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帅气的高考家长帮网小编为您分享了小学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小学的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方法:归纳法、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烧杯、橡皮泥、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自制简易“潜水艇”、
(2)学生准备::水槽、烧杯、橡皮泥、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表演,想不想看?
师作演示,同学们说现象。
同样一个鸡蛋,为什么一个放到水里会沉,而另一个会浮?想不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办法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一般的魔术表演它不是使用障眼法就是暗藏玄机,而这个魔术它却蕴含着一些科学小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二、探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探究生鸡蛋(土豆)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疑问:请大家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让生鸡蛋浮起来的?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方案一:回答不出来
(1)、介绍死海:
老师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启发。(死海图片、简介)
(2)、水里加盐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实验是证明我们想法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3)、分组实验,师巡查。3’—5’
(4)、交流小结方案二:想到了用盐
(1)、水里加盐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实验是证明我们想法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2)、分组实验3’—5’
(3)、汇报交流:
师:板书:(水中加盐)。生鸡蛋确实浮起来了,看来水中加盐的威力还真不小,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放了多少勺盐后鸡蛋才浮起来的?
生:……
师: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往更多的水中加足够多的盐,那结果会怎样呢?老师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启发。(死海图片、简介)
3、小结:水里加盐的作用可真大,不仅可以使鸡蛋浮起来,就连不会游泳的人都可以躺在水面上看书呢,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呢。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上网去了解更多关于死海的知识。你知道吗,在我们家乡山西运城有个盐湖,被称为:中国的死海。如果有机会话可以亲自去体验下漂浮水面的感觉。
师:水中加盐后的作用是不小,但它能使所有物体都浮起来吗?
(二)探究让橡胶泥“浮”起来的方法
1、情境提问:老师这有一块橡皮泥,现在我将它放进水槽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导情追问:有什么办法使它浮起来吗?谈谈你的想法。
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办法是否都行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老师这儿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常用的材料,一会就请大家根据你们的想法和现有的材料进行实验,我们看看哪组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浮起来。(请各组派代表领所需的材料)
在动手实践之前,先来看一下友情提示,指名读。
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以上几点,文明探究用现有的材料想出更多的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现在就开始吧。
4、学生实践探究,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
5、引导学生交流、展示探究的结果。
孩子们,刚才老师发现每个小组的研究的特别投入,现在请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1)作成小船的汇报。
A、追问: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各种方法,哪些是类似的??
生:做成不同的形状,这些都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师:为什么改变物体的形状后就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呢
生:在改变形状后,物体的体积增大了。
师: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大体积可以使得原来沉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
(2)用了泡漠板也使橡皮泥浮起来
B、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为什么想到用它呢。
生:它们都很轻。
师:我们把泡沫板、木板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它们都是浮着的,我们称这些物体为漂浮物,那刚才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归结为:板书(借助漂浮物)。小结: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都可以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
6、现在我们就再来改变一下橡皮泥的形状,使它在浮于水面的`同时,让它载重,看哪个小组的载重量最大。
学生制作、展示
(三)、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改变重量
1、谈话:刚才大家研究得很认真,想了很多好办法,大家真能干。不仅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还可以让它载重。可是像我们这艘小船沉下去就变成一场灾难了,大家想一下,有没有可以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船呢?
请大家看图:(指图)图上的这个物体本领可大啦!它在水里想浮就浮,想沉就沉,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2、为了更好地研究潜水艇是怎样自由改变沉浮的,(出示潜水艇模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简易的潜水艇模型,接下来就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可要仔细观察潜水艇是怎样改变沉浮的?
3、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
4、它是如何实现自由沉浮的呢?谁来说说
5、教师总结;通过玩潜水艇我们知道它是运用了(生:改变重量)什么的方法来改变沉浮的。(师板书)改变自身重量
三、应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几种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一起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沉浮性质的应用也很广泛,你能说一说吗?
四、课外延伸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好玩的潜水艇,它可以自由沉浮,师演示、同学操作。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课后亲自做一个。
2、同学们真了不起!渔民伯伯听说大家帮老师解决了不少难题,也想让你们帮帮他:他们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这样就可以捕到很多鱼了。你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请同学们课下进行研究。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www.kaoyantv.com)。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小学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 根据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
2、 感受长江三峡风光美,热爱祖国的山水。
教学重点:
感受三峡的风光美。
教学难点:
课文描写的景、情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课前准备:
多面体课件
教学模式:
重点突破,自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突破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迁移发展,实现学懂后的学会。
教学过程:
一、 引题,欣赏,直观感受。
1、长江以其雄伟磅礴的气势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纷纷前来观光游览,它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2、欣赏长江三峡风光录象。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说。
二、 整体感知,把握重点。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指名读,齐读,读出对长江欣赏、赞叹的感受。
2、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归纳:百里三峡图里有哪些景物?为什么说它是百里山水图?
