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优秀21篇】5-18-48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等高中各年级同步课程辅导。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1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优秀21篇】5-18-4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品评语言文字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2、体会理解学生的顽强及智慧的退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4)

1、在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里,有大自然留下的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指名答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迅速从课文中找到它的谜底吗?(补充板书:底)指名用书上的话回答。

原来是因为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板书:雪松)。揭开这谜底的人是谁呢?(板书:旅行者)

3、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也带上行囊跟着这两位充满智慧的旅行者,通过这篇记载着智慧的文字(板书:课文)走进加拿大魁北克这条神奇的山谷,靠近那充满智慧的雪松,一起去探索生存的智慧吧!那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1、明确小组自学要求:(2)

(1)师:这树,这人,这文,无不充满着智慧,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有选择的去探究,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把他们综合自来共同探究都可以,让我们去品读、去批注、去思考,一会我们来比比谁的背囊中采集到的智慧最多。

(2)各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以及需要的大概时间

(3)班内简单交流时间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10)

读文、批注、找收获、谈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自学所得(20)

(1)交流从雪松身上品味到的、获得的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读好描写雪松的语句。

(2)讨论、交流、理解旅行者的话中蕴涵的智慧

a: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个旅行者的话。

b: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引向深入:(什么时候应该去正面抗争?什么时候需要适当的让步?)

c:把思维引向更广的空间:古今中外,有那些人就具备了雪松的这种智慧?

(3)你能从课文中选择一句最简洁而又最能概括这一道理的话吗?

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节,背诵这最后一节。

(4)交流这篇文章写法上的智慧:学生汇报体会到的精彩写法,教师适时点播

4、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师:我想各位同学的背囊(包)里,一定装满了智慧,收获不小。

我知道我们六(1)班的同学喜欢创作,你能用一段话或者一首诗、一支歌或其他方式来谈谈你的收获吗?

(2)班内简单交流

三、小结、作业

1、师:听了同学们精彩的点评与创作,我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把所有的智慧都装进我们的行囊中,去展开我们人生新的旅程,愿我们今后能够凭借智慧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2、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智慧背囊》。

3、完善自己的创作明天的语文课继续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复述课文,有感情的阅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学为主,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厌恶战争,企盼和平和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一些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开课:

每个人都向往和平,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古诗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龙德在听到受伤士兵请求帮助的话后,他在想什么?它又是怎样做的?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

四、指导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3

一、教学基本情况概述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某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学生整体较为活跃,课堂氛围积极,但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中等生和差生占比较大,尖子生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主要教学措施与方法

1. 备课充分,注重针对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始终坚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我也注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备课过程中,我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多媒体等,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教学注重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努力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我注重课堂语言的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我坚持“以读为主,重视朗读品评感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精彩之处进行反复诵读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加强辅导,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取了集体辅导、分散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他们如何预习、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作业批改与反馈及时

我坚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在批改作文时,我注重采用详批的方式,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评语,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我还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并请求家长给予帮助和支持。

三、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本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知识掌握更加扎实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近反义词等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评课文,提高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 写作能力增强

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能够写出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的文章。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自觉性较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朗读比赛、写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做笔记等,以提高学习效率。

3.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4. 加强家校合作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4

这个学期我担任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是新教材。所以我深深地知道自己肩上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一直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伴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收获。回首整个过程,我感慨万千,有苦也有乐,对于部编六年下册语文的教学,我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础知识。

虽然学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但是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默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以专题形式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写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事半功倍的效率。首先,我认为成功的教学方法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课后反馈和复习以外,课前的预习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强调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平时,常抓学生的预习情况。其次,我强调上课专心听讲,每人必须准备一本课堂笔记本,课堂上做好笔记,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再者,重视指导学生一天学习的回顾。如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因此,我要求小组长每天检查同学的上述任务情况。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好胜心强的特点,实行竞争评优机制,评选出学习认真的好学生为班级之星,在班会及口语训练中进行表扬鼓励,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的早读时间,安排两位“小老师”负责读书,带领小组长进行监督检查,大大提高了早读的读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2、教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做作业。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常规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的介绍。刚开始有一些同学不知道怎样预习,我就请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讲自己的经验,对这些同学是很大的促进。及时检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该说是就说”,“该听时就听”,“该写时就写”,认真听课,积极思考,随时记录。对学生的作业从格式到内容进行规范,逐步提高学生作业的整齐美观,通过进一步规范,班级中涌现出来了许多书写清楚认真的同学。

