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三宝 姜三莽吓退鬼魅阅读附答案(最新10篇)4-18-33

本页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姜三莽吓退鬼魅阅读附答案(最新10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篇一

三宝 姜三莽吓退鬼魅阅读附答案(最新10篇)4-18-33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者,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释:(1)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2)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

(3)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4)知退:白行简的字。

(5)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6)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炙:炙烤

B、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濒:靠近

C、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适:恰好

D、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仄:狭窄

10、下列各项中不能分别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B.出则豁然平旷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C.有大石覆压当道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游记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游记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B、作者详细记叙了由下牢关前往三游洞的行程,由舟而舆,由水而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之地的三游洞的真面目。

C、三游洞景观奇特,触目皆石,不同石头还会发出种种悦耳的声音,此声和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交织在一起,还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D、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有所不同,既生动形象地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幸与不幸”的感慨。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3分)

②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3分)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13、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答案:

9、解析A项炙:领略

10、解析A或B项“出则豁然平旷”不能表现“道路难行”

11、解析B项后面的表述有误,应是: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

12、①一直爬到山顶,又用绳子拴住从上面高处滑下去。(采分点:“穷” “缒”“危”)

②山川的美景,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采分点:“胜”、“使”、“踵相接”)

③天空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天空高远看不到尽头呢?(采分点: “苍苍”、“其、、、、、、其、、、、、、”、“极”)

13、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译文:我自己感到十分愧疚,当我年轻时,曾有周游四方的志向,但因为学业未成,没有时间,没有实现,当壮年时可以出游,四面却兵乱四起,没有可以去的地方,而现在圣主出现,四海平定,整个国家之内都成为一个整体,但我却已经是个牙都快掉的老人了。)

译文:

游三游洞记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北岸,就是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两崖之间有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钟乳下垂,敲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此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运还是有不幸呢?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有了名。像我这样的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话是这样说,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读书三境》的阅读附答案 篇二

《读书三境》的阅读附答案

基础教育一直是最受学校和家长关注的,最为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初等教育,更是得到更多的重视。语文网为大家准备了小升初语文读书三境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小升初的复习备考,考入重点初中院校!

小升初语文读书三境阅读题及答案

读书三境:环境、心境、禅境。

读书人尚雅,特看重读书环境,有如明人吴从先说法:“读书宜楼,其快有五;无剥啄(笔者注:剥啄即叩门声。下同)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即树梢竹顶)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即停留)高檐,五快也。”这吴君还嫌不够畅快,索性又主张到山中小径去读书, 且还要“山上须泉,径中须竹,读史不可无酒,谈禅不可无美人。”(引自《小窗自纪》)。照此读书法,又是居楼啦,又是上山啦,还得有泉有竹有酒有美人的,浪漫倒是浪漫,可也真够麻烦的。此境非我辈读书人所能奢求。

实际上,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又何必太苛求读书的环境呢?还是人家曾国藩说得好:“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可谓言之凿凿,一语破的!对于爱读书人而言,禁止他读书,这简直是一种折磨;对一个不爱读书人来说,强迫他读书,于其也是一种折磨。前者是痛苦的,后者是尴尬的。真正爱书者,他仿佛没有理由不读书的,一年四季他都在读书:“读经宜春,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致别意为自然的景致与人的情致丰富)也;读诸集宜冬,其机畅(机畅指神机流畅)也。”(清·张潮 《幽梦影》)。而对于不爱读书者,他有一万个借口不读书,没有借口也能随便找个借口。正如厌学的玩童所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拾书包过新年。”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牢骚没有读书的环境,其实他是没有读书的心境啊!

