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找规律评课稿(精选9篇)10-1-33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敬业的小编沉默为家人们整编的找规律评课稿(精选9篇)。

找规律评课稿 篇一

找规律评课稿(精选9篇)10-1-33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找规律》。本节课教师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正是有了导入环节与自主探究环节的有效落实,才创设了合作交流环节的良好的互动交流的氛围。本环节教师设计的合作要求是:先找一找这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按照这种规律小组同学合作涂一涂。虽然只是一句话,却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是”找“,找规律既是对自主探究环节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又为下面的涂做好了准备。然后是“说”,本节课教师时时注重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注重表述的严谨性。最后是“涂”,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孩子们面前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本节课合作交流环节,正是教师设计了有效的问题,才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欣赏规律带来的美感。所

找规律评课稿 篇二

《找规律》这节数学课,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周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刚开始出示彩旗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中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旗、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周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周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学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在学生做动作时,他们相当活跃,马上就自己创造其他有规律的动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台来,让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做。并安排活动让学生创造规律,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交流、沟通共同来完成规律的创造。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增强自信,开发潜能。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6、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周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他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找规律评课稿 篇三

一、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她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找规律评课稿5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在导入阶段,潘老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十分亲切自然,使学生对新学习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逐一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发现规律,板书: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猜测中发现规律。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合教材,精心设计。

学生对规律并不陌生,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彩花、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这两种都是可以的,但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呈现学生圈一圈的画面,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呈现的图形都是两个为一组的,有安排三个为一组。通过圈一圈的画面是学生更直接形象对规律知识的了解。,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猜一猜、水果这组图形后面的几个是什么,让学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规律,对于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但教材中的主题图涉及的规律比较单一,如彩旗、、男女从的排列都呈现了两个为一组的颜色变化规律,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多样性?练习猜一猜,后面的图形是什么?潘老师设计体现了物体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练习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潘老师的练习设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最后在生活中找规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学生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如在创造规律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形状设计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创造规律的时候,体现了创造的开放性,就是让每个学生用一两种彩色笔,自己设计有规律的图形。除了让学生用颜色来创造,还鼓励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来创造规律,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创造规律,设计规律,感受规律的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在巩固知识的活动中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选材不同,方式不同,丰富多彩。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每项学习活动当中人身思考,动口说,动手做,实实在在的在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找规律评课稿 篇四

xx老师教学的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排列特征及其规律。课始她利用“手指和指缝”简单导入,直接而又生动,很快引导学生感悟到“指、缝、指、缝、指、缝、指、缝、指”的间隔排列规律。接着,她创设多种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她利用多媒体手段,鲜活的课件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手帕、栅栏、夹子等等多种间隔排列的物体中,观察中到事物排列的一般规律,即: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接着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种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整堂课,学生学习都很积极,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xx老师的数学基本功也很扎实,教学语言干脆利索,表现出良好的名师风范。从整体上来说,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过程是精心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效果也很好。间隔排列规律教学就是要搞清三点:

第一,什么是间隔排列。

第二,间隔排列有哪些形式。

第三,每一种间隔排列有什么特征,其规律是怎样的。

由于此课是第一课时,因此,第一个问题学生搞的很清楚。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学生只是初步感知,还不是很清晰,随着后面的学习,学生会越来越清晰。建议:本节课上,利用已有的练习资源和教学情境,可以试着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后两点,步子再大些,比如,间隔排列的物体,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会怎样?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又会怎样?当物体围成一圈时又会怎样?加强比较教学,在比较中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不同类别的不同特征,从而更好的揭示规律,并为下一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 篇五

