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最新7篇】8-9-23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爱岗的小编演员帮大伙儿找到的7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案例分析 篇一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最新7篇】8-9-23

关键词:大学生;焦虑;案例分析

1咨询师通过观察了解情况

求助者:大一学生,女,18岁,来自于云南某地州,当时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性格较为内向。身体健康,无疾病。父母属于普通的工人,家境一般。但父母亲对她比较宠爱,唯一要求就是要她学习好。但求助者在学业上一直比较一般,凭借较高的文化课分和一般的艺术专业成绩考进大学。近1个多月来,睡眠不好,食欲低下,上课常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下降,宿舍人际关系不良。

一般印象:求助者穿着得体,行为举止正常,叙述情况有逻辑有条理。

精神状况:交谈过程中低头,极力避免与老师对视,不时叹气。行为比较拘谨,感到自卑、焦虑。

2评估和诊断

(1)求助者在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焦虑、自卑、烦躁;生理方面的改变:入睡困难、食欲不佳;社会功能的改变表现:学习效率下降,人际交往欠缺。

(2)诊断依据: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一是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没有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二是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三是求助者的人格特征很稳定;因此本案例可以排除精神病。求助者的症状近期发生,其的心理冲突是与现实处境相联系,心理痛苦很难自己摆脱,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不良情绪没有泛化到生活的其它方面,但症状仅1个月。根据诊断标准,该求助者在严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上的情况尚未达到神经症程度,而且与神经症性心理冲突的变型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焦虑的症状:自卑感,睡眠障碍,食欲不佳,容易紧张烦躁。所以本案例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焦虑情绪。心理测量结果也验证了诊断结果。

(4)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虽睡眠不好没有食欲,但没有器质性病变。

社会性原因:a.家庭教育的原因,只注重学习,忽略了兴趣的培养。b.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遭到同学嘲讽很受打击。c.人际关系不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缺少交流、关注和理解。

心理原因:a.性格内向,自卑。b.存在负性自动想法。

3咨询过程

3.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评估阶段

经双方共同商定,达成如下咨询目标:建立有效的行为模式,包括学习技巧、知识面的扩展、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内容;改进或改变学习方法,并最终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良好兴趣,发展自己的朋友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咨询师认为该同学感到焦虑起因是其他同学的评价,但源于对自己的错误认知观念,专业上基础差造成的不自信,爱好兴趣上的缺乏以及人际关系技巧的欠缺导致自己的孤立,没有得到及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最终导致以上心理困惑。咨询师通过让求助者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并从所谓“缺点”中发现好处,鼓励其坚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来提升其自信心。求助者负性自动想法太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的形象。

近期行为目标:缓解矛盾跟同学之间的矛盾,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家庭作业:一是,选自己喜欢的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听听,每天主动与舍友或者同学交流。愉悦自己的同时改善与舍友之间的关系。二是,调节自己的作息习惯,让自己的节律跟学校的节律一致。

3.2帮助阶段

在第二次咨询时,咨询师建议她接受认知疗法进行系统咨询,杜绝其“绝对化思维”和“选择性概括”,使她能合理地对自己问题进行解释和归因。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使她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找到不合理信念以后,通过对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求助者放弃或修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比如“自己一无所知。”“宿舍矛盾都是别人的错”“别人的评价都是完全正确的。”等等。刚开始时,求助者还为自己的不合理观念提供证据,但通过不断对深层次的不合理观念进行辩论,求助者发现自己观念的不合理支出,慢慢接受了合理的观念。改变自己负性自动想法的模式,考虑问题积极一点。

记录自己的自动想法,找出其中的不合理信念并对其进行辩论,消除求助者的绝对性思考、选择性概括等认知曲解,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也并非“”。

家庭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自己主动自己辩论。

第三次咨询,是在第二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过第二次咨询使其了解到合理信念的作用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但由于惯性的作用,人们会习惯已有的行为,当然一个人的改变除了消耗体能外还会消耗相当的心理能量,因此会有很大的惰性,明知某种改变会使自己更好,但沿袭已有的做法甚至想法。为此,要帮助求助者在合理新年的基础上建立有效地行为方式过渡―下。

