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学习对大家来说都非常重要,对于学习的人来说,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都有哪些学方法吗?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考试需要注重课内字词的积累。
初中阶段的课内文言文没有生涩难懂的文章,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一般采用组词、换词的方式,学生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掌握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就成了重点和难点,其中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从中考走看,20xx年之前,课内的字词意义的考查侧重于一词多义、虚词的考查。从20xx年中考开始,考查到重点实词,解词语一题考查的是通假字,所以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整理和积累的好习惯,准备专门的记录笔记:要注重平常的整理和积累,而不要等到中考复习时再一点点去整理,那样时间也不允许。
例如,《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这四篇文章中的“许”,意思各不相同。学生就应该把它们整理在一起,一点点积累下来,不断填补,到中考复习时必然省下来很多力气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冲刺阶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取舍,筛选重点词来复习。而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也不外乎课内的重点词和常见词的迁移。“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要做好课内的功夫,课外自然水到渠成。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考试需要翻译需把握特殊句式。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还有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使语句通顺连贯。
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所以除了用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外,学习中要格外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中考虽不考查古汉语特殊句式的专业术语,但要学会灵活运用,所以对老师强调的重点特殊句式也要经常整理记录,经常复习,把握规律,才能学以致用。
三、中考语文文言文考试还需要通过阅读来理解、记忆。
近几年,特别从20xx年中考来看,简答题只在课外文言文中考查,但是没有根基不会平地起高楼,平时课内的文章就不解意,到做课外时必然不会分析,所以平时对课内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重视,是备考的第一步。
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中间除了理解字词得以疏通外,“读”也是很好的方法,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如果能熟读,内容就更容易把握。也好尽快地在读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从中筛选到题目要找的信息。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读可以培养语感,然后熟练断句,断句正确,意思才能理解。
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那么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学习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那么,三步走究竟怎么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学习文言文的实用方法
1、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
预习是一项多重要的工作呢当老师让大家集体读一遍的时候,不预习的后果是咦,这个字是啥玩意啊!怎么读啊然后其它同学读完一段了,你才刚找到这个字的读音。别急,这还只是开始,老师接着问,在上一段中,文章交待了这些事项123而你还在一脸茫然,这篇文章说了个甚
所以,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我们要自己借助注释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对重点字词进行归类整理,有很多文言文实词都是一词多用、一词多义的。
在遇到疑难字句的时候,拿不准它的确切含义,做好标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总之,文言文一定要抢先学!
2、字不离句
其实,在文言文中,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与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积累文言文字词要学会多去揣摩作者的意图。
语文与文言文关注日常的积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从文章中,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积累常用的文言文字词,识别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
3、牢记主要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有不同的形式,熟练了这几种形式,文言文的理解便简单了。
就像为所常见被动句句式。倒装句分很多种情况,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以及句子中的省略成份,把握好了省略的内容,对于把握句子整体的意思大有裨益。
4、朗读与背诵
通过多次的朗读与背诵,既掌握了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还可以培养我们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大量的反复诵读过后,一方面是古汉语的语感养成,另一方面是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传承,在现代与传统的迭代过程中,领悟中华传统文明之美。
如何朗读呢首先是粗读文章,熟悉文章的大意,知道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人和事。其次是对每段细读,推敲个别字词的意思,换个其它的词或句是不是更好。最后是在领悟文章的精髓后,进行总体全局性的评价鉴赏。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文言文学习方法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4
1.字义的考题与学习
比如说翻译一个句子,你做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决定这个选项能否正确的,是这句话中的那个疑难字,只要这个字解释正确了,那整句话都将无误。
假设让你翻译这句话“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这句话中,直正相对难一些的,是那个“去“,这句话能否翻译正确,取决于学生对里面某个疑难字字义的是否能够翻译正确。
这个环节上,就产生了很多翻译方法和技巧,我们承认些技巧和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就是英语翻译一样,你掌握一些技巧方法肯定有用,但能否正取翻译,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你是否掌握了这个单词的字义。
同样,“去“字,它有五个主要意思,分别为1、离开;2、过去的;3、距、距离;4、除去、除掉;5、前往、到……去,五个意思。
就算一个学生再笨,只要他掌握了这五个字义,有疑问时挨个带入到句中,也能根据上下文意判断出,这儿的“去“,是”距、距离“的意思。
那么,一个同学不管他多聪明,掌握了多少技巧,如果他不知道“去“还有”距、相距“这一字义,他便会带入自己已知的字义来进行翻译,导致错误百出。
在考核字义上,能变化出各种题型,但核心都是在检测你对古文言中疑难字字义的掌握是否全面。
所以说初中的语文学习,课堂老师会给你讲十种技巧和方法,但是我自始至终认为文言文学习真的没有技巧,全靠扎实地去掌握字义和它的用法,做好每堂课的笔记,牢记每个字所包含的不同字义。
2.古文言中“字“的用法
其实古文言中“字”的用法,仍是建立在对字义掌握的基础上的。
字义的用法是指这个字它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采用不同字义,比如“书”字,它当名词用时,是书或书信的意思,当动词用时,用的是“书写”或“写信”之意。
字的具体用法,表面上有些让人犯难,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如果你掌握了“书”字所有的字义,就算你用笨的办法依次带入到句中来检验,依次查看,照样能得到正确答安案。
有好多孩子在学习技巧的时候说,我学习文言文有代入法,有引入法,有原词翻译法,还有直译法,平译法,但如果你不懂得他的字义,所有的一切都白搭,但如果你掌握了字义和用法,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只是起到了井上添花的点缀作用。
因此,归根结底,文言文的学习,都在于一个“字”上。
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5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6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7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8
