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卤族元素优秀7篇

卤族元素 篇一

第一节 氯气

第 二 课 时

探究问题框架:

1、氯气的性质:

氯气能与碱反应吗?生成了什么?

2、氯气的制取:

(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如何选用仪器和组装仪器成发生装置:

(2)收集到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杂质,如何除去

(3)如何除去制取氯气的尾气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讲评】上节课布置的探究性问题

1、工业上制盐酸还采用点燃的方法还是采用混合光照的反应条件进行?为什么?

2、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请列出事实根据加以证明。

3、在新制的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4、如何保存氯水?为什么?

【倾听理解】

1、必须采用点燃的条件,因为爆炸难以控制,燃烧产生的热量不能加以利用。

2、不是,因为氯气呈黄绿色。说明还有氯分子存在。氯气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反应。

3、由于部分发生反应,所以在氯水中有Cl2、HClO、Cl-、H+。

4、保存在棕色瓶中,因为次氯酸见光分解

【复习引入】研究一种非金属单质,研究它跟一些金属的反应、与某些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和与H2的反应、还有与水的反应。

今天我们研究氯气水与碱的反应。

【倾听理解】

【演示实验】向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观察现象

【设疑】这是为什么黄绿色气体会消失呢?

【过渡】氯气与另一个碱――氢氧化钙反应即工业制漂白粉的原理。请阅读课本相关部分。

【总结】

(1)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次氯酸,故次氯酸盐也可用来漂白、杀菌。

(2)由于起漂白、消毒杀菌作用的是HClO,所以往往也可以加入盐酸,以增强漂白、消毒杀菌的作用

Ca(ClO)2+2HCl=CaCl2+2H ClO

【观察】黄绿色气体消失、酚酞的红色褪色

【探究】NaOH与氯水中的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生成盐,消耗了氯水中的次氯酸和盐酸,使得Cl2与H2O的反应趋于完全,NaOH的量足够,即可使溶液颜色变为无色,上部气体也变为无色。

Cl2+2NaOH=NaCl+NaClO+H2O

【阅读归纳】

①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②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过渡】如何制取氯气呢?

【板书】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制取气体的实验问答,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装置应包括哪几个环节?

【设疑】现在,以以上四个环节为依据,结合有关信息,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已知:制取氯气的原理是: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我们如何选择发生气体的仪器然后装配成一套气体发生器呢?

(注:桌面上摆有烧杯、试管、烧瓶、若干橡皮塞、导管、酒精灯、分液漏斗、长颈漏斗以及夹持仪器等仪器、浓盐酸、二氧化锰)

【讲解、组装仪器】氯气的发生装置:装配该装置应该从下而上,

【强调】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实验原理: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回答】包括气体发生、气体净化、气体收集、尾气吸收四个环节。

【探究】

1、不能用长颈漏斗因为长颈漏斗会漏气,该反应不象启普发生器那样可以随关随停,随用随开。因为二氧化锰是粉末,反应需要加热所以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2、不能选用烧杯(不容易收集气体),可以选用试管和烧瓶作为反应容器,烧瓶的容量大,试管容量小但比较方便。

3、由于反应要加热,所以要选择酒精灯、铁圈、石棉网。

4、分液漏斗可以随时向烧瓶中添加液体,可以 控制反应的进程。

5、需要两个孔的橡皮塞。

【理解记忆】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

【设疑】我们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并且可以溶于水。那么如何收集该气体呢?

【演示】装配收集装置和尾气发生装置,制取一瓶氯气。

【探究】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用瓶口用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有毒要有尾气吸收装置。

【观察】

【设疑】如何收集到一瓶干燥纯净的氯气?由于氯气有毒,必须把多余的氯气吸收以免污染空气。如果需要什么仪器,请提出来。

【引导】2、Cl2中可能含有的什么杂质,为什么?