关于读书的心境,通常与读者的年龄、阅历、志趣、情愫、气质密切相关,书人心境可谓新颖独特而繁多。关于阅历有如“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清·张潮《幽梦影》)。你看,这“窥”“望”“玩”三字足以显示读书皆因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啊!古人朱焘在其《北窗呓唔》中也曾感慨:“少年读经,其功专也;中年读史,其识广也;晚年读释典,其神静也。至若最无聊时读庄列诸子,不得已时读屈宋骚经,风雨时读李杜歌行;愁苦时,读宋元词曲,醉中读齐谐志怪,病中读内景黄庭。”书人心境于此刻画得可谓淋漓尽致。

关于禅境。此境界非悟性高根器大的读书者不能入其内。有了优秀的读者而若无优秀的书,同样也不能到达,只有优秀的读者读优秀的书才能渐入禅境。何谓悟性高根器大读者呢?读书前他心有灵犀独具法眼,读书时他心不外驰物我超然,读书后他通脱达观举一反三。

居于禅境的读书人,“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可获得大自在大彻悟,真如书仙是也!他不但能读有字书,也能读无字书,能读无字书,方可参最上禅机,亦可得惊人妙语。《菜根潭》有言:“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人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求不可神求,何以得琴书之趣?!”读书能入禅境的读者是幸福的,因为书已成为他心灵的道场与生命的禅床!

试题

一。第一段中的三境次序是否能变换,为什么?

二。文中第三段所说的曾国藩一席话,从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

三,第三段中“他仿佛没有理由不读书的”句中“仿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四,文中第三段最后一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五,文中第四段引述了两段关于读书心境的古人论述,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六 说说达到文中所说的`“禅境”需具备的条件

参考答案:

一 不能,环境 心境 禅境由外到内 由浅到深,层次更清晰

二 环境 心境

三 强调,引人注意

四 联系现实生活,引人深思

五 有必要,因为人的阅历、性格等会随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一个

人的心境,使读书时的心境也不同,有力证明论点(可以自己总结)

六 两个条件:

1 悟性高根器大的读者,即优秀的读者:读书前心有灵犀、独具法眼;读书时心不外驰物我超然;读书后他通脱达观举一反三

2、优秀的书,有字书 无字书,能读无字书,就能参最上禅机

小升初考试是小学生进入初等重点初中院校的一次重要考试,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复习,同时也希望我们准备的小升初语文读书三境阅读题及答案能让大家在小升初的备考过程助大家一臂之力!

姜三莽吓退鬼魅阅读附答案 篇三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

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吾今乃知鬼可缚( )

即素称有鬼之处( )

已星散去( )

恒乘人之畏( )

2、对“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鬼反避之也:代姜三莽

B、素称有鬼之处:助词,的

C、宋何罪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

3、用“/”划出两次停顿

如 是 月 余 无 所 得 乃 止

4、若将这则故事用作初三同学中考前的心理疏导,你将怎样阐发这则故事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才;向来;像流星一样;常常

2、D

3、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

4、例如:中考前也有同学畏首畏尾,害怕一些不可预料的事。这好像文中的。“鬼”,如果你不怕它,它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应该树立自信心,这样困难就有可能避而远之。(答案不唯一)

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阅读附答案 篇四

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阅读附答案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是出现在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例如夸父神话。无论是夸父追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夸父的身份。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化的反映。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论。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的造神运动的兴起。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正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或仙贺圣寿,无不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这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反映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总之,我们从中国神话这三次高潮的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并没有消失,只是其功能、性质在历史中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它作为一种思维形态,永远保持着其神秘性的内核;而作为叙事形态,则在不断变化着其叙述的主题。在“科技创新”作为时代关键词之一的今天,神话的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惧。然而神话的那种神秘性内核,并没有因科学的发展而消亡,相反却酝酿出了新的神秘性内容。由此说明,把神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与人类原始时代相捆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需要作出调整。神话研究要想向前推进,必须对百年来的神话理论作出反思。

(摘编自刘毓庆《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神话是一种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它曾经历过三次创作高潮,体现了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B.上古久远,缺乏记载,因此有学者将神话历史化,即据神话而推测出上古历史;作者提出“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

C.神话并不是完全向壁虚构,而是反映了当时历史事件、历史情况,因此在历史记载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D.上古神话的主体是历史的,但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映先民的这些认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人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例如他们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说明他们把阴阳理论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

B.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的性质有了一次重大变迁,它们的意义内涵迥然不同,即上古神话多是历史的神话化,而汉魏神话则是哲学的神话化。

C.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批神话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所以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

D.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神话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惧,说明其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至元明时代,中国神话经历过三次重大变迁,神话内涵发生了改变,但是其神秘性思维方式的内核、其叙事性表述手段都没有改变。

