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古诗词赏析范文【优秀10篇】4-18-64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

诗词鉴赏 1

古诗词赏析范文【优秀10篇】4-18-64

一、读全诗分类别

这是鉴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分清它是哪一类,才能知题材,从而定主旨,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高中所学的诗歌根据描绘对象内容可以分为:(1)写景抒情诗;(2)咏史怀古诗;(3)伤春伤别诗;(4)羁旅行役诗;(5)山水田园诗;(6)托物言志诗;(7)即事抒怀诗;(8)边塞征战诗;(9)赠友送别诗;(10)闲适隐逸诗;(11)谈禅说理诗;(12)悼亡游仙诗。

这种粗略的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诗的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分析景是如何表达情的。诗歌中两种主要的情和景的关系:(1)描写之景和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它们之间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描写之景和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与今的关系,可以借古讽今,也可借古喻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与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要思想感情,是心旷神怡、热情洋溢、豪情满怀、慷慨激昂,还是忧国忧民、消极避世、壮志难酬、激愤悲壮、孤独寂寞等。

二、读题目明题材

有的题目往往是诗眼或中心事件,里面包含了诸多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看题目“归”即回归、返回,“园田居”即田园山居生活,我们据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的题材是闲适隐逸诗,思想情感应该是和喜爱田园生活、厌弃官场有关。

三、读作者解风格

经常说知人论世察诗,了解作者的基本经历、风格,能大大帮助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譬如:杜甫――现实主义手法,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的人生;李白――浪漫主义手法,清新飘逸的风格,愤世嫉俗的人生;王维――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写恬淡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诗中透露着禅味哲理;辛弃疾――满怀抗金复宋大志,壮志未酬的遗憾,闲居江西二十年中也有描写乡村生活的清新作品;杜牧――怀古诗为主,比如《题乌江亭》、《泊秦淮》,主题多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这里所说的风格是就诗人的多数作品而言的,我们也知道伟大的作家往往是不拘一格的,李白也有反映现实的诗句,杜甫也能浪漫,“豪放之祖”苏轼也会写委婉哀怨的动人作品――“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而“婉约之宗”李清照也可以豪放慷慨地高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所以,知人论世察诗仍要结合诗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读注释知背景

诗词鉴赏一旦给了注释,往往有重要作用:第一,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和此诗写作的背景。第二,解说重要的字词、典故,消除阅读上的障碍。注释一定会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以,一定要利用好,并结合诗歌本身细细体味。

例如2009年琼宁高考中,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下的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这一注释透露的信息是作者此时遭弹劾解官归居,古代的文人被罢官被迫归隐,这种不得志的时候往往会比较失意,而为了排遣这种失意的情感,诗人们往往寄情于外物。他们看惯了官场的浑浊,退居山野乡间时,和村人为伍,与清风明月为伴,诗歌大多抒写清闲安适的乡村生活,表达自己悠然恬淡的心情,这一类诗词即为闲适隐逸诗,据此可以确定这是一首隐居题材的词,从而知道它的主旨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的厌弃。

五、读内容悟态度

教学中,通常的方法是前半部分寻意象,后半部分寻中心,拿到诗词后,边读边找里面的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推断作者的心情,再仔细解读里面表现情感的诗句,二者综合才能正确理解鉴赏,从而把握其内容。作者辛弃疾,我们前面所说他的风格特点是气势雄壮,满怀抗金复宋的大志,但是始终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在这个前提下再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孙权是“英雄无觅”,刘裕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满怀热情地歌颂这两位大英雄,为什么?显然是对他们丰功伟绩的仰慕,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所以他才对廉颇有如此的感叹,因为在廉颇身上,他看到的是他自己,同样雄才大略、悍将奇兵,却同样受小人排挤,报国无门,即可得出主旨是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

诗词鉴赏 2

鉴赏古典诗词,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分析题目入手

诗歌的标题往往告诉我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如《杭州春望》,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杭州春天的景色。《山居即事》写作者隐居生活,《赤壁怀古》是一首在赤壁写的怀古诗。但要注意,词的题目往往是词牌名,一般与词的内容没多大联系。

二、从作者入手

每位作者代表不同的时代,也代表不同的风格。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能更好的把握诗歌主题。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诗歌的艺术手法也更好分析。如唐代诗坛上两颗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他们的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历史现实,代表了不同的风格。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诗的风格是浪漫主义。从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盛唐时社会状况,还能感受到李白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作为晚唐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记录了晚唐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特点,让们能感受到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从注释入手