3、除杂试剂;

4、收集方法:

5、尾气吸收试剂;

【讲解】对于Cl2中含有的HCl气体,我们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除去。这是因为HCl气体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之故。

也由于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也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但这样收集的氯气不干燥。

【提供仪器】氯气发生器,分别装有饱和食盐水、浓硫酸的洗气瓶、装有NaOH溶液的集气瓶。

【设疑】现请同学信把以上仪器进行有效连结,以制取

【演示实验】按以上设计装置来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氯气。

【探究】2、可能有HCl气体和水蒸气。因反应物中的浓盐酸有挥发性,故可能有HCl;反应体系中有水,且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故可能有水蒸气。

3、可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需要导管洗气瓶

4、用瓶口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集气瓶)

5、NaOH溶液,需要烧杯

【理解】

【思考】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气与碱的反应。

【课后探究】

1、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

2、漂白粉露置于空气中是否会变质?会变成什么?如何保存。

3.实验室制Cl2为何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尾气?

卤族元素 篇二

目的要求】: 1.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掌握溴碘氟的重要性质

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

2.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间的关系,并

通过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

3.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根据

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

【重、难点】: 1.卤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旧知识引导,自学阅读,比较异同,进行归纳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物理性质及有关实验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第二节时完成学性质的递变性及特性和卤素的几种化合物。

【教学过程 】:

引言:卤素名称的由来和族的意思。

学生阅读:结合投影思考题阅读课本22-26页内容。

投影:思考题

1.1.卤素包括哪些元素?(名称  符号  原子结构)

2.2.看24页表比较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

3.3.溴单质和碘单质在水中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何?

4.4.什么叫萃取?萃取剂应具备什么条件?

5.5.碘单质具有什么物理特性?

师生活动:边讲解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板书,解决以上思考题内容。

1.1.卤素的原子结构--------讲解

2.2.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递变-------提问

3.3.溴和碘单质的溶解性(萃取和萃取的条件)---演示

学生阅读:课本页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师生活动:以氯气性质引导,边讲解边总结卤素单质的化学相似性。

(1) + 金属        金属氯化物

1.相似性    (2) + H2          HCl         将“氯“改为“卤“

(3) + H2O         HCl + HClO    “Cl“改为“X”

(4) + OH          Cl + ClO

【板书设计 】:

一。一。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物理性质

1.原子结构                          2.单质的递变规律

色状熔沸点密度水溶性

氟 F  +9  2 7             浅    气       小        小        大

氯 Cl  +17 2 8 7                气

溴 Br  +35 2 8 18 7             液

碘 I +53  2 8 18 18 7     深    固        高        大       小

3.溴和碘单质的溶解性

(1)(1)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

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2)(2) 萃取的条件:  ①萃取剂与原溶液不发生反应

②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③萃取剂比原溶剂的溶解能力强

(3)溴和碘在不同溶剂中所生成溶液(由稀到浓)的颜色变化

溶剂

溶质

汽 油

四氯化碳

Br2

黄    橙

橙     橙红

橙    橙红

橙    橙红

I2

深黄   褐

淡紫   紫红

淡紫   紫红

紫    深紫

密   度

比 水 轻

比 水 轻

比 水 重

二。二。卤素单质(X2)的化学性质

(1) + 金属        金属氯化物  氧化性

1.相似性    (2) + H2          HX

(3) + H2O         HX + HXO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 + OH          X + XO         (F2除外)

(第二节时)

l        复习引入: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相似性?表现了卤素的什么化学性质?

l        学生阅读:结合思考题阅读课本26-29页内容。

l        投影:思考题

1.1.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有哪些递变性?

2.2.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比较,顺序如何?其离子还原性如何?

3.3.从哪些事实可以说明F2是最活泼的非金属气体(氧化性最强)?

4.4.碘有何特殊的化学性质?

5.5.HF、 AgCl、 AgBr、AgI有何特性及应用?

