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最新12篇)5-5-26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总体设计和思路。好的教案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可以反映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总体设计和思路,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尤其是教学态度认真与否的重要尺度。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最新12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最新12篇)5-5-26

《莲叶青青》

教学要求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

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无论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 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 夏天 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  “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 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 ,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 [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围魏救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情读文

2、 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 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

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北师大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3.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培养学生正确面对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的品格。

5.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分组采访身边最敬佩的人是怎样看待错误的。要求定好采访对象,拟好采访提纲,再做好采访记录,最后全组讨论写好采访后感。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采访你身边最敬佩的人怎样看待错误的,让大家当了一回记者,现在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采访发布会,请各组的首席记者简要地说说采访的情况。(各组代表汇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儿童诗《我们的错误》,相信能让大家对“错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课题,生齐读。)

结合本单元“语文天地”中“初显身手”环节,课前指导学生调查采访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如何看待错误,让学生合作完成采访任务,既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为上课伊始营造氛围打下感情基础,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同桌互检识字情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各有不同,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利用了学生本身具有的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自己练读课文2~3次,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做批注。

3.四人小组练读课文,读后交流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品读诗歌,感悟内涵

1.开展“读诗擂台赛”:各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接力读;个人挑战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代讲,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碰撞心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相互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2.各学习组选一小节诗品读,讨论说说对该小节诗的理解。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生:读了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年轻人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就连成吉思汗这样的大英雄也不例外。

(2)生:从第二小节中我们知道了错误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危害,但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如平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理解“错误可能是下一次错误的开始,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不及时反省,改正错误,那以后还会犯更多的错误。相反,如果认真反省,在前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用曾经犯下的错误不断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误而停止做事情。

师相机向学生推荐“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我的最重要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等警句名言,加深学生对该小节的理解。

(3)生:从第三小节我们知道了错误并不可怕,天才和伟人也犯错误,但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去改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

师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天才和伟人怎样用积极的态度正确地对待错误的。再让学生想像如果他们错误地对待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结合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实验过程等事例进行分析。

最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讨论说说对“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这句话的体会。

个别汇报。(在此之前老师可看情况,列举“小时偷枚针,大了偷块金”这个浅显的俗语说明“漠视错误的存在,任其发展下去,这样错误地对待错误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来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打开思路。)

(4)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第四小节诗歌,了解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对待错误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找出这节诗中词语反复朗读,再与删去重复词语后的诗句作比较,体会诗歌上句尾与下句尾重复的效果。

3.学生默读课文,找画出诗歌中自己觉得最形象的话与同学互相交流说一说,再多读几次,感受诗歌生动、形象的描写。个别汇报。

4.学生齐读诗歌,用心倾听自己与心灵的对话。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写心得笔记。(任选一题写)

(1)选诗歌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和体验,写写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检查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上存在的错误,并写写自己学了诗歌后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要怎样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改正错误。

2.作品交流。把作品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学生相互看一看,评一评,改一改。

五、小结,布置后续作业

1.再次修改作品,整理成文。

2.回访本组课前采访的人,与他谈谈你学了课文后的新想法。

3.积集与“错误”有关的名言警句。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莲叶青青》

教学要求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无论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 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 夏天 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 “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 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 ,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 [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开国大典》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著名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天山之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相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育课文。

3、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感觉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想象,读中感谢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三、教学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课件。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江南,江南的山水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北国的新疆风光同样令人陶醉,那里有盛产水果的吐鲁番盆地,神奇的火焰山,还有令人神往的天山。作家碧野描写的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今天就主我们随同碧野,一起走进天山里去欣赏一番那里迷人的景色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是亚洲山系之一,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的旅游胜地。

2.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来读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本课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天山之夏是否和我们这里一样炎热呢?

