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于丹《论语》心得【10篇】5-19-85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人美心善的小编老李为大家分享的10篇于丹《论语》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一

于丹《论语》心得【10篇】5-19-85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 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人在社会上,要使自己做过的事都经得起推敲,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人们对你的看法,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 于丹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想想也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有个别差异,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对发展慢的孩子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讲求的是“恕”,是心灵上的一种平和。这一讲给我心灵上极大的震撼,它像一剂良药,清凉,让我有一种直澈心肺的感觉,它告诉我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对待自己。我知道了生活的方向之后才能给孩子们指引方向

,才能帮助他们成人、成材。

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师,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并用自己良好的素质去影响学生与家长。我们教师的整体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虽然家长对其子女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但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学校这个有力的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改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学习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责任,首先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做师德的表率,以师风、师魂,坚决抵制一切有悖师德的行为。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和带动周围的教师,甚至学生与家长,做到一个教师就是一面旗帜。

“道不远人,温暖人心”这是于丹教授对《论语》这部伟大著作的评价,在这里我引用于丹教授的名言来表述我内心对《论语》所树立精神的仰慕,同时对于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动却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来对象我这样的人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表示尊重和感谢。以上这些是我读了这本书,我的心灵产生了一些触动,触动着我不得不寻找自我的坐标,触动着我寻求快乐的生活,触动着我做淡定从容、心平气和的教师。

于丹论语心得 篇二

沉迷了一天的网,我不厌其烦地重复播放着出自匈牙利的钢琴曲——《黑色星期天》,这是一首充满魔力的奇异乐曲,凄美的旋律曾经引起一百多位听者厌世轻生,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因而《黑色星期天》被当时人们称作“魔鬼的邀请书”� 作为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肯定不会被它的魔力击中,但这反复地倾听让我似乎触摸到作者情怀——无限悲怆,无比感伤。也许此刻我和他之间有着某种心灵相通的地方……

近日的一些遭遇像层层迷雾,像绵绵细雨,让我的心情难以走出阴霾重新归为灿烂,我感叹自己:作为女人,没有满腹经纶的才学,没有国色天香的容貌,没有丰厚的祖辈根基,没有显赫的权势倚靠,一直不过是崇尚自由、追求快乐、活得简单而真实。然而,不知何因,我依旧是我,而周围人看我的眼神给我的评价却变了!我不得不承认余秋雨说过的:“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层架床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百无聊赖的心情如同外在的天气,虽然天高云淡,虽然日丽风清,却始终摆脱不了秋的凉意。关上电脑,我开始在自家的书房搜寻,我渴望在有限的藏书中找到一位良师益友,在朴素的生活里获得一份心灵鸡汤!

《于丹<论语>心得》可谓“应天而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带给人们的还有诸多心灵困惑。对于我的问题别人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跟于丹学《论语》,汲取儒家精华是心灵保健的良方,倡导儒家精神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我要用《论语》启发心智,让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和于丹共鸣:

天地人之道在这里于丹用朴实的语言解说了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她以女人细腻的情感以智者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很多,而精神领域呢?检讨自己观察周围:其实精神匮乏、内心浮躁的大有人在!读天地人之道给我的感悟主要是对现实和理想地把握与界定,做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敢于追求理想的天空,不断成长、不断改进,接纳途中千磨万击,无畏前程山高水长,最终达到一个境界“神于天、圣于地”。只有锤炼出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他的修养可以富而好礼可以安贫乐道;他的能力可以顶天立地可以毫不声张;他的眼光能够穿越群山、驱散迷雾、探寻蓝天碧海然后容纳一切尘世喧嚣最后默默地归属自己宽阔的心灵世界。