6.6.Cl 、Br 、I  如何鉴别?

l        引言:学习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应抓住相似性、递变性和特性。

l        讲解:从氧化性强弱和置换能力两个方面分析讲解递变性。

(1) + 金属    氧化性:F2 > Cl2 > Br2 > I2

2.递变性                    还原性:I  > Br  > Cl  > F

+ H2      稳定性:HF > HCl > HBr > HI

(2)置换能力: Cl2 > Br2 > I2 (F2 除外)

演示实验: ① I2 + 淀粉----介绍碘的特性

KI + 淀粉

② KI溶液 + 氯水 + 淀粉(或CCl4)

KI溶液 + 溴水 + 淀粉(或CCl4)

③ NaBr + 氯水 + CCl4

结论: X2 + 2X[陈静莉1] [陈静莉1][陈静莉2] [陈静莉2]=2X +X2

l        讨论:非金属的置换和金属的置换反应有没有不同?举例说明。

(非金属置换----夺电子    金属置换----给电子)

l        提问:从哪些事实可以说明F2的活泼性很强?

l        小结:F2和I2的特性。

l        讲解: (1)HF、 AgCl、 AgBr、AgI的特性及应用;

(2)Cl 、Br 、I  的鉴别方法。

【板书设计 】:

(1) + 金属    氧化性:F2 > Cl2 > Br2 > I2

2.递变性                    还原性:I  > Br  > Cl  > F

+ H2      稳定性:HF > HCl > HBr > HI

(2)置换能力: Cl2 > Br2 > I2 (F2 除外)

(X2 + 2X[陈静莉3] [陈静莉3][陈静莉4] [陈静莉4]=2X +X2)

3.特性:  (1)F2 :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I2 :遇淀粉变蓝色

三。三。卤素的几种化合物

1.1. HF和CaF2   存在:

制取:CaF2 + H2SO4 ==CaSO4 + 2HF↑

性质:4HF + SiO2 ==SiF4↑ + 2H2O

用途:

2.AgCl、 AgBr和AgI          NaCl

制取:NaBr   + AgNO3

NaI           光照

特性:见光分解 2AgBr ==2Ag + Br2

用途:

3.Cl 、Br 、I  的鉴别方法

Cl                            白色沉淀

Br     + AgNO3 + HNO3          浅黄色沉淀

I                             黄色沉淀

卤族元素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      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      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      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      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      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X2

常温下

水中

四氯化碳

汽油

酒精

F2

浅黄绿色

强烈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Cl2

黄绿色

浅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Br2

深红棕色

黄→橙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I2

紫黑色

深黄→褐

浅紫→紫

紫→深紫

浅紫红→紫红

棕→深棕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F2 I2)

状态:气态   固态

颜色:浅  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回忆:氯气的化学性质,由氯气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气的化学性质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板书:三、化学性质(F2 I2)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 X2 =2HX (特殊:H2 + I2  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 H2O=HX+ HXO

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板书:2. 递变性

(1)与氢气反应:

(2)与水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3)与金属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氢气、与水、与金属的反应,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我们来看看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CCl4,

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

察现象。

3. 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现象。(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

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 + 2NaCl(熔融)=2NaF + 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 + 2Br- = 2Cl- + Br2   氧化性:Cl2 > Br2  还原性: Br- > Cl-

Cl2 + 2I- = 2Cl- + I2   氧化性:Cl2 > I2   还原性: I- > Cl-

Br2 + 2I- = 2Br- + I2    氧化性:Br2 > I2  还原性: I- > 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老师总结

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例如:氟无正价;氟气与水等溶剂剧烈反应;HF为弱酸,其它氢卤酸都是强酸;单质碘能使淀粉变蓝;溴在常温下是液态(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等。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对比现象。

板书:3. 碘遇淀粉变蓝

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

板书: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 卤化银

实验:分别生成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的沉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AgF是可溶的。此法可以用来检验卤离子。

讨论:检验卤离子的方法(结合前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方法一: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使硝酸银与卤化物反应,从而检验。方法二: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加入少量有机溶剂加以检验。

