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小学古诗教案【优秀8篇】7-8-65

以下是敬业的小编醉清风给大家分享的8篇小学古诗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借鉴。

小学古诗《元日》教案 篇一

小学古诗教案【优秀8篇】7-8-65

小学古诗《元日》教案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试图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二十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中“我来试一试”。

4、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春节家人年饭的照片,生字、词卡片;过年时家中门上的对联和一些有趣的春联。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那时的热闹,那时的亲人相聚,那时火红的对联?

(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看书上的插图,看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生字游戏――教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教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教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预设: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教师:真棒!下面,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指生朗读全诗。

4.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诗的意思)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4)有时,用不同的语气,(比如反问、感叹的语气)能够加强我们说话的语气,更加强烈的表达过年的喜庆。谁能试试把这两句――“千户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说一说?

预设学生说话―――(感叹句)(比喻句)(反问句)等。

注意激发学生个性的感受,把学生生活中过年的景象予以再现。

重点点拨――教师:“总把新桃换旧符”。一个“总”字,把春节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生动的表现出来。来,把你们家中的'春联,还有你比较喜欢的春联展示展示,看看这个“总”字,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预设:家家户户、各有千秋、更新换代、种类繁多、喜气洋洋。

(老师注意把学生各不相同的感受加以归纳,并对学生的个性化体会予以鼓励。)

教师:还有什么词,

能这样传神地表现节日的气氛?(除、入、换、)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在全班交流。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户万户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指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指生背诵。

课外延伸

作者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古诗教案 篇二

5*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5*、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今天 焕然一新

课后小记:

6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

课件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板书设计:6、古诗两首

大人:耕与知

四时田园杂兴 快乐

小孩:学种瓜

蓬头侧坐

小儿垂钓 聪明、可爱

招手不应人

课后小记:

《古诗》教案 篇三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 :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

教学目标 :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

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欣赏古诗

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

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 衔 漪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

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

三、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古诗小学语文教案 篇四

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茱”“萸”2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法

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描写亲情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会认“茱”“萸”2个生字。

2、小组内读古诗

讨论:正确认读、理解“独、佳节、茱萸”等词语含义。

班级交流汇报。

3、小组比赛读古诗

要求:读出断句,能让听众听出韵律感。

评出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让同学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4、再读古诗

要求读出韵律

5、解义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6、思考: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亲情?(兄弟情)

你还读过描写兄弟情的古诗吗?说给大家听。

7、扩展: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古诗。

根据以上方法学习《游子吟》、《别母》

三、开展赛诗会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五、练习默写

六、课外扩展:

找出描写亲情的古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思念亲人――异乡、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想象情景――登高、插茱萸

写景:临行密密缝

游子吟 抒情: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爱无私)

别母 写景: 雨夜不眠图

抒情: 梦里思亲人 骨肉分别 依依不舍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初步会解释大意。

不足之处: 默写古诗时出现同音字混淆现象。

小学古诗《绝句》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古诗教案 篇六

预习提示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布置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同学画出生字。

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经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烘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性,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考虑: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标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同学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标明自身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身一生的写照啊!

优秀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轻视权贵,参与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同学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同学来说说自身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真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出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他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誉,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同学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一起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誊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优秀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古诗》教案 篇七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篇八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受祖

国语言文字的美。

2.通过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吟诵对理解和

继承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今

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

1.读课文。

2.学习生字。

亭:上下结构,把“亮”字下面的“几”换成“丁”,就是“亭”。

3.理解古诗。

(1)“敬亭山”在哪儿?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宣城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风景优美。独自坐在敬亭山,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

(2)读第一句诗,说说“众鸟”“孤云”“闲”的意思?(成群的鸟儿;仅有的一片云;云彩飘来飘去悠闲的样子。)

(3)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空中成群的鸟儿高飞远去了,无影无踪;长空中仅有一片白云也慢慢地飘去了。)

(4)读第二句诗,说说“两不厌”的意思?(指人和山彼此相看不厌烦,把山人格化了。厌:满足。)

(5)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只有敬亭山没有走开,我和它互相看望不觉得厌烦。)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和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敬亭山”“闲”“厌”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3.默写课文。注意标点,不写错别字。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首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

2.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泊”的读音是bó,“德”的读音是dé,两字的读音要注意区分,尤其声母b、d,不要混淆。

“移”的读音是yí,是整体认读音节。

“愁”的读音是chóu,声母是ch,不是c。

2.记忆字形。

(1)利用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移:左边禾木旁,右边是“多”,合在一起是“移”。

泊:左边三点水,右边是“白”,合在一起是“泊”。

愁:上边是“秋”,下边是“心”,合在一起是“愁”。

旷:左边日字旁,右边是“广”,合在一起是“旷”。

(2)分析字形。

德:左边双人旁,右边从上往下的顺序是“十四—心”,合在一起是“德”:注意不要丢掉心字上面的一横。

3.理解词意。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省)的一段江水。

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笼罩的水边沙洲。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江清:清水很清澈。

三、理解古诗内容。

1.读第一句“移舟泊烟渚”,说说“移舟”、“泊”的意思?

(划船靠岸;停船宿夜。)

2.这句是讲什么?起什么作用?(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不仅点题,也为下句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3.读第二句“日暮客愁新”,说说“日暮”、“客”的意思?(日落;诗人自指。)

4.这句是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夜暮时分,孤船小洲,不禁勾起“我”新的愁绪。大概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原因吧。)

5.读第三句“野旷天低树”,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写日暮时候,天色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6.读第四句“江清月近人”,说说这句讲了什么? (夜幕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船中的人是那么近。)

7.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羁旅的惘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

四、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读一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第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写的。清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诗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二、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萤”的读音是yíng,是整体认读的音节:“簇”的读音是cù,声母是c,不是ch。

2.利用熟字和偏旁记忆生字:

萤: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秃宝盖,下边是虫,合在一起是“萤”。

簇:上下结构,上边是竹字头,下边是个“族”,合在一起是“簇”。

3.理解词意。

所见:看到的景物。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风簇浪: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讲讲“舟”“书”“所见”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舟:船。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读“月黑见渔灯”,说说它的意思?(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3.读“孤光一点萤”,这句是说什么?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4.读“微微风簇浪”,说说“簇”的意思?这句告诉我们什么?(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5.读“散作满河星”,这句是说什么?(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6.这首诗的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说明诗人什么?(前两行写: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天星”的神奇画面。说明诗人观察得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

五、巩固练习。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作业设计:

一、写出下面字的部首和笔画。 ·

亭:( )部,共( )画,第七笔是( )。

德:( )部,共( )画,第十三笔是( )。

萤:( )部,共( )画,第七笔是( )。

旷:( )部,共( )画,最后一笔是( )。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秋( ) 族( ) 各( )

愁( ) 簇( ) 客( )

三、读一读,注意带线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