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2023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精选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自然辩证法论文10400字 自然辩证法论文10400字研究生 篇一

摘要。1 abstract..........................................................................................................................1 引言。1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1 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2

2.1自然界的统一性。2 2.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3 3园艺学内容。3 4自然辩证法对园艺学的重要性。4 5自然辩证法基本要义。5 6园艺学的自然辩证法要义。6

6.1系统观。6 6.2科学技术观。6 6.3创新观。7 7自然辩证法在园艺生产的应用。7

7.1建立多样性的生物类型。8 7.2科学认识转基因植物。9 7.3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措施与趋势。9 7.4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0 结论。10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园艺学

兰彩耘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把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园艺学也是研究自然的科学,所以可以将自然辩证法的知识运用到园艺学上,从而指导园艺学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园艺学;作物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dialectics and horticulture

lan caiyun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bout nature and general laws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reforming nature of general method of laws of nature and nature dialectics of nature, the nature and law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 methodology as a research horticulture is the study of natural science, so i can to apply knowledge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horticulture,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words: natural dialectics;horticulture;crops 引言

纵观历史,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处于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目的就是促进自然、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园艺学也是研究自然的科学,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指导园艺学发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2.1自然界的统一性

所谓自然界,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根据能否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特征,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两大类。

自然界的物质虽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却存在着内在 2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的统一性。根据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区可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天然系统。2.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物质要素构成的结构和性能相统一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物质系统的整体性,首先反映了物质系统的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因此,整体中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影响整体的性质和行为;另一方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的性质和行为不同于孤立状态下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受到整体的支配和制约。3园艺学发展和内容

我国园艺业和园艺学的发展,比欧美诸国早600~800年。在西方国家之间,园艺植物和技艺的交流,最早当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给欧洲带去了中国的桃、梅、杏、茶、芥菜、萝卜、甜瓜、白菜等,大大丰富了欧洲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给中国带回了葡萄、无花果、苹果、石榴、黄瓜、西瓜和芹菜等,丰富了我国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以后的交流不限于陆地,海路打开了更宽的通道。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园艺大国”。我国原产的果树、蔬菜、花卉和观赏树木,早已引向世界各地,在各国的园艺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现有中国园林植物达1527种及变种,该园以拥有这么丰富的中国园林植物而骄傲。中国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其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和辐射影响早有定论。作为世界植物起源的几个中心之一,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数之不尽的食品资源、观赏资源和经济资源,资源之多永远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首先,园艺产品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满足了国人的食品、观赏、绿化、经济等需要。其次,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一个转型,而园艺产业的发展也必定要跟随这个转变的过程。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要求,中国的园艺产品的营销体制向市场机制的根本性转化,使园艺产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拉动了其产业发展,中国园艺作物的生产规模和产量的份额在国内农业经济和国际园艺产业中有明显优势;园艺业是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可提高农民 3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素质和农民收入,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起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园艺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在一些地区,园艺业已成了改变落后和贫困的产业。

此外,园艺产品在西部开发,出口创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果、茶叶等多年生作物,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解决农民生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园艺产品生产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加工、包装、运输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与生产紧密相连的外向型龙头企业,这些将有利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总之,园艺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群。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园艺研究的内容包含了作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等多个方面的科学。4自然辩证法对园艺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进行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该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初步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园艺科技工作者。现代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在技术问题有越来越综合化,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在一个科研项目的规划、设计、实验、得出结果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需要协调多方的利益。无论种植多么不起眼的植物,不仅要考虑植物本身基因因素,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毋庸置疑,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园艺科技工作者能否自觉地认识到,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自觉和不自觉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会在他们的研究活动中起促进和阻碍作用。因此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科技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一名优秀的园艺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与社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其才能的充分发挥。清代章学诚说过:“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可见才、学兼备的情 4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况下,科技工作者的识对其能否成才和成才层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远见卓识,也有人见识短浅,但识非天生因素,它也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和提高。识,即见识,通常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作出科学预见的能力。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识的作用,在宏观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总体发展趋势和本专业学科领域学术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微观上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对科研课题的敏锐选择上。要提高科技人员的见识水平,必须使其了解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还要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这样才能正确的预见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只有有了对未来的准确把握,才能看准方向,少走弯路,尽快尽好地成才。自然辩证法通过系统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以及从哲学、社会的高度对科学技术的考察,使我们了解了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也懂得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见识能力。

一名合格的园艺学研究生需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搞科学研究以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一般方法。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神圣而不神秘。5自然辩证法基本要义

自然辩证法的要义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通过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是对自然科学的性质、理论结构、方法、基本概念、成长条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作用以及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等的哲学思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观认为,自然科学源于社会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的概念、定律、原理是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制度、阶级及其思想体系的影响,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科学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自然科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辩证唯物主 5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义是指导自然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园艺学的自然辩证法要义

园艺学作为一门协调和探索自然界与人类关系、自然界内部的关系的研究性的学科,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而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解园艺学的过程中体现这三方面内容必然对园艺学有所启示。6.1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采集了植物的种子、茎、根和果实。由于园艺学的飞速发展,已经由一门单一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专业。6.2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给园艺学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园艺学必然要满足科学技术观 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园艺学又有了飞速发展,主要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的成就,如光合作用机理的阐明,光敏素、植物激素的发现,微量元素的发现,遗传育种技术、同位素计年法建立,以及抗生物质的分离等,使园艺学在经济上更为重要。我们应当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发掘出一批野生果附、经济植物、药用植物和名贵珍稀花卉,然后通过引种驯化、组织培养和生物工程的方法加以改造,将它们转化为生产力,为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贡献力量,我们要努力推动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搞好园艺园、定位站和实验站的建设,组织植物分类、地理、形态、生态、细胞、生理、遗传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力量综合研究园艺植物的野生近缘种的基因资源,为农学家提供更多的育种原始材料;我们还要采用常规方法,如有性杂交、多倍体和锈发突变等,以及生物工程方法,如细胞杂交、dna摄取和遗传工程等去改良现有的园艺栽培植物,探索将野生植物的有用基因引人园艺植物。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6.3创新观