讲述:不溶性卤化银见光分解的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交流:碘与人体健康以及预防碘缺乏病。

小结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二、物理性质

状态:气态 固态

颜色:浅 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三、化学性质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 X2 =2HX (特殊:H2 + I2  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 H2O=HX+ HXO

2. 递变性

(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例如:2Fe+3Cl2   2FeCl3 而2Fe+3I2   2FeI2

(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 + 2Br- = 2Cl- + Br2

氧化性:Cl2 > Br2 还原性: Br-> Cl-

Cl2 + 2I- = 2Cl- + I2

氧化性:Cl2 > I2 还原性: I-  > Cl-

Br2 + 2I- = 2Br- + I2

氧化性:Br2 > I2 还原性: I- > 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3. 碘遇淀粉变蓝

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 卤化银 X- + Ag =AgX↓(X为Cl、Br、I)具有感光性、人工降雨。

卤离子检验: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2. 碘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卤族元素 篇四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说课稿频道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高中化学《卤族元素复习》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卤族元素复习》。

一 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2019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 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 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课时安排:一课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 教学方法

1、 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 主要教学方法

① 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 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 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 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 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 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⒊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 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 X-的还原性

3、 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 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 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 :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 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 )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卤族元素 篇五

卤族复习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以卤素的制备和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作为卤族元素复习的载体,本内容可以作为卤素知识综合应用的专题讲座。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卤素的化合物,从中可以提取食盐、卤素单质。食用加碘盐是实现我国政府1991年向全世界承诺“到2000年在全国范围消灭碘缺乏病”的重要举措,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是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宜以“探究教学”作为本专题内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进行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最后获得知识和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课题),是一种学科内综合的课堂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注重了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从氯气的制法迁移应用设计溴的制取,并从氯气能将Br-、I-氧化为单质Br2、I2的性质设计溴和碘的制备。

(2)学会加碘盐中碘酸盐的鉴别和定量测定原理。

2.能力目标

(1)综合实验能力(溶解、蒸发、过滤、蒸馏、萃取、分液、气体制备、滴定)。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在较复杂情境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3.  情感目标

(1)建立物质二重性的观点:缺碘和过量碘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在实践(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并分享成功。

三、教学重点

(1)溴、碘单质实验室制备的设计

(2)加碘盐中碘酸盐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

四、教学难点 

(1)溴、碘单质实验室制备的设计

(2)加碘盐中碘酸盐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

五、            教学媒体

投影仪和有关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展示一幅大海图(上写大海啊,母亲!)

教师导语 :

有人说大海哺育了生命,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略为点评。

展示表格:

海水中元素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对照表。

教师:

可见海水中元素的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的成分相同,且含量相关不大,这是生命来自大海的一个重要证据。从海水中含有的元素可知,海水是无机盐的宝库。

一、卤素单质的制备

问题1、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能否采用将海水蒸干来制得较纯的食盐?

师生讨论归纳:

食盐

海水→                 (蒸发、浓缩、结晶)

食盐

展示我国古代煮盐图。

问题2、如何从食盐制取氯气?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师生讨论归纳:

工业制法:2NaCl+2H2O 2NaOH+Cl2↑+H2↑

实验室制法:2NaCl+MnO2+2H2SO4 Na2SO4+MnSO4+Cl2↑+2H2O

问题3、如何由溴化钠晶体制取液溴?

师生讨论归纳:

工业制法:2NaBr+2H2O 2NaOH+Br2+H2↑

实验室制法:2NaBr+MnO2+2H2SO4 Na2SO4+MnSO4+Br2↑+2H2O

问题4、用上述第二种方法制备单质溴,请设计一个实验装置。

师生讨论归纳:

根据下图实验,填空和回答问题:

(1)烧瓶中所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装置(Ⅰ)的烧杯中冷水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装置(Ⅰ)的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 _______。

(2)进行此实验时,烧瓶内的橡皮塞最好用锡箔包住,用橡皮管连接的两玻璃管口要相互紧靠,这是因为 _______。

(3)装置(Ⅱ)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试简述其原因。

(4)为防止溴蒸气对橡胶的腐蚀,装置可作如何改进?

