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根本,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下面是爱岗的小编小月月帮大伙儿整编的11篇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仅供参考。
农村教育问题 篇一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
我国乡村人口占比巨大,农村小学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家与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从学校环境、校舍建设,到教师待遇等方面提升农村小学整体的面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然而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基础条件不足、在办学条件、经费、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师资力量、教育水平、教学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甚至阻碍着农村乃至于全社会的共同进步。笔者在农村小学授课多年,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积累着一些想法与体会,在此说出来与众人探讨,希冀能给山村的孩子们更多的帮助。
一、硬件设施和基础条件的问题――与教学要求不适应。
近年来,虽然农村小学的校舍环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但相较与城市小学,其差距明显。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没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图书馆,少部分有图书室的,其书籍数量也少且陈旧,也不一定有针对性,体育器材也贫乏。校外课程资源对农村也是极为有限。农村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很多农村甚至没有通网络,根本无法获取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缺乏,致使教师、学生都只能局限于教教材。
二、乡村学校教育经费问题――短缺
农村小学中常见的现象:黄泥地篮球足球场,陈旧的实验室仪器(大部分小学并没有),破烂的足球或篮球。
三、老师是教学重要的一环,我们再看看――老师的问题
1、传统教师素质与当代教学的不适应。一是体现在教育方式的落后。“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耗时费力,事倍功半,无法适应现代教学需求。二是体现在知识储备不足。教师的传统专业知识储备无法跟上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步伐,又由于师资经费等条件的问题,外出培训难以实现。三是创新意识不强。部分教师习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老师资质问题。首先是农村小学的待遇对大中专科师范毕业生没有吸引力,其次是部分民办教师又能力所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大部分学生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学生。长此以往,农村学生的出路在何方?
2、由于国家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农村教师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主要体现在:
①是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大部分年轻教师对于农村教学工作没有成就感,反而充满成绩排名、升学率等方面考核的压力感。
②是收入偏低,付出与回报脱节。相当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不愿到农村去。而部分工作称职的、不断培养起来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又都被条件更好的县城学校调走,致使农村的合格教师更进一步流失。
③是r村教师年龄老化与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年轻老师不愿意待在农村。
④是农村小学教育对教师的吸引力下降、教师队伍不稳定。
⑤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严重存在,难寻音、体、美、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专业教师。该部分课程经常无法正常开展。
四、农村学子的出途问题――在哪里?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搞基础建设的简单运动,其更深层次的内延意义是对农民的意识形态的一次变革、重新建设、进而提高。政府资金有限,只能抛砖引玉,也只能依靠农民自身来建设新农村进而可持续发展。所以,增强农民自主自立的信心,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现今大部分农村小孩可读完初中。但分析村镇部分学生的实际现状后,可以了解到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大概出途。上表可以明确反映这一情况:
初中毕业后,除去继续上高中的,他们目前谋生之途怎么样呢?回到乡下,对未来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出外打工,常见体力不支(在家务农也是);有跟师傅学技术手艺的,也不是兴趣所在……这类农家子弟,将是以后农村的主力军、也将是新农村的真正主体,他们能否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不断发展呢?他们只是在学校里学习了一些基础文化课,对于科技知识的应用、对种植、养殖、对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根都是一头雾水。既没有融入科技生产力,又丧失了农民本身的艰苦劳动的作风。如此的义务教育是失败的,新农村建设也难以依靠其自身力量来持续发展。
五、再看看家长的态度。农村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态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
1、家长心态有――“读书无用论”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某种程度上说也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因此很多 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也很难找到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这种思想的灌输很容易使孩子对读书失去兴趣,读完中学甚至小学就辍学回家或者外出打工去了。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常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甚至于研究生毕业,也是在城市承受严重的购房等压力,生活并不富裕,也不见得幸福,使许多农民家庭又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可怕认识。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减弱。长此以往,别说肩负民族振兴大业,出现新一代的“时代文盲”并非危言耸听。
2、家长心态有――“望子成龙”型。部分农村家长,将希望寄托于孩子,期待其跳出“农门”,实现父母的心愿。只求成才,而忽视其成人。其结果往往给孩子更大的精神压力,反而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孩子的自我选择与自我成长容易被“蚕食”,创新意识被湮没,“成龙”反而“成虫”。
3、“留守子女”问题严重。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农村的普遍现象。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作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家长们长年在城市,把子女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戚抚养,导致孩子缺乏亲情的关爱,极其容易形成诸如任性孤僻与倔强等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些同学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留守孩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孩子的学习缺少有效的辅导、监督和管理。其次,孩子不安心读书。由于打工挣钱的穷人思维对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减轻父母经济负担,许多学生受其影响,想着早日外出打工挣钱,而不安心学习。另外,孩子长期和祖父母及父母之间没有更多心理的交流,对其身心健康极其不利。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村儿童素质的提高。
六、教育资源问题――城乡差距大
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少,与城市学校差距大,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投资的分配不均衡。长期以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使得农村教育投入比重太小。
2、教育资源贫乏,利用率低。目前,90%以上的农村学校拥有的只是传统的教学器材,农村学校无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学生也无法接受现代化的信息。
七、个人建议――针对上面农村教育的困境,应该从以几方面努力:
1、增加投入,不断完善硬件设施。
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能出台相关政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鼓励支持城镇重点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到农村执教,使农民子女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保障其上高中、上大学的权利。
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实农村小学教育的基础。一是完善教师队伍,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二是加大现有教师培训力度。三是鼓励农村小学教师自我完善,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四是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要考虑到农村特殊性,调动工作积极性。
2、优化家庭教育
家长要想方设法地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其探索兴趣,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家长的引导和指导下收看电视机;还可以带其到具有教育意义或拓宽视野的场所,比如县城的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或者为孩子选购有益书籍。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3、政府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打造良好的教育课外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设施建设应该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在经济上有发展,在环境上有改善,还要在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上有突破。
4、改善就业环境,强力打造“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氛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出台鼓励就业的政策措施,发挥导向作用,进而实现毕业生的榜样作用。引导和带动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形成学校、教师、家长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5、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及待遇;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农村教师外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根据实际相应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招收大中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回乡任教。
结语:解决教育问题,是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面对的,意义重大深远。我们必须面对,不能回避。及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从而不断推进发展r村小学基础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文倩。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以涟源市安平镇中心学校为例[J]. 教育:00140- 00140.