园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乎人民日常食物,种类繁多,有的对象也是生物圈中显著的组成成分,处于关键的位置。植物在维护生态环境和地球上物质循环的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界作为一个天然的基因库,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当今,随着人口增一长和社会发展,世界面临着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危机。这些问题无不与园艺学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人类最终只有依靠所掌握的特定生物学规律,尤其是园艺学知识,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园艺学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本资源调查研究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与过去的历史相比,突出的表现是在极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完成的过去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些进展无疑要归功于新思想、新技术的应用;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跨国界、跨学科大型综合性研究的开展;与农林医等应用学利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及生态学长足的进步对植物科学起了推动作用。今后二、三十年,园艺学将会出现飞速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包括对光合作用及生物固氮结构功能、反应步骤的一些关键之处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继续深人探讨,并且重点转向它们的运转、配合、调节与控制的研究,从而将对农业增产起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可能在工业中开拓出有希望的应用前景。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估计会有所突破,从而使许多重要农作物离体培养物可以更自由地获得再生植株。这项工作的成就必然导致基因工程在农作物的生产应用中发挥更大的实际效果。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密切配合,一无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将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随着人类对食品的重视,园艺学会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将推动巨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表现出实际效果,并促进在更大的规模上开展跨国界的全球性的生态学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快生态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利用细胞大量培养生产植物有用化合物,今后可能在生产中表现出巨大潜力而受到重视。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某些有用化合物的基因的利用亦将有迅速的发展而取得一批有使用价值的成果。7自然辩证法在园艺生产的应用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作物也一样存在“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对于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栽植过程中,大部分同样经历从播种、7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成苗、开花、结果、最后又得到种子的过程,从生到灭、繁衍下一代之生生不息中。我们研究其生长过程、就是在运用自然辩证法。

一切质变都是量的积累。事实上,绝大多数作物都易受害,特别是病害,当栽植过程中发现作物出现异常征兆时,如不早做处理防患于未然,那么最后将颗粒无收。因此发现作物最易感染的原因,弄懂作物染病机制,掐断病源或者预防,极早将病害隔离,就能保证作物茁壮生长。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决定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着的双方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作物生长过程是很容易受干旱,而水是作物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缺水,将导致作物发育不良,不管是作物发育的哪个阶段,一般都会对水有其需求。一方面受到作物自身抗旱因素、一方面受到气候、地质等环境条件复杂性,人们对其了解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穷其所有,做到万无一失;即使作物生长良好,环境适宜条件下,缺乏良好的作物管理,也可能出现问题。这些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是有联系的,我们只有统筹全局,才能把握关键。事物各要素不仅是密切联系的,还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要掌握作物环境对作物生长影响规律,需对环境进行监测和预报。

对复杂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时,可将其分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部分,如考察整体确定性与部分不确定性或整体不确定性与部分确定,做出重大的有风险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拟制灵活的伴随决策、应变决策和补偿决策等。由于作物生长的复杂性以及人们目前认知能力造成某些方面的不确定性,进行大面积作物栽培时,做到精心管理,风险预估,把各个环节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7.1建立多样性的生物类型

生物多样性使生物和谐发展,作物能够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育作物种类的遗传多样性;二是保护天敌种类的多样性;三是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繁育出脱毒作物原原种苗。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证实了生物个体是环境中和谐共处大家庭中的成员。合理的生物类型结构是维持生物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例如,利用不同作物进行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可以减轻自然灾害。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7.2科学认识转基因植物

当今转基因植物无处不在,但怎么去认识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是自然的转基因植物类型。在人类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植物的有性杂交之前,生物界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类通过自然的自交和异交进行转基因,演化出了许多生物种类,通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由此推动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这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遗传工程育种方法,是现代育种技术。由于物种间有很强的生物隔离机制,通常很难得到亲缘关系比较远的杂交种,通过人工有目的地利用生物的花粉管通道法,根癌农杆菌、噬菌体等和理化细胞融合法、基因枪法等非生物转基因技术,有针对性地定向和定量改良生物某些性状。现代育种方法具有缩短育种改良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作用。对于不同生物种类,不同条件可以采用不同的遗传改良方法,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各种育种技术,开展生物遗传改良的研究,选择自然转基因还是现代育种技术,都要思考对食品和健康、7.3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措施与趋势

从辨证法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和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的基础产业。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在构建“平安、文化、和谐、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也要遵循生态的科学发展观。基于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和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及市场准人制度,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农业部门主要工作范围。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着眼全局,统筹谋划,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出发,保持长期协调发展。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制度,从理论层面指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食品安全观念。四是牢固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把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监测列入监管范畴,杜绝来自生产外的因素造成产品不安全。五是准确把握发展与监管、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发布监测和预警信息。六是建立以市场导向为基础,以增进消费者健康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产品种养制度,合理布局,着力打造势农产品地域,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七是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理念,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安全优质的整体品牌形象,带动 9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八是牢固树立诚信、自律的意识,对农户开展持续有效的养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实现农业优质化。7.4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中所指的自然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在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对生态破坏的程度愈发严重,这才开始对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进行反思,也因此我们才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艺学也得运用自然规律,也需有人的参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从实际出发,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不盲目发展,不看重当前而忽略未来。

结论

自然辩证法在园艺学中有着深入的体现。在作物栽培运用时,我们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内在自然规律,充分考虑园艺学与科学的有机结合,寻求可持续发展,创造大家放心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贾绍辉,于洪龙.关于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09(8):274,276.

[2]

祁玉峰.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几点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3(11):27—28. [3]

张正斌,徐萍,董宝娣,刘盂雨,段子渊,刘斌,朱有光.水分利用效率——未来农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1:52~61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4]

周守仁.前沿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

[5]

黄选平.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j].甘肃环境与监测,2000,13(1):52-54. [6]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7] 史娜.《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3-265.

[8] 程智慧.园艺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 武坚.《人口、环境、资源约束决定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四个因素》.光明网.光明观察.学术观点,2005.

[10] 马永华.论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导报,2009:37-39.

[11] 于然欣.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j].综合管理,2009:184-185.

致谢:

我完成了自然辩证法论文,要感谢教导这门课程的老师邱德胜老师,是他的兢兢业业,让我们学习到很多。

自然辩证法论文700字 自然辩证法论文700字研究生 篇二

自然辩证法考查题

食品工程 陈训 12509310021、联系自己知识结构的现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实际意义。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2、自然界物质演化的基本方式及其特征?

答:

3、科学问题的来源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答: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而来:(1)从新经验事实的解释中提出;(2)从科技的空白区和结合部中提出;(3)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冲突中提出;(4)从相互并存的多种假说中提出;(5)从科学理论内部中提出;(6)从不同学科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中提出;(7)从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和逻辑的简单性中提出;(8)从证实假说或事实的可靠性中提出;(9)从某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他领域移植中提出;(10)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中提出;(11)从社会需要与现行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中提出。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要满足社会实践或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要有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依据。

(3)创造性原则:要求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

(4)可能性原则:课题有可能完成的主客观条件。

4、星野芳朗的技术体系更替模式述评。

答:星野芳朗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理论:(1)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蒸汽机技术时代;(2)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电气化时代;(3)20世纪40年代微电子技术时代。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篇三

从自然辨证法角度浅谈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一事 控制工程何壮壮 167760660