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为什么文言文的学习会成为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习的一道坎呢?老师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达,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古人说话和写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口头表达就是“吃饭了吗?”而书面表达就变成了两个字“饭否?”大家会发现,书面表述要简省的多,这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文言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和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迈过这道坎呢?下面,老师就根据自己学古文及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要大声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最妙之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的情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读,而且要高声诵读或者吟诵。我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甚至把高声诵读作为人生一大乐趣。他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意思是:读书要高声读出来,读书的声音就像钟、磬这两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一样,非常美妙、动听,让人进入一种飘飘然的境界。而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不重视朗读,甚至在早读课上,我们也很少听到那琅琅的书声,有的同学宁可在那儿默读,也不愿意读出声来,还有同学觉得读出声来很难为情。殊不知,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声诵读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老师建议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够做到大声诵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感情,进而能够熟读成诵。
其次,要掌握方法。文言文学习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疏通文意,即我们常说的翻译。有的同学,提到翻译也是直挠头啊,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定方法,翻译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这里老师就教大家几招:
1、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同学们学习古文会发现,古文中有很多的单音节词,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把这些单音节的词变成双音节。比如,七年级同学学的《郑人买履》里“宁信度,无自信也”,“宁”这个单音节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变成“宁可”,“信”变成“相信”;再如,八年级才学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将使楚”,将,变成“将要”使,变成“出使”楚,变成“楚国”,连起来就是“晏子将要出使出国”。
2、联系旧知识。
学会知识的迁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同学们把每篇古文都当作第一篇古文来学。即使是以前学过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我们眼里都当成是新的,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七年级同学才接触文言文,可能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但八、九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完全可以学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学们学习翻译古文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这个词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学过没有,在那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用在我们这儿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调”的“既”,“掷地云”的“掷”“月余亦卒”的“卒”,这些词,同学们会发现,在七年级的《赵普》这篇课文中都学过,“既薨“的”既“,“已经”;“碎裂奏牍掷地”的“掷”,“扔” ,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终于”的意思,用在“月余亦卒”上虽然行不通,但是我们在比较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积累,知道“卒”,除了做“终于”来解释,还可以解释为“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有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语文已经进行了改革,不考课内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实词却全是来自课内的,如果同学们能够做到联系旧知识,学会迁移,就算是考课外的,又有何难呢?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9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多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2.多背诵。通过背诵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
3.勤做练习。掌握常用文言词和特殊句式。
4.勤查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译书是必备工具书。
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会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例如: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回答)《愚公移山》
②杀之以应陈涉(接应、响应)《陈涉世家》
③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该)《口技》
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靠前
B、形容词用作动词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
D、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1.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E、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G、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 ……也。(主语后面不用“者”)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
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炙能够治疗的。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西湖游记二则》)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三)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宋何罪之有?(《公输》)
⑤唯利是图(成语)
3.介宾短语后置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四)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为……所”表被动。今译: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a.变单音词为双音词;b.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0
第一,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遵循“字不离”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们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第三,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式。
主要文言式有五种:判断、疑问、被动、省略和倒装,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文言文中的判断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的主语,而有些判断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第四,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1
1、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
预习是一项多重要的工作呢当老师让大家集体读一遍的时候,不预习的后果是咦,这个字是啥玩意啊!怎么读啊然后其它同学读完一段了,你才刚找到这个字的读音。别急,这还只是开始,老师接着问,在上一段中,文章交待了这些事项123而你还在一脸茫然,这篇文章说了个甚
所以,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我们要自己借助注释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对重点字词进行归类整理,有很多文言文实词都是一词多用、一词多义的。
在遇到疑难字句的时候,拿不准它的确切含义,做好标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总之,文言文一定要抢先学!
