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优秀6篇4-14-12

这里是高考家长帮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6篇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三游洞记 篇一

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优秀6篇4-14-12

郴州地图,郴州天气,万华岩门票,郴州万华岩,万华岩风景区是仍在发育中的大型地下河溶洞,属南方典型的喀期特岩溶地貌,以自然风光著称的风景旅游渡假胜地驰名中外,属南南岭亚热带季风气侯区,温湿多雨。

郴州地图,郴州天气,万华岩门票,郴州万华岩万华岩(坦山)的自然资源丰沛富积,品味奇高,1978年开发,1987年5月1日对外开放,90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型地下河洞溶洞为景区主要景点,主支洞已探明九公里多,地下河已知总长8公里多,现在开放的主洞长2245米,三个进出口,十二个迷离怪异的大厅,二十三个景点,支洞在主洞430米处,洞内石景别致,洞中三大瀑布神秘莫测令人神往,洞内一般宽度在15~20米,最宽处1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左右,最高处30米,地下河贯穿始终,空气清新流畅,四季恒温在190c左右,溶岩景观鬼斧神工,两壁钟乳石,若飞禽走兽,似万树千花凡尘不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溶洞景观岩石无论大小,处处雄风大气,阳刚十足,赤壁倒悬,险峻无比,造型奇绝,特色鲜明。洞中有洞,处处晶莹剔透,一脉柔情,石狮、石鹤、石树、石花、石钟、石幔、石田,有的象“水底龙宫”;有的似“瑶池果树”、“鲲鹏展翅”、“巨蟒捕食”,有的则如“观音坐莲”、“玉女垂帏”,可谓是奇景芬芳,别具一格。岩溶精品,要数湛称世界奇宝的“水下晶锥”,1988年3月中美联合溶岩考察队一行12人来万华岩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后,赠锦旗一面,赞美郴州地图,郴州天气,万华岩门票,郴州万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洞穴之一,她可以与世界上所有漂亮的溶洞媲美。”具有颇高的岩溶科研、旅游观光、洞穴探险价值。但盖世绝景是200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宋教授一行来万华考察,发现的“石蛋生笋”,目前世界上属首次发现,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郴州地图,郴州天气,万华岩门票,郴州万华的长期的洞穴考察、旅游历史。最早发现于宋朝,北宋时著名诗人阮阅到此一游后曾写下的《坦山岩》一诗,“空山夜雨鬼神愁,怪石层岩虎豹忧。鸟道不通车马到,只供衲子羽人游”。它将溶洞特征,历史传说,水色山光,岩洞惊、奇、险、秀都融入其中,游后真实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南宋到民国,多少文人学士撰文刻碑颂以万华岩美名,经漫长岁月的风霜洗礼,至今尚存文物数件,洞顶镌刻“万华岩”三个红色大字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轼手迹;顶壁左侧有南宋李朴所书“万华岩”三个大字,下厅顶壁的“万华岩”三个大字是隋朝郡守杨昌子所书,码头的岩壁上还有台湾著名书法家陈峰留下的“亘古之观”;洞口左侧刻有南宋郴州知军赵不退的《坦山岩劝农记》石碑,立于公元1148年,记叙了务重谷乃天下之本。碑高3米,宽2.7米,厚1米,至今字迹清晰,完整无缺;该碑系农耕史上第一碑;洞口左上方《万华岩坦山岩叙》,刻碑立于咸丰十年,碑高1.5米,宽1米,厚0.3米,记叙了太平军攻入郴州和退出郴州的时间、地点、太平军留下三处城墙依稀可见。洞口石壁、顶壁各有宋、元、明所刻洞名“万华岩”三字,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目前也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洞口右侧一条地下河水从洞中缓缓流出,清悠凉沁,游鱼可数,洞口上方藤蔓攀挂,树木花草斜逸,各式各样的石笋、石钟乳点缀其中,五十米瀑布飞流而下,泛起阵阵水雾,构成一幅“人间仙境”的壮观图画,洞外湖水相接,青山映衬。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词题刻、游记。现万华岩已成为郴州市的重点风景资源及湖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由凤凰旅游网提供郴州地图,