农村教育问题 篇二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村教育;“三农”;农民素质;农村高等教育
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在这一背景之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三农”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即使经过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市化,仍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然而遗憾的是,适应于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沦为弱势产业,农村沦为妇老幼看守的家园,农村劳动力沦为农村与城市边界的边缘人。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这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就精神文明而言,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哪里人手是非常关键的。余惠芬和唐波勇认为: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从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做起是根本动力;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是先决条件;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是关键环节。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怎样提高农民的素质,需要我们在农村教育发展中探求答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瓶颈是教育目标、教育投资和农村教育体系问题,转变农村教育唯升学的应试教育目标,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切实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88%。目前,我国低素质的劳动力绝大多数留在农村,形成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将长期存在。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金华市,2005年调查显示:全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16年,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占0.82%,高中文化水平占13.97%,初中文化水平占51.32%,小学文化水平占26.92%,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99%。另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省共有3.2万个行政村,6万多名村级主职干部,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低下,也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改观。
我国加入WTO后,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要依照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重大调整,能否取得成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的关键是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经过四、新农村建设中要调整新农村教育的目标定农村教育筛选出的高级专门人才进了城,而淘汰下位与布局结构来的众多人力资源留在了农村,数量供给充裕的农-”釜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新农村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伴随着低素质。换句话说,制约建设的根本矛盾之一。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量的热爱并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现有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即于农村、为了农村”培养人才ol因此,改革新农村教育,进而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农村人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不容回避的紧迫问题。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改革农村教育目标一元化的倾向
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目标的一元化,突出表现在单一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俗话说,就农村青年而言,考上大学的是“鲤鱼跳农门”,未考上大学回乡务农则“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如果新农村教育再继续这样办下去,那一定是很危险的。农村教育目标的一元化问题,使农村教育与农民生产生活脱节,造成农村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其最终结果是农民素质偏低,高中初级专门技术人才偏少,农村经济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针对农村教育的弊端,早在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乡村建设、乡村改造的主张,并在全国开展了乡村教育实验。黄炎培提出中国农村教育要走“实教结合”的路子。陶行知尖锐地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
一个世纪后的农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仍然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教育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生;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又忽视智力的开发,而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又忽视教给学生关于农村社会发展和做人的诸多知识,而偏重于与高考相关知识的传授。一偏再偏,使农村教育走上了升学指挥棒导引下的仅有一元化升学目标的独木桥。结果是约占10%的高考中榜者,进了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走向了城市或发达地区。而约占90%的高考落榜者,命运最终要赋予他们难以为承担的新农村建设者的使命,这是20世纪农村教育的最大悲哀,也是21世纪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新农村建设中要调整新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布局结构
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矛盾之一。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重新认识新农村教育,在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使新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另外,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新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新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地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应新农村、热爱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为此,新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意识,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当前,新农村教育要紧紧把握完善教育体系、调整布局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最佳效益。一是进行新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二是要进行高中阶段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专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新农村高等教育,实施高层次科技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达到新型农民的水平。
五、新农村建设中要完善新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教育要在“五教统筹”的基础上。采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袁桂林教授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布局很不合理,过分集中于特大城市,而农村高等教育机构还是寥寥无几。很难想象文盲充斥、缺少高等教育载体的农村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因此,在空间上发展星罗棋布的农村高等教育,应该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眼下主要应 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扫除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落后文化,用科学、文明、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这块阵地。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随着我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一些地方已经自觉与高等学校合作举办了“村支书大专班”、“乡镇企业经理大专班”、“科技带头人大专班”等,也有一些地方办起了农民自己的高等学校,培养新农村亟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自发的实践,为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比如:早在20世纪90代中期,湖北省就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村级干部培训计划:1996—2000,系统培训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各2.5万人,村后备干部和村办企业负责人2万人,保证贫困地区每村干部中至少有1名大学生。浙江林学院2005~首次面向全省211个欠发达乡镇招收101名农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植物学、森林生态学、土壤学、森林病虫害防治学等与农林类相关的课程。学生在校脱产学习两年,不转户口,毕业后回原乡工作。所需的学习费用由省扶贫经费全额资助。湖北和浙江省的做法,是极有价值的农村高等教育范例。
然而,在农村建立星罗棋布的农村高等教育机构,实施全方位的以高等教育为切人点的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与改革,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全力投入,尤其是中央政府应将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大力投入。此举可视为中国政府实施的“第二个义务教育工程”。
六、发展新农村高等教育要弘扬儒家“有教无类”的精神
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发展 公共产品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综合问题及原因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优秀11篇】
山西省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拉大,尤其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均源于“城乡二元结构”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我省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面临巨大挑战。水利、道路、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亟待改善,此外导致的失业增加、大量农村留守老人及幼童出现、城乡社会矛盾重重等社会现象也引起广泛关注。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其城乡发展失衡现象早已存在,一值无法真正满足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下文将主要从基础建设、九年义务教育、通信、医疗卫生几方面入手,分析山西省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现状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二、农田水利及道路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田水利和道路建设,水利建设要综合考虑防洪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及灌溉效益,而道路建设则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率。
目前,山西省大部分农村地区例如临汾市九洲堡村、翟庄村及附近村庄由于观念陈旧,片面考虑农基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存在水利建设缺乏机构统一管理,造成极大浪费;吕梁地区由于多山,地形复杂,山路崎岖,农村地区道路建设规划不合理,阻碍农产品产销渠道,部分路段硬化度低。这些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载体的各项基础设施,有必要完善有关制度及指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求数量保证,更要求质量和符合村民需求。
当前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上较以往有小幅提升,值得肯定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农村社会发展问题,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些投入,但在农村依然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依然很大。考虑我省面临农村社会发展深水区,有必要学习先进理念,借鉴国外适合国情、省情的先进理论。
三、农村基础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极大的提高了人口素质,自1986年中国着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中国城乡基础教育登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约30年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滞后于城市。山西省临县作为部级贫困县引起广泛关注,其农村基础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教育经费严重紧张,所聘用的教师多水平不高。