不少诗歌在诗后附有写作背景。可不能忽视这段文字,它传达了好多信息,如:时代背景、作者境遇、作者情感等。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为宋金边界的淮河,感慨万千,作诗以抒怀。

从注中可以看出,作者实写淮河两岸之景,虚写自己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四、从意象入手,领会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主观情感和诗人思想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我国古典诗歌中,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和象征意义。如

鸿雁:寄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杜鹃:寄哀怨、凄凉或思妇情思。

柳:寄伤离别、思故园的情思。

梧桐:寄凄凉、悲伤的愁思。

菊、梅、松: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长亭:寄依依惜别之情。

明月:寄思乡之情。

借助意象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借梧桐这一意象,抒发作者面对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

五、从形象入手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

1.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形象。2.戍守边关、建功立业的形象。

3.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4归隐山林、钟情山水的形象。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6.独守闺房、心怀凄婉的思妇形象。

如《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描绘了艰苦战场上征人的紧张生活。

六、从诗眼入手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看诗中那些字词、那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那些词语传达出丰富的情感,那些句子有丰富的意蕴。也就是常说的“诗眼”。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炼字是古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联象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的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凉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语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这二字不愧为本诗诗眼。此类典范很多,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横”等都是诗歌诗眼。

七、从典故入手

古诗词往往要运用典故,理解典故可以使 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中用了四个典故,不理解这些典故,就无法理解诗歌。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一,尚能饭否?”这句词,如果不理解有关廉颇的典故,就无法理解词人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的情感。

八、从把握情感入手

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鉴赏诗歌,要弄清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古典诗歌常见的情感类型有:忧国忧民的感慨、国破家亡的痛楚、游子逐客的凄凉、征夫思妇的忧怨、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建功立业的豪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通过营造一种幽静沉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鉴赏诗歌情感,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借助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内在情感,领会景物蕴含的作者情感等。

诗词鉴赏 3

三、辨析题干奥妙

题干是出题者精心设计的一段话语,阅读时要细心辨析、揣摩关键词语的奥妙。近两三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注重综合性、探究性考查。请看:

⒈综合式

一个题目设置多个检测点,有明考、暗考、兼考之分。请看:

2012年福建卷第6题中的⑴题——明考诗句赏析,暗考形象品味: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及其注释是:

望江南

[宋]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2012年辽宁卷中第9题,从命题形式看,这道题“一题两问”,从考查内容看,明考语言鉴赏,暗考人物形象: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及其注释是:

初见嵩山

张耒①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2012年天津卷第14题中⑴题——赏析物象,表里兼顾。归纳表述,既要赏析形象,又要揭示诗人志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及其注释是:

野菊

[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⒉探究式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9小题: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是: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012年北京卷第11小题: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是: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四、理清赏析思维

1.综合题赏析思维

2012年福建卷第6题中的⑴题:①弄懂全词中心大意:此词描写的是钓翁的简朴生活;②品味勾勒肖像词语:这两句诗中的“箬笠”、“蓑衣”是勾勒钓翁外在形象;③揣摩描画动作词语:“时振”,衬托出钓翁的凝定;“闻”,可触摸到内在脉动:心无旁骛;④分析点染景物词语:“冰散响”,以声衬静;“玉花空”是烘托心灵。

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探究题赏析思维

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9小题:

诗词鉴赏 4

【关键词】意境;情景;诗词;鉴赏

一、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意境”

(1)寄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有的作品,表面看来全只是写景,看不出情,但实际上,没寄托作者感情的“景”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些隐藏在景物描写的深处,我们不咀嚼就体会不出而已。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表面看来,这首词只是写了普通的农家生活场景,作者没有表示态度,但只要我们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细心体会,就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民和对农村生活的真切热爱。(2)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像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作者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作者笔下的幽州台的氛围,而且可以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没有写,但意境完美。这就是说,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作品的意境再现。(3)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事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的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因见到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道开放,而内在的思想感情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因而,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而且是高超的。

二、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以小见大”

在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表面上描写的是一些常见的不太引人注意的普通场景,但往往作者在其中却蕴含了极不普通的重大内容,或者表现了作者的强烈爱憎。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作者摄取的只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场景,燕子在春天里飞来飞去,但它表现的内容却是通过这一普通场景反映了世事的变迁,历史的兴衰,它明确告诉我们:尽管有些封建权贵显赫一时。但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二十字,内容也很简单:一个老翁在大雪天的寒江上独自垂钓。但是这是作者用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孤寂清冷,廓远深邃的艺术境界。只有在看透了世道的炎凉人心的不古之后,作者才能如此的大彻大悟,追求这种寒江独钓的无与伦比的惬意,这就是典型的小(普通的场景)中见大(不寻常的内容)。

