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旅游人6篇9-14-10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高考家长帮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6篇旅游人的相关范文,仅供借鉴。

旅游人 篇一

旅游人6篇9-14-10

经济的改革开放,使一批普通人获得机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思维活跃、能言善辩、以贩卖创意为业。目前他们已经渗透市场的每个角落。旅游业近年创下数万亿元产值,与那些制造吸引力的职业策划者不无关系。他们深入民间寻找各种题材,通过由内而外一番提炼,就可以将之转化成挣钱的项目或商品出售。

李庚的工作大致如此。

30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建筑工人,现在已成为旅游创意圈内的腕级人物。他的职业生涯中最顶峰的作品,是修复和开发了那段废弃在古北口荒野上长达5.4公里的司马台长城,使它有机会向公众开放并赚入大把利润。司马台长城因其原真性的工艺文物和历史沧桑概念成为长城之最。

在今天,一个为地方政府和投资商盈利的需要而大肆炒作概念的旅游创意人,与那些竭尽全力帮助房地产商卖楼吆喝的营销顾问到底有何差别?两者的社会性是否毫无二致?

黄昏时分,在华侨大厦的大堂内,李庚滚圆的身板上罩着一件黑红色绸质面料制成的中式外衣,排扣敞开,露出一件同样款式的米白色绸衫,他颔带及胸的胡须,准备于翌日在这里接受颁给他的一项业界荣誉。

“30年前,20年前,我没有梦想到自己能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是市场与文化共生的精灵,”李庚说,“我们不是书呆子,是把书活化的人,能够变成钱,变成政绩,变成一个地区发展的要素,这是我觉得很自豪的。”

票友

李庚眼下已经“做”了五段长城。最早做的那段司马台长城是在1984年,当时他正在北京市委研究室工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批示要求北京市通过对东京和北京的服务业比较研究拿出发展对策。这一指令经过层层批转最后落入对第三产业有所研究的李庚手里。

1980年代初,中国刚刚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北京同样闭塞。就服务业领域而言,政府手里有钱却找不到好项目投入。当时还是归于外事口的旅游事业,看起来算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发展途径。李庚最后交了这份“对策卷”。

“搞东京的课题研究,最大挑战是我们没法和他们比较。他们有歌舞伎厅,那时这是很敏感的,一说歌舞伎,大家就觉得是。领导一听,以为是红灯区。但是长城、十三陵没有问题吧?我记着邓大人的话:‘不争论’,你争论这事根本就做不了。我注重了国际的接受程度和国家的接受程度,要少干瞎事。”

这件事情最终得到国务院领导认可。此后,李庚受命带队对北京地区的文物名胜进行系统普查。那时候,中国依然走在工业化探索阶段,李庚在向国务院汇报的时候却反其道而行,提出可以走“旅游救国”路线。

“当时认为可以不要文化不要生态,就要搞工业。你不能让人民群众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20年前就要让他们脱贫。活路是什么?旅游!旅游立国救国,这是我们的优势。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多样,这些在旅游上都有用。不发达地区只有在什么时候才是领先的?只有当它在搞旅游的时候。少数民族有什么啊?落后地区有什么啊?搞旅游他们就有吸引力。”

李庚脱掉外衣,把它搁到床上。那件宽绰的米色绸衫在他身上滑来滑去。他将半截身子仰躺在深深的沙发里,翘着二郎腿,一双棕色的牛皮鞋在台灯下显出崭新的质地。司马台长城的那段尝试真是让他很满足。

“遇到的困难太多了,我怎么懂得城砖呢?我怎么能懂得灰缝儿呢?怎么知道糯米浆和白灰勾兑的那种比例呢?怎么让东西整新如残呢?怎么给它抹青苔呢?3年以后,这些砖就和3000年至少300年的老砖是一样的。烧出来的砖至少要300年才长青苔。”

司马台修建于明洪武年间。直到现在,有人还认为它只是一段野长城。在没有开发的时候,附近的村民每逢修建猪圈,常会上山去刨长城砖作材料。其中通常又是一些带字儿的好砖。

“死保,什么都不许动,最后就是保死。长城虽是古董,不可以搁在玻璃罩里。它是大地的,老百姓天天拆它,风雨雷电侵蚀它。所以要活保。文物价值高、很危险、很敏感的核心地方不动,有意识连路都不修。边缘地带是可以搞旅游的。有了钱才能维修它。”

“还有群众的利益,凡是有长城的地方,都是穷人呆的地方。在他们眼里,长城的价值就是那几块能搬下来盖猪圈的砖。平遥也是,你让他保护老房子,他偷偷锯断让它倒塌,他恨这个东西。怎么办?治愚先治穷,要让他们脱贫致富,让他们甘心情愿把它当命根子、金饭碗来保护。有了旅游,让他就业、有收入。修好长城一段,带动脱贫一线。你看谁现在拆城墙老百姓先跟谁急。”

司马台时代还是他的“票友”客串的时代,这件事情树立了他当时在旅游界的“名票”称号。后来他下了海,参与组建首旅集团,成为一名专业研究员。尽管目前中国的旅游院校和研究机构相继涌现,但还没有多少人了解旅游研究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中央这次最大的贡献,就是采取了启动内需。一个是旅游,一个是长假,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制度安排。”旅游业能够进入国民经济统计类目和中央政府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他力倡的事项,也是他的老师、(www.kaoyantv.com)老一辈经济学家孙尚清当年的安排。

“有些专家说没有这么多需求;又说大家出门旅游都是受罪,这是虚伪的。你个人有机会出去开会什么的,你忽略了人民群众需要有一个节假时间。没有了节假,首先是对人权的剥夺,对一般公民权利的剥夺。这些年为什么旅游这么旺?压抑不住啊。村长都懂得搞旅游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概念,他们认识到了。原来几间破房一个破庙一个烂山沟儿,现在都有吸引力了,泉水空气都有吸引力了,这实际上给了普通人发展机会,给了落后地区发展机会。”

生意经

进入宴会厅的路上,他不断碰到熟人,握手,寒暄,有时还会咬上几句耳朵。入席之后,见到另一些熟人经过,还要站起来,或者举手招呼一声。在座的绝大部分是旅游界的官员或前官员。李庚这次已被评为建国60年中国旅游文化杰出人物。但这只是民间自发评选,他对此不能释怀。

“这种活动本来应该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出了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应该进行评价和总结。但他们都是官员,缺少这种训练,忽略了思想创造的过程。眼光看不太远。”

