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黄河颂阅读答案参考精选10篇6-20-96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黄河颂阅读答案参考精选10篇。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一

黄河颂阅读答案参考精选10篇6-20-96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萦绕()烙印()

狂澜()澎湃()()

2.《我的中国心》作者___________,《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___________,《黄河大合唱》作者___________,节选自___________,该歌词由___________谱成歌曲。

3.这三首歌词抒发了不同的感情,《我的中国心》抒发了___________的感情;《在希望的田野上》表达了___________的感情;《黄河颂》歌颂了___________的精神。

4.《我的中国心》歌词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抒写 ,第二层说明 ___________,第三层表达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对下列歌词的理解。

⑴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⑵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⑶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6.联系《黄河颂》的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包括哪些精神?

7.精读精练。

⑴阅读《我的中国心》,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词反复提到的中心词是什么?它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

②唱歌人的身份从哪里体现出来?

③“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中“虽然”与“依然”是什么关系?

④长城、长江、黄山、黄河在这里指什么?

⑤“重千斤”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⑵阅读《希望的田野(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①“田野”指什么?

②为什么用“希望”修饰?

③“我们的理想”是什么?

④诗人认为如何才能实现理想?

⑤“为她打扮,为她梳妆”一句中为什么用了“打扮”,还用“梳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能力拓展。

1.阅读下面的歌词,回答相关问题。

天 路

屈 塬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⑴这首歌中的“天路”具体指什么?

⑵歌词第一段押什么韵?并请找出这一段中的韵脚。

⑶“天路”的建成对藏族人民有哪些益处?请用歌词中的句子回答。

2.阅读下面新闻及附图,回答相关问题。

昨天是北京、西宁和成都出售进藏列车车票的第一天。成都、西宁开往拉萨的列车票在几个小时内就所剩无几。北京西站在开售不到半小时硬卧车票就宣告售罄,软卧车票上午售空,而硬座车票至下午4时还剩余50多张。

(选自“人民网”)

附:一名旅客购得的车票

⑴请为这则新闻撰写一个标题。

⑵从这张车票中,你获得了哪些主要的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本期参考答案

《〈歌词三首〉课文精练与能力拓展》

一、1.yínglàolánpéngpài 2.黄晓光光未然《黄河大合唱》冼星海3.海外赤子热爱祖国对生活充满热爱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4.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心中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不变5.⑴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⑵极为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为“理想”辛勤耕耘的场景,充满诗意地表现了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给大地带来的丰收。⑶进一步描写黄河的雄伟气势,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表明黄河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象征。6.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7.(1)“中国心”;a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点题) b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根源)c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总结)②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③对比,突出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的感情。④长城、长江、黄山、黄河都代表祖国的山河,借代祖国。⑤形象地表达祖国在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2)①祖国②表明诗人对“田野”充满喜爱之情。③民族兴盛、国家兴旺。 ④辛勤劳动。⑤虽然它们的意思一样,但同时使用能起到强调作用,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积极性

随着教育部颁发新课标以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掀起了一股教改热潮,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那种沉闷、教条的学习方式,要求从思想上、行动上解放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这就给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尽可能地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学习语文。这就需要教师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和紧张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即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

一、设置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作为教师,都知道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究竟采取哪一种呢?这还得根据具体课文来确定,而且一篇文章也有不同的导入方法。

1.巧置悬念,引入思考

悬念给学生以等待和期望,增强求知欲望。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抓住题眼“颂”字,“颂”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要“颂”黄河?通过这一问,学生就想知道答案,自然会主动投入到课堂中,积极阅读,寻求答案。

2.展开想象,再现形象

想象是再创造的一种心理过程,通过学生在头脑中的合理想象,创造出自己理想的形象。然后再与课文中的形象比较,从而丰富学生思维,产生共鸣,激发兴趣,积极参与。如在教学《春》这篇散文时,就先让学生想象春天的一切,有的描述了春风,有的叙说了春姑娘的故事,有的说到了自己在春天里的活动……这时就可因势利导,课文对春又是如何描绘的呢?

