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相遇是一种缘分美文(通用7篇)5-5-11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www.kaoyantv.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遇是一种缘分美文(通用7篇)。

缘分文章 篇一

相遇是一种缘分美文(通用7篇)5-5-11

关键词: 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沉思翰藻”;“缘情绮靡”;文学传统

abstract: by making comparison between mixed literature, pure literature and large literature, a con- clusion was drawn that the traditional mixed literature in ancient china confused the boundary of literature and non -literature; and the main traits of pure literature divide literaturewith related images; large literature is indeed a combination and eclecticism between mixed literature and pure literature. deliberate composition and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 are two factors to constituent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mixed literature; pure literature; large literature; deliberate composition;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 literary tradition

一 要编写一部汇通古今的文学史,前提之一是对古今 演变中的“文学”范畴作一梳理和辨析,从中提炼出足以 贯通全局的质素来;不然的话,古代有古代的论述对象, 现代有现代的论述对象,一部历史总不免打成两截。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传统中,并没有今天意义上 的“文学”观念;虽有“文学”一词,主要指学术文化①,迥 不同于今人心目中的文学创作。约略与今天的“文学” 概念相通的,是两汉以后的“文章”之说,它指的是以经、 史、子书以外的成篇章的文辞组合(汇集这类篇章的书 册因而称作文集,在图书分类上构成集部),同时也标志 着那种驾驭文辞以组合成篇章的写作能力(所以有时也 将经、史、子书的好文辞阑入),这就是跟今天所谓的文 学创作靠近了。但古代的文章毕竟包罗广泛,不仅有 诗、赋之类文学作品,亦有论、说、记、传等一般议论文和 记叙文,更有章、表、书、奏、碑、诔、箴、铭各类应用文章, 通常是不列入文学范围的。古人讲求文体辨析,对各体 文章的源流、体制、作法等均有所考述,偏偏不对文学文 本与非文学文本作出界定。六朝时期出现过“文笔”之 辨,那么一点要将美文同一般实用性文章区划开来的用 意,但多停留于“有韵”、“无韵”之别②,未能切中肯綮,且 在唐宋古文复兴后已不再受人关注。整个地说,古代的 文学传统实际上是在“文章”谱系的笼罩之下衍生和发 展起来的,从而导致今人以“杂文学”的称呼加诸其上, 用以标示古今文学内涵的差异。

“杂文学”一词显然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被创造出 来的。据此,则“纯文学”更体现了现代学者的立足点, 这跟西方近代文学观念的引进分不开。近代学术的一 大特点是学科分流,文、史、哲、政、经、教界限分明,不容 混淆。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 亦有别于各种非艺术功能的语言文本,于是成了“纯文 学”。拿这样一种至“纯”的观念为标尺来衡量古人集子 里的文章,自有许多格难合之处,所以嫌它“杂”,嫌它 不够“文学”。另一方面,西方的文学观念来自西方文学 创作经验的总结,未必全然切合中国的实际。比如说, 在西方传统中,叙事文学一向是大宗,于是形成了西方 人重视文学想象和虚构的职能,乃至主张通过艺术概括 以超越历史实然性的见解,就跟我们民族的传统大异其 趣。我国古代戏曲、小说的发展迟晚,抒情诗是主流,情 感的要素非常突出,想象和虚构则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至于与诗并列的各种文类中,更大多缺乏想象、虚构的 成分。一味用西方观念来整合我国的文学事象,必然要 大量丢失其中的精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若 干种文学史著作,将叙述的内容局囿在诗歌、小说、戏曲 等纯文学样式上,对古代异常发达的散文和骈文传统视 而不见,便是显例。即使后来作了调整,在先秦两汉时 期收入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收入某些 骈文与骈赋,唐宋时期收入八大家古文,也远远不能反 映古代各体文章流别的完整风貌,可见“纯文学”观念对 我国文学史研究的拘限。

有鉴于此,便有了“大文学”的口号,“大”相对于 “小”而言,当是意在救正“纯文学”观的狭窄和和偏颇。

但是,“大文学”之“大”,其幅度又该如何掌握呢?考诸 史籍,“大文学”的提法实发端于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 一书,该书叙论部分将“文学”区分为广狭二义,狭义即 指西方的纯文学,广义囊括一切语言文字的文本在内。

谢著取广义,故名曰“大”,而其实际包涵的内容基本相 当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吸收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 样式),“大文学”也就成了“杂文学”的别名。及至晚近 十多年来,“大文学”的呼唤重起,则往往具有另一层涵 义,乃是着眼于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来观照和讨论文学现 象。如傅璇琮主编的《大文学史观丛书》,主张“把文化 史、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引入文学史的研究,打通与文学 史相邻学科的间隔”[1]。赵明等主编的《先秦大文学史》 和《两汉大文学史》,强调由文化发生学的大背景上来考 察文学现象,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范围,提示文学文本中 的文化内蕴[2]。这种将文学研究提高到文化研究层面 上来的努力,跟当前西方学界倡扬的文化诗学的取向, 可说是不谋而合。当然,文化研究的落脚点是在深化文 学研究,而非消解文学研究(西方某些文化批评即有此 弊),所以“大文学”观的核心仍不能脱离对文学性能的 确切把握。

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从以上三个递进演化的 文学观念中,可以引申出什么样的结论来呢?如果说, 杂文学体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使 得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学科难于以建立,那么,纯文学 观的要害恰恰在于割裂文学与相关事象间的联系,致使 大量虽非文学作品却具有相当文学性的文本进不了文 学史家的眼界,从而大大削弱乃至扭曲了我国文学的传 统精神,造成残缺不全的文学历史景观。要在两难之间 寻求折中的大文学史观,除了取宏大的视野以提升文学 研究的历史、文化品位之外,还必须在文学文本与可能 进入文学史叙述的非文学文本间找到结合点,那就是通 常所说的“文学性”,因为只有这种性能才有可能将纯文 学与非纯文学绾接起来而又不致陷入“杂”的境地,它突 破了纯文学的封闭疆界和狭窄内涵,又能给自己树立起 虽开放却非漫无边际的研究范围,这才是“大文学”之所 以“大”的合理的归结点。

