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电影拉贝日记的观后感(精选8篇)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带来了电影拉贝日记的观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拉贝日记观后感心得体会1600字 篇一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血腥恐怖的死亡场面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行为,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身仿佛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实历史的残酷。而后者则用相对平缓的手段,没有过多地去打造那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而是通过对人物多方面的描绘,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日本军人的残暴。

南京大屠杀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历史,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与国民政府的懦弱,日军的铁蹄很快就横扫中国,并步步逼近原本作为全国首都的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集团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就闻风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队驻守南京。但是,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显然无法跟日本的现代化部队相提并论,日军兵临城下后,虽然那些血性军人誓死守卫南京城,但终归还是不敌日军,坚守数日后便被日军攻城而入。日军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公然无视国际法的规定,没有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是残忍地将这些战俘尽数杀害。而且杀人还很讲究,不是单一的砍头,而是采取一种叫“鹤立”的杀人手法,将一个中国人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还拿烈士的心脏当下酒菜,其残忍变态令人发指。攻城之后,他们的屠刀又指向了无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国公民被日军用各种各样的奇异而残忍的手段杀害,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妇人,都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军人奸污,甚至有不少怀孕已久的妇女,被日本人剖开腹部,将婴儿从子宫里用刺刀挑出来,摇着刺刀上的婴儿大笑。由于许多宝贵资料 都被日方销毁,所以现在据粗略统计,南京大屠杀的军民死伤人数大概有三十万之多。现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没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当中被杀光了。

就在这黑太阳照耀的古城废墟上,拉贝这个德国人勇敢地担起了庇护中国百姓的重任,他与其它几位德国好友共同创立了南京城内的安全区,收容了为数二十万的难民,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日方多次交涉,终于为安全区争取到了日方的承认。但是虚伪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骚扰安全区,甚至还枪杀了安全区医院内的两名医生与三名护士,将战俘杀害后尸体堆在安全门口,对拉贝等人实行的人道主义救援百般阻扰,运大米进入安全区都要交一万元的关税。但是以拉贝为首的德国人民面对日方的淫威却毫不屈服,多次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坚持 到了国际官方的到来,为安全区争取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权利。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现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己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2019《拉贝日记》阅读心得 篇二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三

其实《拉贝日记》跟《南京,南京》类似,都是描述日本侵略南京场景,但它是从一位德国人眼中看待日本侵华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影片的大概内容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只把对我触动比较深的情景跟大家分享一下,以求共勉。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帜之下,尽管日本人知道旗下躲的是中国人,但他们仍然停止了轰炸。我感到十分的辛酸,在我们伟大的国土上,我们竟然无力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家人,而要躲在别人旗下,寄人檐下,苟活生命,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愤愤不平。不过,再想想我国建国60周年来的发展,又让我感觉到十分欣慰。但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位异乡之客-拉贝先生,找到这面国旗,保全数万中国人民性命。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变态”行为,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杀人游戏-两个人之间看谁砍掉的中国人头多。《拉贝日记》中这个镜头也只是在拉贝先生寻找其司机时一带而过,让我比较沉重的心情总算放松一下。而看《南京,南京》中这个场面时却心如刀绞。拉贝先生的中国司机-张,被拉去当做日本人比赛砍头的工具,拉贝妻子被日本人飞机炸毁,特别引发了拉贝对日本人的仇视。

德国人一开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赞成建造难民区,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那么霸道、无耻。难民区的建造,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带来了希望。大量的人群涌入,但它仍潜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机,所有女学生都被剪了很短的头发,远远看去像男孩子,也是为了避免日本人--女学生,让她们看上去比较丑一点,尽量减少日军对其的伤害

看了这部影片,即便还有40分钟没看完,但我仍然被这位伟大的德国友人的国际精神所震撼、感动。他为中国人所做的一切仍被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记忆犹新。死者安息,生者应永远铭记历史,不要让悲剧再演!­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四

首先想发点牢骚。

《拉贝日记》只有一个厅放映,其它影厅全是《南京南京》

这种照顾本土电影票房的手段实在很小家子气。

看了《南京南京》,豆瓣的影评给了3星。

《拉贝日记》则不得不给4星。

南京人对拉贝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对南京人乃至全体中国人来说是个大恩人。可是对于拉贝先生的了解,我们也只是知道个轮廓。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拉贝。原来他在票选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也有顾虑,他也曾站在德国的角度,认为日本接管中国有利于德日之间的战略合作,他也曾做出交出战俘的决定。

这些充分显现出拉贝只是个凡人,绝不是被完美光环笼罩的神人。

在此当选安全区主席之前拉贝有所顾虑,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这种顾虑很真实。一个即将携妻离开中国的人,却因为一场会议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换了谁,我想都会犯愁。

好在威尔逊大夫从中激将,留住了拉贝。

当然,简单的激将只是促成拉贝做出决定的最终导火线

最主要的是拉贝本人也对这片土地眷恋不舍。

影片利用穿插的资料影像揭露当年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

同时也有令人悲愤的百人斩比赛画面。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此外,与《南京南京》一样,导演也安排了一个有点人性的日本少佐。关于这个人物,《拉贝日记》里对他的描写几乎是点到为止,其余日军继续扮演恶魔的角色。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导演FG和陆川一样想告诉观众,日本部队里还是存在好人的。

