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别董大》赏析(优秀14篇)3-5-10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小编帮大家找到的14篇《别董大》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一

《别董大》赏析(优秀14篇)3-5-10

教学目的:

1.借助多媒体,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送别的歌曲。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首歌唱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吗?(是一首送别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在学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是否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二。朗读指导。

幻灯片出示《别董大》这首诗。指导读诗,要求读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作者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背景。(出示幻灯) 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50岁后又数任地方大员和朝廷官员。他的诗风格雄浑,粗犷,悲壮

四。内容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背景,幻灯出示。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五。理解诗句,以及所包含的情感。

1.当同学们看到第一行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一幅图的景象。

2.当同学们看到第二行诗的时候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一幅情景呢? 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二幅图的景象。

师引导:在这样的景色里好友要天各一方,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说说。(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

3.作者与好友的心情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但诗人为了好友的未来,力劝董大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出来。 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指导: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格调正好相反。前面是(低沉的),后面是(高昂、豪迈向上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先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一句诗意的幻灯:黄云千里,太阳昏黄昏。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远方飞去。

再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二句诗意的幻灯:和作者分别后,在今后再也遇不到像你这样知心的朋友。但作者劝董大不用发愁。因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名气。

5.佳句欣赏。

同学们这首诗里写得最好的一句诗是哪句,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 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 谁人不识君。”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里面所包含的情感。

师相机引导: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美与衷心的祝愿,写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写出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6.那我们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出示中心思想这一张幻灯片。 这首赠别诗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董大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情厚谊,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大丈夫气概。

7.请同学们背诵一下我们今天学的《别董大》,一边背诵一边回忆当时的景象,然后出示幻灯片:默写此诗。同学们一边默写一边听音乐。

六。情境表演。

同学们,通过读、背、说、写,理解这首诗了吗?那好,同学们想想,他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会说此什么呢?请看96班两位著名演员表演: (出示幻灯)现代版——话别。同学们,他们表演得怎样?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谢谢,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

七。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我们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的天气 ,最重要的却是高适送别时对友人说的这句名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啊,前路茫茫,一路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远去。这便是诗的魅力,它写自然恶劣,写人情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这样的好诗。

八。作业。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出的作业题。好好看看,自己最适合做哪道?下课后好好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出示幻灯:

1.喜欢表演的同学下课后把这首诗表演给大家看。

2.喜欢朗读的同学开个诗歌朗诵会。

3.喜欢写字的同学开展一次诗歌写字比赛。

4.喜欢电脑的同学给此诗设计一个封面。

5.爱唱歌的同学唱一唱有关送别的歌。

九。下课。

今天,我们这节课到此结束,祝愿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中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二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沉浸送别的氛围。

一、陈述导入,引入新课

师: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是歌、是画,是泪水。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课前板书)

师:、对于董大,你有哪些了解?

生1董大原名叫董庭兰。

生2在家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

师:课前老师也对董大这个人进行了了解,读读看,你对他又有哪些全新的认识?(学生自由谈)

生1唐朝著名的七弦琴琴师。

生2曾得到宰相的赏识,受到奸人所害,被迫离开家乡。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我们精心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诗境,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让学生更深地走进诗的意境,课前让学生搜集董大的资料,深入了解了董大,才能体会到董大的心情,真正走进诗的意境。)

师:有了对董大的了解,相信读起来诗来会更有感觉。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古诗,看看能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大声地读诗。

师:刚才看大家读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谁也想读(指生读)评价孩子的读诗情况。

生1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有感情:

生2:有节奏韵味的读。

师:你读得真不错,有节奏韵味。

生3读。

师:你读出了天气的凄凉之感。

生4读。

师:你读出了朋友之间的鼓励,劝慰之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为了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故设置了教师示范读这一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中。)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1、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送别情境:

师投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指2—3生读。)

师:请大家结合注释,想一想,董大是在怎样的天气里离开的?

生1大雪天。读出雪大。

生2北风呼啸的天气。读出风大。

生3天气骤变。读出变化之快。

(现在的天气是北风呼啸,大雪纷纷,通过读“千里黄云白日曛”你知道之前的天气怎么样?青天白日,突然就变得大雪纷纷,可见这种变化?这种变化就象(   )的人生变化?请你读。)

师:本来被奸人所害,被迫离开家乡就是一件很无奈的事,看到现在的黄沙满天、大雪纷纷、断雁独飞,你能感受到董大的心情吗?