游三游洞记 篇二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现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漂亮的三层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登至三楼,峡口风景尽收眼底。

下了楚塞楼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这就是“张飞擂鼓台”。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张飞任命期间在此擂鼓练兵,因此而得名。

阅读文章《游三游洞记》及答案 篇三

[清]刘大槐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①,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②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③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④,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⑤及黄鲁直⑥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②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③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④知退:白行简的字。⑤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⑥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濒:靠近

B.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 仄:狭窄

C.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恰好

D.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炙:炙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石洞穹起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B.扣之,其声如钟 吾其还也

C.如三楹之室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因共游此洞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详细记叙了由下牢关前往三游洞的行程,由舟而舆,由水而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三游洞的真面目。

B.作品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游记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C.三游洞景观奇特。触目皆石,不同石头还会发出种种悦耳的声音,此声与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交织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音乐殿堂。

D.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地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幸与不幸”的感慨。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4分)

(2)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6分)

1.D(炙:领略)

2.A(连词,表转折。B项,代词,那/副词,表商量语气;C项,句末语气词,不译/兼词,于此;D项,副词,于是/介词,通过)

3.A(后面的表述有误,正确的说法应是: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

4.(1)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义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重点词语:“穷”“缒”“危”各1分,句子通顺l分)

(2)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重点词语:“若”“虽”“幽”“险”“与……何异”各1分,句子通顺l分)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的平地,却又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

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头像乳房下垂着,敲击它,那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两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刺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

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 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游三游洞记 篇四

来将乐一定要进洞。对于福建本省人来说,没去过玉华洞的少之又少,它被列为中国四大名洞之一,在旅游业刚刚兴起的1986年便已成立了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专门管理。玉华洞有着漫长的民间旅游史,在数百年间吸引了无数前来探险寻奇的驴友、游客,这其中自然包括明代的徐霞客,现在他的描述“炫巧争奇 遍布幽奥”成了玉华洞的宣传词,而他自己化成一尊塑像立于凉风习习的洞口,俨然成了玉华洞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不过,这种说法将乐人可不一定会同意,他们见过更牛更全的驴友游记,它出自将乐书法家、画家、诗人萧慈之手。明代甲辰年(公元1484年),萧慈以玉华洞内外实景为依据,将176处古迹和景点以诗解意,以画示形,留存下一套《玉华洞志》,其中包含了81幅画作。这本游记埋没在民间许多年,直到2008年才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评委会审定为“年代最久的洞穴导游图集”,但现在拿出来依然会为里面丰富的信息所折服。

若是有考据癖,手持一套《玉华洞志》尽情游览一次一定会让人心满意足。但玉华洞太大,即使抄近路匆匆走一遭也要花上一个半小时,恐怕不能给游客留下足够时间。玉华洞有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黄泥洞、溪源洞、白云洞六大洞厅,若是与溪源洞、白云洞比,前面几个洞空间狭小,但比上其他地方的洞穴还是要大得多,这一点对于游客来说,增强了空气流通,自然不会感到滞闷。不同洞厅的景色随空间、水流、质地变幻各有特色,穿梭在洞与洞之间,五颜六色的灯光不仅营造出缤纷的视觉效果,还颇有一番科学讲究。为了保护洞内原生态的岩壁,防止光照过长加快植物生长,灯光每隔五分钟便会自动关闭,需要由导游开启光源开关,而这也是游客千万不能脱队独自行走的一个重要原因。洞内的代表性景点比比皆是,一开始引得众人争相留影的仙人田、龙宫、瓜果满天、擎天石柱,随着前进的步伐,不一会儿就被马良神笔、动物世界、夕阳恋人所取代,而溪源洞内石瀑布往上,虽然并不像之前一样景点如此密集,却占据了高处,视野十分开阔,看着四壁嶙峋的怪石,让人惊呼这里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场景。导游却说,真正的《西游记》拍摄地还在后面的洞标鸡冠石处。走到那里方明白鸡冠石的奥妙,上方一束自然天光正打在鸡冠石上,是此处仅有的洞穴奇观。

