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朋友们。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一
四川成都郫县一中 李国栋
设计意图:
文本中十次出现“血”字,这激起了教者想从一个全新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想法。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专题形式,从文本三个核心元素(血、红字、罪与罚)出发去实施教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量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挖掘。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了解课文背景
1、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中国历史正是如此,无数的英烈浴血奋战,新中国才迎来了今天的祥和和繁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页页洒满了先驱者鲜血的历史。(大屏幕显示一滴滴逐渐放大的鲜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顾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流血惨案---1926.3.18惨案。
2、了解课文背景(3。18事件的概况)(见教材45页注释①)
对于这一事件,许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写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对于这篇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我想先请几位同学谈谈初读感受。
2、许广平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3、我也有一段话来表明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篇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愤忧虑全在文中十处血语上。”今天,我想通过课文这十处写血的文句来引导大家对全文做一个把握,先请大家用笔勾画出文中十处写血的语句。
4、按课文顺序给十处写血的语句归类,分析内在逻辑关联。
鲜血
第一、二部分------------------血
( 交代写作缘由:记念流血者) 淡红的血色①②
血痕
第三、四、五部分--------喋血
(遇难的实况---“罪” ) 血污
血痕
第六、七部分---------------血战
(总结教训----“罚” ) 淡红的血色③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学生默读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
记念死者------悲痛
痛斥论客------悲哀
⑴写作缘由 控诉当局-------愤怒 “悲愤”
激励猛士-------哀痛
唤醒庸人--------悲哀
⑵学生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问讨论:“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血的颜色为什么减淡?)
2、速读课文三、四、五部分,刘和珍等人的喋血情况怎样?
血痕(罪证)
喋血 抨击当局杀人
血污(罪证)
3、学习第六、七部分(罚)
⑴总结历史教训:不赞成徒手请愿,大量的流血牺牲只换来极少的成果。
⑵提问:淡红的血色怎么又“纵使洗成绯红”?苟活者又为何只看见淡红的血色?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节课目标
1、探讨两个疑问:见上⑵ 。 鲜血----淡红----绯红----淡红
2、研究几个重点文段的语言。
二、讨论
1、“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的血色”?
2、“淡红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绯红”,最后还是“淡红”?
提示:①联系语境
②关注行文逻辑
明确:烈士鲜血虽为庸人随着时间淡忘,但鲜血不会白流,也应当有其影响和意义,人们会逐渐明白烈士之死的意义。在先生看来,这样的牺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终还是归于“淡红”。
三、具体探究重点文段的深层含义。
1、第一部分第三段
2、第二部分第一段
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四、小结
1、情感线索 主题思想
2、先生的“孤愤”和“救世婆心”。
五、课外延伸阅读和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中记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2、写一篇学习心得。
六、让我们在本课结束时,齐声朗诵陶渊明的《挽歌》来寄托我们对烈士的感怀和哀悼之情吧。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历史上这滴殷红的血。
附陶潜《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硗。马为仰天鸣,风为白萧条。幽室一已闭,前年不复朝。前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共山阿。
[ 李国栋,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近30篇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
通联地址:四川成都郫县一中语文组 611730 电话:500]
作者邮箱:
[1]
《记念刘和珍君》原文 篇二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ldquo!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 jìniàn∶思念不忘
,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
二、通读课文,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抹杀(m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
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
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三、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3、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具体分析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三部分)
(一)分析第一第二部分(听音频朗读)
提问 “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提示原因: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问1: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重点句①、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①“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害人的鬼怪的统称),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重点句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②“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问2:分别提到了哪两种人?
怎样理解“真的猛士”?
鲁迅写作此文时已经“出离愤怒”了,那么“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出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本来说“猛士”足已表达作者的意思,再加上“真的”来修饰,起强调作用。“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为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庸人: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不奋起反抗、斗争,客观上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
问3: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
问4:“哀痛者”“幸福者”的含义?
哀痛者:为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
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地斗争,为人民谋福利为最大幸福。
问5:找出文中的三处“必要”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三处必要的含义?
三个“必要”(写作缘起):(解决: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 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1纪念死者。
2要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
3为了使庸人勿忘,要人们牢记教训。
问6.课文从第三部分才正式进入记念部分,那么一、二两部分可否去掉?
不可去掉,因为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这样的内容:
(1)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哪三种人?