二、创设情境,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启发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学生努力又能解决的学习任务。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如,在教学《出师表》这篇课文时,设置下列问题:出师前诸葛亮向陛下提出了几条建议?哪一条是最关键的?你是如何看待的?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要想很好地解答,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可以完成的。学生就会自觉查阅工具书,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从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他人的合作,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对基础不好的学生,要求就要低些,水平高的学生,要求就要高些。这样各得其所,各有收获,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课堂上的提问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求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以便检查掌握的情况。显而易见的答案,就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有深度的就由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对于课后作业,也不完全相同。这就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够完成,自然愿意投入到学习中。

四、发现优点,及时鼓励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我们就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积极性。

对新知识的发现,赋予学生探索的精神;对新问题的提出,赋予创新能力;对新理论的见解,赋予求实精神。如学生回答正确时则及时表扬:“你的回答完全正确,希望一如既往。”作业按时完成时立刻鼓励:“你是一位守时的人。”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三

关键词: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探索;阅读教学;学习兴趣

理解性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它以理解为核心,重在引导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表达。

一、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初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摆脱小学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对教师及教科书的依赖。一方面,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 的意见,先要审视,有时甚至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看法,表现在阅读上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对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有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而且急于发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时恰当地引导,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践也证明,兴趣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课前预习,在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并查阅文章相关的背景及资料,更多的了解文章的知识,以备课上交流。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激发他们上课时发言的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课堂情景演练,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一些课程,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师应改变那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以朋友的身份直接融入到学生之中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这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文中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把阅读跟生活紧密相连。适当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把阅读更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跟角度去理解、领会文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历史、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多学新知识。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还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知识,就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相对减少对课文的讲析,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这个阅读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文章,让他们自己真正投入都文章里面去,自我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章的意义,吸收知识。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仅限于课本中的文章,还应该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

1.把握文章的主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快更深刻的了解整个文章。通过整体领会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等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向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精读、细读。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在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就要对文章的各段进行精读细读。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段论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旨表达出来的,学习段落中的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

3.泛读的学习方法。语言是一种工具,是我们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桥梁。语文学习源于生活,我们要讲语文学习的课堂衍生到课外,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阅读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三、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探索

(一)诵读:理解的情绪感染。

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活动,是文本语言文字由唇齿浸入思想、心灵的过程,诵读要做到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学生的激情激活文本的语言。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诵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指导诵读方法:

1.多媒体渲染。

多媒体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声画结合,可以逼真地模拟或再现文本中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教读《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就会随着擂鼓者的那股冲劲和节奏激烈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就闻于耳而会于心了,学生在这种震撼中诵读文本就会以激情感染激情。

2.音乐介入。

多媒体的画面有时用多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不妨单纯地让音乐介入。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帮助诠释文本,在音乐的氛围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就会对文章的格调风采、层次脉络、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加以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中央乐团合唱团田浩江演唱的《黄河颂》,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精神为之振奋的境地,这一课结束后,我又完整地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让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感受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曲,那铿锵激昂的节奏,如急促的鼓点,敲打在同学们的心灵之上,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体验:理解的必经途径。

理解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把对文本的阅读权力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理解,自主建构,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现场观察,体验总是和主体的自身经历相联系的,阅读的意义也只有通过读者的体验才能得以展现。特别是初一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其思维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形象性较强的文章,与其闷在教室里静思默想,不如领他们走进生活,走近大自然。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质疑解难 自主探究能力

儿童好奇好问,教师要热心引导,尽可能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使他们有兴趣地在阅读中好思好问,导疑解难,逐步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轨道上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解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从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好问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生疑,终于释疑,通过求疑释疑,促进学生多思善思,各抒己见,这样能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导疑问难,培养读中善问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多给学生提供一些问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平常的词句中发现不寻常的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求异思维,在边读边思中寻疑问难,养成好思想问的习惯。

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标出疑难字句,提出疑难问题,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求文中的疑问,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好地体悟语言文学所蕴含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而且印象是深刻的。