心灵之道 我是天生的乐观派,曾经羡慕庄子“乘物游心”的逍遥。一直以来,我用歌声和欢笑美化生活,用舞蹈和烈酒排解寂寞。我喜欢大地上的树木花草,我迷恋高空中的日月星辰。我以为自己的心境快乐得无与伦比,我以为自己的定力修炼得坚不可摧。这几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内心是脆弱的,我的率真与豪放、我的勇敢和修养、我的乐观和积极最后却被人归结为“张扬”。如何应对情感的低谷?于丹告诉我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不能左右外面的世界但可以左右自己的心灵。对待人生的不如意,聪明的人不会过分纠缠其中,不会将其无限放大,而是想办法去弥补,修心养性完善自我,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用内心鲜活的力量让沮丧的心情得以释怀。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回过头想想我们每个人,如果真能将论语倡导的“宽厚、仁达、智慧、聪颖、勇敢”付诸于行动,那么“创建和谐社会”不就轻而易举了吗?

处世之道 观察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网络普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变得淡漠。我感觉有许多孤独的心渴望倾诉,有许多迷茫的心需要点拨。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言多必失”!有些人原本是好朋友却在不经意的交往中反目成仇。我曾经听到一位非常开明的老师说过:“世上没有太多坏人,只有一些不被理解的好人。”与人相处、与朋友相处到底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读到这一部分我感觉“君子之交淡于水”,与人相处应像于丹所说切忌“过犹不及”,要本着和平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多想多听、谨言慎行,彼此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学会宽�

君子之道 这里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记得在中学时代我们的教学楼上有八个醒目的大字:“为人师表求知做人”。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呢?老师的身教远多于言教,如今时过境迁对“做人”的概念我依然是模糊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于丹认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不忧不惧、喻于义、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社会的定位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然后拥有一个从容淡定的内心世界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此外她还指出:“中国一直 现在我开始有所感悟:实际上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我们坚持“终生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完善内心把握幸福吗?学会做人,只做君子不做小人,我们的内心才会完善,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人生之道 什么是“人生”?古往今来,上至政坛名将、文学巨人,下及山野村夫、居家妇孺,“人生”永远是一个解不透的话题。常有人感叹人生,也有人活了一辈子仍然悟不出人生真谛。读人生之道留给我无尽的思考:人生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过程,不论人们是否情愿它总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于丹说得好: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高效的人生不应刻舟求剑,不应守株待兔,不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着某一高度。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 语·为政》)”。让我们顺着这位圣贤的人生轨迹完善现代社会的“人生”:(1)论学习——学习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论语倡导“六经注我”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用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2)论自立——《论语》里真正的“自立”不是拥有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不是得到了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是建立一种心灵的自信!现在我恍然大悟,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被人们所不耻的人,倚权仗势也好、私

营结党也罢,其实正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他们谈不上“立”,是真正值得同情的人。(3)论“不惑”——“不惑”是人生美丽的境界,有许多人一生追逐并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能做到不惑的人就是勇敢之人,他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对某种东西顶礼膜拜、趋之若鹜,而是懂得取舍,拿得起放得下,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即能担当重任又能举重若轻,不会“心为形役”,活的太累。(4)论“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并非是听天由命、不思进取,而是更高一层次的修养。它要求人们指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最终做到理性把握,平静应对,并获得强大的内心定力。(5)论“耳顺”—— 耳顺就是学习各种知识、领悟各种道理后,不断融合提升达到的境界。我们应该锤炼这种境界,听得进各种声音,保持坦荡之心,干好本职工作,不计闲人戚戚,不怕人言可畏!(6)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于 这样的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现在回到现实,在熙熙嚷嚷的世事中,在虚虚实实的生活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学习《论语》,借鉴圣贤人生,还会遗憾周围云雾缭绕难见天日吗?

再说下去显得有点人云亦云的味道了!《论语》里的精华于丹已经用超人的智慧朴实的语言诠释的淋漓尽致,即使文学素养不高在她的帮助下也能体会这部远古经典语录的可及性、可用性。跟于丹学《论语》,敞开心灵,沐浴圣贤阳光;伸出双手,传递远古温暖。在追求完美人生的目标下践行论语精神,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奉献微薄力量!