Ⅰ                  Ⅱ

问题3、海洋中的海藻和海带能从海水中富集碘元素,如何从干海带中提取碘晶体?

师生讨论归纳:

残渣

干海带 海带灰 海带灰悬浊液  滤液(含I-) 含碘的水溶液 含碘的有机溶液 晶体碘。

萃取,分液   蒸馏

思考问题:

(1)上述实验中用到那些仪器?

(2)萃取剂要满足的条件是?

(3)如何进行萃取和分液操作?

(4)本实验的蒸馏中为什么用水浴加热?

二、加碘盐中碘酸盐的鉴别和含量测定

问题4、食盐为什么要加碘?加碘是不是越多越好?

呈现资料:

碘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人体中的碘主要存在于甲状腺内,甲状腺内的甲状腺球蛋白是一种含碘的蛋白质,是人体的碘库。人体缺碘,甲状腺就得不到足够的碘,要形成甲状腺肿(大脖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地区,全国有4亿多人缺碘,碘缺乏病给人类的智力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妇女严重缺碘,征聘的小孩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甚至痴呆。1991年,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到2000年在全国消灭碘缺乏病”。

人体一般每天摄入0.1mg—0.2mg碘就可以满足需要,通过食用加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重要方法,并不是摄入的碘越多越好,过多的碘也是有害的,易造成甲状腺功能的减弱,得甲状腺肿。

问题5、食盐中加入的碘的成分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

碘晶体(I2)

大胆猜测 碘化物(KI、NaI)

碘酸盐(KIO3、NaIO3)

1.检验是否含I2的实验方案:

(1)溶于水所得溶液是否有黄色?此法若I2含量很少可能观察不到。

(2)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CCl4层是否呈紫红色?

(3)溶于水所得溶液中滴加淀粉试液是否出现蓝色?此法简单又灵敏。

用(3)方法实验演示,结论不含I2。

2.检验是否含碘化物的实验方案:

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是否产生黄色沉淀?(此方法中生成的AgCl沉淀会对AgI沉淀中观察发生干扰)

(2)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CCl4层是否呈紫红色。

取NaCl溶液和NaCl与KI的混合溶液中分别滴入AgNO3溶液,模拟Cl-存在时对I-鉴别的干扰。

用(2)方法实验演示,结论不含碘化物。

3.检验是否含有碘酸盐的实验方案:

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加入KI溶液和几滴淀粉溶液,然后滴加稀硫酸,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实验演示,结论含有碘酸盐。

投影展示一包加碘盐,阅读包装袋中的说明。

问题6、如何定量测定加碘盐中KIO3的含量?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碘盐,溶解配制成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溶液和稀硫酸,然后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碘。

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I2+2Na2S2O3==2KI+Na2S4O6

实验演示,含碘量的定量测定。

2001上海:30.为了预防碘缺乏病,国家规定每千克食盐中应含有40~50毫克的碘酸钾。为检验某种食盐是否为加碘盐,某同学取食盐样品428克,设法溶解出其中全部的碘酸钾,将溶液酸化并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再用0.030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用去18.00mL时蓝色刚好褪去。试通过计算说明该加碘食盐是否为合格产品。有关反应如下:

IO3-+5I-+6H+=3I2+3H2O

I2+2S2O32-=2I—+S4O62-

扩展:

化学放大:对微量的碘化物可利用“化学放大”反应进行测定。其步骤如下:在酸性介质中先用过量Br2将试样中的I-定量地氧化成碘酸盐,加热除去多余的Br2后,加入过量的KI。用CCl4萃取生成的I2(假定萃取率为100%)。分去水层后,用联氨(N2H4)的水溶液将I2反萃取至水层中(N2H4+2I2=4I-+N2+4H+),再用过量的Br2氧化,除去多余的Br2后,加入过量的KI,酸化,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I2+2S2O32-=S4O62-+2I-),求得I-的含量。

