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用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记录下这三十年每件可堪载入史册的人物和事件,将那已逝的历史定格在我们眼前。那么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大家带来了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精彩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一
回到历史本身,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更具借鉴意义。我突然想到一个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我向来都把“史玉柱”三个字视作黄金搭档、脑白金的代名词,可如今读了书中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闪耀登场、迅速覆灭、然后顽强重生的过程,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绝不言败的传奇人生,心里竟生出☆www.shubaoc.com☆几分敬佩。失败、挫折是人生无可逃避的课题,对于成功、顺利的向往甚至会加大解题的难度,那么,在前途未知独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几个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样的答卷呢?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25年的交点;陌生,因为向来处身事外不问天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至少没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为牺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给大众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们千万不要被财富左右理智,集体的疯狂可以瞬间叩响天堂之门,但必将猛地跌进地狱之渊。在此我并没有给出价值判断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样,光阴百代,时间也是冷的。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稳推动历史前行。如果这么讲,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倒勉强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了。只希望下个三十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热情和自信,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担当。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二
《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共365页,全书通过1978—2008这三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以鲜活的人物,以富有时代特色的事件串在一起,描述了期间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通过最近几天对该书的通读,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完全吸引,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们们经历的事情影响着我们,他们的故事对我很有启迪,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都有以下的共同点,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
不甘于现状,穷则变,变则通
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不知道自已姓什么,因收养他的人是养牛的,所以起名牛根生,牛根生养父去世后,实在被逼无奈,只能到一个奶制品厂当刷瓶工,没想到创办了蒙牛,成了中国最大的奶制品公司。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1978年睡在建筑工地的竹棚里,但他不甘于现状,矢志改变,最终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房地产集团。1978年最著名的事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给中国农村带来举世公认的变化。
由此可见,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想要做成一件事,只有逼一把才行,都要勇于打破现状,正所谓变则通。
勇于创新,改变现状
健力宝集团创始人李经纬,把一个只有几口洒缸的作坊工厂做成中国最大的饮料集团,正是借助1984年奥运会上的赞助及广告,一夜之间而为天下知。
由此可见,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做事专注,坚持到底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把76台残次品冰箱砸成废铁(一台冰箱相当于一个职工两件的工资,当时普遍的做法是低价处理给员工);中国最大的万向节厂创始人鲁冠球,从一开始做农机、轴承、链条等最后只做万向节,只生产万向节,只把这一件产品做好,最后白手起家,做成享誉世界的万向节厂。
由此可见,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专注,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一件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眼光独特,具有前瞻性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创业初期,敏感的意识到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市场一定是个人计算机的天下,与他的同伴及公司内部的科学家发生激烈的争吵,日后的事实证明,正是柳传志的准确让联想成为中关村最传大的公司。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宗庆后从卖雪糕的小商贩开始,意识到保健品市场的潜力,最终创造了娃哈哈集团。
由此可见,对未来、对行业发展的准确判断和认识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重要因素。
学历、出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专注、持续的学习、改变、创新
很多人都是农民出身、学历低,只有小学、初中文化,但他们做事专注、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不断的学习、改进、创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他们成功路上的重要保障。如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等。
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华西村的吴仁宝,健力宝的李经纬,一个与当地政府部门关系良好,得到政府支持,创造了中国第一村的神话。健力宝的李经纬由于与当地政府部门关系处理不好,得不到三水市政府的支持,最终企业被贱卖,李经纬郁郁而终。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三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_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_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勇敢的面对苦难,一切都会解决的。
把竞争机制引进家庭! 篇四
