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您精心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优秀7篇,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小学信息技术公开课教案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小图片大作用》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7课的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Word这个文字处理的好工具,学会了用Word写文章及简单的排版等操作知识;在此之后,学生还将继续学习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插入表格等其他几种实用的功能。因此,本课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能够编辑图文并茂的文稿。
过程与方法:通过“古诗配画”活动,让学生体会图、文结合形象直观,能更清楚的表达主题的信息。
情感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插入图片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图片大小的改变及环绕方式的设置。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古诗配画”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并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迁移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自我探索──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环境
1.教学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2.学习资源:提供声音、文字、图像、操作步骤演示。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是这样设计:我让学生伴随着古典音乐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孩子们伴随着音乐,沉浸在古诗的美好氛围中。并让他们把古诗输入并保存在电脑中。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说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古诗,老师对你们真是刮目相看,但是老师这里有一位新朋友,它不服气了,想和你们比一比——(大屏幕展示)电脑小博士。展示完电脑小博士的作品以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这节课课题:小图片大作用。教师还用电脑小博士来激励学生:小博士在关注着我们,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这里运用了逆向教学法,向同学们展示“古诗配画”作品,形式多样的“古诗配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激起了他们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个层次:找工具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把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打开书,自己找到插入图片的方法──“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找到的同学汇报。教师利用网络教室中的屏幕广播演示刚才的方法,让学生由抽象思维转变到形象思维。选择插入的图片时由学生选择并让其说明原因。教师师再强调插入的图片要适合这首古诗的意境,不是随随便便一张图片就可以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注:这里的图片是学生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搜集的素材)
教师再介绍Word中的“剪贴画”功能。Word中有一个“剪辑库”,提供了丰富的剪贴画,该库中的图片内容包罗万象,我们可以直接从剪贴画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图片,免去了自己查找图片素材的麻烦。
学生自己操作练习,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片。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当学生遇到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改变图片大小
(这个层次和第三层次是根据课堂随机教授的)学生插入图片以后,请同学们欣赏并评价自己的作品。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说出觉得满意,或是不满意。这时教师适时的说出“你最想修改哪儿?”(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来教授改变图片大小的方法或是设置图片环绕方式。)屏幕广播演示:在所插入的图片上单击鼠标左键,让学生观察图片的四周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到图片的四周出现了小方点。把光标放在小方点上,光标会变成什么样?(双键头)这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拖动双键头,观察图片的变化。(图片的大小改变了)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不是让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帮助解决问题。)
第三个层次:设置图片环绕方式
教授完改变图片大小的方法以后,根据学生需要再教授“设置图片环绕方式”的方法。在这里,“图片环绕方式”有多种,教师只教授其中的一种,其余几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小组交流。并给出另一个任务:在不同环绕方式下拖动图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这里给学生8-10分钟的时间。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协作解决。学生基本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到前面汇报。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作品创作
在上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经过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并且会改变图片的大小,改变图片的环绕方式,下面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作品,每个小队要推出一位选手进行评比,我们要评出这节课的“配画小能手”!