二 能否从我们的传统中提炼出足以构成中国文学的 “文学性”的那种质素来呢?我以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这 样两种提法可供选择。一是“沉思翰藻”,再一便是“缘 情绮靡”,让我们分别加以探讨。

“沉思翰藻”一语,出自萧统《文选序》。作为现存最 早的文章总集,萧统在书的序言中着重说明了其选编的 原则,那就是选取经、史、子书以外的各类好文章,其着 眼点不在于“立意”、“记事”,乃在“以能文为本”。这个 原则显然是从文章学的角度提出来的。“能文”的具体 内涵是什么呢?萧统未加解说,而“沉思翰藻”即为最好 的注脚。“沉思”当指精心构思,“翰藻”谓注重文采,这 两点要求本来是针对史书中的赞论序述而发的,但不录 史篇而又选录其赞论序述,实际上意味着将这类文字当 作文章看待,于是“沉思翰藻”便成了区分史书与文章的 标记,也就是“能文”的进一步申说了。后世论者如阮 元,在其《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一文中,径以“沉思翰 藻”为萧统名“文”的依据,实非出于误读。当然,以“沉 思翰藻”界定文章的特质,亦非萧统独创。溯其远源,春 秋时代士大夫交往中讲求言辞的修饰,所谓“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3],即其肇始。汉以后文章勃兴,言辞的修饰 转为文字、篇幅的修饰,重视文采

至陆机撰《文赋》,深究为文之用心,将文辞与运思结合 起来考虑,于是有“其运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的提 示,正是“沉思翰藻”的直接底本。由此看来,“沉思翰 藻”作为传统杂文学(即文章)的普遍性标志,是源远流 长且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的。

然而,”沉思翰藻”之说仍有其不可克服的弱点在, 那就是偏重于文章的表现技巧,却忽略了构成”文学性” 的内质。文学作品之所以动人,不光要有美的形式,更需 要有足以打动人心的美质。而若缺少这种美质,内容空 虚浮泛,一味在”沉思翰藻”上下工夫,虽也能制作出一 些高文典册,毕竟嫌其苍白而无生命力。这就是古人集 子里的文章并不都具有真正的文学兴味的原因,也是传 统杂文学体制终难以卸脱一个“杂”字的缘由。再从另 一个角度看,“沉思翰藻”的提法又明晰地打上了文人雅 士的烙印,显示着雅文学的情趣,而对于那些出自天籁 的民间歌谣、故事,尚处在萌生状态中的笔记小品与野 史杂说,乃至停留于俗文学阶段的的小说、戏曲、讲唱 等,都显得不适用或不那么适用。因此,坚执“沉思翰 藻”为准则,一方面会阑入许多不具有内在生命力的膺 品,另一方面又会排斥那些虽够不上雅趣却不乏真趣的 艺术杰构,可见它只能成为杂文学的共同质性(即文章 之为文章的表征),尚不足以提炼、上升为合格的“文学 性”,以承担会通古今文学范畴的使命。

现在让我们转过来看“缘情绮靡”。首先要说明的 是,这个命题出现在陆机《文赋》中,仅仅作为诗这类文 体的独特性能而予指认,为什么要把它放置到“文学性” 这样一个大题目下来研讨呢?不错,“缘情绮靡”的原 初表述只限于诗体特征,但诗体特征同时便是诗性特 征,而由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诗在整个 文学传统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体现着诗性特征的 “缘情绮靡”说便也逐渐越出其原初的范围,进入了更广 阔的领域。明显的证据即在《文心雕龙》中的《情采》篇。

大家知道,《文心》一书论文是取最广义的“文”,各类文 章连同史传、诸子皆在讨论之列。《情采》所谈正是文章 的内质与外形问题,“情”标示其质,采显扬其形,“五情 发而为辞章”、“辩丽本于情性”则是说两者之间的本末 主从关系,这同“缘情绮靡”基本上是一回事,不过立足 点已从诗这一特殊文体转移到了文章的普遍质性上来。

稍后,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所下的断语:“文 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有同样的意思。

我们还看到,与这种泛化“缘情绮靡”说同时并存的,还 有一种着力突出其审美性能的倾向,代表人物便是萧 绎。在《金楼子·立言》中,他继承并发展了六朝“文笔” 的话题,称“不便为诗”、“善为章奏”的现象为“笔”,而将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归属于“文”,更指出:“文者,唯须 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合,情灵摇荡。”其区分“文” “笔”的标准,虽仍带有“有韵”“无韵”的痕迹,而重心似 已转到文章适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差别,尤其是“情灵 摇荡”、“绮纷披”诸语,实即“缘情绮靡”的进一步发 挥。据此,则萧绎在拓展“缘情绮靡”说的应用范围的同 时,更注重于深化其审美内涵,而经此一来,“缘情绮靡” 作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的表征意义便愈形 凸显了。

其次,关于“缘情绮靡”说的确切涵义,亦有稍加检 讨的必要,因为后世争议甚多,毁誉失实不在少数。依 我之见,“诗缘情”命题的提出,并不具有直接否定和取 代“诗言志”传统的用意,更谈不上倡导艳情文学,但在 整个六朝文学个性化、唯美化风气的影响下,“缘情”的 极度发展,确有可能导向“发乎情,而不必其止乎礼 义”[4],这从萧绎的“流连哀思”、“情灵摇荡”以联系萧纲 的“文章且须放荡”之说[5],似可得到印证。不过在陆机 的本义,只是平实地表达诗歌的内在生命基于人的感情 这一判断,它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传统,当是后来的事。

再说“绮靡”一词,也并非如后人所解为专指浮藻华辞甚 或淫丽文风。“绮靡”的提法直承自曹丕《典论·论文》中 的“诗赋欲丽”,无非讲诗歌语言要优美动人,李善释作 “精妙之言”[6],能得其实。由此看来,诗要“缘情”,要 “绮靡”,在当时都不是什么惊人之谈,亦非陆机新创,而 陆机的贡献则在于将“缘情绮靡”连成了一体,由诗歌的 内在生命推导出其外在形式上的文采焕发,换言之,将 文采视为生命本根的自然显现,这就给古代文学传统的 诗性特征和审美性能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概括,其意义十 分深远。