在合理信念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行为模式,包括学习技巧、知识面的扩展、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内容。求助者能坚持认真听课,对不容易理解的问题主动与同学或者专业老师探讨,对于专业上的问题要跟专业课老师交流―下自己的想法。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多听专业讲座,参观画展,自己动手实践等等。

家庭作业:在学习中应用所学的学习技巧,上课认真听讲,对于不容易理解的问题主动与同学探讨。

3.3结束与巩固阶段

在咨询将要结束阶段,主要是巩固咨询阶段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到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主要任务包括协助求助者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写出了自己在这一年中的学习生活计划。

4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反映自己的焦虑情绪明显降低,睡眠质量有显著改善,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自信心,有兴趣面对学习和生活,目前与同学的交往也比较融洽,学习效率提高,只是专业课还有点儿吃力,希望她坚持上网查资料听专业讲座,多跟专业老师交流,最终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注:由于学生咨询3次后,没再到咨询室。对于关键的一步协助求助者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对自己进行学习规划,就没有时间实施。后来咨询过程中发现,这不是个例,有的学生由于焦虑没有了,以为没有事了,后来的咨询就不参加了。如若让其来,或者问到此事,会说:“老师我好了,所以不用了。”这也是学校咨询常有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学仅仅经过一次咨询感到可以了就不来了,由于一般高校心理咨询老师还建有其他工作,很难完全的跟踪随访。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几例比较严重,不愿面对过去的。当然,咨询者以为已经达到了咨询预期效果,咨询也算相对成功。但为了,求助者不再重复此�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篇二

在案例督导的工作中,心理咨询师在报告案例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的叙述自己碰到了如何如何另类的来访者,来访者的事件在她天上一句、地上一段的零星叙述中逐渐呈现,督导师拼命的集中精力使劲的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问题呈现,当督导师提出你有没有案例报告时,咨询师赶紧翻开笔记本(但是也是记录的凌乱不堪),或者直接说:没有。这听起来不是一个设置完整的督导,但在实际督导工作中,即使很多心理师是有备而来,这样的想象非常普遍。要解决这个混乱且不专业的问题,先得教会大家如何撰写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案例报告需要体现的内容:

问题呈现

简单叙述来访者所面临的困惑、过往病史、受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明确的咨询目标,以及来访者自述的造成困惑的原因及解决问题迫切与否;

背景信息

详细记录来访者的背景信息,包括成长经历、重大事件及创伤,目前生活工作生活状态、婚姻及家庭状况等,尽量不要有遗漏(当然,有些事情来访者也未必清楚,这需要在咨询过程探索);

咨询师思考

咨询师需要根据对来访者的详细了解,提出自己的思考,有助于整个咨询过程的顺利进行;

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来访者的了解以及针对来访者问题的思考,运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做出评估和诊断;

病源理论

根据自己所学流派,及专业知识,撰写与来访者问题相关的病源理论基础,是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的专业依据;

咨询方案

制定详细的咨询方案,咨询方案的框架可根据咨询需要与来访者逐步探讨,得到来访者认同;

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对来访者咨询后的效果评估,记录你观察到的来访者的表现和变化,了解来访者的自我感觉。

以上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思路,也是撰写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的框架,好的案例记录、报告,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好的理清咨询思路,同时在专业上得到提升。

心理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厌学心理;矫正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

小范16岁,智力中等,是重庆某校高一的一名普通学生。他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好,父母比较宠爱他,加上小时候有心脏病,做过手术,所以父母几乎没让他做过家务,凡事都顺着他,使得他比较娇气。小范很喜欢家里养的宠物,一次家里养的宠物意外摔死了,他哭了整整一夜。小范小学时成绩比较优秀,有一次,爸爸许诺他如果期末考试能考班里的前三名就买一台电脑奖励,他努力学习,期末果然考了班里的前三名。初中时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位于班级的中等水平,中考考得不好,进入了一所普通中学继续高中的学习。高一上半学期,小范表现出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逐渐变差。但是他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很少有迟到等现象,对老师的态度也很好,从未和老师发生过冲突。高一下半学期开学没多久,该生就不想继续高中学习,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小范只是一部分厌学情绪学生的代表而已,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部分高中生厌学、逃学呢?在一些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总体学生的1/3或更多)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

