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13篇)4-16-74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敬业的小编征途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13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13篇)4-16-74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

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

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

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

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

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

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一、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二、时代背景

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三、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

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共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四、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

五、教后记

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正字。(请生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

2、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根据课文内容,主生分析课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三、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意思,掌握课文有关文言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⑷如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⑸设九宾礼于廷——宾=傧

⑹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穆

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熟,仔细。

⑻请奉盆缶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崐、

(请生举例说明)

五、教后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能力目标:《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思想感情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教学难点:

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读通文意,教师在学生自学之基础上进行提问,继而讲解其重点和难点,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以期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宫)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势、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

1—2节:廉蔺简介

3—7节:完璧归赵。

8—11节:渑池相会。

12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7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

明确:“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

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明确: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明确:“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

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集中学习8——11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这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明确: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明确:“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明确: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六、集中学习12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明确: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源于廉颇争名位)。

廉颇:不服,极度嫉妒。

我为赵将……必辱之。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避开和廉颇正面接触。(每上朝时称病,引车避匿。等)

宽容退让、大度、委曲求全,完全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他们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为国家利益。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明确:舍人的谏言直接导致双方(蔺廉之间)矛盾的直接激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明确:喜欢廉颇。能知错就改,对一位功业大成的勇者来说也是不容易的。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七、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明确: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例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刻画出蔺相如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先写动作,“持”璧“却”立“倚”柱,显示他临阵不慌,处事细致;再写神态,‘怒发冲冠“,表现其怒不可遏的神态。等。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蔺相如在秦廷上对秦王说的话,或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或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或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或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他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

5、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蔺相如的宽容,对比出廉颇的心胸狭窄;廉颇知错就改,衬托出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蔺相如考虑问题周密细致,但不缺少勇气和果敢;廉颇勇武粗豪,但也不失深思熟虑,相互映衬,使两个人的形象更加丰满。

九、布置作业。

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 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1、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作者生平见补充资料)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二、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译文见补充资料)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落实文句翻译。(语法点见补充资料)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文中 共讲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内容:

廉蔺简介(1—2节)

完璧归赵(3—13节)

渑池相会(14—16节)

负荆请罪(17—21节)

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迫使他不得已“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四、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又有怎么样的反应?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

1、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

2、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概括: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

①蔺相如怎样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②这个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方法来描绘人物?

[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③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六、总结主题和艺术特点

(先教师示范——人物刻画)

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我们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四

目的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

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见课后韩兆琦文)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三)结构概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

2、渑池相会

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五)写作借鉴和阅读体会: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六)质疑提示:

1)读王渔洋、李晓芳的文章,区别:王文是质疑,李文是读写借鉴。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予秦璧、弗予,两言决之,并无曲直之分,奈何畏之又挑其怒。

3)质疑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作为标准,按照理性的逻辑规则,寻找不合逻辑,不合事实的矛盾。例如,见道旁有水,使断定昨天夜里下了雨,这个推理是否合理呢?首先是昨天夜里在外的人最有发言权。他遭了雨,下雨是事实,其次道旁的水可(不可能)能是雨水,这个证据不合理,譬如房顶上有积水,这个证据便合理,它是下雨的结果,可以推断原因。所以质疑是理性活动,必须遵循逻辑规则和事实来提出疑点,并要对疑点进行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处,不能妄言。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4)分析王世贞的质疑。

a、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b、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之道还治彼身。

c、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七)质疑练习:

林肯总统曾担任律师,为好友之子阿姆斯特朗被指控谋财害命案辩护他以律师资格调阅全部案卷,阅后得知指控成立的关键在于原告方证人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死者。林肯要求法庭复审,当面质问了证人福尔逊,终于证明小阿姆斯特朗无罪,发表辩护辞据此,设想一段质问证人并为被告辩护的话,写成演说辞。

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五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

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

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

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

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

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

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2.时代背景

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3.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

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共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4.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

5.教后记

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复习巩固

1、正字。(请生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

2、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主生分析课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3.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意思,掌握课文有关文言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⑷如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⑸设九宾礼于廷——宾=傧