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普遍性问题就需要面向全班反馈。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汇报成果,评价交流
一堂好课,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也很重要。在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发现同学们‘古诗配画’都很美,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互相学习、共同分享,在展示时还要解释所选古诗的含义,选取该图画的原因,以及图画在哪些方面表达了古诗的哪些意境。”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对创作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评为“配画小能手”。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计算机成果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使他们在友好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通过这样的展评,使学生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构思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准确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
(五)交流拓展,教师小结
同学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这样做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所回顾,又让他们体会到在Word中插入的小图片有什么大作用。紧扣课题,又一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再一次引出小博士,由电脑小博士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
由电脑小博士给学生布置作业:
拓展空间:
1.选中图片的时候,Word窗口中会出现“图片工具栏”,你知道这些按钮的作用吗?自己试一试。
2.把校园里课间同学们活动的场面记录下来,写成短文。在短文中插入各种剪贴画(也可以用“画图”程序自己绘制图片),并进行适当的设置。
教学分析: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因为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我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强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到首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掌握了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基本方法,并且体会到了插入的这些小图片在文本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指针及选取音频波形的方法;
2、掌握复制、粘贴、删除音频波形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指针及选取音频波形的方法。
2、复制、粘贴、删除音频波形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试听歌曲,确定朗诵内容的位置。
1、打开Adobe Audition。
2、打开歌曲音乐。
3、标记朗诵内容。
(二)选取朗诵部分并删除。
1、删除朗诵内容
2、试听
(三)选择歌曲和伴奏。
1、打开伴奏。
2、复制歌曲。
3、链接歌曲和伴奏。
4、试听音乐。
5、保存文件。
四、拓展延伸
如何将两个音频文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文件?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绘图工具栏中的常用工具,认识绘图时常用的各种基本图形。
能力目标:掌握利用工具栏中的工具绘制简单图形的方法。
情感目标:提高自我挑战意识,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绘图工具栏画出多彩的线段和多彩的圆。
教学难点:图形的旋转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幻灯片呈现小鸡的图片
2、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只小鸡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
小鸡的头和眼睛都是圆形,可是这两个圆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再看一下组成小鸡脚的这几条直线有什么不同?
3、这些都是怎样画出来的呢?你想学会吗?
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图形工具百宝箱》吧!(板书课题)
1、观察组成图片的图形
2、想利用一个有趣的谜语给学生创设有益于探索的情境,在文体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启发探究,技巧点拨
1、师带领认识绘图工具栏
2、师演示各种图像的画法
3、线段
4、圆(按shift)
5、多种图形
1、一起认识绘图工具栏
2、观察
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1、那你就用这些工具画一个你喜欢的物体
2、小组同学可以相互帮助
3、老师巡视
1学生自由画
2、有麻烦向老师请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2、指名说:你是怎样填充的颜色的?
表扬(双击-设置自选图形格式)提出疑问
解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创作,展示
1、问题都解决了,就让我们带着你的收获,去尽情描绘你心中的蓝图吧!
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
2、老师评比台
3、时间到了,让我们休息一下,放下手中的鼠标,欣赏一下大家的作品!
4、展示学生作品
(你是怎样想到创作这样一幅作品的呢?)
(谁想为他的作品做一下点评)
1、学生完成作品。
2、相信凭借咱们同学的聪明才智课下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就让我们用这迷人的图形工具百宝箱,绘制己丰富的理想吧!
教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效果很乐观,所有学生能及时掌握。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学生机器人的“主要器官”。
2.能够了解传感器的主要功能。
3.平等交流,掌握各“器官”的作用。
4.能够建立正确的机器人整体概念。
5.学会正确对待传感器的工作方式。
6.激发对学生机器人这一信息媒体的学习热情。
7.尝试用人的“器官”概念理解机器人的“器官”概念。
8.为传感器的学习建立合适的实践渠道。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学生机器人的“主要器官”。
