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措施最新6篇10-7-50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

企业财务税务管理制度 1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措施最新6篇10-7-50

税务会计管理是因为采用了财务会计管理的技术方法才日趋成熟的。但是从另一角度而言,税务会计管理也对财务会计管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使财务会计管理实务处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有时也制约了财务会计管理对某些核算方法的选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财务会计管理与税务会计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务会计管理的信息以财务会计管理的信息为基础。现实中,通过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活动“资料库”,该“资料库”为企业对外编制财务报告提供基本的“素材”。同时,该“资料库”也具备着企业进行税务会计管理处理的基本“素材”。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都以企业的会计管理利润为基础,再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整。

2.税务会计管理与财务会计管理的协调最终将反映在企业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上。,由于任何税务会计管理处理均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必然反映在财务报告中。如企业所得税会计管理中,为了处理时间性差异,企业要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该项目可作为企业的长期负债列示,也可作为企业的长期资产列示。

二、企业财务管理与税务管理的协调机制

财务会计管理与税务会计管理“适度分离”的关系模式最适用于筹资多元化企业。与其他模式不同的是,财务会计管理与税务会计管理“适度分离”的关系模式以不同的思路分别核算会计管理收益与税法收益,其中税务会计管理以独立性原则为依据编制成“独立纳税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独立纳税体系”与财务会计管理核算的差异程度并非完全自由发展的结果。财务会计管理与税务会计管理的“适度分离”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并考虑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会计管理管理体系等因素,切勿财务会计管理与税务会计管理分离程度过大。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制度之规定,企业必须结合财务会计管理核算结果,依据相关税法调整利润核算方法。财务会计管理与税务会计管理“适度分离”的关系模式中所提及的“分离”实质上是两套会计管理规范体系制定思想上的分离,并不是形式上账簿的分离。

尽管财务会计管理与税务会计管理相分离,但其均属于会计管理分支,因此二者在确认、计量及报告的会计管理基本技术方面仍存在相同之处。受我国现行会计管理制度与税法发展现状的影响,使得我国财务会计管理与税务会计管理“适度分离”的关系模式下财务会计管理核算与税务会计管理核算的共同点远多于美国完全分离型模式下财务会计管理核算与税务会计管理核算的共同点。因此,财务会计管理与税务会计管理“适度分离”的关系模式下,依据财务会计管理结果调整会计管理技术这一做法合理的。

为促进筹资多元化企业得以长期稳定发展,国内相关人员应立足于会计管理制度和税法之上制定制度,一方面,明确会计管理规范市场化方向,既有助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又能够推进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因此政府部门切勿限制会计管理规范市场化的方向;另一方面,完善以税法为代表的法律体系。只有国家税法高于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时,才能够实现财务会计管理与税法会计管理分离。

企业财务税务管理制度 2

关键词:营改增税务制度 企业财务管理 影响 对策

企业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高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具体到企业财务管理中来看,其不仅仅要着眼于企业自身的相关特点和发展规划进行分析,还需要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动,比如对于营改增税务制度的改革和落实来说,就可能会对于企业财务管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具体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注意事项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因此,针对这种营改增税务制度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促使自身企业财务管理中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应对策略也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营改增税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税率方面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率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企业纳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财务管理内容,针对这种营改增税务制度的落实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就需要重点针对增值税的缴纳进行重点分析,这也是该项制度落实带来的主要影响表现所在。这种税率方面的影响对于企业的影响具备着两面性,有些企业在该项制度的应用中发现企业缴税出现了明显的降低现象,相应的税负明显减轻,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企业来说,却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税负增加问题,这主要就是因为在营改增之后,企业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消增值税,进而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负担,当然,这一问题的出现和企业自身的财务成本结构不合理存在着密切联系。

(二)报表方面的影响

营改增税务制度应用后,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报表同样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这种企业财务管理报表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了很多方面,比如企业资产负债表、资金流量表以及利润表都应该进行一定的改变,无论是具体的计算过程,还是相应的分析应用,都会受到营改增税务制度的影响。比如对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主要就体现在相应的固定资产变化上,企业固定资产的变化主要就是指营改增后企业主要缴纳增值税,而营业税则不再进行缴纳,如此也就会造成企业的固定资产减少,相应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也就需要得到一定的体现。此外,企业财务管理中相应的利润表以及资金流量表同样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性改变。