B.因为上古历史记叙不发达,而上古神话更多是历史的神话化,所以研究这一阶段的神话中史实因素,可以为上古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C.神话意识在元明时期发生变化,此时神话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这些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

D.百年来的神话理论将神话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且将它与人类原始时代相捆绑。这应该被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神话研究向前发展。

参考答案

1.D (文中举夸父逐日的神话,意在说明“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而非为说明“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

2.C(大批神话小说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是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的表现,而非原因)

3.C(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而是其中“无不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

姜三莽吓退鬼魅阅读附答案 篇五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小题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2分)

吾今乃知鬼可缚 ( ) 即素称有鬼之处( )

已星散去 ( ) 恒乘人之畏 ( )

【小题2】对“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鬼反避之也:代姜三莽

B.素称有鬼之处:助词,的

C.宋何罪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

【小题3】用“/”划出两次停顿(2分)

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

【小题4】若将这则故事用作初三同学中考前的心理疏导,你将怎样阐发这则故事的寓意?(2分)

答案

【小题1】才;向来 ;像流星一样。 常常

【小题2】(2分)D

【小题3】(2分) 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

【小题4】(2分) 阐明寓意1分,结合中考心理1分。例如:中考前也有同学畏首畏尾,害怕一些不可预料的事。这好像文中的“鬼”,如果你不怕它,它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应该树立自信心,这样困难就有可能避而远之。

三友轩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六

三友轩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甲)“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乙)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丙)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取材于王寂《三友轩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仍其旧而新之   仍:依循   B、窃闻吾子杜门屏迹  杜:关闭

C、不任斤凿      任:承受   D、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区区:微不足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榜其轩曰“三友”     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B、其所友者谁欤        予虽欲友,其可得乎

C、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  夫人情之嗜好

D. 然必先得之于心       是则然矣

3、本文“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句中的“此”所指具体内容是什么?请概括回答(3分)

4、①“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这组例子能证明甲乙丙处的哪一个观点?(3分)

②谢康乐指谢灵运,是      诗派的开创者;陶彭泽指    ,是     诗派的代表人物。(3分)

5、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所见略同。作者以木石为友,苏东坡则“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可谓各适其适。(3分)

参考答案

1.(3分)D

2.(3分)A

3.(3分)此:与不材之木、无用之石为友(3分)。如只答“与不材之木为友”或“与无用之石为友”得2分,如答“与木石为友”得1分。如答“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可得1分。

4.①(3分)乙 ②(3分)山水、陶潜(陶渊明、陶元亮)、田园或隐逸,每空1分。

5.(3分)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侣鱼虾而友麋鹿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文言文译文

金大定丙午年冬季十一月,我以侍从的。身份离京任职汝南。我到任治事后的第二年,在州北寻得几间破屋子,四壁透风,屋顶漏雨,于是让人支撑倾斜(的地方),修补缝隙,依循它的旧貌来翻新它,在我公务余暇,小吏下班之后,把它作为休息的地方。(屋子)两檐之外,左有笋石,高耸而笔直;右有仙榆,长势茂密,枝叶横垂,大如伞盖。每逢美好时日,我束巾拄杖漫步石木之间。至于(有时)背靠着苍青的石壁而目送远飞的鸿雁,(有时)借一片清凉的树阴而像庄周梦蝶,每当自己悠闲得用言语无法形容,内心就像磐石(笃定),身体就像枯木(沉静),闲适快乐得都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外物,那种快乐之情怎么能够计量得出呢?我从此和木石有了忘年知心的交情,于是命名(木石)之旁的屋舍为“三友轩”。