⑹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穆

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熟,仔细。

⑻请奉盆缶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4.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崐、

(请生举例说明)

5.教后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篇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二。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3.欣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2.精讲与精练相结合,引导同学理解知识点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导入新课

.简介作品及时代

(1)作品简介

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

.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2②3节:完璧归赵

—16④17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及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2.查阅工具书,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②臣愿奉壁西人秦。“奉”通“捧”,用手托。

庭。“庭”通“廷”,朝廷

案图。“案”通“按”,察看。

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人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B.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安置住宿)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也……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C.古今异义(①拜为上卿(授予宫职)

忧虑,担心)

寿(④臣所以去亲威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指给……看)⑥于是相如前进缶(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⑧布衣之交(平民)

D.特殊句式

a.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四)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能正确翻译,翻译时,我们要注意几个问题。

(五).继续阅读课文,做到能很流畅地复述三个故事。

2.归纳总结语言点。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人物性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知错就改。

2.学习作品在选材、布局、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二).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分析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点拨]本文通过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情,在尖锐的矛盾之中突出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双方,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这两事情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出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得以体现,那就是直率坦白,勇于改错。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技法。要求:品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加强讨论。

[点拨](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期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3.学习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点拨]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些材料分别采取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三)[总结]

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2.选择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以写蔺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的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4.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

[扩展]

试翻译这段文字,并说说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

(四).完成书后练习“二、三”。

2.找出本文中的成语。

七。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

刻画人物方法

完璧归赵

蔺相如机智勇敢

渑池之会

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负荆请罪

蔺相如: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廉颇:勇于改错、顾全大局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七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廉、蔺品质可贵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课前检测

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

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三年。

三、文本赏析

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

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⒊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明确: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为“廉蔺交欢”张本。⒋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明确:“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⒌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明确: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⒍“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明确: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明确: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㈡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⒈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⒉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明确: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⒊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明确:“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⒋“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明确:强秦加兵。“两虎共斗”。⒌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蔺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⒍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⒎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明确: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⒏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⒐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

蔺相如

廉  颇

舍人(素贱人),口舌为劳

赵之良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位居廉颇之上

不忍为之下

不肯与会,常称病,

不欲争列,引车避匿

必辱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罪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㈢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第四部分(最后五段)。

四、知识整理㈠一词多义类:★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㈡名词作动词

1、臣乃敢上璧。(献上)

2、舍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

3、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4、怀其璧,从径道亡。(怀里装着)

5、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6、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

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走上前)

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惊讶的声音)

9、赵王鼓瑟。(弹奏)

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11、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

12、相如每朝时。(上朝,朝见)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㈢名词作状语

1、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4、怒发上冲冠。(往上)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用言辞)6、间至赵矣。(从小路)

㈣形容词作动词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比较)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的)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4、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

6、秦王恐其破璧。(撞碎,砸碎)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大)

9、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喜欢)

㈤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㈥使动用法

1、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让……完整的)

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使……回到)

4、毕礼而归之。(使……完毕)(让……回去)5、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㈦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

(今)上级长辈在处理问题上给下级、晚辈的原则、方法的话或文字。

(古)指点给……看

2、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挨前一事。

(古)在这时。

3、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上前进献。

4、明年复攻赵(古)第二年。

㈧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1、臣愿奉璧往使    通“捧”

2、召有司案图    同“按”,审察、察看。

3、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同“锧”, 腰斩犯人的刑具。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不?    同“否”

5、拜送书于庭    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设九宾于廷    同“傧”,迎客赞礼的官员。

7、秦自缪公以来    同“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同“熟”,仔细。9、请奏盆缻秦王   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㈨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用“为”表示判断。

(1)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用“乃”、“则”、“即”、“非”等表示判断。

(1)今君乃亡赵走燕

4、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1)其人勇士,有智谋

(2)且相如素贱人5、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㈩被动句

1、徒见欺    用“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    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见……于”表被动。4、使不辱于诸侯,拜为上大夫。用“于”引进行为主动者,表被动(十一)倒装句★宾语前置