2.难点:理解传感器的功能。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机器人部分内容中,传感器部分的重点章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感器的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生理解学生机器人原理、设计学生机器人运动的重要环节,对促发学生的整体概念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原理和功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本课是前面知识的总结和提高,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2.教学方法指导
(1)本课是练习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课,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单元学习的技术。
(2)教师应该事先准备好学生制作机器人所需的素材、传感器实物等。
(3)本节课的关键是“评价与共享”,这既是指技术上的评价,也是指资源上的共享。全班交流,小组内研究。
(4)教师应合理安排好时间,交流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既要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作品,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实物。
[参考资料]
传感器是机器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纽带。一般根据传感器的工作特征,可以分为:光学传感器(顾名思义就是对光产生反应的传感器,比如红外传感器)、声传感器(比如microphone)、力传感器(比如压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比如陀螺仪)。
光传感器:
光传感器的范围很广,有最简单的光敏电阻,就是光强度的大小改变电阻的阻值从而实现对光强度的感知,也有目前最复杂的摄像头Camera。然而在我们机器人中,用得最多的是Infra-red红外传感器,其中的红外接近传感器是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传感器,通过它,目前我们可以获得机器人的在移动过程中与前面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当然这距离非常短。不过,对于我们的机器人来说,这也是目前唯一的可承受的选择。
还有一种目前比较有用的红外传感器是叫红外探测器,它不同于上面的红外接近传感器,它没有红外发射器,只有一个红外接受单元,由被测物体发出红外信号。一般用来做热感应用,比如人走近或者动物走进这样的传感器时,它就会产生信号。在生产安全领域用的比较多。对于我们吗,最多就是有人走进的时候能够作为一种感知手段来让机器人获得:“哇,有个发红外线的家伙冲我走过来了”这样的信息。
还有一种目前我们也能承受的是摄像头,与之相配套的,能应用于机器人的识别软件和硬件还相对比较少和昂贵,目前成熟的市场产品有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发的CMU-Camera套装,但是价格较为昂贵。但是如果我们不用他们的套装,自己开发的话,其它硬件投入相对少了,但是你要对计算机编程相当精通,而且难度相对很大。
力传感器:
力传感器是用来检测碰撞或者接触信号的,比如机械手的应用,当你放一个东西到机械手的时候,机械手自动抓住它,它就需要力传感器检测东西抓得紧不紧。典型的力传感器是微动开关和压敏传感器。微动开关其实就是一个小开关,通过调节开关上的杠杆长短,能够调节触动开关的力的大小。用来做碰撞检测这是最好不过了。但是这种传感器必须事先确定好力的阀值,也就是说只能实现硬件控制。而压敏传感器是能根据受力大小,自动调节输出电压或者电流,从而可以实现软件控制。
声觉传感器:
目前最多的也就是麦克风了。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声音信号。当前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声音解决方案。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接近传感器很像,也属于距离探测传感器,但是它能提供比红外传感器更远的探测范围,而且还能提供一个范围的探测而不是一条线的探测。也是目前用的最多的距离传感器之一了。
位置和姿态传感器:
机器人在移动或者动作的时候必须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姿态动作,否则就会产生控制中的一个开环问题,没有反馈。位置传感器和姿态传感器就是这个用的。常用的有光电编码器,由于机器人的执行机构一般是电机驱动,通过计算电机转的圈数,可以得出电机带动部件的大致位置,编码器就是这样一种传感器,它一般和电机
轴或者转动部件直接连接,电机或者转动部件转了多少圈或者角度【WWW.SHUBAOC.COM】能够通过编码器读出,控制软件再根据读出数据进行位置估计。还有一种是陀螺仪,这是利用陀螺原理制作的传感器,主要可以测得移动机器人的移动加速度,转过的角度等信息。
[参考教案]
1.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猫》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或一段故事情呢?
生:回答老师提问。
师:机器猫就是一种虚拟的机器人,它非常能干,可以帮助小主人公完成很多心愿。这些就是靠它灵巧的双手完成的。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学生机器人的小器官是怎么样变出“大神奇”的。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有知”唤醒“无序”,从实物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心理。
2.新授一:学习机器人的“主要器官”(第一课时)
师:机器猫非常灵活,它是小主人公的好朋友,请你观察下它,看看它是怎么样让小主人
知道它的喜怒哀乐的呢?
(播放机器猫的视频片断)
(学生讨论)
师:请回答下面一组问题:
(1)机器人的“表情”部件有哪些?
(2)机器人的“感觉”部件有哪些?
(3)在机器猫的身上找一找,它们都藏在哪里了呢?
(学生回答问题,接合课本内容,并讨论)
(观察多组学生机器人的照片,介绍机器人的主要器官组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动手触摸学生机器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实物作为切入口,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学习的环节。
3.新授二:了解传感器的主要功能(第二课时)
师:机器猫可以完成很多复杂的工作,神奇极了,在现实的学生机器人身上,也能有这样的神奇。不过,它们运动的时候,可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用手脚来运动,而是通过一个特别重要的器官来实现的,它就是――传感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神奇的器官!
(学生看书,阅读相关的章节)
(教师辅导巡视)
知识小问答:
(1)传感器相当于人类的什么器官呢?
(2)传感器分为哪几种类型呢?
(3)每种类型的工作动力是什么呢?