我爱《于丹<论语>心得》,它是远古和现代的结合,是顺应时代的产物。读着它可以拓展思维,可以开阔眼界,迷茫时,帮我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失意时,助我化解遗憾,读懂天地人。像迎面而来的春风,像由天而降的甘露,抚慰并滋润着贫瘠的心灵,帮我成长,给我力量,让平淡的人生过得温暖而欢欣。

于丹论语心得 篇三

带着恭敬的心情去读这本书,因为是解读《论语》。我的古典文学学得不好,因此总想好好学一学。对儒家从来没有深究过,只是偶尔跟朋友一起谈谈说说,更喜欢道家的超逸飘然。

对百家讲坛曾经一度痴迷,总觉得看此节目的都是文人,也曾追逐着去看,直到易中天被像超女一样炒得火热的时候,我心里的火热倒是一下子凉了,总觉得一下子出名的就像暴富一样缺乏积淀。

《于丹心得》用BT下载在电脑上,常常拿来欣赏品位女性厚实而充满自信的演讲,只有对自己绝对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铿锵有力地讲述国学的经典,也只有勤奋的人才有可能练就如此流畅明晰的口才,只有达到这种社会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国人民谈论关于“淡定”的话题。

同样的一部著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

也许是过于自信和自我的表现让我并不欣赏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不多的文字却用了过于稀疏的排版方式;原本并不特别和独到的思想只因为“在圣贤的光芒下”而显得分外华丽,试想,如果将书中所阐释的这些观点和故事联系在《读者》或者某些有关心灵鸡汤的图书,也是完全没有什么不妥的;过于频繁的签名售书也让我感觉到过于急功近利的商业气息。“在圣贤的光芒下”这样的语调让我从灵魂里感到自己的卑贱,用圣贤的思想启迪心灵是有可能的,但只有当自己的心灵能够释放光芒的时候,可能才能快乐,在圣贤的光芒下,便永远无法自己取暖。

喜欢书中引用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所 当那些曾经为了

功和利追随不懈,而如今却发现金钱,权力,美女都不能填补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让自己快乐的人,当他们有了房、换了车、有了稳定的家庭又有了可以引发激情的红颜知己的时候,再告诉他们生活不要太多的功名利禄,不要奢求太多,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高的境界。对于挣扎在生命的最现实状态的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没有感受到心灵绚烂之极的巅顶,又怎么能真正的归于平淡呢?

这本书谈的是关于心态的话题,书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诸如淡定、平静、坦然之类。反复提及的观点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她说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因此只能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但是,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被人左右的,当一个生活在总被人随意左右的世界里的人,并且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的时候,这可能会快乐吗?适应和面对社会是必须的,不适应社会的内心必然是不快乐的,但是,苛责内心决不是适应的方式。心理学讲拥有健康和积极的心态,所强调的是我们要能够从各种不同生存状态中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到能够让我有足够的生存勇气和快乐体验的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而于丹《论语》心得更明显地阐述恕与忍的调节心理的方式,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漠视生存环境中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有谁能做到吗?对周遭灰色环境的漠视难道不是一种颓废的表现吗?

换句话说,如果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快乐只决定于人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是不是过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读中国哲学或者说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词,如果我可以解读“中庸”之美,那么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融合,如果用新名词来解释应该是一种“共赢”,人与社会的共赢,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在这本书中,我却感到作者过分强调了内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呈现出来的做社会中的人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状态是两种我们都需要体验和感悟的。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的观点更加清晰了,不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是因为我更认为这样的解读应该说给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去领悟。而我更需要的是更加充满激情和磨砺,更加精彩和饱满的激励。中庸,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而我,没有体验绚烂的心灵又怎能真正归于平淡呢?

