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自相矛盾(精选5篇)

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自相矛盾的例子有哪些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自相矛盾的例子相关内容,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理了5篇自相矛盾,欢迎查阅与参考。

自相矛盾 篇一

一、争当“小神医”:

1、戳(cuō)

2、茅盾楚国锐力买卖

二、解释词语的含义:

1、夸口:

2、张口结舌:

3、自相矛盾:

三、品读思考:

1、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3、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4、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为什么他会这样?这里的“张口结舌”还能换成别的词语吗?

5、那个人说话前后矛盾会造成什么后果?

四、拓展阅读:《韩非子·难一》

1、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2、原文: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称赞)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戳进)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不)能应也。

五、小小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自相矛盾》案例分析 篇二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1

崇文区一师附小 单秀梅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五册 26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课后评析:

在崇文区教研室老师的支持帮助下,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弄,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待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平台。

在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和“寓言百宝箱”两个教学环节,老师充分利用学易这套设备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教学。同时,它的统计功能又可以使教师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矛盾)

《自相矛盾》案例分析 篇三

一、教学内容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自相矛盾》案例分析 篇四

《自相矛盾》是篇传统教材,传统的教法也许就会止于读懂成语的故事内容,领悟成语故事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类故事易读懂的课文,如果还只是将理解教材内容就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也许是对学生知识智力潜能的开发、挖掘是一种滞后的做法。那么,像这样的传统教材,如何凭借教材去进行改造、创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智慧的探究学习点?

第一:激趣导入

细细咀嚼,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与周围发话的人正好是两类不同的人,而学生都有想让自己聪明起来的自信心与好胜心理,于是激起学生争当“聪明人”的学习兴趣。

1、师激趣:同学们,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划分的话,大概可分为这么三类人:

一类是傻瓜,思维力低下,愚蠢可笑;

一类是平凡人,思维力一般,平平常常;

还有一类自然就是聪明人,思维力超常,善于动脑思考,会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哪类人?

2、师:要做聪明人,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板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3、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揭题齐读)

让我们一起经历一场思维大碰撞,看谁会思考会动脑,学完后发现自己变聪明了,好吗?

这一导入,将学习目标和方法悄悄融入在了每位同学争当聪明人的积极情绪中。

第二:评价卖矛盾之人的智慧。

1、先让学生打开课本,先找出描写这个卖矛盾之人的语句读一读,再评评他属于哪类人。

学生自由、指名、集体朗读,读中评议并表现其“夸口”的感觉。

这里,经历了一个对描绘卖矛盾之人的语句的充分朗读、感知、体验过程,只有充分读懂读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智慧评价。

2、师组织评价:你们觉得他属于哪类人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最初都会在“夸口”上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领悟“卖东西是要夸口,可是矛与盾是两样相克之物,不能同时来夸,必有一句是假……满口夸赞两相克之物,傻!”充分谈过自己的见解发现后,再引导读悟第一句中“卖矛又卖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如果你去做买卖,会考虑到什么?交流中认识此人卖矛盾选择的时机、场所、对象都不合理。

摘录片段:

生1:我感觉这人是个傻瓜,他既夸自己的矛又夸自己的盾,可是矛与盾是两相克之物,要是拿他的矛去戳他的盾,根本是没有结果的!

生2:他这两句话等于没有说,两个都最好,究竟哪个更好?他的话语中明显有漏洞!

生3:同时夸两个相生相克的东西最好,明显在吹牛!

生4:他应该今天卖矛,过两天再乔装改变一番,再去卖盾!

生5:我感觉这人既是聪明人,因为他懂得作生意得夸得做宣传;可是他又是个大傻瓜,夸矛又夸盾,谁会来买呀?

师: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但是很有道理啊!再读读描写他言行的其它语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他卖矛又卖盾,我感觉不太合理。

师:同学们可以联系一下要是你去做生意,会注意些什么?

生2:卖东西要看看自己的东西适合卖给谁?我发现图上都是些文弱书生,我感觉卖给他们不合适。

生3:他应该去卖给军营或是衙门,这样生意才好做些。

生4:现在又不打仗,谁需要呢?他该在打仗的时候再拿出来卖武器。  ……

这个过程即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辨析过程,老师的评价性语言重在鼓励肯定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同学,以期调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进思维中来;点拨性语言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往深处思考,或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或在模糊处渐清晰明朗起来,思维也更为开放。

第三:评价围观人的智慧。

1、指读出示描写围观人表现的句段,评价他的智慧。

2、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当这卖矛盾之人话音刚落,我们也许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你对这个围观人产生了什么想法呢?

引导交流:此人很善于倾听辨析,思维很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说话时的漏洞与缺点……

摘录片段:

生1:他是个聪明人,能够听出他人说话中的破绽!

生2:他很会听,会动脑筋,别人还没反应,他就有自己的注意了,真是个聪明人!

生3:我感觉这人很狡猾,明明知道这人是在吹牛说假话,还让他当众出丑!

……

再次引导朗读其发问的话语,感受其含蓄的语言艺术:虽已听出他人漏洞却是没有当面戳穿,而是运用了发问的方式让他人自己去明白……

生1:我感觉此人是善良的聪明人,他虽然已经听出了破绽,但他没有明说,而是让卖矛盾之人自己从问话中明白。

生2:这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这样就保护了那个傻瓜的自尊心!  ……

3、学习回顾:同学们的感受发现真是丰富多采,想一想,你们是怎样产生了那么多的想法的?

学生就朗读、思考、倾听、思辩等方面总结出学习经验和方法,这是他们经历了一场智慧考验后。

第四:想象描绘卖矛盾之人若变得聪明起来会怎么想怎么做?

师:这卖矛盾之人被围观者一说,羞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要是他还有点聪明的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交流过后再写下来。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草草完成预设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更应关注课堂上的学生,简洁清晰的课堂教学设计设计,更有待于学生在积极的智慧体验中使之丰富,让他们在各自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更会思考更会发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自相矛盾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就是高考家长帮给大家整理的5篇自相矛盾,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自相矛盾的例子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