(3)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3、学生生字词,理解词语

(1)学习生字:读准下列字音

白缎(duàn) 山涧(jiàn) 俯(fǔ)视 马蹄 溅(jiàn)起

绵延 离鞍(ān) 飞泻(xiè) 峭(qiào)壁 白莲(lián)

萦(yíng)绕 矫(jiǎo)健 荡漾(yàng) 新疆(jāng)

漏(lòu)下 洄(huí)水涡 戈(gē)壁滩

白皑皑(ái) 五彩斑斓(lán) 五彩缤纷

(2)多音字

盛:shèng 茂盛 chéng 盛饭

饮:yǐn 饮水 yìn 饮马

奇:qí 奇怪 jī 奇数

重:zhòng 重量 chóng 重叠

(3)理解词语

峭壁:陡直的山崖。

俯视:从高处往下看。本课指坐在马鞍上看饮马溪。

斑斓:灿烂多彩。本课指溪水中水石色彩绚丽。

蜿蜒:形容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课用来形容原始森林绵延不尽。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本课形容溪水起伏动荡的样子。

重重叠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本课用来形容森林中树木很多,又很茂密的样子。

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 ,非常好看。本课指山中野花的色彩艳丽而繁多。

矫健:强壮有力。本课指马强壮有力。

绚烂:灿烂。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是按移步换景即地点变换的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你找找课文中的脉络句?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部分(1)全文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

第二部分(2)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所看见的景色。

第三部分(3)描写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第四部分(4-6)描写森林深处的花和牧场。

四、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静美

1、天山之夏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作者描写了天山的“静”美。

1、 课文写天山的“静”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寂静”“幽静”、“风平浪静”)

2、 作者具体是怎样来描写的?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具体地描写天山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来突出天山之夏的“静”美。

五、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文章抓住了天山的什么特点来突出天山之夏美?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情

1.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抓住天山的“静”美,写出了天山之夏独具风韵。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静”描写了哪写景物?

——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牧场等。

2、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呢?

(一)读第2自然段。

1、讨论交流:这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景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1)描写了溪流、云影、雪水、溪水。

(2)描绘的方法---形象的比喻、巧妙的衬托。让我们来品一品这些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展现景物的美的: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作者把雪峰比作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还运用衬托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多么巧妙的衬托,多么美丽的景色呀!)

②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动人姿态,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作者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多么的美丽,多么的讨人喜爱啊!这雪水和溪水,仿佛一个寂静清凉的世界,也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

(3)谁来总结一下天山的雪峰、溪流有什么特点?

——天山的雪峰:高、大、白。 ——天山的溪流:急、清、活。

(4)作者此时会干什么呢?有什么新发现呢?(饮马溪边)

小结:作者按从远到近,从高到低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天山景物的无比喜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次读这部分课文,用心体验语言文字美。

(二)我们再跟着作者的脚步读读第3自然段

1、想一想作者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2、体会语言美“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 “蜿蜒无尽”写出了原始森林连绵不断,用“密密”、“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等叠词写出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从缝隙处“漏”下。(精确的用词,把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等天山特有的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三)感受了秋天的凉爽,再往里走,我们又会欣赏到哪个季节的美呢?自由朗读4-6自然段,思考:天山的野花和牧场有什么特点?

1、天山的野花:多、高、艳 天山的牧场:辽阔、奇丽、风平浪静

2、让我们来品一品这绚丽多彩的语言吧,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1)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动人的排比和比喻,突出野花绚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而形成排比,突出了野花的绚丽灿烂,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洋溢着满腔的喜悦与赞美之情。一个“满”字写出了野花之多,漫山遍野,比比皆是。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工整的对称,烘托生机盎然)这里写马说“矫健”,写人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了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中一般。

(3)“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有力的反问,强调天山美丽)这里巧用反问强调了天山的美无与伦比,不似春天胜似春天,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按照一写的顺序来写。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四、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北师大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七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字里行间,意蕴悠长,很容易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产生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反复吟诵。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去感知,体味,欣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 要抓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击鼓总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等

3.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4.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 掌握生字“畏”,能正确的书写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活中,老师是个经常犯错的人。如生性比较懒惰,有时答应同学们的事也没坚持做好,爱吸烟等,现在同学们来说一说学习上的你有什么错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你有什么不足?

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敢找自己的不足)

二、揭题:

1.我们有这么多的不足,应该怎样去面对,大家来想一想办法?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三、学习新知:

1、师:大家都能很好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很好,我们来看看沙班。罗伯特是如何对待错误的?

2、生自由朗读

3、同桌读

4、教师范读

5、让学生评价谁读出作者的感情,谁读得好?

6、学生再读

思考:课文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错误

7、生交流

8、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让你留下深印象?

生交流,并说明理由

9、全班朗读

四、拓展:

今后,我们要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码,怎样对待别人的错误?