一、屠呦呦获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 现年85岁的屠呦呦教授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故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也正是这样一位“三无”的科学家实现了我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零的突破,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被视为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这意味着,五年前屠呦呦便已经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而五年间,屠呦呦仍然只保留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的身份,没有院士头衔。不禁让大家思考,中国的院士评定制度怎么了?有业内学者分析,屠呦呦迟迟得不到院士头衔,原因之一是其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至今仍有争议,其次,屠在业内的声誉不高,未得到包括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的支持。 归根到底,我认为是诺贝尔奖评定并不认可集体成就,而强调从集体研究中界定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这一主要矛盾,中国的学术界更强调集体的作用,又或者说,大家都不愿“屈居人后”,由于这一原因错失诺贝尔奖已经不是首次了,参与实验的人员和集体彼此间是对立与统一的,统一于同一个实验项目的进行,又对立于成为获奖成员的需求。这一矛盾导致我国的科研成果总是归属不清,同时中国科学界又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 鲁白认为,屠呦呦在青蒿素提取中实现了关键的一步,是因为她提出的乙醚提取法才让人们找到了有效单体。“虽然有很多人参与,但是这个最关键的一步是她做的,而诺贝尔奖也是看谁做了最关键的一步。”这与我国学术界评奖观点是有所出入的,对传统学术界评定指标进行冲击与否定,随后认识到问题的中国学术界对此进行调整完善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实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前进,即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四、结论

屠呦呦的成功,是我国科研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世界对中国科研力量的认可,从这点来说,这无疑值得我们全体国人欢欣鼓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对待屠呦呦事件所带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时,我们必须秉承辨证思维方法,绝不能偏激的对此过分解读,同时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摒弃网上人与亦云的说辞。就我个人而言,第一:屠呦呦的三无头衔,是因为历史问题及其他众多因素造成的,不能一概以中国科研体制弊病概括;第二:此次屠呦呦的诺奖,对中医学在世界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挖掘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第三:诺奖固然值得庆祝,但我们必须打破唯诺奖是从的论调,有必要给诺奖降降温,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第四:屠呦呦荣获诺奖,的确是实至名归,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人的贡献。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篇四

正确认识宗教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摘要: 科学技术和宗教同属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但由于二者本质上的不同,它们长期处于对立与斗争状态,并且二者的对立还将继续下去。但这两种意识形态并非只有对立,它们之间还有辨证的统一。探讨科技与宗教的关系,对于缓和这一对矛盾,推动二者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科技和宗教的基本概念及相应的影响、历史背景关系以及当代表现形式各方面来分析,辨证统一地进行分析论证,对如何正确看待这两种意识形态关系来进行讨论。

0 引言

谈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人们将它们看做两个截然对立或一真一伪的关系。典型的科学崇拜者对宗教持有简单的否定、排斥的态度;典型的宗教狂热者对科学持有轻视、漠视的态度;其他大多数普通人则持中庸的看法,不愿去劳神费力地辨析两者之间的种种歧见、悖反。然而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史中两个典型而又意义重大的客观存在。科学与宗教不仅仅是对立的关系那么简单,它们曾经泾渭分明,也曾经融为一体,但绝不是永远的对立或相融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的辨证的目光来看待它们,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归于对立或是融 合。 科技和宗教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 1.1科技的概念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良好影响,是给予人类在生存环境上的大幅改善,增加了多重的保护性,以及多功能的安全与便利,使人类能更适应地生存于大自然中,如农业科技化、医疗体系之建立,更重要的是科技开启了人类在学习生存技能上的快速发展之路,使人类多能行有余力,去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无论是从科技应用在人类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便利,还是在人类面临疾病灾难时科技所发挥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我们都可以看到科技的正面功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音。

但同时科技这把双刃剑也给人类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科学技术作为不具意识的客观存在,并不具备主观上给人类带来伤害的能力,但人类对科技的不同应用方式,却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科技违背了服务于人类的宗旨,对人类的生存产生负面效应,即所谓的“科技异化”。比如理、化、生学各种武器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苦难,工业大规模所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基因技术所引出的伦理

道德问题等等。

1.2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而有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群和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宗教自身的发展来说,一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宗教史笃信、崇拜超自然神灵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超验的精神本体的理解和追求,主要源自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热门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的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生活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和追求,其产生与发展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于人类群体来说,若考究各国各朝代,均有其鼎盛时期,除了明君推行正确合乎当代的政治制度外,盛世之治也多伴随着当代合乎民情的宗教在教化民心,可见宗教延伸之于人心,与人类文明并行相辅相成,所达到的持久平衡,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也在当时发挥了其本身的正面作用。对于个体而言,许多人在面对生死、困顿、彷徨不安的时候.都会想要寻找寄托.宗教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以及力量的来源。

可以这么说,如果信仰的宗教能够安心依托自己,并且对他人释出善意,助于人群,就是好的信仰。可是在人类物质欲望的膨胀影响下,宗教的真谛开始被蒙蔽,有些恶质教义反而形成了更大的贪嗔痴,不少心灵因此误入岐途。在国内最典型的案例非“法轮功”非法邪教组织莫属,假以宗教的旗号,蒙蔽群众,从事着反党反政府的勾当。而在国际范围内看,由于不同宗教信仰导致的不安定因素甚至极端恐怖主义也给人类世界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一部人自诩为伊斯兰信徒的恐怖分子,以穆斯林身份,打着“圣战”旗号,在世界各地所从事的恐怖袭击活动。那是另一种错误和极端的所谓“宗教思维”。 科技和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宗教和科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都有着萌芽、发展和辉煌的每一页。对于宗教与科学的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般的观点认为,宗教孕育了科学,宗教形式

产生早于科学,认为“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的宗教观念,远古的崇拜和原始宗教神话”,“科学的产生比宗教晚,有文字记载的自然知识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古中国出现”,“自古以来,哲学科学尚未昌明之先,凡探索宇宙人生奥秘之学术,即尽归于宗教,故古之宗教,皆极尽神秘玄幻,迨世界学术昌明之后,有以智慧穷理探索宇宙人生奥秘之哲学,嗣复有以知识实验追求奥秘之自然科学,纷纷崛起。于是宗教神秘之藩篱,几已破碎无余。”从这些观点出发,承认宗教先于科学,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宗教包含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原始形态到氏族-部落宗教到国家-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而认为科学经历了一个前科学——科学的阶段。由此,这里所讲的宗教和科学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不对等,既然宗教发展早期可以称之为原始宗教,那么,科学发展的早期即“前科学”时期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自然科学的标准形态是近代实验科学,但这不能抹杀科学有一个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否则科技史研究也就无意义了。

美国当代哲学家瓦托夫斯基认为,科学活动的根源“可能就是需要、智力探险活动、或个人的满足。”这一界定指出了科学的一般特征,与宗教或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不仅仅有它的近代形态,也有其古代形态。正是因为人类幼年时期开始对自然与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对世界最大限度的改造,宗教与科学构成了早期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科技与宗教的对立与统一