生:凄凉!孤独!悲伤……

师:一想到要离开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孤独前行,董大不禁感慨:

生:(缓慢、感伤地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一看到那被狂风吹散的断雁独飞,一想到他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命运,他不禁感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茫茫沙漠,日尽黄昏;纷纷白雪,寸步难行,这是何等的悲壮而凄凉啊!一个“曛”字,对于董大来言,仅仅意味着眼前的天气昏黄一片吗?还有什么?

生: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多让生结合着背景说)

生:还指董大的前途迷茫。

师:一想到自己悲惨的命运,一想到以后自己也许再也找不到可以懂自己的知已,在董大心中悠悠回荡的只有什么啊?

生:愁。

(设计意图:强调“曛”字,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董大本遭奸人所害,被迫离乡已很无奈,而景的凄凉更让董大倍感伤感,由此引出“愁”。)

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高适了解董大心底的这份愁吗?你从哪看出来?

引导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读)

师:深情地读。

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豪情地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自信地读:

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君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愿意与他有交往,并在很多诗中赞美了他的琴艺,其 李颀称: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四周的树叶都会被震落下来,他的演奏简直就是“通神明”,他的乐曲不仅能惊动人间,更连深山老妖也会悄悄地来偷听。真可谓是: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坠瓦。(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师: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

生1董大的琴艺高超,连深山老妖都来偷听。

生2董大的琴艺高超,众多的诗人都愿意与他交往。

生3董大的琴艺“通神明”。

师: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些什么?

生1你的琴艺高超,会有人赏识你的。

生2不用担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3董大你的琴艺高超,连深山老妖都来偷听,你会找到知音的。

生4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你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要灰心。

师:所以,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这样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所以,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这样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所以,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所以,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所以面对渐渐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好友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

师: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诗人的激励才变得壮美动人,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

生:试背,齐背。

师: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拓展。

师: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你最喜欢哪首就背诵哪首。

生:自由背诵。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会忘记这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心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会赏识,激励创新,永攀高峰。

——《别董大》教学反思

初次面对这麽多的教师讲课,我真有点紧张,担心。但当我看到孩子们张张笑脸,领导的鼓励的眼神时,我便调整好了情绪,鼓足了勇气走向了讲台。在孩子们的积极配合下,我充满激情地上完了这节课。然而,一节课下来,我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是什么呢?

“别急,慢慢来!”我已不知多少次的被这句话所感动,特别是在课堂上,我每每听到有老师这样说并这样做的时候,在心底那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新课程理念让我们给孩子创造空间,促使学生经历一些过程,“别急,慢慢来!”我们是否留下这样的过程和空间了呢?当有同事告诉我,“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在这个一直留意的地方做的还是不够好。在课堂上急于求成,担心时间不够,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空间,故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让孩子更深入地思考,去尽可能多地发散思维。这正是我的老毛病了,应该彻底摒弃,以后我会努力改正。。

保持清醒的头脑,每时每刻都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说了什么?孩子们又说了什么?从而,适时给予孩子评价,让孩子感受到快乐,享受到乐趣,从而激发兴趣,鼓励创新。这也正是我的不足之处。例如当孩子读的非常棒的时候,我往往会忽略对他们的评价。还有一点必须把教材挖透,深入其中。在处理“曛”字,体会“愁”这一环节时,我做的还是不够好,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课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努力攀登顶峰。

《别董大》赏析 篇三

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

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

生:真好听!

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

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

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

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师:你们的资料都是从哪来的?

生:我从电脑上查的。

生:我从一本杂志上找到的。

师:对啊,我们现在获得信息的途径是越来越多了,大家一定要集思广益,找到最好的答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在历史上就注明了元二是王维的朋友,既于他是什么人,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第一首诗中没有点明送朋友到哪,而第二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元二是要到安西去。

师:从小小的题目中,同学们却可以发现这么多的秘密,可见,题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每一首诗包括每一篇文章时,一定要留意题目,因为它可以给你很多信息。

三、教给方法,品味诗韵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古诗词的感悟还是靠朗读去实现,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古诗中去,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朗读,在诗的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读一读,当然是越得越多遍越有感情越好。

师:现在,读三遍的举手,读四遍的举手,五遍的呢?六遍的有吗?(老师数人数)

生:老师,我读了七遍了。

师:好,就你来把这两首古诗读一遍。

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其他同学,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在跟着默读。他们真是时间的主人,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的嘴在动啊!观察是很重要的!

师:大家来评评,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

生:他读得有点快。

师:那综合你们俩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有感情必须……

生:(齐声)读得慢。

师:谁来向他挑战?你真有勇气,你来读!