学生交流

五、作业:

1.写片断

假如我错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1.从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一个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四兄弟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这个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丢失的骆驼》。(板书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丢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质疑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四兄弟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四兄弟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大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二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三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四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四兄弟能指点骆驼主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四兄弟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四兄弟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骆驼主人和四兄弟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

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一点不错”“谢天谢地”“真奇怪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骆驼主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四兄弟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

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看待问题要细致,角度要细致,要全面,要从客观出发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丢骆驼人的心理变化。

3、朗读或讲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的写作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兄弟能找到骆驼的原因。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具体,并学习“说”的三种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四个年轻人是怎样根据现场留下的痕迹来判断骆驼的样子的。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具体,学习“说”的三种表达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 悟看待问题要细致,角度要全面,要从客观出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侦探小故事《盲女孩关在哪间屋》引入

一位双目失明的少女在一个炎热的夏日被绑架了。家人交了赎金后,她在3天后平安回到家。少女告诉警察,绑架她的好像是一对年轻夫妇,她应该是被关在海边的小屋里:“在这间小屋里能听到海浪的声音,我好像被关在阁楼上。天气非常闷热,不过到了夜晚会有风吹进来。”

警察在海边找到了两间简易小屋,一间朝南,一间朝北,主人都是一对年轻夫妇。不过这两间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找不出痕迹。

后来警察根据一些情况,立即做出了判断。

这些情况是:

(1)两间小屋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只是阁楼的小窗一个朝北,一个朝南;

(2)海岸面向海的方向是南面,北面对着丘陵;

(3)少女被关的3天都是晴天,而且一点风也没有。 那么,你知道少女被关在哪一间小屋里吗?

二、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一个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四兄弟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这个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丢失的骆驼》。(板书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丢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十

《水》

一、教材解读:

全文笔调清新,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因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则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真情演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因此,文章中急切的盼水之情,浓浓的母亲之爱值得反复涵咏。缺水,品味水之珍贵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

作为生活在水网地区的农村孩子,学习本文,理解课文中的关于“我们”对于水的渴望之情,体验缺水时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是一个难点,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板书:水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尽管有时候水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需要水的,特别是缺水一些的地方,水就成为了一种极为珍贵的东西了。

作者生活在缺水的地方,小时候对于水有着怎样特别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读懂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各个自然段的内容。

(二)检查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

勺子 膝盖 水窖 储藏 钥匙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读通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是从那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2、课文可以分成几段?请你用双竖线把它划分出来。

3、交流:

课文是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来写的。

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写的:

(1)挑一担水要走十公里路,排一个小时队;

(2)人们盼望下雨,可以尽情洗一个澡;

(3)用一勺水淋浴却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语的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一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1)“珍贵”是什么意思?作者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为什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2)交流,出示句子:

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读一读句子,体会水的珍贵。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的?

五、课堂小结:

水,对于我们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太多了。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我国其实缺水的地方很多啊。如课文中所说的,在哪些地方,水实在是很珍贵的东西。

读完了课文,你会有更深读了解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精读二、三两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作者在雨水中洗澡和夏天淋浴时的欢快的心境的描写,认真加以体会,感受缺水之苦。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懂得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读

课文是围绕那一句来写的,从几个方面来写水的珍贵的的?在如此缺水的情况下,我们最盼望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能够体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读一读,加深感受。

2、交流:

(1)“期盼”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近义词吗?(“期待”、“期望”)

(2)为什么要期盼下雨的日子呢?

“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只有……才……”说明什么?

(3)从那里看出我们洗澡的痛快呢?

“在雨中奔跑踊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先是……然后……”这不用可以吗?。

(小孩自然是最按捺不住的,然后有所拘束的大人也忍不住了,经不起这痛快的洗澡的诱惑了。)

3、有感情朗读,体会孩子洗澡时的痛快,感受水的珍贵。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段(3-6)找出写水珍贵的句子,重点研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边上。

2、交流:

(1)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 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朗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水之珍贵,轻易不可享用。)

(2)我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母亲给我们的“淋浴”的,仔细阅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注意母亲的动作,体会我的感受。

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水之珍贵,夏天骄阳似火,我们“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母亲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我们舒服的大喊大叫。)

从这超乎寻常的痛快中,分明让我们每感受到洗一次澡有多不容易,水有多珍贵。

(3)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3、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四、练习

1、给课文中插图配一段说明文字。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应该是“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 篇十一

《舍生取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情感目标:

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难点: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借“义”引申,导入新课。

今天毛老师要和我们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语文课,请同学们把你秀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所有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有)老师期待着这堂课能带给你们,也带给我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师:下面,老师写一个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义”字。)认识这个字吗?这是繁体的义字,今天我们这样写。你能说出哪些带 “义”字的成语?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成语,请同学们齐读。(课件出示)

师:这么多成语中,你认为这三个成语中分量最重的是哪个字?