(三)风险方面的影响

对于营改增税务制度的改革来说,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风险方面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就面临着更高的风险隐患,容易出现更多的问题和缺陷,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发票管理来说,在该制度下,同样也面临着相应的风险问题,而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企业发展中资本结构管理必然也会面临巨大的风险问题,这些风险方面的上升也就需要相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该较好提升优化自身管理效果,促使其能够更好适应营改增税务制度的应用,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

二、企业财务管理应对营改增税务制度的措施分析

(一)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面临着营改增税务制度的应用,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具备着较强的适应性变化,就需要首先从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入手进行优化和完善,相应的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应该重点把握好相应制度的有效调整,尤其是要重点加强相应的监督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监督工作的必要性是极为突出的,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常见的各类问题和违规行为,必须要进行严格全面的分析和监管,加大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促使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够标准化准确落实,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于降低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财务风险也具备着理想的积极作用价值。

(二)做好发票管理工作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票管理无疑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这种发票管理工作同样也需要促使其较好适应营改增税务制度带来的影响,提升其管理的实效性。在发票管理中,必须要重点加强对于增值税发票的有效管理,促使其能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专门立项,保障其管理的准确性效果,降低增值税发票管理混乱问题产生。针对这种增值发票的管理工作来说,其不仅仅涉及到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还需要和企业相关合作单位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合作单位能够提供增值税发票,如此才能够确保企业自身的增值税发票管理较为有序可靠,一旦合作单位无法提供增值税发票,必然会影响到自身的发票管理效果,对于最终企业收益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三)加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

对于营改增税务制度落实后的相应工作实施情况来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也就容易造成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因此,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和指导也就显得极为必要。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来说,应该重点从相应的政策解读以及工作重点变化入手进行分析,促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较快适应自身工作的转变,减少因为自身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隐患,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工作准确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营改增税务制度的落实下,企业财务管理受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税率方面,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报表管理以及发票管理都存在着明显的影响,这也就需要相应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把握该制度的具体内容,提升自身适应性调整效果,保障财务管理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廖明江,罗曦,高启华。“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对策[J].新经济,2016

企业财务税务管理制度 3

关键词:财政税收政策国企国家财政

财政管理是一个国家、企业发展的核心部分,我国的财政管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税收是经济管理最为重要、有效的手段,通过合理划分税种、税率,实现经济上游管理。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通过改革,发现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基于问题为导向提出财政税收政策改革应对策略。

1财政税收政策变动影响分析

首先是税收体制,我国财政收占全国GDP的比重较小,虽然近几年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但从我国经济总体来看,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影响财政税收,其很大原因与粮食价格有关,为了确保粮食价格稳定,国家对粮价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间接影响了粮食产生的税收价格。此外,证券交易也对国家财政税收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股票交易具有非常大的波动性,通过证券市场产生的税费也呈现着动态变化的倾向,难以做到有效调控。此外行政收费项目的变化,也对国家税收造成一定的影响,政府职能部门难以做到有效控制。其次是国家近几年采取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控手段,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整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招商引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随着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变,财政收入也随之变化。部分特殊区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相比常规地区的经济管理方式,呈现较大的差异性。为了更好的促进某一地区的发展,通过调低税率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较好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1]。

2财政税收管理现状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获得充足的税收,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首先是体制的局限性,过于集中的财政收支,使得分税执行难以执行,从而出现了个别地区税收分配不合理,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平稳发展;其次是管理失位,部分税务管理人员缺乏税收管理积极性,从而导致偷税、漏税等现象发现,对国家税收收入造成极大的损失;最后是财政预算、税收核算体系不够完善,由于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从而资金分配不合理,加上预算监督覆盖面窄,没有形成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督,难以发挥财政预算的效果。此外,财政核算过程出现虚假核算、人为干预等情况,过于混乱的财税管理,影响了税收计算的准确性。

3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国企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应对方案