开席不久,有人给他送来了两盒酒。他从盒子里取出一段竹筒,那是从蜀南竹海成年竹林里截伐下来的。3个月前它们还好好地生长在竹林里,但竹节内被注入了大量的白酒。现在这段竹筒的两个竹节还是完整无损,里面存有即将开启的美酒。

李庚走到国家旅游局一位原司长面前,将这一截竹筒和一块光滑的雨花石放在他的面前。司长不懂得开启窍门。李庚操起雨花石,

朝着上端的竹节中心砸出一个小豁口,然后将里面的酒逐一倒入高脚杯中。这种创意让在座的人感到新鲜。举杯留影之后,李庚端着这一筒酒,又转到别的桌上去了。

“酒都讲究在坛子里、山洞里窖藏,但那是死酒,不是一种生命状态。这个酒就是一种生命体,竹子是生长的。遇到我之前,厂家始终不讲他的竹子,老讲他的酒。我说我要连你的包袱皮儿一块解释。我给朋友们敲击的过程,倒酒的过程,现在还不够雅。将来我还要做当代的兰亭集会,曲水流觞,请一大批顶级文人,在圆明园废墟上,写诗写字吟唱评酒,我要把这酒活化起来。”

李庚将这称作“无中生有、创新创造”,这是他的一个创意层次。但这还不够高明。长城是腐朽的,却被做成一个产业链,解决了至少100万人的生活问题。

“我们的表达,需要一个概念,一个创意,原来炒作是一个贬意词,现在是中性的。就是要好玩儿,要让人乐起来。”

自从旅游业产业经济地位被确立以来,像李庚这样一批思维活跃分子的能量一夜之间随即被释放。

放在25年前是无法想象今天的。当年他把全国旅游专家找到北京来,其中才有3个副教授,正教授一个没有。如今他自己已取得教授职称,中国旅游业从业人数每年也以10倍规模往上增长。

“在我们这一代还年轻的时候,旅游事业全部是官方管制。现在在决定投资和风格上,虽然地方一把手还会起很大作用,但不得不聘请专家和接受批评。这是因为他们既要向政绩负责,表明想要做一番事业的决心;也要向市场负责,搞招商引资,投资商是要赚钱的,需要找到市场衔接点、卖点。”

20年前创外汇,20年后扩内需。老一辈经济学家孙尚清当年的论调为此做了注脚。他说,旅游现在是以经济功能为主,若干年后将以多种功能并存。难以知道这种转换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

“过度商业化在局部是很严重的。比如周庄、平遥的一部分'小商店太多,弄得很世俗。人们原来穷,突然来了客人了,唯利是图、刻薄,这对人心灵的腐蚀是很严重的。这20年对商业意识和商业交换方式的唤醒过程,旅游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不能过度。现在旅游发达地区就有些过度,落后地区反而还是很纯朴,还需要补贴示范。”

他起身去烧水。电水壶的呜呜声在房间里持续响了一阵。回到沙发上,他呷了一口新泡的红茶。

“我要很冷静,既要帮助他们致富发展,又不要过度商业化。旅游是一团野火,当我们寒冷饥饿时,我们需要用它来取暖,烤熟食物,照亮光明,但不要让这团火灼伤我们自己,毁掉家园。过度迎合访问者,容易造成这个问题。”

问他怎么样才能去工具化和功利化,他却

“太俗,这个好办,关了它、封了它、提高门槛就行了。八达岭原来关城里都有卖货的,现在哪有啊?但是有一种思想,为了盈利,不珍视自己,不尊重自己,一味迎合这是对地方文化精神的伤害。什么最重要?新天地告诉石库门是最重要的,后海告诉老胡同是最重要的,但是你没告诉之前就拆了口50年前没告诉城墙重要,就拆了。全中国现在对建设部批评最多,这三五十年把中国搞成一个模子了。旅游幸亏商业一点,它的本质是求异的,这样才能卖出价钱,这一点它是有功劳的,不然全都搞成北京了。”

李庚现在对北京城首要一桩意见就是去年落成的前门大街。数年前政府决定投入重金来改造这条破败不堪的核心街道,以免影响观瞻。但这条仿古街道从它重新开放的那一天起,就遭到痛骂无数,被斥为“赝品一条街”。商业运作更是不成功,至今有半条街是空落落的。

“他们原来没有旅游专家参与,有很多这种很自负的人,包括政府、文化、文物、建筑部门,他们觉得自己有本事,你们搞旅游的太俗气,我们有权、有规格。他有这种想法。但前门大街就是一记响亮耳光。没挣到钱,终于服气了。现在旅游业人士过度商业化、过度没文化、过度死化、过度布景化,也是灾害。”

板荡英雄

电话忽然响了起来。等他绕到床头柜那边的时候,铃声却中断了,再也没有响起来。这时夜已深。他返回自己的位置。

“原来我 这一年给我们一个更重要认识,板荡识英雄。比如地震,在我之前,四川专家最先得利。结果试了一年,做不成事儿。”

李庚之前就是地震灾区北川和什邡政府的顾问。地震发生50小时之内,他在北京接受一档奥运会的广播节目采访时,呼吁灾区官方要有新资源观,注意留存地震遗址,认为这正是地震后老百姓的饭碗。

地震一周年后,有灾区建成了地震遗址公园,通过出售门票的形式向公众开放,这在社会上激起了一些怒火。

“我坚决反对把遗址搞成景区收门票。这是不道德的,他们没有理解我新资源观的精神。遗址是供人凭吊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不能谁圈起一块地就卖票。我指导的北川,为这个跟他们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们说要善把灾区变景区,我怒斥他们,喝住了。我说你根本不对,你这种方式赚不了钱,公众要抵制你,我就要带头呼吁抵制你,你们赚钱无数,但别挣这死人的钱。”

他不时伸手去捋一捋胡须,那部黑白间杂的胡子松松地挂在胸前。声音提得很高,似乎要打消别人对于他能否震慑官方的疑问。

去年7月他去了灾区,实地踏勘一些重要景点,提出规划保护意见。在北川,他计划将地震救援指挥部包装出来,通过布景还原当时救援指挥现场;在什邡,他说服地方政府将站在那里喊话的化肥厂遗址保留,修成一座英雄中国广场。他还希望江苏无锡的灵山能够援助汉旺依历史故迹建一个云雾道场,用这种手法带活地震遗址。

“地震旅游是做不起来的,全世界没有靠地震发财的。唐山大地震告诉你不可以,人们的哀痛心情不是拿来换钱的;庞贝古城告诉你可以,但得等上3000年,成为古迹才可以。还有次生灾害,第一次我到北川县城,来一次大水,被泥石流全淹了,没有了,你指望这个卖得了钱吗?”