从上述小节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科技更侧重于认识外部世界人类的环境,改造自然或控制自然,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的最终在人,科学的领域同时也包含着对精神现象、生命奥秘的探索。宗教则侧重于认识人类自身,赋予生命意义,揭示生命价值。但也是为了实现人的需要,不仅为了人类生存需要,也反映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由于二者认识对象和终极目的同一性,决定了二者既同样具有世界观意义,也具有认识功能,这一点来说是互动、互渗、互补、互促的。正如哈佛大学教授保罗·弗罗因德所指出的,“宗教是一个伟大的导致终极真理的非真理主体,科学是一个伟大的导致终极非真理的真理主体”。然而在认识“真理”的方法上的不

同,宗教与科学一度成为敌人。相对而言,宗教信仰偏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心灵调适、情感世界,而科学活动则偏重于物质生活、社会生产、自然世界。因而宗教在方法上比较多的是用想象、象征、直觉、体验、证悟等非理性方法,科学的方法则重假设、实验、求证、逻辑推理等理性方法。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他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而宗教则以摆脱精神的烦恼和痛苦为目的,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因此在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必然以对无限的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信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所以当他们的思维超出各自适合的领域,或者各自的利益、地位等受到影响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从思辨的角度来看,宗教和科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形式,同时他们是属于社会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只有拓宽视野,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这两大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两者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进行透视,动态地分析,才可能得出二者关系较为客观的结论。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阶段,宗教与科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科学发生之初,人们生活的中心和活动场所主要是宗教的,对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等都以宗教为标准。随着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与宗教的对立,对教义的怀疑,对教会权威的蔑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西方的传教运动,科学知识传播到全世界,进一步动摇了宗教的社会基础。20世纪以来,基督教会改变了对科学的态度与策略,建立罗马教皇科学院,宣布不干预科学事务,为伽利略平反等,一些改革派神学家则提出了新的神的观念,试图建立与科学间的新关系。

由此可见,科技与宗教并非此消彼长、水火不容的对立势力,而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我们不能想象没有科技或者宗教任何其一的世界会变成怎样。而对科技与宗教关系的探讨,也有利于二者的沟通交流以及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科技与宗教的当代表现形式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宗教的发展一方面继续保持有自十六世纪以来的传统,

即两者在斗争中前进,但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科学的解释力日益广泛,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系统的学科门类日益建立,科学理论、科学活动进一步建制化,这种解释方式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特别是经济生活的进步。

第二,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大众的精神(信仰)生活的控制总的来说有减弱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宗教界的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与科学的对话,努力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世界的共建中来。一方面他们积极挖掘传统,努力从中发现新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能接受新的科学成就,面对科学前沿问题他们能从宗教关怀的立场出发,以伦理的眼光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教会内部的改革与世俗化步伐加快,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成果等加大宣传力度。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世俗化的浪潮,宗教内部不断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在一些社会问题上,教会的态度更为开放,对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宽容;但也强烈关注社会正义,呼吁社会重视中下阶层人民及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有色人种及少数民族等的精神及物质需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世俗化,教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在向公立大学靠拢,宗教课在大多数教会学校不再是必修课,教会学校的生源也不再局限于本教教徒及他们的子女,它也面向社会招生;宗教影响仍然存在,传教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院外游说、电话行动、直接邮寄等方式以影响社会政治;在军队中设立随军牧师以稳定军心、增强部队纪律性、提高部队战斗力;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出版物、音像制品、互联网等进行宗教宣传和公共教育。

第四,当然也不排除哲学界、宗教界出现的护教学倾向。当代的护教学者,尤其是哲学界和宗教界人士的论证更精致,已与传统的权威护教学(主要通过权威的力量压制反抗者以维护宗教)有了很大的区别。被誉为“当代基督教的首席理性辩护士”的斯温伯恩感到,五、六十年代“教会对于现代知识的懒惰、冷漠态度令我惊讶:尽管1954年联合王国人口中仍有多达20%的人进教堂,可我认为,除非基督教能更好地适应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事情便不会按教会的态度继续下去。”他反对“信仰是非理性的,理性无助于确立信仰”这种流行观点,积极综合自然科学、科学哲学、宗教哲学、语言哲学,特别是现代逻辑等领域的成果

重新论证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命题。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运用现代科学的“精确分析”这把锐利的武器,用科学的理性来证明基督教的基本信念,以弥补大陆哲学的“草率论证”,使传统的自然神学在理性上重新赢得人们的尊重。

总之,宗教界对科学的反应与过去相比有所缓和。一方面大多数宗教对科学采取认同的态度,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并对此不断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科技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宗教界并没有袖手旁观,对于生态危机、社会问题等他们可以对科学进行谴责,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等,他们从传统宗教伦理出发对其持谨慎的态度。宗教对当今科学持的是相当宽容的态度,而科学界对科技成果的社会后果也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们从一开始就预见到了这个计划将关系到道德伦理和公共政策;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将会冲击周遭社会,而且他们自愿为此承担责任。

科学界也逐渐重视与哲学、宗教的对话,这是因为,“二十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发展己经把科学从科研推向哲学甚至宗教的层次。不但神学家关注科学与神学的对话,一些科学家也很重视科学进程的宗教意义以及传统基督教对科学的启迪。” 结语

当今社会,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已经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应该认识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长期性,两者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共存。科技和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两种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它们曾经泾渭分明,也曾经融为一体,但绝不是永远的对立或相融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关系。我们要用历史的辨证的目光来看待它们,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归于对立或是融合。

参考文献

[1] 约翰·h·布鲁克:《科学与宗教》,苏贤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杨德才:《自然辩证法》,2005,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成良斌,宋子良,王晓东,王卉珏:《自然辩证法》,2005

[4]颜悦南:《当代高科技背景下的宗教形态》,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科学与宗教》,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3.8.,第4期第10卷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篇五

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

摘 要:生态农业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附加值, 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提高和升华。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 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 开发安全食品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从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抓好试点、品牌销售、加大投入、建立安全食品监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加快安全食品的开发步伐, 造福于民。

关健词:生态农业;安全;食品

developing the eco-agriculture to exploit the safe food abstract: eco-agriculture,which is the enhancement and subli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on the safety and high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fe food includes the no-public nuisance food, green food and organic food.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safe food, and also has important meaning.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high efficiency eco-agriculture and the safe food,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on thes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headship, amplifying the propaganda, doing a good job of experimental unit, amplifying the income, establishing the monitor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speeding up the tempo of the developing safe food, bringing the benefit to the people, etc.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safety; food

引言

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的要求已从原未仅仅是对数量的满足而转变为对食品品质的要求。此外,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食品工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食品安全也已超越了国界变成了世界性问题。食品安全涉及产品或产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多个环节其中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环境对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地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原则意义上讲食品的生产产地应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人为污染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应尽量避开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多选择在边远地区,农村以及城市郊区。但由于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人口众多之间的矛盾,使食品的生产难以完全保证满足上述条件。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措施则是强调资源多层次利用与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同时兼顾因此有利于促进食品安全生产。