国有企业是我国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改革,有助于提高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达成财税改革的战略目标。因此国企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国企多年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相互交织,出现市场营销体制以及市场经济要求的矛盾愈加突出,加快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迫在眉睫[2]。

3.1财税改革对国企发展的促进作用

财税政策改革为国企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和增加出口三个方面入手,实现拉动内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国企改革和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实践证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国有企业脱困创造良好条件。布局分散、负债率高、发展资金不足是国企实现更大发展的阻碍,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国企实现良性发展。鉴于此,进行财税改革,不再沿用减税让利的方法帮助国企脱困,而是对国企进行战略性重组,调整其发展规划,支持国有企业转型和升级,从而形成合力的企业经济布局,科技创新机制。通过财税改革,帮助国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竞争环境,为国企提供竞争相对公平的发展平台。对于国企的改革和支持,重点将工作放在企业重组、技改贷款贴息、分流下岗职工、分离企业社会职能等方面,通过这些措施,为国企创造平等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以支持国企专项改革内容,帮助国企在新的外部环境下生存。(1)健全财务管理水平。财税体制改革也直接、间接的影响着国企的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促进国企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强化涉及税收的业务管理与审核,从而改进国企传统被动缴纳税收的情况。对于大型国企而言,庞大的业务量与巨大应缴税额,对于国企的财税信息收集和整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在财税改革的背景下,国企没有改革自身财务管理的部分,那么就不能有效落实税收征免的新政策,不能有效使用和处理财务信息,使得税收、财务管理出现一定的漏洞,为企业财会人员违法违规操作提供可趁之机。因此国企在财税改革的形势下,改革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管理效率,细化各业务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效率,实现财务动态化管理。确保财税改革,带给国有企业重要价值反馈[3]。(2)促进财务信息化管理。随着国企经营规模、业务覆盖面增大,加之税收体制的改革,提高了国企财务管理的难度。面对繁杂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产生的庞大数据量,传统的国企财务管理方法已不适用新的财税环境。应采取新的措施,切实提高财务信息的搜索能力,保证搜集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基于此要求,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是促进国企改革的主要手段,依靠发展较为成熟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在企业内部搭建财务信息网络,使其覆盖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如原料采购、生产管理等。这个财务管理体系,采取规范、标准化的录入模式,将业务产生的信息置入财务管理体系中,为财务信息利用创造条件。财会人员能够从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中检索业务所需信息,将进行的业务信息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从而优化业务流程。同时在此系统中,加入最新的财税改革信息,以此指导工作人员按照最新财税政策处理业务。系统覆盖大型国企的各业务流程,实现自动、手动采集、存储、归类业务信息,利用数据库技术,能够生成和统计财务报表,依照国家最新的税收征管政策,优化应税方案的预算。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有效弥补了国企内财会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的缺陷,利用系统提供的功能模块,更加准确地计算应税金额,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正确性。(3)健全国企财务监管、审核机制。对于大型国企而言,其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区,涉及的业务量、覆盖面广,这为总部监督子公司的财务运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实行严格的税收征管监督和审核机制,从而保障相关工作有序、高效执行。采取职权分离的财务监管体系,辅以领导责任制,强化对分公司的财务监督和有效威慑,同时借助第三方审计机构的力量,评估监督对象的财务管理现状,科学、合理评估财税缴纳现状,以此发现财税管理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4]。

3.2财税改革的应对措施

(1)宏观层面认识税负问题。自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了激活国企的发展潜力,采用“减税让利”的方法。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减轻国企的财政负担,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采用减税的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企的财政负担,但是在财税改革没有考虑地区间的差异,没有从宏观的层面看待国企税负问题。国企实际税负比统计结果,在GDP的所占比重更多,两者数据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若是采用减税的方法,排除国企发展的障碍,那么应从宏观的层面看待税负问题,根据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情况,分析实际税负与统计数据之间的误差。根据国企的行业特性,制定针对性强的减税策略。(2)深化国企体制改革,建设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财务管理部门是国企的核心部门,长期行使着财政职能,通过它协调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企业能够有序发展。针对财务管理部门配套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需要根据财税改革的要求,深化改革企业内部财务制度。首先,基于财税改革的要点,制定完善的配套制度,从而有效与国家出台各项财会制度衔接,实现国企经营机制转换,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密切配合,实现两者互相规范、促进。其次,加强关于税务、国资等部门联系,理顺各部门与国企的职能关系,明确国企与各部门之间的主管、配合作用。企业的财务部门与税务部门频繁接触,为了确保前者执行统一的税务政策和标准,协调好国有企业的发展指导,明确界定财政、国资部门分工协作范围。最后,根据最新的财政税收政策,整顿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财会质量,以此促进国企完善财会管理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3)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企存在冗员、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为了确保国企改革不会影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解决好国企上述问题,稳定好经济发展大局,建立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解决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养老等问题,减轻国企的负担,为改革、发展创造优良条件。

