻坚全程参与机制,全面保障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让“脱贫思进、致富思源”成为扶贫对象的自觉行动。

《无穷之路》观后感 篇三

6月30日,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的阿布洛哈村第一次迎来开往镇上的客运班车,全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的建制村终于通路了。这条短短3.8公里的通村路是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缩影,彰显党和国家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兑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

阿布洛哈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通村公路要在陡坡、绝壁上施工,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最后一公里所经山体岩层表面极为破碎。但困难再大,也没有修路的决心大。动用直升机空投施工设备、派驻专人蹲点督导、专家进村踏勘、知难而进完成最后一公里“两隧一桥”……为了65户、253名村民,这条通村路耗时一年,建有3条隧道和1座桥梁,成为脱贫攻坚战刻在大凉山的深深印记,充分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绝不是一句空话。

实际上,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许多贫困村都类似阿布洛哈村这样受限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产业发展薄弱,似乎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但是,这场人类历规模的减贫事业,就是要致力于扫除所有脱贫盲点。越是阿布洛哈村这样难啃的“硬骨头”,越不会被遗忘,反而会投入更大力量进行帮扶。

精准扶贫、交通先行。如今,随着村道顺利贯通,阿布洛哈村这个因为“直升机修路”而备受瞩目的“网红村”,有望成为金沙江旅游环线的重要目的地。而放眼全国,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广袤乡村的公路网,正承载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之梦,有力促进着资金、技术、产品、文旅等资源在城乡间交流交融。

在当前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就是要瞄准问题,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让各种资源汇集成军、夺取全胜。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