2、字不离句
其实,在文言文中,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与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积累文言文字词要学会多去揣摩作者的意图。
语文与文言文关注日常的积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从文章中,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积累常用的文言文字词,识别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
3、牢记主要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有不同的形式,熟练了这几种形式,文言文的理解便简单了。
就像为所常见被动句句式。倒装句分很多种情况,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以及句子中的省略成份,把握好了省略的内容,对于把握句子整体的意思大有裨益。
4、朗读与背诵
通过多次的朗读与背诵,既掌握了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还可以培养我们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大量的反复诵读过后,一方面是古汉语的语感养成,另一方面是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传承,在现代与传统的迭代过程中,领悟中华传统文明之美。
如何朗读呢首先是粗读文章,熟悉文章的大意,知道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人和事。其次是对每段细读,推敲个别字词的意思,换个其它的词或句是不是更好。最后是在领悟文章的精髓后,进行总体全局性的评价鉴赏。
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12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要,分值也越来越大。在实习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面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望而却步,摇头叹息,不知如何是好。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课程》为蓝本,以考试为纲,以自主学习为经线,以诵读拓展激趣为纬线,竟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激趣的方法如下:
一、诵读琅琅上口, 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读文言文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那优美旋律的朗读声,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尝试断句分段, 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自主阅读交流, 加强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交流是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发散,在交流中问题越辩越明,学习积极性也高涨。老师的条分屡析应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代替。让学生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我教给学生学习的步骤:结合资料的解说,逐字逐句弄懂语句,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和句,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提出疑难点,在课堂上公开提出,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确实不能解决的,我加以点拨和指导,学生的收获特大,改变了过去由老师一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师生都觉得枯燥无味的单向活动的教学局面。老师传授的是学生想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为自己而学,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也锻炼了胆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四、辅助以多媒体, 拓展学习环境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辅以画面想象,拓宽形象空间;辅以音乐品味,美化内容意境;辅以声色影,开拓想象的空间。我常自制教学课件、在网上下载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如《病梅馆记》一课,课文本很长,我播放自制的配乐朗读加画面的课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背诵的任务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文言文教学中辅以多媒体,能够化文字为形象,化机械为生动,化困难为容易,化繁为简。
五、学习方法汇报 ,示范力量无穷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更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方法的介绍不只由我越俎代庖,我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是学生的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学习的方法列举: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有自出试题法:把文言文的知识用习题加以整理,编成一道一道的题,清晰、醒目,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巩固、复习,并通过试题提炼出重点、难点、考点,对知识的梳理更有条理。大致的题型是:字音字形字义、句子的翻译、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读的节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课文。出好试题后,全班交换做题,起到了知识的补充、交流作用。积累名句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积累写作素才,这样一读多得,其乐无穷。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3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考试中,文言文的比重都逐渐增加,很多同学对学习文言文都有困难,这主要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习惯。学习文言文中,我们首先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注意一些重要的字的意思,然后体会作者当时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浅入深,慢慢的理解这些文章,这样会使文言文学习起来变得简单,下面是学大专家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的文章,开始先简单开始读一些文章,坚持下来,会逐渐的提升我们的文言文水平,注意一些重点字的意思,很多文章中出现同一个字都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变通。同学们利用这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相信大家的文言文水平定会提升的。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4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那么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学习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那么,三步走究竟怎么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