企业财务税务管理制度 4

一、立法建章,依法监管

根据美国一百多年来企业年金财税管理监督方面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目前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制度的情况,我国的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监督制度必须从立法开始。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基本法律,政府的有关监管部门才能依法行事,企业年金计划的出资人、参与及服务机构才能有法可循。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立法既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进行修改、增加有关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条款来实现,也可以根据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特点另立新法。

企业年金财税政策方面的监管与国家其他税务管理的着重点有根本的不同。国家税务管理工作的着重点是以为国家多收税、多聚财,为国家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为最终目的。而对企业年金的财税政策的监管则必须集中于保证国家通过给予企业年金计划税收优惠待遇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这一目标就是通过计划的职员覆盖率、即得受益权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使企业年金能够为广大企业职工提供足够的退休收入,从而使企业年金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一个主要支柱。在保证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基础上,确保企业和职工个人向企业年金交款时和在职工个人从计划中提款时免税、减税和征税的准确性,从而严防骗税、偷税和漏税的腐败现象。因此,不管是在对现有的《征管法》的修改增补还是另立新法的内容中,都应该考虑和反映监管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这一特点。

在内容方面,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有关法规应该就如下方面做出明文规定: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执法的主体;企业年金财税管理的主管政府部门和机关;主管部门和机关监管的职权范围、监管范围;企业年金在建立、运行和终止的整个过程中所必须履行的税务申请、税务登记申报、财务披露、年度报告的要求;资助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参加计划的职工个人年度申报和在提款时纳税申报的要求;为企业年金计划提供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和计划其他行政管理的有关服务的金融机构所必须履行的扣缴义务;银行和其他为企业年金计划提供托管服务的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计划建立账户时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有关证件中登录其账户账号的规定;企业年金计划账户财务管理的要求;对企业年金计划进行年度的由独立会计师进行审计的要求;负责监管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税务人员的专业标准和要求;企业年金计划向计划参与者就其财务情况做年度披露的要求;对企业年金财务政策进行稽查的制度和检查方式;对从企业年金计划中提款时进行征税的税务控制的规定;对整个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监管的信息化的要求;以及对各种违章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和制度等。

法律条款方面,对主管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政府部门、它们的职权范围、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检查制度等方面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作为执法部门,基层一线的税务人员税收执法权利较大,再加上社会上犯罪分子千方百计的拉拢腐蚀,如果不对税收执法权从机制上强化制约,就极易出问题。从国际先进的税收管理经验以及我国税收管理的实践看,税务系统反腐倡廉要从源头上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从立法的基础上和从机制上分解、上收、制约有关企业年金财税监管政策的执法权。此外,该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明确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监管部门和被监管的企业年金计划之间的法律关系,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上门申报、登记、申请免税及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从企业年金计划中提款时上门申报缴税的制度。

该法律法规还应该就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监管的信息化和管理机制进行明确规定。在这些规定中,应该收缩基层管理机构的管理权,规定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监管的信息化、专业化,并将管理执法权从有关部门的基层第一线上收和分解,以从法律的机制上减少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执行权的随意性。

二、监管部门和机构的设置

由于对企业年金发展和普及的鼓励手段是通过给予税收优惠的待遇来实施的,负责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主管部门应该由税务局来承当。另由于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基本上是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中央级税务方面所享受的优惠待遇,目前存在的税务管理的两个系统,即中央税务系统和地方税务系统,企业年金的财税政策监管应由中央税务系统来统一负责。