师:因为义,才不畏惧;因为义,才不容辞;因为义,才无反顾。“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

二、提示课题,读懂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课题。

师:好多同学都流露出诧异的神情。请看老师出示的这篇文言文和你们接触过的有怎样的不同?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古代汉语的行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且古人是以右为尊的,所以文言文的读法是从上到下,自右至向的。)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由出声读。)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面跟着默读。(指名读)。

师:听他读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好?

师:这段文字选子《孟子 告子上》,你对孟子有多少了解呢?找同学来读小资料。

师:现在我们将这段文字还原成今天的写法,谁有信心读得更好?

生1读。准确流利,很好。哪位同学能再试试?注意读出感情。

生2读。字正腔圆,颇有儒者之风。

师:我们再看课文,第一句:“孟子曰”,“曰”什么意思? (说)

师:没错,“孟子曰”,也就是孟子说。──孟子一共说了几句话?(四句)谁来读第一句?读第二句?第三句?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吧。

师:孟子的四句话说了几层意思?谁来读第一层?第二层?指名读。

师:孟子的话道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课文的题目。(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逝者如斯,假如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孟子,这个词应该怎么读?齐读:舍生取义。(读得再坚定一些── 读得再壮烈些)同学们一齐再读。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把书翻到97而自由出声读两遍读孟子的这几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这篇文言文第一层意思与第二层意思句式结构(相近),都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

b在孟子的眼中,(鱼)和(熊掌)相比(熊掌)更珍贵,所以他选择(熊掌)。(生)和(义)相比(义)更珍贵,所以他选择(义)。这是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c本文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本文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头以鱼和熊掌设下比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实际上是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在结尾引出舍生而取义。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d这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孟子所要表明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刚才同学们一共有几个发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句式结构相近、采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3、品读课文,解释词语。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请同学们将书翻到97页,默读课文和注释,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文的注释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平时我们给的是字词的注释;这篇课文给的是整篇的译文。

师:出声读一读。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译文?

师:了解大意后,请同学们挑战给文言文做注释,有信心吗?你知道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的方法吗?

生:联系上下文。生:查工具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对照译文……

师:大家有这么多好的方法,现在就把它应用到实际学习中去,试着给这篇文言文字词做注释。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对比一下和你们的理解是否相同?

对于所做的这些注释,有不一样理解吗?谁愿意解释“也”这个字,没人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也”出现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说明它是一个虚词,一个陈述性的语气词,不用翻译,在本文中,也可以翻译成“的”。那么这个语气词应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试着读第一句。这样读好吗?(重读)应该像“啊,呢,吗”等语气词一样,轻读。

师:谁能再对“得兼”这个词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通常习惯会说“兼得”兼指同时,得指得到,兼得就是同时得到。既然是“兼得”古人为什么要说成“得兼”呢?这是古汉语的特殊现象——词语倒装。请随老师说一遍“词语倒装”。

师:有一个成语叫“德才兼备”。 你知道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吗?德行和才能同时具备。

师: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4、悟读课文,挖掘内涵。

师:尝试给文言文做注释,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生与义”的选择,孟子的观点我们很容易看得出?他的选择是什么?舍生取义。

师: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生:因为孟子认为道义比生命更可贵,更使他向往和快乐,更值得拥有。而如果反过来让他以背弃道义来换取生命,那将使他自己更痛苦,更难以忍受。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师:那么孟子是不是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呢?本文还暗含了一种选择是什么?到底孟子想要生还是想要义呢?(生义兼备)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孟子并不反对生义兼备?反而希望生义兼备。说明孟子也是十分热爱生命的。

师:生命宝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尊重、去珍惜、去热爱。

三、联系生活,体会主旨。

师:孟子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下种种行为,你会想到那些成语?用上“义”字。同学们可以从你收集的成语当中选择一个最恰当,最合适的。

课件出示:

不法商贩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骗。(见利忘义)

凶残的狼要吃掉救其性命的东郭先生 。(忘恩负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背信弃义)

(教师板书: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

师: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请看:你认识他们吗?