生:读。

师:慢是慢下来了。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俩同学有些字的字音读不一样了,发现了吗?

生:是“朝”和“舍”。

师:�

师:可能?

生:是肯定是。

师:对,男子汉就应该果断点。

师:谁能更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生:读。

师:这个同学真不赖,我们发现,真的想读得有感情就应该……

生:慢。

师:那么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就有感情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故意拉长声音)

生:不仅没有感情,而且听起来很难受。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板书)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随着老师的手势读)

师:在我这名师的指导下,效果果然是好多了。还有谁敢跟他一拼高低?这生女生真是巾国不让须眉,来吧,我相信你会读得比他更好的。

生:读。

师: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真是读得太好了。现在,让我们全班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边读边找一找,你能找到这两首诗中哪能些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生齐读)

四、对比参读,感悟诗情

同是送别诗,两诗人取象的景物是一清新,一恶劣,表现的感情是一凄凉一豪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诗的对比,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前面两句都是写景的。

师:那你能说一说都写了哪些景吗?

生:第一首诗中有黄云、太阳、北风、雁、雪;第二首诗中有雨、轻尘、客舍、柳树。

师:你找得真仔细。其他同学一起再看看他所说的景物,想一想,从这些景物中你发现什么了没有?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前两句虽然都是写景的,但第一首中的景物感觉起来很悲,而第二首诗中的景物布满了春天的气息,非常清新。

师:你说得好极了。那就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刚才读诗时,除了要读出诗的音韵外,你们觉得还欠缺点什么呢?

生:我认为前两句读的感情应该不一样。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对呢?

生:第一首应该读得凄凉、悲壮一点,而第二首应该读得轻快、欢乐一些。

师:那你试试把两首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专心是体会果然与众不同,真是打从心里读出感情了。全班同学试试把前两句读一读。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在第二首诗中有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而第一首没有。

师:(点头)不错,那你整首诗看一看,王维在送元二时,是从哪里送到哪里的,能在黑板上给我们简单地出示一下它们的关系吗?

生:可以。(在黑板前写)渭城——阳关——安西

师:同学们说说在这首诗中出现的这三个地名他标对了吗?

生:对。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三个地方的位置。(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谁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第一首诗写的是冬天,第二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雪纷纷”可以看出冬天,“柳色”可以看出是春天。

师:(竖起大拇指)这个同学懂得从字里行间找答案,真是细心。还看出什么了?

生:我读出了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对他的朋友送别时所说的话。

师:他们都说什么了,你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师红字出示)

师:高适在送别董大时董大说……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而王维在送元二时,则对元二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生:“莫愁”应该是“不要忧愁”的意思,应该是叫董大放心吧!

师:叫他放心就是对朋友的……

生:对他的安慰。

师:是,是对朋友的劝慰。假如老师对你说“别怕,只要你勇敢,一定能行的!”这是对你的……

生:激励。

师:你在劝慰和激励别人时是怎么说的?你对那种语气把这两句读一读吗?

生:读。

师:有没有谁知道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处境怎么样呢?

生:我在网上看到,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官程上不得志,正到处在游荡,经常处于贫*的境遇之中。

师:在困境中的人却能说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话,可见,高适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很乐观。

生:他有开朗的胸襟。

师:那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他的乐观、开朗读出来呢?

生:应该是豪迈的。

师:对,当诗人对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布满豪情的。让我们用作者的这种语气把这两句读读。(全班随着老师的手势齐读)

生:从“西出阳光无故人”,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对他的朋友不放心。

师:对,是对朋友的不放心,你能用别的词来形容吗?

生:嗯,可以用担心。对担心他的朋友出了阳光之后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师:除了担扰之外,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叫他的朋友喝酒,还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

生:依依不舍。

师:对了,那么这两句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之情。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来,你来试试。

生:读。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当你要和朋友离别的时候,你的心中布满了对朋友的……

生:劝慰和激励,不舍与担忧。

师:现在请全体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齐把这两首诗读一读,留意读出第一首的凄凉与豪迈,第二首的轻快与不舍。

(全班齐读)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古诗教学仅仅局限于所教所学的这些古诗,很难完成大纲要求,很难使学习形成能力。所以必须从古诗教学积极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包括学习方法和朗读方法学以致用,开阔学习的思维和眼界。

师:同学们,友情是最永恒的旋律,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写出了他对朋友的不同情感,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生:我知道的有《芙蓉楼送辛渐》

师:这首诗老师也知道,我们冰心奶奶的名字据说就是读了这首诗后取的,你能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好个“一片冰心在玉壶”,谁还有?