如在学习苏教版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读题目,提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人们只选儿童多的地方行走呢?”其实这个问题正是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问得好!”我积极鼓励,并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头脑中始终地想: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随着内容的展开,学生提出一些与这一疑句相关的产生问题:“哪里看出儿童多?”“作者一路上看到了哪些生机勃勃的景象?”自然的,学生产生了这些疑问,就会有思考,其实,已经在自主探究了。当读到重点段落时,如:“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心情地释放出来了。”学生问:“为什么春光是饱满的、烂漫的?”这个问题就很有价值,学生会追溯目前文内容,联系下文来理解,类似这样的疑问,是学生经过认真读书、探索提出来的。其实,学生已沉入书的内容中,只是理解感悟得不透彻,但效果达到了,因为是自己主动感知语言的结果,而有的地方只要老师加以点拨或借助同学的帮助,就会更完整地理解内容。学生在读中养成寻疑想问的好习惯,会更好地发散思维、发展能力。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时,学生自觉预习课文,很快就产生这样的疑问:山谷中会有一个什么谜呢?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自然地引起了读书的兴趣,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通过书上语言文字的描写,能大略地了解答案,发现雪松通过反弹作用就能存活的常识。有的学生继续发问:“为什么它们反弹就能存活下来?”层层深入,好奇心促使他们生疑,慢慢地学生头脑中的疑问通过读、问、思的过程参与,便会豁然开朗。课堂上,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读课文内容,学生自己就会有所感悟,会随着内容的描述而自由产生想问的心理及发问的问题,深入地读文感悟,寻求答案。

二、自问释答,培养自主解疑的能力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解答,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学生由疑而问,本身就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有些知识,即使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质疑、探讨,也能分析理解出来,经常提问的学生,自然也会自觉地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增强。

在预习中,学生可在字词方面首先通过读书,找出不懂的词语,然后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大多能自己在课前扫清词语障碍,并能读懂文章意思。关键是要指导学生从不懂的句段中提出问题,努力尝试解决。当然,开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疑,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内容,自主探究,自己试着解答,完整地经历学习的主动过程。

如,在教学《全神贯注》前,我布置了预习任务:把课文读熟,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着自己解答。学生的问题肤浅,较琐碎,如:“‘挚友’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仪态端庄?”等等。我没有我没有着急,而是善于启发、引导,首先肯定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先让他们自己回答这些小问题,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决。然后提示他们要从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题目上,从内容上,从课文的前后联系。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认真地读书,边读边思,自行发现问题,每发现一处,就在此“驻步”,头脑中加以思索,经历自疑自答的学习过程。学生这时兴趣较浓,因为他们可以自由充分地学,空间较大,很快提出了较有深度的问题:“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工作的?茨威格看了后有什么感慨?”等等。并且学生自己从书中画出有关句子,对应解答,有的结合前后文再加上自己感悟,组织完整的语言来回答,思维活跃,教学异常顺利。

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学生读着读着,就被文章描绘的场面感染了,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亲人’?别的亲人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什么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没有哭,却在和志愿军分别时哭了?”学生自觉地再一次读课文内容,脑中想象当时的情景,逐步感悟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融入情感。这样,学生真正经历了自己学、自己问、自己想、自己答的自主学习过程,印象深刻,哪怕回答不到位,不完整,也没关系,关键是此时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心中有数,初步形成了感情共振,只需教师稍加点拨、驾驭,就会水到渠成,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三、合作解难,培养读中启智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呕贩锤矗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时,可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争做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取分组对抗多种形式。实践证明,学生相互质疑能充分调动学习热情,课堂上呈现的是一派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活跃气氛。

在教学中,可以让四人为一学习小组,每小组的组长由组员轮流担任,要让学习小组真正运转起来,不走形式。小组活动时,聚精会神听别人发言,边听边思考,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勇于表现自己,友好地合作,学生在小组中互疑互助,提出的问题能在小组中伙伴合作解决。这样,学生兴趣浓,而且善于提问,善于相互启发,补充意见。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五

关键词:初中语文 趣味教学 兴趣 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学习热情势必高涨,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而言,趣味教学研究尤为重要。

一、导入具有兴趣性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早进入学习的角色,提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我们要设计好的导语。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书篇》里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我在教学尝试中认为较好的方法有:

1、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悠扬动听的音乐往往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黄河颂》是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在抗日战争时的作品。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上好这篇课文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上此课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唱《国歌》作为情感铺垫,接着播放录音带中的《黄河颂》配乐示范朗读,其中充满感情的朗读以及激昂的音乐旋律深深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接下来要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也就不难了。