对于他拟在汉旺打造一个用于民间法会的道场创意,人们难免心存疑惑。但他 这是他身后一套班子拿出来的集体方案,用了整整一个国庆假期。他们相信这是对灾区的软援建。

“宗教有安抚社会心灵的功效,只要能控制得好,招商引资不是问题。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北京为什么安定?每年死这么多人,是有个八宝山,开会凭吊一下,就完了,灾区那么多冤魂野鬼,你也要给他一个场合啊,闹不了事的。中原的道教已经在那边搞过法会了。这给了我启发。”

旅游人 篇二

我国旅游业要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科学的行业规划,更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的参与。而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和教育密切相关。

(一)当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人数上看,专业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到2015年,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149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74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38%。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培养不仅包括本科生教育,甚至包括专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人才数量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脚步。其次,专业型人才数量严重缺乏。我国旅游业发展不仅包括国内旅游业发展,更要包括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国内发展不仅指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业的发展,还要包括其他类型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专业的了解国内、国际旅游情况,熟悉各种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发展特色,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旅游人才严重缺乏。再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开展时间尚短,人数有限,而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需求行业从业人数众多,因此,导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隐患。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与旅游业行业之间存在“供需错位”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数尤其是专业从业人员缺口巨大,整体行业素质亟待提高,而我国各级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应当非常良好,但是,具体情况却不是“供需双赢”,而是出现了“供需错位”。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与行业“供需错位”。从旅游管理本科生课程设置来说,传统的本科学历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包括外语、计算机、体育、语文、数学、专业课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同时,课业成绩的取得多以分数取得的方式,要求学生达标方能毕业,取得学历。从专业设置的出发点来说没有问题,旅游业专业人士确实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和培养多种素质和能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更多的课程设置和分数设置把学生限定在追求分数的努力当中,并没能区分出主次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认识不足。其次,本科生的“眼高手低”也是“供需错位”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的本科生家庭从小的家庭教育就是“多动脑,少动手”,“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等,因此,注定现在的九零后等本科生动手能力偏差,吃苦能力不行,“眼高手低”。第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加重学生的“眼高手低”。本科生学历教育的头两年被称为基础教学阶段,重要学习公共课,包括外语、政治、体育、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以及一点点专业知识。因此,在这宝贵的学习时间中,学生们都在继续“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实际的社会生活实践课程几乎没有。等到后面安排的教学实习的时间很短,学生们还没有对旅游行业有个整体的从书本到现实的过渡过程,就已经结束了实习,进入工作选择状态。而实际的工作生活又和学生时代完全不同,这也就造成了“供需错位”。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要与社会接轨,培养适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需要调整

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人才,需要对现有的本科生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加以调整。将本科生的学历教育目标从当前的培养综合性人才改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行业需求接轨的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将两年的综合知识学习转变为一年,或者转变综合知识的考察模式,由考试模式转变为考察模式。将学生的精力从书本教育分数教育中转移解放出来,让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中,在此基础上,自行决定专业的去留问题。而留下来的学生则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更有热情去搞好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其次,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本科学生的实习经历是非常宝贵的。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起到让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们体会到人生百味的作用,体会到未来工作的辛苦和人生的不容易,从而使大学生们更加珍惜人生,珍惜机会。同时,本科生的实习环节不能从“一而终”。就是本科生的实习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能够让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环境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大学生自身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未来的学习时间得以改善。当前,本科生的实习更多的是在某企业在一个基层岗位“从一而终”,充当了某企业的临时的便宜劳动力。

(二)本科生培养计划应当适当扩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旅游人 篇三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政策;台湾

1概论

服务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服务业的就业人口与产值的比重愈大。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目前服务业就业人数不仅占台湾就业人口的近7成,且对于10年来台湾经济成长率的贡献亦远高于农业和工业。现今受经济不景气影响,2004年整体经济呈衰退局面,唯有服务业仍维持正成长的水准。世界旅游组织(worldtourismorganization,wto)指出,“旅游”已成为许多国家赚取外汇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各国的外汇收入中约有超过6%来自旅游收益。1975—2000年间,世界旅游产业一直呈现稳定成长趋势,平均年成长率为4.6%。世界旅游理事会(worldtravel&tourismcouncil)在针对旅游产业对世界经济贡献度所做的统计及预估中,利用旅游卫星账户系统更近一步估算出,在2005年全球旅游经济产业将达62000亿美元,产业规模占全球gdp的10.6%,旅游产业提供超过2.21亿个工作职位,占全球就业人口的8.3%。预估2015年全球旅游产业的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旅游就业人口达2.70亿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上述可计算的旅游收益外,旅游产业中有许多活动(如导游、销售纪念品)以及收入(如小费),属于关联经济效益,很难反映在统计数字中。据世界银行统计,台湾1990—1999年间,关联经济(台湾称地下经济)附加价值占gdpl6.5%,平均每年达1兆(1万亿)台币(约310亿美元)以上,说明每年的地下经济收益相当可观。对于旅游产业而言,隐身于地下经济的人力及其所产生收益亦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数据说明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对于台湾经济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相关产业的效益可观。相应地,同样有许多旅游业人力隐藏于相关产业中,例如夜市、摊贩等。

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关系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将通过网络搜索和其他数据收集方法收集二手数据,对台湾地区旅游产业政策变化中的人力资源政策变化和旅游产业的人才培训等方面加以讨论。

2人力资本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早期多称为人事管理(personnelmanagement)或人力管理(manpowermanagement),为企业六大功能之一,其主要责任在于依据组织成长与发展的需要,适时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人力,以支持组织中的各项作业,进而达成组织的使命与目标。企业人事管理的发展源自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期间,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量员工涌入工厂中,产生了管理上的问题,例如人员的招募、甄选、出勤管理、薪资核算和人事数据的维护等,早期的人事管理内容大多即以这些例行性行政事务为主。但由于工厂人数渐多,企业主不再能亲身掌握处理所有的人事工作,才有专业人事部门的成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经济的高度成长使百业兴盛,也造或了就业市场劳动力供给的相对不足,人力规划(manpowerplanning)的观念开始进入企业界,希望透过对组织人力需求作先期的预测与规划,进而以各种手段确保所需人力的适当获得与维持。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manpower这个被视为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也被中性的humanresource取代,“人力资源”一同也彰显了人为组织中最有价值的资源。