(2)说明两周以来三种不同的人的动态:
(3)表明自己悲愤的感情。
(二)分析第三部分:回忆认识过程
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
① 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② 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③ 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⑤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⑥“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⑦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可以看出她热心_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师板书:
2.为何反复强调“微笑、温和”?反衬敌人的凶残,流言家的卑劣
三、布置作业:1、背诵2、4小节。2、思考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四
1.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②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③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2.说教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朗读、质疑、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法,“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200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学生认识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1、2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虑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课后练习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含义,以及探究第二节第一二两句“真的猛士”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的激励的感情。并背诵第二节。
⑤朗读第四节,探究第四节的几个独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激愤感情。
⑥借助陶潜的诗以及“至于这一回”“苟活者”句的理解,认识第六七节中关于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⑦探究“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的状况。
⑧课堂小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无耻,同时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
⑨作业。搜集鲁迅、刘和珍相关资料互相交流。为刘和珍塑像设计说明书,200字左右。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5.板书设计(略)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五
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高级中学 吕大伟【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
2、理解:
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3、鉴赏:
课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讲解、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刘和珍,讲读第一、二部分
1、阅读注释①,了解背景与刘和珍。
2、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⑴ 分段讲析内容;(习题穿插于讲读中)
⑵ 理清结构;(见板书)
⑶ 诵读课文。
板书:
┏纪念烈士
┏一、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纪念的┃ ┗揭露敌人
目的┃ ┏要象猛士──直面人生
┗二、写的必要┃ (唤起民众)
┗不做庸人──暂时偷生
二、讲读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
1、分段讲析内容(见书);(习题穿插于讲读中)
2、理清结构;(见板书)
3、诵读课文。
板书:
┏三、交往始末:暗自诧异──微笑、温和 (不为势利所屈)
┃ ┏府门前喋血┓
┃ ┏刘:微笑、和蔼 ┃ ┃
纪念的┃四、遇害事实┃ ┗棍棒的伤痕┃(不爆发
内容┃ ┃ ┏惨象不忍视┃ 就灭亡)
┃ ┗敌:下劣、凶残 ┃ ┃
┃ ┗流言不忍闻┛
┗五、遇害经过:沉勇友爱──从容转辗 (惊心动魄的伟大)
4、完成“基训”上的习题。
5、检查背诵情况。
三、讲读第六、七部分;完成课后习题
1、分段讲析内容(见书);(习题穿插于讲读中)
2、理清结构;(见板书)
3、诵读课文。
板书:
┏六、经验教训:谈资流言──徒手请愿(应取有效方法)
纪念的┃ ┏百折不回┓
意义 ┗七、死难意义┃ ┃勇毅不亡(奋然前行)
┗殒身不恤┛
4、完成作业。
第一题: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为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能说出话来?
杀人者依然横行,造谣者诽谤中伤,黑暗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苟活者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惨案才过去两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却快要降临了。因此作者再次感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不要苟且偷生,继续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作者于是痛心地回忆起认识刘和珍君的过程,直至留在记忆上的最后印象。这是第三部分的内容。
第四部分,文章接着叙写得到噩耗的惊愕──出乎意料之外:
1、卫队居然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
2、始终微笑的刘和珍也在被害之列──有尸骸为证;
3、这是虐杀,因为身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反动政府竟如此下劣;
4、杀人者反诬被杀者是暴徒!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刀枪,野蛮凶残;流言,更加阴险恶毒。屠杀,舆论钳制,这是反动派惯用的两手,这是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作者于是再次愤慨地写道:“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作者并不以为我们的民族就此沉默下去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所以他大声呐喊,“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记叙遇害经过,夹叙夹议,揭露控诉段政府布下罗网,杀害爱国学生的暴行。这是第五部分的内容。
第六部分,作者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沉痛总结了经验教训。尽管他不同意徒手请愿,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想到这里,他不觉又慷慨激昂起来,进而化作对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对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的热烈讴歌。这便是文章第七部分的内容。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意与内疚。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炽,无法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追忆,并且激发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四、作业