于丹《论语》心得 篇四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论语心得》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篇五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好喜欢!每天倚在床头,欣赏几页,或者放上一段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品性得到升华。远离尘世的喧嚣,倾听灵魂深处的呼声。美哉!乐哉!

儒学渐热,孔子学院开到了很多个西方国家,可见儒学的魅力!《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如今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把这本书这段视频推荐给朋友们共享!

于丹紧扣现代人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六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平。"有一首歌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以前只不过哼哼而已。暑假在家,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是心灵也有所触动。

《论语》曾经是我在念中师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它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当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却曾想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来阅读和理解,这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一度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理解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我分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为人之道。

《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君子"是孔子人学的理想人格,是"士子们"道德修养所努力的方向,它对社会大多数人而言,带有悬格的性质。一个人,一个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普通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孔子"为人之道"的主要内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爱,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父子、长幼、朋友和君臣等五个方面。在今天我看来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上要"耐心",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我们经常是这样说,也这样想。但事实上,我们许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职工作,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老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于丹老师所给我们讲述的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让我们从简单的事情当中明白一个不简单的道理——心态决定一切!于是,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变化的今天,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快乐呢?当然是心态的和谐。"心平则气和,气和则神安",只有保持心态和谐,才能理性的处理期望所欲与利益所得的博弈关系,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义务,合理定位自己的价值观,正确对待教育教学的各种困难,这时我们就能够勇于接受挫折,乐于迎接挑战,客观看待努力工作而获得的至上荣誉。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心态和谐,拥有和谐的教育职业心态,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业当中,不为世间的功利和浮躁所扰,从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至情享受奉献社会、奉献教育的快乐,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三)、交友之道。

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也说道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所以,于丹《论语》心得也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物质会社,交怎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四)、理想之道。

人应该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是最后的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我想,这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21世纪。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篇七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平。"有一首歌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以前只不过哼哼而已。暑假在家,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是心灵也有所触动。

《论语》曾经是我在念中师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它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当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却曾想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来阅读和理解,这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一度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理解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我分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为人之道。

《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君子"是孔子人学的理想人格,是"士子们"道德修养所努力的方向,它对社会大多数人而言,带有悬格的性质。一个人,一个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普通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孔子"为人之道"的主要内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爱,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父子、长幼、朋友和君臣等五个方面。在今天我看来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上要"耐心",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我们经常是这样说,也这样想。但事实上,我们许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职工作,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老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于丹老师所给我们讲述的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让我们从简单的事情当中明白一个不简单的道理——心态决定一切!于是,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变化的今天,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快乐呢?当然是心态的和谐。"心平则气和,气和则神安",只有保持心态和谐,才能理性的处理期望所欲与利益所得的博弈关系,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义务,合理定位自己的价值观,正确对待教育教学的各种困难,这时我们就能够勇于接受挫折,乐于迎接挑战,客观看待努力工作而获得的至上荣誉。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心态和谐,拥有和谐的教育职业心态,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业当中,不为世间的功利和浮躁所扰,从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至情享受奉献社会、奉献教育的快乐,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三)、交友之道。

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也说道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所以,于丹《论语》心得也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物质会社,交怎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四)、理想之道。

人应该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是最后的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我想,这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21世纪。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 篇八

从前我对《论语》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过学校开展的交流活动,我认真地学习了《论语》是我受益匪浅;现就我个人的理解和对我的帮助启发与大家共同分享.

在于丹《论语》心得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个真心对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对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环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书,他可以帮助你打开你的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从朋友身上,让我终生受益.

