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小鱼儿帮助大家收集的12篇面向未来的赶考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赶超思想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37 — 02
带领全国人民在经济上尽快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使中国尽快摆脱落后状态,这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认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①,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出了在经济上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召,带领全国人民在华夏大地掀起了赶超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浪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承担起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遗留的历史重任,庄严地向全国人民宣告:“我们拥有各种有利条件,一定能够赶上世界上的先进国家。”②,为此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继承了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赶超思想的积极成果,同时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未来,匠心独运设计出了一个分三步走,用一百年的时间,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战略宏图。
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沿着第二代领导集体设计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阔步前进。并且冷静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够,”③我们要“改变经济落后状态,逐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④,再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我们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⑤的号召。坚定地指出,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同一百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巨变,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去追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潮流,去实现中华民族的更大发展”⑥。
站在新的起点,勇敢地担当起历史重任,庄严地指出:“振兴中华,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夙愿。”我们要站在 “新的起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①如何才能振兴中华,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理论与实践的经验表明,我们既要追求经济赶超的目标,又要摒弃过去那种不计成本和代价的老路子,我们必须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探索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实现有效赶超。基于这种高度的理论自觉, 以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共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其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汲取世界上其他后发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深刻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既符合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又契合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赋予了赶超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
对赶超问题的思考和设计犹如一条主线,它贯穿于建国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进程中。期间历经曲折,跌宕起伏。其中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乃至失败的惨痛教训。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剖析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的思想及实践,总结经验及教训,这无疑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的经济赶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现代化后发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赶超思想深切关注。然而,就目前学术界对赶超思想的研究来看,大多研究成果还仅仅局限于对赶超思想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上,对赶超思想的丰富内涵还缺少深刻的论述和总结概括,对赶超思想的理论和认识论根源则缺乏较有力度的探讨和揭示,因此总体来看对经济赶超思想的研究学术界还不够深入、系统、全面。近年来,虽然学术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经济赶超思想进行研究的成果不断增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时期的经济赶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也不断增加。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观点的简单比对上,未能深刻揭示经济赶超思想所折射出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因而缺乏有力的说服论证。
与此同时,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急躁冒进的积习可谓根深蒂固,再加上当前体制因素、传统认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诱使人们选择急躁冒进的赶超战略的土壤还没有得到完全铲除,不顾具体情况的攀比速度、盲目追赶仍然在不少地区上演,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近期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军教授撰写的《百年追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研究》一书,弥补了上述研究的缺陷。
王军教授以世界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竞争以及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为切入点来考察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将“赶超”思想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中进行全面的解析,并对不同时期的赶超设计进行历史和理论的比较,力图在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赶超”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背景、形成发展过程、丰富内涵、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探索其中的连续性和飞跃性,着力揭示适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赶超”道路的规律,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通读本书,其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系统的研究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于某一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而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整体的经济“赶超”思想的研究还很鲜见,多是就“赶超”中的某一问题做就事论事的研究,或对“赶超”思想提出总体性的评价。有的文章甚至只是稍有涉及,未能系统论述,相关论述散见于相关文集、选集中,缺乏整体感,从而低估了“赶超”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王军教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做了系统的、全面性的研究,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整体的把握,从而避免了片面性和零散性。从而使读者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有了更加客观和深刻的认识。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二
危机高潮之际,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外向型程度最高、且出口以消费品为主的广东遭受冲击最为显著,也把“中国制造”,特别是“广东制造”加速推向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中国制造”面临抉择,而正确的抉择又需要在整个国家发展和全球背景上思考方能作出。
中国制造的双重压力
在工业化起步之初,中国经济的压力虽然巨大,但目标单一,就是“赶超”。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艰苦创业,中国不再是昔日那个一穷二白的“前现代”经济体,我们已经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头衔,但还没有成为无可争议的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面临双重目标和压力,一方面是继续“赶超”领先于我们的发达国家,另―方面是防止“被赶超”。具体到产业部门而言,我们一方面需要在新兴先进制造业领域赶超发达国家,另―方面需要在我们已经发展到庞大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防止迅速被其他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取代。
前者无可争议,后者为什么?
原因有二:
其一,中低收入消费者永远占世界人口的多数,对于他们来说,价格竞争永远是最具竞争力的手段,我们不能把这个最广大的市场拱手让人。产业战略家和企业家们可以在各种场合讨论我们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分析我们未来的市场,期望争取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不能忘记上述基本现实,避免重演“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其二,中国需要众多的就业机会,而仅仅为数百万、千把万所谓高收入群体服务绝不可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我们只有占据这种劳动密集的产业,才能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全国头号经济大省广东而言,防止“被赶超”的任务比全国其他省份更为突出。因为广东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制造业在全国最为发达,因此一旦“被赶超”而遭受的冲击也会最大;因为广东出口导向制造业中外资所占比例最大,相应地受更低成本吸引而外迁的内在动机最强烈,而内资企业的外迁可以在减少本地GDP的同时增加本地GNP,外资企业迁走则通常不会给本地留下任何东西;因为从全国经济布局来看,广东虽然也要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先进制造业,但不可能如同其他某些省份那样资本设备制造业占据“大头”,最终还是消费品制造业主导。
防止“被赶超”之道
在成本上升趋势不可阻挡的条件下,“中国制造”要防止“被赶超”,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从昔日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所谓“比较优势”,转向依靠完备产业配套的范围经济效益、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优越的基础设施、高效率公共服务和充沛的高质量人力资源。有了这些,我们就不仅不害怕“被赶超”,还会拥有更足的底气去“赶超”。
第二,在短期内,充分利用危机余渡仍将持续很久的机会,大力通过直接投资切入主要出口市场的流通环节,从而较快地提高我们整个出口的收益率,摆脱只能在低增值制造环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夺刀锋一般微薄利润空间的厄运。
第三,在中期内,沿海外向型制造业,特别是“广东制造”,要通过生产能力转移与内地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特别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合理分工。我们需要利用危机最大程度实现淘汰中国企业海外竞争对手的效果,但在危机真正淘汰了中国产业的海外竞争对手之后,为了长远的发展,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组装环节)又需要到他们所在的国家去开展投资,把他们的类似产业掌握在自己手里。
目前这些国家的这些产业并不是掌握在中国资本手里,对于我们来说是纯粹的竞争对手,我们需要充分地利用这场危机的这样一种效果去淘汰他们。但生产的国际转移潮流是不可避免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生产成本最为敏感,因此,也是制造业中流动性最高的。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提高,无论我们怎样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些低增值制造环节最终仍然要大量地从中国向低成本的、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不可改变的长期趋势,我们借助当前的机会,把未来的海外生产基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届时就可以在不可避免的产业转移发生之际依然享受到相关利益,虽然损失GDP,但增加GNP。
面向未来的赶考范文 篇三
我简单介绍过公司情况后,主考官发问:“公司成立六年多了,为什么规模没有做大?”