背诵一、二部分,默写检查。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六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县第一中学 曹 农【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⑵ 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能力目标:
⑴ 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⑵ 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清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课堂教学两课时,训练两课时。
【预习提纲】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2、利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3、试概括每一小节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上一课我们了解了用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来概括北大的优良传统,并明白了北大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正是集中体现了北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其实在那黑暗的年代,不仅北大,当时北京其它高校的爱国学生,都曾走上街头,用各种方式来挽救民族的危亡,甚至为此流血牺牲。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四十多位青年学生,不仅有北大的,也有其它高校的,如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并惨遭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刘和珍就是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下面就请几位同学按要求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惨案的经过,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二、学生结合已发背景资料和课文中的有关信息介绍
用投影仪打出要求:
1、惨案发生的原因。
2、惨案发生的经过。
3、惨案发生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反映。
(学生作答时,教者可结合本题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提炼、概括、组织作答)
从刚才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这次学生游行请愿完全是出于一片爱国的热诚,是为了声援当时政府的外交,反对帝国主义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可这一合理合法的爱国行为却遭到了卖国军阀政府的血腥镇压,请愿群众死伤至数百人。当时受伤的还有我们熟悉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这次清愿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李大钊。另一位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儿子,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也在执政府前被士兵用刺刀刺伤。惨案发生后,全国各界一致痛斥反动军阀的残暴行径,中共发表声明,指出段祺瑞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卖国贼,号召全国人民“声讨之”。著名作家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新中国的女子》等文章来愤怒谴责军阀的暴行,盛赞刘和珍等人的爱国精神;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著名作家朱自清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同学的鲜血还洒在他身上,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下了《执政府大屠杀记》;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语老师著名作家林语堂,写下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怀念自己的学生刘和珍,痛斥军阀的残暴;著名诗人闻一多也发表了《文艺与爱国──记念三月十八》 。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鲁迅当时就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在得知惨案后,更是悲愤难当,于当天就写下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接连写下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如此“讨赤”》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驳斥无耻文人的谎言。经过冷静思考后,作者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分析总结了这次惨案的意义与教训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
昨天我已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并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教者可从其中选择十个词听写)
徘徊 正告 寥落 倘使 洋溢 痛定 出离 深味 菲薄 惨淡 淋漓 洗涤
造化 微漠 踌躇 诧异 桀骜 锋利 租赁 旧观 引退 黯然 噩耗 不惮
立仆 尸骸 创伤 沉勇 转辗 攒射 屠戮 寥寥 浸渍 绯红 山阿 从容
干练 依稀 微茫 直面 正视 广有羽翼 殒身不恤 长歌当哭
三、指导学生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那么根据你们已有的阅读和写作的经验看,这类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
(教者可将学生的回答逐一写在黑板上,一般会有:交代写作的缘由,记叙怀念对象的生平事迹,概括怀念对象的思想、精神,对怀念对象进行评价,抒发怀念之情,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
明确:在本文七大段中。
2、提问: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同学们所说的哪些文章中写到了?分别是哪几段?又有哪些是同学们没有说到的?为什么大家没说到?
(在同学们看书、思考、发言后,教者可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总体思路)
3、提问:课文集中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的是哪几段?
明确:三、四、五段。
(这里可穿插问:是不是所有的怀念文章都要写怀念对象逝世或遇难、牺牲的经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搞懂作者用两段文字写遇难经过的原因和作用)
4、提问:第一、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5、能找出标志句吗?
明确:第一段与第二段中的几个“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句子。
(教者视时间可引导学生弄清这几个句子与“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否矛盾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写作篇文章的具体缘由:
⑴ 应程君所请;
⑵ 刘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我志同道合的战友,使我怀念;
⑶ 抒发悲愤,祭奠烈士;
⑷ 提醒庸人,莫忘惨案)
6、提问:第六、七两段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教者小结:全文思路的中国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四、布置课后作业
1、继续反复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⑴ 作者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⑵ 文章第二大部分的顺序是什么?
⑶ 能否将第六段与第七段的顺序颠倒一下?