3、 从课文中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山奇、水急、船险
三、 学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学第三自然段,学后交流:
你学懂了什么?抓住哪些语句学的?
刀砍剑劈像……像……还好像
(2)、感情朗读
(3)、教师适当小结。
2、 比较第二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异同。
同:写法相同
异:描写景物不同
3、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2) 、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探究:课文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怎样来写的?
(3) 、感情朗读
4、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5、 山奇、水急、船险,充分展现了三峡风光,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齐读
四、 学文六、七、八自然段。
1、 三峡不仅风光优美,还有许多迷人的传说,神女峰即是其中之一。出示神女峰的画面,描述神女峰的形状。
2、 齐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指名说说故事。
3、 学了神女峰的故事,你对三峡这幅百里山水图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 再读“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五、 迁移发展
1、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面对神奇的三峡,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故事,一曲《长江之歌》更是抒发了当代中国人对它的热爱。欣赏《长江之歌》
2、 以“长江三峡,我想对你说”进行说话练习。
3、 课后作业:寻找、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歌故事,阅读时间交流。
小学生课堂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复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目标: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容忍和谅解才是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课文内在人文因素的把握,即: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1。复习词语,全班齐读
松鼠山顶山脚幸福但是愿意取下折纸船扎风筝抓风筝受不了乐坏了漂啊漂飘啊飘
二、初读了解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观看课文动画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睡能告诉老师,小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哪里?(课件展示家的位置)
2、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两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
(2)生自由读第2—5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3)请生个人读,检查生读书情况,再请生评价
(4)重点学习第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心情
3、哪里写了松鼠和小熊的心情?“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教师通过课文插图,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小熊和小松鼠的表情,语气,动作。
4、请学生上讲台表演,再要求全班学生把乐坏了表情表演出来
5、用高兴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6、学习第六自然段
(1)区别“飘”和“漂”
(2)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
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不同,这个“漂”是三点水,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另一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
7、学习小组学习第7—11自然段,体会情感
(1)小熊和小松鼠吵架了,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2)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3)谁先提出和好的`?
四、总结全文
小学教学教案 篇五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教学设计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照教材上的连环画,通过教师反复操作,一步一步观察,思考每一步骤的数学含义,让学生逐步理解式子中的“=”就是天平的平衡,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意义。 2。引导学生辨方程、写方程,重视学情反馈。
数学学习重要的是巩固和应用,因此学习后的学情反馈是很重要的。本设计在学生明确方程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写方程,识别方程并说出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两个要素: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通过应用反馈,加深对方程特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小黑板、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体会“等”与“不等”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昨天的比赛是五(1)班对战五(3)班,由于上半场五(3)班发挥出色,上半场的比分为1∶4,中场休息后,五(1)班马上调整了战术,下半场五(3)班没得分,五(1)班连追了x分。
师:两个班最后的比分是几比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1∶4)
师:哪个班赢了?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x+1>4,x+1<4,x+1=4;并注意提问式子的意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学生经历的真实活动为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熟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深刻地感受“等”与“不等”,为后面理解方程的意义作铺垫。
情境呈现,抽象模型
1、自学方程的意义,初步感悟新知。(课件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
自学提示:
(1)理解教材62页每幅图画及对应式子的含义。
(2)标示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3)思考: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4)结合你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1题。
2、合作学习。
(1)你能自己写几个方程吗?小组内互相订正。
(2)组内交流收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集体订正教材63页“做一做”1题的答案,说清理由,并将小组内认为不是方程的算式记录在小黑板上。
(3)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先把答案相同的进行分类,再从答案最少的一块着手分析。遇到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加深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此环节教师要随机应变,注意提问学生“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如果出现了对方程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再次为学生讲解)
预设:
①全班同学的答案一致,全对。
②一部分小组全对,一部分小组有错误。
这时教师可以先找有错误的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汇报讲解。讲解时随时和下面的同学互动交流,在学生的争论中,教师适时引导、提问,指导学生判断正误的方法。
3、整理分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2)交流汇报,说出分类依据。教师板书。
4、独立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2题,汇报,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6页1题,集体订正,并加以补充:判断0=5z-15是不是方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