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 , 这对指导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这个问题上, 谁认识的最早, 研究的深入, 行动迅速, 措施得力, 谁就早受益、多得益, 既能保证千家万户农民持续增收, 又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所言高效生态农业有别于传统生态农业, 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提高和升华。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高效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更注重农产品安全性和高附加值。由于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杀虫剂、激素饲料和转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 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这大类食品象一个三角形, 底部是无公害食品, 中间是绿色食品, 顶部是有机食品。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对这类食品进行检验认证, 其中前类是我国自行制定标准开发的, 但国际上普通认可的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生产、加工并经严格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开发安全食品就要对这类食品同时抓, 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以适应不同农业生态环境的状况, 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形成新的优势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必要性

1.1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污染因素[1]︿[2]

来自各方面的污染透过生产、加工、保存、包装等环节破坏了食品的安全性,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其中在食品产品或产品原料的生产环节存在的主要污染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工业生产对农作物的污染

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除阳光外主要依赖于水、土、空气这三大要素。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三废” 即废水、废气、废物立接污染大气、水源、农田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未影响。

1.1.2水产品的污染

各种农药、化肥的灌溉用的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均以沟渠、下水道的形式排入江河、湖泊、大海使水生物的生长环境十分恶劣在此环境中首先是水藻被污染。因为水藻有十分强的吸附功能它能将水中的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吸收到自己体内使各类水产品吞食掉被污染的水藻后将有害物质存留在了体内然后通过食物链带达顶端—人体从而引起人类外慢性中毒。 1.1.3化肥与食品污染

平时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在其生长过程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肥料。滥用化肥的后果就是造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污染因为过多的使用氮肥植物吸收后会以硝酸盐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尤其是蔬菜被大量硝酸盐污染后会对人体使康构成立接威胁。 1.1.4农药与食品污染

在农作物和果树、蔬菜的栽种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农药和化学杀虫剂。它会在农作物上形成残留长期食入有农药、化学杀虫剂残留的食品会在体内蓄积引友中匀巨母。有些农药甚至用量达到了对人体都能引发中毒的剂量,都不能将果虫杀死。 1.1.5生长激素与食品污染

一些蔬菜、水果加入了生长剂长得又大又漂亮,但人们都在抱怨肉、鱼吃起未不香了, 西瓜不甜了西红柿、黄瓜没有其味道了。为什么呢刀这不能不与使用生长激素有关。 1.1.6抗菌素与食品污染

我们一般在生病时才服用抗菌素但是有时可能在不知晓的情况下经常摄入抗菌素, 因为有时在我们吃一些肉类食品时不知不觉中已投入了不少的抗菌素, 这就是食物的抗菌素污染。

1.1.7动物饲料与食品污染

目前的动物饲料中或多或少都含有激素、抗菌素。动物食入有毒、有害的物质会残留在动物的肉、乳、蛋、内脏中,当人们吃动物食品时这些有害有毒物质都会被人全部吸收。从而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

二、生态种养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产品品质,为食品安全提供基本保障。

1.2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必要性

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看,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其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使其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 而不是简单地解决“ 种多种少、买难卖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更深层次要求和主攻方向。随着我国加人, 农产品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受关税和配额的调控作用将越来越小, 目前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 一方面国外的优质廉价食品将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食品市场, 另一方面国外将通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设立控制我国普通食品的出口。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等技术要求日趋严格, 绿色贸易壁垒越筑越高[3]。日本、南韩、欧美为避免加入后中国农产品的大量涌入, 纷纷提高了进口检测标准, 如茶叶农药残留1项, 目前世界已有18个国家和组织颁布了349项农药残留允许标准, 欧盟从1996年起将茶叶中农药检测品种由过去的6种增至62种, 并于2000年7月始对进口茶叶实施新的农残标准, 新标准对部分品种农药三氧杀磺醇的残留限量提高了100倍, 个别的氰戊菊醋甚至达到200倍。美国、俄罗斯等国还增加了对茶叶中微生物项目的检测, 而且欧盟已通过立法, 对输入欧盟的茶叶在欧洲入境港口随意抽检, 凡超过农残标准的茶叶将不准进入欧盟地区, 并实行封存、销毁或退回到原产地, 可见国外对农产品的农残和卫生指标检测将趋于更加严格。我国出口的一些农副产品由于农药、兽药残留, 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超过外方的限量标准, 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有发生, 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 我国农产品正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挑战, 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品质,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变全面赶超战略为比较优势战略。我国跨越地带广阔, 自然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丰富, 有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相对优势和有利条件。 因此研究怎样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开发安全食品特别是有机食品十分必要。

从人们对饮食安全的追求来看, 农用化学合成物质在促进食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农药残留、激素积累, 甚至食品遭受污染, 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例如,据检测, 2000年7一8月安徽省市场上农药残留超标率为一, 湖北省市场上农药残留超标率为一。国家技术监督局年第季度对全国10个省67个批发市场94种小麦产品进行检测,其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超标率达。安徽省淮北市场抽检的20个蔬菜样本中有8个样本农残超标,超标率达40%。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人们购买安全食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特别是婴幼儿食品以及直接供人们食用的瓜果蔬菜等, 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 米袋子” 、“ 菜篮子”的质量和安全,更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安全考虑, 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大力开发安全食品, 以安全食品逐步取代常规食品将成为21世纪食品市场的主角。从全国、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主要是有机食品都非常重视, 据国际贸易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10个发达国家1997年的有机食品销售总额为100亿美元以上, 在过去5年中欧盟、美国及日本的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为25-30%。 目前美国有1/3人购买有机食品, 几乎所有的超市、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 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加快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与生产。

2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重要意义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是关系到我国农业整体质量提高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 也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迎接加入世贸

︿组织后的挑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5]:

2.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

安全食品市场价格通常比普通食品高, 如有机食品国际市场价格比普通食品高20%一,50% 有的高1倍甚至更多;德国有机小麦每hm2产量为4000kg, 比常规小麦减少43%, 但单价上升167%, 总收入增加52%;浙江、江西省自20世纪90年代已生产有机食品出口欧盟国家,并获得高于普通食品几倍的经济效益;江西省婴源县仅33万人口, 2000年出口有机茶创汇300万美元;安徽省池州市肖坑村1999年通过开发有机茶, 绿茶价格每kg提高60多元, 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产品供不应求, 1999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率先跨入小康示范村行列, 2001年比年茶叶价格又提高了30-40元, 且生产安全食品的总投入并不高于普通食品的投入, 因此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 农民将得到更大的收益, 收入持续增长。

2.2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在依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增加产量的同时, 也对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 农作物病虫害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业生产力下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 可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生态的、有机的生产方式转换, 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控制和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外贸出口