2、思考:鲁迅在本文写哪几类人?他们在惨案中的有哪些行为?惨案发生后,他们又有哪些反应?鲁迅对他们的情感与评价分别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2、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
一、理清本文局部思路
1、提问:作者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明确:
⑴ 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⑵ 便于交代写作的缘起。
⑶ 便于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
2、提问:三、四、五段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先回忆与刘和珍初识,再详写遇难经过。
3、六、七两段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因为第六段虽然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之情,但更多的是作者冷静地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而鲁迅是明确地表示他不赞成徒手请愿,认为以这种方式所流的鲜血无助于社会的进步。(这里可顺带帮助学生理解本段中语句的含义)第七段作者是热情赞颂了此次惨案的意义,即显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和烈士的鲜血将会使“庸人”看到希望,将会激励“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这两段前者是否定,情感较为阴暗、消沉,而后者是肯定,情感较为激越、高昂,所以这样安排更能体现作者写作此文是为了悼念死者,教育、激励生者的目的。
教者小结,展示投影: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记 悼念烈士 爱
交代写作缘由 抒悲愤之情
念 (一、二) 唤醒庸人 憎
刘
记念刘和珍君 追述生前事迹 生前
和 (三、四、五)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珍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君 (六、七)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
二、结合对文中人物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同学们在填写时要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语句或词语。)
人物类别 惨案中的表现 惨案后的反应 作者的评价、情感
真的猛士 欣然前往,互相救助从容遇难,殒身不恤 悲悼烈士,痛斥反动政府及走狗文人
奉献悲哀与尊敬
庸人(苟活者)
冷漠旁观
忘却悲哀苟且偷生
提醒,并给予希望 中外杀人者及反动文人
凶残虐杀
制造流言,掩盖诬陷 深感愤怒,斥其卑劣
2、教者要相机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能抓住关键词语并进行提炼概括,组织成精炼的语言作答。
3、本表格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即可。
4、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对学生不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
三、小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的二、四两段。
2、划出仍不理解的语句,下节课提出。
3、完成《优化设计》课内部分的作业。
4、完成《提高作业》课内部分的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文章的思路来理解语句的含义。
3、讲评作业。
4、完成《记念刘和珍君》课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教者在检查时,可根据学生背诵情况,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结合文章思路进行背诵的技巧)
二、逐一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疑难句子的含义
(学生提出的句子大约和《教师用书》中的差不多,指导的关键是让学生把句子放在所在的具体语境中结合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总体思路来理解,对于少数在语文界至今仍有异议的句子应以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好。具体分析指导内容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读。
三、讲评作业
四、进行课堂训练
练习题为《优化设计》中课外练习二。
五、布置课后作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七
广西南宁市第十三中学 倪晓丹【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发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前预习】
本文内容深刻,时代距离较远,难度大,课前的预习是必要的。可提出如下要求: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意义;
2、记下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发现的疑难(课前交老师及时汇总);
3、思考一个问题: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纪念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可请一两位同学着重汇报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其他同学补充,也可由教师汇总介绍同学预习中提出的疑问。目的在于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
二、简介“三·一八”事件的有关背景及作者写作此文前后的思想、行动,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可由教师示范朗读第一部分,接着请六位同学分别朗读二至七部分(也可先读二至五部分)。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正音正字,可视学生实际而定。)
四、讨论分析课文
1、课文纪念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一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2、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讨论方法:
问题1,可先请若干同学,按预习笔记,讲述课文所记刘和珍的事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剖析关键字词的含义,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而”,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可由教师示范分析一件事,余下的让学生通过小组议论的方式去解决。
问题2,可先让学生划出课文中先后反复出现的“有话要说”,“无话可说”的语句,然后逐一分析有关语句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针对什么而言,含义是什么。同样,可由教师先示范分析一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余下各句。
在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顺带归纳课文一至五部分的段意。讨论时,教师巡视辅导;讨论后,可分别请几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
1、讨论问题1时,体会作者“悲”的感情;讨论问题2时,继续体会作者“悲”和“愤”的感情。教师小结时,应注意将“悲”与“愤”汇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2、布置作业:
⑴ 复习课文,着重探讨课文第六、七两部分的含义。
⑵ 完成“研讨和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内容
1、介绍写作缘由。
2、交代写作目的。
3、回忆认识过程。
4、抒写惊愕、义愤。
5、叙述遇难经过。
6、总结经验教训。
7、热情讴歌赞颂。
二、刘和珍:渴求真理 善良和蔼 有事业心
三、感情线索:痛悼烈士 痛斥反动政府、文人(悲、愤、激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鲁迅先生对“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体会有关重点语句的含义,进一步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六、七部分
第六部分内容较深,可主要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煤”的比喻和所引陶诗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是如何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只要是为人类历史的前进而付出的代价,这血就不会白流。
第七部分,可引导学生以小组议论的方式,通过讨论第二段的中心、各句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的作用,进而联系第三段,理解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回顾历史高度评价刘和珍等烈士死难对于将来的意义。讨论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对“中国女子”、“压抑至数千年”等关键词语的理解。
三、讨论有关重点语句的含义
通过以上的讨论、讲解,学生对课文的中心,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已有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关重点语句,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讨论的内容及顺序可作如下安排: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惊心动魄的伟大”、“伟绩”、“武功”;
3、“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研讨和练习”三中还提到的其他语句,也应在讨论中顺带加以解决。)
四、总结
1、归纳学生讨论情况,明确对有关语句的理解;对学生中意见分歧较大的某些问题,也可不急于统一意见,可引导学生课后继续争论。
2、明确本文的中心:纪念、揭露、歌颂,三者统一而以“纪念”为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露出的作者的悲愤感情;理解作者对“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
3、布置作业: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写一则三至五百字的简讯,报道“三一八”事件的真象(可印发朱自清先生的《执政府大屠杀记》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