同整个税收管理的体系相似,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监管也存在着管理、稽查、征收、和处罚四个环节。本人建议,在国家税务总局中专门设立一个“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司”,而不将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四个环节的不同职能分散于国家税务总局目前已设有的各司局当中。参考美国税务局雇员退休金计划司的机构设置,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司可根据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各个环节职能下设四个处:政策法规处、运行管理处、稽查处和财务管理处。在企业年金的财务管理方面,由于企业年金计划的账户和财务管理同其税收优惠各项要求的管理密切相关,作者认为,企业年金计划财务管理的责任和职能应由国家税务局主管企业年金税务政策管理的部门来负责,而不像美国那样,将这一职能设置在劳工部的管辖之下。

政策法规处应主要负责组织起草有关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法律法规的草案和实施细则;研究提出优税改革的建议;拟定企业年金优税合格要求的规章实施并负责对这一方面所指定政策的调查研究。此外,该处还应与国家税务总局下所设的政策法规司相互协调,保证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制订同整个国家的税务政策的制订相符合。

运行管理处则负责企业年金计划建立、运行至终止整个过程中财税政策的监督和管理。其职能包括接受和审批企业年金计划建立的税务等记和申请并对计划的建立进行建档和备案;审阅企业年金计划优税合格资格;监督、检阅和审查企业年金计划所需填报的各种表格并将表格中所要求的内容输入中央电脑备案系统;同国家税务总局下直属的所得税管理司、征收管理司进行协调和合作;并负责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公众教育和宣传工作。

稽查处的主要责任是负责对企业年金计划对国家税收政策中有关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各项要求执行和遵守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控制;指导各个省市国家税务局分支机构中所设的企业年金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年金计划进行稽查的部门的工作监督和实施;办理企业年金违章运行的案件和立案的调查及有关事项提出审理意见;指导、协调和统一国家税务系统中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稽查工作。

财务管理处的主要责任是为企业年金计划账户的财务管理制订规章和制度并对其财务和账户管理方面实施监督和检查;同运行管理处和稽查处密切合作确保企业年金计划建立透明、公开的财务制度;并对计划将其财务情况向计划参加者进行年度披露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以上对企业年金财税制度监管的中央级的体制的建立的建议旨在加强对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的统一监管,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管理、稽查和征收的分工制约的机制和制度。

除以上的中央级的管理体制以外,还应在目前国家税务局在各省、市、自治区和其他地方一级所建立的国家税务局地方分支机构中建立与中央级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制度相对称的地方分支机构,如可在北京市国家税务局中建立下属的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处,并下设同样的四个科。这些地方分支机构的主要责任和职能是按照中央级部门所制订的方针和政策,具体实施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的监管。

三、建立专业化的监管队伍

建立健全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监管机制除了要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有效的管理机构之外,关键还在于人,在于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高素质的监管干部队伍。作者认为,队伍建设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主观上,加强和提高监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客观上,建立“任人唯贤”的竞争机制,加强对人事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从而减少和杜绝“任人唯亲”的腐败行为。

从主观的机制建设角度来讲,首先,培养监管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企业年金监管系统一方面靠技术,一方面靠人才,技术再好,人的思想素质跟不上也很难搞好。其次,对有关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强也是建立专业化企业年金监管队伍的关键一环。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税务局对其有关企业年金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养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比如,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的监管人员应该作为一生职业的专业人员来培养。在职业开始时应起码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最好是学经济学、金融学或法律的本科专业。招聘后,应进行为期3至6个月的集中学习和训练,集中学习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有关征管法方面对企业年金计划优税合格的各项要求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此外,应该通过举办定期的集训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等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来不断地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也可以利用互联网,鼓励基层监管人员将第一线监管的实际问题、难处反映到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司中负责技术指南和细则的政策法规司,政策法规司收到这些疑难问题后,进行统一的解答,并将答案通过电脑互联网通知各地分支机构。