其他县乡的农村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情况更严重,例如中阳县上庄村、文水县武家庄村等,基础教育资金更是入不敷出。此外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供给问题还表现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低、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环境较恶劣、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学生人均经费差别大,这就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无法协调城乡发展。
四、农村通信
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但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市发展速度,城乡间互联网发展差距拉大,甚至有地区还尚未完善网络通信,柳林庙湾村、兴县北查沟村目前还存在没有网络现象,由于通信成本高,光缆搭建不完整,甚至出现被盗情况。山西省的“数字鸿沟”在城乡之间有扩大趋势。
在新农村通信网改造相关文献《山西省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导致农村互联网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三方面,如: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上网资源极度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高于城市。针对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互联网知识,需要基层文化站进行互联网知识的宣传教育,配合通信技术的发展,逐步降低农村地区上网成本,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普及率。
五、农村医疗保险状况
相对比城市医疗卫生状况,山西省农村地区医疗保险难以大规模覆盖。部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被挪为他用,政府扶持基金没有制度监管。造成农村地区医疗保险普及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医疗制度非正常性滞后,简单来说,就是制度问题。其次,影响农村医疗保险覆盖率的的因素还有:政府的财政投入不够,财政补贴不足;医药费用高涨,医药市场混乱;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不高,技术水平低,设施陈旧;缺乏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参与意愿较低。解决这些挑战,不仅要求政府重视,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要求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提高村民卫生保健认识,降低参保门槛,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逐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覆盖率。
六、总结
本文从农田水利及道路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通信、农村医疗保险状况这四个主要方面来解说了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只有彻底分析了问题存在的现状,才可以为了以后寻找解决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红萍,姜于伟。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4~49.
[2][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和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55~301.
农村教育问题 篇四
(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教兴农战略主要是增强农业科技实力以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将农村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以及依靠农民综合素质层面上来,坚持教育为本,将教育以及科技放在首要的位置,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发展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近年来,农村成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注重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切实发挥技术的功能,对农业生产者以及经营者进行技术教育培训,打破“农盲”的格局。另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注重研究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教育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对于农村成人教育以及科教兴农战略来说,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科教兴农战略的基础与保障,而科教兴农战略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延伸与发展,两者密不可分并相互促进。对于科教兴农战略而言,从最初的科技兴农到如今的科教兴农,虽然中间只有一个字的区别,由最初的“技”转变为了“教”,但实质上这是一个质的改变,一定程度上表明教育被放在了首要发展的位置,依靠教育振兴农业的思想开始形成,这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成人教育的社会地位。为此,从两者发展的关系角度而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对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客观需求。
(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现代新农村的建设
建设现代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近几年我国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来看,现代新农村建设正取得一些明显的效果,而这与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了教育的公平性。在上个世纪,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接受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农民都没有机会接受知识的熏陶。然而,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关注的逐渐提高,以及对农村成人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更多的农民有了一个接受教育的平台,能够享受到教育带来的益处。农村成人教育的受众对象群体是广泛的,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接受教育的门槛,使成人教育在农村得到普及。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农民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他们从传统的文盲中摆脱了出来,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无疑会促进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二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让农村的建设有了技术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知识与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的支撑,新农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农村成人教育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农民能够切实的体验到技术所带来的收益,从而更好地发展农业。农村成人教育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让农民能够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定时的实训让农民实践到工作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教育是一个了解与学习的过程,通过教育让知识得到升华,产生经济或者社会效益,而对于农村成人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从农民自身角度而言,发展农村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农民有了文化,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一是农民知识水平总体提高。受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并不能真正的接受到知识的熏陶,但自从农村成人教育被普及以后,这种现状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于农民而言,农村成人教育就犹如搬进了农村,在农村的土地上学习与实践,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利用先进的资源优势,利用技术等手段将知识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通过大众化的教育方式,以由少到多的发展模式来影响更多的农民群体,从而改变整个农村的知识水平。二是农民综合素养普遍提高。通过近几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民的综合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对于农村成人教育而言,不单单只是教授书本式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向这些农民群体传播一种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农民自愿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农民群体的整体素养。通过实践证明,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从当农村教育发展的态势来看,农村成人教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投入不足成为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中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西部地区。对于这些地区而言,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直接影响着农村成人教育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很多偏远地区的教育经费长时间以来都处于“失踪”状态,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非常普遍,与此同时,现有的师资力量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质量缺少严格的把关。因此,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教学资源投入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二)东西部教育失衡已然成为发展的阻力
在我国东部地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模式独具创新性,对当地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对于我国部分中西部地区而言,尤其是一些偏远的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教育发展并不成熟,主要表现为教育模式呆板、不具创新性,缺乏改革教育的精神,而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由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大多数农民对接受教育的思想较为传统,在思想上对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与此同时,再加上部分政策落实的“偏差性”,这就直接影响着农村成人教育的长远发展。而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依靠当地有利的地理环境以及发达的经济优势,农村成人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为此,从东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差距来看,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综合发展,不利于解决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
(三)教育思想的落后性成为发展的困境
教育关乎国家的长久发展,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尤是如此。从部分农村地区不难发现,思想意识的落后是阻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最大难处。对于农村地区而言,长时间的闭塞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人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能力,同时,由于长久式的生活模式,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于农村地区的人们而言,首先思想意识不够开放,片面的认为教育可有可无,其次是认为教育的利益是短暂的,并不愿投入。应该说,农村地区教育思想的落后一方面会阻碍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该地区思想越来越封闭,从而也就影响着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加大投入,保障教学资源的稳定
教育资源关乎教育的长远发展,失去了教育资源就犹如没有了物质基础,从而也就没有办法服务上层建筑。要想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就要加大对农村教学资源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资金投�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比例,提高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加大对教师队伍的管理,确保教师队伍的规范化。所以,从教学投入层面上而言,要想保障教学资源的稳定性,就需要从资金投入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把关,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序开展。