我:“不想做大。”
主考官:“为什么不想做大?”
我:“我觉得做大了没有什么意义,我的人生信条是:赶路不忘看风景!”
十五分钟的面试转瞬即逝,主考官问最后一个问题:“通过这次面试,现在想把公司做大吗?”
我:“不想。王均瑶三十八岁留下三十八个亿毫无意义!”
其实当时我的公司已是当地期刊和会展广告界的NO.1,只是比起面试竞争对手动则上亿资产的“大咖”们相比不在一个重量级。既然北大的校训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我何不另辟蹊径?
赶路,不看风景
面试结束,我去拜访好友陈海斌先生。听过我的面试过程,陈总说:“坏了!商学院要的不是赶路不忘看风景的人,而是创业疯子。因为商业领袖骨子里就应该充满着激情,事业永远在路上……”
我终于没有等来自己认为唾手可得的录取通知书。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你会选择创业吗?”我开始重新思考人为什么要创业。陈海斌说“想赚钱就别创业”,原来创业家就是创业疯子,他们以创业为乐,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创业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永远没有终点。
我的眼前浮现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画面:
第一次,他听到妻子分娩时的和婴儿的哇哇啼哭;第二次,他看到儿子依偎在母亲怀中向他招手;第三次,十多岁的儿子使劲把他往家里拉。每一次大禹都因为水未治平,放弃回家。
圣人可以为大家牺牲小家,放弃生命中很多风景,舜作为投资人看中的就是大禹这样的CEO。“三过家门而不入”无可厚非,但对妻子分娩、儿子招手和拖拽都无动于衷,未免太不尽人情了。我开始怀疑故事的真实性,直至有一天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
那是1996年“五・一”节前的一个晚上,沈阳的夜晚春寒料峭。沈阳国际广告贸易公司李东总经理的办公室里,我约好的重要客户如期而至。从产品到市场,从媒体到策划,李总畅谈正酣,电话突然响起,里面传来女儿稚嫩的声音:“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妈妈的手术要开始了!”李总拿起话筒,只有一句话:“爸爸忙呢,乖!”电话再次响起,稚嫩的声音加上了愤怒、无奈和习以为常:“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回来?”这次李总一言不发,内疚之情溢于言表,但还是缓缓地挂断了电话,回到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刚刚的插曲看不出一丝痕迹……
五千年前的大禹和今天的李东都为了赶路不惜放弃最美丽的风景,这风景不仅是和家人的团聚,还有
那么多闲情逸致。
如果选择做个普通人,大禹和李东都可以悠闲地赶路,路边风景尽收眼底。但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兼得鱼和熊掌了。儒家的中流砥柱、道家的顺其自然、佛家的万法皆空,都在HR管理乃至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中有用武之地,但对一个创业者来说,“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还不到时候,“万法皆空”更多体现在出世间法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还是“中流砥柱”精神:赶路,不看风景!
“中流砥柱”一词来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文中的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几千年来一直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描述中流砥柱石:“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这不正是“赶路不看风景”那舍生取义、力挽狂澜的精神吗?
如果说大禹和李东不看风景是一种精神,那么王石不看风景则是一种智慧:
王石在他的自传《道路与梦想》中提到一个小故事:在他登顶珠峰的前一天傍晚,海拔8000米营地,帐篷外的风景异常美丽,犹如仙境。几乎所有人都不顾疲劳与危险,跑出去欣赏这可能是一生难得再见到的风景,并拍照留念。团队中最为热爱大自然且酷爱摄影的王石却在帐篷中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顺利完成登顶。王石登顶成功后接受采访时说:“自从第一脚踏上珠峰,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登顶,与此无关的事情,我一概不做。”
我暗暗问自己:“如果再去EMBA面试,还会赶路不忘看风景吗?如果去企业应聘,HR希望的是赶路不忘看风景的人吗?”
赶路,不忘看风景
笔落此处,二十年前李东挂断女儿电话的场景历历在目,每次回忆起此事总是心生感慨。但一位朋友的问题让我浮想联翩:“如果拥有李总这样的事业而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你愿意吗?”
答案不言而喻:赶路和看风景最好相得益彰。
“王均瑶三十八岁留下三十八个亿毫无意义!”这是我EMBA面试时留下的结束语,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对王均瑶的误解这么深:
被认为“将生命的能量提前用尽”的王均瑶其实并不排斥“赶路不忘看风景”的人生哲学。他像陀螺一样永不停歇,但他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希望能够逐步从董事局退出来,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来学习。”这思考和学习是促进赶路的风景。
有一次王均瑶病愈出院回到办公室,他长嘘了一口气,兴奋地说:“离开公司这么长时间,真是憋死人了,我要好好地感受办公室的气氛!”办公室就是他眼中最美的风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革命是身体的本钱。对王均瑶来说,赶路本身就是最美的风景。这道风景是工作与生活的合二为一、相得益彰。
赶路不忘看风景,前提是不耽误赶路。就像《庄子・逍遥游》中的许由,让自己发挥比治天下更大的作用。
尧让天下、许由不受的故事,表面上看,许由答复尧的理由是:第一,他认为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得挺好了,第二,天下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
表面上看,许由太缺乏救世的精神了:天下治理得很好了,就不需要好上加好吗?天下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就不受天下,哪有一点悲天悯人的情怀?为了看
风景不去赶路,许由真的是圣人吗?