有来访的客人(不解其意)而问我:“我私下里听说您闭门隐迹,亲戚朋友疏离,那和您做朋友的是谁呢?”我指着石木告诉(客人)。客人前仰后合地笑道:“从前我认为您很通达,(没想到)现在您竟见识浅薄到如此地步!笋石,有如鳞片般的皴痕,形体干枯,不堪斤斧雕琢,它原本就是无用的顽石。仙榆,盘绕弯曲,不合于规矩,也是无用的树木。常人尚且看不上并将它们抛弃,甚至不愿多看一眼,您怎么偏偏把它们作为好友呢?”我说:“啊!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前(唐人)牛奇章的美石,钱吴越的大树,(世人)就已经把(它们)置之高位,(给它们)穿上锦绣。我即便想与它们为友,哪里能做得到呢?现在我(这个)被贬受辱的人,和那顽劣的石头、无用的木头一样,都无意于世俗,也不想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我以它们为友的原因。人的情感喜好,原本就不在于寄托的是否为珍奇之物,而在于是否能称心合意罢了。但是一定是先在心里有所领会,之后再寄托在外物之上,所以没有什么外物不能够让人感到快乐。【正如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寄情山水,陶渊明(曾做彭泽令)寓情琴酒,嵇康打铁,阮孚蜡屐,】虽然他们所遇到的事物不同,却都各自满意于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事物。您的想法如何呢?”客人说:“(您所说的)这番话是对的。怎奈木石无情,哪里能够完全了解您这般诚挚的心意呢!”我说:“不是这样的,人对待外物,只怕不够真诚。如果能够以诚相待,那么生公讲经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也能够转向而指。希望您不要忽视啊!”yan

客人对我所说的感到惭愧,怅然若失,(那些话)应当是让他内心有所领悟的,于是对视一笑(他)就离开了。我于是把这番话刻在这石崖上。丁未夏四月十五日,三槐王元老记。

读书三境界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七

读书三境界阅读理解附答案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 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3.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4. 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 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2.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

3.(1)吞:知识积累

(2)啃: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

(3)品:悟性升华

4. 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5.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

《金陵三迁有感》阅读答案附赏析 篇八

《金陵三迁有感》阅读答案附赏析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答案:

(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我就是城南那憔悴短小的李绅,多愁善感,乌纱帽上落满黄尘。苦读诗书,却不明白平生所历世事;阅尽世态,空留下未曾殉国之身。眼看着落日残照下的`江山,还是叫一壶酒吧;不见那西风萧瑟中的天地,正要愁杀士人!任凭它蜂蝶为黄花老去而发愁,明月下的园林里,自有一派小阳春。

赏析: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姜三莽吓退鬼魅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九

姜三莽吓退鬼魅阅读理解附答案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

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吾今乃知鬼可缚( )

即素称有鬼之处( )

已星散去( )

恒乘人之畏( )

2、对“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鬼反避之也:代姜三莽

B、素称有鬼之处:助词,的

C、宋何罪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

3、用“/”划出两次停顿

如 是 月 余 无 所 得 乃 止

4、若将这则故事用作初三同学中考前的心理疏导,你将怎样阐发这则故事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才;向来;像流星一样;常常

2、D

3、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

4、例如:中考前也有同学畏首畏尾,害怕一些不可预料的事。这好像文中的“鬼”,如果你不怕它,它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应该树立自信心,这样困难就有可能避而远之。(答案不唯一)

杨涟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阅读附答案 篇十

杨涟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阅读附答案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节选)

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举廉吏第一,根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四十八年,神宗疾,不食且半月,皇太子未得见。涟偕诸给事、御史走谒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趣从哲问安。从哲曰:“帝讳疾。即问,左右不取传。”涟曰:“昔文潞公问宋仁宗疾,内侍不不肯言。潞公曰:‘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将毋有他志,速下中书行法。’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越二日,从哲始率廷臣入问。及帝疾亟,太子尚踌躇宫门外。涟、光斗遣人语东宫伴读王安:“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意。当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太子深纳之。

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越四日,不豫。都人喧言郑贵妃进美姬八人,又使中官崔文升投以利剂,帝一昼夜三四十起。是时贵纪据乾清宫,与帝所宠李选侍相结。而帝果趣礼部封贵纪为皇太后。涟遂劾崔文升用药无状,请推问之。且曰:“外廷流言,谓陛下兴居无节,侍御蛊惑。必文升籍口以掩其用药之奸,罪不容死。至贵妃封号,尤乖典常。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请亟寝前命。”疏上,越三日,帝召见大臣。众谓涟疏忤旨,必廷杖,嘱从哲为解。从哲劝涟引罪,涟抗声曰:“死即死耳,涟何罪?”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九月乙亥朔,昧爽,帝崩。熹宗即位。