(二)改革新模式,健全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长久以来,由于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强制被关注状态”,所以,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一直处于散乱状态,教育发展模式有待改革。一方面,在探索农村成人教育新模式上,农村成人教育的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能够与高等成人教育相联系,而且与基层农村职业培训相促进,实现一体化式的合作模式,从而可以借助其他教育资源来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技术为培养目标,根据经济的发展现状来进行实用性的技术培养,让农民走出校门以后能够真正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来看,要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需要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需要多种教育资源的融合,但不管怎样,农村成人教育要始终树立起发展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潮流,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三)普及教育知识,拓宽教育服务功能
农村教育问题 篇五
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而农村地区作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促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才能实现整个学前教育体系的长远发展。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有来自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学前教育机构自身的问题,都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症结所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主要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机构;政府主导
学前教育的基本普及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农村学前教育则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内� 然而,近些年来农村教育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公办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大、薪资待遇缺乏有效保障,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学前教育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个现状,需要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拓宽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渠道、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等途径,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1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
1.1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专门针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现有的制度大多是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宏观层面上制定,却缺乏针对农村地区特殊情况的细化,所以很多管理制度、政策都无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其次,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方面十分有限,学前教育带有公益性特征,而我国在公共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仅有1.3%用于学前教育,而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城市,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的资金投入很少,所以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最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社会关注度,除了个别恶性事业的发生会引起群众暂时性的关注以外,平时几乎很少有人问津,缺乏社会力量的关注,缺少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2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十分有限,政府公办幼儿园更是寥寥无几,这也是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在幼儿园的数量方面十分有限,无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都无法满足农村地区适龄儿童的求学需要。而且缺乏对幼儿园的有效管理,对办园条件缺少必要的约束和考核,存在很多无证经营的幼儿园,而且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较差,资源匮乏、设施陈旧,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远远无法达到幼儿园的办学标准。其次,幼儿教师的数量少且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具有专业幼师资格的幼儿教师都不愿来到农村地区从教,而现有的幼儿教师队伍中只有个别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而且缺乏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幼儿教师除了基本的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知识外,对于美术、绘画、音乐等艺术课程知之甚少,无法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最后,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是模仿城市幼儿园进行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缺乏符合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更是无从谈起。
2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2.1政府职责的缺位
多年以来,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的规划与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位,虽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治理业绩密切相关,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往往将更多的发展规划与治理力度投入到了经济发展方面,却因此而忽略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十分有限,而且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完善的管理与规划,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降低,这也导致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十分迟缓。
2.2农村地区自身处在弱势地位
与城镇地区和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相比,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始终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在发展规划的设计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城市地区;在资金投入方面,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要;而在教育资源的规划方面,同样首先满足城市地区教育资源的需求,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始终都处在弱势地位。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更加弱化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地位。
3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3.1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是保证农村学前教育可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借助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不断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是,这种方式在农村地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且企业、社会团体的数量都十分有限,想要依靠社会力量的帮助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难度很大,而且农村地区的居民对于学前教育的认知十分有限,很多家庭都难以承受学前教育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仍然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巩固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积极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为更多农村适龄儿童创造可以均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购买学位、给予达标奖励等方式鼓励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并且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资金渠道,改善农村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3.2拓宽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从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来看,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了拓宽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渠道,可以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争取捐助。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的财政支持仍然是主要的资金渠道,而且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支出力度,缓解农村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当地和外地的企业积极投资,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另外,要通过媒体和舆论作用,加强与慈善机构的联系,争取到更多社会的捐助,引导企业家和有识之士投入到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3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首先,在适龄儿童相对较为集中和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建设至少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方面可以满足乡镇以及周边农村地区的适龄儿童入园,另一方面也可 其次,可以利用现有的乡镇中小学的闲置教师,为农村幼儿园建设提供场地资源,同时也可以为周边地区的适龄儿童求学提供方便。在农村地区的适龄儿童入学,要从方便性方面考虑,因为在农村缺乏便利的交通条件,很多孩子也不够独立,所以很多家长都不愿孩子到很远的乡镇求学,如果让他们就近上学,则可以消除父母的顾虑。最后,对于某些特别贫困的地区,可以在公共场所成立一些幼儿教育活动室,由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和教师定期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改变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使他们可以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积极为孩子创造享受教育的机会。
3.4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强化,是保证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根据学前教育机构中幼师配备的要求和原则,配备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资格的专业毕业生,或者对现有的中小学富余教师进行转岗培训,择优录取,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注入更多专业的师资力量。同时,对于优势的准入制度也应当进行严格控制,建立幼儿教师工资保障制度,为幼儿教师提供具有公职身份的教师资格保障,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资源加入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事业中,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已� 农村地区受到经济条件差、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学前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形成很多突出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资金投入力度、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划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等几个方面着手,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韩佳航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2〕耿海英。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特色发展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3-06-01.
〔3〕夏蔚。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06).
〔4〕徐丽玮。浅谈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
〔5〕布勒格。浅析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J].亚太教育,2015(17).
〔6〕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2(03).