这里不妨将前引“沉思翰藻”之说拿来作一比较。

两个命题中,“翰藻”与“绮靡”的含义大体相当,都是指 文辞优美,看来这是古代文章的普遍质性,是“能文”的 重要表现。不同之处在于,在前一个命题中,“翰藻”是 跟精心构思相联的,而精心构思和讲求文采又都属于 “能文”范围,也就是表现技艺上的事,不涉及作品的审 美内质,所以用来揭示文学的审美性能便不够全面。至 于“缘情绮靡”一说,正如上面的分析,是将文学的内在 生命与外在形体结合起来,其体现作品的审美性能便更 为周全。由此引出的一个推论是,“沉思翰藻”有可能适 应古代整个的杂文学谱系(因其本身是从文章学角度总 结出来的),而“缘情绮靡”则更多地偏向于美文的传统 (故萧绎用以界分“文”“笔”)。但也正因为此,后者或许 更宜于用作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它不仅能将 杂文学中的文学文本(美文)与非文学文本(实用性文 章)区划开来,而亦能用以探究和测定各类非文学文本 (包括经、史、子书)中可能蕴含着的“文学性”成分(即审 美因素),这就给大文学史的编写创设了必要的前提。

然则,“缘情绮靡”或者“情采”之说,究竟能否起到 会通古今文学范畴的作用呢?我以为是可能的。前面 说过,近代文学观念起于西方,西方的文学传统与我们 有异,故西方的文学观念也不能简单拿来套用。“五四” 前后的学者如周作人,在1908年5月于《河南》杂志上发 表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 一文中,据英国评论家亨特的见解,将文学的构成要素 归纳为思想、意象、感情、风味诸方面,并要求做到“裁铸 高义”、“阐释人情”、“发扬神思”和“普及凡众”。罗家伦 1919年2月发表于《新潮》第1卷第2号上的《什么是文 学———文学的界说》,则将文学定义为“人生的表现和批 评,从最好的思想里写下来的,有想象,有情感,有体裁, 有合于艺术的组织”。这些说法对于更新国人的文学观 念,推动文学创作的现代化,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并不全 然合我们的民族传统。三十年代里刘经庵据以编撰其 《中国纯文学史纲》,公开宣称“除诗歌,词,曲,小说外, 其余概付阙如”[7],正是用的这把“西洋宝刀”,一下子砍 去了古代文学版图中的半壁江山。不过话说回来,古今 文学观念也并非全无沟通,一些现代学者的现代眼光里 仍有暗合古人之处。如胡适在《什么是文学———答钱玄 同》一文中说到:“语言文学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 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8]拿情意表达的 “好”和“妙”来解释文学,跟“缘情绮靡”说所寓有的以精 妙之辞抒述情怀,意思不是很相近吗?不光是胡适,不 少文学家和文学史家在谈论文学时,都特别重视其中的 情感因素与美的表现,可见用“情”“采”二端来概括“文 学性”,还是有最大的普遍效应的,当然,这所谓“情”,决 非脱离思想的情感,而应是渗透着人生智慧的情意,是 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和经艺术升华后的审美体验;所谓 “采”,也不限于“翰藻”、“绮靡”之类的古典式样,更重要 的,是指传达情意的巧妙而合适的艺术手段,以及由此 而造成的具有动人力量的文学形态。经过这样的理解, 传统的“缘情绮靡”说当可获得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能 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甚且好拿来同西方文论中的某些观 念(如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说)开展对话与交流,而 大文学史之“大”,便也会在这古今中外不同文学体制、 精神的碰撞和融会中逐渐生成。

注释: ① 按文学之名,始见于《论语·先进》中的“文学:子游、 子夏”,刑《论语疏》释“文学”为“文章博学”,并不 确切。二人不以“文章”著称,孔门传授中亦无“文 章”之目。“博学”庶几近之,但非一般意义上的博 闻强记,乃特指文化典籍与文化思想的承传,近于 后人所谓的“学统”。两汉时期称“文学”亦复如此。

至刘宋立“文学”一科,始有文章之学的含义,但也 不同于近世的文学创作。

② 据《文心雕龙·总术》所云,“无韵者笔”、“有韵者文” 乃当时常言,不过所谓的“韵”不光指押韵,还包括 声律、对偶等因素在内,故“文笔”之辨实际反映出 骈体文章兴起后的骈散之争,并不能等同于纯文学 与杂文学的区分。

参考文献: [1] 大文学史观丛书(总序)[m].现代出版社,1990.

[2] 先秦大文学史·导论·后记[m].长春:吉林大学出 版社,1993.

[3]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o].记孔子语。

[4] 纪昀。云林诗钞序[a].纪文达公遗集(卷九)[o].

清嘉庆刻本。

[5]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a].艺文类聚(卷二三) [o].中华书局本。

[6] 李善注。文选(卷一七)[o].中华书局,1974影印 本。

缘分文章 篇二

变压器的绝缘可分为内绝缘和外绝缘。

内绝缘是油箱内的各部分绝缘,外绝缘是套管上部对地和彼此之间的绝缘。内绝缘又可分为主绝缘和纵绝缘两部分。主绝缘是绕组与接地部分之间,以及绕组之间的绝缘。在油浸式变压器中,主绝缘以油纸屏障绝缘结构最为常用。纵绝缘是同一绕组各部分之间的绝缘,如不同绕段间、层间和匝间的绝缘等。通常以冲击电压在绕组上的分布作为绕组纵绝缘设计的依据,但匝间绝缘还应考虑长时期工频工作电压的影响

(来源:文章屋网 )

缘分文章 篇三

关键词:家用电器;泄漏电流;电气强度;试验

引言

泄漏电流的定义为:在没有故障和外在的压力情况下,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中相互绝缘的金属之间和带电零件、接地零件之间,通过周围介质而形成的电流。泄漏电流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泄漏电流已�

1 泄漏电流的定义及试验目的

简单来讲,泄漏电流就是家用电器在没有设备故障和外施压情况下,绝缘部分所产生的电流。绝缘部分是使用者直接接触的部分,如果产生了电流危及到使用者的安全。因此,泄漏电流是衡量电器绝缘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目前衡量产品安全性能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在家用电器中,对于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产品,都对泄漏电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如家用电器中的水泵、空调、油烟机、冰箱。同时,大多数家用电器在特殊要求中对于泄漏电流均有明确的规定:在产品试验过程中,泄漏电流检测不合格,将会作为产品的致命缺陷,不予复检。我国电器行业规定,家用电器产品在出厂检测中,泄漏电流是重点检测项目之一。泄漏电流必须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才能最终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2 家用电器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试验