安全食品, 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安全食品市场的兴起, 安全食品的发展必然势头愈猛, 谁先行一步, 谁就会赢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增加外汇收入,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生态经济, 富民强国大有裨益。

3对策与建议

我国应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对策如下:

3.1加强领导, 加快组织实施[6]

在做好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研等工作基础上, 认真组织对全国大型生态类型区域农业及动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 同时做好对国内、国外安全食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 制定发展规划, 提出各区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科学模式, 确定具体项目,统一调动计委、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环保、外贸、供销和粮食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 整体谋划, 加快实施步伐。

3.2加大宣传力度, 抓好试点, 以点带面

要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重要意义, 倡导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 提高全民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重点突破, 可以现有的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及农业产业化搞得较好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的试点, 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取得成效后总结经验在面上推广, 整体推进。

3.3要建设基地, 组建集团, 创立品牌

要建立出口商标, 并通过广告宣传、展览会、品尝会等促销手段提高我国安全食品的知名度, 开拓市场。要与国际有机食品组织以及各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借鉴国外“ 替代营销”等先进销售方式, 抢占国际市场。

3.4设立专项基金, 加大投入

开发安全食品是一项系统工程, 仅靠农民和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如借鉴欧美政府对本国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农民给予经济上扶持日本农水省从年开始设立无息贷款的经验, 建议各级政府提供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设立安全食品开发专项基金。

3.5要加快安全农产品包括饲料的体系建设

要加快安全农产品包括饲料的体系建设,培育为安全食品生产加工服务的配套产业, 如生物肥料业、农药业、种业、饲料业等, 要充分应用相关产业的现代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有机肥技术、沼气技术、种子脱毒技术等, 为安全食品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6建立安全食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7]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标准, 严格按照安全食品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各类农产品检测检验的手段与技术水平七是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实施力度, 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立法, 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纳人法制化轨道[8]。

参考文献:

[1] 方剑锋等。试论食品污染与食品安全综合控制策略。 食品工业科技。 2008年5月:38~42 [2] 姚向阳。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4年1月:19~20 [3] 季昆森。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9月:92~94 [4] 吴斌等。生态体系和生态食品。 检验检疫科学。 第9卷第4期:54~57 [5] 黄正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6] 路明。全面开创生态农业建设新局面。生态农业研究。1998,6(2):1~5 [7] 赵晓双。发挥监督机制作用, 全面杜绝食品污染。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4期:80 [8] 刘元。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减灾。2004年8月:50

自然辩证法论文5000字 自然辩证法论文5000字研究生 篇六

1.简述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基本内容,并说明其意义。

基本内容: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确立了他的“太阳中心说”的宇宙体系,即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转动。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个球面上静止不动。为了表现地球的轨道,哥白尼用了圆的中心与太阳不对应的偏心圆。书中哥白尼叙述了月球运动的理论以及计算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意义:哥白尼日心学说的创立,给当时的宗教势力以有力的打击,是世界上自然科学捍卫唯物主义的一次胜利。确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从而掀起了一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类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从哥白尼时代起,脱离教会束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开始获得飞跃的发展。

2.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背景及基本特点。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背景: 17乃至18世纪的自然科学,还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造成了这一时期人类认识自然的局限性。哥白尼的“日心说”既为近代自然科学全面系统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是人们观念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刻卜勒在第谷·布拉赫观察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则在伽利略等人成果的基础上,集经典力学之大成,完成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近代物理学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这一时期除了力学,还有数学有了较大发展以外,其它学科还刚刚起步。力学由于它的成功应用而被无限推广,当人们面对新的自然现象而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时,往往就用已有的力学知识来填补现有知识上的空白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机械论的观念。与这种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也是形而上学的。在近代早期搜集材料阶段,为了认识自然事物,首先必须认识它是什么,不是什么,然后再弄清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于是把它从现实的普遍联系中割裂开来,暂时将它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与周围事物没有任何联系的对象,由此而在人们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经哲学家的总结和概括并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于是就形成了18世纪具有广泛影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所以,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相对应的。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谈谈对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

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并非所有的偶然性都是机遇,只有那些对主体发展有利的偶然性才能称为机遇。偶然不等于机遇,只有当这些偶然被紧紧把握并被充分利用时才成为机遇。偶然性变为机遇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进取性。为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更好地把握机遇,对于机遇的把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和努力:(1)树立积极正确的机遇意识

人们在从事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发的、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有理论指导的。自发的活动,显然也能取得成功。但往往会走很多弯路,会丧失很多有利的条件和机会。而自觉的活动,因为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能够更好地利用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2)创造机遇形成的有利条件

机遇具有偶然性的非确定性,因此,我们不能通过直接地创造机遇来把握机遇。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能够创造机遇形成的有利条件,使我们多一些把握机遇的可能。首先,机遇存在于运动之中。没有运动,就没有活力,就不可能产生机遇,而运动是可以推动和促进的。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里“人挪活”的精神实质就蕴含着机遇的增加。“挪”就是运动。例如,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会之类的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挪动,也可以为人们提供许多机遇。其次,机遇存在于矛盾之中。邓小平说:“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善于把握。”

(3)提高把握机遇的自身能力

能够抓住机遇,把握机遇,最重要的还是要求主体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主体把握机遇的能力既具有专业方面的要求,又具有综合素质的要求。就专业方面的要求而言,当然是越专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无需赘述的。但仅有专业方面的优势还不够,把握机遇还应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第一,眼界开阔,思想解放 第二,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第三,直觉敏锐,思维灵活。第四,反应快捷,决策果断。总之,机遇的把握,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著名学者贝尔纳说:“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对机遇的把握必须要把头脑准备好。

(3.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

答:①在观察和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出乎意料的和未曾见过的意外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通常称为机遇。它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目的而言的。②机遇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外性。按意外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机遇分为完全意外的机遇和部分意外的机遇两种类型。完全意外的机遇是指在观察、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与预定目的完全不同的现象。如观察、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某种现象a,但却意外的发现了另一种完全

不同的现象b。部分意外的机遇是指试验观测的结果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但发现这种现象的方式或场合却是意外的。③机遇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毫无例外的具有意外性。机遇的意外性特点,常常能使人们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机遇的意外性特点,往往使人们感到神秘莫测,似乎只有幸运者才能碰到它。④其实不然,任何机遇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和主观认识上的根源。机遇产生的客观依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统一。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当偶然性出现时,如果能捕捉住它,并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必然性,就一定能得到科学发现或获得技术发明的成功。⑤机遇产生还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实验和观察虽然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金星的,因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思想、理论、目的和计划等等却是主观的东西。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如此。因此,在观察和实验中,意外性的事件总是大量存在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存在,就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事件出现,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⑥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的头脑”,意味着研究者要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要有敢于创新的科学勇气和不懈追逐的科学精神。