〔7〕阳曼超;孙启进。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社会科学,2012(01).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 篇六
关键词:农村儿童;教育问题;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 G7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19-01
一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广大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生活日渐富裕起来,而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为了使仅有的一个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城镇读书,这是现在农村生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越来越少,很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已不是新鲜事,它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股主要力量,这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打工融进城市,也是造成一些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部分家长,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家长关心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能不能尽早替家里分担经济上的困难,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原本落后,在校生锐减后公用经费投入减少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从而导致更多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求学,形成恶性循环。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师资队伍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上世纪70-80年代由民办转为公办的,现在都已五十岁左右,许多学校四十五岁以上教师占总数的70%以上;二是任语文、数学课目的教师占到全校教师总数的80%,音体美、英语教师十分缺乏;三是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新教师,教学经验尚有待积累,而由于编制限制,部分人进不了教师队伍,少数即使进了农村学校,往往也难扎根,通常是干了几年,在教学上比较成熟了,就设法离开农村学校;四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流失严重,有的学校已经没有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学校待遇高,教师要求调往城区;另一方面,只要是在教学上有闪光点的教师,城区学校都会想方设法来“挖”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3.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农村学校图书陈旧,试验、电教仪器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缺乏,学生计算机比例远远低于城区学校,农村小学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更为不足。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多媒体教学仪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和仪器的落后,不少课程都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成了摆设。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学校方面,在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陋、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比如像物理化学这样的课程,要做很多实验,但很多学校,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很多的功课只能靠听老师讲,自己很难独立地动手操作。家庭方面。由于农村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这种“高压”,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双亲都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大多数爷爷奶奶非常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最多照料他们的衣食生活。对于学习及道德品格上的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
5.辍学之风抬头
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某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
二 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
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规范农村教育体制。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该齐抓共管,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和县级政府要将农村教育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统一直接拨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时,还要通过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所筹得的资金全部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此外,要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监督保障机制,实行农村教育经费财务公开制度。要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力量。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大量的农村教师流失,而留在农村继续任职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水平、学历、师德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严重。要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除了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以外,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
3.使用乡土教材,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如在山区农村可安排种植类、畜牧兽医类的课程,在沿海地区可安排海产养殖类的课程。这样,即可以培训回乡从事农业的学生的一技之长,又不会耽误可升学学生的学习。教材应采用在地方长期从事农业推广、有经验的农技员或从事农业生产的土专家编写的教材,教材应该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即可以满足农村孩子对农业事务了解的渴求心理,又可以让农村孩子学有一技之长。
4.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特殊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委实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对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应给予高度重视。
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篇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 小学教育 探析
一、农村小学教育变迁及现状
21世纪初期以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每个自然村均有各自的校舍、设备和教育系统,尽管有部分小学生在外就读,但所占比重较小,绝大部分可以在本村完成小学教育。
从2005年开始,旗辖区内开始并校,自然村的小学纷纷被撤销,逐步并入乡镇中心小学。截至2010年,80%的自然村小学被撤销,多数小学生开始外出就读。尽管部分自然村依然争取重新开展小学低年级(比如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育活动,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教育经费的不足等原因,并未得到预想的效果。
当前,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外地就读,如去通辽市内小学就读;一部分到并校后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第三部分便是在乡间私立学校就读。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吸纳的农村小学生占较大比重。从经济角度看,在通辽市或科尔沁地区就读的学生开销较大,而在乡镇中心校和地方私立学校就读开销较小。因此,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农村学生就学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加强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但固有的城乡二元格局限制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的交流。为了实现集约优势,合并自然村的教育资源也是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在转变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教育体系脱节
并校后,大部分小学生在六七岁便外出就读,甚至在四五岁便外出接受学前教育。该年龄段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学习传统道德的阶段。但外出教育需长期寄宿于学校,在家中时间较短,与家长的交流较少,直接削弱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
此外,通过初步调查,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绝大多数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更多寄希望于学校,而忽略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相对传统,现有的家庭教育功能已出现较大萎缩,但是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差异较大的场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子女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发挥的功能不同,尤其对于小学学龄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承担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大部分学龄儿童外出就读,从食宿、交通等方面加大了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经济负担。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提供部分食宿补助,但与在本村就读相比,并校后家庭对子女小学教育的开支剧增。
通过调查,在通辽市内接受小学教育的费用较多。如在通辽市新世纪私立学校就读的小学生每年度的花费为12000~17000元,在乡镇就读的学生每学年的花费为5000~7000元。在并校前,由于实施义务教育,每年教育部门发放给每位学生补助就足以满足日常花费,节省了外出的交通和食宿等费用。
(三)学习状况不佳
教育资源整合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增加。学生的学习状况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据调查了解,由于学区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小学生不得不转学,甚至多次转学,尤其正值并校过渡期的小学生。学习环境频繁变换,学生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扰乱了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并未达到家长预想的效果。
部分学校为了争夺学生,出现欺骗性教学行为。在部分私立学校,事先发放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试卷,随后对试题进行详细讲解,用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如此每位学生的成绩均较高,绝大部分能得到满分。此外,除学习奖励外,学校以不同的缘由为学生发放奖状,以此来哄骗家长选择该校。
除了频繁转学和教学质量方面,频繁的家校环境转换也给对小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每周或每两周小学生回家一次,并校后家校之间距离较远,途中时间较长,对儿童的身体影响较大,尤其从家回到学校后,小学生都要经过一定的状态调整才能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刚刚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后又到了假期,加之学校管理的纪律性和家庭娇惯的环境反差大,小学生普遍存在“奔家心切”的现象,如此反复,大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甚至出现小学尚未毕业便辍学的现象。
三、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家庭的教育功能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出现外出就读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的趋势。儿童与家长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随着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长与子女交流的方式与发生了较大变化。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越来越小, “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而不听家长的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加强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保证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不能将教育责任完全寄予学校教育,不能忽略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提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发挥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学校严管、家庭纵容”的教育现状,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相配合。
(二)调整教育补助制度
在并校的教育环境下,应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小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育补助政策。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小学生的家庭按照经济状况进行分类,然后实施城乡有别、户户有异的教育补助制度,在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保证每位学龄儿童均不会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影响其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位农村学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小学教育。
(三)加强教育监督
在保证家庭教育和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学校教学质量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保障。经调查了解,各个私立学校都已申请并获取了与公立学校同样的教育补助。但教育质量未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存在哄骗学生和家长的现象。应对此种情况,教育部门应该进行调查了解,建立监督机制,实施有效的教育监督。严格成立私立学校的审批制度,并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视同仁,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教育质量检查,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按质按量完成。
四、总结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农村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也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学生学习状态欠佳,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都是影响农村小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社会转型当中的一部分实施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并校改革的过程中,当前制定的教育制度与实践之间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此期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必须正视,并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研所、教育系编。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马戎,龙山(加).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篇八
(1.怀化学院成教处,湖南 怀化 418000;2.沅陵县教师进修学校,湖南 沅陵 419600)
【摘 要】通过对沅陵县52所乡村园校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教育中存在:教师资源分布不合理、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骨干力量薄弱、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缺乏、乡村教师专项培训项目过少、培训经费欠缺等问题。借助当前“国培计划”大好环境做好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针对问题,科学解决;内外结合,系统建设;高屋建瓴,引领发展。
关键词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系统建设;引领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3419)与怀化学院重点教改项目(201308)“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实施调查与发展思考——以怀化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斌(1972—),博士,副教授,研究�
李枝红(1967—),高级讲师,沅陵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站站长,研究�
准确的需求调研是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制订的重要前提,也是培训管理和实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2015年,在上一轮“国培计划”成功实施基础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明确提出“各省要根据本地乡村教师培训整体需求,合理确定本年度项目区县覆盖范围及支持年限。”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和“国培计划”项目县申报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表示,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主要面向乡村教师。在此背景下,沅陵县教育局委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52所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调研。
1 调研基本情况
沅陵县是湖南省县域面积最大的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是湘、鄂、渝、黔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开发县。全县人口67万,有乡村中小学 52 所,农村专任教师 3162 人。为了全面了解全县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5月13~16日,县教育局委托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外地专家组织了10个调研小组,在网络调研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形式,深入乡村调研,这次调研共发放《乡村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表》2896份,回收2875份,1051位教师参与了座谈。具体情况如下:
1.1 问卷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
与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紧密相关的几大问题调研情况如下:
培训时间:你最愿意在哪个时段参加乡村教师培训?