我们在市场争杀的就是业务和市场人员,随着西方经济在中国的引进,我们也迎来了市场营销的始祖——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把我们带入4P、4C时代,随之带来的是全员营销、整合营销,无论怎么营销都是把我们的竞争优势全部体现出来,这竞争中敢于亮剑,敢于取得胜利,把竞争对手击败。我们引进竞争机制无非也是提高我们内部的竞争机制,把我们的官兵锻炼成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将才。业务都是传统的分片管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片区挂上竞争的竞选的席位上呢?谁有能力谁就有自己更大的实战空间,那业绩与领导对话。
我们的市场人员避免天天不务正业,我们也要引进竞争优势,把传统的市场部,提炼出一支加强组,这样有人负责市场推广、有人负责市场信息收集、有人进行培训、有人进行卖点提炼,我们根据各自工作的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我们的激励机制,把我们的团队建设的更加强悍。
我们加强组主要负责经营部促销活动的支援工作,他们的奖励和促销成效相联系,再由商场、促销员、业务员监督并审核,防止弄虚作假。这样大大的可以增加我们的执行力,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我们的市场推广可以在经营部片区,分批次的开发盲点,这样美开发一个盲点的洽谈、建设、培训等相应工作都由推广人员组成,这样我们锻炼出一支后备业务梯队。也为我们开发三四级市场取得成效。
专门的培训和卖点提炼,需要每一名市场部人员注意市场瞬息变化,竞品情况、商家情况,市场部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没有时刻学习的欲望、没有军事化的执行力,那这就是一个摆设。
我们的业务也一样,都说不好的片区能把业务员玩死。片区做不起来,这样我们以后的仕途就奄奄一息了,我们为什么不在内部进行招标的形势,把所有片区公平公正的拿出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一名业务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就的需要解决,但是空想和幻想永远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林子大了,什么思想都会浮出水面。最主要的是团结,形成一股力量。
再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连光屁股的小孩子也知道有病了吃药!我们市场也一样,出现问题,就的找行家诊断,需要什么便吃什么!便有了对症下药,不吃药能痊愈吗?能,不如伤口坏了一个小口,再不感染的情况下,一定没有什么事情。我们有病的市场,他和人还不一样,没有免疫系统,在一个没有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八方来敌,没有要就等于死,好意一个老虎四肢残疾了,一动也不能动,便有狗来入侵,所谓的虎落平阳被犬欺!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五
从84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进入快车道。一大批今后叱诧风云的企业随后成立。联想,TCL,创维,四通。他们改造着中国的社会。作为83年生人,我可以清晰记得“四通打字机”的广告,随后的还有太阳神,娃哈哈(1989),还有无数知名企业。
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88年。在这一年,由于双轨制的无法继续下去,国家打算完全放开物价政策。孰料通胀严重,改革不得不半途而终。人们没有享受到改革的利益,却看到了改革的失败,不满情绪日益膨胀。加上国外政治形势,改革一度陷入僵局。书中对此段历史语焉不详的带过,没有只字提及政治,实为不得已。
89过后,政策一度紧缩。但也有人在那一年脱颖而出:史玉柱。在89年这个边城小子,以狂放不羁的形象闯入深圳,赤手空拳赌出天下,一度成为青年们心目中的偶像。
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转动,就很难停止。在接下去的几年,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依然在积累着他们的财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牟其中和仰融。在1991年,自认为商业天才的牟其中终于完成了他的神话。他不花分文,用价值4亿的罐头装满了500节车皮运到苏联,换回了4辆苏制飞机,据说此中利润1亿。在这笔交易以后,他荣登大陆富豪榜首位;但是也是在这笔交易之后,他没有完成过任何像样的交易。他发现了这种资源的调配的神秘,但是无法掌控。最终在若干年后被指控诈骗罪,现于武汉服刑。
仰融则是另一个神秘高手,甚至到如今依然是。通过国内最早的海外注册控股,美国上市,他积攒了巨大的财富。近年在于辽宁政府的博弈中出局,但旋即又起。目前也没人了解他的行踪,但他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资本玩家。
92年邓公南巡,再度给改革注入了活力。一批企业随机入市。他们将在随后的市场上起起伏伏,创造属于他们的奇迹。这将是《激荡三十年》下一部的内容(以上内容为上部读后感,下部还没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六
根据高新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要求,我对学习资料中一本《激荡30年》所吸引,激荡30年读后感。书的作者是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者,著有《大败局》、《被夸大的使命》等书。)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冷俊的文笔,描绘了1978年到20xx年30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也可称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里面充满了刀光剑影,看了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
1978年-20xx年这30年间,我们亲身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置身与改革的大潮中,有失落,有兴奋。很多以前发生的事情这天看起来如此荒谬和不可思议。
1978年,高考恢复,上百万知识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刚刚打开的大学之门,当时华南理工大学招的20几个年轻人中有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十多年后,他们三人分别创办了TCL、康佳和创维。也是1978年前后,从湖南和四川的监狱里先后走出了两个男人,一个叫杨曦光、一个叫牟其中,他们的入狱是因为他们分别写了一个同题目的万言书《中国往何处去》而被打成。杨参加高考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后到美国继续深造。牟借了300元创办了公司,迅速致富,然而却在年近50再度入狱,至今在在武汉的监狱中日日读报。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也因为参与了此类活动而锒铛入狱,出来后拼命自学,最后考取了全国律师牌,发誓为健全中国法制而奋斗。
这样关于人物命运的故事贯穿在整部书中。作者写到:“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只有透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和魅力,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记录和阅读。
在1978年到20xx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格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拔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白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矩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想想看,我们这代人谁没有经历过这30年的洗礼,时到今日,有些人在国企改制中被时代所淘汰,进入了退休养老的阶段,有些人被迫下海,经营着自我的一点小生意,有些人像书中描述的时代弄潮儿创办了自我的公司,至今还在继续打拼中。
作者在前言中写到:“每当月夜,我便孤身闯入历史的迷雾。我的书屋正对着京杭大运河,河水从我的窗下流过,向西三公里拐过一个湾,就是运河的起点处——拱宸桥,这一线河水向北蜿蜒,在日升日落横贯整个华北平原,最后进入北京城,到积水潭,鼓楼一带嘎然而止,720xx年来,世事苍茫,却从来没能阻挡过它的无言流淌,历史的长河不断奔流!