(1)写出上述过程中未给出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根据有关反应的化学计量数,试分析经上述步骤试样中1molI-所消耗Na2S2O3溶液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3)若将上述“化学放大”法进行测定时,准确移取25.00mL含KI的试液,终点时耗用20.06mL0.100mol/LNa2S2O3溶液,请计算原试液中KI的物质的量浓度。

[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氯、溴、碘的制备和加碘盐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从中我们要学会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实验基本操作的组合和在新情境中知识的迁移。

七、教学评析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必须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学内容必须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关心的热点知识为课题组织复习活动,运用了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策略和知识自我建构策略。知识背景、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头,知识产生于问题情境。因此,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形成学习心向关键。问题情境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适应,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不然,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什么,以此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所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 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外部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及调整的过程。新知识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生长成新的认知结构,用以解释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产生式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就认识并学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和解释事物。由产出式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活知识”。从对事实性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容易成为一堆“僵化的知识”,也就是“死知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背景性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经验是决定“建构”能否成功实现的基础,学生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是决定“建构”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复习课应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扩充和完善,使之系统化和网络化。

卤族元素 篇六

第二节  卤族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      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      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      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      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      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X2

常温下

水中

四氯化碳

汽油

酒精

F2

浅黄绿色

强烈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Cl2

黄绿色

浅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Br2

深红棕色

黄→橙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I2

紫黑色

深黄→褐

浅紫→紫

紫→深紫

浅紫红→紫红

棕→深棕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F2 I2)

状态:气态   固态

颜色:浅  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回忆:氯气的化学性质,由氯气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气的化学性质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板书:三、化学性质(F2 I2)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 X2 =2HX (特殊:H2 + I2  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 H2O=HX+ HXO

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板书:2. 递变性

(1)与氢气反应:

(2)与水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3)与金属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氢气、与水、与金属的反应,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我们来看看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CCl4,

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

察现象。

3. 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现象。(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

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 + 2NaCl(熔融)=2NaF + 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 + 2Br- = 2Cl- + Br2   氧化性:Cl2 > Br2  还原性: Br- > Cl-

Cl2 + 2I- = 2Cl- + I2   氧化性:Cl2 > I2   还原性: I- > Cl-

Br2 + 2I- = 2Br- + I2    氧化性:Br2 > I2  还原性: I- > 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老师总结

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例如:氟无正价;氟气与水等溶剂剧烈反应;HF为弱酸,其它氢卤酸都是强酸;单质碘能使淀粉变蓝;溴在常温下是液态(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等。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对比现象。

板书:3. 碘遇淀粉变蓝

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

板书: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 卤化银

实验:分别生成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的沉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AgF是可溶的。此法可以用来检验卤离子。

讨论:检验卤离子的方法(结合前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方法一: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使硝酸银与卤化物反应,从而检验。方法二: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加入少量有机溶剂加以检验。

讲述:不溶性卤化银见光分解的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交流:碘与人体健康以及预防碘缺乏病。

小结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卤族元素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二、物理性质

状态:气态 固态

颜色:浅 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三、化学性质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 X2 =2HX (特殊:H2 + I2  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 H2O=HX+ HXO

2. 递变性

(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例如:2Fe+3Cl2   2FeCl3 而2Fe+3I2   2FeI2

(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 + 2Br- = 2Cl- + Br2

氧化性:Cl2 > Br2 还原性: Br-> Cl-

Cl2 + 2I- = 2Cl- + I2

氧化性:Cl2 > I2 还原性: I-  > Cl-

Br2 + 2I- = 2Br- + I2

氧化性:Br2 > I2 还原性: I- > 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3. 碘遇淀粉变蓝

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 卤化银 X- + Ag =AgX↓(X为Cl、Br、I)具有感光性、人工降雨。

卤离子检验: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2. 碘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卤族元素 篇七