图表显示乡村教师培训以安排在寒暑假为最佳。
培训方式:最适合你的乡村教师培训方式是什么?
图表显示“送教下乡”是最适合乡村教师的培训方式。
培训天数:一次培训的合适时限是什么?
图表显示乡村教师培训训期需求为5~7天为宜。
培训内容:你最需要的培训内容(可多选)
图表显示培训内容需求首为“课堂教学指导”,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培训形式:你最期待的培训形式(可多选)
图表显示当前乡村教师最期待的培训形式是“外出学习考察”和“现场观摩”。
专家团队:你最喜欢的培训教师(可多选)
图表显示最受欢迎的专家团队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
问卷19 您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乡村教师培训?
送教下乡首选、网络远程培训次之。
问卷20 您希望乡村教师培训为您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技能技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卷21 您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为您参加乡村教师培训提供哪些支持和保障?
尽可能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实现培训资源和机会均衡,提供培训时间和经费保障,完善网络远程学习的硬件设备。
1.2 教师座谈情况分析
根据学科、年龄结构、技术职称、性别、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等按校教师总数1/3的比例确定座谈对象,共与1051位教师进行了座谈。主要围绕乡村教师整体状况、乡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和乡村教师培训条件保障情况进行专项调研,以“乡村教师对项目设置、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专家团队、培训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情况”为重点开展工作。座谈情况与问卷调查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项目设置。村小教学点偏远落后,年轻教师不肯去,本土老龄教师又难以“出来”, 应针对此类乡村教师设置村小教学点教师专项培训;同时,希望多增加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使更多的乡村教师能有培训机会,实现培训机会与培训资源均衡;在项目设置时多考虑乡村区域间协作培训;针对乡村教师一人多头、专业不对口现象可设置适刚培训;针对当今留守儿童、独生子女问题较多应设置留守儿童教育培训。
2)培训时间。绝大部分乡村教师希望能够安排在寒暑假期培训,这样可以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培训期限以5~7天为佳。
3)培训内容。乡村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方法优化和班级管理等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培训内容需求上,首要的是课堂教学指导,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4)专家团队。乡村教师对授课专家要求有:专家的思想理念、学科理论应立足乡村教育发展,针对乡村教育教学现状和特点;培训课程既要有经验介绍、还要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演示、具体问题的解决技法传授。因此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成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选专家。
5)培训方式。送教下乡是乡村教师培训的首选方式、名校跟岗观摩次之。其原因之一是乡村学校远离县城,交通落后,部分教师身体状况欠佳,外出培训困难,此类教师渴望通过送教下乡的培训方式来获取新理念、新知识、新模式和新技能;原因之二是年轻的乡村教师长年工作在乡村教育的最前沿,希望到名校跟岗观摩培训,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和现场观摩感受名校氛围、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2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及存在问题
2.1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
根据对52所乡村园校的实地调研,综合问卷和座谈信息,结合网络调查情况,沅陵县乡村教师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
1)项目设置应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凸显乡村教师主题,突出实效性。
2)培训时间安排:集中培训安排以寒暑假为佳、期限为5~7天;送教下乡以安排在工作期间为佳、期限以3~5天为宜。
3)培训内容应围绕乡村课堂教学主题,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中的突出问题,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4)乡村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团队以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为主。
5)乡村教师培训方式首选送教下乡,次选名校跟岗观摩。网络研修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2.2 当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一是教师资源分布不合理。全县教职工总量富余,城郊学校教师超编,但边远学校师资缺乏,留存的村教学点存在无师愿教的现象;另外,乡村教师中年龄段35岁以下为727人,36~45岁为998人,46~56岁1416人,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45.06%,年龄结构层次存在老化问题。
二是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数教师富余,英语及音体美和学前教师严重欠缺。一些乡村学校部分教师是学非所教,急待转岗培训;全县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仅18人(其余均为聘请或兼职)。
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任教师虽然学历结构基本达标,但原始学历达标率偏低,高级职称比例少,高水平师资偏少,缺乏名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严重,知识性错误发生率偏高。
四是乡村教师参训机会少。国培、省市培训、县培指标都有限制,无法满足教师培训需要,教师能力提升平台缺乏。
五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缺乏。现场调研发现,乡村学校基本上只有1~2间多媒体教室,结果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达到新课改预期目标。
六是乡村教师参培积极性非常高,但培训机会少,尤其是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项目过少。数据显示,全县乡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1140人次,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36.28%;参加市培的396人次,平均8人才有一次机会;参加县培3668人次,从未参加过培训的250人。5年来完成全员培训,修满学分的只有387人,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12.3%。
七是交通经费问题严重制约培训的开展。从调查的沅陵县情况看,最边远的乡村学校到县城都要4个小时的车程;交通不便,给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另外,作为国家贫困县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县,沅陵县县域经济欠发达,师训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师训工作的开展。
3 乡村教师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则离不开高素质乡村教师的培养。如何借助当前“国培计划”大好环境做好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3.1 针对问题,科学解决
一是,针对边远山区乡村需求,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培训方式,积极改善网络平台运行条件,加大远程培训力度。
二是,项目设置应体现乡村教师培训的特点,做到学科齐全、兼顾年龄、层次分明,设置项目应把师德、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纳入培训内容。
三是,增设培训项目,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平台,创设培训机会。
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应该提高培训经费预算,加强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及其他硬件建设。
3.2 内外结合,系统建设
乡村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需要加强系统的协同合作。虽然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培计划”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但从根本来看,还需加强乡村自身的内部建设。
一是,地方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要努力克服困难,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二是,乡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山村的老龄乡村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参培学习的有效性。
3.3 高屋建瓴,引领发展
国家实施“国培计划”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目的是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同时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从“国培计划”的宗旨来看,重点是促进教育改革,培训一批“种子”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能力”是广大乡村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最大需求。
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篇九
关键词:西部贫困;义务教育;问题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法律制度的确立。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目前为止,义务教育事业经过努力得到迅速发展,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等。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文化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冲突问题
我国西部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奉宗教及迷信者不在少数,存在着文化教育与宗教教育并存的现实。西部基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薄弱性,“就接受程度和接收方式而言,是指现代教育方式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态度问题。很多信教群众在特定的环境中会有意无意地抵触现代文化教育。”①