三、如何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一般强调的是用凝炼语言抒发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有很多的叙事和过多的细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细节描写会被诗词略去完全不用。有时作者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杜牧的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了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场景还想到或许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这一细节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如何弄清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的作用

古人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典故来充实内容,抒感,对于今天的的读者说来,这虽增强作品的意蕴,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如若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如辛弃疾的《水龙吟》,词的上阕,准确描绘江南清秋,写自己登高临触景生情,报国无门,纵然拍遍栏杆也没人理解自己的紧迫心情,这些内容今天的读者都不难弄懂。但词的下阕,作者切取了三个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多层次地叙说自己的思想和抱负:“休说鲈鱼……季鹰归未”表明自己的理想是为祖国统一效力,不愿如张翰(即季鹰)那样,当西风吹来就想起家乡的莼菜鲈鱼而弃官南归,去享清福。“求田问舍……才气”,更不屑效法三国的许汜,只顾购置田地房产,而被有识之士所耻笑(刘郎,指刘备)。“可惜流年……树犹如此”表明他愿意象东晋的桓温一样,领兵北伐,收复失地,重振河山。以上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如果我们对此都不熟悉那么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将无法理解,鉴赏诗词就更不用说了。

参 考 文 献

[1]龚梅.《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方法初探》.《考试周刊》.2008(2)

[2]李峥嵘.《古诗词鉴赏的四种方法》.《中学语文》.2008(11)

诗词鉴赏 5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卢挚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挂绝壁枯松倒倚”是从李白的《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而来的。

2.“落残霞孤鹜齐飞”自然让我们联想到______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3.“云帆”指挂得很高的船帆。李白《行路难》诗中与“云帆”相关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首小令中的时间是动态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仔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释】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之时。

1.从体裁上看,《咏怀八十二首》属于________。《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属于__________。

2.从鉴赏角度看,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两个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试简要分析两位作者在诗中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道海/设题】

《诗词鉴赏练习》

一、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同意。这从“落残霞孤鹜齐飞”“夜静云帆月影低”两句可以看出。(这首小令,仿佛一幅从黄昏到静夜的秋景图。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静夜之景,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时空推移的动态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悠闲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意境)

二、1.五言古诗五言古诗。

2.借景抒情,以静衬动。

诗词鉴赏 6

思乡怀人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一、鉴赏示列

1、思念亲人。例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2、思念故乡。例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内容]这是两首五言古诗。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第二首诗从在江南的男方立言,他见到孟津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3、羁旅愁思。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4、边关思乡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作者写道: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马,征战不休。自然地透出单调困苦、不尽无穷的怨情。后两句写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写征人转战跋涉的遥远与苦辛。这首诗一方面以“岁岁”与“朝朝”写出怨苦无时不有,又以“青冢”、“黄河”、“黑山”表现出怨若无处不在。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人手: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2、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诗中的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诗词鉴赏 7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语文教育

一、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是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二、赏“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

比如王维,他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的由几幅画组成意境,但多数都是一个画面,有动景,也有静景。如果我们有了以上关于王维的知识储备,那么,结合中学课本上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能很快分析出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前两句,寥寥十字,就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苍山红叶,色彩鲜明和谐,景物错落有致,很富画意;后两句添写绿树荫浓,翠滴,使得这首小诗格外清闲隽永,情趣盎然。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赏“意象”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透作品的关键。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读懂古代的诗词作品。

四、赏“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溶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五、赏“诗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艺术功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六、赏“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有些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点化前人语句、用神话故事、用历史故事等。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懊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此外,鉴赏古诗词还得抓住文本所透视出来的作者“情愫”及所给“注释”加以综合分析,变通运用,才能准确理解诗词,顺利解读。

参考文献:

[1]李军民。鉴赏古诗词。作文周刊(教师版),2007,(8).