境等。

三、对厌学学生的矫正

中学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厌学现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和克服,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教师、家长、学生都应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障碍。

1.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更多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找出厌学心理的原因,并且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远大的理想。教师要教会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要启发他们正确地对待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不断地鼓励和激励他们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奋发努力,开拓创新。

2.家长不要总是重视孩子的最后结果,而应该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要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高中生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再加以讲解和辅导。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贴会减弱孩子的厌学现象。

自从发现小范的厌学情绪后,他的老师主动去他家家访,与家长一起做小范的思想工作,在老师和家长的劝说下,小范第二天来学校上课。平时老师也特别关心小范,在课堂上经常请他回答问题,在课下经常与他交流,只要在学习上取得一定进步,就提出表扬,让他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使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小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认识了更多的同学,也交到了几个很好的朋友,他变得比以前更开朗。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小范的情绪也有几次反复,但是现在基本上把他的厌学情绪和行为矫正过来了。

心理案件分析范文 篇四

【关键词】心理测试(测谎);技术 应用;侦查

随着测谎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我院于2007年率先在郑州市基层院引进测谎仪,并开展测谎技术工作。几年来,共受理各类测谎案件50余件,其中直接利用测谎结论侦破案件7起,排除无辜15人,认定21人,无结论8人。本文结合心理测试(测谎)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来谈几点感受。

一、全面科学地认识心理测试(测谎)技术

与其他刑事技术一样,测谎技术的成熟也要经历一个理论和实践逐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测谎结论的证据性质和效力,在司法实践应用中还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在轰动全国的杜培武案件中,对心理测试(测谎)技术几乎全盘否定,然而对于该案件是怎样进行测谎编题的,又是如何来分析图谱的,所有这些问题,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直接的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心理测试(测谎)技术。事实上,对于现实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都是由于办案人员缺乏切实有效的证据时,才使用测谎仪的,特别是在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更多的是由人找事,而不像普通案件的由事找人。因此,检察机关在使用心理测试(测谎)技术后,对测谎结果中获得的有限的线索,往往给办案人员的心理上造成怀疑,甚至有 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例测试来客观的分析心理测试(测谎)技术。

二、正确利用测谎结果

受测谎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测谎结果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正确,无论在统计学上其准确率是多么的高,只要有1%的不正确,具体到个案来说,就是100%的错误。杨承勋教授在谈到测谎实例结果时,提出了三种分类,一种是可以认定;另一种是可以排除;第三种是无结论。笔者结合实践,从具体案件中总结得出,对于每次测谎的结果,都是对于案件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只是对结果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同,特别是在测谎结果还不能当作直接证据的条件下,其主要用于辅助侦查破案。对于测谎结果的运用上,需要把握灵活性,切不可生搬硬套,给案件审理带来错误导向。

三、心理测试(测谎)技术在现代查办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应用

在查办职务犯罪中,传统的侦查模式是由供到证式,注重对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获取,整个侦查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来进行,然后以口供为线索再一一收集证据。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护给予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于执法规范上,更加注重人权观念。而面对职务犯罪的复杂性、高隐蔽性和高智能性特点,现有的检察机关技侦手段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也加重了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难度。而在心理测试(测谎)技术的运用中,却可以发挥其辅助侦查作用,给案件审理带来新的思路。

(一)辅助讯问,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

在2008年一起某公司书记涉嫌受贿案件审理中,在该书记在2001年负责单位家属房基建工作期间,向承建方建筑工程公司索要好处费10万元,该书记对受贿的犯罪事实拒不承认,而且赃款的去向不明,由于没有其他证据,使侦查工作陷入困境。为此,笔者在本案测试中,与市院同志共同就相关情况进行了心理测试,特别是对于作案时间、方式、手段、赃款去向等方面设计了五个问题,采用了三种测试方法,测试过程中被测试人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对关键问题收受10万元现金,用作个人集资建房款心理状态曲线图反映最强,面对测试结果使其心理防线动摇,测试人员趁热打铁对其进行测后谈话,针对测试结果的不利因素,有的放矢,彻底攻克其心理防线,主动向办案人员交代了收受10万元现金用于个人集资建房的事实,通过的进一步调查核实,使本案顺利告破。