二、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着制约义务教育发展进程的问题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发展水平更是远远滞后。“国家通过新农村的建设,集中师资,集中办学,为此各村撤销学校,一个乡镇统一办一个学校,实行‘撤村并乡’的办学方法,也叫‘撤点学校’。”②在这样的措施指引下,表面看来实现了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这项政策执行过程中,片面追求效率的提高。西部农村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实际成本却增加了,因为在远地方上学,增加了上学交通费、住校伙食费、住宿费等,新增的成本只能由农民家庭分担,从而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生活负担。
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教育硬件及教育软件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在西部贫困地区中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在西部贫困地区的投入虽然连年在逐步增加,但总量还是不足。有以下主要原因:
首先,政府在城乡间与区域间的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对教育投入量不足,必然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因为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城市义务教育历来都是受到各级政府的偏爱。”③可见,我国政府历来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我国教育公用经费明显向城市倾斜,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别发展,这是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
此外,2006年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实施时,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认为,“各级政府责任不清,是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④近几年来,国家每年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专款就达到了100多亿元,但在农村义务教育上,地方各级政府拿出的钱来发展却很少。西部落后地区教育经费主要靠政府公共投入,而政府间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管理责任的不清晰和经费方面缺乏制度保障,这无疑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方面起了阻碍作用。
(二)教师资源在西部贫困地区中十分紧缺
西部不少地区经济落后,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待遇偏低。中小学师资不足,教师编制不够,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教师学历来源以及所学与所教的对应性令人忧虑。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显著,“2007年,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为1:27,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1:23的比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编配的话,有的中小学甚至一个班配不到一名老师。”⑤因此当地方政府的供给能力有所不同,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出现很大差距的时候,教师资源肯定会是紧缺的。
四、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均等问题
在教育公平方面,西部贫困地区还是一个突出问题。比如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城乡硬件设施和师资差别对待等。
政府在校际间教育资金与资源投入的差距明显,使得义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教育不公平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样规定:“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⑥而实际上却很难实现,片面追求升学率已�
五、教育的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着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
在思想认识方面,主要体现为西部贫困地区村民、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封闭及宗教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缺少与外界的交流,民族语言与汉语的隔阂等让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许多政策无法落实,因此对义务教育的观念淡漠。义务教育阶段,村民的教育观念落后是农民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主要障碍。西部贫困地区村民有些并不了解“义务教育在法律上的意义,具体而言,对于适龄儿童、少年来说,上学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对于家长来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基本义务。”⑦就个体群众而言,不加强宣传教育是极危险的,经济的发展首要是思想的解放,部分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在脱贫方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郭建如,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基于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贫困县的案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 吕吉,义务教育师资失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6(9):1-8
注解
① 王作全。马天山。马旭东,中国西部区域特征与法制统一性研究[M].
② 牟岱,民生哲学问题研究――以新农村建设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9~41
③ 姜欢。张亭亭,湖北城乡义务教育现状及财政政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9-20,29
④ 陈至立:《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2月26日
⑤ 杨学武,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问题研究[J].郑州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论文,2010.
农村教育问题 篇十
(一)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目前的主流观点,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极大,“暗房子、破桌子、石凳子”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
(2)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有所反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一是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二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厌学情绪大;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师德师风,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师生抵触情绪大。这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支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当然,家庭经济贫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新的“读书无用论”等因素也是造成学生中途辍学的主要原因。
(3)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4)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5)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尽合理。
(二)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困难?这里如果要归结起来,应该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结合国内目前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的教育体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在农村根深蒂固,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
(2)农村教师的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合理,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
(3)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
(4)政府投入经费不足。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连年增加,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且没有有效的经费投入监督机制,尚未完全落实的“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财政薄弱,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向义务教育。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 篇十一
论文摘要: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依然严峻,急需解放农村教育生产力。其对策:物质保障、制度支持、心理建设。其价值取向:要从缺乏迁移力的简单知识技术培训提升到广泛创造性生产、过创造性生活和不断创造开拓新的生命活力之道的价值追求。
一、问题:急需解放农村教育生产力
70多年前,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70年后的今天,虽然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陶行知所批评的现象还存在,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依然严峻。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本已有限的耕地或被丢荒,或被建房“吞噬’。整个村庄萧条,往往只见“九九三八六一部队”(指老人、妇女和儿童)!亲见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乡镇干部参观关怀过、作为“形象工程”建在公路边的希望学校,雨雪天居然有不少孩子光着脚丫上课!耳闻目睹大多数农家子弟中学毕业考不上大学,回家多年仍苦于不懂生产致富、到城里打工又无路可寻;少数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终于考上大学的农民子女却又为路费和高额学费所压而发愁,甚至于有个别学生本人或其亲人走入自杀的境地!