针对家用电器泄漏电流的重要性,下面针对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的试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2.1 非工作状态下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

根据IEC60335-1: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第16章的规定:在非工作状态下,即当家用电器处于室温状态,家用电器进行不连接电源的试验,这是家用器具在潮态试验后进行的泄漏电流测试,主要考核器具在经历耐潮湿试验后,器具本身绝缘材料导致的泄漏电流。针对单三相器具,试验电压有不同的要求,单相器具试验电压在1.06倍的额定电压下进行,三相器具的试验电压在1.06倍的额定电压下除以进行,并需在5s内进行泄漏电流的测量,其检测的网络与在工作状态下的泄漏电流测试不同,施加电压在带电部件和可触及的金属部件之间,检测回路的电流,不需要增加人体模拟网络。标准中还规定不同器具的泄漏电流有不同的限值要求,针对I类便携式器具不超过0.75mA,而I类驻立式电动器具不超过3.5mA,当然标准中规定针对带控制器的器具,其泄漏电流限值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在泄漏电流测试完成后,器具要立即进行电气强度的试验,针对器具中不同类型的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施加不同的试验电压,考核绝缘是否被击穿。

2.2 电气强度(耐压击穿)试验的测试要求

电气强度试验,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耐压测试,耐压测试有两种:一种是交流耐压测试,另一种是直流耐压测试。两种耐压测试的击穿原理是根据试验品的绝缘材料特性要求而有所不同。由于绝缘材料都包含了很多不同的介质,这些介质的导电性都不尽相同,因此,对这些绝缘材料施加交流试验电压时,电压要按照不同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尺寸决定。而在施加直流电压时,只需要按照材料的电阻比例分配电压即可。在实际试验当中,由于绝缘结构发生击穿可能是电击穿,也可能是热击穿,因放点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很难清楚的区分到底是哪种类型。此外,交流电压相比较直流电压击穿,发生热击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我 在选用设备时,注意若设备标准无另外规定,规定的试验电压值与试验电压的测量值之间的允许偏差在±3%。要求设备的试验回路中的试验电压也要足够稳定。在测试时,电气强度试验电压要根据标准要求进行选择设置。考虑升压操作瞬变过程而引起的过电压影响,通常对试验品施加电压时,应从相当低的数值开始,然后缓慢升高到试验电压值。

2.3 电气强度试验跳闸电流设定

关于电气强度试验的跳闸电流Ir的设定,在IEC 60335-1第13章与16章的标准要求,电气强度的高压电源在其输出电压调整到相应试验电压后,应能在输出端子之间提供一个短路电流Is, 电路的过载释放器对低于跳闸电流Ir的任何电流均不动作,Is与Ir值按照高压电源的特性进行设置,例如I类器具家用水泵,针对基本绝缘部分进行电气强度试验,试验电压按照1.2倍的工作电压加上700V/950V进行施加,标准规定,试验电压小于等于4000V时,一般Ir的值可以设定为100mA,但是很多试验人员还是会对设置多大的漏电流才为精确有疑问。这主要是与生产线上的电气强度试验有混淆,有些工厂线上试验人员设置耐压试验仪的跳闸电流为5mA,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耐压仪报警,会再送至实验室进行1min的标准电气强度试验,通过后又调整生产线上的跳闸电流值。以此类推,这种可调跳闸电流的现象就会让试验人员,以为这个标准是不确定的。确实,在对家用以及类似用途器具的例行试验要求中,对跳闸电流的设置有做说明,即当你判定该器具为高泄漏电流的器具时,该限值是可以增加的,标准中规定可以增加到30mA。

2.4 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

根据IEC60335-1: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第13章的规定:在工作温度下,器具的泄漏电流不应过大,而且电气强度应满足规定的要求。由于器具本身具有寄生电容,而人体本身也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容,通过耦合器具和人体经过大地形成回路,这个回路电流就是泄漏电流。其检测的网络需要增加人体模拟网络。但是标准中规定的泄漏电流的限值与第16章节提到的限值是相同的,因此会很容易让试验人员以为这两个章节是重复的,但实际上他们考核的目的与测试的方法是有区别的。另外,如果器具装有电容器,且有一个单极开关,则还需要在开关断开时再进行重复测量。然后器具在工作状态下还需考核电气强度试验,即当器具断开电源后,器具绝缘应立即经受1min的耐压测试,其试验电压,与非工作状态下的电气强度试验施加的电压值不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针对家用电器泄漏电流检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随后对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试验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常规的试验方法。相关厂家应采取正确的试验方法,选择恰当的仪器,选取合理的击穿电流设定值,才能保证产品生产的质量,满足生产线的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IEC 60335-1:2010.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safety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S].

[2]齐云,潘权,李欣。解读IEC 60335-1:2010[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1,4:40-43.

[3]张军。浅议家用电器产品的电气强度试验[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5,4:63-64.

缘分文章 篇四

关键词:小功率电动机 标准换版

一、小功率电动机GB12350标准换版概述

小功率电动机产品强制性认证所适用的标准GB12350-2009《小功率电动机的安全要求》于2009年9月30日,并于2010年8月1日实施执行。自2010年8月1日起,上述新版标准对应产品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的规定,符合新版标准要求后方可生产、销售和进口。对于已经获得强制性认证的产品,旧版标准认证证书持有人可于新版标准后、并应在下一次跟踪检查之前,向CQC提交转换新版标准认证证书的申请,并接受实验室依据对应标准差异项目实施的检测,合格后换发新版标准认证证书。旧版标准认证证书转换工作应于2011年8月1日前完成,逾期未完成转换的认证证书,认证机构应予以暂停;2011年11月1日前仍未完成证书转换工作的,认证机构应撤销旧版标准认证证书。

二、新版标准主要变化

1、在GB12350-2009标准中引入关于独立电源、污染等级、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功能绝缘、介电性能试验、最大损耗点等的定义