乘着经济发展的浪潮,企业规模不断扩充,组织迅速膨胀的结果造成了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获得、培育与发展,并试图以更具竞争力的薪资、福利以及工作环境吸引企业所期望的人才进入企业,并以员工在组织中发展的展望与承诺,留住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而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生涯发展管理即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两大特色。经过20世纪7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造成世界性的经济衰退,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其中,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最深的有两个趋势,一是高科技产业的高度发展,一是后工业吐会服务业的兴起,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中,企业约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的素质,高水平人力的获得和维持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人力资原管理开始扮演策略性的角色。即使在一般企业中,人的重要性也再度受到重视,进入了所谓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均时代。

综合以上所述,兹将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演进整理如表1所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与成长,普遍推动人力资源政策。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使世人了解“人力资本形成”比“物质资本形成”对于经济成长更为重要,而人力资源的品质又比人力资源的“数量”对于生产力提升更具影响。由于人力资源的品质取决于社会的教育及训练体系的运作,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当重视由政府所主导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规划与执行。以台湾地区的人力资源政策发展而言,台湾地区的人力资源政策在初期是配合经济发展所需,侧重人力规划的工作,尤其是利用教育体系培养提供各期经建计划所需的人力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后确认,人力资源政策逐渐形成正式的组织和具体的方案,而被纳入各期经建计划中。台湾地区历年来人力资源政策中,以旅游业发展历程而言,为落实“行政院”推行的2008年游客倍增计划,目前台湾地区旅游从事人员培养重心偏向于以提升服务理念与品质及推动证照制度为主要目标。台湾当局相关机构以及大量提升的旅游相关科系或教育训练课程,为台湾地区的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养成制定更完善的规划。

3台湾旅游就业市场及人力需求

旅游是快速成长的国际性产业,对于解决就业有着重要的贡献。由于旅游产业包含多种活动,因而促成旅游相关工作的复杂性,因此,旅游产业的就业市场也就涵盖了各式各样的工作内容与类

别,且需要各种不同程度的技能。一般来说,旅游领域的五大产业包括旅行业(即旅行社业)、旅馆业、餐饮业、运输业及旅游游乐业。旅行业是为旅客设计安排旅程、食宿,提供领队人员、导游人员,代购代售交通客票,代办出国签证手续有关服务而收取报酬的营利事业。在台湾,旅馆业包括国际旅游旅馆、一般旅游旅馆、一般旅馆及家庭旅馆等四大类,是对旅客提供住宿及相关服务的营利事业。餐饮业是指饮食业中与旅游有关的部分,一般的饮食业范围包括餐馆业、快餐餐饮业、小吃店、饮料业、餐盒业及其他饮食业等。运输业指从事水、路、空客运运输及有关旅游服务的行业。旅游游乐业是指经主管机关核准经营旅游游乐设施的营利事业。旅游产业创造的就业人数如表2所示。

大致来说,旅游相关产业是一项劳力密集型的服务业,这些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是整体游客体验的重要环节,旅游产品的口碑有很大的比例是建立在服务人员与顾客间互动过程中所带给顾客的感受。而高品质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则有赖于高品质的旅游人力。目前台湾当局推动台湾旅游产业的首要任务即为实践2008年游客倍增计划。为促进达到此计划的目标,当局提供许多培训机会,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理念与服务品质,以因应台湾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此外,当局亦逐渐推动证照制度,借由证照考试的方式来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相关专业人才,以提供旅客更高品质的服务。

4旅游政策中人力资源的发展

旅游政策的拟订,是当局在现存的限制条件与预判未来可能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旅游需求与发展所提出的“指导纲领”。由于台湾政治情势的转变、全球旅游事业发展趋势、岛内经济成长及休闲时间使用形态转化等影响,当局对休闲游憩的界定在每个阶段均不同。台湾对旅游游憩的定位,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教化意义中加入赚取外汇、劳动力再生产、休闲产业及服务业升级的功能。

4.1以社会教化为目的(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的旅游游憩政策,主要是以“寓教于乐”为主,即透过休闲活动达到教化的目的。这个时期的旅游,在“勤有功,嬉无益”的儒家教诲及物资欠缺的条件下,被视为有钱有闲者的专利。1953年,蒋中正先生在“民生主义音乐两篇补述”中,将国民旅游游憩列为台湾重要政策项目,指出如何利用自由闲暇时间,不仅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文化和政治问题,呼吁国民旅游游憩活动应含有国家的意识,赋予旅游游憩活动伦理规范社教,文化象征或发扬民族优良文化精神等3项功能。

在政策推行上,除先后成立“台湾省旅游事业委员会”、“旅游事业项目小组”等专责机构及实施“发展台湾旅游事业三年计划”外,并通过学校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及广电传播系统,推动能“培养民族正气、鼓舞战斗精神、发扬蹈厉气概、笃实光明风度”的休闲活动,强调主流的休闲文化,而将民间的流行文化斥为商业低俗,加以压抑。

4.2以赚取外汇为目的(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的旅游游憩政策,除延续着上个阶段的教化功能外,因受到国际发展旅游事业的影响,加入争取外汇的目标。为了争取国际旅游客及侨胞,除了将政府旅游部门机构加以扩编外,于1961年起将“旅游事业四年计划”并入第三—五期的“经济建设四年计划”外,也着手进行风景名胜区的调查规划和森林游乐区的开发。

然而,虽然这个时期开发活动开始兴盛,但政府以时期保障安全为由,分别制定“期间台湾地区山地管制办法”、“时期台湾地区各机关及人民申请进出海岸及重要军事设施地区办法”、“台湾地区沿海海水浴场军事管制办法”,限制山地海岸使用活动,也限制了风景最为优美的山海地区的旅游游憩发展。

4.3以劳动力再生产为目的(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台湾受到外交挫败的影响,旅游事业困顿不前。另一方面台湾工业化过程纳入新国际分工,岛内休闲政策以鼓励国民旅游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但这个时期的重要措施,大多停留在各项土地使用管制计划,真正大力发展旅游事业、进行各项投资,是1978年大陆开放旅游,导致来台旅客、外汇收入成长率停滞不前,台湾旅游事业跌至谷底。

4.4以休闲产业化为目的(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旅游发展仍未能突破70年代的困局,至80年代中期,台湾旅游政策由推展时期迈向转型期,各项重大投资纷纷投入,如国家公园的建设。政府解除及放宽山地、海防及军事管制区,也使台湾地区的游憩空间大为增加。同时政府当局开始强调多元化的休闲活动,如文化旅游、休闲农业。这个时期的“文化资产保存法”、“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南部区域计划”及第八期经建计划,都强调“保护自然景观”与“开发旅游资源”的依存关系。