也有观点认为:一方面,天下没到非许由亲自出手不可的地步,所以许由看自己的风景,让别人赶路;另一方面,“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做事何需“创业疯子”的精神,再多的财富有什么用处?
如果这样理解许由“赶路不忘看风景”,“看风景”未免显得太自私了。其实许由不受天下的理由在肩吾和连叔的对话中能体现出来:
庄子进一步借连叔之口道出了许由的思想:在遥远的姑射山上有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回事!那样的人,他所留下的尘埃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人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许由才是王均瑶的理想:“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就是工作与生活的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不把管理万物当己任”,就是“逐步从董事局退出来,用更多时间来学习和思考”。许由不受天下,是让看风景促进赶路!尧赶的形而下的“路”,许由赶的是形而上的“道”。
许由的逍遥溢于言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资格看风景。赶路不忘看风景的前提是:先“赶路不看风景”,然后“看风景不耽误赶路”。EMBA面试时,如果我的企业规模和实力不输于竞争对手,然后再能“赶路不忘看风景”,那录取通知书就会花落我家了。到企业应聘时,如果让HR感觉你工作得心应手、生活毫不马虎、工作与生活相得益彰,应聘也就马到成功了。
赶路人,HR的风景
“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公司里总有为了赶路不看风景的人,也有赶路不忘看风景的人。在HR眼里,他们都是一道风景。
老板和HR都希望企业里赶路不看风景的人多些,但往往是大多数人都想着幸福指数,工作是为了谋生,赶路是为了看到更好的风景。于是,老板圈里总有人抱怨员工缺少主人翁精神,HR也抱怨员工总是更关心薪水和福利。
有朋友问我企业里的主人翁是谁?我说按字面意思应该是企业主了。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们没有理由让所有人赶路不看风景! 企业就是看风景和不看风景的人的集合体,正如《孟子・公孙丑上》说的那样:“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贤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侧”。
居上的贤者是最高决策层,赶路不忘看风景。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说,他的时间分成三个部份,三分之一用来处理企业重大的事情,三分之一和学者专家交流,三分之一用来思考。处理重大事项,难免影响家人团聚、闲情逸致这道风景;但交流与思考就是促进赶路的风景。
居中的能者是指中层干部一定要能干,不惜为赶路放弃很多风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诸葛亮,一旦进入中层干部的角色,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要有度,适当放弃闲情逸致、以工作为乐,赶路便成了风景。
居下的工者是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专业人才,还有工作在第一线的员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当元帅就要不赶路耽误一些风景。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也不是坏士兵,做好本职工作,一边赶路一边看风景,只要不耽误赶路就行。《汉书・货殖列传》的“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是对普通百姓而言。一边赶路一边看风景,恰恰正是企业管理者要为员工打造的工作环境。
居侧的智者是企业“身外的大脑”,他们则将企业看成一道风景。“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企业如果有这样的身外大脑,何愁不能基业常青?
贤者、能者、工者、智者,都是HR眼中的风景。作为企业里HR第一责任人的CEO,“只缘身上此山中”还不够,还要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选对、用好贤者、能者、工者和智者。
贤者、能者、工者、智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可到底赶路该不该看风景呢?《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四
[关键词]西柏坡;赶考;信念
[作者简介]杨宝兰(1966-),女,汉族,河北省香河县人,现任乐亭县委党校经法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1990年7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和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D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6-0046-02
68年前,共产党人举起了赶考的旗帜,踏上了赶考之路;68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不渝地做好接力。然而直到今天,这场考试依然没有结束,正如指出:“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所以一直奋进在赶考的路上。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赶考路上,披荆斩棘,力挽狂澜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坚定地说:“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是对怎样才能不做李自成这一历史性课题所做出的一个精准的答案。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估计到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产生“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等四种情绪,当时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在拿枪的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针对“四种情绪”和“糖衣炮弹”,站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方位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和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正是由于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赶考”的使命,始终发扬“赶考”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赶考”状态,才有了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局面,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从那时起,赶考就像一粒种子,不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改革_放新时期的赶考路上,信念坚定,脚步铿锵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依然坚定“赶考情结”,始终践行“两个务必”。在当时,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在新的考验面前,一定要“考试合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党治国的经验教训,号召全党同志继承和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也多次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只能靠全国人民一砖一瓦建成,只能依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埋头苦干、不畏艰险、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来实现。如果贪图享乐安逸,懒于探索创造,现代化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历史条件虽然变化了,但“赶考”精神并没有过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坚持“两个务必”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使“两个务必”成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1991年9月,他到西柏坡参观视察,提出“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1年11月,到河北考察时,再次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坚持“两个务必”的教育,使全党同志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心谋划得民心、顺民心的实事好事,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搞违背群众意愿的强迫命令,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这些都为共产党人如何“赶考”,如何才能考个好成绩指明了方向。