127《认识时间》单元教学建议     一、单元知识框架 知道1时=60分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认识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认识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       认识钟面 2.       认识整时、半时,并能用两种表示法表示。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了解时针和分针关系,知道1时=60分 2.会读、写几时几分三、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1时=60分。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四、单元知识点列表编号知识点内容127-01认识钟面刻度书p81例1127-02读写5分5分数的时刻书p81例1127-03知道时与分的关系:1时=60分书p81例1127-04读写1分1分数的时刻书p81例2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知识点127-01  认识钟面刻度教学建议1.       观察钟面,先复习时针、分针。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认识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2.       通过演示讲解分针走1小格表示1分钟,走了5小格也就是1大格,就是5分钟。继续演示分钟走过刻度2、3……分别表示多少分,学生填写例题钟面上的括号。 3.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周,共走了多少分钟,这时时针发生什么变化?(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为下面“1时=60分”做铺垫。评价要点熟练记忆每一刻度对应的分钟数评价样例书p81例1图 a级(易) 知识点127-02   读写5分5分数的时刻教学建议1.       学生尝试和讨论如何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师生在共同总结:先看时针,过了几(9)还没到几(10),确定是几(9)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刻度几,对应是多少分。 2.       学生通过已学过读写整时和半时的知识,尝试读写5分5分数的时刻。 教师总结时说明:电子表表示法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前面加0 如9:05 3.通过拨钟等互动练习巩固写法评价要点正确读写5分5分数的时刻评价样例1.       书p83练习十五第2题a级(易) 2.       《学业评价标准》p20例17  b级(中) 请你把亮亮一天的作息时间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知识点127-03  知道时与分的关系:1时=60分教学建议1.      教师演示从12时到1时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了几小格,从而得出:1小时=60分,理解1时=60分的含意。2.       结合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12时半就是12时30分?分针走了半圈30分钟,时针走了半个大格,对应就是半小时。加深理解“几时半”的含意评价要点知道1时=60分评价样例1.《学业评价标准》p20例18  a级(易)想一想,填一填当时针走过1个大格,分针就走( )个小格,即1时=(  )分知识点127-04  读写1分1分数的时刻教学建议1.       多媒体出示第一个钟面图,让学生读出是几时几分,并说说是怎么认的?引导学生说出五分五分数的方法。板书:4时15分2.       教师将分针又转过了4个小格,要求学生1分1分地数下去。    用什么方法还可以读出4时19分?(先读出4时20分,再往回数1分,就是4时19分,或者有学生运用加法口算15+4=19,所以是4时19分)3.  师生共同小结:读钟面上时间的方法,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指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哪儿,指向哪个大格,就5分5分地数出几分;分针指向哪个小格,就在分针经过的大格后接着1分1分地数出几分或分针未到的大格往回数出几分。评价要点正确读写1分1分数的时刻评价样例1.       书p84 练习十五 第6题 a级(易) 2.       书p84 练习十五 第4题b级(中)   3. 书p85 练习十五 第8题b级(中) 说明:四幅图的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按照生活经验将对应时间连线。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说一遍这个小故事。 4.书p85 练习十五 第7题c级(难) 说明:先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再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再过几分后的时刻。可以在原来时刻上1分1分数出来,或者个别计算能力较强的孩子会用加法来计算分钟数。

128《找规律》单元教学建议

一、             单元知识框架找规形变化规形和数字变化规律数字变化规律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图形变化规律 2.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3.数字变化规律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1.二下:找出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相差数变化) 2.后续数学学习中需要形成初步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四、单元知识点列表 编号知识点内容128-01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书p88-89例1、例2、例3128-02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书p89例4128-03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书p90例5128-04数字变化规律书p91例6、例7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知识点128-01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学建议1.       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汇报交流时学生能用自己语言对规律进行描述即可。 2.       教学例2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和颜色的变化,学生再动手操作。 3.       教学例3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涂色完成,并交流想法,教师最后进行小结。评价要点能确找出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评价样例1.书p92练习十六 第1题 a级(易) 知识点128-02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教学建议1.例4与前面例题相比,图形在数量、颜色、和形状上都发生了变化,而且一种图形不再是1个,而是2个或以上。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上面几点去观察,可以在小组里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评价要点能正确找出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评价样例1. 书p92练习十六 第2题 a级(易) 说明:图形围成一圈与前面题型稍有不同。对于有困难学生,可提示:沿着图形的方向找规律 2.书p89做一做 第2题b级(中)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唯一。只要涂色是有规律就可。知识点128-03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对着图形找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说说每列数字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评价要点能根据图形正确找出数字的变化规律评价样例1.       书p90“做一做”a级(易) 知识点128-04数字变化规律教学建议1.       例6重点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与例5相比还是一组图形和数字重复出现吗?可以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小结时重点说明:数字的排列要通过计算相邻两个数的差找规律。 2.       例7与例6相比,没有图形进行对照,要直接通过观察、计算来找规律。引导学生先标出相差数,再进行计算写出要填的数。评价要点能正确找出数字的变化规律评价样例1.书p90“做一做”a级(易) 1  5   9  13  2  12  22  32  说明:提醒学生标出相差数,并认真计算再填空 2.书p92 练习十六 第4题 b级(中) 说明:第2小题是从大到小排列,学生可以用已学知识迁移来解决。   3.       书p92 练习十六 “思考题” c级(难) 说明:每相邻两项的差不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或者通过数字计算找规律。

