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细心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于跃
《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个生活中的情景和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来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比较角的大小。
2、在生活中学会辨认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辨认角
教学难点:
1、会用尺子画角的图形。
2、能在图中找出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来加深对角的认知,让学生去感受角就在生活中,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师:出示三角板问:“知道这个叫什么吗”?
生:三角板
师:“那为什么我们叫三角板”?而不叫一角板、两角板、四角板呢?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谁能指出角在哪里?(学生来指)
生:·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角?比如我们的教室。
生:门(四个角)、黑板(四个角)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师:对于“角”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上在“角”的身上藏着很多的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角”的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补充完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觉现实中的角(直观感知现实中的角)
师:打开课件
- 1 -
师:观察课本38页图,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引导一个如老伯伯剪树
师:还有··
生:老师、踢球的同学、做操的同学
师:那我们找一找这里面的角。
生:球场的边角线、老师的手里三角板上的角、老伯伯手里的剪刀··如果说出很多角来,还是主要引出几个关键的角。
如果没有足球门的话,老师进行引导:还有足球门。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很认真,准确的将叫找到。
老师将找到的角标记出来。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角的存在。那我们在观察一下,这几个图都是什么?
生:剪刀、吸管、水管
师:那你们能不能找到他们身上的角?试一试
生:剪刀口、吸管弯弯的那里、水管玩玩的那里(只要合理就可以,不要过于要求)
2、折一折(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师:同学们你们太优秀了,太棒了。我们能把生活中的角找到,现在我们一起来折一个角,老师先示范给大家看,先折一下,在折一下。看看这个是不是角了?
生:是
师:老师已经折出来自己喜欢的角了,大家动手试一试。老师会找同学们展示。
师:大家都折好了吗?
通过老师的示范折角,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纸片,折出角。展示两名同学折的角。
师:他们折的是角吗?
生:是
师:好,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折的角
1、 老师先示范感觉的路线,去感觉角,看能达到效果
2、 如果同学没有感觉出来的话,见如下:
老师与学生一同用手去感觉这折出的这个角的边 、角有什么特点? 师:二(1)班,我们一起用手感觉这个顶点,有什么感觉
生:有扎手的感觉即可
师:那扎手是不是说明,这里是尖尖的的啊
师:那边的这里有什么的感觉
生:滑滑、平平等词即可
师:那平平的是不是说明这里直直的啊
生:是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叫角的顶点。那这两个平平、直直的叫角的边。 师:顶点的感觉是
生:尖尖的
生:师一起,直直的
师:那我们一起看刚才从这几个刚才从图里面找的那几个角的顶点和边?
师:老师找同学到前面来指出
生:尖尖处为顶点,直直处为边
师:他回答的对吗?
继续在找两个同学指出
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刚才的那个找出来了,老师在给你们三个角,哪位同学来指出? 生:尖尖处为顶点,直直处为边
师:她回答的对吗?
生:对
师:好的请回
师:剩下的老师指你们判断对错
师:·
生:对或错,根据老师当时指出的情况
师:那我们看一看一个角有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生:对或错,老师都要引导
师: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展示课件的信息
一起读两遍
师: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以后我们见到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就可以认定这个图形是角。那边是弯弯的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我们会找角了,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么我们一起来判断这些是不是角。
看课件:判断角后,在次找顶点和边,强化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尖尖处为顶点,直直处为边。
三、画角(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又到抽象,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思维)
师:我们认识角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的感觉是尖尖,边的感觉是直直的。
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画角。老师先示范话。
二(1)班,仔细听,认真看,画角这里很关键的。
师: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边说边演示。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
师:你们听懂了吗?老师在说一遍: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
师:我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老师说的是不是有些长,我们翻开书,看看书上的话是怎么说的,一起读一遍
师:那大家拿出笔、尺子、本子。动手画一个角
画好后展示两名同学画的角,如果有画的不一样,马上到黑板指出。 老师呢,将画角和角的`构成编成了一个小口诀,大家读一遍。
四、比较角的大小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深化,同时也突破教学难点)
师:我们认识角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的感觉是尖尖,边的感觉是直直的。
又知道画角的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
老师现在制作一个角,活动角
师:看看老师手里的黄色角和紫色角(重合),发现了什么?
生:角相等
师:那这两个角的边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长、一个短
师:那是不是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那与什么有关呢?
生:是
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
师:我们看一个角,(慢慢张开两条边)角有什么变化? 张开的越大角越?
学:越大
师:老师慢慢的合拢角的两条边,发现怎么了?
生:变小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的越大角越大,张开的越小角越小(板书)
以上过程如果同学们不能理解,老师必须引导。
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越大,张开的越小角越小
师:跟着老师读一遍
生:我们在声音洪亮的读一遍。
拓展:看课件“大雁”。
四、疏理总结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交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朋友?你对他有多少的了解?
我们认识角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的感觉是尖尖,边的感觉是直直的。
两条边,顶点的感觉是尖尖,边的感觉是直直的。
又知道画角的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越大,张开的越小角越小
五、巩固练习
40页做一做1、2题
练习八1、2、3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2的乘法口诀。
3、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要用一次性筷子
教学重点: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教具:
实物展示台、挂图、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吃饭用什么工具?......