生:《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背得真好,能用今天学到的读诗方法来背,真好。还有呢?

生:《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师:同学们,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送别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找些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有人曾经把读者与诗的关系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的学生和诗,只有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的意思,这诗才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学生也才能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所以,在古诗的课堂上,一切教师的讲解都是多余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出诗人的感情,否则,所有的都是空。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大胆采用了“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的独特魅力。语文课标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计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想,假如每一个老师都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中布满书声,那么我们的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四

选用文章:《别董大》、《一只蚂蚁》、《鸟的故事》、《扭转困境》。

设计理念: 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阅读三篇围绕主题的现代短文,促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对话中,拉近时空距离,从而辅助学生对古诗的感知,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充分体现古诗的德育功能。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设计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朱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朱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朱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初中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

。(学生说)

(在学生的发言中结束本课。)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

(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 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

3.齐读全诗

(二)知诗人

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三)解诗题

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

个人学习:

(1)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

(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

(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

a、读诗句 b、解字义讲句意 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

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重点指导:

千里黄云白日曛:

(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

(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

(3)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

(4)在这黄沙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单、悲伤)

(5)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哪组同学来讲讲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从哪个字中能看出?

(2)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知道吗?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而此时的高适也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却不气馁,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赏识的。

(3)如果你就是高适,你会如何劝慰身边的董大呢?(指读、分组读)

(4)识 :认识 赏识

(五)拓展积累

1.《送别》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老师和大家共同找了几首,同学们三人一组,共同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总结得方法自己学一学,一会儿共同给大家读一读。

2.介绍读其他送别诗

对照读《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

3、作业: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的诗境用语言描绘下来,写成现代白话的小短文。

《别董大》赏析 篇七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日色昏暗。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古诗今译】

一望无边的昏黄阴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连太阳也显得昏黄暗淡,失去了光芒。只有一群群叫声凄婉的大雁,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呢?

【赏析】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醥)(今河北景县)人。为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本篇是一首写朋友送别的诗作,诗人送别的对象就是诗作中的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时诗人和董大的境况都不佳,处于相同贫贱的境遇之中,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诗人在诗作中起笔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景物:呼啸的北风,遮天蔽日的千里黄沙,昏黄的阴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阳此时也黯淡无光。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成群结队迫于北风严威而于雪中南飞的大雁,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没有了着落的送别背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之,难免溢于字里行间。北风呼啸,苍穹昏黄,阳光惨淡,大雪纷飞,雁叫凄凉,不禁使人产生伤感,同是才人却要遭如此漂泊沦落,教人欲哭无泪。此两句虽是叙景,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却溢之于笔端。

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宽慰之中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和抗争呢!此诗作一反唐人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豪迈,大气,实为难得的送别佳作。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八

今日教学《古诗三首》,因《枫桥夜泊》已于学习《积累。运用》时配合《夜书所见》一诗学完,故剩余《别董大》和《暮江吟》未完成。《暮江吟》一诗在突破“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之后,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大。不过,《别董大》一诗相对要难一点,此诗前两行为置景,后两行则摹言,为劝慰之语。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本诗是高适漫游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为其二。诗人送别之人为董大,是唐玄宗时著名琴手,曾得宰相房琯的赏识和宠信。因董大所擅为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唐时也有诗行音乐?),于是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时,可能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的时候,故惺惺相惜。前两行诗描摹了一个“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之凄凉悲苦的环境。既隐喻了董大的失意境遇,也暗示了董大即将分手远行。后两行的劝慰可让体会到作者的豁达与大度,豪壮的气慨一洗前两行的悲苦,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委婉多一分豪壮,不过也暗含着一层意思:起码你比我还好!读起来让人觉得有些酸楚。

问题在于关于对第一、二行诗的理解。前行“千里黄云白日曛”。“千里”虚指,指范围大,“黄云”即“黄沙漫天”形成的,“曛”指曛黄,形容太阳西下时天色昏暗。《教学用书》解为: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暗。进而说“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黄云,在此情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意。”凄凉悲苦之意于诗句中流露是显然的,姑且不论。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一、黄昏时客人应想着投宿,而本诗却是离开诗人上路,不合情理。因此,就“曛”是作为表示时间“黄昏”,还是作为用于形容“黄沙满天、遮天蔽日”,白日之时也像是“黄昏”?应该做个选择,以免误导。经过认真思考,笔者认为还是择其二为妥,不知其他老师以为然否?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九