(二)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筛选嫌疑对象,缩小侦查范围

2008年在某商业银行调查案件中,发现银行结算单中有恶意涂改单据的问题,而相关客户重要档案资料资料印鉴又存在缺失,直接经手账目的7名银行工作人员均有作案的嫌疑。为了迅速索定目标,笔者参与本案心理测试工作中,首先全面了解了案情,并从中确定了几个重点嫌疑人,周密制定了测试方案,运用心理测试技术,甄别出了真正的嫌疑人刘某,原因是因被免职而对领导心存怨恨,才做出违规事件。在本案中使用的心理测试技术,使办案部门既节约时间和精力,提高办案效率,又使无辜者尽早解脱,查明事实真相。

(三)提供侦查方向,确保侦查活动正确有序进行

贪污贿赂案件中往往缺少物证、证人等直接证据,运用心理测试技术能及时为侦查活动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对于侦查工作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2007年,在办理郑州市某机关周某涉嫌受贿一案中,初步调查认定周某在为河南某科技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办理资质证时受贿3.9万元。但周某辨称:3000元用于查资料以及复印各种证件,其余3.6万元因其未办成资质证已经退还给当事人。但当事人一口咬定周某未将3.6万元退还。我院反贪局为慎重起见,决定对两人进行心理测试。对被测人员进行了充分地测前谈话、编题、测试,结果显示:当事人对相关问题的否定回答有说谎显示;周某对相关问题的肯定回答无说谎显示。通过对当事人强大的心理攻势和耐心的引导说服,其承认了周某退还3.6万元的事实,并说出了其举报周某另有所图的真实原因,案件得以顺利告破。

四、结语

作为一种侦查措施,对测谎技术的可靠性及测谎结论的认定等问题,尽管还存在争论,但从测谎技术本身及应用实践来看,检察机关应该从侦查工作实践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其应用价值,依此来推动案件的有效审理。

参考文献

心理案例分析 篇五

【关键词】高职新生

心理健康

1 学生个案简介

学生小王2010年考入高职学院,开学当天在父母亲的陪同下高高兴兴报到。可不久,他的情绪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不愿与同学们交往,还迷恋上了上网,上课经常迟到。辅导员找他谈心,在交谈过程中他说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不想读书了,想退学。通过做该生思想工作,并根据在高中阶段的特长给他担任班体育委员、系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分队队长。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他的组织下班级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很融洽,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老师、同学们都为他感到高兴。

2 案例分析

对学生小王开学初的表现,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

2.1 心理认知问题

对刚入学的新生往往会出现心理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小王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小王对新的环境、新的

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应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2 交际困难问题

大一新生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原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而随波逐流。导致新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团队生活很少,彼此相处的技巧没有得到锻炼。进入大学,同宿舍的同学要朝夕相处,但生活习惯、性格特点、自身修养都有所不同,因此容易产生矛盾。其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加上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

2.3 网络依赖性问题

新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沉溺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他们正常的认识、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丧失学习动力。

3 案例思考

针对这类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创造条件,保证心理求助和心理咨询渠道的畅通

建议在《大学生入学手册》中增加关干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如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机构的地点、服务时间、服务范围及网址等。要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了解和利用就象利用学校里其他的服务机构和资源一样方便和快捷。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得到必要的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内容,并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对新生心理健康进行筛选、排查,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早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

3.2 积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提高人生理想抱负

从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不苛求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做人与做事,同时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专业的动机,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从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角度激发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全方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不断增强其自信心,遵照服从同化内化的教育规律,营造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另外,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用工需求,加强专业思想、端正就业态度的综合教育。

3.3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交往的空间

由于生理缺陷、心理障碍、学校的管理模式及家庭管教等方面的因素,限制了交际困难学生的活动空间,使不少交际困难学生生活在“两点一线”的范围内,即学校――家庭,甚至有不少学生整个学期都在学校生活,只有假期才能回家,很多交际困难学生不能独自外出去参与社会上的直接交往,特别是与正常人的交往。另外,即使是学校组织交际困难学生外出活动,也大多是去公园游玩、参观,缺少与社会上不同人士的交往。做为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交际困难学生营造不同的交往空间,使交际困难学生亲身参与,锻炼交往能力,获取不同的信息,积累交往的经验,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3.4 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比较多,积极开展一些诸如文娱、体育、网页设计、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行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它对学生的行为有启发、引导、维持和激励作用。高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艺术欣赏讲座,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抵御网络中扭曲的审美观;组织校内大型文艺、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心理案例分析 篇六