2、导入要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的激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去收集有关“罗布泊”的现状的文章以及图片,并请他们说说现在的罗布泊。笔者总结同学们的观点是“现在的罗布泊是荒凉的大漠,是恐怖的无人区。”然后笔者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美丽的湖泊,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如明镜,犹如仙境。笔者请同学们猜这个地方的名字,结果他们谁都没想到它叫“罗布泊”。笔者把答案告诉他们时,他们瞠目结舌,非常吃惊。“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恐怖的无人区呢?”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并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一节课无疑是富有魅力的。

3、故事引入,让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二、课堂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课堂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施展的场所,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主要做法有:

1、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剖析生活点评大量的经典的创意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从作品中感受创意魅力,增加对创意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语文能力。

2、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拓展阅读。语文水平的提升仅靠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介绍相关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网站,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拓展相关知识。

4、参与比赛。比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贵在参与,能否获奖并不重要,但却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参赛,在参与过程中检验自身水平,发现不足,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提高。

三、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作业兴趣

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我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内容,做到基础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共存,体现作业的思维性、生活性和自主性。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1、动手作画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搜集查找类。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或课后查找、收集资料,为学习课文,开阔眼界服务。

想像类。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进行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和延伸课外阅读,促进兴趣发展

1、开展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2、延伸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我除了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的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之外,还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读讲活动课”。活动课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看到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半个学年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轮到一次读讲机会。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六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上表中,答在试卷上无效!)1.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西安 C.浙江余姚 D. 云南元谋2. 历史教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3. 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A. 黄帝 B. 炎帝 C. 炎帝和黄帝 D. 蚩尤4. 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C.周文王建立周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5.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A. 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 B. 禹建立夏朝C. 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 原始农耕的出现6.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 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中央集权制7. 商朝统治时期,由于水患,都城曾多次迁移。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A. 商汤 B. 夏桀 C. 周平王 D. 盘庚8.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 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A. 周武王 B. 齐桓公 C. 晋文公 D. 楚庄王9. 成语“朝秦暮楚”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A.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形势 B.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形势C. 秦国和楚国的地理位置 D. 秦国楚国灭亡的时间10.最近,电视剧《卧薪尝胆》被多家电视台播放。该剧反映了哪一历史人物的事迹A. 周文王 B. 吴王阖闾 C. 越王勾践 D. 晋文公11.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一朝代?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12. 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齐国 B.秦国 C.燕国 D.楚国13.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奖励耕战 D.推行县制14.下图中,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是15.我国历最早的成熟汉字是A. 金文 B. 小篆 C. 隶书 D.甲骨文1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也修筑了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水利工程,它是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1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它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出现了A. 春秋争霸战争 B. 战国兼并战争C. 百家争鸣 D.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18. 他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首创私学,实行教育公平;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是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孔子19.下列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值得我们利用和借鉴的法家主张是A.“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 B.“兼爱”“非攻”C. 法治、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 ”20.“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在诗中称颂的“秦王”是A.秦孝公 B.秦穆公 C.嬴政 D.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请考生将非选择题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 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1)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周初分封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2分)(2)材料中的“周平王东迁”之后这一阶段称为什么时期?(2分)(3)后来,晋国分裂成了哪三个国家?(2分)(4)秦始皇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2分)统一于何时?(2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桀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的是卫鞅在秦国的变法。(1)材料中的“变法”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写出其中任一项内容。(2分)(2)根据材料二,请指出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在秦国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2分)(3)对该变法的评价,刘鹏和王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请问:评价历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原则是什么?(2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材料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材料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1)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分)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2)战国时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3)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4)材料三反映的是与孔子同一时期哪一思想家的主张?(2分)初一历史期中试题答案1-5 DBCCB 6-10 BDBBC 11-15 BBCAD 16-20 ACDCC21.(1)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2分)(2)春秋时期(2分)(3)韩赵魏三家分晋(2分)(4)秦朝(2分) 公元前221年(2分)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七