4.5以服务业升级为目的(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台湾旅游事业的发展,在行政事权不统一、社会环境急速恶化、签证手续繁琐、物价高涨、治安恶化及大陆旅游、出国旅游的强大竞争下,首度出现“零成长”乃至“负成长”的局面,衰退状况更甚于70年代。从而使旅游局“争取四百万游客不是梦”的口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此同时,台湾经济发展正由以劳力密集型工业为主,步入以服务业为主,因此,休闲产 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旅游政策有:①“经建会”将“规划建设休憩体系”纳入六年“国家建设计划”,并在“服务业发展推动方案”中,将休闲服务业与工商服务、信息服务、工程顾问、现代化商业、环境服务、医疗卫生同列为“重点发展服务业”,并指出文化资产与旅游事业结合,是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的目标。②“行政院”农委会为配合未来社会需求,提供高水平的森林游憩场所,规划建设全岛北、中、南、东四区域共21处森林游乐区。③“旅游局”策划大型游憩区以满足国人游憩需求,加强鼓励兴建旅馆,鼓励旅行业者着重来台旅客的招揽,筹建大型游乐区及运输系统容量的协调等,争取国际游客列为未来发展重点。

台湾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本培养是由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成形的,即从以服务业升级为目的制定旅游政策时才开始加以考虑。虽于1980年所修正施行的发展旅游条例中已有对导游人员的规定,但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相关人员的管理制度则是一直到2001年法案修正后才较完整,不仅对导游人员有所规范,对领队人员、专业导览人员等皆有所管理。此外于2003年,当局更将导游、领队人员纳入国家考试,借以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进而保障游客国内外旅游的权益。对于旅游相关人员的技能检定亦日趋成熟,如中西餐烹调、烘焙、调酒、餐旅服务等

专业技术的考照制度,借以培训更多专业人才。近年来,因服务业分工越来越细的影响,各大专院校及高中职校皆纷纷成立旅游相关科系,而旅游相关业者也愿意对其员工进行在职训练,已不再认为投资在员工训练上毫无商业利益。

目前,当局推动台湾旅游产业的首要任务即为2008年游客倍增计划,因此,各业者均以提升员工的服务水准为目标,亦即提供游客更高品质的旅游人力。抓住当局提供大量训练的机会,并配合实务演练、案例解说及经验交流等方式,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理念与服务品质,并辅导旅游从业人员能以

5结论与讨论

台湾的旅游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台湾整体经济呈衰退局面,唯有服务业仍维持正成长的水准。因此,旅游产业对经济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人力资源培养的问题也迫在眉睫。本研究探讨了台湾旅游人力资源政策转变的过程,得出如下结论:

(1)台湾当局对旅游游憩的定位,已从20世纪新视野、新观念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台湾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与挑战。台湾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可透过参与教育训练或是证照考试来提升其自身的素养,2004年台湾地区为适应2008年游客倍增计划所实施的各式训练整理如表3所示50年代的社会教化意义中逐渐加入赚取外汇、劳动力再生产、休闲产业及服务业升级的功能。

旅游人 篇四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三大价值

“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都称为旅游资源”。所谓旅游动机,是指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养、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项目的旅游活动,能满足人们某种心理上的需要。

旅游资源可分为:(1)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景观,属于天然赋与的,如山水、生物、适宜的气候等。(2)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如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宗教圣地、民族风俗等。以上旅游资源都具有非凡(个性特色)、长存(永续利用)、多样的特性。

旅游资源所以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在于它的价值和功能。

1.艺术观赏价值 指客体(旅游资源)景象的艺术特征、地位及其意义。某地旅游景点构成要素多样,主景、副景、衬景组合方式与格调和谐,季相变化有序,由此而形成的景观内容;丰富多彩,对景象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观赏时有三项内容值得注意:①地方色彩的浓郁程度,即个性的强弱程度,②历史感的深浅,③艺术性的高低。据此确定旅游资源的艺术观赏价值。

2.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的历史意义是评价历史文化价值的主要依据,年代愈久远,文物愈稀少、愈珍贵,文化价值愈高。我国的赵州桥,外观平平,但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石拱桥,故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许多风景区的碑刻、楹联、诗画、匾额等,出自名家之手,作者知名度越高,愈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3.科学考察价值 指景物的某种研究功能,或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的理论价值,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作为我国最完整、最典型的“火山博物馆”,在地质、地貌、水文、生态、泉水药用等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世界第八奇迹”,它已成为研究历史、雕塑、军事、美术的科学园地。

二、三种类型旅游景观组合美的观赏价值

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区分布、景观特征及其组合状况在很大程上决定着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尤以对景观要素和地域组合状况的了解,有助于领略旅游资源的品位和特色,也有利于深层次地理解旅游资源的科学内涵和构景艺术。

1.景观要素组合 通常把旅游景观分为三种类型:

(1)自然风景型 指自然环境各要素构成的天然景观。一是单要素自身排列的美,例如: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从岱宗坊起步,“登泰山,一步一层天”,悬崖怪石,越上越险,越险越奇,晴天群峰争艳,阴天云海茫茫,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泰山之雄伟,观赏性和吸引力很强。而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青城幽、雁荡怪、珠穆朗玛高,同样驰誉世界名山之中。另有风景水、风景动植物、风景气候等都各有奇特的造景特点和功能。二是多要素之间的组合类,山水林草组成的自然界是自然美的源泉,所谓“山得水而活,水依山而幽”,风景名山雄、险、奇,显示出令人心旷神怡的阳刚之态;河湖、流泉、飞瀑的光、影、形、声、色,体现了清秀飞舞的阴柔之美,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构成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面,人游其间,若行画中。杭州西湖就是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光山色而赢得“人间天堂”美称的。又有“山得林则研,林因山而茂,山得洞而奇,洞赖山而育”的说法,“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也就是由于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才得此美名的。

(2)人文风景型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活动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文风景之美,是由地域、民族、历史、城乡风光、社会风尚以及科学成就等因素共同产生的综合效果。例如:昆明附近兴建“民族村”,展现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情风俗,吃、穿、住以及舞蹈、音乐、美术工艺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地域性、民族性的民族系列展品,对于异族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因为越是与原来所熟悉的环境区别大,越能满足旅游者求异求新的好奇心理。又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同为皇家苑林,前者富丽堂皇,后者朴素淡雅各有鲜明的个性特色,风姿尽现,因而人文景观的社会美、艺术美,就听凭各人去领会了。