关键词:高职院校 厌学心理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33-01

高职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已� 但是,部分高职院由于家庭环境、高考失败或者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而产生了厌学心理,觉得自己将来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而干脆自暴自弃,从而导致中途辍学,对学生的将来及学院的声誉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探讨高职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寻求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建立学习信心的有效对策,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从事高职教育七年,先后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谈谈在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方面的几点看法。

1 案例介绍

沈某,男,2010年9月进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第二学期的某个早上,班长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沈某从周日开始晚没有去出现,也没有回宿舍,而且电话也联系不上,总是关机。了解这一情况后,本人立即与他联系,手机关机家里电话无人接听,紧接着与他父母联系确认已经回家。

大约过了2天左右,该生回校继续上课并主动找我谈话。觉得自己虽然学习很刻苦,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理想,特别是机械制图,每次看到图纸,就像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即便是原样照着抄一遍,都感觉到无从入手,花上半天甚至一天时间都看不懂。这次连续2门课程考试都很不理想,感觉再上下去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又想到他的父母工作的辛苦,觉得现在不上有点对不起他们;而且现在不上学了,到社会上去一没学历二没技术,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和父母呢?心里很矛盾,常常整夜的睡不着觉。

2 案例分析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该生的内心心理非常矛盾,导致轻度的神经衰弱,晚上时常睡不着觉,颠来倒去就想着这些事情:退学—父母—就业—前途;严重影响了他白天的学习和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在整个过程中,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压力二字,但实际上该生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

首先,家长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给他施加了无形的压力。通过与该生家长交流得知,由于家中有两个儿子都在上学,家庭负担很重,夫妻俩都在外地打工,虽然辛苦只要孩子认真学习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就什么都值得了。沈某自身在父母的这种观念影响之下,也确立了很高的目标,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就是没有效果,学起来特别费劲,成绩一般,看到其他同学学起来那么轻松,心理难免会产生落差,对自己缺乏信心。长此以往,该生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同时又想到父母为了让他上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好好学习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

其次,学生面对学习困难采取了回避的策略。一个学期下来,沈某觉得自己不是学习工科的材料,特别是机械制图,不知道怎么入手解决问题,基本每次考试都交白卷。制图任课老师也多次反映,该生上课时只是呆呆地望着黑板,有时是看着老师,感觉根本就不在听课。而且每次考试也都很不理想,本次出走的原因就是AutoCAD计算机绘图实训周五考试他交的是白卷,虽然任课老师也没有责备他,答应找时间给他单独辅导。但是,屡次的考试不及格使他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并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没有向老师请假和同宿舍同学打招呼的情况下独自回家,并与外界中断所有联系,什么都不想;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处于一种茫然状态。

最后,学习压力和敏感的心态使他关闭了与他人交流的大门。在与班上同学相处时,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班级里的大多数同学都反映,该生不大主动与同学交往,看似性格比较孤僻。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独来独往,基本没有语言交流,拿学生的话讲就是一个“隐形人”。在与老师交流过程中显得非常紧张,语言不是很流畅,容易结巴。而且该生晚上睡觉经常失眠,经常胡思乱想一些关于自己现在退学或毕业后工作的问题。实际上,这是由于该生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转移的结果。这是与自己在学习中处于弱者的位置,甚至需要别人帮助的境况一致的。

3 解决对策

对于这类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首先应当帮助他认识到高职学习的特点,分析清楚自己学习能力的长处和短处,充分自己的发挥长处。其次,帮助他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很重要的,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不要担心被嘲笑,要给自己信心和勇气,多与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不要回避现实问题,遇到挫折要勇敢面对而不是首先想到放弃。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到:(1)如果面对困难,你感到孤立无援,那你应该多与人交流,向朋友或亲人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寻求他们的安慰和支持;(2)消除压力产生的根源,做任何事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的学习;(3)音乐是非常有效的心理疗法;多听音乐有助于培养开朗的性格;(4)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战胜心理压力的基础。