我以前为我们这代人的境遇不平,在我们青春年华的大好之际,被下放到广阔的天地去锻炼,回到城市又要寻找属于自我的那个位置,工作之余继续参加文化补习,正在有点底气准备好好工作的时候,又面临国企改制,丢掉了铁饭碗,金饭碗,被抛进茫茫的大海中学游泳,为了生存吃尽苦头。
但是看了《激荡30年》我忽然为自我庆幸,能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其实是一种荣幸,我们的父辈能够跟我们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燃情故事,我们也能够给我们的子孙讲述这样一个激荡岁月里发生的所有的激动人心的变革故事,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四十不惑的吴晓波象其他外国媒体记者一样写出了自我的史诗性大作《激荡三十年》,推荐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和关注中国经济的朋友们一读。关于中国企业的软肋有几点感触如下:
第一,市场经济或者资本的冷血性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观念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制约中国企业的发展。而偶尔有一两个能够冲破传统人情观念,严格执行资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够取得一点点成功。这样的管理措施在中国就叫严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个人。他的改革很简单,就是员工生产效率与个人收入的效益挂钩,所谓“生产上要紧,管理上要严”。但是,即使到这天,对于很多国有的甚至是非国有的企业而言,这一招仍然是很灵光的。制度是冷血的,这种冷血来自于资本的逐利性,如果资本缺乏了逐利性,就会被中国传统的人情观念所堙没。所有的家族企业,在发展到必须规模之后,都会停滞不前,阻挡他们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对打天下的亲友们的安置问题!
第二,难得的一两个能够冲破人情观念的企业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个人的铁面,在小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如果这个企业规模一经放大,往往面临的是更大的失败。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复制难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同样以改革分配制度、严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头脑发热的马胜利疯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纸厂。有人认为,马胜利是缺乏战略思考,其实不然,在当时紧缺经济的形势下,马胜利即使没有战略思考,只要能够成功复制他的管理模式,就应是会成功的。
但是,马胜利的成功模式是不能够复制的,一者他的石家庄造纸厂不是靠制度在运营,实质上是靠个人的强势在运营,哪怕这种强势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除非到有一天,这种制度成为一种文化,马胜利才能复制他的模式。马胜利失败了,此后二十年,继续这种失败的比他的名气更大,比如华源,还有正在壮大的中国化工!
千万要记住,除非你的制度成为文化,这种文化至少在核心员工中融入血液,否则,所谓快速扩张,只但是是给人送钱而已。我从来也不相信,只靠换了别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业扭亏为盈!
第三,创新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永远的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企业此起彼伏,如过江之鲫,但是真正能够有持续的创新潜力,而不是偶尔抓住一次机会的,一向坚持到这天的,几乎用手指头就能够计量!而要一再抓住机会,永远抓住机会,靠的毫无疑问是类似任正非一样的时刻处于冬天的心态,这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没有。而以中国人乐于享受的天性,有几个企业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经老了,新一代的企业家呢,我还没有看到。写到那里,我不禁打个冷战!
资本的冷血、社会范围的资本主义精神、永远没有安全感的进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贴合这条件了!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七
“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异常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那三十年,时代背负了太多,过重的担子负载的是一群初见曙光的人们的期望。蓦然回首,一笑笑出了泪痕,一路走来悲愤有之,苦痛有之,抑郁有之,荧光有之,活力有之,机遇有之,喜悦有之,可谓激荡万千,终难忘!
