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6篇】6-6-9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幼儿园放寒假前最后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1

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6篇】6-6-91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2、培养幼儿识别游戏识别安全和危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两张。

2、安全卡片和不安全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话题:

1、小朋友都喜欢玩球,而且有许多玩球的`方法,但是小孩子应该在哪里玩球呢?

2、出示图片有两张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讲讲在哪里玩球好。

3、一张图片里有车道,旁边有小河,另一张是有围栏的空地。

4、我们应该在第二张图片所表示的地方玩,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第一幅图片中的不安全的因素,只有在没有障碍的空地玩球才是安全的。

二、故事受伤的皮皮:

1、故事里有谁,讲了什么

2、皮皮为什么三次受伤

3、我们从故事里受到什么教育

三、游戏:

传球玩法:教师准备有安全内容和不安全内容的卡片,幼儿围坐在一起听铃声传球,当铃声停下时,手拿球的幼儿从盒子里取出一张卡片面向全体幼儿问;这样玩可以吗,幼儿根据卡片内容边拍手边讲对,对,对对可以这样玩,或错,错,错不能这样玩。游戏可以反复进行。

四、集体讲评:

今后在生活,游戏中如何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

最后一课教案 2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课教案 3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和班上同学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同学边听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同学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局部(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局部(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局部(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同学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同学讨论后明确: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吗?同学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小朋友,学习上要求自身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小朋友,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身”。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同学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示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①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结尾局部“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示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严酷实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身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哀,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示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示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沛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同学边听边考虑: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优秀论文章思路

指导同学默读全文,边读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同学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胜利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示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5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给我们带来的一篇小说。

师:既然是小说,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小说?

生: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一下文中的人物。

二、学习目标

师:在听故事前先请同学们了解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屏显:

1、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激发爱国情感,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原来的小弗郎士

师:故事的开头是最这样的

屏显:

在一个暖和又晴朗的早晨

我们故事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

由于上学很晚怕老师韩麦尔先生骂自己

又担心老师提问分词,

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就想不上学了,到野外玩玩。

此时此刻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在小弗郎士的眼里比分词语法有趣多了;可是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师:从故事的开头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有一定的自制力

四、今天的异乎寻常

师:正因为这点意志力,小弗郎士还是战胜了自己,选择了去上学。可是,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却发现今天的情况却异乎寻常,请同学们自读一下7----10段,找出今天异乎寻常的地方。

屏显: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

(提示:从气氛、学生以及老师等角度思考)

生:气氛 安安静静

学生 安静、今天来上课的人特别多

老师 穿戴正式、对小弗郎士的态度不同与往常

师:看到这异乎寻常的景象小弗郎士的惊讶可想而知,是谁给小弗郎士解开了疑团?

生:韩麦尔先生

师:答案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11段

师:让我们设置一个小情境,更加深刻地体会一下此时此刻韩麦尔先生的心情。

( 情境:老师扮演小弗郎士;一学生扮演韩麦尔先生

师(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这么异乎寻常。

师:疑问解开了,原来这是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所有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屏显:最后一课

生:深情朗读11段)

五、写作背景

师:为什么这成为最后一堂法语课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

屏显:《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六、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

师:当听到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时候,小弗郎士有何表现?他的“最后一课”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对小弗郎士的描写并说出从中看出了什么?

(生在文中找出对小弗郎士的所有描写并说出作用)

师:当得知这是最后一课的噩耗后,小弗郎士发生了巨大变化。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分析的内容,以:““小弗郎士过去 ;今天 ”的句式说句话。(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

例如:小弗郎士过去逃学,不专心听讲;今天表现出色,作业完成认真,全都听懂了。

(生讨论并回答)

生:过去讨厌课本;今天不舍得与它分开。

生:过去不珍惜学习时间;今天觉得这几节法语课过得太快。

生:过去对自己的学习毫不在意;今天懊悔自己的过失。

生:过去对普鲁士兵的操练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今天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恨。

生:过去厌恶法语;今天喜爱法语,认为它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生:过去幼稚不懂事;今天有了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过去厌恶学习法语;今天暗下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它。

生:过去在课前与同学在一起吵闹;今天迟到后安静地溜到座位上。

生:过去害怕老师;今天同情、理解、热爱老师。

师:从前后的对比,我们看出小弗郎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屏显:从天真贪玩到认真学习、热爱法语

从害怕老师到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到懂事、热爱祖国

师:小弗郎士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生: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

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感染。

七、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

师:在小弗郎士的变化过程中,韩麦尔先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韩麦尔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在文中找出对韩麦尔先生的所有描写‘

并用“从 这段 描写中;我看出韩麦尔生 的句式概括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生讨论,跳读课文并概括)

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师:故事讲到这里,难道只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么?