2002年12月5日至6日,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发表了题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场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合格的答卷。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赶考情结”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使之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作风保证,从而保证了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取得胜利,向人民交出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赶考”新征途中,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话语,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时代在发展,赶考在继续。党的十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百年梦想,也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赶考的时代命题。然而当前面对的考题空前艰巨,面对的环境空前复杂。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各种挑战不断涌现。所有这些,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成为时代呼唤,更是考出好成绩的坚实基础。
四、面对新的赶考命题,一定要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首先面对自身建设,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复杂、严峻的,“四种危险”也摆在了全党面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强调“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不仅表现出党在96年的辉煌成就面前不骄不躁,在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更加清醒,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将自身建设问题摆在了首要的和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
其次面对群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如何赢得民心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对于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命运。新形势下,党要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只有时刻牢记党性,牢记宗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赢得民心。只有这样,就有了铜墙铁壁,全面从严治党也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再次面对新时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面对难以破除的利益固化藩篱,面对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如何啃下深化改革的硬骨头,补齐民生工作的短板,寻求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纷繁复杂,肩负的任务艰巨繁重。
面向未来的赶考范文 篇五
我们的开国领袖带着胜利的“柏坡梦”进京赶考,1949年3月23日,、、刘少奇、、任弼时5位书记,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就风趣而深情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会意地笑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凝视着车队将要开往的方向,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在我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进京“赶考”,是为了实现“柏坡梦”,而今的“赶考远未结束”是为了实现更大更宏伟的“中国梦”。总之,“赶考”就是能够正确面对既往或者当前所取得的成绩,不以成功骄傲,动摇我们前进和进取的决心,能够展望未来,梳理思路,明确规划,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沉下心来,稳重而不失创新,既规范运作,又敢于突破,不会固步自封,不会骄傲自满。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65年前,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5年后,来到西柏坡,他表示:“赶考远未结束”,他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是啊,当年率领中国共产党人坐镇西柏坡,夺取了全国政权,并从这里走向北京,从“打江山”转向“坐江山”把这次转折称为“进京赶考”,并在“赶考”前夕的著名讲话中提到的“两个务必”、“糖衣炮弹”、“万里长城第一步”等,这些话成为其后几十年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警世名言。
因而,在西柏坡用带有总结性的口气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这个“正能量”正如所说的那样:“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圆“中国梦”就要常立赶考之志。从的“进京赶考”到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读出了“赶考”精神对于党的事业有着深远影响,它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65年来,我们党“赶考”的脚步从来没停过,“赶考”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赶考”精神让数万共产党人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我们党正是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始终弘扬“赶考”精神,才创造出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而今,“赶考”精神再次激起中国人强大的追梦力量。
圆“中国梦”就要常怀赶考之心,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了“赶考”意识,才能自觉应对考试,振奋精神,提高执政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拼搏奋斗。“赶考”精神的实质,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前,我们党正在继续的“赶考”,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是一场以人民群众为考官的“大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怀赶考之心,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局势面前不迷失、不懈怠、不退缩,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经历过每一次赶考的党员干部,思想境界会得到进一步升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将更加坚定。
圆“中国梦”就要常行赶考之事。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干事创业的基础。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弘扬“赶考”精神。答好每一张考卷,关键在实际行动上。每一位“赶考”者,必须时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告诫,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集中精力做实事,力同心抓落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去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尽全力去破解人民群众面临的难题,用高分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力争早日把好的蓝图变成现实。坚定目标不动摇,矢志奋斗不懈怠,稳中求进不折腾,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
面向未来的赶考范文 篇六
一、“追赶超越”对陕西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1.“追赶超越”提出的背景及历程。“十二五”期间,陕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三个百分点。从增速看,陕西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应看到,“十二五”期间陕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是一种高速回落的分布,由2010年的14.6%回落到2015年的7.9%。与此同时,陕西在居民收入、对外开放、城镇化推进及科技创新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2.“追赶超越”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增长同样面临诸多困境。陕西的工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居多,经济增长对能源化工等产业依赖性强,亟须通过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推动陕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陕西来说,追赶超越不仅是历史机遇,也是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追赶超越”将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陕西迈向现代化发达省份的重要发展战略。