游洞出来,拾阶而上便可至顶端的天阶山,这是玉华洞与其他洞穴截然不同的另一点:山下有洞,山上可玩。沿路曲折盘旋的老枝已经显露了天阶山“天然盆景园”的端倪,让人流连忘返。山上建有一处三绝馆,展示了将乐西山纸、龙池砚、擂茶,向游客介绍了本地的独特文化。

玉华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5℃不变,但玉华洞外正在发生很多新变化,入口处,就在玉华洞天休闲山庄对面将建一个大型停车场,游客中心也将被一座新建筑所取代。更加利好的消息是,一条连接动车站与玉华洞的快速通道正在规划中,建好后,将大大缩减来往交通时间。

而在动车站斜对面,斥五亿巨资修建的杨时文化园预计在年底完工,给千年古县将乐带来更多韵味。杨时文化园还原了宋代建筑,由三个区域组成。第一个区域包括了杨时文化馆、将军纪念馆、瓷器展览馆、将乐三绝展览馆、擂茶南词馆等九个人文主题展馆,将互动式体验融入展览当中,让游客可以切身感受,并将建设一家快捷酒店。第二个区域文化创意区,容纳了本地、传统和电商不同方向的创意文化企业。第三个区域以大型庭院式主题会所为主,包括大型仿古文化酒肆和文化体验馆,给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家提供创作、展示的园地。

在红色旅游资源方面,选址距离动车站仅有五公里的长征印象将率全国之先,成为首家再现长征过程的红色景区。长达12.5公里的长征景观带,选取瑞金誓师、湘江战役、遵义会址、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甘孜会师、胜利延安等十一个长征过程中的重大节点加以展现,届时游客穿好红军军装,带好装备,可设置分组,以徒步竞争的方式重走长征之路。

住宿:星级酒店目前主要有老字号的将乐玉华宾馆和刚营业不久的天源国际大酒店,价位在200~300元,依五星标准正在修建中的酒店还有金喜汇和锦澜国际,周围安静,出行都很方便;将乐县贸易兴盛,为方便往来的商务客人,这里还有很多家庭旅馆分散在县城各处。

其他游玩:想要参拜理学大师的,可前往水南乌石山的杨时墓。想要体验水上激情的,将乐有龙栖山漂流、云衢山漂流可选,每年10月中旬以前可以漂流。

游三游洞记 篇五

1.自然观。与明代的其他文人雅士好郊游,追求旅途中的舒适与享受不同,徐霞客好远游,喜欢登绝顶、探奇洞、涉深谷,特别喜欢远离尘世、幽深绝迹之地。徐霞客少年时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兴趣志向,徐霞客游记中的很多描述都反映出他与自然为伴,投身自然的人生追求。他的自然足迹遍布熔岩地貌、火山地热、高原峡谷、流泉飞瀑、江河湖泊等。据统计,徐霞客共考察记录了地貌类型61种,水体类型24种,动植物170多种,名山1259座,岩洞溶洞540多个[1]178。他不是简单地游山玩水,而是探索自然的奥秘,徐霞客是我国研究熔岩地貌的第一人,他在游历了桂、滇、黔的熔岩地貌后得出的结论是“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别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则土蜂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这比德国人瑙曼对石灰岩进行系统分类的研究要早200年。徐霞客同时代的其他旅行家多是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狎山水而娱己”,使自然为自己服务,而徐霞客游记反映出作者敬畏自然“,以身许山水”,所以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山水审美,而是进而“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山水之好变成一种科学追求,实现了悦己向求知的转变。三十多年的探险旅程使他心灵陶醉,精神升华,并已经具有了朴素的生态旅游观念。《徐霞客游记》中多次描写了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并对人为破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徐霞客在江西看到采石业对岩洞的破坏“,峰皆丛石耸叠,山麓有龙姓者居之。东向者三洞,北向者一洞,惟东北一角山石完好,而东南洞尽处与西北诸面,俱为烧灰者铁削火淬,玲珑之质十去其七矣”。徐霞客还提到造纸业对水污染的破坏“,多坠峡奔崖之流,但为居民造粗纸,濯水如滓,失飞练悬珠之胜”。徐霞客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我们今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人文观。徐霞客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从小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在深入西南地区考察的时候,也面临许多地方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但是他非常注重了解民情,主动融入当地文化,打破了地域间的隔膜和文化认知上的差异,架起了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2]30。他走访了很多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他对保山水寨村的描写“:四山回合于其上,底圆整如镜,得良畴数千亩,村庐错落,鸡犬桑麻,俱有灵气,不意危崖绝蹬之上,芙蓉蒂里,又观此世界也,……武桃源源,王官盘谷,皆所不及矣!此当为入滇第一胜。”(《滇游日记八》)极边蛮夷之地在他的笔下远胜桃源。他见到“其人无衣与裳,惟以布一幅束其阴,上体以被一方帏而裹之,不复知有衿袖之属也”“,所居皆茅,但不架栏”(《滇游日记九》),这样的奇风异俗让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徐霞客十分惊诧。他经人介绍前去拜访土司,写到此地“民安地静,物产丰盈,……,夜不闭户,……,新谷、新花,一时并出,晚稻香风,盈川被陇”,并发出由衷的赞叹“:真边境之休风!”(《滇游日记十一》)。从徐霞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许多当时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作为一名外来者,徐霞客以旁观者、体验者的视角,客观公正地记录了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使江南民众得以一窥明末边民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他也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尊重和接纳。他晚年与丽江土司府木增土司交好,促进了汉文化和纳西文化的传播,成为一段佳话。