生:还有镇上所有的人。

生:还有所有的法国人。

八、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故事,我们见证了法国的普通人民对于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而我们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倾听一下以下两个小故事:

屏显:金晶舍身救火炬的故事;胡达拜地依明22个春秋坚持每天升国旗的故事。

师: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爱国并不难

作为一名火炬手,舍身守护手中的火炬是爱国

作为一名普通老人,22载每天让国旗冉冉升起是爱国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此时此刻也明白了倾尽自己所能教书育人就是爱国

那么作为青少年的你,怎么算是爱国呢?

生:好好学习是爱国

生:维护班级的秩序是爱国

生:保持好学校卫生是爱国。.。.。.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对国家的热爱,也看出了你们报效祖国的决心,最后我们就全体起立,高声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向所有的人呼喊出我们的决心与勇气。

全体学生起立高声朗读《少年中国说》

附: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最后一课》教案 6

【教学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词。

2.分析层次理解大意,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3.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手段】

游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幻灯机,相关幻灯片;自制的小图片等等。

【教学步骤】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1870──1871)为背景的。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的统治阶级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起来的。法皇拿破仑三世指望通过对普鲁士的战争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并阻止德国的统一,以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也早打算通过战争夺取法国蕴藏着丰富铁矿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并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帝国,称霸于欧洲大陆。1870年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于是,这场掠夺性的战争就此爆发了。但战争开始后,法国屡遭惨败。9月2日,色当一役,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被俘。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普法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失去了防御的性质,变成了对外掠夺的侵略战争;而法国人民的抗战,则是抵御侵略、保卫祖国的正义行动了。最后,以梯也尔为首的反动资产阶级对普鲁士屈膝投降,在德国法兰克福签订了卖国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割让给德国,并付出巨额赔款,《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沦陷了的亚尔萨斯某小学被强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从一个小学生的感受出发,通过描写最后一课法文课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义愤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课文分析:

(一).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第11~23自然段):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第24-29自然段):宣布散学。

(二).研讨课文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2、“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于是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3、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学生从课文中找。然后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4、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回答后归纳:①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

②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贪玩,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吸引了读者急于读下去。

5、再齐读第1—6自然段。

6、研讨第7~10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提出问题:到了学校,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指名回答。

老师启发学生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

(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

(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厉的老师,今天“很温和”;

(3)老师穿上了只有在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

(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小结:这部分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人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三)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祷:——

(2)征发:——

3.本文中的环景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第一节课内容,导入第二节课

二、速读课文,然后继续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读第11自然段。

2.研讨: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3.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三、学习第12—16自然段

1.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2.让学生默读第12-16自然段。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明确: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3、研讨: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止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4、老师归纳:

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5、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自然段。体会文中感情。

四、提问引入下一部分: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1、指名读第18、19自然段。

2、讨论: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五、阅读第20自然段(重点讲析这一段)

1.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明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这句话的含义是: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的武器,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第二问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赞美自己的母语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方面谈。)

3.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六、阅读第2l—23自然段

1.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归纳: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

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2.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y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表达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3、提问:第22自然段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后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的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四十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4、提问:初级班学习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郎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小结:第21—23自然段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第11—23自然段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七、讲析第24—29自然段,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读后概括:钟声和号声说明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明确: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要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这两个字表示了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它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八、人物形象分析

韩麦尔先生:他是个普通的乡镇小学教师。工作不算很认真,他对亡国的无比愤恨,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的爱国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境界。

小弗郎士:原来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能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感情与以前也迥然不同。对于韩麦尔先生,他万分依恋,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他不再是一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了,他成熟起来了。他转变的原因是: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九、总结:

本文的主题: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写作特点: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 篇18

创意说明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1、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要引导学生熟读品味,感受小说的艺术美。

2、对本文的内容适当的介绍说明。

3、本文的文字较平易,但有些语句内涵丰富深刻,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发掘、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其中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哽(gěng)踱(duó)惩罚(chěng,fá)

祈祷(qǐ,dǎo)诧异(chà,yì)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遣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

预习提示第一段。

小说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拿破仑二世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扩大法国在欧洲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统一各邦国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1870月7法国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战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军战领了阿、洛1/3以上的土地。这时,法国已变成了自卫战争。法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敌人。小说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节法文课,反映了爱国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2、记叙的人称有几种?这篇小说叙述故事采用第几人称?

两种。即第一人称(记叙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在文章中)和第三人称(直接写“他(她)或他(她)们”。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3、采用第一人称有什么作用?

能给读者亲切、真实的感受。

4、利于组织材料,“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带出‘最后一课’的有关事情。利于刻画人物,“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之一,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直接描写“我”的心理,表现“我”在最后一课的思想变化。

5、再读课文:

⑴分析小弗朗士: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按练习二,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分为下列三方面,在课文中找出反映各方面变化的相应语句。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教参68页)

⑵分析韩麦尔先生:

6、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描写的角度是不同的,有何不同?