时势造英雄,把握国家政策的脉搏。《激荡三十年》基本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前面三十年间的企业史。它生动具体地一件件如实地记录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和人物,有些人物和事件此刻看起来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大事件,但确是那个年代的特征和历史脉络。书中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国家的步步开放和改革的进程,描述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描绘了很多生动的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们的奋斗历程,经过对那段岁月的见证,我觉得改革三十年是民心的三十年,经济发展是人心所向,钱和饭是民之根本,国家的政策就是风向标,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理解国家的政策,争取做时代的弄潮儿。
在三十年历史长河中,很多改革先锋他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年代,用无畏、勤劳和聪慧谱写了一部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企业史。他们有的出身草莽,坚忍而勇于博取。华为任总40多岁时处于人生低谷,企业辞退,经济拮据,他在人生的40多岁的时候,几个人合伙尝试着开了个小的电子公司,代理卖国外的模拟交换机,可是任总有着过硬的大学专业知识,他年轻时曾作为部队的工程技术兵参加全国的由邓小平同志的主持的科技精英表彰大会。他的知识,加上他的勤奋,加上他的坚韧,他之后研发了自我的数字交换机,凭借着他部队的管理理念,他的天才销售思路,他的团结奋斗基因,华为壮大成一家伟大的高科技公司,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贡献。我想跟任总有个伟大的母亲,有个正直的父亲,跟他的勤奋,跟他的坚韧是分不开的。失败的理由千千条,但成功的人总是有他的理由的。
当年的王石,也曾迷茫,然而他却紧跟时代步伐,从一个靠倒卖玉米赚取第一桶金的饲料中介商人到之后的万科集团董事长,他当然有灰色的官场背景,可是他敏锐地发现香港人到深圳来搞房地产赚钱时,他当机就明白这是个十分大的市场,他的稳稳地饲料生意不做,断然改行。当年的柳传志,对科学研究工作厌烦至极,可是却拥有管理才能,他能第一时间发现很有市场价值的设备和技术,在一间仅有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创立起日后将成为全球500强的“联想”企业。当年的许多人他们也同样面临时代的困惑而苦于无法自我救赎,然而他们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是他们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他们能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我的时代切入点。
还有以往的首富“刘家四兄弟”,刘家四兄弟个个读书优秀,都有铁饭碗的工作,可是他们的不安分和冒险基因,让他们主动辞职,拿出能拿出的家当合伙开了公司,一开始发明了一个电子设备,可是想卖要去县里审批,人家一句话说你不能卖就结束了。他们兄弟们只能流泪,只能转行从事养鸡行业,读后感。可是养鸡一开始的创业资金一开始就被一个骗子骗去了绝大部分,真是欲哭无泪。养鸡也不算成功。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鹌鹑蛋价格好产量也高,他们立刻投入养鹌鹑行业,凭借着他们的聪明,勤奋,他们研发了更好的饲料,他们自我给养殖场设计了一套保暖和照明系统,鹌鹑行业给他们了创业收获。可是他们立刻发现饲料市场是个更大的商机,立刻转入饲料市场。成为了我国的饲料大王。
从改革开放初江浙人民冒极大风险发展贸易,到80年代中后期的全民皆倒,再到南方讲话后爆发的全民下海的热潮,底层人民对贫穷现状的坚决告别和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是中国改革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浙江的温州,他们的草根性格和冒险精神,让他们每次都是改革的先行者,个体户和家庭作坊的实验者,也是之后的炒房大军。
娃哈哈的宗总,知青返乡后在校办工厂送货,顺便卖卖小学生的学习小用品,可是他凭本事和勤奋成为了校办工厂的经理。他见证了“健力宝”辉煌,意识到儿童的饮料的巨大市场,之后他成为了饮料大王,公司滚雪球地发展。还有杭州萧山的鲁总,他从一个乡镇企业,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紧抓时代的机会,从产权上、人才上、管理上、市场上,各方面都能做到万无一失,公司稳步发展。
说起改革开放,就不得不提在南海边写下美丽诗篇的邓小平。他奠定了中国变革的思想基础,在这三十年里改革开放虽然不无停滞,可是邓公都用无比的智慧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他有时候搁置争议,有时候说允许犯点小错,有时候说脚步能够大点,有时候说摸着石头过河,在各个年代和节点,他都采取了最确当的最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这片古老的、重新唤醒活力的大地上,一大批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包括之后的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改革后的先驱者。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时代,国家基建大发展的年代,我们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不管你觉得好与不好,国家总在发展,适应时代的那些人和那些企业他们做的风生水起。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时代总是在提高,国家总是在发展,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立足。先有国再有家,如果不能把握时代脉搏,不能掌握国家的发展政策,那么再聪慧也只能事与愿违。仅有切合时代的脉搏,跟进时代的步伐,加上勤奋和坚韧,就能这场没有硝烟却暗布地雷的战争中走到最终。我们可能在竞争最激烈的年代,我们同时也在机会最好的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到来,让我们拥抱时代、拥抱祖国。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000字 篇八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不知不觉的被时代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在吴晓波笔下所有的改革风云人物中,健力宝的李经纬赢得我深深的同情。这个悲情的南方汉子失败后仰天含泪不发一语的照片很长时间里萦绕在我的脑海。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已成必然,但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李经纬的失败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史。在当年那一轮“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李经纬的“以身试法”某种意义彰显了资本在政治搅局中的脆弱,而整个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宁与外客,不与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个李经纬,正如吴晓波在最后略带戏谑的写到“地方政府表现出的易于轻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让我们看到中国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了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寻味的八字箴言背后难以言尽的苦处。