另一种提高监管人员专业和业务水平的分支机构训练方法是,通过定期的地区或全国性的电话会议(telephone conference)将对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实际监管中的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将成功经验传播给全国各分支机构。另外,在大学中开设企业年金财税管理、税务政策和其他方面的专业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培养这方面的本科生,使其一毕业就可以录用到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监管系统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在职监管人员进行专业上的培训、补充和提高,从而加强监管队伍中的业务素质的质量和水平。

从客观的机制建设角度来讲,应该结合目前我国的税务系统中正在开展的人事制度上的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以竞争激励为基础的“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对行政和人事管理权建立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从而杜绝滥用人事行政管理权的行为,消灭滋生腐败的土壤和环境。美国税务系统中对企业年金监管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也有很成功地经验。除税务总局等高级官员是由总统直接任命以外,其他下级的监管人员完全都是由职业、专业人员或律师来承担。他们的任用和提拔完全根据工作中的表现和业务水平来决定。

企业财务税务管理制度 5

由于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税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经济业务涉及的税务风险由财务部门事后处理。企业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甚至刑法处罚,败坏了企业社会声誉,带来税务风险是必然的。遇到税务机关税务检查、稽查时,往往是财务在单打独斗。

影响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税收执法环境不均衡导致。由于国家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受地方经济利益的驱使,各地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执法尺度不尽相同。

(2)税务机关受人力所限、精力有限,税务检查、稽查只能采用抽查的方式,使企业往往抱有侥幸心理。税务机关在其管理范围内,受所管纳税企业户数多的限制,没有过多的精力对每户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只能采用重点抽查的方式。因此,企业主观上就不自觉地放松了对税务风险的管控。当企业遇到纳税检查时,往往靠拉关系,有时的确解了一时之忧,但难解一世之虑。

如何建立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体系

税收是企业一项必不可少的费用,它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至关重要。业内人士也常常将纳税风险比作是甩不掉的影子和定时炸弹。但对于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范,鲜有企业有着足够的思路、方法,更缺乏系统的防范理念。

1.制定和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税务风险控制体系

企业应针对所有涉及税务风险的基础业务工作进行流程梳理,制定覆盖各个业务环节的全流程税务风险控制措施,完善税收风险的内控制度设计和建设,扫除企业财务管理等等制度中缺失的涉税管理制度这一盲区。在税收实践中,我们知道不少的税收文件中都规定税前扣除必须以企业相关制度为前提。如合理工资税前扣除的条件是企业要建立和健全薪酬制度、福利费发放要建立台账。也就是说企业有关制度的健全,必须要在有关管理制度中加入涉税条款元素,才能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涉税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税收风险防范能力。不仅仅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也要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筑起防火墙,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建设,规范账务处理,提高财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财务会计作为企业日常税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就要求企业广大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及时掌握国家、地方的相关税收法规变化,及时调整、制定符合税法的相关管理制度。例如:工资管理制度、劳务用工管理制度、发票和收款收据管理制度、物资设备采购与验收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等。

3.以领导重视为基础的企业全员税收风险控制意识

企业在战略性规划和重大经营事项决策时,精于税务的财务部门要深度介入,要进行充分的税务风险论证。税收风险控制工作效果,首先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其次是各级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会计人员和经济业务经办相关人员,要用好国家、地方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业务是企业多部门、多环节共同的大事,不单是财务的事。大家必须要协同工作,企业所有经营业务要事先规划,财务要认真研究经济业务涉及的税收风险。

4.实行税务工作管理专门化

在企业负责人和总会计师领导下,企业应设立专门岗位,挑选精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税务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的人员,专司企业涉税工作。企业甚至可以单设专门的税务工作职能部门,实现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专门化。

5.企业应积极主动保持与税务机关和中介机构的业务沟通,加强对员工税务知识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的税务管理能力

税务相关政策文件,颇为繁多,企业应与税务机关在业务上广泛沟通。有条件的企业,一定要参加专门的税务中介、专业的税务权威培训机构的会员课程,便于尽快知晓和掌握有关的最新法规文件动态,及时改进企业税务管理。

企业财务税务管理制度 6

关键词:税务风险成本;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一、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企业税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营业中,由于自身没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或不知道税务法律发生变更,没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最新政策,导致企业的经济收益受损,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的纳税行为与税务法律法规相违背,导致企业需要增加额外的税务成本,加重负担。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