3、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本学期利用阅读课,充分发挥阅读书籍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学习,积累好词佳句,并随时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不仅使学生拓展了视野,而且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四、进行归类复习。

为使复习尽量做到全面、有条理。我按《语文课程》的要求,将知识进行了归类,哪些知识主要属于背诵、记忆,哪些知识主要指导练习等我都做了细致的安排。属于背诵记忆的知识我主要安排在早自习背诵,并且布置为家庭作业抄写强化记忆。对于指导练习的内容主要在课堂上讲解,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也不是平均分配时间及气力,而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及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复习。对于复习题,我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精心设计,尽量做到典型、有效。在复习偏于能力方面的题型时,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五、重视营造教学氛围。

首先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其次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再次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我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六、激发学生习作热情,热爱写作。

作文水平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从字、词到句、段、篇,都会展现出语文学习、积累、运用的能力。教学中,充分发挥文本作用,一单元作文教学为主,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在学习单元中的课文时就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例文的精彩之处。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就有理有据,有了很好的示范,就能点燃学生创作灵感的火花。注重作文的修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写好作文后,先有自己修改,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修改,与此同时提出要求,学生结合要求再次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完成后誊写有老师评改,在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清晰地明白自己的习作的得失,这样经过训练后,大部分同学的作文布局合理,选材准确,语句通顺,极少有错别字,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七、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我着重“抓两头,带中间”,注重培养优生帮助差生。在班级中开展“扶贫帮困”的活动,激励学困生树立信心,课内多给他们创造机会,课外耐心辅导,以此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监督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由班干部们对背诵,基础作业进行及时检查,帮助学困生尽量缩小与同学们的差距。

本学期里,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认真的做好了语文教学工作,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亦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语汇积累方面虽狠抓落实,但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知识运用上不够灵活;书写差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须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训练,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做到收放自如,为每个学生又快又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习考查

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节奏常识

点拨

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创设情境,感悟情怀

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通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通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通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通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通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8

一、教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作业、编排丰富多采的语文实际活动,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2篇)。教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导读,课文和“语文白花园”。

三、班级情况:

学生基础一般,需加强训练,提高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本学期将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四、教学要求: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感;树立尊老敬老的美德;受到高尚情操和爱美情趣的熏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习惯。

2、,认识135个生字,会写159个生字,会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3、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体会汉字的优美。

4、能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语、句段;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8、学会浏览,培养读书看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能留新观察,主动积累习作素材,写出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或与人交换修改。

10、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能策划简单的这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11、能逐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重点:

1、加强识字、写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对书法的爱好。

2、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和默读。

3、加强词句训练,积累语言。

4、初步领会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文章。

5、能按习作要求写出小学生合格的习作。

六、教学难点:

1、培养课前预习课文的好习惯。

2、抓住知识重点,设计多样习题供学生训练。

3、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联系阅读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常练笔。

七、教学措施:

1、激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根据语文课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作业、编排语文实践活动。

3、提出课前预习要求,布置课前预习。

4、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

5、正确处理好课内外关系,开拓学生的视野。

6、认真做好作业的批改、讲评,组织好单元考查。

八、教具准备:

录音机、录音磁带、小黑板

九、课时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备注

1 1~2课 2、2组织入学

2 3~5课 3、1、1机动一课时

3 语文百花园 一、单元测试(1)4、2

4 6~8课 3、1、2

5 国庆放假、9~10课2、1

6 语文百花园 二、单元测试(2)4、2

7 11~13课 2、2、2

8 14~15课、语文百花园三1、1、4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记记,读读写写,巩固对本单元生字词的认识,积累词语。

2.总结《北京的春节》的写作特点,学习“按顺序、有详略”的写作方法。

3.阅读短文,认识多音字“还”,了解多音字形同音义不同的特点。

4.学习古诗《元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古诗。

5.组织语文生活,让学生写一写本地过春节时的情景,要求详略得当,叙述流畅,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学习有先有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自主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习作,学习有先有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读一读,记一记”

