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复习课》教学反思优秀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该页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复习课》教学反思优秀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一

复习一个星期以来,我一直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检查一下学生的复习效果,结果让我很吃惊。本以为学生会掌握得很好。但事与愿违,就是基本的知识点也没有掌握扎实。提问字词,结果学生写得乱七八糟,没有全对的。更不用说其他的知识点了。本来讲得很清楚的知识,学生想着的没有多少。有些知识,讲过多次,学生也分不清楚。如表达方式的种类,学生竟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不好?对此,我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学生之所以掌握不好,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去复习。没有把老师的要求当回事。要求他们好好的复习,结果他们复习得不扎实。一检查就不会了。所以,今后再复习,就要充分备课,严格要求,跟上检查。学生毕竟是学生,缺乏自制力。

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对学生都要严格要求。并且要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优等生带动差生。共同提高,共同学习。

复习课评课稿 篇二

光学部分在中考所占分数并不是很多,但大多数都难度不是很大,因此该老师在复习时先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系统化。把握住各节知识的考点。

例如:光学中的考点有: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和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

2、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生活中常见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光的反射折射作图,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作图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作图

5、凸透镜的成像的实验、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把握考题类型,考题类型以作图、实验、选择、填空为主,结合实物(如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等)分析成像条件、特点、像的大小及物距、像距的位置变化规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抓住重点、难点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印象。例如:重点的实验是:

1、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

2、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难点的知识是: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的运用。

在教学中,该老师特别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很好解决了难点:小组活动8分钟,学生能得到充分的知识回顾。小组活动时,学生围成圈,讨论激烈、思维活跃。给予学生充分实验的时间,提高学习积极性。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教学方法与高考全国卷历史答题 篇三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教学方法

一。紧扣课本、把握宏观、重视基础、突出重点

1. 把握宏观、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考复习中,学生最容易关注的是教材的微观知识,即具体史实的掌握,而最容易忽视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但从高考试题看,无论是命题立意还是解题思路,都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构建宏观体系。体系的建立以《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在其界定的范围内将高考涉及的全部内容按教材的自然分册、单元、章节给学生交待明确。让学生必须明白,历史高考复习是在有界的土地上耕耘,而并非在茫茫大海中漫无边际地摸爬滚打。如:高中历史参考教材共5册,分中国史和世界史。《考纲》范围涉及总共34章144节,其中考试内容107节,计520个大小考点。其余章节只供学生阅读了解而并非考试内容。让学生清楚历史高考内容是有限的,是可望而又可及的。若再给学生构建一棵整体性分册章节知识树,学生更胸有成竹。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复习应考的信心。

2、细化微观、基础知识具体到位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的能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进入高三,一些教师认为高三复习是“热剩饭”,便偏离教材,关注热点、专题及大量模拟套题,结果脱离课本,造成基础知识不落实,基础不巩固而在高考中大量丢分。因而,复习时要认真解读《考试大纲》所列考点,让学生明了高考:“考点”是什么?考什么?按章节顺序理清所有考点,重点要突出、要点要明确,便于学生记忆与掌握。让学生有目标感、具体感、任务感。从而在复习中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基础知识均来源于教材,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也是高考学习的根据,平时一定要下大力气打好学科坚实基础,根据“考纲”对相应的“时、地、事、人、意、图、表、文物”等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抓住历史的本质点、关键点、重难点。学生只有熟悉课文,打好基础,以此为前提,才能谈及培养能力,而片面强调能力,放弃抓基础知识,效果适得其反。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基本工具与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 ,研究与分析归纳总结只能保留在表层,无法深入。历史基础知识复习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网络。这便是能力之基础,运用之基础,应试是基础。 因此,要花大量精力时间复习教材,使学生掌握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以后阶段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命题并非对所学教材的每个章节或考点等量齐观,而是有所侧重,考查主体与主干内容居多,因此复习要结合当年《考试大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重点,让学生理解,分析,突破,掌握。近年来,文综历史试题虽然涉及面广,但都注重主干,不求覆盖,因此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争突出重点,有所侧重主干知识复习,以提高复习效率。

哪些是重点内容呢?(1)《教学大纲》及《考纲中》中明确提到的重点;(2)教材中有“开始”“进一步”“大大加深”“完全”“之最”“远近”“转折”“标志”“重要”等等关键词的内容;(3)近年来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内容;(4)与当前时政相关联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内容等等,均属重点内容。复习过程中随时给学生提醒。抓住了重点,复习会事半功倍。

二。整理专题、梳理知识、关注现实。

1.整理专题、梳理知识

近年来高考历史考题从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三类题型看,其实均属于专题考查,即每一道或每几道题前均有某一类型的背景材料,而背景材料正好是该专题的考查的中心问题,故梳理知识、整理小专题是基础复习与能力应运的桥梁。

那么,梳理知识、整理小专题是否应在基础知识完成之后,第二轮专题复习时才进行呢?其实,一轮复习时更应以某个问题为中心,以课本为依据,并结合热点知识进行,分析主干知识,具有现实主义的知识,近年来考查过的内容等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构建知识体系,这是复习教学中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

2、关注现实

关于现实,就守注热点问题。高考热点选题标准是:第一、与我国有关的热点;第二、以经济热点和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主;第三、以长效热点为主,我们不仅要关注一年内与教材紧密相关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事关我们生存环境与国计民生有重大