6.综合所学专业说明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的表现。

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是在科学和技术各向对方渗透和融合的基础上出现的。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就是蕴含在这种一体化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趋势。科学技术化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科学化是指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一群高技术都是以最深厚的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极高的科学含量或知识含量。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则是指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象。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1)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环境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更加迅速。以长期连续观测、探测和实验资料的积累与分析为基础,环境科学诸多前沿研究与高新技术的发展融为一体,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2)研发与应用结合更加紧密。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环境科技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转化等纵深层面同时展开,研发与应用结合更加紧密。一批本属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如基因工程、纳米材料等,在研究初期就快速进入环境应用研究领域。

(3)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环境科学已由传统的单一关注污染物质的环境效应和生态影响研究,转为更加关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关注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关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人与自然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问题等,环境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愈加显现。

(4)国际合作主题更加突出。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国家水域、臭氧层损耗、土地退化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世界各国环境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主题和基点。

7.结合所学专业说明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表现。

答:科学与技术之间有彼此日益紧密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加强地发展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创造;这种创造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呈现出科学和技术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

科学技术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一方面,科学日益技术化,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它提供的研究手段,科学研究活动中技术操作的成分和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技术日益科学化,现代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科学为它提供的理论基础,技术开发活动中科学探索的成分和难度增加。(2)科学技术一体化还表现在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和系统化,向科学靠近。(3)科学技术一体化还表现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周期缩短,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和并举。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包括高科技和前沿领域的研究,常常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性,其管理也类似工程技术,而在技术开发时仍有很高的知识密集性,其管理又类似学术研讨。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对搞好科学技术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相互转化,才能满足社会需要,真正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如何理解科学实验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答: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和主要特点。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获得经验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实验包括观察和观测,近代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源于它,扎根于实验,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方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实验是检验(即证实或反驳)在科学认识中得到的各种学说、观点的真理性的标准,是证实科学知识的手段;(2)实验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这两方面的作用常常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即在证明某种科学知识的同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这种科学知识,而发展某种科学知识的同时,往往也就证明了这种科学知识。

4.如何理解科学实验在现代化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灯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变革控制或模拟认识对象的条件后,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科学事实,探索、研究其本质和规律的方法。科学实验就要三个主要特点:①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和细化研究对象;②科学实验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③科学实验可以缩短或延长自然事物的进程。科学实

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至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在现代化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实验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二,实验是检查在科学知识中得到的多种学说观点的真理性标准,是证实科学知识的手段。

10.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答:直接关系,人与居住环境协调,人与其他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其他生态系统和谐发展。间接关系:人与自然雨文化需求相结合,人工自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1)自然界为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自然界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自条件制约生产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结构。另外人对自然又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改变自然,根据对自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来创造自然。

2)在自然生态系统或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自然界具有再生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调节能力。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对生态系统中的变动乃至缺损一旦超出自然的再生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时生态系统则会朝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人类面前的迫切任务,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要通过人的干预和利用自然本身的力量使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然辩证法论文5700字 自然辩证法论文5700字研究生 篇七

浅议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一、雾霾天气状况

相关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我国的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雾霾的次数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雾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在这场遍及全国的雾霾中,北京污染尤甚。今年1月份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无论城区、郊区还是交通环境评价点,其代表的全部区域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pm2.5指数达到340到446之间,属六级严重污染。不仅北京的空气质量被称为史上最脏,甚至于小半个中国都是处于这种状态的。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造成了北京口罩甚至一度脱销;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山东、湖北等省份的高速公路封闭,北京至武汉的动车被雾霾“拦停”等等一系列影响。对此,外媒称这是“最严重雾霾”,“雾情令人窒息”;坏消息还上了新闻联播头条,央视很罕见地就雾霾做了很长时间的报道。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

既然现在雾霾天气如此的频繁,尤其是现在即将入冬,按照往年的经验,北京的冬天大部分时间都将处于雾霾天气当中,我们首先应当了解雾霾天气的成因。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出现饱和。如果水汽多于饱和量,多余的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据气象专家介绍,雾霾污染天气的形成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大型城市,城市运行带来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大,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污染源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污染随之加重。特别是近几年的冬季,整个华北地区处于极端低温天气,同比温度比往年要低,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这个影响也比较大,所以根本原因还是污染物排放大。

第二,扩散条件不利。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由于地面闭合低压控制,地面风速减少,湿度加大,并且逐渐形成了进风逆温和大雾极端天气扩散,持续积累造成本次污染过程。

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由于pm2.5污染区域性以及相关联区域污染传输,也是形成重污染的重要因素。近期,周边地区污染水平明显高于我们城区,特别是大范围,大区域尺度内污染物的输送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也客观上加重了污染水平。

此外,大气污染涉及还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以北京地区为例:一是最远达到几百公里之外的植被遭到破坏,裸露的表土大量增加,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二是城乡结合部继中心城区之后大兴土木,五六环外尘土飞扬;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 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

而除了以上这些比较主流的雾霾原因之外,近年来,又有一些对于雾霾成因的新观点被提了出来,其中就有“烹饪加重雾霾”这一理论。

其实,烹饪对雾霾贡献率不小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2年夏天,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之“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报告执笔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就曾发布其研究成果,他认为,北京冬季霾的形成主要来源是一次污染物,罪魁祸首是供暖燃煤产生的污染气体,而夏季和冬季不一样,烹饪源的影响比冬季更大,“这是不可忽视的”。王跃思认为,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能占到15%-20%左右,汽车和相关产业占到40%-50%,外地污染传输占30%,扬尘占的比例少于10%。公共环境研究中心马军认为,烹饪影响pm2.5“听似没有道理,其实是有道理的”,跟西方和日本不同,中国人烹饪更多的是用“炒”,产生的油烟是要多一点。他解释说,在扩散条件好、居住稀疏松散的情况下,烹饪排放的油烟很容易扩散,对pm2.5不会有太多影响。但在扩散条件不好,人口密度很大的时候,适当建议绿色餐饮,对减轻雾霾天气还是有好处的。马军说:“在重污染日的时候,其实可以适当倡导绿色餐饮,建议市民少用炒、煎的方式做饭,可采取蒸煮、凉拌的方式,减少油烟排放。” 网友纷纷质疑说:中国人几千年都是这样烹饪,以前天怎么是蓝色的而不是灰色的?马军回应说:“现在北京市的环境容量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各方都做出努力。”但是他强调说:“从长期看,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这些主要污染源需要加大治理,通过控制这些污染源将pm2.5降下来之后,就可以腾出较大的环境容量,减少空气治理对市民生活方式的影响。”马军认为,如果政府部门在做好排污企业监管的同时,发出倡议呼吁市民绿色餐饮,市民的积极性会更高。王跃思同时提出治理对策,他认为,“烹饪源的控制只要加强监管就行”,如对居民油烟排放进行集中管理,对餐馆油烟过滤系统加强制度化监管,可减少很大一部分pm2.5。其中并不涉及市民减少烹饪行为部分。

