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三国演义读书心得20字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国演义读后感 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短短的一首诗就梗概了《三国演义》中物是人非,变化莫测的局势,但在这短暂的辉煌消匿之后,留下的则是他们永恒的情。
还记得当年桃园酒后,三兄弟结拜吗?也许后人早已忘却,可他们三却刻骨铭心,好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言壮志!
他们共同征讨四方,血战沙场,面对强敌毫无畏惧,传唱了“三英战吕布”的佳话,面对诱惑毫不妥协,谱写了“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
可最后的结局却不尽人意,关羽因大意而失掉荆州,张飞愤愤不平,在准备替二哥复仇的一天夜里惨遭迫害,刘备聚集的百万大军也被陆逊火烧七百里。
“情到深处,红笺为无色”他们的故事只有不尽的悔泪才能诉说的罢。
寒门出生的徐庶可谓王佐之才,与三国中那些泛泛之辈不可同日而语,早年辅佐玄德(刘备),为其出谋划策,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可,在这战事纷纷的年代,实在是无法忠孝两全,无奈之下,走马荐诸葛,为刘备光复汉室的事业做出了最后一笔巨大的贡献,随后奔赴曹营,原本想好好尽孝,可是母亲不堪耻辱,自缢而亡,最终落得“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结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军阀割据的东汉末年,收到一封家书是何等不易!徐庶即使明知可能一去不返,但却义无反顾地去了曹营,落幕虽不华丽,但一片诚挚的孝心不知感动了后世多少孝子,让多少背井离乡的游子潸然泪下!
在这百年的混战间,天下无安定之所,就连军营里都危机重重——当时曹操在立嗣上犹豫不决,时间一长,其下属就分为两派,一派拥曹丕,一派拥曹植,他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弄得军营乌烟瘴气。
终于,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曹丕成功登基,不过,在继位后竟步步相逼曹植,残害手足,以除后患!被曹植悲愤欲绝的七步诗堵得哑口无言。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许在多年后的某天,曹丕会为自己当年的残忍而忏悔吧,毕竟血浓于水,这惺惺相惜的手足之情,又怎抵不过所谓的江山社稷呢?
一代英雄终成幻梦,一代情谊铸造永恒。罗贯中笔下纷纷扰扰的情使人物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演义了一场流传千古的三国传奇。
国演义读后感 篇二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中,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最喜欢的一本就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这本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值得敬佩,我最敬佩的人莫过于蜀国大将军赵云。
本书中有一篇故事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在这个故事中,赵云单枪匹马冲杀进曹操50万大军中,历经七进七出,杀死曹操56名战将,救出了糜竺、简雍、甘夫人等人。最后一次冲进敌阵,赵云可谓是精疲力尽、九死一生,终于寻找到自己的少主阿斗,并成功的将他送到了主公刘备的身边。在这一章节中,我感受到了赵云英勇独特、勇者无惧的铮铮血性,每当读到此处,我的眼前就好像有一位沙场大将挥舞长枪迎面冲杀而来,让我心中激动不已。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一次又一次被赵云这种舍身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久久不能平静。像他这种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和生命,在战场上用全部身心去冲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保护蜀国少主的行为深深地打动着我。我想,赵云是不怕死吗?应该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为什么赵云能够在战场上奋不顾身的七进七出呢?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勇者无惧。只要是心中有理想,有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真正的英雄一定会勇往直前,不惧生死。
在以前的阅读过程中,我也明白像赵云这样勇者无惧的英雄,也有很多很多,比如南宋大元帅岳飞,就是一位。岳元帅的勇敢可以说家喻户晓了,他从小就立下报国之心,让母亲在背后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他还说:“小小绣花针有何怕,如果连这绣花针之痛都忍受不了,如何到前线保家卫国?”长大后,他果然不负母望,成为了历史上的大英雄。为了抗击金国的侵略,为了自己国家的统一事业,岳元帅勇者无惧,一往无前,他带领岳家军一次次打败后金军,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看看历史上的英雄,再想一想自己,我不禁为自己以前的胆小怯懦汗颜了。我已经是一个五年级的少先队员了,在春节前回奶奶家的路上,一只小黄狗冲我汪汪叫,我都吓的一下子扑倒在了妈妈的怀里,直到过去了好久还没有缓过神来。还有一次,跟小朋友们进行一次障碍跳远的时候,一段不到一米宽的小河沟都让我望而却步了,这不正是缺少“勇者无惧”的精神吗?