2、在第4单“标志与说明”中对电动机的铭牌做了详细规定并规定每台产品出厂必须有配套说明书,铭牌和说明书应使用简体中文。”

3、增加了第6章“机械装配与零件”。

4、在第10章中,对电动机内部布线用引出线的最低耐热温度进行了规定。

5、在第11章中,对支撑带电部件的绝缘材料或者绝缘套管的最低持续运行温度进行了规定。

6、增加第12章“绝缘结构评定”。

7、在第15章中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增加了对污染等级、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等的考虑。

8、第17章“温升试验”,在电阻法测温升时,对温升常数k增加了“对于铜铝混合绕组,按234.5计算考核”。增加了电动机关于负载确定以及各部分温升试验之后限值的确定等相关内容。

9、第18章“非正常试验”,对于装有热保护装置的电动机进行堵转耐久性试验的具体分类要求。

三、标准换版认证流程

1、填写《3C认证变更申请表(书)》。

2、提交换版所需资料清单:

a.原GB12350-2000旧版认证依据标准的CCC证书原件(中、英)

b.3C认证变更申请表(书)

c.小功率电动机产品描述报告

d.最近一次CCC认证工厂检查/监督检查的报告的复印件。

e.如申请人非生产厂时需提供委托加工协议。

f.原GB12350-2009旧版认证依据标准的CCC证书申请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3、标准换版申请书及相关变更资料核查无误后,下发《CCC认证送样通知》,通知申请人按要求送样。

四、对于新版标准企业申请中应注意的细节

1、样品铭牌

由于GB12350-2000中没有对样品的铭牌该怎么标做过严格的规定,大多电动机生产企业是参照各类电机的产品标准进行标注,而有的企业是按客户的需求标注,因此在进行3C型式试验时在铭牌的考核上无法统一。而这次新版标准第4章中对铭牌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所有的小功率电机铭牌标注的内容必须满足GB12350-2009的要求,而且还规定了铭牌和说明书应使用简体中文。

2、内部布线

在2009版的标准中,对电动机内部布线用引出线规定了最低的耐热温度:内部布线必须绝缘良好,电动机内部布线用引出线必须符合有关引出线标准,其耐热等级应不低于电动机的绝缘等级。如果电动机的引出线包有不低于电动机绝缘等级的绝缘套管,则引出线的最低耐热温度应符合下表1的规定:

3、电气绝缘支持

标准第11章在上一版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支撑带电部件绝缘材料或绝缘套管的最低运行温度的规定。如表2

4、绝缘结构评定

标准第12章绝缘评定增加了对小功率电动机绝缘结构进行评定的内定,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电动机绝缘结构基础数据库信息缺乏,同时依据标准进行绝缘结构耐热老化寿命试验周期过长(近2.5年),检测旨用较高,现有检测资料及数据信息暂无法CCC认证周期的要求。根据国家认监委2010年第4号公告《关于小功率电动机产品强制性认证执行新版标准有关要求的公告》的要求,依据新版标准出具/换发认证证书时,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可通过经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或认证委托人出具的产吕符合该项条款要求的自我声明,对“绝缘结构评定”项目予以控制。待“绝缘结构评定”基础数据库、实验室检测能力等相关条件成熟后,将统一研究并对该标准条款实施强制性认证的具体要求。

5、非金属部件

标准第14章“非金属部件”根据最新的材料试验方法对非金属材料的耐热、耐燃与耐漏电起痕等作了详细规定。

对于用于安装带电部件的绝缘部件以及带电零部件与相邻不带电金属零部件之间的绝缘部件,通过耐漏电起痕试验对其进行考核。除了用陶瓷材料制作的零部件和那些用在换向器或刷握的绝缘部件外,IEC60112对其进行耐漏电痕迹试验来判定,试验电压175V。如果电动机与整机配套使用,而整机的有关标准要求有更高的空载电源电压来确定耐漏电痕迹水平,则应按整机标准要求试验。

6、爬电距离和电所间隙

标准第15章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在进行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测量与考核时增加了对污染等级、附加绝缘、功能绝缘和加强绝缘等的考虑,对于不同的污染等级规定了不同的数据,同时对于各种绝缘的分类以及考核数据进行了明确规定。

GB12350-2009标准规定在进行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测量时,要首先施加一个作用力于导线和易触及表面,以尽量减少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根据标准规定,电动机的电气间隙应不低于表3所规定的数值(GB12350-2009表6)

同时,根据标准规定,电动机的基本绝缘的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4(GB12350-2009表7)的规定值,对于电动机的功能绝缘及附加绝缘的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4基本绝缘的规定值,电动机的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4中基本绝缘的规定值的两倍。

7、温升试验

标准第17章“温升试验”增加了电动机关于负载确定以及各部分温升试验之后限值的确定。在电阻法测温升时,对温升常数k增加了“对于铜铝混合绕组,按234.5计算考核”。并规定:对于有明确额定工作点的电动机,如果带电容动作时,其温升试验应在最大损耗点进行考核。

8、非正常试验

非正常试验是为了确定电动机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安全性能,与上一版标准相比,标准明确规定:工业类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除非是装有热保护器或其他保护装置,否则无需进行非正常试验。标准还明确规定了对于额定电压在48V及以下由独立电源供电的电动机,非正常之后的电气强度试验电压500V及施加于带电部件与加强绝缘部件之间的试验电压为3000V。

标准还规定对于装有热保护器的电动机需进行长周期堵转试验,试验的具体时间如下。

(1)带有自复位保护器的电动机工作300次或72h,两者取先出现的情况,除非对可能永久承受电源电压的电动机,持续时间为432h,或者直到保护器永久的断开电路。

(2) 带有非自复位保护器的电动机工作30次,每次动作之后,应尽快使热保护器重新复位,但时间不得小于30s。

带有电子电路的家用类电动机,应随整机一起经受GB4706.1中19.11的试验。

五、结语

小功率电动机作为家用电器和汽车机电能量转换及自动化程度提高的核心驱动执行部件,电动机的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家用电器、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通过新旧版标准对比,不难发现,新版标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版标准的实施可以从整体上帮助电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也是对电机企业的一种考验,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的质量承诺。