(4)为什么机器人一定要有传感器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结合实物进行详细的讲解。
(学生观察)
注意:此处学生适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接合课件中的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适应过程。根据不同的生源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进度和频率,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在理解、完成上个任务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任务的难度,让学生在此中领略知识的快感;将复杂的知识细化,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体系;用客观形象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接触,避免过于单调的学习交流。
4.总结与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学生机器人的重要的器官传感器,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要常常接触到它们,今天的机器人之所以能这么灵活,也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教材中介绍的知识以外,传感器还有很多种类,请回家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件夹的作用和基本概念;
2、学会建立文件夹;
3、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重命名操作。
教学重点:
1、学会建立文件夹;
2、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重命名操作。
教学难点: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重命名操作
教学过程:
小明想要在计算机中建立起自己的文件夹,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建立新文件夹
在C盘中创建一个新文件夹。
1、双击“我的电脑”图标,打开“我的电脑”窗口;
2、在“我的电脑”窗口双击(C:),打开“WINXPC:”窗口;
3、单击“文件”菜单,将指针指向“新建”,在出现的子菜单中单击“文件夹”命令;窗口中出现一个“新建文件夹图标”。
二、文件夹的重命名
1、选定“新建文件夹”;
2、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重命名”命令;
3、在“新建文件夹”框中输入“小明文件夹”,并按回车键。
三、移动文件夹
小明想把保存在“我的文档”中的“房子”文件移动到“小明文件夹”中。
1、选定“房子”文件;
2、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剪切”命令;
3、打开“小明文件夹”窗口,单击“编辑”菜单中的“粘贴”命令;窗口中显示“房子”文件,表明文件已被移动。
四、复制文件
1、选定要复制的文件“房子”;
2、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命令;
3、将软盘插入软盘驱动器,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再双击软盘驱动器;
4、单击“编辑”菜单中的“粘贴”命令,窗口中显示复制的文件。
议一议:
文件的复制和移动操作有什么区别?
练一练:
在E:盘建立一个“我的作业”文件夹,然后把C盘上的“小明文件夹”移到里面;
将保存在磁盘中的画图文件复制到“我的作业”文件夹中。
文献摘抄:
如果需要同时选取多个文件,可以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再依次单击所要选取的文件,这些文件反色显示,表示都被选取。
要选取连续排列的多个文件,可以先单击么一个文件,然后按住SHIFT,再单击最后一个文件,松开SHIFT键。
如果要撤消选取的文件,可单击选取的文件旁边的空白处。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练习
练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共享边框是一个网站中具有共性的部分,它会出现在网站中所有允许共享边框的网页中。制作共享边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了解共享边框的作用;
(2)会恰当地运用共享边框。
2、技能性目标
(1)会插入和设置共享边框;
(2)会在共享边框中插入各种对象;
(3)会插入和设置滚动字幕;
(4)会设置网页之间的超链接。
3、情感性目标
(1)会恰当地运用技巧,减小式作量;
(2)增强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和制作共享边框;
(2)制作字幕和超链接。
2、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共享边框。
四、教学准备
用为表格背景的图片和反映网站主题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本课的网站的每个页面。
提出问题:我发现这个网站中,每个网页的顶部和底部都一样,这需要重复制作吗?你有什么好点的办法?
学生交流、汇报。
2、自主学习,插入共享边框。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硬件大师”网站,参考教材“插入共享边框”内容,进行学习。
学生操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格式”菜单的“共享边框”命令为灰色,则需要选择“工具”—“网页属性”命令,打开“网页属性”对话框,在“创作”选项中,选定“共享边框”选项。)
学生示范,讲解方法。
3、教师示范指导,插入表格。
教师演示、讲解在共享边框中插入表格,并在表格中插入图片和文字,设置超链接,从而构成网页的导航栏。,学生观察学习。
学生练习。
4、插入字幕和超链接。
老师:在第三课学习时,我们已经学习过字幕的插入方法了,请同学们参照书P83——84页的步骤完成学习内容。
学生看书练习。教师巡视帮助。
教师:当我们单击“首页”文字时,会转接到“首页”页面上呢?