三、雾霾天气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日益增多,危害加重。出现雾霾天气时,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因此对人体和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1、对人体的危害: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其中直接有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由于雾霾中混有大量的这种有毒有害的小颗粒,人在呼吸的时候,这些颗粒就随着空气进入呼吸道和肺部,轻者会引进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重者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并且,在雾霾天气时,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极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雾霾对人体的影响不仅限于在生理方面,更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专家指出,持续大雾天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2、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2013年是全民开始为雾霾买单的一年。根据淘宝网数据:在这一年里,淘宝上购买口罩的人已经比2012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也多了131%。全年全国网友友花了8.7亿元在对抗雾霾的用品上,共下单450万次。2014年十一过后,根据京东商城数据显示,空气净化器的销售同比增长400%以上;淘宝数据显示,口罩最近七天的成交指数环比上涨70.5%,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涨103.5%。有评论说:一场雾霾拯救了一个产业。但仔细算来,雾霾经济学实际上并不“经济”。口罩、空气净化器等销售数字大幅增长的背后是老百姓钱包里真金白银的加速流失,同时由于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而据测算,过去5年大气污染仅致公众健康损失一项就超过6000亿元。

2.1、雾霾对交通运输影响

因大雾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常见,高速公路、民航机场因强浓雾的出现而实施封路和停班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还造成恶性交通事故。据相关统计的数据表明,由于大雾天气所造成的交通事故,相对于其他灾害性天气要高出 2.5 倍,人员受伤、死亡的比例更是占到了交通事故受伤、死亡总数的 29.5% 与 16%。而在城市交通中,因大雾天气会使城市上班高峰时段的交通流量增加 20% 左右,同时交通事故也上升30% 左右。

2.2、雾霾对电力设施影响

大雾也是导致电力供应而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线路输电过程中,吊瓶、瓷瓶等绝缘设备表面若附有大量雾滴则会大大降低绝缘的性能和安全系数,使高压输电线路出现跳闸或短路,即污闪灾害。据资料显示,华北地区出现的某次罕见的大雾现象,导致输变电设备的绝缘性能大幅度降低,造成京津唐电网中的 51 条输电线路共发生跳闸事故 147 次之多,使城市供电处于紧急状况,仅北京就有约200家大型工厂和工业单位因限电而停止生产2天,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2.3、雾霾对农业生产影响

雾天对于农业生产同样有着危害,其主要表现:农作物光合作用减弱,光照时间减少。在通常情况下,雾天会导致光热资源供应不足,其光照时间一般会缩短 3~4 小时,严重的可达6~8 小时,使光合作用的效能显著下降,大大减少了光合产物。因此,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仅水稻而言,充足的光、热、水资源是水稻增产高产的必备条件,但若在水稻发育的关键时期出现了长时间的阴雨和雾天时,将直接影响水稻后期产量。

四、雾霾的防治

对雾霾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pm2.5等微粒,是污染大气的主要物质,也是很好的凝结核。而大气中的水分,具有吸收、粘结、固定这些类似的微粒的功能。因此,人工向空中输送“水分”,改善区域小气候,是净化大气、影响成云致雨的天气形势,是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有效方法。

人工主动干预生态天气系统,以大气运动为条件,水分为因子,从水循环的‘水分’开始调控;降落地表的宏观水分,增加地表面的湿度,固定粉尘;水汽蒸发的微观‘水分’,增加大气的密度,改变空中大气的物理状态;地理空间的宏观、微观‘水分’,加大天地之间的‘物理量’,形成天地之间降水的‘同位素’条件交互耦合反馈成云致雨的天气系统。人工水汽,随着气流上升运动,紊乱扩散混合,增加空间大气的密度,水分发生随机性的自组织的混沌的内外潜热的交换,复杂多变的温度、气压的变化,连续的物质、能量的转化,混乱的热力结构、动力结构和势能、动能的改变,通过涨落,空气中水分在“露点”饱和、凝结、相变,沾附在凝结核上,产生云滴或冰晶,涌现出新的“信息”物质的云层结构,水分子从无形体的微观气态水混乱运行的形态,到宏观实体物质降水粒子的状态转化。

以人工主动干预的科学技术手段,空中水分降尘,成云致雨、降水净化大气的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数,改善雾霾天气,达到治理的目的。

对政府而言,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才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改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新型能源,提高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从能源消耗产业结构的关系考察,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4.8亿吨标准煤,其中70%是工业部门消耗的,24.3亿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为61.9亿吨。其中,冶金、建材、火力发电、石油炼化、化工、重型装备制造等六大行业消耗的能源又占工业总能耗的79%。所以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从工业布局考察,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仅河北省的粗钢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而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逐步关停那些能效低,污染大的中小型钢铁企业。提高燃料使用效益,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废气排放。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另外对于汽车废气这一污染的主要原因,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以明显改善尾气排放对大气造成的的污染。其中三效催化剂(twc)法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贵金属(pt、pd、rh)搭载在al2o3或蜂窝陶瓷上,添加适当的助剂,如la、ce、ba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hc、co和no三种污染物的催化剂称为三效催化剂。其中pt、pd对co、hc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rh具有对no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n0还原为n2而抑制nh3的生成。目前有91%的rh用于三效催化剂的制备,rh资源相当匮乏,所以无rh催化剂是现今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口引。要使三效催化剂同时有效地脱除hc、co和no,必须把空燃比a/f控制在氧化还原计量比14.6附近,此时三种污染物的脱除率可达9o%以上。当空燃比较低时,co、hc净化不完全,空燃比较高,导致nox的转化率下降。尾气的处理同样治标不治本,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对于最近几年提出的“烹饪加重雾霾”的说法,也有专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今年的apec马上将在北京雁栖湖举办,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说,将采用控制人口、控制机动车等八项措施。他说: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但是对此网友们并不买账,有微博评论称,“这是要全民吃凉拌黄瓜来配合?”更有网友调侃,“建议买灶具采取摇号的方式,做饭要以身份证第二位采取单双号限制。”还有网友认为,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再度遭遇雾霾侵袭,机动车在此次天时地利的“实验”中“刚刚洗脱嫌疑”,此观点是将烹饪当作“替罪羊”而已。

五、总结

治理雾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探寻人类社会与自然地和谐相处之道,运用科学的自然辨证法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妥善解决人与自然地矛盾。本文通过对雾霾天气的状况、成因、危害及防治的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对当前如何建设好绿色、环保和美丽的中国、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治理雾霾,根治大气污染,让城市充满清新的空气,才能让百姓更加健康幸福地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呵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刻不容缓。虽然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课题,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但有政府有效应对,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共同担当,人类的未来必将是光明美好的。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