天启二年起涟礼科都给事中,旋擢太常少卿。明年冬,拜左佥都御史。又明年 春,进左副都御史。而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涟 益与赵南星、左光斗、魏大中辈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憸邪。忠贤及其党衔次骨, 遂兴汪文言狱,将罗织诸人。事虽获解,然正人势日危。其年六月,涟遂抗疏劾忠 贤,列其二十四大罪,言:

高皇帝定令,内官不许干预外事,只供掖廷洒扫,违者法无赦。圣明在御,乃 有肆无忌惮,浊乱朝常,如东厂太监魏忠贤者。敢列其罪状,为陛下言之。

凡此逆迹,昭然在人耳目。乃内廷畏祸而不敢言,外廷结舌而莫敢奏。间或奸 状败露,则又有奉圣夫人为之弥缝。甚至无耻之徒,攀附枝叶,依托门墙,更相表 里,迭为呼应。积威所劫,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内,亦 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即如前日,忠贤已往涿州,一切政务必星夜驰请,待其 既旋,诏旨始下。天颜咫尺,忽慢至此,陛下之威灵尚尊于忠贤否邪?陛下春秋鼎 盛,生杀予夺,岂不可以自主?何为受制幺纻小丑,令中外大小惴惴莫必其命?伏 乞大奋雷霆,集文武勋戚,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并出奉圣夫人于外,用消隐忧, 臣死且不朽。

忠贤初闻疏,惧甚。其党王体乾及客氏力为保持,遂令魏广微调旨切责涟。先 是,涟疏就欲早朝面奏。值次日免朝,恐再宿机泄,遂于会极门上之,忠贤乃得为 计。涟愈愤,拟对仗复劾之,忠贤诇知,遏帝不御朝者三日。及帝出,群阉数百人 衷甲夹陛立,敕左班官不得奏事,涟乃止。

自是,忠贤日谋杀涟。至十月,吏部尚书赵南星既逐,廷推代者,涟注籍不与。 忠贤矫旨责涟大不敬,无人臣礼,偕吏部侍郎陈于廷、佥都御史左光斗并削籍。忠 贤恨不已,再兴汪文言狱,将罗织杀涟。五年,其党大理丞徐大化劾涟、光斗党同 伐异,招权纳贿,命逮文言下狱鞫之。许显纯严鞫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文言 仰天大呼曰:“世岂有贪赃杨大洪哉!”至死不承。大洪者,涟别字也。显纯乃自 为狱词,坐涟赃二万,遂逮涟。士民数万人拥道攀号,所历村市,悉焚香建醮,祈 祐涟生还。比下诏狱,显纯酷法拷讯,体无完肤。其年七月遂于夜中毙之,年五十 四。

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母妻止宿谯楼,二子至乞食以养。征赃令急,乡人 竞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其节义感人如此。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 尚书,谥忠烈,官其一子。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B.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C.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D.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官职任免常用语。“拜”指授予官职,“擢”“进”都指提升官职,“转”则指转任、调动官职。

B.“不豫”,避讳语,天子有病称“不豫”,后也泛称尊长有疾。“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C.“乙亥朔”,指乙亥日拂晓时分。“乙亥”,是农历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朔”则指月亮出来,黎明之时。

D.“崇祯”,年号名。“神宗”“光宗”,庙号名。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被推举为廉吏第一,因阉党陷害而被征收莫须有的赃款时,甚至连卖菜的、帮佣的'下层人都为他捐助。

B.杨涟见识过人,敢作敢为。神宗病危,他批评方从哲没有及时作为,力主太子入朝进宫服侍皇帝;光宗时,他洞悉宫廷危机,上疏直陈其过失。

C.杨涟忠心耿耿,嫉恶如仇。面对混乱的朝政,他先后与得势的郑贵妃、魏忠贤等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贵妃阴谋,也使魏忠贤心生恐惧。

D.杨涟正气凛然,为后世敬仰。为弘扬正气,他和左光斗等人联合遏制阉党,虽因党同伐异之罪而入狱,含冤致死,却最终在崇祯皇帝时昭雪。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

(2)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

参考答案:

8.B

9.C

10.D

11.(1)您果真(或确实)能一日询问三次,不一定拜见,也不一定让皇上知道,只需让宫中知道还有朝中大臣在,事情自然成功。

(2)这个时候魏忠贤已经掌权,众小人依附他,(他)忌惮正直的人满朝(都是),不敢太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