影响的持续性热点;第四、有定论,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是已有明确结论的问题。政治上较敏感但尚未明确定论的问题及学术界正在广泛争论的问题一般不进入高考试卷;第五、所选的热点要有利于学生的正面教育。这些热点问题,应时刻联系教材的相关知识,适时、及时地传授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它们理解,而不应全部等到高考前再灌输。

三、强化训练、培养理解运用能力

考能力,一直是文综高考命题的主题,高考历史能力考查要求中,历史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就一定要注重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考试题是最好的思维训练题,应对高考,在平时的训练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回头看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要重视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答案中体会“怎样答”,研究高考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选择的题目要精,要适量,要做到“老师下海,学生上岸”。检测训练要落到实处,训练要科学从严,从答题思路,答案书写,时间界限进行实战训练,“把练习当作高考,让高考变为练习”。

教师还要注重阶段考试后的讲评与方法积累,要讲清(1)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2)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3)主题主要考查了哪些能力?(4)学生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学生主要听如何审题,如何构思答题要点,如何联系现实,如何体现答题规范,不出技术性错误。

精选试题强化练,把握时间适应练,审题答题规范练,注重训练后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文综高考历史在第一轮复习中,如果能将以上三步落到实处,且三个环节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那么高考一定会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2020高考全国卷历史答题模板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四

今天,我讲授了一节复习课,学生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充分尊重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孩子们学习得特别积极主动,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学生们很喜欢表演的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很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我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不足:

1.教师没有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

2.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引导作用,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地进行点拨,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充分地备学生,还要做好预设,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在教学时,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演一演、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等,争取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还应做好课堂评价,让学生们找到自身的价值。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让孩子们在乐中学、玩中学。

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整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方案。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教学道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要按级部举行竹竿舞比赛,你能为六年级五个班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吗?学生可能说:

(1)抓阄。

(2)包袱剪子锤。

(3)设计一个圆盘。

……

只要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2.(多媒体出示)六年级五个班的人数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人)

48、50、48、49、48

谈话:你能指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是多少吗?如果让你组织这次比赛,你认为每班各出多少人参加比赛比较合理?为什么?

全班交流,小结。通过此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表示意义的不同。

二、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1.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灵活的运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册统计单元你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每个同学仔细回忆,也可以翻翻课本,然后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都有哪些新的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

2.师:为了整理得更加全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册学过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比较。

小组合作整理。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组长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全班交流。

师小结: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我们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理解的非常透彻,掌握的非常扎实。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第一关:开启智慧大门,必须首先破译开启大门的密码,共有三个不同的密码。

(1)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其中的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1280 1660 1880 20xx 2890 3298

(2)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另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22 24 25 22 23 22 26 22

(3)上面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第三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对于出错的学生将给予一次“复活”机会,对“学困生”降低一下难度,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过关。

第二关:谁先开启智慧大门

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确定先用哪一个密码开启智慧大门。看谁设计的更合理?

学生独立完成,小结评价。

第三关:小博士擂台

智慧谜面:在一个布袋里放入若干张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三种圆形卡片,使得从布袋里摸出一张蓝色卡片的可能性为1/9,应该怎样放?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四、总结反馈,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对同学想说些什么?

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学是为了用,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应用广角

二、综合运用

1.完成第25题。

学生将收集到的用统计图或分数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汇报并说说从数据中看出了什么?了解了哪些情况?

2.完成第26题。

(1)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只能用□□□ 横着框。

(2)学生在小组中尝试完成。

(3)汇报交流操作情况。

3.完成第27题。

(1)集体说出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有哪些?它们的和是多少?

(2)每人选两个整数,并写出用这个整数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并求出和。

指名汇报,师适当板书。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

4.完成第28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5.完成第29题。

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表述。

6.完成第31题。

(1)理解题意,尝试做几次游戏?

(2)指导分析。

师问:谁有必胜的策略?说说你的想法?

要想取胜,可以倒过来推想。

让学生明白,每次取完后,留下的火柴根数必须是4的倍数。

(3)学生再做两次游戏,两人各先取一次。

完成后说说取胜的策略。

7.分组完成第30题。(课后)

三、自我评价

1.在小组中说说每项指标的含义。

2.自我评价。

3.说说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复习

教学反思 课上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对于自己哪些内容还需巩固,列出清单再针对性的复习。

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及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寻找亲情,从而提高审美观。

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展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如下:

踏莎行(访萧红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

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芳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教师解释这幅对联)

让学生简介萧红生平事迹。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的挣扎过来。他的父亲张庭举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仆。他冷酷、贪婪,甚至因为萧红是个女孩而歧视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她笔下的祖父以及充满乐趣的后园。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预习时查找的生字、词,然后集体订正如下词语:

谷穗  玩腻了  衣襟  地榇  嘴馋  玫瑰

3、教师范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整体感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锻炼学生整体阅读、归纳、概括能力。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并简单复述。

2、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文中的祖父么?为什么?

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完善,最后多媒体展示讨论结果

第一问答案:

(1) 种小白菜

(2) 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第二问: 要求学生归纳

祖父:勤劳慈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

四、合作探究

1、本文写出了浓浓的亲情,也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第二部分:“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跑。”

2、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如:①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②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③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④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除了这些句子外,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句子)

3、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你的亲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用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说明)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把它们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童年的欢乐。

2、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并写出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祖父: 勤劳慈爱 幽默风趣

童年趣事 :

1、 种小白菜

2、 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