依依惜别的深情——《别董大》教学反思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我们所学习的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充满了离愁,其间萦绕的是那依依与不舍,这是我们人之常情。毕竟别后难再重逢,今日一别,何时再聚各问天。故而难舍,更何况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凉为自己、为友人。可本诗不同,虽也描述了离别时的场面,但却充盈着豪气,“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将所有的离愁一扫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岂能独愁,明天会更好!把握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之中,先引领同学们复习以前的所学习的送别诗,感觉分别时的场面与那浓浓的情谊。当大家正处在友人分别的忧伤之中将同学们带入另一境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气冲天的送别诗。”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读诗反复体会。“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愁绪万千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把教学推上了高潮。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猜测,最后在林金凤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董大正值失意之际,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此更可见二人情谊之真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本课的教学就先将孩子们引入了“愤”“悱”之境,对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激情与兴趣,故而教学顺畅自然,收益很大。

《别董大》教学反思

开课讲到《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我们所学习的送别诗有哪些?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充满了离愁,其间萦绕的是那依依与不舍,这是我们人之常情。毕竟别后难再重逢,今日一别,何时再聚各问天。故而难舍,更何况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凉为自己、为友人。可本诗不同,虽也描述了离别时的场面,但却充盈着豪气,“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将所有的离愁一扫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岂能独愁,明天会更好!把握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之中,先引领同学们复习以前的所学习的送别诗,感觉分别时的场面与那浓浓的情谊。当大家正处在友人分别的忧伤之中将同学们带入另一境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气冲天的送别诗。”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读诗反复体会。“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愁绪万千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把教学推上了高潮。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猜测,最后在林金凤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董大正值失意之际,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此更可见二人情谊之真切。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十

一、 激情导语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句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离别的歌词听来让人心伤,所以有人说离别是歌,离别是画,也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更有人说离别是诗。你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句送别的佳句,一缕缕离别的愁绪,一丝丝浓浓的深情,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滴落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也一起走入古诗二首中,去品味离别的伤感吧!

请看第一首《别董大》

(出示第一首诗  《别董大》)

二、 学习第一首诗《别董大》

1、指生读诗 (2名)

2、从哪个字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别)

师:谁送谁呢?(高适送董大)

3、介绍两个人物

师:谁能间单介绍两个人物? (生介绍)

4、品读前两句的诗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是高适送自己的好友董大,那么当时的景色如何呢?诗中是怎样描绘的? (板书 景)

生读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生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3名学生读)

师:诗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景物?(板书景 黄云 白云 北风 雁 雪 )(师在诗中用彩笔画出来)

师: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副怎样的画面?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说前两句的解释

师:听着大家的描述,我的眼前似乎也真的看到了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太阳西落,到处是昏昏暗暗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唯有燕阵凌空,出没在寒云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 凄凉)  (凄凉 寒冷)

指导朗读,读出凄凉的味道,语气应低沉。

5、品读后两句诗

师:在这凄凉而雄壮的景象中此时的董大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师:对愁,这是怎样的愁呢?仅仅是眼前的分别吗?再读读,你又从哪句诗中发现了什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解释:①前路——即将去的地方。

②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志同道合的人。

师:董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发愁自己在人生路难找知己呢?

生:(介绍董大,师补充)

(资料介绍:董大名为董庭兰,是著名的琴师,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居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在这凄凉的景中,面对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高适呢,看着这位身怀绝技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看着好友满腹的愁绪,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劝慰着: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什么意思?

生:此去你不要担心你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不知道你董庭兰呀!

师:这是诗人对董大的 (劝慰,激励 )(板书)

师:如果此刻你面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说 其他生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顺势指导朗读)

师:别董大,别去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满腹的愁绪,是愁)留下的是什么?(自信与友情)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朗读《别董大》)

师:试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好友的愁绪,以激励的语言帮好友去掉阴霾,拨云见日,一扫眼前的凄凉景象,让我们真的感到了友情的力量。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1.指名读诗(2名)

2.有了上首诗的基础,你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3.品读诗意,比较不同之处

4.师:这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景物与前一首诗有什么不同?(季节)(强调在景物上)是从哪些景物中看出来的?

生:有(轻尘、朝雨、客舍、柳色)

师:浥轻尘什么意思?(雨后尘土被沾湿)

师:这些景物又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春天的早晨渭城下了一场小雨,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的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师:此时的景色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生机盎然、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师板书(生机盎然)

△     指导读前两句、读出春天的生机希望、(轻松、愉悦的语气)

师:在这样盎然生机的早晨,诗人的心中早以装着一个“别”字、你知道吗?