(3)综合风景型 指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协调组合的美,构景要素越丰富,相互联系越紧密,艺术价值越高,感染力吸引力也就越大。世界上著名旅游景点大都注重了这两要素的综合开发。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衬以素雅朴实或雄伟壮阔的奇特建筑,碑刻、匾联、摩崖、诗词点出风景特征,抒发人们对山水林木的亲切感受;加以古代传说、神奇故事渲染寺庙环境特有的虚幻飘逸气氛,入境旅游,宛如进入“仙山琼阁”的境界,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由上可知,最佳组合的风景区,应该是旅游资源密度大(在一定地域上旅游资源集中的程度),观赏景点相距甚近,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协调配合,兼有观赏、研究、实用价值的多种功能,共享程度高,这就是人们所向往的旅游区。

2.景观地域组合 各种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反映着一定的地理环境特征,世界各地旅游资源分布广,空间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1)点状 在一个地区内,旅游资源密度大,个性特征明显,具有独特功能,当然该地风景知名度高,吸引力大。

(2)团状 在邻近的几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风景组成要素的差异性以及组合变化的多样性,它们联合组成不同景观的综合体,其旅游价值 例如:围绕太湖的苏州拙政园、网狮园、寒山寺、玄妙观;无锡的太湖景色、鼋头渚、蠡园;宜兴的三奇及紫沙陶器等,既给旅游者一路行程增添了游览内容,又提高了它们各自的知名度。

(3)线状 旅游景点呈线型、环闭型或马蹄型旅游线排列,旅游者沿一定线路,欣赏较为分散、千变万化又各具特色的景观,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歇一歇,此也可称谓组合良好的旅游线路。由西安沿东线:半坡村遗址(距今5000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所在地)——临潼骊山、华清池——秦陵——秦始皇兵马俑,沿线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文物,地上地下,看不胜看,美不胜收。“古”字在人的心目中回荡盘旋。

看来,旅游价值的体现,一是与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广西北海市位于南亚热带,一年春、夏、秋三季可以进行海水浴,比大连、北戴河开放时间长得多,显然,旅游价值前者高于后者。二是旅游资源与旅游依托城市、旅游依托城市与客源市场之间的交通条件也会影响到“可进入性”的程度,交通便利,容易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旅游资源容量(一定时间内容纳最大游容量或旅游活动量)大。如果交通不便,景观虽好,如晋陕之间的黄河壶口瀑布,可谓我国飞瀑之最,但“可进入性”差,资源价值也难能发挥。

三、旅游景点观赏的三点要求和三项要领

旅游的主要内容是对景物的美学欣赏并了解其科学内涵,使旅游活动具有文化性、科学性、增智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以利于旅游者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从观赏要求来说:

1.作好观赏准备 包括旅游知识上的准备,如旅游线路、旅游活动方式、旅游对象的熟悉;思想情感上的准备,旅游在心情上是愉快的,而在体力上要有劳逸如何结合的打算。

2.记住观赏过程 旅游活动是一种身心都投入的审美活动,需经过感知阶段——思维(或悟性)阶段。当你进入桂林七星岩、芦笛岩洞,首先感知的是一堆堆奇形怪状、杂乱无章的石钟乳,并不觉得美在那里,紧随导游指向,请看这像不像是狮子顶球、那是不是金猴摘桃………说人像人,说物像物,千姿百态,灿烂夺目的景点不断地勾起了旅客的遐思联想,使杂乱的景物变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呈现出新的内容、新的境界、新的意趣。回首思全局,洞中的艺术世界,淋漓尽致,宛如一个多样统一的台谐整体,无形中人的美感得到了升华。

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因此要观赏事物的形——大孝方园、高低、长短、曲直、正斜等是否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以及是否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也要看其质(质感美)——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等;还要看其势——动静、疾徐、进退、升沉、零散、抑扬、轻重等,这些对立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就形成了和谐美,给人以教育、知识、启发、乐趣和享受。

3.找准观赏着眼点 欣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着眼点应有所不同。

欣赏自然风光,从形象特征——雄、奇、险、秀、幽、旷6个字入手,例如:山岳是构成自然美的骨架,也是人们领略美学艺术的集结点,在观赏时只有把高度与坡度结合,仰角愈大,才能有效地感知山岳的“雄”与“险”。也只有视野开阔、奔腾豪放,才能体现平原湖海的“旷达”,抓住这些构景要素的本质特点,便于科学地了解景观自然美的特色。

欣赏人文景观,先要投入思想情感,晓得该景物的知名度,再以情观景,欣赏文物的古、特、雅,从而领略到建筑布局的结构美、色彩美、形态美;欣赏作品的艺术美、思想美;欣赏历史遗迹的古朴美、奇特美;欣赏革命遗址的高尚美、情操美。情与景、意与境融为一体,潜移默化,使旅游者受到了教育。

旅游收获大小,与能否把握观赏要领有很大关系。

1.观赏时机与观赏状态 有些景观只在特定时间出现,如钱塘观潮、洛阳牡丹、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只要届时前往,可满足观赏要求,过时则不候;但有的如海市蜃楼、铁树开花、泰山观日、峨眉佛光等,即使按时前往,也难以保证确有所获,故只能巧遇,而不能必求。

景观状态决定着旅游者应采取静态观赏、动态观赏、还是动静结合观赏,随机而定,各有所得。即使在动态观赏进行中,走到地势险要处或空间形态转换处也得要“停视”,领悟碑刻、题咏、摩崖对环境的画龙点睛作用。

2.观赏位置 旅游者与景点的距离、远近,影响到透视深度、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

(1)近距离观赏 宜于观赏小体量景致、近景、主景、副景、特写景,例如:池中观鱼、园中花卉、壁画、佛像、喷泉等,看得真切,所谓“睹芳草能一眼看清”,就是近距离观赏的好处。

(2)远距离观赏 宜于大体量景致,全景、远景、衬景的观赏,可收到“观巨物能一览而颈的效果。

(3)选择适当位置观赏 对于某些特定的景色,选择适当位置,方能清晰地观察到借景(招外景、山色、寺庙于园内)、框景(在门框、窗框、孔洞所限的范围看外景)、障景(借假山、树丛、亭阁挡住视线,以摒弃杂乱俗丑于园外)、配景(衬托主题的景色)以及对景、爽景等构图艺术的巧妙处理手法,从中使人受到启发。

3.观赏视角 选好观赏视角影响到观察效果。

(1)正视(平视、平眺) 观赏者面对主景,凝视景物特征,清晰可见;或视远景,视线可以延伸到远处,窥其全貌;或欣赏浑为一体的山水,足以展示其开阔坦荡。

(2)侧视(斜视) 为突出景物的某一特征,观赏者与主景构成一定的角度,窥探其局部,形象逼真,精致奇巧。对强化主景有一定的作用。

(3)仰视 欣赏主景的高耸、险峻,远望山峦起伏雄秀,激发人们攀登绝顶的情趣;或站在谷底,欣赏“一线天”状的幽深峡谷,只有仰视方能觉察两侧岩壁象是刀削剑劈的峡景,雄伟壮观。