参考文献

缘分文章 篇五

《高兴》、《秦腔》、《我是农民》、《废都》……一部部质朴大方,西北风情浓厚的文学作品时常吸引我的眼球。几乎每次去书店我都是不由自主地去寻觅它们,而后便埋头“饱餐”,是一发不可收拾。

倘� 我就十分痴迷于陕西这片土地。因为它那质朴的民俗、粗犷豪放的歌声、醇厚又熟悉的陕西口音……总是让我感到亲切。亦是从这里,我对那里的文化加强了解,一批大西北作家逐渐映入我眼帘。其中,� 也是此原因,我便深深迷上了他,像火一样灼热,像酒一般浓烈---我,注定与他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上了初中,我的阅读量随之增加。我也便进一步去了解贾平凹。我喜欢偷逃一节课在阅览室里来看他的书或兴奋或深思,是我读他书的特有特点。记得有一次,我有热情的泡在贾平凹的文章里 ,同学见了便说:“呦,你还看那么老作家的书,太out了吧……”而后便哈哈一笑。我反驳道:“我本来就喜欢他的文章,他是我的偶像哩!这总比你沉湎于虚拟的网络里要现实有用得多吧?!”同学只好悻悻而去。我又再一次与他的文章缠绵开来,久久不愿离去。

众所周知的2009贺岁喜剧《高兴》,在年初火爆上映。那一连串的搞笑情节迭出不穷,看得不得不使人难以忘怀。你们可知此电影的原主人是谁吗?不错,仍是我的崇敬者贾平凹!

他喜欢把眼光投向于农民,他的小说《高兴》便是很好的范例。农民刘高兴、五富闯进西安城,以捡破烂为生,且与同等级的捡破烂者、******女孟夷纯等在社会最下层艰苦并快乐的生活着。表现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通过影视,通过他的小说,我对贾平凹的好感又进一步加强。我反复看这部小说这部电影,我越来越被他所吸引。有时梦中也会梦到与平凹近距离接触,很是兴奋。但一觉醒来才发现是场黄粱美梦,失落感竟多了许多。

如今上了高中,繁重的课业侵占了许多阅读空间。我失去了好多时间来品读贾平凹的文章。但我对他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减退,我还是会见缝插针来享受他的美文的。因为我热爱崇敬贾平凹,热爱文学。我与贾平凹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亘古不变的缘分。

这缘分,是我与贾平凹的不解之缘!

缘分文章 篇六

[关键词]陈宦;幕僚;特点

[作者简介]赖晨。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教师,史学硕士,福建福州350015

[中图分类号]K2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12008)03-0124-03

春秋战国以来,幕僚问题一直是中国的一种典型而有特殊意义的政治现象,尤其是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之时。太平天国之后的近代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军阀或者军政集团,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幕僚群体,目前学术界着重研究近代四大幕僚群体――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四人的幕僚以及其他著名人物的幕僚,如刘建强的《曾国藩幕府》,梁勤的《曾国藩幕府》,朱安东的《曾国藩幕府研究》,欧阳跃峰的《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牛秋实的《李鸿章幕府》,黎仁凯的《张之洞幕府》,张学继的《袁世凯幕府》,阎团结的《试论冯玉祥幕僚的特点》。这 本文针对陈宦主政四川期间的幕僚群体的两个特点及其影响进行一些探讨,以推进对陈宦和近代幕僚群体的研究。而值得指出的是,陈宦1915年2月20日被袁世凯内定为四川军政负责人后,他就开始组织自己的幕僚团队――建立会办行营的五大处:参谋处、军务处、秘书处、军需处、副官处,其聚集的有名字记载的幕僚就有50人之多,到1916年7月他被各方政治势力赶出四川之后,其近百人的幕僚团队解体了,所以本文选取1915年2月-1916年7月这段时间来研究陈宦幕僚团队的特点及其影响。

首先,陈宦幕僚的成份复杂,新旧杂糅、进步势力与落后势力并存,具有异质性。

从职业与出身看,陈宦的幕僚中既有从各种新式学堂毕业的人员,甚至留学归国人员,又有取得一定科举功名的人员。从各种新式学堂毕业的人员有:张联菜(1880―1966),字馥卿,山东淄博人,先后就读于北洋武备学堂(1903―1905)、北洋保定陆军大学第一期炮兵科(1906―1908)。胡鄂公(1884―1951),字新三,湖北江陵人,先后就读于郝穴预备中学堂(1906―1908)、北京江汉学堂(湖北旅京中学堂)(1908―1909)、保定高等农林学堂林业科(1909―1911)。邓汉祥(1888―1979),字鸣阶,贵州盘县人,先后就读于昆明高等师范学堂(1905―1906)、贵州陆军武备学堂(1906―1909)、湖北陆军中学(1909―1911)。季自求(1887―1944),字天复,江苏南通人,曾经先后就读于南通中学堂(1902―1903)、江南将备学堂(1903―1906)。李炳之(1882―1968),字彪臣,河北正定人,先后就读于北洋保定武备学堂(1903―1905)、北洋保定陆军大学第一期(1906―1908)。雷飙(1873-?),字时若,湖南邵阳人,曾经就读于湖北武备学堂(1903―1905.8)。刘郁芬(1880―1943),字兰江,河北清苑人,先后就读于直隶省陆军小学、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孔繁锦(1881―1951),安徽合肥人,毕业于清末陆军讲武堂。其他如王彭年、张庆云、刘延杰、赵锡龄等人均接受过新式学堂教育。留学归国人员有:刘一清(?一?)。字杏村,湖北武昌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步兵科(1906.7―1908.5)。熊祥生(1880―1942),字吉安,湖北孝感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炮兵科(1906.7―1908.5)。王炳坤(1876―1926),字寿乾,安徽肥东人,曾经在日本留学了五年(1904―1909)。刘虎臣,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1906―1908)。取得一定科举功名的人有:骆成骧(1865―1926),字公辅,四川资中人,1893年中举、1895年中第一名进士(状元),陈宦的老师――他曾经担任过陈宦母校京师大学堂第一提调。他还是陈宦在四川期间的幕后高级政治参谋,曾经在日本考察过两年(1906―1908)。何积祜,湖南道县人,清末举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父何凌汉为探花,其祖父何绍基为进士(1836)、翰林编修,书画家,学者,其叔祖父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均为书画篆刻家。邓文瑗,蓝天蔚岳父,举人,河北著名书法家,尤其擅长于钟鼎文。楼蔷庵,浙江诸暨人,书法家。修承浩(1875~1953),字翰青,湖南沅陵人,1902年举人,曾经担任过广西宜山县、富川县知事,广东阳江厅同知,云南都督府副秘书长。张之江(1882―1966.5),字子姜,河北盐山县人,1899年考取了秀才。