改革开放的种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与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然而过去经济还是由政府主导的,普通的人们在其中取得的种种成就,抓住的种种机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政治变革的副产品。民营的企业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叶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运。在未来,还是期待一个更完善的制度,一个系统更稳定的社会。中国经济,至少在企业方面,应该有更多无关政治的商业智慧而创造。不过把握政府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潮流、时代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今天中国的虽然有点虚浮,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从1949年开始中国没有走上发展的“最优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国未必与所谓的“最优道路”差多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独立的逐步进行,渐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会在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河流。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九
伴随着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沦落的还有商业道德,巨大的利益空间,让原先朴素无华的人学会了奸诈,学会了斤斤计较。记得书中有个注记提到,海南上的人原先在买卖时,是不敢收钱的,交易时要卖者把钱压在箩筐底并且走远了才敢收钱,然而就在海南宣布成为改革试验区后,天南地北的“倒爷”就到海南炒起了汽车进口批文,原材料批文,黑市外汇,过不了多久,当时的省委书记给中央汇报时感慨万端,说利益使海南人民风“晋江假药案”,他让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封疆大员项南引咎辞职;还有温州的造假事件,近乎疯狂的地下金融活动——“排会”或“抬会”等。对利益的追逐,已经到了让人迷失本性的地步,在书中,作者无限感慨地说市场经济的冷漠本性显现无遗了。
自从1978年那场有历史新纪元好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就注定是世界眼中的焦点所在。而唯一遗憾的是,中国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却没有产生一位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这点一向让外国人想不明白,更让我们想不明白。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很大程度上已经忘却了真正好处上的思考,忘却了我们是一个人,而且背靠的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争名夺利了,而忽视了自我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及生命的好处,也许,著者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期望能帮忙大家找回一种对历史的感觉,重温一下一群人的来来往往,然后各自都能思考下自我的人生好处。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足以改变一代人。而这天,期望凭借这本记录了这30年以来酸甜苦辣的书,能够改变下一代人。
改革没有先例可循,人生同样没有先例可循,每个活着的人都在继续着自我的人生,匆忙间停下时,千万别忘了回头一顾,也许这样自我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夜静更深,我在电脑前敲下了以上文字,此时,已接近凌晨2点,而我的那本《激荡三十年(下)》尚在路途中。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十
借用《21世纪经济报道》沈灏对本书的推荐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来作这本《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的开始吧。
去年股市节节败退之时,阅读了小费雪的《荣光与原罪——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100人》,也读了戈登的《伟大的博弈》。都说读史能够明智,有太多似曾相识的人,有太多如雷贯耳的公司,在历史的大潮中灰飞烟灭。此刻再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感觉更深刻,三十年也是挥手一瞬间,多少风流人物,今昔在何处
这不是一部完全标榜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功绩的书,同样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商业杂谈或戏说,而是一部类似于黄仁宇先生书写大历史般的商业史,作者吴晓波先生用难得的历史与经济的视角将30年政治、经济、人文交织的错综复杂的中国商业史进行了全景式、大局观的梳理,书中涉及到的众多经济人物,如柳传志、王石、张瑞敏、刘永好、李东生、鲁冠球、任正非依然风流今朝,而褚时健、顾雏军、黄光裕已大浪淘沙,唏嘘……
这又是一部国企、民企和外企逐鹿中原、尔虞我诈、互相利用的企业发展史。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30年了,中国出了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这些强大的企业,但终究没有出现像可口可乐、微软这样的伟大的企业。还要多少年呢估计谁也不敢肯定的说。
这又是一部政策决定经济的实践手册,从计划经济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国企内部机制改革到“抓大放小”再到非战略领域的放开,政策决定经济,所有重大机遇与发展几乎都伴随着政治与政策的改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