我爱人是当兵的,我们86年结婚到现在,我跟随几径周折,前后调转了5个学校,每一处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单无助,从内心渴望朋友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师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识,相知的机会,我在大家的熏陶影响下.我以我的热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谐共处,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尽自己力量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志,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朋友自然多了,当然也交往过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会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要换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长处。来补己之短。这样无论与谁相处关系都会融洽。世界变得更美好了。

其实,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给你适当的点拨与批评。会让你从内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

光明。

多年来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最难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节刚过,人们还沉醉在与家人团聚幸福的时刻。我爱人胃病突发。经诊断让我震惊,好似晴天霹雳、天旋地转。当时两腿发软,不敢面对现实。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个好朋友,他在长春中日医院工作。我急忙打电话向她咨询病情。她首先给我安慰、鼓励。然后给我出招,让我去她那里医治。正确的分析去她那里的利与弊。我在她的诚恳的邀请下,来到了中日医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励下,我的心漫漫地放松了,我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每天能面对现实,精心照顾我爱人。每天她倒出的办公室,让我爱人在那里面化疗医治,使我爱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很快让我们夫妻二人度过了第一个化疗阶段的难关.

出院后,有幸得到学校孟校长和高校长与许多同志的关心帮助,给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记得孟校长还特意给我写一封信,至今我还珍藏着.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还有任主任、付利波、金丽敏。.。.。好几位教师给我代课,使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家长反馈十分满意,给我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我爱人,再半年时间里,再所有病友中,我爱人恢复最快、最好。这都是朋友给予的勇气和力量,换来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使我更加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我将朋友视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于丹老师也渐渐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励读书的热情。是书籍让我受益终生。让我快乐、让我充实、让我更富有。让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与力量。

《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篇九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感触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跃床而起,舞笔畅言。该书从天地人、心灵、处世之道等为我们解读了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时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瞬即间涌上了心头。

感悟之一:幸福与贫富无关

《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些追求幸福的人们往往认为,幸福的定义是足金足银。一天a君这样对我说,他为了获得足够的幸福,每日超负荷工作,眼睛视力日渐衰退,身体越来越差。听后心里隐隐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劝解。看完《论语心得》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

孔子在一次和子贡谈话中说:“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他的内心还具有一种清亮的快乐。假若他是一个富贵而骄奢者,他仍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当今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够具有这样的胸怀,金钱与物质的诱惑,使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及夫妇反目成仇,“礼”又从而谈起。

感悟之二:宽容是给自己一片乐土

“仁者不忧”的含义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的胸怀无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将会遭遇很多不幸,失业、婚变、朋友落难、亲人离去,假设受到伤害的是一名娇娇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渐消极。相反面对灾难的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她可能会化悲痛为力量,转换一个角度去生活。因为悲与不悲的结果是一样的,惨剧依然不能还原为喜剧。因此,遇事不顺,要学会宽容自己,宽容别人,生活才会快乐起来。

有一次,朋友b君对我说,她是世界上最无奈的人,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她在悲哀与痛苦中渐渐瘦去。我在劝解b君时说,一个人生活和两个人生活其实没什么区别,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对婚姻中突然击起的巨浪,风浪过后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美好。

感悟之三:内心强大可填补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远不会有开阔的心胸。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关爱,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杂院里,街坊邻居有个风吹草动,大家伙儿都知道,人人伸出温暖的双手。现在住上了楼房,街坊邻里的关系也逐渐淡泊,同处一楼的竟然从不打招呼。所以人们总会有时无时感到惶恐、担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能遇事从容淡定,同时也能填补其中的遗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规划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孔子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的这个人生坐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每个人都是从曾经的意气风发走到不惑之年时才逐渐表现得淡定从容,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能够感悟四五十岁的境界,能够把生活中的压力变为一种生活的反张力,那么这个人的人生规划才算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 篇十

从前阵子开始,貌似于丹就很红的样子,学论语也就变得很红的样子。其实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就学过一点论语,不过大概是我比较愚钝,学过了也没啥心得。最近机缘巧合地拿到这本书,就趁势读了一下想看看于丹教授有啥心得。现在读完了,在此胡乱讲几句。