一、创新阅读,掌握语言技能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我们试归纳有关“读”的词汇:默读、精读、略读、泛读、品读、美读、范读、吟读、唱读、背读、速读……然而在这些众多的词汇中我们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呢?阅读方法也要创新,在创新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狄慈根在《辩证法的逻辑》中有这样一段:“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试总结归纳阅读技巧,可分为三层次:速读――精读――美读。

速读、精读、美读交融一体,是一位阅读能手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中,速读是基础,快速阅读,强调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与初步印象;精读是过程,品评阅读,强调发现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美读是深化,感性阅读,强调文本境界与读者情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读完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问题: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思路是怎样的?接着,为达到深入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精读有关段落,并且每人至少提出一个质疑,点名要求学生或老师回答。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发现并提出了不少颇具水平的问题。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美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不讲求速度。尤其一位学生选择了最后部分进行美读,用一个词形容――“激动”,在“激动”的表现上感情又是复杂的,有痛苦、热爱、激愤、坚定、意志……最后这种训练,拓宽了知识领域,充实了教学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压缩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速读、精读、美读仅仅是众多阅读方法中的三种,阅读方法具备多样性特点,我们可以因文而异,合理选择,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些书可以浅尝辄止,一些书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一些书则需要细嚼慢咽、好好消化。…‘浏览、略读、泛读、速度”可以用来阅读课外长篇小说等,理解文意,浅尝辄止;“品读、美读、精读”可以用来读散文、诗歌,边读边品,边读边悟,细嚼慢咽,好好消化;“吟读、背读、唱读”可以用于读诗词曲等等,可以狼吞虎咽。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因教而教,教给学生阅读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博采众长,增加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更是加固和补充,然而没有了积累,课堂语文学习好比“空中楼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识多了,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阅读文章的一些规律。教师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让学生采众家之长,并且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厚积”,同时又提升了语言积累的功效。如学了余光中的《乡愁》、李清照的《武陵春》后,为了拓展知识面、提升阅读体验,可就介绍学生搜集古现“愁”的名句,自然而然,学生搜集的写“愁”的名句典型而全面,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学习《春》,可让学生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乱花溅入迷人眼”等;学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后,学生对我国的历史遗产兴趣很浓,于是就介绍他们自己去查找相关的我国古代的建筑。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查找阅读能力,又增加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外阅读有着课堂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虽说是课外阅读,但也绝非可以让学生随意、盲目地进行阅读,它也需要必要的辅导。每周可抽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一些优秀的诗词散文,一起去欣赏与评析,适当地背诵一些好作品,并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正确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鉴赏品评,培养语言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在品评阅读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创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读物的内容,在头脑中展示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步入神思自由的创造境界。例如《黄河颂》一文的教学,这首诗歌热烈地歌颂了黄河的形象,教学中我首先用音乐和画面激发学生感受黄河的悠久与波澜形象。为了让学生能感受黄河所凝聚的伟大精神和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我让学生选择句子品读,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诗中的……,因为……”句式说话。学生经过一番品读,感悟颇深,想法纷纭:“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因为它采用生动的修辞,形象地勾画出了黄河的轮廓,多么的壮阔,多么的雄浑!”“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的节奏明快、旋律奔放,引人高歌,催人奋进。”“我欣赏这首诗的结构,因为它句式错落,并反复以‘啊!黄河……’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对于文本的美,我们说它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而学生对美的感受与发现更是个性独特、美不胜收。

四、置身悟读,进行语言创造

课文《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的一次职前演讲。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就文中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再创造。学生们思维活跃,在思考碰撞和心灵交流中完成了一次阅读体验。有学生这样说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无业之人终日闲散浪荡,不知如何行事,他们的日子真难过。上学期我休学在家,开始还安逸舒服,可后来又觉无聊难熬。这篇课文让我感受颇深。职业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为避免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等苦人,现在我必须好好努力。”学生通过悟读了解到“有业”为做人之本”这一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完成了一次思想创造,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八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动”

赞科夫曾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而要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摒除“师道尊严”旧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新理念。

1.善待学生的错误

情绪心理学表明: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容易诱发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才能。试想学生若总是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怎能变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尊重、信任、善待每一个学生,以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面对他们。

