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4-1-68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如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4-1-68

教材分析: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学习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内容: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直尺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师:前面我们学习哪些平面图形?举例说说。

师:出示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师:它是一个平面图形吗生;它是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再由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游戏中掌握特征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学生能说出棱、顶点、面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特征,并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8页内容,并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完成学案中的第1题

2.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有小组长记录下来)

(1)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长方体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点?

3、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并用课件验证(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1)面:板书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棱:板书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板书(8个)

(4)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小练习:

说一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辨一辩:一张A4纸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为什么?

认一认:课件出示:学生指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小结: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想一想: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了变化,这个长方体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师小结: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提升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 )个面,有( )条棱,有( )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长度( )。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能有( )个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填空,让学生巩固长方体特征。

2、说一说(纸巾盒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从观察物体的角度出发,更够清晰地辨认长方体哪些面是相对的,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

2、辨一辩.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辨一辨,再次巩固强化长方体特征。

四、思维拓展.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习,总结出长方体的棱长和公式,即: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是对长方体特性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只要你平常留心观察,努力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不久的明天,同学们也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让数学真正为我们服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习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习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 )体, 它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 )形,长是( ),宽是( ),面积是(),它和( )面的面积相等。

(3)( )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 )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七、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评析:本课的知识点多,纯属概念性的,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上来,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充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2、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个长方体,小组四人中有一个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每人一张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谈话: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出书上的图片,也可让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回答。

3、介绍: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板书:面),这也是一个面,摸一摸,数一数你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

(1)生操作,指名一位学生数给大家看一看。

(2)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摆好,有顺序地一起数: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板书:面6个)

4、认识直观图

(1)(出示长方体模型)提问:从你的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让三个不同角度的学生回答。

(2)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

(3)观察: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直接看到的?还有3个面在哪儿?从中明确,因为有三个面看不见,所以用虚线画出来。

(4)辨析:上面是什么形状?右面呢?从中明确:由于透视,看上去是个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

1、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在充分认识长方体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从同一个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而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然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上哪些面直接看得见,哪些面看不见,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以此加深对直观图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面的特征

1、猜测。让学生猜测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并说说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

2、操作。让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小组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面这一栏内。

长方体

数量

特征

顶点

3、汇报交流。

(1)面的形状

可让学生观察小组内特殊的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

小结:大多数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一些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贴: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面的大小

①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的验证方法可能有:量、比。可让学生结合实物投影演示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通过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发现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不仅面积相等,而且形状相同,可以说上下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左右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前后两个相对的面也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4、追问:通过研究,你知道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把探究面的特征与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区分开来,促使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探究棱、顶点的特征

1、结合实物介绍:两个面相交于一条线,就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的棱和顶点分别在哪里。

3、追问:什么叫作棱?什么叫作顶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定义。

4、操作。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也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棱、顶点两栏内。

5、汇报交流

(1)明确棱的数法

①让回答有12条棱的学生上来在实物上数。

②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固定好,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数。明确数的顺序。先数左右方向的棱,再数前右方向的棱,再数上下方向的棱。

③电脑出示3组不同颜色的棱

(2)棱的长度

①学生汇报,并说说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左右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前后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上下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贴: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在交流中明确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8个)

7、回顾反思: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你能完整得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吗?

8、结合直观图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棱、顶点的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扎实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奠定基础。

2、在数棱的多少时,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规范地、有顺序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也为后面得出每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四、认识长、宽、高

1、(结合长方体框架)介绍:我们知道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我们就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直观图上出示长、宽、高三个字,以及不同颜色的三条棱)

2、说明:通常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3、练习巩固。手持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它的'长宽高,换个方向,让学生再指一指。

4、小结:不管长方体怎样摆放,都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1)口答。可以指一指其它的棱,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度,从中明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

(2)观察:第三个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其余四个面有什么特点?