二、陕煤集团在“追赶超越”中的重要作用
1.能源化工对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从2000年以来,陕西经济增速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得益于陕北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转化,陕西工业也以能源化工为主。过去十多年间,在能源价格飞涨的背景下,依赖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的陕北地区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陕西经济能保持快速增长跻身“金砖四省”,陕北能源经济的拉动功不可没。据了解,“十二五”以来,陕西能源化工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50%以上。
2.煤炭工业“追赶超越”是陕西“追赶超越”的重要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下滑、能源需求放缓、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陕西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化工产业风光不再。其中,煤炭工业已经结束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但其作为陕西省能源支柱的地位却未曾撼动,对工业经济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因此,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首先要实现产业的“追赶超越”,而煤炭工业的“追赶超越”是重要基础。
3.陕煤集团将引领煤炭工业“追赶超越”。陕煤集团作为陕西省属骨干企业,要有引领陕西煤炭工业“追赶超越”的风度,更要在追赶超越上自我加压,拿出敢闯的勇气、担当的境界、实干的劲头,抓牢用足借梯登高的政策机遇、稳中求进的发展机遇、释放红利的改革机遇,真正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在当前产能全面过剩和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在新经济加速崛起和能源革命方兴未艾的产业兴替时代,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实现率先突破,助力陕西煤炭工业的“追赶超越”。
三、红柳林矿业公司的“追赶超越”实践
1.红柳林矿业公司在“追赶超越”中的角色定位。红柳林矿业公司作为陕煤集团的标杆企业,在陕西全省掀起追赶超越热潮的大环境下,也必须要树起大旗,扛起任务,展现国有企业的担当与责任。陕西省国资委对陕煤集团下达了新的追赶超越任务,陕煤集团对红柳林矿业公司也调整增加了原煤生产任务指标。
红柳林矿业公司将按照陕煤集团的要求,将“追赶超越”不仅看作企业产能的扩张,更把“追赶超越”任务提高到企业未来转型、升级发展的高度看待。力图短期内通过调整接续、强化管理、科学组织、保障生产、决策及时等措施,落实追赶超越责任,完成追赶超越任务,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2.红柳林矿业公司实现“追赶超越”的具体举措。①理顺工作思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贯彻“四个全面”部署,落实“五个扎实”要求,调整接续,强化管理,科学组织,保障生产,决策及时,措施得力,落实追赶超越责任,完成追赶超越任务。
②细化追赶超越工作。a.明确生产任务。全面完成原煤生产任务。b.做实接续保障工作。一是科学设计采区、采面接续,保障产品储量;二是合理组织生产,保障井巷开拓满足工作面回采;三是超前做好设备接续工作。 c.提升经营水平。一是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完善企业定额体系,强化成本分析与管控,提高企业经营各项指标;二是以优先保障矿井正常生产为前提,树立物资超前储备意识,处理好采购周期与紧急需求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产品销售“三类关系”:处理好公司与销售分公司、铁路部门的协调关系,处理好市场与产品供应的变化关系,处理好销售与生产的保障关系。 d.强化基础管理。一是强化安全管理。以环境本质安全、装备本质安全以及行为本质安全建设为抓手,落实《“155”非高危安全闭锁管理体系》,持续开展超前预防管理、隐患专项检查、规范作业流程等工作,加快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二是加强设备管理。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完善设备管理台账,落实责任,强化考核,确保设备运行稳定;三是落实《“542“绿色环保体系》建设要求,加大环境改善与灾害治理力度,加强过程控制与责任落实;四是提升技术保障水平,做实做细公司各类科研项目,超前做好矿井生产技术性难题的保障措施。
③完善保障措施。a.发动全员,凝聚追赶超越合力。要通过党政同心、群策群力,上下联动、众谋众筹,以正向舆论宣传、周密措施保障、严格制度考核,落实各层级人员的责任,实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指标,调动全员参与到追赶超越攻坚战中来,凝聚追赶超越的向心力;要以月度检查、季度考核通报的方式,不断增强全员追赶超越的紧迫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b.保障有力,做实八项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年初工作会的要求,持续深化“三稳定、五提升”工作。一是要按照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思路,围绕生产任务,合理确定满足煤炭储量的接续工作面,并根据矿井主运输系统实际能力,科学测算4-2煤产量,确保5-2煤产能最大释放,科学制定三至五年的生产接续安排; 二是要超前做好工作面设备“四安四撤”工作;三是合理组织生产,持续做好劳务承包连采队支护业务、北二盘区井巷工程开拓、4-2煤与5-2煤科学配采等工作;四是做好综采成套设备更新、设备运维保养等设备保障工作;五是加强物资保障,超前考虑设备配件,特别是关键设备的备件储备,缩短矿井大型设备维修周期;六是通过量化任务、市场调研、开发用户、调整产品、协调运输等手段,加强销售工作;七是加强安全环保管理。强化安全制度,特别是超前预防类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切实把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名管理人员、每个岗位。深入贯彻国家“三线一单”环保要求,保持好环境管理ISO14001:2015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OHSAS18001:2007认证资质,推进矿井环保开采、绿色发展;八是按照“三型四化”和智能化建设要求,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特别是要在过沟开采、工作初采初放等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健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加强生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生产技术保障水平。
④扎实推进重点工程。一是加快二号进风斜井施工及二号风井地面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加快矿井排水系统建设;三是加快V井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扩容改造;四是加快清水收集系统建设;五是加快厂区40吨煤粉锅炉、二号风井10吨锅炉及山下锅炉改造;六是推进洗选系统改造;七是加快推进村庄搬迁工作。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七
王启尚:我们已经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就是“异构系统架构”(Heterogeneous System Architecture,HSA)。在这种大的架构框架下,未来将不再有CPU,全都是APU。
记者:新一代APU比起去年的第一代APU在微架构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架构的区别在去年第一代新品时考虑过吗?
王启尚:实际上,任何一款产品的开发,都像是赶火车。到了时间点,火车必须出站。能赶上这趟火车的乘客抓紧时间,而赶不上的,只能等下一班。火车不可能无限制地等下去。所以,到了一定的时间点,新品必须推出。当然每次推出都不是完美的,都可以有再改善的空间,所以才有了一代代不停升级的新产品。
在HSA的大框架下,我们要分四步走。去年的APU是将CPU、GPU并行计算核心整合在同一块硅片上,应用软件必须进行专门开发才能实现硬件加速,二者各自的内存也都是独立的。今天的新一代APU中,GPU就可以访问系统内存。明年再进一步,简化CPU与GPU之间的数据共享,实现CPU、GPU的统一寻址。到了2014年,硬件、软件、编译器、开发工具全部演化到位之后,异构系统架构将会最终完成, APU能够自己决定某个任务是在CPU核心上执行更好,还是在GPU核心上效率更高。真正产品预计在2015年量产。
记者:CPU、GPU、APU这些概念重要吗?
王启尚:我们虽然是CPU+GPU技术的开创者,我们把这两种计算方法不同、性能指标不同的芯片整合成了APU,但是在我的理想中,未来编程人员应该不再关心这些概念。程序员们应该只编写一次程序——不管是什么平台。
记者:AMD和ARM等厂商在今年年初展开了合作,这会影响未来AMD芯片的发展方向吗?
王启尚:首先,按照目前的计划,我们在未来的产品中只会使用到ARM的安全技术。其次,我们真正的合作还是基于HSA,旨在创建跨平台的编程标准。我们希望将HSA作为一个大的标准架构,以后各友商在这个统一的架构下,进行自己的产品设计。实际上,统一架构会让整个产业进入互联互通的良性发展通道,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极大的便利。
记者:这种架构的真正实现需要多长时间?