正如茨威格所说“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是啊,古今英雄好汉哪一个不勇敢,任何一位爱国者都是勇者无惧的典范。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够当英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像赵云一样,做一个勇者无惧的人。
国演义读后感 篇三
《三国演义》这本书相信大家已经广见洽闻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正是三国时期的真实写照。
《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书中写的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以及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都之间的政治上以及地域上的斗争与矛盾。书中描写了几百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曹操的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刘备的知恩图报、大义凛然;诸葛亮的机智聪明、料事如神……在这些不同特征的人物描写下,折射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复杂尖锐的军事政治以及谋略。这些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曹操被世人称为“奸雄”,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因为刺杀董卓计划失败,被迫逃命,也正是让胸有大志的他开始了统一全国的道路。曹操自小便聪明过人,长大后更是知谋划略。在挟天子令诸侯这一事件中,曹操主动救驾,他料知其他诸侯只会坐观其变,最后将天子握于掌心,并将都城迁至许昌,这更是曹操的高明之处啊!而对于其他的诸侯来说,挟天子令诸侯让他们不得不承认曹操的功举。在《三国演义》中,每一个字都将曹操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不已。
当然,《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的英雄豪杰。所以,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来说是非常深远的。
在我们的学习中,《三国演义》的许多人物形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曹操对贤才的渴望,那是日思夜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学习,对知识充满渴望呢?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实例,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识到规划学习的重要性呢?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是高中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技巧。如果没有团队合作,军队就会乱成一团,就像我们的学习也会有许多不解而困难重重。
总之,读完了《三国演义》,它让我的精神更加振奋,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了解,让我对和平生活有了更深的爱。我相信,读完《三国演义》,大家会对历史更感兴趣,也会更加拼搏向上,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使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国演义读后感 篇四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从小就开始接触了,以前是读少儿版带注音和插图的那种,而现在则是原着。这几年随着知识的增长,这本书也读出了一点门道来。别人总是说曹操是让人搞不懂的角色,我也不否认,但是在我心里他只能排第二,那么第一是谁呢,是有着凤雏之称的庞统。庞统是一个与诸葛亮并称的智慧顶尖的人物,并且就连诸葛亮也说庞统的智慧是自己的十倍,这样的一个人的戏份为什么会这么少呢?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死了呢?
抱着这样的疑问,我把六十二和六十三章又看了一遍,果然看出了许多漏洞,从看星象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和庞统这种基本不会出错的人竟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答案,并且庞统也已经看出来诸葛亮是故意想让刘备回荆州,才跟刘备说天象这回事,所以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根本就不迷信,迷信只是一个借口,给刘备看的借口,而且刘备还信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是个迷信的人。再看出发之前的那段,庞统也参加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战役,他的马不可能无缘无故把自己弄翻,如果硬要把它分类的话,这应当归到迷信那里去。但是庞统又不迷信,所以应该可以证实这个结论:庞统是故意的。那故意干嘛呢?装给别人看。给谁看呢?给迷信的人看。那谁迷信呢?刚才证实了,是刘备。六十三章中部也可以看出来,敌方是因为看见了刘备的马才断定庞统就是刘备,这样的话如果把刚才的结论跟这个再连起来,就会很惊人地发现庞统的目的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找死。并且作为军师的他,不可能在决定路线之前连地名都不看,所以落凤坡应该是他特意为自己选的坟墓。
那么他为什么想死呢?因为刘备堕落了,从六十二章中后部可以看出来刘备认为夺了涪关是一种乐事,换成以前的他绝对不会这样。六十二的后部与六十三的前部可以看出,刘备这时所谓的仁慈差点害了所有人。这和那个以前的明白真仁假义的刘玄德已经不一样了。这不〈WWW.SHUBAOC.COM〉叫仁慈,这叫愚蠢。而庞统就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不想在刘备手底下干了。但是以他军师的身份是绝对不能辞职的。然而从诸葛亮寄来的信可以看出诸葛亮妒忌庞统,妒忌心是会害死人的,庞统应该是料到诸葛亮到最后肯定是要对他下黑手,而刘备又更偏向于诸葛亮,所以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那还不如死在这里。所以庞统的死也是为了诸葛亮证明一点:我不是你害的,我也不屑和你争。
庞统这个人啊,到最后还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我觉得他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个勇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