一、            教材分析

以卤素的制备和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作为卤族元素复习的载体,本内容可以作为卤素知识综合应用的专题讲座。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卤素的化合物,从中可以提取食盐、卤素单质。食用加碘盐是实现我国政府1991年向全世界承诺“到2000年在全国范围消灭碘缺乏病”的重要举措,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是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宜以“探究教学”作为本专题内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进行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最后获得知识和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课题),是一种学科内综合的课堂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注重了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从氯气的制法迁移应用设计溴的制取,并从氯气能将Br-、I-氧化为单质Br2、I2的性质设计溴和碘的制备。

(2)学会加碘盐中碘酸盐的鉴别和定量测定原理。

2.能力目标

(1)综合实验能力(溶解、蒸发、过滤、蒸馏、萃取、分液、气体制备、滴定)。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在较复杂情境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3.  情感目标

(1)建立物质二重性的观点:缺碘和过量碘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在实践(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并分享成功。

三、教学重点

(1)溴、碘单质实验室制备的设计

(2)加碘盐中碘酸盐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

四、教学难点 

(1)溴、碘单质实验室制备的设计

(2)加碘盐中碘酸盐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

五、            教学媒体

投影仪和有关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展示一幅大海图(上写大海啊,母亲!)

教师导语 :

有人说大海哺育了生命,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略为点评。

展示表格:

海水中元素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对照表。

教师:

可见海水中元素的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的成分相同,且含量相关不大,这是生命来自大海的一个重要证据。从海水中含有的元素可知,海水是无机盐的宝库。

一、卤素单质的制备

问题1、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能否采用将海水蒸干来制得较纯的食盐?

师生讨论归纳:

食盐

海水→                 (蒸发、浓缩、结晶)

食盐

展示我国古代煮盐图。

问题2、如何从食盐制取氯气?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师生讨论归纳:

工业制法:2NaCl+2H2O 2NaOH+Cl2↑+H2↑

实验室制法:2NaCl+MnO2+2H2SO4 Na2SO4+MnSO4+Cl2↑+2H2O

问题3、如何由溴化钠晶体制取液溴?

师生讨论归纳:

工业制法:2NaBr+2H2O 2NaOH+Br2+H2↑

实验室制法:2NaBr+MnO2+2H2SO4 Na2SO4+MnSO4+Br2↑+2H2O

问题4、用上述第二种方法制备单质溴,请设计一个实验装置。

师生讨论归纳:

根据下图实验,填空和回答问题:

(1)烧瓶中所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装置(Ⅰ)的烧杯中冷水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装置(Ⅰ)的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 _______。

(2)进行此实验时,烧瓶内的橡皮塞最好用锡箔包住,用橡皮管连接的两玻璃管口要相互紧靠,这是因为 _______。

(3)装置(Ⅱ)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试简述其原因。

(4)为防止溴蒸气对橡胶的腐蚀,装置可作如何改进?

Ⅰ                  Ⅱ

问题3、海洋中的海藻和海带能从海水中富集碘元素,如何从干海带中提取碘晶体?

师生讨论归纳:

残渣

干海带 海带灰 海带灰悬浊液  滤液(含I-) 含碘的水溶液 含碘的有机溶液 晶体碘。

萃取,分液   蒸馏

思考问题:

(1)上述实验中用到那些仪器?

(2)萃取剂要满足的条件是?

(3)如何进行萃取和分液操作?

(4)本实验的蒸馏中为什么用水浴加热?

二、加碘盐中碘酸盐的鉴别和含量测定

问题4、食盐为什么要加碘?加碘是不是越多越好?