据报道,在我国,反映贫富悬殊差别的基尼系数已经到了危险警戒线!农村经济、教育等发展失衡和严重滞后,已� 实际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实质的标志,就是“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因而,无论是为了国家的振兴,还是为了制度上的道义,都应该是对一贯充当了国家、城市发展代价的最主要承担者——农民进行“反哺”的时候了!而首当其冲的一个具体问题,便是要解放农村教育的生产力,丰富提升农民及其子女的生活力。
二、对策:物质保障、制度支持、心理建设
1.物质保障
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还相当低劣:多数处于两个“维持”(维持教职工工资、维持学校日常必要开支)水平;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依然严重(如最近新浪网报道,陕西某地教师工作两年才领到第一笔工资,竟至于欢呼雀跃、热泪盈眶),不少地方宁可用廉价(月薪200元人民币)的代课教师也不用正式大中专毕业生!与此相关,目前,我国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的状况尚未根本好转。最近出版的《中国百姓蓝皮书》指出:“尽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2001年走出2.4%左右的低谷,上升为3.19%;非政府性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已从1990年25.7%上升到2000年的38.4%。但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20世末,世界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8%,发达国家基本稳定在5%-6%,而发展中国家也平均超过了4%,致使我国人均教育经费在国际上更是处于后列。我国高校并轨招生、学生自费上大学已经多年,国家从以往完全包办大学教育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理应有更多的经费集中投入到基础教育中去。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杯水车薪、没有实质性增加的窘况依然是老生常谈。之所以长期如此,除了穷国办大教育这个原因以外,不能说没有体制上的阻碍。这几年中央加大了“严打”力度,促进了经济的好转,就很能说明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要继续加大监督和“严打”力度,防止巨额国有资产继续流失。同时,要拓宽集资渠道合理统筹安排,使国家能够有更多物质、资金投入农村教育,使物尽其用。让农村学校及其教职员工从物质、资金等贫困中解放出�
2.制度支持
最近与某位全国著名小学农村校长对话,他谈到了他那700多个师生规模的农村小学的无奈:学校没有人事权,教师随时被调入调出;学校经费全由副镇长管着,凡学校费用全得打报告看镇长脸色……类似这位著名校长碰到如此外行管内行的官僚的现象,在“山高皇帝远”的农村其他地区更不在少数。事实证明,缺乏足够制约的任何权力都会有无所不用其极的倾向。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要有激励人性积极为善的设计;另一方面更要有防止侥幸者作恶的要件,这是最起码的。权力过于集中或赋予角色不当,便容易被滥用,往往越俎代庖。事实上,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到了必须扫除体制性障碍的时候了。也就是说,要通过改革官僚陋习严重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民主有效的现代教育制度。在这方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的胡卫所长的观点带有建设性:其一,政府应退出公共竞争领域,将之还给社会;政府应退出微观职能,转变为宏观管理,如政府可以购买教育服务,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公开招标,向学校提出要求和目标,并以此考核学校。其二,建立学校法入的治理结构。重点之一,要对学校的管理实行制衡,学校应有问贾制度,整个运作应该公开透明,还学校于民。具体指标包括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实现程度。重点之二,权限下放到校长还不够,学校中每个人都应该有管理的权利,但应有制衡原则,防止校长权力过大,致使校务委员会形同虚设。让老百姓参与,加大监督范围。其三,教育评价不仅关注终极性评价,更应关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以评价引导学校制度健全、发展。这样,人、财、物、事纳入科学民主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学校不受过多的人为干扰,树立正确的农村能人观,形成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协力的良性循环,大大提升农村教育的人才产出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3.心理建设
从农村教育(含农村地区的学前、义务教育、职中、高中和扫盲教育等,可统称农村基础教育)的活动或过程来说,心理建设或精神导向最为重要。事实证明,给予农民物质资金,竟有的随即喝光吃光!故此,扶贫不如扶智,扶智更要扶志。要不然,只是读书识字,知道的东西多了,却又无能为力,亦无改变和创造新生活的意志,结果徒增烦恼。理论上,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特征),体现为(物质上丰足)“富强”、(制度上科学)“民主”和(精神上自由)“文明”相匹配。类似的,农村(教育)要改变落后局面实现现代化,除了物质保障和制度支持外,还要有文化心理上的自由创造相匹配。借用解放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的观点,教育应是一种自由的实践,要通过认识论意义上的“对话”,引导学生“识字”(Reading、the Word)兼“识世”(Reading the World),反思并行动。“对话”(说出真词)旨在命名(Name)世界,而“命名即创造!”这种创造性的对话活动要有:挚爱、谦虚、信任、希望和批判性思维等。“识字”是使人能读写文本;“识世”是要认识身世周遭,要追问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的本质,培养自觉意识和批判能力。词(Word)是对话本身的精髓所在,反思与行动是它的基本要素。“真正的词同时也是实践。因此,说出一个真正的词,就意味着改造世界”。不真实的词(指没有将反思与行动结合说出的词)不能改造现实。没有行动的词是空话、废话;只强调行动没有反思,词就转变为机械行动或行动主义(Activism)。譬如,通过图片呈现窝棚里衣不蔽体、弓身驼背的苦力形象,当学生听着提问借着对话发出“贫”、“穷”的声音时,可能会在对话中追问贫穷生活的本质和根源:众多人口靠“分”那点“贝”(钱)来开销,怎会不贫?只能在简陋的(窝棚)“穴”里“弓一身”或被迫在狭小的“穴”底下用“力”,怎会不穷?因此,要想致富,就千万不能超生,要计划生育,从我做起!“人挪活,树挪死”。要到广阔天地用力,不能成年累月窝在家里。通过这种“意识化”、促觉醒的精神导向和教学、反思、行动结合的教育实践,去改善农村生活,造就现代新民,从根本上真正解放农村教育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