①出示词语:

初旬核桃荔枝菱角万象更新灶王寡不敌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都是本单元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读音都很容易读错。

③自我检查掌握程度,用横线标出你不能确定读音的词语。

④指名说自己不能确定读音的词语,同学帮助正音。

⑤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2.“读一读,写一写”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纠正错误读音,提醒大家注意儿化音和带儿字词语的读法要区分开来。

③听写词语。对照书本检查,将不会默写的生字再写几遍。

二、金钥匙

1.出示内容:

春节不只一天,节日的事不只一件。在《北京的春节》中,作者选了一些典型的事情来写,比如腊八吃腊八粥、做腊八蒜,放年假时儿童买杂拌儿,除夕的团圆饭,元旦拜年,元宵节的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自然流畅。

2.指名读。

3.引导理解。

写一篇文章可供选择的材料很多,如果事无巨细,一一叙述出来,让人感觉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所以先要定好一个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选材,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最能体现中心的'事情详细地描写。

4.思考:这把“金钥匙”有什么作用?

三、咬文嚼字

1.出示句子:还欠款二两银子。

2.指名读句子,说说句子意思。

一种意思是还欠二两银子,另一种意思是已经归还二两银子。

3.什么原因导致两人出现分歧?指名说原因。

老师随机板书句中多音字“还”的读音。

4.自由读“咬文嚼字”,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5.你还看到过这样因为多音字误读而曲解意思的情况吗?请举例说说。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述古诗学习方法

了解作者——朗读全诗——理解大意——体味情感。

二、古诗诵读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2.看注释。疏通大意: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吉祥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3.指导背诵古诗,自主积累古诗。

三、小结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春节快到了,现在你一定非常向往过春节吧,是不是又想起了往年过年的情景呢?

2.谈谈往年过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者你最开心的一天。

二、习作

1.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但是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按原样写在一篇作文里,你们觉得怎么样呢?(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没有重点)

2.习作要求:

①注意写过年时特有的情景。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某一天的经历。

②如果写一天的经历,要围绕某个意思写,比如忙碌、热闹、快乐……主要写与此有关的事情,不要面面俱到。

③写事情的时候,也要写到人,通过人们的言行、表情写出他们在节日里的心情、感受。

④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一下过年的经历,互相启发。

3.学生作文。

4.指导修改。

5.誊写在作文本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创新教案 10

教学重、难点:

第 一 课 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 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文中写了几个穷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⑴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体悟“穷”

1. 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2. 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口头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①理解“忐忑不安”:指心在上上下下的跳,形容心情不安定。

②读第一个句子。

“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桑娜在当时的情形下,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只知道自己应该也必须这样做,才能挽救那两个孩子。这是桑娜本能的行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

②5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得了,为什么还抱来两个,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

这层中,连续用了五个省略号,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断断续续和思考内容的变换,桑娜心理十分复杂与矛盾。有的省略号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第一个省略号“??是他来啦?”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什么响动,于是想到“是他来啦”。第二个省略号则省略了她往门口看了看这个动作,然后得出结论:“不。

现出桑娜此时矛盾的心理。

②体会句中省略号的用法。

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

⑵找找: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⑷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在体会桑娜品质时,抓住了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段。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②议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

④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b.讨论: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

(体会:“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

⑹“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此时,丈夫和自己想到一起了,桑娜如释重负,外表平静而内心激动。

三、课堂小结

3.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四、作业设计

4. 体悟那四处流溢的“富有”

5. 请大家再次读课文,找找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精神上的“富有”?

7. 交流。

小结:读了这些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的内心理世界。(多么勤劳、多么善良)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四、抄写生字词

板书:

穷人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笑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创新教案 1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写作中如何发挥想象;

2、了解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的古语;

3、引导学生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感悟运斤者的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4、学习看图想象作文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读一读,学习成语

1、自由读下列词语,看有什么样的特点。

2、全班交流:这些词语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表达的意义是大致相同的,它们并列组成一个四字词语,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3、再读这些词,

4、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千方百计、和风细雨……)

二、 读一读,学习句子

1、自由读下列句子,看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2、全班交流: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在发挥想象

3、师追问:那么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使人感觉更加真切,仿佛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中)

4、再读句子

5、师:你能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6、点拨:我们在写作文时就应该不仅仅写出自己观察到的,还要写出自己想象到的。

三、 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句子。结合注解,看能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2、全班交流句子的含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原意是说: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亦作“他山之石”、“他山之攻”。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却是无限的,值得我们不懈地去探索。

3、指名说说对自己的启发

4、再读,背一背。

四、 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读成语,想想成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 明确习作要求

1、指名读要求

2、师引导回顾:我们以前写想象作文的方法还记得吗?