(提示“柳”)古人看到柳既生离别之情,还有折柳送情,还《折杨柳》曲调、在《凉州词》中早已学过了、所以诗人描写“柳”这也是描写离别的。

师:在着生机盎然的春日中、王维是从什么方式来送别好友的呢?

生:从(饮酒)来送行的。

师:可是诗中并没有对两人如何频频举杯、殷情话别进行详细描写、但我们却能从诗中的一个字中看到了诗人频频举杯相让的情景 ,那一个字?

生:“更”。

师:怎么个“更”法?(一杯有一杯,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

生:(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着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1、 不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2、  担忧(解释阳关和玉门关相对,处于大漠地,荒凉)。

(板书担忧)此一别,不知前途如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指导读后两句,(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的顾虑)

师:是啊,此去不知前途如何,元二的心中也同样充满着忧虑与迷茫。(让我们去祝福元二吧。一路走好)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

(要有感情齐读)

师: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借景抒情)

在表达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情劝慰,激励     情是不舍与担忧)

师:不论所处的情景如何,表达方式怎样。但朋友的请是真诚的,是无价的。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分两组,每组一首。)

三、总结:(你们的年轻再次感染了我)

师:同学们,你们即将面临毕业,也要面临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离别,像诗人那样

把老朋友的真情珍藏于心。用你的热情去接待新的朋友,用你的激情去拥抱生活,展望明天,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十一

师:同学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一堂课,希望通过这节课可以和大家成为好朋友,大家愿意接受我这个大朋友吗?

古代诗人总是以诗会友,既然我们已成为朋友,那咱们也来以诗助兴,来一个背诗比好吗?咱们来背一背与“朋友”有关的古诗。(生自由背)

刚才大家背了不少关于朋友的古诗。的确,友情是一个从古到今永恒不变的话题,我们的语文书中的第六单元就是以“朋友”为话题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单元的古诗诵读,这是唐代诗人高适写的一首诗。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别董大)谁能说说这“别”是什么意思?

生:分别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谁知道董大的身份?

生:董大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琴师,与高适是好朋友。

师:高适曾写过两首《别董大》,但几乎所以的教材选用的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这首《别董大》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现在大家赶快放开声音朗读全诗四遍,前两遍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要求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努力把全诗读通顺,注意朗读的节奏。(生自由读)

师: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大家可要听清楚了,看看是否把字音读准了,把诗句读通顺了。

生:(读)

师:你读得很自信,“白日曛”的“曛”读得非常准,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吗?(生领读,然后问:谁还想读这个词?点几名学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这首诗?

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畅,“北风吹雁”的“雁”咬得可准了,谁也来试试读读这个词?(点几名学生读。)

师:这个词谁会读?(出示“莫愁”,点几名学生读。)

师:“不愁不愁,”你们表现得这么好,这么快就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我“不愁”啦。

师: 一首古诗不仅要读得通顺,而且要读得有味。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古诗,注意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

师: 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是呀,要读出诗味,就应读出诗的节奏,声音要有高有低,语调有轻有重,语速有快有慢。能学着老师读一二行诗吗?(师读后让生读并评价。)

师:1、云够黄,也够多,足足有千里。

2、好猛烈的北风啊,在呼呼地刮着。

3、好一个“北风吹雁”,冷冷的北风吹走了一只只大雁。

4、“雪纷纷”,太突然了,下起了好大的雪呀。

师:谁再读三四行?(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在问天下谁“不识君?”

师:看,这么短的时间,咱们朗读古诗就能字正腔圆,一板一眼,把握节奏了。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大家对这首古诗中的字或词也读懂了不少。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

生:我知道“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发愁。”

师:能告诉大家你怎么理解出来的吗?

生:“莫”就是不要,“愁”就是发愁。合起来就是“不要发愁。”

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这个办法好。还有读懂的地方吗?

生:“雪纷纷”就是雪下得很大。因为有“大雪纷纷”这个词。

师: 不简单,能用熟词理解新词。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我不知“白日曛”是什么意思。

生:“前路”指的什么路?

生:“君”指谁?

师:要读懂这首诗的意,读出这首诗的情,就必须弄清楚这些字词的意思。同学们,除了朗读这种方法学古诗外,平时你们还有哪些方法学古诗?