但两位导演最大的区别是,FG懂得营造历史的整体,而陆川却一个劲的描写稀有的个体。

当然,《拉贝日记》也并非十全十美。

我相信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张静初不满。

张静初在这部戏里根本就是个多余的角色。

第一,剪了头发,你还穿旗袍?明摆着怕日军不知道她是个女人。

在这点上,《南京南京》就很真实。

第二,弟弟为救姐姐,开枪射杀两个日本人。这段戏没什么不妥,问题是张静初是不是脑袋缺根筋?居然穿了身日本军官的衣服逃跑。

你穿日本军服是为了躲避日本人,这点可以理解。

我不理解的是,你在偏要挑军官的衣服,而且你明明不懂日语,你还出此下策。如果没衣服,可以从日本兵的尸体上扒件内衣和衬衫,偏要选外面穿的军服,深怕别人不知道你是“长官”?

(我所在的影厅内,所有观众对此段情节的出现一致表示不满)

此外,如果一定还要挑刺的话,拉贝在救赎战俘的那场戏也有问题。

当时拉贝表示他的司机会说德语,日本人问在场的俘虏谁会讲德语。

有一个人畏畏缩缩地举手,那意思很明显,他“懂”德语。

随后拉贝与此人简单的对话,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从举手的角度来看,说明当时那位战俘比其他人都有魄力,他想赌一把。

既然如此,你就应该赌到底。拉贝与你对话的时候,如果你不是个白痴的话,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找到一线生机。在这种情况下,你随便说两句自编的德语,拉贝也会救你一命。可结果怎样?你成了哑巴,你的魄力在面对拉贝的时候用完了?

所以说,既然敢举手,就应当不是个白痴,结果却用无声告诉拉贝,自己是个白痴。这一点不符合逻辑。

(但逻辑只趋向于理论,也许现实中真的有过这么一个角色,也许此人当时情绪很乱)

拉贝在离开中国的时候,难民高声欢呼拉贝的名字。

这一点与《南京南京》里难民下跪挽留拉贝完全不同。

我更愿意相信下跪的说法,对当时的难民来说,一个救星的离开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总体来说,《拉贝日记》还是值得一看的。

至少比起《南京南京》来说,在我心中要多一颗星。

拉贝日记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篇五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

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

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其实拉贝完全可以回德国,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险都要留下来保护我们中国人,这点令我很感动,不仅会令我很感动也会令我们大家很感动,因为它不仅救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我们一定记得你的,中国的英雄--拉贝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六

原来,拉贝1950年去世后下葬于此。到了1985年,由于墓地租用期已到,无人续约,管理部门便将墓碑进行了拆除。此后,墓地便一直没有任何标识。1997年,拉贝的墓碑从其子女家中移出,通过中国使馆转移到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由于柏林的墓地一直无碑可认,连拉贝的外孙女也曾走错路,将访客带到了其他地方。

没获得“历史名人墓”称号

墓园管理者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南京市曾多次希望柏林市给予拉贝墓地“荣誉墓地”的资格,但被柏林方面否决。柏林市政府的理由是,这块墓地的租用期从1985年到2005年间曾经断过约。但熟悉内情的人士则披露说,其实财政窘困的市政府是不想为这块墓地支付费用。这样,拉贝墓地就不属于“历史名人墓”,也没有永久免费竖碑的权利。目前,南京市已承诺支付拉贝墓地20年的费用。今年10月,南京将向柏林赠送一座拉贝半身铜像和底座。

与拉贝墓地相比,人们可以在德国海德堡市的拉贝私人博物馆寻找到一个完整的“拉贝形象”。这座小型博物馆是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开办的。在鲜花绿树的簇拥下,一座拉贝半身青铜像矗立在博物馆的院落中。记者看到,雕像基座上刻着“南京好人”4个大字,下方还竖着水泥制作的一本《拉贝日记》。一地鹅卵石,则象征着南京大屠杀众多的遇难者。这座雕像是由留德中国学生发起捐赠的,为的是唤起更多人对历史的记忆。博物馆内展示了20余本拉贝撰写的书籍,还有实物、剪报等珍贵的文献史料。最吸引记者注意的,是曾被拉贝保护的602名南京市民留有手印的花名册原件。

“拉贝热”在德兴起

早年间,拉贝作为纳粹党员的身份曾令德国人相当忌讳,更不要说为其捐款建像了。十多年前,发行量不大的《拉贝日记》德语版也没有引起德国老百姓的关注。不过,此次电影《拉贝日记》在德国的上映却引发了拉贝热。

近来,到拉贝墓地和博物馆参观的德国本地人开始增多。记者在德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格拉夫柏林书店看到,该店专为拉贝书籍开辟了小展台。由埃尔文•魏克茨撰写的《约翰•拉贝》还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除了书籍,展台上还有拉贝雕像、拉贝DVD等出售。一位顾客对记者说,“以前我只知道奥斯维辛,现在我知道了南京。”

拉贝电影还引起学术界关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成为德国一些东亚研究所的新主题。拉贝故乡———被称为“汉人之堡”的汉堡市也正在筹划为拉贝竖碑立像。难怪德国中国问题专家认为,拉贝已成为德中两国的“友谊使者”。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范文字 篇七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拉贝日记》观后有感 篇八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对残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恶行,一个满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留在这生死难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伟大谁又能否认呢?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