对小弗朗士小说是直接描写他。

对韩麦尔先生则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耳闻目睹间接描写他。

7、由于角度不同,描写方法也相应的不一样,有何不一样?

对小弗朗士侧重心理描写。

对韩麦尔先生则以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

8、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性格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他是一个普通教师,但他富有爱国情感,善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最后一课’里唱出一曲感人肺腑的维护祖国语言的爱国主义颂歌,以深蕴于内心的爱国热情点燃了学生幼小心灵的火种,坚定了他们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9、小说除了通过小弗朗士耳闻目睹表现韩麦尔先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外,还通过小弗朗士的感受突出了他的形象,请从课文中找到这一类句子。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恨不得一下子……”

“好像……似的……”

三、分析课文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

(故事的背景,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1段,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上学晚了,未复习好功课,害怕老师训斥,因而闪过逃学的念头。

由此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3、2~3段,写了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读这两段,突出表现他性格中的哪两个方面?

天真好玩的性格,意志力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哪一方面性格是作者要强调的?(毅志力)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是小弗朗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4、4段,作者写了弗朗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出他性格的另一侧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恨。“坏消息”“又出什么事了?”)

普法战争在1871年,小说背景是1873年,相隔了两年,但对“最近两年来”称“坏消息”反映出孩子内心爱憎分明,对侵略者的行径是牢记在心的。

“又出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5、5段、6段,他为何气急败坏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说明了什么?

(铁匠的话,他误认为华希特是嘲笑他)

(说明他自尊心很强)

同时,铁匠的话在这里也是伏笔,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6、作业:课后一、四(预习本)。

思考题三。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板书〗(第一课时)

1、7~10,不平常现象,渲染气氛。

2、11~16,“最后一课”,点明主题。

3、17~23,最后一课的感人情景。

第二课时

复习前一课时内容。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一、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

1、根据第一层的内容做练习一填表:

“总”“偏”说明了什么?(“总”表示喧闹的一贯性,“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偏”是孩子的口头语,用来亲切。

先生服饰和平日不同,“只……才……”句式起了什么作用?(强调)做练习三。

除了表格中的异常气氛,还出现了什么情况?(“最使我吃惊的……”)

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一点先生的爱国感情。

通过这些异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预示着将要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2、正当弗朗士对这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他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啊……那些坏家伙……这么一回事。”(含义)

(听老师说后恍然大悟,得知禁教法语后十分悲愤)

3、这时小弗朗士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用了3个惊叹号,强烈地表现出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其次对“讨厌”的书和“严厉”的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见书)

再有,刚才异常的现象也得到了解释。

这一段的心理活动,表明教师真挚的爱国热情,通过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表明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的成长。因为禁学法语,是对法兰西人民感情的伤害,它促成小弗朗士爱国意识的猛醒,从而学法语的兴致一下子开到空前高度,对小学生来说,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的同义语。

4、“最后一课”是文章的高潮,小镇上所有的人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天啊,……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含义)(不仅表示了小弗朗士要回答好老师问题的`决心,也写出了他内心的差耻感,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5、18、19段是老师的自责和他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点出了他的爱国感情)二点

6、20段,赞美法国语言三点

7、练习三2、含义(见教参)四点

老师的高度责任感,使小弗朗士也深切感到他“恨不得……一下子……”五点

8、21段,为了让学生上好习字课,老师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新的字贴。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

烘托出教室中的爱国气氛;

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含义)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9、22段,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写出了韩麦尔在告别家园、校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说明这时小弗朗士对老师是同情理解的,让感到通过最后一课,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10、23段,“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为什么?

“声音古怪”令孩子想笑;“声音发抖”令孩子难过。

〖第三部分〗

1、做练习三3。

(见教参)六点

2、“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的心声,它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七点韩麦尔的爱国感情

3、练习三4。

(见教参)

小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对郝叟、镇长、邮递员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是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乃至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细节的刻画,都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许许多多的音符组成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乐曲。

4、作业。

第三课时

一、总结中心思想

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写作特点

1、出色的心理描写;

2、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3、场景描写寥寥数笔,牵制全篇;

4、“烘托”和“重复”手法巧妙运用。

三、作书后练习

〖板书〗(第三课时)

铺垫:“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结尾:悲壮不屈精神──深化主题

情节: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人物:

小弗朗士:贪玩、幼稚、诧异难过、懊悔、忘不了

韩麦尔老师:穿上礼服、态度和蔼、耐心、哽咽

郝叟老头:坐在教室后听课,激动

环境:普鲁士兵出操普鲁士兵收操

【语法】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象声词、叹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名词

1、词

2、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3、名词的类型:

⑴表示人的:雷锋、黄继光、同志、作家、老师、学生

⑵表示事物的:(具休)水、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

⑶表示时间的:秋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过去

⑷表示处所的:上海、中国、亚洲、远处、里屋

⑸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东、西、里、外、内、中、间、旁;以内、以东;之上、之间;里边、上边;左面、南面;上头、外头;上下、内外;中间、开外

⑹表示抽象概念:道德、政治、文化、法律

4、判定名词的特征:

⑴名词前一般能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例:一条鱼,两只手,几双鞋

⑵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

⑶名词一般不能重叠:

少数名词如“人、家、年、天、队、县”等带有量词性质,前面可直接加数词,可以按量词重叠式重叠。

⑷指人的普通名词后加“们”,表示群体例:同学们,老师们

指物的名词后加“们”是修辞上的拟人的用法,多用于文学用品中。

[例]“Ade,我的蟋蟀们!Ade,我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5、做书后练习。

二、动词

1、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动词分类:

⑴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希望、害怕、担心、讨厌

⑵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存在、发生、有、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

⑶表示判断(判断动词):是

⑷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

⑸表示趋向的: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

3、动词的语法特征:

⑴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

[例]及物:买收、听收音机、有书

不及物:游行、出发、休息

⑵动词后边一般可带“着、了、过”等:

[例]雨在下着,窗户关着

⑶一部分动词可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例]单音节动词:AA

想──想想,听──听听

讲──讲讲,闻──闻闻

双音节动词:ABAB

批评──批评批评,休息──休息休息

研究──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考虑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8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觉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队伍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格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格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格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特别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最后一课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的细节描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xx,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板书:最后一课 都德)

二、背景介绍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作细致的人物分析

过渡:本节课我们力求从情节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结构

四、杂读——熟悉内容,解决字词

1.字形:

哽住 惩罚 祈祷 懊悔 诧异 纵身 惨白 糊涂 踱来踱去

2.词义:

惩罚:严厉地处罚

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3.学生任选以上词语中的两个词语,自由说话

提示:既要准确地运用所选词语,又要让所说的话富有意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简明)

五、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甲:朗读1-10段;

学生乙:朗读11-23段;

学生丙:朗读24-29段

学生听前明确任务,听后完成以下任务: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明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知识放射:告诉学生,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2.复述故事情节(两名学生)

提示:学生复述时突出记叙的六要素即可

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文字表达文章的思路

明确:按照课前、上课、下课时间顺序来行文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3.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发生(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发展(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一个任务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个任务是整体感知全文,从宏观上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准确地说,我们学习了小说三要素中的两个要素——情节和环境,为我们下一节课的人物形象分析作了铺垫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2

情节 人物 形象

上课前(1—10) 小弗郎士

上课时(11—23) 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

要点1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

二、阅读11至23段

讨论:

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

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神态、语言、动作

2)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四、板书总结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人物 形象

小弗郎士 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笔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

五、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六、后记

最后一课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 14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最后一课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最 后 一 课

小弗郎士 变 韩麦尔先生

亡国痛

民族魂

爱国情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

一、新课导入

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 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至于是一节怎样的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课文,分析研究

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做细致的人物分析。

2、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3、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的见闻和感受。

4、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收集爱国故事或爱国名言。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前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自我感觉都不是很理想,气氛不活跃。为扭转这一局面,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原来,自己总希望把课文的方方面面都跟学生讲,所以经常会有赶时间的感觉,往往导致很多问题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次,我决定试试只讲几个重点内容,把问题铺开来讲清讲透。

结果一课书讲下来,真是感觉到无比的痛快,很流畅,学生气氛热烈。原来郁闷的局面一扫而光,直到现在我还很回味那争相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我相信,如果以后的课都能上出这个效果,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我自己及时地进行了总结,觉得有几点地方值得我以后继续发扬。

首先,我用了圣女贞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他们的爱国情绪,也让他们对法国文化增加点认识。接着,我以身作则给大家朗诵了这篇文章。文章饱含深情,但篇幅比较长,现在的学生似乎都比较懒,遇上长篇文章就怕朗读。教师范读,既可以让他们比较充分地感受文章的感情,还有利于他们纠正这种懒惰性。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做了认真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朗读感染了大家,而之后让学生谈体会就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最高潮的地方在于分析人物,学生很积极地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一个又一个地争相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能言之有理。结果,他们找的地方比我准备的还多还丰富。

最后,让他们谈对汉语的理解和爱国故事、名言。原来生怕他们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收集故事和名言不积极,但事实上,他们说到了汉语的古老性,演变性,会意性等特点,颇有见地。对故事名言的讲述虽然脱不了老套路(老革命故事),但显然他们也进行了一定的准备。

总而言之,这两节课使我与学生一起体会到语文的乐趣,这种乐趣在于融洽的气氛、充分地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课堂,他们既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原来,上好课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重要问题、学生容易有话可说的问题,所谓“多而泛不如少而精”,这样,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充分调动,上课也就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