如学习《口技》一文时,有学生把“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股”解释为“屁股”(书上有注),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全班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是、或、去、亡、博士”等词,并风趣地说:“读古文要注意一些古今异义词,若今后哪位同学再把古文中的‘股’解释为‘屁股’ ,我可要打你的屁股了。”(开玩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知识。

2.欣赏学生的个性

心理实验表明,孩子的天性喜欢与人不同。作为教师,要善于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个性。如在课堂上,鼓励每个人都来创立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学生就会激情洋溢,个性鲜明,积极动脑,也感觉“当家作主了”。这些都贯注着孩子气息的浓烈的情感色彩,挖掘教材个性内涵的做法,无疑,在尊重、引导孩子抒发其内心感悟的同时,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

教学《夸父逐日》一文时,当讨论“你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这件事”时,有学生认为夸父的行为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我不但没有断然否定他的看法,而且表扬他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举动,然后启发学生从“神话故事”这一角度认识“夸父逐日”的积极意义所在,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理解了神话的特点。

二、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乐“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机,是构建动态课堂的关键。

1.优化导语设计,让学生“心动”

“心动”是指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的欲望。而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是激发“心动”的关键。它犹如一把锤,如果敲到了点子上,就等于敲开了学生的心门,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

教学《风筝》时,师生齐背古诗《村居》(草长莺飞……放纸鸢),引发学生对儿时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后引入正题: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总之,使学生心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灵活把握方法,只有灵活多变,学生才会被吸引,也才会产生探求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脑动”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探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采用的探究方式有:

(1)围绕课文标题探究。如《山中访友》一文,围绕课文标题的四个探究性问题令学生跃跃欲试: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②这些朋友各自有什么特点?③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朋友的?④作者为什么把看这些景物说成是拜访老朋友?

(2)围绕主题探究。如上《皇帝的新装》时,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学生均能畅所欲言。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文本”。

(3)抓住写法探究。如上《安塞腰鼓》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每写完一个方面,作者就要写“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有四次出现,不是重复吗?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黄河颂》中“啊,黄河”的句子,使学生加深对“间隔反复”这一修辞的理解。

(4)借助想象探究。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宫后会怎么做,上完《最后一课》后想象师生的表现。

(5)利用“空白”探究。如教学《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下课时对同学们说的“我――我――”时,让学生添加先生此时想说的话,既体会到文章“空白”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美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之情。

3.读写结合,让学生“手动”

读与写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扩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一年来,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让写作训练走进语文课堂。在具体做法上,不贪大求全,不操之过急,追求“一课一得”的效果。一是通过“收集与摘抄”,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

如:学习《社戏》后,模仿多角度着笔描写一处景物。学习《口技》后,模仿文章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最后一课后的情景,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段话。学习《夸夫逐日》后,请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进行合理想象,扩写该故事。

4.重视朗读与说话训练,让学生“口动”

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等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

上《黄河颂》时,在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歌曲《黄河颂》后,重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歌词层次与内容,体味“奔”、“掀”、“劈”等动词的妙用,体味比喻、反复等修辞的效果,体味词中蕴涵的爱国情意,感悟歌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口动”的兴趣,除了坚持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外,我常常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说话情境或请学生表演。

三、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会“动”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对初中学生的学法指导,我着重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常规训练(既是要求,又是方法)。初中语文在教材深度与广度、教时安排、学习要求上大相径庭,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学习《语文常规》、指导典型课文、实施《语文学习评分细则》等有效措施,使学生明确并逐步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好习惯。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语文知识看似繁杂,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套路,将终身受益。如在上《孙权劝学》时,在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并以“友情提示”的方式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方法”、“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等,相信通过老师的指点,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触类旁通。

总之,课堂上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小动作,小主意,一个手势,一句错话,一个玩笑,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促成新的课堂结构形式的产生。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些支点,撬起动态课堂的构建,是非常具有意义和挑战性的。

参考资料:

1.《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教育研究》2006第9期

2.《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施良方 崔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

3.《论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郭慧《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3期