3.审美观。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一是出自于孔子的“山水比德”观[3]93,即“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儒家的旅游审美观与其仁义礼智信的政治主张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和体山悟水的自然之旅,自然山水被人格化,自然之美在于被赋予的社会性,忽略了自然先于人存在的本质属性,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二是出自于庄子的“自然逍遥”观,道家的旅游审美观是返璞归真,自在逍遥,体现了道家追求“无为”,不受外物约束、随心所欲的哲学观念,是一种自由纯粹、大美无言的浪漫主义审美观。《徐霞客游记》中对山水的描写既有中国传统儒道审美观念的延续,也有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扬弃,那就是求真求新。徐霞客游记中更多的是自然审美的因素,偶涉名胜,多一笔带过,既有“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游雁荡山日记》)、“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游庐山日记》)等的直抒胸臆,更多是对自然景观的写实描绘“,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襆之攲”(《游雁荡山日记》)“,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游武彝山日记》)。他笔下的山,层峦叠嶂、怪石嶙峋;他笔下的水,蜿蜒曲折、形态各异,哪怕荒山野岭、深山空谷,寥寥几笔也能写出趣味、描出情致。徐霞客每登一山,必历尽艰辛登临绝顶,每探一洞,必涉水深入,从家乡吴中远赴西南,所到之处多为人迹罕至之地,也反映出徐霞客求真求新的审美心理。

游三游洞记 篇六

走进织金洞,如同走进一卷巨幅“天书”。洞内石笋状如海豚跃起,黑白分明,挺拔的石笋上花瓣有规律地环绕,“群山”巍峨森严,岩壁绚丽多彩。

记者在织金洞景区看到,售票大厅站满了购票人群;洞口入口处,等待进洞的游客自觉排起了长队。刚结束游览的李先生说:“我是第一次来织金洞,感觉很震撼!溶洞里面的石柱、石笋、石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十二五”期间,织金洞管理局把握历史机遇,景区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

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一鸣惊人

目前织金洞已探明的总长度为12.1公里,由分为4层的5个支洞组成,洞体一般高度在60~100米之间,最高处约150米(相当于50层楼高)。洞内总面积达78万平方米,总体积为800万立方米,如果全部装满可容纳1.3亿人。

2015年9月19日,由织金洞、织金大峡谷、东风湖三个岩溶地貌单元组成的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中国政府推介的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单位,在日本召开的第四届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研讨会上经投票表决,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填补了贵州省境内没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空白,也为织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严格遵循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定理,通过编制规划引领开发,严格执行和落实政策,以达到有效开发与地质保护共生的状态。”织金县委副书记、织金洞管理局局长何正芳说。