(一)主观性

企业的税务风险直接影响到关系到国家税务单位以及企业税务的管理人员,其中国家税务机关和企业税务人员一定要充分、全面地了解到税务政策,企业内具有较强的税务风险,如果企业内税务人员的素质较差,就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必然性

我国的国家税务机关对各企业进行纳税都是严格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来进行,具有强制性和必然性。企业的运行目的就是为了收获最大的经济利益,所以企业要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收益,导致部分企业在运行中会出现逃税、漏税等情况。

(三)预先性

企业内的财务管理部门一定要符合、满足国家的标准与要求,确保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财务审核人员要事先预测好税务风险。由此看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是有预先性的。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

(一)纳税人员素质低下带来的风险

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会安排、分配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开展税收业务工作。税务工作对税收处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如果税收处理人员不能充分掌握当地的税收法律及其相关法规,或者不能实时跟进法规,就会造成企业出现违背税务法律法规的情况,甚至会出现被动的偷税、漏税现象,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纳税重视程度的风险

如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内的税务风险制度尚未完善,导致部分企业没能很好地处理税务风险,甚至没有开展税务风险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重要性,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会减弱企业的综合力,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税收管理工作。市场经济中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税务水平和标准,所以不同企业间财务管理的税务风险水平也并不相同,不能进行统一的评判,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一定要强化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重视力度。

(三)税务工作的信息驱动风险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逐渐提升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数据信息能够保证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以往大多数的企业税务风险工作人员都没有充分的处理好数据信息,仅仅开展了风险业务的处理工作。由于大多数的风险处理信息都难以获取,即使是获得的数据信息情报也并不全面,导致大多数企业都得不到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信息,不能完全把控管理中税务的风险成本,最终造成了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成本的增加。

四、企业财务管理中加强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想要完全把控住财务管理中税务的风险成本,就一定要提升税务处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因此,为了优化、提升处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企业就要开展相应的措施。例如,定期对税务处理人员开展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能力的教育及培训工作,增强涉税工作人员的综合实力和业务能力,确保他们能掌握税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减少企业税务成本的控制风险。税收处理人员还要全面掌握公司的实际情况、生产经营状况以及法律政策,在基层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强化税务风险的重要力度

如今我国税收管理体系逐渐完善,企业也对自身的税收风险处理体系进行优化、改善,更加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税务风险处理工作。所以,只有当整个企业都重视税收风险的防范措施,才能贯彻落实好财务管理的处理工作,并且掌握企业内的实时运行状况,对企业可能存在的情况及税收风险成本进行分析、探究,提出可靠、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大对税务风险的成本控制力度,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开展业务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及经济收益,从而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定期进行纳税检查

据调查数据可知,随着客观性税务风险的增加,税务风险的控制成本也会增加,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收益,增加了企业的亏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就一定要强化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力度,并且还要定期开展纳税检查。企业内要分配、安排相应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士来开展企业内纳税的监管工作,而监管人员也要能实时掌握税务工作的处理情况、处理进度,税收政策等内容,并且还要及时发现税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落实好各项税务工作,最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四)提高信息情报的质量

开展税务风险的处理工作必须要依靠准确的信息情报来支持。因此,企业不但要加强税务风险的成本控制力度,而且还要提高税务处理信息情报的质量,税务人员一定要结合企业的税务情况来收集相关的信息、情报,并还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相应的筛选、处理、分析和整理,将有用、具有价值的信息保留下来,然后应用到税务工作中,这样能够保证税务风险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税务风险的出现,减少税务风险成本。

(五)完善税务管理的考核体系

大多数企业内部都缺少税务管理的考核体系,增加了税务工作中的风险隐患。开展税务考核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税务管理部门的发展,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采用有效的考核体系能够提升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确保税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性。所以企业一定要对税务管理人员开展税务考核制度,完善考核的内容,从而测定出税务管理人员的实际水平,并且还要对税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考核,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并不相同,税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一旦税务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出现了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增加税务风险,严重的还会触及法律法规,因此企业一定要落实好对于税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