在交流中明确: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练习三第2题

(1)学生填空

(2)校对答案。让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校对,校对时学生说到哪个面就把那个面用色块显示出来。

[设计意图: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校对时,老师先用色块显示那个面,再让学生指一指那个面的长、宽分别在哪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3、

出示图:

(1)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2)出示完整图和题目。

①这个长方体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__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②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_______厘米;

③这个长方体的______面和______面的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

让学生填空,并说说怎样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七、游戏

根据提供的数据,猜猜它可能是哪种学习用品?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教时,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上关于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较多,所以将原先安排的第一课时内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两课时来教学,今天这一课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我想只有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才会为后面学习表面积、体积计算打好扎实的基础。

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观察长方体,认识面、棱、顶点;二是动手操作,研究面和棱的特征;三是完成相应的练习。整节课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发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这两个班的男生都较调皮好动,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有点乱,也影响了教学进度,还有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发现可能是零散的,并且交流时的语言也不够精炼,但交流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整理发现和交流,特别是要重点理解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共享,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能够到位。

从练习三第2题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说出长方体各个面上的长和宽,也就是说对于看长方体的直观图还存在困难。下节课上要花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影响后继的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

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 )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从不同角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长短不同的三种小棒若干、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剪刀,尺子,彩色笔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下面我们这个游戏就是考考大家的见识广不广。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叫一、二,你们睁开眼,立马喊出这些建筑物的名称。(课件出示各张图片)

一、激趣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许多有名的建筑,老师还藏了一个。它是2008年的焦点建筑,它通体透明,非常漂亮,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水立方)

课件出示水立方图

从外观看,水立方是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如果工人叔叔现在要给水立方的这些地方(课件闪动顶点部分)安上射灯,给这些地方(课件闪动棱部分)装上彩条,对四周墙面进行装饰,需要运用长方体的哪些知识来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你身边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手平拖起长方体)

摸一摸这平平的部分,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面)

孩子们,再看,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什么?(板书:棱)

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顶点(板书:顶点)

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来考考大家,我说什么,你就指什么?

2、要帮工人叔叔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的特征。那下面我们就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探究之前,注意老师的要求,请看大屏幕: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

(2)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剪一剪,说一说,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3)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合作填好表格。

(4)各组选派一到二名同学进行交流汇报。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都是( )形

3、特殊情况下有( )个面是( )

形棱

1、长方体有( )条棱

2、可以分成( )组,每组有( )条棱顶点长方体有( )个顶点

3、学生汇报交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大小、形状相同。(你们同意他的研究结果吗?板书特征)

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棱长度相等(你们同意吗?板书)

有8个顶点(是这样吗?板书)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们可以吗?你凭什么说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你们所研究的棱是分成哪三组的,能指给大家看看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证明每组棱长度相等的?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长方体的特征,我们用大屏幕演示一下。(出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课件)

4、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

指着黑板上的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它们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其摆放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展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效果测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找到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清楚了吗?那我考考大家。

出示题一:连线题:长方体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有几个面

出示题二:填图题:根据长方体图形分别填出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题三:判断题:

1、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相等( )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总共是四六二十四条棱(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四、课堂小结

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都知道了长方体的什么知识呢?请学生拿着长方体上台边指着长方体,边说自己的收获。

这些就是教材P27-P29页的内容,请大家打开数学书,迅速浏览。

五、拓展提高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那好,我相信大家一定学得很不错了,现在能解决刚才提出的水立方的问题了吗?

出示水立方及问题图

1、要给水立方的各个顶点装上射灯,一共需要多少个?

2、给水立方的每条棱(底面除外)都拉上彩条,至少需要多长的彩条?

3、如果对水立方的四周进行墙面装饰,需要装饰的墙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果改变水立方长、宽、高,它会有什么变化呢?

课件演示整个变化过程

看来这些图形之间也有着内在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就是学习几何图形有趣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去解决诸如水立方的实际问题。对吗?

教学目的 篇七

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