(图中的情景+自己的想象)

师:我们以前尝试过的看图想象作文通常是图中提供大致的故事情节,而这次图中没有任何情节,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

二、 尝试想象

1、习作要求中给了我们一点写法上的提示,对吗?

(可先写第一副再写第二幅,也可以倒过来)

2、自由构思,同座之间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次序写,怎样写

师点拨:沙漠是如何变成绿地的?这里的人们做了什么样的努力?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过程要写具体;反过来也是一样

三、学生自由习作,师相机讲评。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过程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二、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三、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重难点

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预案

一、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 ~ 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3)鲁智深的到来“打搅”了刘太公吗?他明知刘太公是个热情待客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二、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创新教案 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6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理解“忐忑不安”。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忐忑不安”、“熬”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4、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忐忑不安”,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2、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穷”字是本课的生字,上下结构,注意写的时候穴宝盖下面的两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力在穴下意为穷,来齐读课题《穷人》。

2、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这样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真如作家所说吗?(在课题上加?)让我们走进《穷人》来感受一下吧!

3、出示预习纸,在预习纸上,老师发现“魁梧”的“魁”字,有些同学写的不漂亮,怎样把它写好?

4、师范写,生练写,师生评议。(展示学生写的字)

5、通过预习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了吗?谁来读?

6、出示 “抱怨、寡妇、熬”(纠正读音)

“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轰鸣”(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环境的词语。生再读)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人心理活动的词语。生再读)

7、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2、指名说。(生说的啰嗦,教师点拨,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可以按照六要素来总结,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什么样的夜晚?用上刚才读的词语,寒风呼啸的夜晚,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邻居西蒙死了。经过是什么?桑娜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心情呢?忐忑不安的,结果呢?渔夫和桑娜不约而同收养了孩子。

3、你能完整的说一遍吗?(指名说)

4、师总结,孩子们,虽然课文很长,我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总结课文是不是更简单?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1、切入课文,同学们,通过预习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说,对渔夫和桑娜……

(我对妻子桑娜印象深刻,因为她虽然心里很矛盾,但还是抱回了邻居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2、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3、指名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4、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5、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6、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7、指名说,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8、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9、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10、指名有感情读“忐忑不安”。

11、请你再默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并用不同标记画出来?

12、指名说(桑娜脸色苍白……是他来了,不,没有人。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3、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14、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的心情?(预设:仔细看文中的标点)

15、省略号。为什么?(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16、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17、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18、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1、出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2、课文第二自然段。

3、“受”的意思是?(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4、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生活更加艰难了。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是的,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5、谁来读出桑娜忐忑不安中的贫困?(指导有感情朗读)

6、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家里还能勉强度日。将会冻死。桑娜会心理不安,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

7、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出示:宁可( ),也要( )。(引导学生说话)

8、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9、善良、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10、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11、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三、解读丈夫心理想法

1、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请你把它划出来。(一个学生读)

2、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熬)

3、能给“熬”换个词吗?(挺——坚持——挨——撑)

4、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善良和伟大。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

5、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

6、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他搔搔后脑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7、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配乐朗读评议)

8、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齐读描写渔夫的句子)

9、这就是将善良深深印近灵魂的桑娜和渔夫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

2、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3、穷人不穷,一起读课题“穷人”。

4、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标点的巧妙运用,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5、(课件出示)课下再读一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描写穷人的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17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 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课文中的语言。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生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三次写了爷爷的芦笛声,分别是什么样的?(板书:在强强的想像里,爷爷的芦笛声是那么婉转悠扬、在海边,听到爷爷的芦笛声是那么清脆悦耳、在狂风怒涛的漫漫长夜,爷爷的芦笛声是那么奇特有力)每次都给强强不同的感受。

3、那今天我们上课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质疑)你很会观察思考,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问题就一定能解决。

二、速读课文,初步感知第三次芦笛声:

1、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同学们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的7-13自然段,看看自己能不能有所发现?