呈现资料:

碘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人体中的碘主要存在于甲状腺内,甲状腺内的甲状腺球蛋白是一种含碘的蛋白质,是人体的碘库。人体缺碘,甲状腺就得不到足够的碘,要形成甲状腺肿(大脖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地区,全国有4亿多人缺碘,碘缺乏病给人类的智力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妇女严重缺碘,征聘的小孩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甚至痴呆。1991年,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到2000年在全国消灭碘缺乏病”。

人体一般每天摄入0.1mg—0.2mg碘就可以满足需要,通过食用加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重要方法,并不是摄入的碘越多越好,过多的碘也是有害的,易造成甲状腺功能的减弱,得甲状腺肿。

问题5、食盐中加入的碘的成分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

碘晶体(I2)

大胆猜测 碘化物(KI、NaI)

碘酸盐(KIO3、NaIO3)

1.检验是否含I2的实验方案:

(1)溶于水所得溶液是否有黄色?此法若I2含量很少可能观察不到。

(2)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CCl4层是否呈紫红色?

(3)溶于水所得溶液中滴加淀粉试液是否出现蓝色?此法简单又灵敏。

用(3)方法实验演示,结论不含I2。

2.检验是否含碘化物的实验方案:

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是否产生黄色沉淀?(此方法中生成的AgCl沉淀会对AgI沉淀中观察发生干扰)

(2)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CCl4层是否呈紫红色。

取NaCl溶液和NaCl与KI的混合溶液中分别滴入AgNO3溶液,模拟Cl-存在时对I-鉴别的干扰。

用(2)方法实验演示,结论不含碘化物。

3.检验是否含有碘酸盐的实验方案:

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加入KI溶液和几滴淀粉溶液,然后滴加稀硫酸,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实验演示,结论含有碘酸盐。

投影展示一包加碘盐,阅读包装袋中的说明。

问题6、如何定量测定加碘盐中KIO3的含量?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碘盐,溶解配制成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溶液和稀硫酸,然后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碘。

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I2+2Na2S2O3==2KI+Na2S4O6

实验演示,含碘量的定量测定。

2001上海:30.为了预防碘缺乏病,国家规定每千克食盐中应含有40~50毫克的碘酸钾。为检验某种食盐是否为加碘盐,某同学取食盐样品428克,设法溶解出其中全部的碘酸钾,将溶液酸化并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再用0.030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用去18.00mL时蓝色刚好褪去。试通过计算说明该加碘食盐是否为合格产品。有关反应如下:

IO3-+5I-+6H+=3I2+3H2O

I2+2S2O32-=2I—+S4O62-

扩展:

化学放大:对微量的碘化物可利用“化学放大”反应进行测定。其步骤如下:在酸性介质中先用过量Br2将试样中的I-定量地氧化成碘酸盐,加热除去多余的Br2后,加入过量的KI。用CCl4萃取生成的I2(假定萃取率为100%)。分去水层后,用联氨(N2H4)的水溶液将I2反萃取至水层中(N2H4+2I2=4I-+N2+4H+),再用过量的Br2氧化,除去多余的Br2后,加入过量的KI,酸化,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I2+2S2O32-=S4O62-+2I-),求得I-的含量。

(1)写出上述过程中未给出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根据有关反应的化学计量数,试分析经上述步骤试样中1molI-所消耗Na2S2O3溶液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3)若将上述“化学放大”法进行测定时,准确移取25.00mL含KI的试液,终点时耗用20.06mL0.100mol/LNa2S2O3溶液,请计算原试液中KI的物质的量浓度。

[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氯、溴、碘的制备和加碘盐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从中我们要学会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实验基本操作的组合和在新情境中知识的迁移。

七、教学评析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必须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学内容必须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关心的热点知识为课题组织复习活动,运用了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策略和知识自我建构策略。知识背景、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头,知识产生于问题情境。因此,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形成学习心向关键。问题情境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适应,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不然,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什么,以此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所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 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外部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及调整的过程。新知识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生长成新的认知结构,用以解释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产生式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就认识并学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和解释事物。由产出式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活知识”。从对事实性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容易成为一堆“僵化的知识”,也就是“死知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背景性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经验是决定“建构”能否成功实现的基础,学生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是决定“建构”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复习课应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扩充和完善,使之系统化和网络化。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