其次,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做到:(1)跟各任课老师加强联系,建议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创造些愉快气氛;遇到问题多与班主任沟通,协调解决;(2)利用班会课等可利用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注重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3)多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近况,主动与其沟通,微笑督促,不让他察觉学习的压力并欣然接受老师的监督学习;同时,对他能按时完成任务,及时表扬,让其有成就感。

4 结语

具有内向、害羞、胆小和喜欢独处等性格特点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往往将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因于自己不适合学习。给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上设置了障碍,造成了不适应,于是选择了退缩和逃避,从而导致了抑郁厌学。

班主任在面对该类学生时,首先要找准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保健,对学生多进行鼓励教育、爱心教育。与学生交朋友,把学生当做朋友平等对待,给学生做适当的社会知识及就业知识教育。让学生能够合理释放心理压力,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树立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磊。以“两份名单”促高职学生自信心的树立[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篇七

本文对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全面回顾及概括,阐述了个人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深层次审阅并剖析了自我人格特征,揭示了内心� 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的条件和不足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自我成长分析

在我的记忆中,幼儿园以前,我有大段大段的时间都是呆在外婆家或者奶奶家。父亲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调动,母亲外出打工了几年。上幼儿园小班时是父亲独自带我,母亲在我五岁左右才回到家里。尽管那段时间没什么大事件,但回头看来,年幼时和父母相处时间相对偏少增加了我日后对家庭温暖的需要和渴望。

小学一二年级时随父亲工作变动从之前幼儿园所在乡镇转到了另一个乡镇。印象中那段时间家境很贫寒,但一家三口很齐心,有很多快乐的时光。只是,父母仍然经常晚归,这在锻炼我独立能力的同时也为我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埋下伏笔。

小学三年级再次随父亲的调动转到了县里的实验小学。那所学校以开展素质教育闻名,我在那里学到不少受用至今的东西。除了在文艺方面培养了一些爱好特长,如表演、舞蹈,我还在较广泛的学校活动开展中锻炼出了更加大方和活泼的交往能力。

升至初中,性格独立的我似乎比同龄人更早熟,俨然已经来到性格叛逆乖张的青春期。由于学习时间的加长,和父母就相处更少。初二至高一我都选择在校寄宿。也有学习压力增大的原因,这段时间和父母产生了隔阂甚至冲突。尤其是父亲,他对我学习的要求一直很严格,容易表现出失望甚至气愤。而我态度经常强硬,也有激怒他以至于他对我拳脚相加的时候。这种通过分数被判定个人价值的生活给我带来极大痛苦,社会和他人强加在我身上的意志也让我强烈感觉到生命的不自由。我至今对应试教育非常反感。但这种反感促使我寻找出路,这

记得我第一次在一本与教育相关的书籍上接触到“皮克马利翁效应”,那种感觉像是一种顿悟,我一下子理解了某些情况下我和父亲产生冲突时我自己的想法,确实如书上所说,因为父亲用消极言论评价我,比如“你就是脾气坏、不进油盐”,我便越发容易顺着他的这种期待去做,成为了他一直在说的那种特征的人,即我被贴上了标签。同时我又像是找到了一样武器,我可以去和父亲力争,向他证明,原来是他对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他不应让我感受到他那么多的消极期待,那样会让我更容易往消极方向发展,他应给我更多鼓励。从那一刻开始,我便真切地喜欢心理学,它让我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实魅力,我也开始利用它来进行自我理解以及武装。

可能是由于我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比较多,形成了我相对独立的性格和对自我心理状况的关注。最难了解人的往往是自己,尤其在我接触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之后,我发现了解自己的过程有很多的玄机和乐趣,经常进行自我观察与分析,也应该是健全人格的需要。于是关注自我的心理发展成为我常规的心理实践,这个把心理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过程是自发的,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功利心或职业目的。但内心也隐隐的开始产生一个想法,并不具体,但很憧憬,像一个远远的大大的梦想,那就是我以后要从事真正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职业,致力于解救人的精神痛苦。这个想法太大,所以我并不太当真,这更属于愿望而不是切实的目标。但它能反映出我对人的内在心理能量的重视。至少在高中,我的这种价值观就已经确立:幸福与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等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取决于他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结构。