2、学生速读7-13自然段。

3、谁来说说为什么第三次笛声是奇特的?(指名说:A、因为这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的一干二静——B、因为这笛声让强强变得勇敢起来——C、因为这笛声让他明白了“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你们真会读书呀?读一遍,就能了解其中的大概了,真了不起!

三、研读课文,品味第三次芦笛声:

1、白天的大海、笛声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和强强想的完全一样,那夜晚的大海和笛声,应该更加充满浪漫和诗意。可那个晚上呢?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7-10自然段。

出示自读要求:ppt

(1)用横线划出描写风浪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强强面对风浪的表现。

(2)读读你画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不平常的夜和强强当时的感受。

2、学生自渎。

3、交流:

(1)谁来说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指名说)

①这是一个大海变得狂怒的夜晚。你从哪里感受到的?ppt: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还有谁从这段中读出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这个夜晚风大浪也大(指名说)你能读出大风大浪吗?(你们觉得这风浪大吗?那可是狂风大浪呀,你能想象着那画面再读读吗?我们一起读一读)听你们这么一读,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了。还有谁读这段有自己的看法?(指名说)这是一个令人害怕(危险)的黑夜。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什么让你感到害怕(危险)?)你再读一读,读出害怕(危险)来!

②在朗读时,我们就要把体会到的大海的狂怒、可怕读出来,才能再现当晚的'情景。(自己读一读、对比读、齐读)同学们练得都很认真,我想每组请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把大海的狂怒、可怕读出来了。(有点怒了/怒了/更怒了/)人多力量大,让我们一起读出大海狂怒的气势。

③这样的夜,你见吗?(没有。)你独自一人经历过吗?(没有!)强强经历过吗?(也没有!)他开始——(板书:害怕)可爷爷之前问他时,强强明明说——ppt: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你能想象出强强当时动作、神情吗?(指名回答)那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胆大……)一点儿也不怕!(板书:不怕)现在看来亲自经历和没有经历过,可是大不一样啊!

④当他第一次经历这狂怒的大海之夜,他不由得害怕起来。(指名朗读)。(出示ppt:强强裹紧被子,……听不到任何回答。)他读出害怕了吗?想想你害怕时,会怎样?就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自己试一试。(练读、指名读)这是紧张的呼喊,这是发自内心害怕的求助啊!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齐读)

⑤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只听到——(你说!)ppt:“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指导:你把自己感受到的大浪读出来!这不是大浪,谁再来读一读?我们一起读!)这浪可真大呀!把强强吓坏了!(引读)ppt:强强吓得钻进……(指导:从这里你感受到强强什的心情变得怎样了?你能读出更害怕、更紧张的感觉来吗?自己试试。男生读、女生读)

⑥文中还有这样的描写大海凶猛、可怕的句子,谁来说?ppt:“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这是描写怒涛的)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这是描写狂风的)

⑦面对狂怒的大海,蜷缩在被窝里强强害怕极了!他想:,他想,他还会想。ppt:强强焦急起来……又钻进了被窝。是呀,该怎么办呢?强强越想越——(点击:焦急)他哆嗦着下了床,准备去——(找爷爷!)去了吗?(指名接下去读)强风和黑夜又把他逼回了被窝。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强强此时的心情?(指名说:忐忑不安、惊慌失措、惶恐不安、七上八下、惊恐万状、)⑧

(2)品味第三次芦笛声。

A、(引读十一段)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ppt: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点击芦笛声)

B、这奇特的声响就是——(指名说)太平静了,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什么心情?(指名说)谁再来读这句话?(有感觉了,还不够强烈!)谁来读!

C、强强就是这么激动,这么欣喜,他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引读最后一段)

D、(ppt:在狂风怒涛的黑夜里,爷爷的芦笛声。)经历了狂风怒潮的黑夜,爷爷的芦笛声,对强强来说意味着什么?给强强带来了什么?又给强强什么样的感受呢?快速阅读课文7-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想芦笛奇特在哪里?写下自己的感受。马上交流。

E、写好了吗?谁先发言?(指名说)这笛声奇就奇在这里,让强强变的勇敢起来。(板书:勇敢)

F、看来,有的同学已经听懂爷爷的笛声了,他想用笛声告诉强强什么呢!(ppt: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齐读)你们真是爷爷的知音呀!说说你对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的理解。(指名说)

“海水”指什么?(板书:沾点海水)“长结实”仅仅指身体吗?(板书:长结实)这话仅仅是说海边的孩子吗?