孔子有“圣人”之称,这个称谓令人肃然起敬。不过孔子的学说给我的感觉也就是:不过如此。老爷子整天念叨些做人要厚道知足、谦逊知礼、尊老爱幼、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虽然说得都没错,但我以为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起码和“圣人”的名头不相符。我接触过一些老太太,当一辈子家庭妇女,打小没上过学(更没学过孔子),但也能讲出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这一点来说,我没觉得孔老先生和这些老太太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孔老先生是一个好人(这一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心思也比较细腻(站在河岸上就能心生感概),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值得我崇拜的独特的思想。理由很简单: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类似这样的话人人会说,故不足为奇。

另外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也是我不以为然的`。礼这个东西稍微有那么一点就可以了,太讲究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实质,看上去很美,可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形式大于实质正是一种“中国特色”,但我以为这不是个好东西,由此产生的一些古怪现象更是让人喜欢不起来。虽然现在很流行“传承传统文化”的说法,但“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很多时候不过是拒绝改变拒绝进步的借口。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像没有孔子这盏长明灯,我们中国简直麻麻黑不成样子。对此我挺不认同的。西方世界就没有孔子(就算有也一定对西方世界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然我早该知道他了)——西方古代也有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的,但人家不是研究文明礼仪的——照理说西方世界该是麻麻黑伸手不见五指、道德沦丧文明荒芜才对,可人家照样文明发展得挺好的,老百姓也遵纪守法也文明礼貌也敬老爱幼,

人家还不会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哪。我就不信了,要是中国没有孔子,中华文明会建立不起来。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说出做人的道理),没有长明灯,我们还能自己钻木取火呢不是。

大概有人要觉得我是故意和孔子抬杠了,其实不是的。我不崇拜他的学说,但他有两件事是我所敬佩和欣赏的。

一是开办学校,教书育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作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孔子无疑是了不起的。我要是生在那个年代,也会想去他老人家的学校听听课、参与参与讨论什么的,那种学习的过程和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挺有乐趣的。不过老先生多半不愿收我这个女学生,否则男女学生共同学习实在是太违礼了,于是我只好女扮男装去上学,比后来的祝英台同学早了不知道多少年……不过话说回来,对他老人家的学说我不能像孟子他们一样学到骨头里去,所以我也就是去参合参合找个乐子,成不了优等生。

孔子第二件做得精彩的事,是符合了后世皇帝治国施政的需要,因而得以被推广独尊。我以为这一点才是孔子由人变圣, 如果孔子早早地就能预见到后世皇帝的心思,那岂止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简直是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对此我肯定要膜拜得五体投地;如果不是预见只是巧合,那其走运程度也足够让我羡慕了。

说到底,我认为孔子的学说本身没有太多可令人崇拜的东西,但我没有攻击其本人的意思。

我要是生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说出这样“亵渎”圣人的话来,就该拉出去吃枪子。幸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可能受些批评但罪不至死。既然没有吃枪子的危险,我就得寸进尺地再多说两句。

于丹教授试图用孔子的学说来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你要说这是为了迎合“建设和谐社会”我也没意见,孔子的学说不也是迎合了汉武帝才有今天的吗),我认为这个初衷相当好,但我对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抱怀疑态度。于教授看到的社会问题我也看到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有钱了,却不幸福

于教授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学学孔子的学说,修炼自己的思想,就会幸福。我却认为,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而不是修炼(想)得不够或者做得太多。

举个眼下现实的例子:诸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就很难觉得幸福。你可以要求人们像孔子那样修炼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不起病、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工作仍然要心情平静快乐——姑且不论这是否实际,我怀疑孔子本人都做不到——这样固然可以使人们获得一些幸福感,但我以为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本质区别。要我说,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好好干点事出来:你要是政府官员和医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什么的,就要琢磨一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敢保证,你要是解决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一定会获得莫大的幸福;你要是干别的的,也好好做你的工作,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实践了自身价值,人也会觉得幸福。有句话孔子没说过,但我以为是真理,那就是:幸福是靠自己双手创造的,不是坐着凭空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修炼思想境界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