从政治立场看,陈宦的幕僚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派:“帝制派”(旧派、北派)和“反帝制派”(新派、南派),两派围绕支持袁世凯还是支持护国军这个政治立场问题进行了剧烈的斗争。“帝制派”(旧派、北派)以张联菜为首,包括冯仲书、李炳之、熊祥生、刘虎臣、张庆云等人,大部分是北方的北洋派。“反帝制派”(新派、南派)以刘一清为首包括胡鄂公、邓汉祥、雷飙、王彭年、冯玉祥等人,大部分有过反清革命历史。曾任陈宦成武将军公署军务处参谋的张之江回忆说:“陈的左右分新旧两派,旧系以参谋长张联菜为首,是倾向拥袁世凯的;新系以总参议刘一清为首,是同情护国军的。”曾任陈宦成武将军公署军需处参谋的王彭年在1960年7月回忆道:“及筹安会起……凡筹安会傀儡场合,皆不令我参加。我等积极密谋,如何反袁,一时帝制派,反帝制派形成两大壁垒,暗斗颇剧。”1916年4月20日晚,“反帝制派”“集会于邓汉祥宅,讨论进止”。“反帝制派”采取各种措施推动陈宦宣布四川独立反袁,如屡次向陈宦分析时局、以轻重利害向他进言,最终促成陈宦决策宣布四川独立并和袁世凯断绝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四川独立反袁统一战线;担任反袁联络官,东进南下秘密联合其他反袁政治势力,为四川独立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以张联菜为首的“帝制派”除了游说陈宦拥护袁世凯之外,还狂热地与护国军激战于泸州、綦江,如熊祥生和李炳之就与蔡锷部激战于泸州,导致护国军收复的泸州得而复失,损失惨重。刘虎臣与戴勘激战于綦江,曹锟说他“率领全团分赴合川、垫江防剿土匪,匝月以来,勤劳卓著”。熊祥生还在1916年3月27日致电袁世凯反对袁世凯退皇帝位:“忽奉撤消帝制之电,全体官兵同深愤懑……早歼巨憨,仰慰圣怀。我军休养数日,锐气全复,骤闻帝制撤消

之命,官兵心无凭依,颇滋疑虑。乞诸公竭力耸动,勿轻听人言,遽变大计。务恳收回成命,以给人民之望,而系天下之重……副司令熊祥生叩。”李炳之在1916年5月10日得到陈宦在5月3日致电北京劝袁世凯退位的电文之后,马上发表《拥护中央决不听鼓(蛊)惑电》表示效忠袁世凯:“陆军部段总长,参谋部王总长钧鉴,借用唐次长定密。顷阅陈将军通电,恳求主座(即袁世凯一引者)退位,殊深骇异。吾辈始终以拥护 惟此后本旅一切行动……仍恳钧座指示方针,俾资循率。毋任叩祷。李炳之叩。”尽管如此,“帝制派”还是没有阻挡住四川独立反袁的步伐。

陈宦幕僚成份复杂,新旧杂糅、进步与落后并存,具有异质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民国初期的社会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社会,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但是政治层面与器物层面上出现了西方近代化因素。比如军队开始利用西洋、东洋的操典、器械。第二,这和陈宦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有关,久经官场的陈宦为了减少政治风险、左右逢源、进退有据,特意在幕僚中既安排拥袁的“帝制派”,又安插同情蔡锷的“反帝制派”。正如刘一清所说:“其他调用人员,亦夹杂有不少民党分子,如修承浩、雷飙等系蔡锷所荐。陈处处含有两套手法,能说他无所容心,是偶然巧合吗?”第三,这和陈宦的经历、背景、嗜好、情趣、价值取向有关。陈宦接受过几十年的儒家经典教育,并且考取过秀才、廪生、拨贡,但他又曾经就读于新式学堂,如湖北武备学堂、京师大学堂,而且追随锡良推行新政达8年之久,1911年初曾经到德国考察军事。可见,他本身就是一个新旧杂糅的人物。

其次,陈宦的幕僚具有浓郁的地缘与业缘色彩,体现了其地域主义与任人唯亲的用人特点。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团队具有浓郁的血缘、地缘、业缘色彩,陈宦的幕僚也具有浓郁的地缘、业缘色彩。

血缘关系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是一种最悠久、最亲密和影响最深远的人际关系,政治人物往往把血缘中的忠诚、团结带人政治领域,用人首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员。但是血缘关系有限,况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与地缘的因素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所以政治精英选拔人才之时,也会考虑地缘关系。同省的人相对于他省的人更具有紧密的地缘关系,长期生活于同一环境的人,其大致相近的语言、风俗习惯,使彼此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他们的情感容易沟通,有较强的乡土认同感。在中国的地缘关系中,省界观念最为强烈。戴季陶指出:“某省者,某省人之某省也。此省界存在于国民心脑中,实一牢不可破之怪物也。中国之国民,其爱省之心实较爱国为切……然知中国人省界之深也。试以政治之分野观察之,某省而忽出一显吏,则其相援引者,必以半以上为同省之人。太平天国战后,曾国藩执政。湘人掌权,于是国内湘人同时为督抚者十五人,其它之幕僚属员无论矣。此一事也,湘人至今以为美谈而自负焉,省界现象也。合肥李氏执政中枢,而皖人附骥登龙者复盛焉。即日之政界,其若干省有执权者居枢要,则若干省之人皆得簧缘以进,而其它省无执政者之若干省,则群嫉而忌之焉。此亦有省界之现象也。”