(宋代的岳飞,大义凛然、精忠报国、反抗金朝、义无反顾。

南宋英雄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____}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舍生取义。

明朝的于谦,身披战甲带领士卒抵抗敌军,义无反顾。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他是香港的黄福荣,是一名汽车司机,在玉树地震中他作为一名志愿者,为了救三名儿童和一位老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这些人的“义”体现在哪?

师: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他们却用相同的行动追寻孟子先贤,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写出了许多令人振奋千古名句。请同学们读一读。

师:面对生与义,他们做出的是怎样的选择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大声的告诉老师。@21读:

师:“舍生取义”是英雄的壮举,也是平凡人的责任,无数人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在生与义之间,他们这样做,也会这样说。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切正是缘于他们不同的选择。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成语,假如这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选择,你会擦去哪个?保留哪个?请说出理由。

师: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生义不可得兼,我们要怎样选择? 舍生取义。

师:大家都支持这样的选择吗?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选择——鼓掌。

师:再次来读孟子的这段话,请用你们的声音做出选择。老师听到了你们坚定的声音,能不能把孟子的这段话背诵下来。试一试。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好,背得好,也要做得好。将来,也许你们会成为英雄,也许会平凡一生,但毛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人生永恒的追求。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课下思考。(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这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优秀,谢谢你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 篇十二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 废话连篇 拐弯抹角 婆婆妈妈 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 斟字酌句 直截了当 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

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设计意图:出示两组对比鲜明的成语,为了让学生积累,更是为了让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是一门独特艺术。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聚焦到“说话”上来,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

1.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

嗞嗞 呃 耗子 啰唆 嘚儿啷 甭

师:“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师: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

师: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打电话》就是一段对口相声。

4.师:这样的课文,老师以前从没上过,真有点犯难。请同学们给老师出点主意,我们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生熟读课文,练习说相声。

师:要说好相声,得熟悉剧本,知道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相声里有几个人?各自有什么特点?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这样才能表演得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相声的大意。

设计意图:虽然是略读课文,生字词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学得精要。对于相声的特点,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小结,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三、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青年人打电话约他的未婚妻看戏,半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事,他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师板书:半分钟 ?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采用浏览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师的板书简洁却并不简单,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

四、批注重点,体会幽默

1.师:这青年人究竟怎么打电话的?他说话有什么特点?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幻灯片出示: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

(2)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师:再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批注的?对于第一句话,老师认为他是在兜圈子,直接告诉人家自己是谁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让别人去猜第二句,老师在后面写上了四个字——“画蛇添足”,谁不知道未婚妻是女的呀!

2.师: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话画下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后面做上简要的批注。

3.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谁来把比的阅读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如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①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重复别人的话)

②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啰里啰唆)

③甲: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看看吧,好极了。腔美着呢,其中有一段我可喜欢了,就那段,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唱山歌来……(婆婆妈妈)

④甲:没听见?还没吃饭呀?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没话找话)

⑤甲:长安大剧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废话连篇)

4.师:你觉得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怎样?你平时这样打过电话吗?

生: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师:他是在自己家煲电话粥吗?如果你是急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五、学说相声,感受乐趣

1.师:相声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我们像平时朗读课文那样读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下面,老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小段。

师:他们俩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师:下面,我们来听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表演的相声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人家为什么能表演得那么有意思?播放原相声选段。

3.师:刚才,我们听了大师的相声,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相声?

师:(待学生发言后进行概括)说相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吐字清晰,让观众听明白;

②轻松自然,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

③适当使用儿化音,使之口语化,京味化;

④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听听老师说得怎么样?

幻灯片出示下面两个句子,教师表演: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儿)吗?学习吗?(噢)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

5.师:明白了怎么说相声,相信大家能说得更好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同桌之间相互配合,说一段相声。待会儿,老师将选择表现优秀的同学表演给大家听。

6.优秀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如何说相声?是本文的难点之一。教师采用了尝试——欣赏——对比——练习——展示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学生对比、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说好相声的四点要求,并进行了表演示范,为学生的练习指明了方向。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摸到了相声表演的一些门径,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六、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1.师:本节课文,我们认识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相声,并学习表演了一段相声。让我们想一想: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要通俗,语言要口语化,让大家听得懂。

生:要高雅,要有教育意义,能留给人思考。

生:要幽默,听之让人发笑,思之回味无穷。

2.师:有名的相声艺术家很多,经典的相声剧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趣的相声说一说,还可以自己尝试着写相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