(3)小结:

是呀,生活就像大海一样,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去战胜它。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能更加的勇敢、坚强。(让我们记住爷爷齐读这句。)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刚才我们仿佛亲身来到海边的小闸屋,亲身体验着强强的心理变化,和他一起紧张、焦急、恐惧、担心,一道期盼,一起成长。作者为什么写得这样生动可感?关键在于他将人物活动与环境紧密结合,文章写得就生动、扣人心弦了。很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

2、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写一写你晚上一个人在家或独自走路时的心理感受,注意通过环境描写衬托自己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爷爷的芦笛

(悠扬、清脆、奇特)

不怕——恐惧——勇敢

沾点海水,长结实。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19

教学目标

1.学习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2.通过交流,懂得一些和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戏曲。

3.学习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讲清楚讲准确。

4.理解并积累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准确的说明语言。

2.理解并积累与艺术有关的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

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写得清楚明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出示课件1:课题】

交流平台

1.做课堂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同学们有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2.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课堂笔记的。

3.教师结合实际例子总结讲解。

4.出示【课件2】

课堂笔记要记什么?

1.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2.有疑问需要继续思考的或者需要查资料的内容。

3.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5.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记的笔记有哪些,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记这些。

(板书:做好课堂笔记)

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的词语。

2.指名读词语,教师纠正。

3.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理解的词语和同学说一说。大家都不理解的可以查查字典。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每一小组汇报一行词语,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解释。

5.没有解释清楚的词语或大家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来讲明白。

(板书:了解戏曲名词)

二、学会把事情说清楚

1.仔细读题目中的要求,看看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

2.结合小台灯图画,独立阅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找出小台灯做错的地方。

3.交流:制作者制作小灯泡是根据《说明书》上哪句话制作的,为什么做错了?

(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没讲清楚铅丝的另一端从乒乓球的哪一边插入,小灯泡要在灯罩内还是在灯罩外。

4.思考:这句话怎样改才能让制作者看明白应该怎样做?

5.学生修改说明书上的相关部分。

6.汇报,交流修改的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1.出示成语

2.学生自读,读不准的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小组交流:正确认读和理解词语。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先正确读出,然后说出成语的意思。

5.教师纠正指导。

教学反思

在口语交际时,我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平时的学习积累,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丰富了交际的内容,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想交际,也乐于交际。“词句段运用”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相互交流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教学时注意适时地补充拓展戏曲知识,让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第二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学会自己去改正错误。“日积月累”这部分,学生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正确读写、理解成语,不断地发现这些成语的妙处,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展示的特色平台,在这片园地里,学生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快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篇精读课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的寓意,同时希望能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虽不是第一次接触,但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我希望通过注释、字典及故事和表演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3.学生认知障碍点:因为文言文在生活及教学中都较少出现,学生认知起来较为困难,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读第一句话。提问:

从“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

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5.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6.说一说你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理解?

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练习:让学生演一演,情景再现,加强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给身边的朋友或父母听。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2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上下文辨析文中两个“抽搐”的不同含义。

4、借助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以及妻子的安危置之度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借助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以及妻子的安危置之度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世界地图。

(1)提问:世界上有哪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 、北冰洋)

(2)请在世界地图上指出印度洋的位置,说说它的周围是哪几个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

2、板书课题:印度洋上生死夜

(1)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不用看课文,我们就可以知道些什么?

(这一课题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印度洋上,发生的时间是在夜里,中心事件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死有关)

(2)过渡:在印度洋上到底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让我们读读课文来了解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梗概

1、各自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想一想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1)学生默读后教师出示词语:猝不及防、抽搐、泡沫、耗尽、须臾。讨论这些词语的意思。

(2)齐读生字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揭示思考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简要地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读后讨论上述问题,小结

3、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三、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读一读,再抄写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