陈宦的幕僚团队也有这种省界现象,其幕僚中两湖同乡很多,如刘一清、胡鄂公、熊祥生、王彭年、王芗臣、马贶生、修承浩、雷飙、何积祜、王奎楼等人。

陈宦幕僚群体的业缘色彩也很浓。所谓业缘,“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师生、上下级、同学、同事、结义兄弟、有共同兴趣爱好者等一种较为广泛的关系。这种业缘关系,虽然有亲疏之分,但情感融洽,志趣相投的,也可 陈宦幕府中很多人与他具有业缘关系:刘一清是他的老部下,陈宦为新军第二十镇的统制时,他是其正参谋,陈宦为黎元洪幕僚时,刘一清是其同事,陈宦为参谋本部次长时,刘一清为参谋本部的第一局局长。张联桑、李炳之、季自求、伍祥祯、冯玉祥、刘郁芬、张之江、邓汉祥、王彭年、孔繁锦均为其老部下。胡鄂公是其在黎元洪幕府中的同事。何积祜、楼蔷庵、邓文瑗是其诗文唱和之友。

缘分文章 篇七

关键词 适应性边缘;网络边缘;三层交换;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8-0061-01

为了降低广播风暴的危害,考虑到网络管理及安全,企业按照地域或功能因素将大型局域网划分成为多个小型局域网,于是,网络中就开始大量应用VLAN技术。当局域网中网段划分问题以三层转发技术结合二层交换技术成功获得解决之后,也同时克服了传统路由器因复杂、低速导致的网络瓶颈等课题,必须在路由器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网段中子网。

1 网络现状

由核心交换机硬件完成转发数据包和位于三层交换中路由功能等规律性过程,而核心交换机的软件则用来实现确定路由、计算路由、维护路由表、更新路由信息等功能。网络核心完成有关流量和安全性的决策,因此,其担负着很大的负荷。一旦企业业务量剧增,或者企业的规模获得扩展,则就需要新的二层交换机、新的三层交换机以及新的核心交换机,原先的核心交换机就不能承担负荷。但是购买新的交换机,继续走扩张企业的路线,这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投资浪费,加重企业负担,从而导致企业被时代洪流淘汰。为了高质量地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适应性网络边缘的建立,就是所谓的核心边缘化。将大量工作移交给边缘设备去运行,将原先的智能转移倒网络边缘,削弱核心交通枢纽功能,减轻核心极大的负荷与作业量。网络边缘的重要性已经很好体现在为客户提供便于管理的、有效经济的边缘控制、中心命令方案上。网络边缘的优势包括:1)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易用性;2)灵活配置和迁移网络设备;3)将已有核心设备投资的使用寿命延长。

2 网络边缘的建立

如光线设备等新的技术为高性能网络的部署、迁移和设计提供了更多附加选择,并将智能边缘交换机的互连成功简化。新技术把网络带到边缘的智能交换机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增强了,关键是它将传统的核心得以保留。因特网高速发展推动广域网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更新换代,从单纯的电路交换技术,经过二层交换技术,才赢得了今天技术成熟的三层交换技术。从历史发展上就能够反映出企业数据交换技术的来之不易与日新月异。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技术、性能更加完善和高校的高层交换技术。分布式计算将PC作为技术平台,将所有的功能、智能和计算能力转移至个人桌面就近位置,这好比将智能在网络设计中转移至网络边缘一样。在网络边缘将应用和用户连接,从网络边缘开始,网络流量进出网络,在边缘处网络也应当确定怎样对该流量进行处理。企业可以利用边缘控制方法即可实现自动执行。无论从任何地方进行连接,访问网络的已知用户都能够对相同的VLAN进行访问,且都能够被识别,享受到网络服务。基本原则就是引进的命令中心,为了保护重要的应用程序以及关键数据的安全性,该命令提供了可控的关键网络组件访问。网络核心交换机拥有一个命令中心,为了使企业能够获得数字资产的保护,可通过相当于轻型操作系统所具备的功能来实现。该功能根据用户所使用的网络外设、系统、时间、应用、设备等因素,可以提供动态、可靠、安全的访问控制。网络组织在保持了网络的完整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率。为了能够有效保护用户的资产,在网络边缘限定访问也是非常关键的。伴随网络不断接受流量,以及网络边缘处理访问请求工作,有效的网络管理在网络中心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用户独特的需求都可以通过中心命令来实现。可以在网络中心设置用户参数和安全性,并在数据库中保存,最后传输至连接用户的网络边缘。参数提供了不增加复杂行的强大的控制能力,可通过位于网络边缘的用户验证触发。

3 探讨网络边缘的设计

通过网络可以将企业中大量的设计文件进行转发,在没有边缘控制的条件下,与流量和安全性相关的决策应交付与网络核心进行处理,因为确实边缘控制,所以所有网络部分都需要占用更多宽度,也造成复杂性和成本的增加,从而对核心的可扩展性和性能产生直接影响。虽然产品特性及设计规则能够达到协同设计的要求,但是该架构的方案具有局限性,对企业选择高端产品的能力进行了限制,并将附加网络的复杂性增加了。对此,可将核心产品或高端产品在用于网络边缘相对较为集中的位置进行重新安排。网络需要灵活性、可靠性、安全性、因此,应用网络边缘,其能够迅速、投入更多精力去对下一代应用进行部署,使网络边缘拥有更高的透明度。为使企业能够有效避免极为有害、成本高的停机等现象,提高外部服务水平,改善内部业绩,就应配备安全可靠性高的基础设施架构。边缘控制、便予管理的中心命令、有效经济的解决方案的应用能够达到下一代网络的更新需求。

4 结束语

核心交换机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将被更加先进的技术应用所取代,企业发展需要前瞻的眼光,传统核心交换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功能所需,不能够与现代企业网络服务发展需求相适应。但是,为了更好解决更换大部分网络设备、升级网络等复杂的难题,在对下一代网络架构进行创建的同时,将适应性边缘结构设计其中,购买新的交换机,继续走扩张企业的路线,这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投资浪费,加重企业负担,从而导致企业被时代洪流淘汰。为了高质量地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适应性网络边缘的建立,就是所谓的核心边缘化。一个网络就能够将数据类型、个人应用、移动需要、安全需要等融合为一体,一个架构可集成移动性战略与安全性战略。

参考文献

[1]汪强。基于IEC61850的光纤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设计及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3).

[2]李锋,谢俊,赵银凤,张小波,冯勇,李勇。基于IEC 61850的智能变电站交换机IED信息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