王启尚:HSA目前仅仅是一个方向,真正完善还需要很长时间,我想,至少是4~5年。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八
近日读“习 近 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感触很深。
有了理想,才有活的灵魂。现代革命史上,这片土地哺育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血沃中华。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高唱“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前赴后继;在和平年代,共产党人“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鞠躬尽瘁。反思自己,这几年开拓进取的精神松懈、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从根本上来说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是精神上的缺钙。怕接触矛盾,多栽花少栽刺,表面看是一个处世哲学问题,根子还是理想信念蒙上了灰尘,思想路线出现了模糊。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看似平常,又与群众息息相关。现实中我们渐渐地应酬多了,学习少了;应付多了,研究少了;会议多了,落实少了;推诿多了,担当少了。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我们经历不自觉到警醒、由不情愿到震动的心路历程,经受了一次先“痛”后“快”的心灵涤荡。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工作中我们要问计于群众,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工作方案要取得群众的支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只要群众动员起来了,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群众需求、群众认可、群众参与、群众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九
关键词:赶快 赶忙 语义 句法 表达
一、引言
“赶快”和“赶忙”均为时间副词,都可以在句中充当状语。从意义上看,它们都可以表示情况或动作出现得快,因而被归为时间副词里的短时副词。二者虽然在基本词义上十分相近,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法特点和表意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异。目前语法学界对短时副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时副词的分类和同义短时副词语法意义的辨析两个方面,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短时副词使用的语义背景及短时副词对句子的时态、句式和人称的选择限制等方面考察得还不够。本文以“赶快”“赶忙”两个短时副词为例,探讨二者在这几方面的差异。
二、二者的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赶快”和“赶忙”的释义分别为:【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赶忙】赶紧,连忙。“赶忙”包含“赶紧”和“连忙”两个义项。再来看,【赶紧】抓住时机,毫不拖延。【连忙】赶紧,急忙。【急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可见,“赶忙”的含义中除了有行动快、时间短,还含有心里着急、紧张的状态;而“赶快”只强调动作和速度快,不含对心理状态的描述。“赶快”侧重时间上的迅速、不拖延,而“赶忙”不光有时间上的迅速,还有忙的样子,表示人内心的急迫。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句子:
(1)佳莉突然冲进了西里间,红花被吓得惊慌不已,赶忙低头溜出去。(郭宝昌《大宅门》)
(2)玉芬是聪明人,看景琦脸色要变,赶忙道:“济南的事已经办完了”。(郭宝昌《大宅门》)
以上两个句子中,“赶忙”表示很快地进行某种行为动作,同时含有对心理上急切、仓促、慌乱的描写,这种心理上的慌乱可能是因为情况紧急,也可能是由于主语的身份、地位较低,处于被动状态下的一种表现。在句子中有时还可找到与“赶忙”相呼应的心理描写,如例(1)中“红花被吓得惊慌不已”,例(2)中“看景琦脸色要变”。再如:
(3)不管那头还说没说下去,他赶快放下了话筒。(谌容《梦中的河》)
(4)她和老爷坐着大汽车,一下车,军警赶快喊“敬礼”,他家里不定有几个漂亮的小太太呢。(老舍《残雾》)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赶快”强调动作行为迅速、时间短,并且动作的发出者往往出于主动的心理反应。“赶快”也可以连接前后两种行为动作,但后一种行为动作并不一定是对前一种行为动作的反应,如例(4)中的“一下车”和“喊‘敬礼’”这两个动作只是时间上的顺承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赶快”重在强调动作上的迅速或两个动作行为间隔的时间短,动作发出者在行动上多为主动的、有准备的。
三、时体特征与句法功能
(一)时态选择的限制
陆俭明、马真先生在《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一书中将时间副词分为定时时间副词和不定时时间副词两类。“赶快”和“赶忙”都属于表示短时的不定时时间副词,且属于不同的两组。“赶快”组,包括“立刻、立即、马上、就、便、赶紧”,表示某行为动作在说话之后或另一行为动作之后紧跟着进行、发生或完成,主要强调短时,但同时含有未然的意思,用来说未来的事比较自由,而用来说过去发生的事时要受到限制,主要是在它前面一定另有小句或句子,以表明所说的行为动作是在另一行为动作之后很短的时间里发生、进行或完成。“赶忙”组,包括“连忙、急忙”,只表示行为动作在另一行为动作之后(而不是在说话之后)很短的时间里进行、发生或完成,用来说过去发生的事比较自由,而用在说未来的事时,则要求它前面有另一个动词性成分。书中列了两个例句:
(5)a.吩咐毕,他连公馆也不回,赶快换了衣服,在长安左门外上了马向昌平奔去。(姚雪垠《李自成》)
b.尤师傅,那就赶快好好教我吧!(老舍《女店员》)
(6)a.正在这个时候,新郎摇晃了一下,两边的人赶忙扶住,才没有跌倒。(陶承《我的一家》)
b.这个镜头得重怕,注意了,我一挥手,你们就赶忙冲过去,老李就开拍。
书中所说“赶快类,用来说过去的事要受到限制”以及“赶忙类,用来说未来的事时要求在其前面有另一个动词性成分”,本人认为不是很恰当。“赶快”用来说过去的事很自由,前面不一定要另有小句加以限制,例(5)a可以直接说“他赶快换了衣服,在长安左门外上了马向昌平奔去”,因为句中的“了”已经表明已然的状态。甚至没有“了”,说成“他赶快换衣服,在长安左门外上了马向昌平奔去”,表意也是明确的。因为受第三人称主语的限制,整个句子很明显是对已然事件的陈述性表达。同理,对“赶忙类”的说法也不准确,例(6)b中不能认为是将来时,“注意了,……你们就赶忙冲过去”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是建立在“我一挥手”这个已然情况的基础之上的,不能理解为纯粹的对未然事件的表述。从语义指向上看,“赶忙”是对一种已然情况的描述。从时态上看,“赶忙”只能用于说已然的事。而“赶快”既可以用于说未然的事,也可以用于说已然的事。因此,在时态的选择上,“赶快”比“赶忙”自由。如:
(7)a.病老头儿赶快将药丸放进嘴里,快嚼快咽。(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病老头儿赶忙将药丸放进嘴里,快嚼快咽。
b.快6点了,赶快下去吧,别让他等我。(谌容《梦中的河》)
* 快6点了,赶忙下去吧,别让他等我。
例(7)a是对已然情况的陈述,这里的“赶快”可以用“赶忙”替换;而(7)b是祈使句,表示未然的情况,这里绝对不能换为“赶忙”。
(二)句式和人称选择的限制
与二者对时态的选择相对应,由于“赶忙”只用于对已然情况的描述,因此只能用于陈述句;而“赶快”既可以用于对已然情况的描述,又可以用来说未来的事,因此,“赶快”除了可用于陈述句之外,还可用于疑问句和祈使句。如:
(8)“算了,我来吧。”你赶快把他叫醒了,回家睡。(《编辑部的故事·歌星双双》)
*“算了,我来吧。”你赶忙把他叫醒了,回家睡。
(9)为什么不赶快同我们联系?(毕淑敏《血玲珑》)
*为什么不赶忙同我们联系?