生:查资料,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发挥想象……

师:现在你们就运用这些方法默读全诗,弄懂你们提出的字词的意思,弄清全诗的意思,如果大家读着读着,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能在脑海里浮现出来,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就是那送别的人,那就说明你进入了诗中的情景,说明你在用心读,用情读。(生默读)

师:全诗主要写高适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送别董大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高适是在傍晚时候,在大漠里送别董大的。诗的第一行中的“白日曛”的“曛”就是说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文中的插图表明是在大漠里送别董大的。

师:你运用借助注释和看插图的方法读懂了“白日曛”的意思,知道了诗人送别的地点。了不起!那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谁来读读诗的前两行?大家认真听,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黄沙满天,黄云密布,看到了大雁南飞,大雪纷飞。

师:天空中不是洁白的云彩,而是下雪前昏黄昏黄的云笼罩着,没有璀璨耀眼的红日,只有被风沙遮挡后那种黯淡无光的白日。这“黄”与“白”看起来是如此地令人伤感。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北风呼呼地刮着。

生:我好像还听到了大雁的鸣叫声。

师:你与众不同,发现了这南飞的大雁,想象它们飞行时也会发出叫声。现在,我们就把目光集中在这大雁上。看着课件,你能把下面的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看,一(   )大雁往南飞,现在虽然(              ),但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到达(                  )的地方。

生:(个性表达。)

师:我们的目光集中在这群南飞的大雁上,董大一定也听到了雁叫声。天上,大雁成群结对地飞,地上,董大将独自一人行。触景生情,我想董大会为自己独自一人远行而伤心,为自己孤独的人生经历而伤感。

(课件出示董大的简介:董大,善于弹奏古琴。因盛唐时流行胡乐,懂得古琴的人不多,欣赏董大琴艺的人更少,所以董大是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只好浪迹天涯。

师:看来,董大的一生,是孤独寂寞的一生,是无人欣赏的一生,是四处飘泊的一生。好不容易遇到一位知音,又要分开。望着雁群,想着自己,董大会在心里默默地对大雁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大雁大雁,你(                    ),可我(                        )

生:大雁大雁,你有同伴一起,多快乐,可我却孤苦伶仃一人前行,我不如你。

生:大雁大雁,你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可我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在什么地方。

生:大雁大雁,远行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你们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可我呢?谁来安慰我,谁来鼓励我?

生:大雁大雁,你的未来是充满温暖,充满幸福的,可我呢,除了高适会欣赏我,还会有人欣赏我吗?

师:千情万绪汇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忧、愁)

师:对!愁。那董大愁什么?(板书:愁)

生:愁天气不好,愁风沙太大,愁一个人寂寞难熬,愁不知前途如何,愁无人赏识……

师:是啊,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重逢?今日一别,不知还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位知音?,就要告别好友高适,董大本来就伤感,再加上黄云沉重地压,北风凛冽地刮,大雁结队地飞,大雪纷飞地下。这一切对于董大来说,真是悲上加悲了,愁上添愁了。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愁”吗?(生读)

师:1、你走进了董大那忧愁伤感的内心。

2、你读出了那份凄凉,那份忧伤。

师:董大内心的那些痛苦、忧愁,高适怎不知?因为他是董大的好友,是董大的知音。高适怎忍自己的好友带着如此悲凉、痛苦、忧伤的心情离去?想一想,望着南飞的大雁,望着忧愁的董大,高适会说些什么呢?

(若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后,教师相机引导:你们的想象合乎情理,诗中高适是怎样说的呢?你能学着来劝慰董大吗?)

(生轻声读)师:你轻柔的劝慰透露出高适对朋友的关爱。谁还想读?

(生读)师:我听出了你对董大高超琴艺的欣赏。

(生读)师: 你激昂的语调饱含了你对董大的鼓励。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乐观、自信、令人振奋的话应该出自人生得意的成功者之口。高适的一生是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吗?我们来看一看高适的经历。

(课件介绍: 高适,年轻时能文能武,有真才实学,有远大抱负,认为会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但现实和理想相差很远。高适仕途失意,无人赏识近30年,大多时候只好到处流浪,常常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

师:发现了什么?

生:(高适命运悲惨,高适一样无人赏识……)

师:原来,高适与董大一样无人赏识。但就是在这失意落魄的时候,高适却真诚地劝慰着董大,深情地祝福着董大,动情地激励着董大。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能达到的。我们再来看一首送别的诗,在比较中你会被高适的乐观精神所感染,被高适对朋友的真情所感动。

(课件: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本诗对比)

师:你发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吗?

生:王维的诗是说元二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更别说有知音了。而《别董大》中却是说“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会使离别的人心情怎样?