学生示范。
老师补充讲解示范如何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5、强化练习、巩固知识。
请同学们完成书中“试一试”练习内容。
学生练习。
6、总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回答教材中的“评一评”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漂亮文字我来变》是《信息技术》教材小学版四年级上册第四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本课内容是文档处理知识铺垫的延伸,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及艺术字的编辑等使得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本课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改变文字的大小;第二部分是改变文字的字体;第三部分是改变文字的颜色;第四部分是插入艺术字及艺术字的简单调整。
这节课是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文档处理知识的教学综合课。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信息技术地学习,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一定基础。而且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word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字的大小、字体、颜色及艺术字的的概念。
2、技能目标:(1)掌握改变文字的大小、字体、颜色的方法。(2)掌握设置艺术字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让学生熟练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和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对艺术字进行简单调整。
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文字修饰;文章修饰美观、赏心悦目,更符合需要。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创设情境法、合作交流法等。
根据学生的认知操作水平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导”上,创设情境,设疑铺垫,加以引导,以导促思;留于余地,给足时间,加于辅导,以导促学。
2、说学法:
在学习方法上,本课主要让学生运用尝试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出现的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说、敢探索的优良品质。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两张电子贺卡、古诗《江雪》,每名学生一台电脑装有word20xx的软件 微机教室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情感,设计本教学流程。
(二)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预设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探究学习,自主建构3.观摩协作提升技能
4.归纳总结提高认识5、课外延伸,整合学习
(三)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一组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包括篆书、
楷书、隶书、草书等不同字体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书法的魅力。同时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老师介绍计算机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字体,恰当的运用这些字体能使我们的电子文档更加活泼鲜明、美观大方。
下面老师出示两张内容一样的电子贺卡,一张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另一张在字体、颜色等都做了修饰,让学生感受一下那张比较好看?同样的内容为什么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不一样呢?
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教学内容:你们想学会让文章变得漂亮起来的本领吗?那好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学习如何让文字变漂亮。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设计了一个贺卡的对比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2.探究学习,自主建构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点击工具,认识菜单。
我们要想把《校园的早晨》也变得那么漂亮,就得先认识格式工具栏的各种菜单,尤其是字号、字体、字形、颜色等工具栏的使用。教师一一介绍菜单的作用,介绍时边演示边介绍。
(本环节我先让学生熟悉各种文字修饰的方法,积蓄经验,为培育学生的成功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重视双基的教学理念。)
第二层次: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变化过程
例1:将古诗《江雪》的标题改为黑体、二号字,颜色设为红色。操作步骤:(广播演示)
师讲解:(1)选定→字体(格式工具栏)→黑体→字号→字体颜色→红色。学生操作练习
(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利用格式栏修饰,直观、方便,教师只需稍加启发,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会,所以更多地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通过自己实际操作来了解操作过程,亲自逐步感受文字变化的前后过程的效果。)
第三层次:尝试操作,合作交流。
教师让学生打开之前保存的文章《校园的早晨》,根据学生的特征,让学生提出文字修饰方法,而后学生尝试自主操作学生操作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修改修饰。
过度:经过以上设置,大家觉得文章是否美了?你们想不想把文章的题目变得更醒目些?想得话,下面就要请大家自已来探索一下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我们就请他来做小老师,教大家。
布置自学第三部分:插入艺术字。给《校园的早晨》做个漂亮的标题。
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整个课堂结构中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在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指导下,我的设计侧重学习的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3.观摩协作提升技能
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观摩一下,评一评,如果你觉得谁的作品比自己的好,也可以虚心的向他讨教讨教。
设计意图(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新问题)
4、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学生互相说说是怎样给《校园的早晨》化装的。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师小结:听了的汇报觉得大家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已掌握的不错了,但是不是修饰了文章,文章就一定美观,如果应用不当,文章反而不会让人赏心悦目,而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因此,我们在修饰文章时,应该适当选择运用,要注意到文章是否美观,是否符合需要,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5.课外延伸,整合学习
选定自己的一篇作文,进行文字修饰,文章编排,然后打印,交给家长评价。
教学理念
1、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实现教学目标。
2、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分层教学的实施。学生不仅有鲜明的个性,而且有差异。因此分层教学,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4、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实践中的成就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