《找规律》评课稿 篇六

贾老师的这节《找规律》课,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

一、是一堂“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的课

贾老师在彩旗这一教学内容中,通过让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在学生的不断说出红、黄、红、黄时能够适时引导“小朋友都提到了红、黄就称为一组”,紧接着课件移动这一组“像这一样的叫做重复”。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倒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当学生找出了灯笼中的规律时,学生表述“紫、黄、紫、黄”时,贾老师马上引导“你可以说得更简单点吗”,重点直指本节课的重点。

二、是一堂“形式简单,层次分明的”的课

在教材主题图的内容中,先是彩旗重点教学规律的内容,花朵和灯笼则是再次突出找规律的内容,在小朋友这幅图中则让学生体会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得出不同的规律,一层一层逐步递进,突出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练习中,也通过颜色、形状、颜色和形状、两个一组、三个一组、四个一组,对学生的要求依次提高,最后更是让学生创造规律和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体现规律的美和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节课,内容很扎实但有显得内容样式不足。一个概念包括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节课很好的扎实了规律这一概念但却在概念的外延上稍显不足,如可以在规律的形式上,有声音的、肢体的,而不仅仅体现在颜色和形式上,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在规律上规律的样式不仅可以是—(横排的样式)找规律,可以以(环状的样式)、(竖排的样式)。在丰富的材料中,使学生的每个感知都充分去体验规律的意义和美。

《找规律》评课稿优秀10 篇七

听了连xx老师和陈xx老师《找规律》的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效果。从她们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学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从而产生如果我来上应该怎样上的共识。两节课上的都很成功。其共同的亮点有:

1、两节课在教学中都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两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经历找规律的整个学习过程;

3、都采用了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与人合作获得更多的知识;

4、教学中都体现了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索、小结中获的新知。

两节课的结构大同小异,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第一节课导入以复习一年级学过的规律和主题图导入,第二节课以四个小动物的出场顺序情景为本节的循环规律做了铺垫;找规律环节中,第一节课更重视用语言来表述规律,第二节课重点通过横看总结规律,提炼简洁语言;动手实践练习中,两节课都包含了巩固、提高、延伸的含义,特别第一节课“手帕花边的设计”,第二节课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建议:地板砖设计这一环节教材的意图应该是要体现循环规律的“循环不断、四面延伸”以及“规律美”,这两节课都没能真正体现出来。

听完这两节课,对《找规律》这一课题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 篇八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找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师:今天是森林里小动物们最高兴的一天,因为他们要举行一个盛大的联欢会。草地上可真热闹,大家都在忙着做准备呢。突然小兔和小青蛙吵了起来,原来他们两负责布置会场,可他们都觉得自己的设计好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一下,你喜欢谁的设计,为什么?

(出示课本主题图,小兔的设计是没规律的,小青蛙是有规律的)

师:小青蛙的布置为什么这么整齐?这么漂亮呢?其实在它的设计里面藏着一些小秘密,你们能把他找出来吗?和小组同学说一说,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讨论,汇报

找出彩旗、花、灯笼的规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1. 小猪摆凳子。

小猪摆凳子,他是怎么摆的呢?接下来应该怎么摆?

(第一排: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一个正方体、两个圆柱……

第二排:三个正方体、一个圆柱、两个正方体、两个圆柱、一个正方体……)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猪顺利地摆好了凳子,忙了大半天,小猪可累坏了,肚子也咕噜咕噜叫起来,怎么办?对了,厨房不是有西瓜吗?)

2. 小猪吃西瓜。

一只小猪一块西瓜,两只小猪两块西瓜,三只小猪后面应该摆上几块西瓜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小猪和西瓜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小猪填饱了肚子可开心了,同学们,我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小动物在忙些什么吧?)

3、山羊摆水果。

山羊要摆的水果有3个梨,6个苹果,它也想把水果排列得整齐有规律,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1)同桌两人合作,拿出苹果和梨摆一摆,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2)汇报,指名到黑板上摆。

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在小动物们的精心准备下,联欢会终于要开始了,我们快去看看吧!

1、

我变你猜

第一个上场的是小猴子,他给我带来什么精彩的节目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课件闪烁出示:1、鸭子与蛇反复出现。2、飞机、飞机、汽车反复出现。3、眼镜、帽子、鞋反复出现)

2、大合唱

(1)参加合唱的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有什么规律,接下来怎么排?

(小熊、老虎、小狗排成一圈)

(2)听,动物们在唱什么歌?节奏有什么规律?(播放“小白船”)

四、欣赏规律,找规律

1、欣赏规律。(出示录象)

2、找生活中的规律。

《找规律》评课稿 篇九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有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练习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在练习中,屠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习惯培养,始终如一。屠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