用世界级品牌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这是织金县委、县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当地确立了“依托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立足‘洞天福地・大美织金’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推动以织金洞为龙头的‘大织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下一步,织金将重点打造以“一洞一城一寨”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以织金洞景区为龙头,织金大峡谷、织金瀑布、织金古城、乌江源百里画廊为连线,马场乡马家屯、熊家场白马村等乡村旅游景点为补充的大旅游格局;逐渐形成以溶洞文化、宝桢文化等为主要载体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打造一批集休闲疗养、旅游观光、民族工艺为一体的顶尖旅游综合体项目,吸引全世界的游客。

何正芳说,随着发展思路逐渐清晰明确,软硬件设施日渐成熟,织金洞景区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带来很多机会。在政府和景区的有效引导和扶持下,当地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村寨)通过从事餐饮业和旅游商品制作等,吃上了“旅游饭”。

连通高速路迎来发展黄金期

从2013年开通铁路列车到2015年高速公路连通,织金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织金洞乃至全县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尤其是全长69公里、双向四车道的清织高速公路开通,驾车从贵阳至织金只需50多分钟,结束了织金通向贵阳无全程高速的历史,使织金融入“贵阳1小时经济圈”。

“我们从贵阳来织金洞游玩,比以前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曾多次到过织金的贵阳游客周先生,提起交通带来的变化显得十分兴奋。

“有朋友来贵州旅游,过去我们首选黄果树,现在首选织金洞。交通改善后,织金洞真的值得一看,还可以顺便领略周围的少数民族风情。”从贵阳带朋友来参观织金洞的胡女士告诉记者。

织金洞面临的发展机遇远不止这些,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织金洞的旅游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际上来看,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0~15%,且这种发展势头仍在不断增强。

拥有独特禀赋优势的织金洞在毕节市乃至贵州西部旅游龙头的作用当仁不让,有潜力成为走出国门的旅游名片。

“随着织金洞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品牌的打造以及名气的提升,游客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待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为此,我们通过引导性的打造农家乐、农家旅馆,以及购物点建设,包括对一些产业的培育和带动,一方面提升了接待能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何正芳说,织金洞现在发展势头良好,接下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基础工作做好,只有把基础打扎实,才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接机遇与挑战。

品牌建设推动景区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及新兴媒体的推广,织金洞管理局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景区免费wifi全面向游客开放,不断提升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

织金洞的管理者深刻意识到,外环境的改善将为织金洞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但景区现有的硬、软条件还远远满足不了大发展的需求,必须在外环境改善的同时“苦练”内功,积蓄力量。

据织金洞管理局副局长彭雄介绍,每到周末,景区在上午11点左右就会出现车位爆棚、游客爆满的状态。为了迎接游客“井喷”带来的严峻考验,织金洞管理局未雨绸缪,增加大量人力物力在“安全、秩序、质量、效益”上做好充分准备,为游客尽兴享受世界地质奇观之旅提供有力保障。

景区在游客接待量出现激增时,将实行分时段售票,通过地方交通广播以及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时通报景区情况,同时在进入景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设置咨询服务点。

在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同时,织金洞管理局科学规划旅游布局,不断提升旅游开发水平。积极推进织金洞景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景区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强化对景区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的职能,促进景区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中,着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服务功能空间布局,实现旅游资源合理配置。规划将景区的行政、后勤与接待服务主体放在织金县城区,着力提高景区游客接待能力与服务质量,满足织金旅游大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织金洞管理局始终把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为全市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作为重要社会责任,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和帮扶地方建设,为地方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织金洞管理局投入200万元支持官寨乡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培训提升地方群众保护资源环境和发展旅游服务业的意识。

目前,织金洞景区内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特色旅游产品经营店的农户达100多家,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2000多人就业,其中直接从事景区服务工作的有260多人(含织金大峡谷景区),年人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2015年,景区所在地官寨乡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30%减至10%以内。同时积极协调民政扶贫资金10万元、管理局自筹资金15万元支持帮扶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户30户。

“十二五”期间,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的织金洞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推动景区步入大发展的快车道。游客量由2010年的20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68万人次,门票收入由12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增幅居全省景区第一。门票收入在全省景区的排位由原来的前十名晋升至前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