生:愁上加愁。

师:“天下谁人不识君”呢?

生:由愁变为不愁。

师:是呀,高适在自己失意落魄时想到要激励朋友,要好友“莫愁前路无知己”,相信好友会“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何等深沉的感情啊,这是何等真挚的友情啊!(板书:莫愁)

师: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送别即将消逝在茫茫风沙中的董大,动情地说——(生齐读后两句)

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祝福才华出众的董大,坚定地说——(生齐读后两句)

师: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会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好友的话一定能使董大受到鼓励,他不再担心自己的琴艺无人赏识,天下之大,只要有真才实学,一定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的。他一定会满怀豪气的说——(生齐读后两句话)

师: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达,想象董大对高适的感激之情,想象董大也会以此诗句来激励高适。)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体现了乐观与自信的精神,歌颂了深沉与真挚的友情,这是这首诗与众不同之处,也是那么多的教材选用它的原因。让我们在凄婉的音乐声中,再次来吟诵这首千古绝唱,(生个人背,齐背。)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说得多好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即将下课了,咱们也要分别了。现在,咱们也用这句诗来激励双方,好吗?让我们都记住:(师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十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播放歌曲《送别》。(板书:别)

2、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4、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5、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6、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

5、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别董大

白日熏,天色昏黄

莫愁,不要发愁

《别董大》教学课件 篇十三

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分钟>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

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5分钟>

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 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

【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3、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

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30分钟>

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

自学与合作:

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8分钟>

3、全班交流汇报: <10分钟>

(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 强调“浥、更”)。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

(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

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

【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3)感情诵读:把你的理解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其实高适在写此诗时也不得志,但他依然这样诚恳地劝慰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依然这样满怀豪情地激励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看似在劝慰激励朋友,其实也是高适自己对未来的向往,来,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诗中,用豪迈之气再现高适对董大的一片深情!(齐读全诗)

b、生讲解: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10分钟>

【预设:这首诗,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这种情感从哪里体会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读出这种感觉。

(4)感情诵读:谁能把你的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可以小组读,也可以指名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王维的好友元二即将西出阳关,出使安西,安西在哪里,比起渭城又怎么样呢?

【补充资料: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那里十分荒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渭城了。

师:此时,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愁别绪,来,让我们把千言万语融进酒中: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喝下了)可我怎么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那深深的不舍和担忧,那就再喝一杯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既然这样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不够,那么再喝一杯!(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再一次送送他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第六年就去世了,谁能想到此次的告别竟然成了他们的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4、看板书总结: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来,同学们读一读高适的豪情壮志,再品一品王维的离愁别绪。(齐)

5、背诵:熟读可以成诵,试试看你现在能不能背过了?<2分钟>

( 自由背,同桌互背,女生背、男生背。)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送别是诗,送别是画,送别是歌,送别更是情!让我们记住这千古流传、情真意切的佳句吧!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关于“送别”的古诗,你积累了哪些?背给大家听。(指名,可以背其中的两句)

【学生背诵:①《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⑤《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结束语:<1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让我们珍惜每天平静幸福的生活、珍惜甜美温馨的亲情、珍惜亲密无间的友情吧!

【板书】: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高适                                 (唐)王维

景:黄云、白日、北风、雁、雪(凄凉)       景:雨、客舍、柳(清新)

情:劝慰与激励                             情:不舍与担忧

高适(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20虽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在47岁时写下《别董大》,49岁时才科考成功,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他幼年丧父,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使高适练就顽强拼搏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是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的艺术全才。出身官宦家庭,凭着诗、画、乐兼备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门庭,颇受青睐。他又靠了权贵的引荐,科举成名,可谓少年得志。可是不久被贬官外放。再起之后,又受累于张九龄,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冷,政治上深感无望,再加上中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哀怨地感受着离愁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

《别董大》赏析 篇十四

别董大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别董大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别董大阅读材料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阅读题目

(1)、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

(2)、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

(3)、“千里”,有人写作“十里”,�

(2)后两句抒情有别于一般的送别诗,写得大气豪放,踌躇满志。

(3)、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4)、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5)、日暮黄昏,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寒雁瑟瑟地出没在寒云之上。辽阔、苍凉、渺茫。

(6)、在慰藉朋友的孤独情怀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信心与希望:走吧,朋友,走进大漠,即便是走到天涯海角,,凭着你高尚的人品与魅力无穷的人格力量,还是会有无尽的友人聚集到你的身边来的。

【翻译】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赏析】《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