诗词鉴赏 8

一、把握解读钥匙

考场无资料参考,如果读不懂古诗词字面义,则谈不上进行鉴赏。如何快速读懂一首古诗词?建议从下面几个角度切入思考:

⒈巧借“标题”,把握大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概括作品的重要内容,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或提示作品的线索等。如2012年广东卷中白珽的《余杭四月》,题目交代了季节,提示了诗歌的描写内容。

⒉巧借“作者”,知人论世

要储备著名诗人的重要概况。一般诗人,不太知名的,关乎命题的,考题中会有注释。

⒊巧借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古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修睦《落叶》中的“松树”和“落叶”,表达了诗人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和落叶飘零的感慨。如果我们把握了这个传统意象的特定含意,便会很快把握《落叶》这首诗的内容和主旨。

⒋巧借注释,抓住提示信息

在高考试题中简短的注释,是命题人给我们的提示,切不可忽略小注释在解题中的大用场。

⒌巧借“情语”,倾听作者心声

情语,即直抒胸臆的词句。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结尾句“不堪回首思秦原”,直接抒发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抓住了此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脉搏,抓住诗歌的主旨。

⒍巧借典故,挖掘诗歌内蕴

典故是诗文中引用古书里的故事或语句。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义入诗文;反用就是反其意而用之。一般说来,正用较多。

【运用示例】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便是: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销魂①,泾水萦纡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②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解读钥匙:

这首诗着眼整体设题,可结合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这样进行思考:

⑴从题目、注释切入,体悟情感基调。标题“春日秦国怀古”,概括主要内容,暗示感情基调;注释①“销魂”的解释,是触摸诗人的感情脉络的线索。抓住二者,便不难把握诗人怀古伤今之情。

⑵从抒情语句切入,把握情感钥匙。这首诗的末句是直抒胸臆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弄懂“不堪回首思秦原”的内涵,便是抓住了概括这首诗思想感情的钥匙。

⑶从意象切入,进行“简要分析”。古诗词是靠形象说话的,情随“景”转,“意”随“象”转。这首诗写的是初春之景。主人公即将远行,回望家乡,“远村”“春草尽”,原田“古碑存”,苍山积雪,烟伴残阳,数里黄沙,景象凄凉,一望“销魂”。简析时,紧扣其中“春草”、“古碑”、“苍山”、“残阳”、“黄沙”等意象,便可力透纸背、准确印证诗人“不堪回首”的内心世界——“怀古伤今之情”。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二、体悟诗人情感

“情”是诗歌的核心。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按内容划分有:

⒈吟山咏水之情:如2012年安徽卷,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⒉思乡怀远之绪:如2012年江苏卷,温庭筠的《梦江南》写主人公对月怀远,孤独寂寞,自哀自怜。再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⒊怀古伤今之悲: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悲愤心情。

⒋描花绘鸟之趣:花鸟虫鱼的背后,有的反映的是作者的爱好,有的却藏着作者的一段经历,大多是托物言志之作。如2012浙江卷的出题材料是钱珝的《未展芭蕉》,诗人把未展芭蕉比作娇怯含羞、情窦初开的少女,希望她在爱情的追求上要勇敢大胆,而不要半藏半掩。诗意含蓄、深沉,感情真挚而热烈。

⒌怀才报国之愤:如陆游《书愤》追怀早年的抱负,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⒍边塞征战之壮:如2012年湖南卷出题材料李益《度破讷沙(其二)》,这首边塞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日出东南、铁衣生寒,雄健、壮美,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⒎即事抒怀之慨: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的宁静幽美和主人公的悠闲安适。

⒏隐逸出世之恋:如陆游的《鹊桥仙》(一竿风月)是借“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写渔父生活,藉以抒写远离红尘的隐逸情怀。

⒐羁旅闺怨之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里诗人将一颗愁心融入那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之中。

【运用示例】

如2011年福建卷第6题中第⑴题: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晓至湖①上

(清) 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体悟情感: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这道情感题,可从下面三个角度分析:

⑴分析举止,揣摩心声。由“出郭”、“临水”、“见初日”等,可知诗人亲近自然之意;由“学野凫”、“逐清景”,可知诗人向往自由之情。

⑵紧扣景语,体悟心声。由“晓色微”、“寒雾生”、“人意静”,可知作者喜爱幽静之情。

⑶捕捉“情语”,倾听心声。“安得学野凫”是直抒胸臆,由此可知诗人心里向往自由而暂不可得的惆怅和无奈。

参考答案:

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2009年江苏卷、山东卷都考查了这种情感题。请看江苏卷第9题中的第③题: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体悟情感:

这道试题可抓住以下几点:

①读词题,体味作者昔盛今衰之慨。题目往往流露出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黄鹤楼有感”便是。