可见,祈使句和疑问句中的“赶快”不能用“赶忙”替换。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赶忙”出现的陈述句,只限于表示已然情况的陈述句,表示未然情况的陈述句中不能用“赶忙”。
为考察“赶快”和“赶忙”与不同人称的搭配情况,我们从2633万字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统计出如下数据。
表1:“赶快”“赶忙”对不同人称的选择情况
赶快 赶忙
第一人称 单数(我) 10 11
复数(我们) 6 0
第二人称 单数(你) 40 0
复数(你们) 12 0
第三人称 单数(他/她) 62 18
复数(他们) 6 1
从上表可以看出,“赶快”与“赶忙”在第二人称代词的搭配使用上差别最为明显,“赶快”和第二人称搭配总计52次,而“赶忙”为0次,这说明“赶忙”不能与第二人称搭配。这与上文所讲的二者对句式的选择是对应的,因为第二人称出现的句子大多为祈使句,而“赶忙”是不能出现在祈使句中的。
四、句中位置及表达语气
“赶快”和“赶忙”作时间副词时,都可以出现在句中的动词之前。但“赶快”在祈使句中还可以独自成句,表达催促、命令等主观祈使语气,而“赶忙”只能出现在陈述句中,表达客观的陈述语气。如:
(10)老韩高兴得像拾了一个宝,马上把赶车的鞭子塞到老寿手里,说:“赶快,把车赶到征购站去,我们已经缴晚了,甘书记已经不愿意啦!”(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老韩高兴得像拾了一个宝,马上把赶车的鞭子塞到老寿手里,说:“赶忙,把车赶到征购站去,我们已经缴晚了,甘书记已经不愿意啦!”
(11)车来了,快上车!赶快!
*车来了,快上车!赶忙!
“赶快”独自成句,放在句首或句末,是为了加强语气,表达更强烈的催促、命令意义;“赶忙”不可以这样用,“赶忙”只能出现在句子中间。
五、结语
本文从具体语句入手,以替换的方式对“赶快”和“赶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二者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上的基本差异和规律。由于所选例句有限及二者的比较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因此有些规律可能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适用性,同时,汉语的丰富性和语境的特定性也使对二者的研究更为复杂。希望本文对这组短时副词的探讨能够为其他近义副词的比较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也希望能够对留学生正确使用汉语副词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郝红艳。“马上”和“连忙”的多角度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
学学报,2007,(3).
[4]尹海良。“赶紧”“赶快”和“赶忙”辨析[J].语文建设,2008,
(5).
[5]吴志霄。“赶紧”“立刻”“马上”的意义和语法特点[J].汉语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十
书记说空话会否“被赶下台”?
许多网友在对“赶下台”的争论中,反复纠缠于人治。支持者说,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值得称赞,反对者则说,这里“缺乏对公民人格的基本尊重”,涉嫌人治。从长远看,人治确实不利于现代政府建设,但就现实而言,人治常常能推进作风及工作的好转。此时,还真不太好就人治的善恶来下断言,即使想断言,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厘清的。其实,此时完全可以跳出人治看问题。
据称,2001年,许昌市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同时规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创建工作新闻会,对评比排名情况进行通报,排名末位的单位领导,要上主席台,给大会作书面检讨。至今,创建工作新闻会已52期。在这次评比排名中,魏都区多项工作列倒数第一。按照要求,魏都区领导要上台检讨。
这里,检讨的对象耐人寻味。就常理而言,许昌市六年创建依然无果,下面虽然有问题,但上面也不能没有问题吧?检讨不应该只是针对下面的,为什么市级层面领导没有人为此检讨呢?退而言之,下面应该检讨,但这样的工作似乎也应该是主要领导来检讨。为什么魏都区的书记和区长不来检讨呢?让一个区委副书记来检讨,他的检讨是代表主要领导的,他能检讨出什么核心内容?这一身份属性意味着他只能说一些空话、废话、套话。
新闻称,检讨稿已经印发给在主席台就座的许昌市委常委们。印发之前,检讨内容总要经过一定程序,既如此,检讨稿又是怎么过关的?而且既然已经印发了,已经是书面检讨了,再读一次检讨书,又有多大的意义?
许昌有干部称,“不好好发言,就要从台子上把他给赶下来,不好好干工作,就要把他从位置上赶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这里显然忽视了执行力的关键。执行力不仅是对下的,真正的核心其实在上面。这里,下级说空话了被书记“赶下台”,书记说空话了谁能把他“赶下台”?由于权力本身具有的压迫性,下级说空话被“赶下台”根本不能说是正面新闻;由于权力本身的传导性,下级说空话常常有着上级的原因。这个意义上说,上级说空话被“赶下台”才是新闻。 书记说空话到底会不会被“赶下台”?仅从许昌六年创建无果检讨的只是下级来看,实在让人看不出市级层面领导有检讨的可能。既然连检讨的可能都没有,是否空话更无验证的机会。由是观之,答案并不乐观。■
周蓬安的BLOG
许昌市委书记,未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我们已经长期习惯于“一团和气”的官场文化,“你好、我好、大家好”正成喜欢“中庸”的中国官场“潜规则”。谁都不愿意得罪人,已经让官场纪律相当涣散,以至于周边明显的违纪甚至犯罪行为,有关领导甚至纪检监察部门都视而不见。今天,我们罕见地看到一位表现严厉的官员,在大会上就将一位讲假话、空话、套话、大话的区委副书记轰下台。
此外,毛万春书记此次针对“执行力差”而动怒,对于树立雷厉风行的官场作风,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风向标,但由于切入点不是太好,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未必会好。大家知道,很多创建活动实际上是领导的政绩工程,弄虚作假的事层出不穷,老百姓不仅不支持,甚至十分反感。如同为河南省的焦作市,就因为迎接全国卫生城市检查组,连小吃店、小浴室都关闭了。
网上留言中,得到最多支持的评论,就是“创建如此认真,关乎民生的事做得怎么样?”如果魏都区因为解决民生问题不力,而受到这样的待遇,老百姓一定会拍手叫好。而今魏都区却仅因创建不力,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批评,笔者不得不感慨:许昌市委书记,是“未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盛大林的BLOG
“空话连篇”常有,“被轰下台”为何不常有?