1、秦城恐不可得。(无标志)

2、王曰:“何以知之?”(疑问句)

3、君何以知燕王?(疑问句)

4、王曰:“谁可使者?”(疑问句)

★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定语+者)

★介词结构后置

1、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

4、故燕王欲结于君。(与)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从、到)

6、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在)

7、今臣至,大王见臣(于)列观。(在)

8、得璧,传之(于)美人,以戏弄臣。(给)

9、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以)城邑。(把)

10、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

1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在)12、舍相如(于)广成传舍。(在)

13、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在)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15、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在)

16、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在)

17、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在)

18、请奉(以)盆缻(于)秦王。(拿)

1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

2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把)21、终不能加胜于赵。

五、作业

⒈背诵。

⒉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 学 问 题 集 锦

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

问 题 原 因 分 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

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推动所本。

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分析: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六)难词释义。

(1)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略)

(二)司骊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骊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高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17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20年(前279) 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人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5段。

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也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_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_陪衬_虚写_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1)通假字:斧质(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讲解第6~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1)这段话是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机关报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

(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7)要求全班内科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以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高九宾于迁”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害然而明。

(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理解”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工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1)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七)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旧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分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放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八)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

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

4.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杨晋铨   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

(6)胜负()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知识;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

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②按照顺序叙述本故事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自我检测”部分。

【合作探究】

三、看表演,听故事,归纳故事情节

开端:秦王求璧

发展:决策入琴

高潮:智斗秦王

结局:完璧归赵

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前

(一)品读3——5段

1、出使前,赵国情形如何?

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国君臣难以抉择,蔺相如就是在举国求才、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安排为他后文智勇双全、忠心报国做下了铺垫。

2、出使前,蔺相如是什么人?

“缪贤舍人”。缪贤一语道破,“其人勇士,有智谋”,“臣尝有罪”这一段不得不叹服蔺相如胆识过人。

3、蔺相如决策的根据是什么?达不到目的是又将采用什么办法呢?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城不如,城请完璧归赵”

蔺相如:初显胆识

出使中

(二)阅读6——11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献身

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道歉请罪。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不畏强暴

5、秦王两次接见蔺相如有哪些不同?这对提现蔺相如的个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地点

礼节

第一次

章台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第二次

斋五日,设九宾礼

秦王恃强凛弱,间接烘托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个人形象。

出使后

(三)、品析12—13段

1、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群臣素手无策、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拓展延伸】

1、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十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3.欣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2.精讲与精练相结合,引导同学理解知识点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导入新课

.简介作品及时代

(1)作品简介

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

.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2②3节:完璧归赵

—16④17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及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2.查阅工具书,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②臣愿奉壁西人秦。“奉”通“捧”,用手托。

庭。“庭”通“廷”,朝廷

案图。“案”通“按”,察看。

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人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⑦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B.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安置住宿)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检查背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末期,天下大乱,诸侯纷起争雄。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战国中期,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但是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作为“弱势群体”的赵国如何来应付这些呢?请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初中学过《史记》中的〈陈涉世家〉,所以这里的文学常识由学生搜集整理讲解,教师补充。

1、司马迁简介。

请打开查看:/teach/6098.html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讲解课文层次结构

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至第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第二层(第6至第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王斗争的几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三层(第12、13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这一部分只写蔺相如,不写廉颇,但由于文章开始时对廉、蔺的对比介绍,人们仿佛可以感到廉颇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渑池之会。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段),写会前计议。“渑池之会”是在赵国战败的情况下,由秦国提出的。形势严峻,从而反衬出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第二层(第15段),写会上斗争。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层(第16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会上的胜利。由于“赵亦盛设兵”(暗指廉颇)使“秦不敢动”,这是会后的胜利。

这部分重点写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写蔺相如为主,但对廉颇的描写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负荆请罪。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7、18段),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称”“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活动。

第二层(第19段),写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第三层(第20、21段),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过程。

四、研读课文第1至5段“完璧归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十三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

(6)胜负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