②读注释,剖析统治者奢侈误国之痛。注释一般都与答题有关,“万岁山、蓬壶殿”隐含奢华误国,寄托作者忧虑国事。

③读题干,明确出题者精心设计之意。这道试题精心设计之意就是思想感情的“变化”,这“变化”二字不可忽略,必须在答案中体现出来。题干中的“词的开头写……结尾说………”,隐含要结合全篇谈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④读全篇,触摸作者情感起伏之波。这道试题只有通读全词,才能体味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之波:词的上片描绘中原大好河山在敌骑铁蹄蹂躏下的凄惨景象,“遥望”两句表达作者北望中原失地的悲痛,“想当年”四句追忆金兵入侵前故都的繁华,隐含奢华误国的隐隐痛心,“到而今”两句表达对外敌入侵的愤恨。词的下片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紧承结句“风尘恶”,继续写对外敌的愤恨之情。后四句为一层,写作者希望朝廷早日北伐,光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再驾乘黄鹤归来,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在字里行间。

抓住这四点,则不难得出:

诗词鉴赏 9

常见的诗词风格

在古诗当中有这样一部分诗词,它们不追求词藻华丽,其语言平实朴素,其风格平中见奇。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整首诗显平淡,但在平淡当中却传达出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把握这类诗歌时,要从语言方面下手,在平淡的语言描述中,作者的情感渗透其中。

情或事不直接写出,恐怕是东方人固有的特性,更是古代人典型的性格,通过其他事物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含蓄地表达了时代沧桑、人生巨变,抒发了沉痛的家国兴亡之感。此类诗歌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字里行间的情感总能让人言欲未尽。

不留雕琢痕迹,浑然天成。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自然清新,但内涵丰富。此类诗浅显易懂,但说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韵味无穷。

既讲究词藻,又强调对仗,色彩绚丽,工稳和谐。如杜甫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两两相对,且一句一景,独立成画,色彩缤纷。此类诗歌,虽有明显的雕琢痕迹,但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腻还是让人领略到真切的情感。

气势豪迈壮阔,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奔放。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长河荡涤千古的风流人物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边对景生情的豪迈。

特定的表达意象

与别离有关:如杨柳、长亭、浮云、明月、扬花、柳絮、孤蓬、灞桥、易水等。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友人将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远,此种寄托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又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柳”“扬花”“离亭”牵拽彼此的惜别之情,惹动了双方缭乱不宁的离愁。

与乡思有关:秋风、归雁、杜鹃、落花、明月、枯藤等。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使百草凋零,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必然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秋风”引发“乡思”。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的秋天,风景独特,南飞的大雁却无半点留恋之意,由此触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

与情操志向有关:松、竹、梅、菊、兰、蝉、荷花、大鹏等。如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月”“松”象征隐居者高洁的情怀。又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抒发自己高洁傲岸,但遭人妒忌的愤懑。

与自己身世命运相关:落日、西风、残照、贾生、屈原等。如杜甫的《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落日”指自己已到暮年,也有身处逆境之意。

典型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爱憎。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思悠悠人生,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失意苦闷的情怀。

情景交融,将情感融于景物。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景物中包含着作者对诸葛亮的凭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这种手法多为诗歌词曲所用。

托物言志,通过对某种具体事务的描绘,表达一种志向,寄托一种情操。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词明写梅花,暗寓人事,表达了诗人不肯同流合污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借对历史人与物的缅怀、凭吊、讽喻现实,寄托情怀。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的靡靡之音,使陈朝灭亡。杜牧借这一史实对当时不以国事为重,反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李广故事,既表现了对汉武时国威远播的向往,又显示了对当时变幻莫测的世事的担扰;既表现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仰慕,又蕴含了对唐将庸碌无能的谴责;还希望能有英才良将克敌戍边的期待,可谓言简义丰,意味无穷。

除此以外,诗歌的艺术手法还有对比、衬托、象征、衬托等等,只要多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积累,诗词的鉴赏规律必有迹可循。在考试中把握其技巧,无论出什么样的题型,学生都不会再有茫然无措的感觉。

诗词鉴赏 10

1.看标题

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诗歌的标题也是这样,一般来说从诗歌的标题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比如《山居秋暝》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看便知道是离别诗。一般来说诗歌的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离别诗等。

2.知人论世

关于诗人的创作风格很有必要了解并掌握,因为它有助于学生迅速弄清诗人所写的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另外,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意象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景物,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是给人愉悦还是给人凄凉,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如王维《山居秋暝》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个句子中的“明、清、照、流”把月亮透过松树洒在地上的皎洁和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来的清澈描绘得惟妙惟肖。

4.诵读想象

大量诵读、反复推敲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读的同时,一定要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去体味作者的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5.抓诗眼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