4.《文言文是作品而不是语言材料》陈小英《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

5.《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教学设计》陈秀玲《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2期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九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上表中,答在试卷上无效!)1.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西安 C.浙江余姚 D. 云南元谋2. 历史教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3. 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A. 黄帝 B. 炎帝 C. 炎帝和黄帝 D. 蚩尤4. 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C.周文王建立周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5.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A. 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 B. 禹建立夏朝C. 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 原始农耕的出现6.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 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中央集权制7. 商朝统治时期,由于水患,都城曾多次迁移。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A. 商汤 B. 夏桀 C. 周平王 D. 盘庚8.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 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A. 周武王 B. 齐桓公 C. 晋文公 D. 楚庄王9. 成语“朝秦暮楚”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A.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形势 B.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形势C. 秦国和楚国的地理位置 D. 秦国楚国灭亡的时间10.最近,电视剧《卧薪尝胆》被多家电视台播放。该剧反映了哪一历史人物的事迹A. 周文王 B. 吴王阖闾 C. 越王勾践 D. 晋文公11.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一朝代?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12. 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齐国 B.秦国 C.燕国 D.楚国13.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奖励耕战 D.推行县制14.下图中,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是15.我国历最早的成熟汉字是A. 金文 B. 小篆 C. 隶书 D.甲骨文1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也修筑了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水利工程,它是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1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它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出现了A. 春秋争霸战争 B. 战国兼并战争C. 百家争鸣 D.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18. 他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首创私学,实行教育公平;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是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孔子19.下列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值得我们利用和借鉴的法家主张是A.“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 B.“兼爱”“非攻”C. 法治、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 ”20.“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在诗中称颂的“秦王”是A.秦孝公 B.秦穆公 C.嬴政 D.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请考生将非选择题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 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1)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周初分封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2分)(2)材料中的“周平王东迁”之后这一阶段称为什么时期?(2分)(3)后来,晋国分裂成了哪三个国家?(2分)(4)秦始皇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2分)统一于何时?(2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桀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的是卫鞅在秦国的变法。(1)材料中的“变法”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写出其中任一项内容。(2分)(2)根据材料二,请指出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在秦国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2分)(3)对该变法的评价,刘鹏和王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请问:评价历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原则是什么?(2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材料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材料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1)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分)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2)战国时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3)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4)材料三反映的是与孔子同一时期哪一思想家的主张?(2分)答案1-5 DBCCB 6-10 BDBBC 11-15 BBCAD 16-20 ACDCC21.(1)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2分)(2)春秋时期(2分)(3)韩赵魏三家分晋(2分)(4)秦朝(2分) 公元前221年(2分)

黄河颂阅读答案 篇十

一、导入具有兴趣性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早进入学习的角色,提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我们要设计好的导语。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书篇》里说: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我在教学尝试中认为较好的方法有:

1、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悠扬动听的音乐往往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黄河颂》是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在抗日战争时的作品。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上好这篇课文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上此课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唱《国歌》作为情感铺垫,接着播放录音带中的《黄河颂》配乐示范朗读,其中充满感情的朗读以及激昂的音乐旋律深深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接下来要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也就不难了。

2、导入要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的激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去收集有关“罗布泊”的现状的文章以及图片,并请他们说说现在的罗布泊。笔者总结同学们的观点是“现在的罗布泊是荒凉的大漠,是恐怖的无人区。”然后笔者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美丽的湖泊,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如明镜,犹如仙境。笔者请同学们猜这个地方的名字,结果他们谁都没想到它叫“罗布泊”。笔者把答案告诉他们时,他们瞠目结舌,非常吃惊。“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恐怖的无人区呢?”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并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一节课无疑是富有魅力的。

二、课堂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课堂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施展的场所,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主要做法有:

1、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剖析生活点评大量的经典的创意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从作品中感受创意魅力,增加对创意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语文能力。

2、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拓展阅读。语文水平的提升仅靠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介绍相关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网站,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拓展相关知识。

4、参与比赛。比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贵在参与,能否获奖并不重要,但却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参赛,在参与过程中检验自身水平,发现不足,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提高。

三、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作业兴趣

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我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内容,做到基础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共存,体现作业的思维性、生活性和自主性。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1、动手作画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搜集查找类。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或课后查找、收集资料,为学习课文,开阔眼界服务。

实践类。各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布置各类的实践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3、想像类。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进行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和延伸课外阅读,促进兴趣发展

1、开展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