(4)俯视 观赏者站在制高点看全景,能见景物的纵深层次,站得高,看得远,使观赏者产生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有时贮立亭台楼阁之上,俯瞰江河湖海碧波惊涛的壮丽景色,给人以一种意境深远、潇洒自在的感受。

四、旅游活动的三大效益和三个消极作用

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关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知识要求,是从旅游活动的正负面效应提出的,就积极作用来说,有三大效益。

1.社会效益 指对社会进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增智长知、思想道德、精神需求的影响。因为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国内与国外、上层与下层的诸多文化形态兼容并蓄,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H·Maslow)的需要论,把人的需要(或精神发展过程)分为7个层次:

例如:生理需要,旅游是一种休闲活动,游览、娱乐,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社交和尊重的需要,旅游是一种社会地域活动,是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与媒介,而国际旅游又是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纽带。认知的需要,旅游是一种学习活动,遨游于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界,扩大知识视野,有如“读天下之大书”,增智长知、陶冶情操。审美的需要,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从静态美到动态美,从自然美到社会美、艺术美,从观察外在形式美到领会内在精神的美,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情趣。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的高级心理需要,旅游恰好是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体现。

2.经济效益 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繁荣、人民收入增加,劳动时间缩短,旅游活动已成为人民大众广泛的一种社会地域活动,于是,旅游业也就由此应运而生。英国学者H·罗宾逊认为旅游业是一种“多元现象”,是现代化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产业,它要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性服务,从而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获取自由外汇、积累资金、创造财富、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其他经济部门共同发展的一个主导经济部门。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6年是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一年,法国是世界接纳游客最多的国家,美国是国际旅游收入最多的国家,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中东也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0年,旅游业将以每年4%增长率增长,旅游人数将达到7亿人次,收入超过6000亿美元,创造近1亿个就业机会,由此表明: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经久不衰和最富有活力的经济部门。

3.环境效益 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有利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并认真保护好风景区的山水林草动植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并能改善环境质量;如果自然景观配以人工景观(如林中藏寺、山巅建塔),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美化了环境;设立自然保护区、划为重点保护文物,加强了管理,保护好文物古迹,以发挥旅游资源“常存”的特性,永续利用。

若从旅游活动的消极面来看,也可能出现三种弊端:

1.污染 任意排放三废,导致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发生。任意修建不协调的建筑物,造成不应有的视觉污染。

2.破坏 一是盲目的生产活动对旅游环境质量的影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兴土木、炸山取石、砍伐森林,抢占风景区面积等,这是由于旅游环境意识薄弱而造成的。二是由于缺少社会公德,在旅游区内乱扔废物、攀木折花、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的行为,影响了环境质量。三是超旅游资源容量,游人过多,足踏、呼吸、体温也会对景区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美国人类学教授赛瑞娜在所著《文化人类学》一书中,叙述了旅游的积极作用后,又深刻地分析其消极作用的一面,“无计划的旅游业以及受外界控制的旅游业,可造成旅游点过分拥挤,加速乡村都市化的进程、非旅游地区劳力缺乏以及犯罪暴力行为增加等弊端。也易盲目羡慕西方货和西方生活方式和经济的影响”。

如果旅游区搞不健康的黄色服务,还会影响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人 篇五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0.24亿人次,同比增长9.9%;随着中国旅游的高速增长,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据数字英才网统计显示,一些高级旅游人才的年薪能达到30万以上;国务院在〔2014〕31号文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在2015年6月也印发了“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施方案。无论是从旅游市场、旅游行业还是国家层面都释放了一个信号: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而教育部在2014年10月的就业率低的专业名单中,旅游管理赫然在列。一方面是旅游人才旺盛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理想的就业形势和较低的行业停留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人深思。

一、“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探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前,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互联网+”。“互联网+”是腾讯CEO马化腾提出的,他认为“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可以看出,“互联网+”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三是优化结构,四是跨界融合。这与旅游业服务性、体验性、创新性及综合性的特点基本一致。行业的特点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又是人才供给的关键,因此“互联网+”的模式特点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无疑是一个启发。

笔者认为,高职“旅游+”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这样理解: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按照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保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融合行业的前沿理念和实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及优化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高职旅游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二、现阶段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定位偏高

部分高职院校对旅游人才的定位偏管理型,重理论轻实践,加之实训条件不完善,校企合作不成熟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造成理论多,实践少。对旅游企业来说,需要的管理人才首先是熟悉基层工作,并有较熟练的实操技能,如果单凭书本知识去谈管理,那是纸上谈兵。偏管理型的定位也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事基层实践工作,最终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行业停留率低等问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需改善

首先,实用性不强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参照的还是普通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在教授上有明显的“母体印记”,之前如何教学,现在依然如此,不符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定位。其次,课程设置与新形势下旅游业态所需的能力脱节,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引入,使得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

(三)师资力量需强化和完善

目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熟练岗位技能,更新行业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对一些产业关联度高,但无法涉足的领域,如旅游的信息安全和F2AP网络安全等应外聘专业教师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或授课。

(四)实训、实习条件有待提高

实训和实习是高职旅游学生转化知识、提升技能、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对几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校内实训条件存在设施不完善、使用率不高、软硬件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评估机制等问题。

三、“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旅游+行业需求”成就高质量的就业

高质量的就业是学生实现价值的前提,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只有以旅游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适需对路”的人才,才能避免出现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尴尬局面。通过走访相关旅游企业,得出结论: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能力等,同时也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良好的心态等。通过对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调研,他们希望学院能够加大实训力度、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提供更多的高品质的实习基地等。

针对行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建议,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培养,通过加入企业感知教育和德育教育等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通过加大实训条件的投入力度,拓展高品质校外实习基地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笔者认为,旅游企业正处于行业高速发展时期,所需人才除具备上述能力和素养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旅游智能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旅游电子商务运营的能力及旅游大数据分析的能力,乃至旅游企业的咨询和策划能力等,这都是我们以后细化研究的重点。

(二)“旅游+课程设置”成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建立一套既能满足当下就业需要又能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首先应该保证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形成“一星多卫”的课程体系。“一星”主要是指相对稳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多卫”主要是指可以随行业发展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和更新的课程,如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以项目教学为中心开发的课程,旅游信息化或旅游国际化的课程等。其次,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应遵循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理念。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从“重理论,轻实践”向“重理论,重实践”进行转变,甚至某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矫枉过正,对实践技能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理论课程,犯了旅游机械论的错误。