堂堂区委副书记,竟被轰下了主席台?这种事儿不仅在许昌是第一次,即使放到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应付上级、糊弄群众,浪费时间、败坏风气……作检讨尚且如此,要是讲话更当如何?那种“空话连篇”的领导,就应该把他轰下台去!但在为毛万春书记的行动暗自称快之余,我却在想:像纪副书记那样的“空话连篇”是第一次发生吗?以后还会不会有领导干部在主席台上“空话连篇”?如果还有,怎么办?……我还注意到:这是一次上级“轰”下级的举动,如果毛万春书记发现上级领导“空话连篇”,他又如之奈何?
包括毛万春书记在内的领导干部都应该承认,空话连篇、套话累牍是官场上的普遍现象:台上领导唾沫四溅,台下干部鼾声一片,这就是很多会议的真实场景。
“空话连篇”常有,“被轰下台”为何不常有?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轰人权只属于上级领导,下级干部及群众没有这样的权力;二,空话套话没有明确的标准,认定起来难以操作;三,空话连篇的后果不严重,甚至没有什么后果。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根本的办法就是让群众拥有考察、评价乃至选择干部的权力――这个权力不仅可以把干部从主席台上轰下来,而且可以把他们从官位上轰下来。果如此,还有哪个干部敢于“空话连篇”呢? 也许有人要说,是否空话套话,要根据具体的场合作具体的分析,确实难以规定明确的统一的标准。毛万春书记说纪副书记的发言都是空话,显然也是他个人的感知,要让毛书记给“空话套话”下个定义,恐怕也不容易,不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说到底,杜绝“空话连篇”,改进干部作风,关键还是要扩大民主、改革政治体制。■
链接
套话废话铺天盖地 网友呼吁整治官场八股文风
在2009年公安部消防局主办的“中国消防在线”网站上,河南开封消防支队与漯河消防支队的宣传稿件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漯河政法委书记换成了开封市副市长,而开封市副市长的讲话中竟还有“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字眼,网友戏称为“开封指导漯河工作”。许多网友在嘲讽这种弄虚作假文风陋习的同时,还呼吁对官场的八股文风进行大力整治。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十一
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这是放眼世界、立足全国作出的科学判断,寄托着党中央和总书记对陕西发展的殷切希望。去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目前追赶超越的思想共识在全省已经形成,助推追赶超越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的“三项机制”已经建立,现在的关键是立足实际、细化目标,使每一项工作都追赶有参照、超越有方向。
追赶超越,后来居上,从来是一场硬仗。“夫战,勇气也。”要赢必须在精神上力拔头筹,拿出“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气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担当无愧于己、以行动取信于民,在积极作为中赢得未来。发展愈向前,改革愈深化,不但是时间阶段的递进,更有难度系数的倍增。好比跳高,达到一定高度,每突破一厘米都往往“难于上青天”。然而,开弓断无回头箭。面对追赶超越的重任,要观大势、谋大局,强化责任担当,立足发展全局大盘子、跳出局部个人小圈子,不为各种利益掣肘、不为各种流言所动、不为各种风险所惧,当好开拓创新的促进派、实干家;要善统筹、精细化,扭住关键发力,不搞“一哄而上大呼隆”,不搞“大水漫灌瞎折腾”,突出问题导向,牢牢抓住那些具有标志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点任务,把各项举措落准、落细、落实,使之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严督察、明规矩,确保实现目标,在战略上敢于进取,在战术上步步为营,以责促行、以责问效,健全各环节能定责、可追责考核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切实做到“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仅不支持还要严肃问责”,主动出击,贴身紧逼,自加压力,奋力争先。
紧盯先进明确目标。追赶超越,首先要搞清楚追赶的对象是谁、超越的标尺在哪里。只有目标搞清了、方位找对了,追赶才能少走弯路,超越才能有的放矢。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是要进一步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开阔眼界,保持比学赶超的精气神,瞄准一流对标,紧盯排头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同时,认认真真学习好经验好做法,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在不断缩小差距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面向未来的赶考 篇十二
学党史悟思想,为青春梦想护航
在第71个“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在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要“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祝全国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儿童青年是党的后备军,为党培养栋梁之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和责任担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读史、知史、用史,是前进路上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大任的必然选择,是赶考路上传承优秀基因、实现创新突破的重要基石,是奋斗路上主动投身到“国之大者”之处的自我要求和人民期许。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广大青少年“生逢盛世”,更应积极主动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拼搏奉献,托举起伟大中国梦的蓬勃生机,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基层一线让青春闪光,让梦想绽放。
以党史为灯塔,高扬旗帜、指引方向。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让“红色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必须牢牢把握住“四史”宣传教育的根本方向,高举红色旗帜,强化思想引领,教育引导“红领巾”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校准好人生前进方向,扣好“第一粒纽扣”,争做有志有为的先锋者、接班人。各级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学校、家庭要切实担负起学史用史的教育职责,讲好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的红色故事,在学习和生活上创造出有利条件,强化服务保障,聚合力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让更多群体能够在“家门口”学史知史用史。同时,要坚持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主线,在新时代探索路上用好用活百年党史,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时刻把握发展大势,抢抓实战机遇,呼唤青少年担负新时代责任,增进创新“基本能力”,鼓励青少年能够在成长成才路上拥有“全方位、全覆盖、全周期”的探索和发现,不断砥砺勇于探索、敢于斗争意志品质,汇聚起人才创新“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