2、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1
1、学生操作填表。用小棒模拟筷子,一双一双地摆,摆出9双。边摆边数,一双2根。然后填6页的表。
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2双筷子有多少根吗?怎样求3双筷子有多少根?4双呢?......9双呢?
板书:2+2=4
2+2+2=6
......
2+2+2+2+2+2+2+2+2=18
3、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接上面板书
如:2+2=22=4
......
2+2+2+2+2+2+2+2+2=29=18
4、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共同点?揭示课题:板书2的乘法口诀
5、学习编口诀。
①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22等于几?
教师:2乘2等于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乘2的结果是4。板书:二二得四
②小组活动。说说232425......29乘法算式的结果,再说说232425......29的口诀。
③反馈,板书口诀。教师:从25开始,得数是两位数,为了口诀顺口,将口诀中的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把后面几句编一编。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间的关系)记一记口诀。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学习例2
1、出示情境图,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共有几个人在滑冰?算式怎样列?24用哪句口诀?42呢?
3、教师小结:24和42都用口诀二二得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课堂活动
1、教材7页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8页第2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二数上册教科书第6———8页例3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增加和减少及移多补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出示例3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2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看茄子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问题(课件呈现)
师: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怎么办?
二、操作思考,解决问题。
1、引导操作
(1)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圆片,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摆一摆。
小军有8个,在第一行摆8个红圆片。这8个表示谁的?(板书:小军)
芳芳有12个,在第二行摆12个蓝圆片,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整齐。这12个十芳芳的。(板书:芳芳)
(2)看着圆片图,你知道了什么?
想一想,怎样用虚线分一分,就能一眼看出多4个或少4个的?
边指边说:这儿的8个是和小军同样多的,这4个是比小军多的。
用铅笔代替虚线把你的圆片也分成这样的两部分。
(3)我们知道了小军比芳芳少4个,芳芳比小军多4个,也就是相差4个(板书:相差4个)。现在两串彩珠不相同,怎样让两串彩珠同样多呢?(出示:不相同→同样多)请大家想一想,先动手摆一摆,移一移,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看看谁想的办法多。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摆成“同样多”的方法。
(1)小军的添上4个,就和芳芳同样多。
追问:为什么添上4个就同样多?
谁再来说说怎样让小军的彩珠和芳芳同样多。
师:相差几个,少的添上几个就同样多。(板书:添)
(2)芳芳的去掉4个,就和小军同样多。
追问:为什么去掉4个就同样多?
谁再来说说怎样让芳芳的彩珠和小军同样多。 师:相差几个,多的去掉几个就同样多。(板书:去)
(3)把芳芳的移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追问:为什么只要把芳芳的移动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谁再来说说怎样移动两串彩珠就同样多的?
师:相差4个,只要移动4个的一半给少的救同样多了,这个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
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只要两串彩珠同样多,都是可以的。
3、整理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使小军和芳芳的彩珠变得同样多,还记得这些方法吗?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方法?(学生回忆并作答,师结合电脑演示3种方法)。
这些方法你都会了吗?动手再试一试,把这3种方法都摆一摆,说一说。
4、回顾反思。
师: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会不同的方法,白菜老师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呢。(课件出示)
师: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比如:把两串数量不相同的数量变成同样多,我们刚才是通过什么来解决的?(摆圆片)
师:对,动手操作可以帮我们来解决问题(课件显示)
刚才把两串彩珠变成同样多,我们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
师: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课件显示)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些方法来学习数学。
二、巩固练习。
1、动手摆一摆(“想想做做”第1题)
(1)按要求用小棒摆一摆:第一行摆15根小棒,第二行摆9根小棒。
师:让两行小棒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吗?
(2)先动手摆一摆,再填空。
(3)追问:你有哪些方法让两行小棒同样多?
(板书:去4个,添4个,移2个)
2、看图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1)第(1)题
看图说题意。让学生先填空,再交流。
追问:梨比苹果多,梨去掉7个就和谁同样多?
苹果添上7个呢?
想一想:这道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吗?为什么?
(板书:双数)
(2)完成第(2)题。
看图说题意,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追问:大力比明明少20�
梨添上()个就和苹果同样多。
师: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这几道题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带领学生读一读板书)
小结:相差几个,去掉几个就同样多;
相差几个,添上几个就同样多;
相差几个,移几个的一半就同样多。
3、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第3 4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思考,在书上做好,师巡查,反馈。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不相同→同样多
相差几个
小军:○○○○○○○○添几个
芳芳:○○○○○○○○ ┇○○○○去几个
双数移一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 下。 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 指名口答 42≒ 63= 84= 155= 124≒ 204= 93= 16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 生回答: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引导学生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引导明确:学生交流完整问题: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3、 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指名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交流明确:求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列出算式:153=?
4、 提问: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想一想、算一算、集体交流,指名回答:想3和几相乘得15,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商是五。
5、 引导:乘法可以写成竖式,除法可以写成竖式吗? 板书,并讲解,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课件按步骤演示讲解: 15 3 =5 5商 3)15被除数 15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 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要有3个5? ②0是从哪里来的 ?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 交流明确:竖式要向上面那样写完整。
6、 试一试:把第一个红红点问题的除法算式写成竖式。
学生独立写写,集体订正。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补充练习: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64= 33= 204=
84= 105= 62=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