笔者认为,除了教授学生实践技能外,还应注意学生理论素养及其他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旅游企业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注意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革新,如“旅游+课程+互联网”开展网络学习、公开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及混合学习等新型学习形式,调动高职旅游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三)“旅游+双师队伍”强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内部软实力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中可以看出师资的重要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智慧旅游不断发展,对旅游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及时更新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智能设备的操作技能。

通过校企联合,打造双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和旅游企业优势互补的重要举措。学校应鼓励旅游专业的教师去企业顶岗学习,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又符合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同时随着与企业合作的深入,教师可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成为企业的智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笔者认为,学校应从多方面打造双师队伍,如为旅游专业的教师提供海外研修、国内培训、同行交流、社区服务、项目科研等机会。同时针对旅游专业教师流失率比较高的院校,还应想办法留住人才或建立知识共享体系,将个体的经验、智慧和能力转变成整个专业共享的知识等。

(四)“旅游+多元化平台”优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外部条件

多元化平台主要指能为师生发展提供机会的企业和机构。高职旅游专业师生传统的实习平台主要是酒店、旅行社、景区等,但现在随着OTA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师生实习的平台还可以拓展到线上企业,如携程、艺龙、驴妈妈、途牛等。此外,旅游专业的师生还可以借助行业大赛的平台、志愿者服务的平台及行业专家或优秀毕业生互动交流的平台等,进一步了解旅游行业的一线动态,提高专业素质。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高职旅游院校应选择品质高、责任心强的企业和机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和完善实习生管理制度及企业评估制度,对学校和学生评分低的企业要及时淘汰,以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实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及时与企业沟通,做好人文关怀,使实践环节顺利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校、企、家三方应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在安全、愉快的工作氛围下获得旅游知识的转化和素质的提高。

旅游人 篇六

关键词: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

旅游业是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逐步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特别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的主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国内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相应地,各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不长,人才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加上旅游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旅游企业面临着高速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旅游企业只有以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化培训与管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并构建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发展中人才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是汇集了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人才的企业,旅游业务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是典型的人对人、面对面的服务工作。可以说,“人”是旅行社的核心,是整个企业的精髓和支柱,也是企业中惟一的能动要素,是最积极和基本的要素。旅行社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员工队伍的素质。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发展规划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需要急剧增加。相应的,导游人员需求也急剧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目前我国导游人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两大特点。

1、旅游从业人员的总量不足

根据统计部门预测,到2009年我国导游需要量在30万左右,而目前我国导游人数是20万人左右。导游的流失率较高,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不同等级的导游人员,流失率各不相同,资格和特级导游员流失率较高,初级、中级、高级导游员流失率较低。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其中,持资格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45.3%,持初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6.4%,持中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4.6%,持高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0.l%,持特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37%。

2、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等级结构、语种结构不合理

以导游为例,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学历只占39.4%,而本科以上学历只占18.9%。导游队伍严重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特级导游员全国只有27人。外语类导游人员整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导游人员还很奇缺。2002年,来我国的韩国入境旅游人数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国中排第二,而我国现有韩语导游人员仅413人,占外语类导游的1.9%,远不能满足对韩国市场的接待需要。

3、旅游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我国东部省(市)导游人员数量较多,中部和西部省(区、市)导游人员的数量较少,但西部个别省(区、市)导游人员严重不足。如目前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只有151人,导游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的矛盾分析

1、旅游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拉动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据2006年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旅游业专业人员约为600万,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指中高层管理人才)2010年将达到7万人左右,对比目前仅有的3万多人,缺口极大。然而来自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表明,旅游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并且同时就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上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二是说明旅游人才教育机构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矛盾。三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导致部分人才培养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2、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旅游人才流失之间的矛盾

旅游企业作为服务业,其人才的流失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同时,来自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毕业生因为对服务业的偏见而改做他行。

3、旅游人才缺口较大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之间的矛盾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时,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偏低。首先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历偏低。据厦门市一项关于旅游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004年厦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员仅占28.68%;学历结构中中等职业教育占73.79%,大专教育占20.36%,本科教育占5.56%,硕士研究生教育0.29%,高学历者比重在各行业中属于偏低。其次是许多高校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设置、教育体制等原因常常不能胜任行业中的实战工作。

上述三种矛盾直接导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供应不足。

三、解决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矛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完善培养机制

所谓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进行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规划来看,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在2020�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目标,构建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 通过学期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大学期间几年的培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2)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首先,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其次,建立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最后,社会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3)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结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也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综上所述,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从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2、构建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

人才� 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各岗位的职业发展模式,并逐步推广。旅游企业各岗位员工的成熟度直接与该员工接待客户的经验有关,由于资源限制,不可能把每个员工的培养都放在工作第一线,这样既浪费时间、财力、物力,又得不偿失。如果有标准化的工作模板,则员工就可以在短期内汲取间接经验达到成熟而投入工作。这中工作模板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标准,更是一个企业内部知识传承的载体。职业化工作模板的标准是具体化和行为化。所谓具体化是要求从具体行为出发描述特定的工作环境和行为,具体化的另一个要求是把日常的工作程式化。即除了特殊的例外情况发生外,员工只要按照职业化工作模板开展工作就可达到预期的绩效。行为化说的是职业化工作模板既关注行为过程又强调行为结果,形式上是对既定行为的描述,但这种行为必定指向要求的结果。

(2)组织开展系统化的职业化培训。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职业化思想和技能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开展职业化培训向员工灌输这些知识技能是旅游企业快速提高员工职业化水平的首要途径。

旅游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化培训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培训什么,即如何选择和开发培训课程。旅游企业对员工职业化培训不仅要注重通用素质的培养,更要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具体的岗位要求出发,开发出专业素养用于职业化培训。

(3)在旅游企业内部建设职业化管理体系。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不同岗位的业务特点及企业文化和组织战略,提炼出不同岗位员工的职业化模型,最终形成职业化工作模板,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规范和培训员工,提高其职业素养,改进其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个人工作业绩,实现组织目标。职业化管理过程是通过定期的职业素养评价,使员工的任职能力不断由较低的水平向较高的水平提升,工作行为由不职业向职业转变,因而员工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业绩不断提高。职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员� 它强调的是过程,即员工是如何达到目标的,在这里结果不再是唯一的员工能力的评价标准。职业化管理认为只有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职业化,才能确保业绩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还有很多其他的细节工作需要做,这就有待于旅游行业本身的努力和旅游从业人员对自己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王琼、李云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1).

[2]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3]汪明林、邱云志、于华友: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