也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对应试教育的不妥协在某种程度 我想证明的是,没有高分我同样可以活得有价值。这种想法在极端的时候曾经让我做出逃学、考试交白卷、顶撞老师等较为激进的行为。可能很多人 至少我曾经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抗争、去努力,哪怕那种方式不成熟,它本身却也是成熟起来的一种途径。

来到大学,我就明显感觉到自己比周围的同龄人要成熟很多。有一些同学在遇到挫折时和我聊天,� 比如曾经帮助同学克服自卑感,提醒她们改变自我否定的思维和避免消极暗示,注意累积成功的经验等。还有同学遇到感情困扰,我建议她们适当发泄情绪并适时转移注意力等。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我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大学学习环境的自由让我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阅读,本科期间我把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爱好,从没有放弃对它的学习。当然那种阅读比较随性,并不系统,也没有考试作为硬性目标,所以这种学习并不全面,直到我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

所有学科里,我最喜欢的一直是心理学专业。高考后出于家人的建议,本科学习了新闻学。读研时家人愿意尊重我的兴趣和选择,我也逐渐明朗了自己对心理学的职业追求,这一次我终于义无反顾、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心理学专业。尽管和科班出身的同学相比,我的理论知识基础有所欠缺,但我相信低一点的起点加多一点的努力也能力争上游也能换取成功。也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我报考了心理咨询师,我要把心理学作为我的职业理想来付出行动。

二、职业行为分析

高中时期那个模模糊糊的想要从事真正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职业,致力于解救人精神痛苦的愿望,一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我前进,直到来到这里。我相信心理学就是致力解救人精神痛苦的科学,让人明白痛苦来源的机制,从而明白如何更好地去追求幸福。尽管追求幸福并不是心理学能完全解答的问题,但它确实是现在我能找到的最有用的武器。我明白了一个健康的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适应能力的综合,而心理学正是提高这种综合协调能力的必备工具。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不但可 当然,通过学习,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任重道远,应保持清醒的自我觉知,不断清理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些未完成的事项,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加地开放、客观,更加肯定自己、悦纳自己,保持自信自尊。

在我读研期间,我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幸接触到一些职业心理咨询师,并得到了机会向他们学习和请教。每次见到他们,他们都给我一种热情洋溢、精力充沛的感觉,直到他们能给那么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使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咨询师是一个助人也是自助的职业,我对它不仅仅是感兴趣,而且产生了由衷的热爱。

我认 只要有兴趣任何事情都能做好,也只有真正的兴趣才能带领人穿越职业征途中的种种困难坎坷,不会轻易放弃,也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没有兴趣,就算天资聪颖能力超群,也不可能让人为以一个行业里长久甘愿地奉献精力;

第二、想成为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心理咨询师是复合型的职业,它要求综合掌握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技能和技巧,并能深刻领会心理咨询的内涵,从而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心理咨询师要思维敏捷,反应快速,要有良好流畅的表达能力。面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各种心理紊乱的来访者,要能分别采取不同的咨询对策和技巧,通过言语沟通来解决问题,同时咨询师还要有良好的记忆能力才能有助于良好的表达;

第四、心理咨询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师本人应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好的自控能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能更好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来访者,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心理咨询技能,从而提供帮助,更好地服务于他人。

对比以上要求,我认为我有从事心理咨询的浓厚兴趣及强烈愿望,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而我的专业素质正在逐步提升。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我已经学会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挫折时,利用所学的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不良认知,使自己正视现实,修正自我,不断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我也尝试了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周围的朋友和同学。现在,我更希望能把所学所想运用到更广泛的实践中去,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并不是一种超然的客观存在,他与来访者的互动行为是一种主观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这说明咨询师要做的并非仅仅单向对人提供帮助,却更是咨询师自我成长以及与来访者共同发展的过程。再这些过程中都还会有各种无法预计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冒出来等着我去解决,但我已经充分做好了准备。有挑战才会更有期待还激情。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不骄不躁,取得成绩会继续努力,遇到困难更勇往直前。学习和成长的脚步,用不止息。

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以来,我的心情是愉快、乐观的。偶尔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马上就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来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让它泛化,随时注意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主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最高层次需要的追求,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人,这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

我期待着自己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