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爱心小故事集3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编的爱心小故事集3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爱心小故事 篇一

中秋节前,我去邮局发信,坐在我旁边的老人向我借笔填写汇款单,老人头发花白,年纪六十多岁。看到他在汇款单上写下1000元,我猜想,他可能是给正在外边上学的儿女汇款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出乎我的意料,老人填完汇款单后,又在附言栏中端端正正地写道:“祝父亲、母亲中秋节快乐!”原来他是在给父母汇款,我先是一阵惊异:这老者竟然还惦记着他的父母亲,还有一阵感动:老人这年纪已经是儿孙满堂的人,也是被儿孙所孝敬的年纪,却仍然不忘尽儿女之孝!

当老人把钢笔还给我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眶里竟然湿润了,那神情,完全像是一个想家的孩子。莫非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只要有父母健在,无论多大的年纪,他仍然是一个孩子?

走出邮局,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是啊,当一个人在青年、壮年时期先是执著地追求着一份自己的爱情和事业;而到中年时,又为自己的家庭、儿女的生活、学习、工作不停地劳苦奔波,等到人生之秋时,可能会想起自己多年来对父母的一份最不应该的疏淡。而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已经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试想,若人到花甲、近古稀的年纪,仍有机会在节日的时候,恭恭敬敬地说上一声“父亲、母亲节日快乐!”那是怎样的一种美满人生!

爱心感悟:我们都有孝心,只是我们在少年、青少年时期还很少能尽到孝心。我们的成长大都是在父母的翅膀之下的,孝心被慈爱所包裹。其实,孝心常在。我们长大成人时,这种爱的孝心应该体会更深。我们为自己奔波,我们为儿女的学习工作奔波,我们更应该为孝心奔波。

关于爱心小故事 篇二

那时,他是河南嵩县木植街年轻的乡党委书记,志在云天。那天遇到的那件事,是意外之事,然而,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天,1995年1月25日,从县城返乡的途中,他发现路边一个弃婴,就在他走近时,弃婴哭了起来,清脆的啼哭让他不假思索就走了过去,抱了起来。婴儿竟一下子不哭了,泪眼眨巴地看他。他心疼了一下,这种心疼他还是第一次,这野地寒冷中婴儿那无助巴望的眼睛!

他将女婴裹在怀里,去了邻村一个孤老家,他知道,这个孤老一直想领养一个孩子。孤老很高兴地收下了孩子,取名来喜。

他常去看来喜,带去些吃的和玩具,说也怪,来喜很认生,唯独不认他的生,一见他就笑着扑张小手,见娘亲一般。

第二年,他外出的那段日子里,孤老去世了。他回乡知道消息后。马上去问来喜的下落,四邻都说不知道。有人悄悄告诉他,来喜有怪病,孤老在病倒之前就把孩子送走了,谁也不知送到了哪里。

他的那种心疼成了心病,他后悔当初没把孩子送回自己家里,一个有病的弃婴,还有没有哪个人家真正心疼她?他开始打听孩子的下落,同时,他不知不觉中成了关爱全乡孤儿的“菩萨书记”,给孤儿找家,查询已收养孤儿的生活实况,联系学校让所有孤儿免费上学,带受虐待孤儿和他一起生活,给孤儿们完整的父爱……

他为了孩子们累病了,手术后落下残疾,被调回县城工作。他放不下那些孩子,心疼得受不了,第二年,他以每年5000元的租金租下一家厂子的空闲房间,把那些孩子接了过来,他要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有一个最温暖的家!

他知道,这种事想让人们理解是很难的,包括家人。他无法把他的那种心疼传递给别人,也就不用和别人商量。家人当然反对,但已成定局,谁也改变不了他。他不仅收养孤儿,还收养孤老,一个又一个。

这种怜弱惜微的天性,也影响了他的“仕途”,他成了“二线干部”,业余拼命挣钱,开三轮车拉人、修剪花草、打钟点苦工……孤儿们渐渐长大,也都帮着他干。他要让孤儿孤老们吃好穿好,他要花钱给孩子们跑学校办户口,他要支付老人们每月几千元的医疗费……他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家之主,义不容辞!

拼命支撑中,一件大事又来了。有人告诉他,那个来喜当年被送给外乡人家,后来那人家发现孩子有很难治好的病,又转送给人,不久再被转送,到现在孩子也没上学,病也没治,最后收留她的人家发愁送不出去,正和上一个人家闹官司呢!

他马上去了孩子所在地,找到那户人家,看到瘦得没了人形的8岁的来喜正趴在灶台前吹火做饭,他的泪一下子流了一脸!奇迹:小来喜竟然还认得他,叫了声“爸爸”就扑怀而来,哭了个惊天动地!

他知道爱是怎样一种天职了——万死不辞!

他辞去官职,带孩子跑全国大医院治病。孩子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他跑了十多个城市,转战数年,最后在郑州一家医院手术成功,来喜改名新生,他将新生带回那个已有16名孤儿和孤老的大家庭!

至今,他已花尽了一生积蓄,欠外债近10万元!

近日,记者采访他时,已经上学的小新生偎着他,大眼眨巴着看着记者。记者也觉得这孩子的注视有点特别,让人心疼,让人平生一种天大的责任!

他笑说:“当初,她就是这样看我的!”小新生流泪说:“爸爸,为了我,为了这个家,你的心要疼碎了……”

是的,有了十多年前那一眼之间的心疼,才有了这1)高考家长帮○www.shubaoc.com(6个孤儿孤老的大家庭,心疼,是一颗种子,这种心疼是人类最真切的善良,这善良可以让一个人倾尽所有而无怨无悔!

至少,有16个理解了什么是心疼的人记住了一个名字——潘先锋!

爱心故事 篇三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明心志。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既是范仲淹身为政治家所坚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为慈善家,实践于其一生善行中的大德。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读书于长白山僧舍的时候,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粥。待到第二天粥凝固成饼后,他便用刀将“粥饼”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十数根咸菜,权当饭食。范仲淹幼时发奋于贫穷中的这段经历,不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断齑画粥”的故事,也使范仲淹终生体恤穷人的疾苦。

身居高官之后,范仲淹虽然薪俸丰厚,却依然勤俭。他把自己积攒下的大量家财拿出来,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以地力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义田”。当地凡有人家婚丧嫁娶,范仲淹都会拿出钱来资助。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范仲淹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义庄”。

除了扶贫济困,范仲淹还非常热心于赞助苏州的教育事业。《范文正公全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南园购得一处草木葱茏,溪水环绕的好地。原本范仲淹是想在此建设自家的住宅。当房屋建好后,范仲淹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先生探查了一番,连夸此地风水好,称若久居此处“必踵生公卿”,也就是说范家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里读书,这岂不是能出更多的贵人)。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的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了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当地富户纷纷效仿。据说“吴学”日后的兴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